游钟山记全篇翻译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题记:这是篇带考辨性的游记,其中固然有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亲身的感受写景状物;同时还有在此基础上生发而出的雄辩的驳论,透辟的说理。
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很能代表苏轼散文文、情、理并茂的特点。
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
”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
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章潢原文:九江湖口县有石钟山。
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
唐李渤始访其遗迹,得双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
宋苏文忠以陋其言,尝因夜月乘舟造绝壁,上下闻有大音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回至港口。
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周文忠公亦尝游其处,而其所录上下钟山之景为颇详,尝疑其论之不一。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
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馀丈。
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
老人与寺僧宏鋐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
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
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
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
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
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
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馀石无此声。
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
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
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馀丈。
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
苏公有记刻其上。
正统十四年己已,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
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
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
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
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
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译文:九江湖口县有一座石钟山。
游钟山宋王安石的古诗讲解意思
文章标题:探寻游钟山宋王安石的古诗之美1.引言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其一生中创作了众多优美的古诗,其中《游钟山》堪称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意境和精妙的表达著称,也让人们对这位卓越的文学家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在本文中,我将就《游钟山》这首诗进行深入解读,并探寻其深厚的内涵和艺术之美。
2.古诗《游钟山》原文及译文《游钟山》是王安石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下面是其原文及译文:原文:山下几千家,斜阳草树斜。
风吹乱我衣,岂是无情风。
译文:山下有千家,斜阳下树草斜。
风吹乱我衣,岂是无情风。
3.诗句解析3.1 “山下几千家”这句描述了钟山下居民众多,生活繁华的景象,显示了农村的繁荣和富饶。
3.2 “斜阳草树斜”通过描绘斜阳下草树的倒影,展现出诗人眼中的静美风景,使人感受到了自然之美。
3.3 “风吹乱我衣”这句表达了风吹乱了诗人的衣裳,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波澜和情感的起伏。
3.4 “岂是无情风”诗句最后一句点题了整首诗的情感,表现出诗人对风的态度,也映射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4.主题探讨《游钟山》这首诗以其简洁、精致的表达,展现了王安石对大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深沉情感。
诗中的山水田园意象,折射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深邃,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安石对乡村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文学情怀和审美追求。
5.个人观点对于我来说,王安石的《游钟山》不仅是一首富有山水情怀的优美诗篇,更是一幅富有哲理的山水画卷。
诗中描绘的宁静山村和流动的风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平淡。
与此诗中所蕴含的人生感悟和思考,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6.总结通过对《游钟山》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能够领略到王安石诗人的才情和洞察力,也更能够体会到其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希望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们能够更多地发现王安石诗人在其他作品中的文学魅力,也能够从中汲取更多的思想火花和情感启迪。
宋濂《游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宋濂《游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宋濂:游钟山记宋濂钟山,一名金陵山。
汉末秣陵尉蒋子文逐贼死山下,吴大帝封曰蒋侯。
大帝祖讳钟,又更名蒋山,实作扬都之镇;诸葛亮所谓“钟山龙蟠”,即其地也。
岁辛丑二月癸卯,予始与刘伯温、夏允中二君游。
日在辰,出东门,过半山报宁寺。
寺,舒王故宅,谢公墩隐起其后,西对部娄小丘。
部娄盖舒王病湿,凿渠通城河处。
南则陆修静茱萸园,齐文惠太子博望苑,白烟凉草,离离蕤蕤,使人踌躇不忍去。
沿道多苍松,或如翠盖斜偃;或蟠身矫首,如王虺搏人;或捷如山猿,伸臂掬涧泉饮;相传其地少林木、晋、宋诏刺史郡守罢官职者栽之,遗种至今。
抵圜悟关,关,宋勤法师筑,太平兴国寺在焉。
梁以前,山有佛庐七十,今皆废,惟寺为盛,近毁于兵,外三门仅存。
自门左北折入广慈丈室,谒钦上人,上人出。
三人自为宾主,适松花正开,黄粉毵毵触人,捉笔联松花诗,诗不就。
予独出行甬道间,会章君三益至,遂执手至翠微亭,登玩珠峰。
……明日甲辰,予同二君游崇禧院,院,文皇潜邸时建。
从西庑下入永春园,园虽小,众卉略具。
揉柏为麋鹿形,柏毛方怒长,翠濯濯可玩。
二君行倦,解衣覆鹿上,挂冠鼠梓间,据石坐。
主僧全师具壶觞,予不能酒,谢二君出游。
夏君愕曰:“山有虎,近有僧采荈,虎逐入舍,僧门焉,虎爪其颧,颧有瘢可验。
子勿畏,往矣。
”予意夏君给我,挟两驺奴登惟秀亭。
亭宜望远,惟秀永春,皆文皇题榜,涂以金。
又折而东,路益险。
予更芒屩,倚驺奴肩,碪踔行,息促甚,张吻作锯木声。
倦极思休,不问险湿,蹀蹀据顿地。
视燥平处不数尺,两足不随。
久之,又起行。
有二台,阔数十丈,上可坐百人,即宋北郊坛祀四十四神处。
问蒋陵及步夫人冢,无知者;或云在孙陵冈。
至此屡欲返,度其出已远,又力行登慢坡;草丛布如毡,不生杂树,可憩,思欲借褥裀卧,不去。
坡古定林院基,望山椒无五十弓,不翅千里远,竭力跃数十步,辄止;气定又复跃,如是者六七,径至焉。
大江如玉带横围,三山矶、白鹭洲皆可辨;天阙、芙蓉诸峰,出没云际;鸡笼山下接落星涧,涧水滮滮流;玄武湖已堙久,三神山皆随风雨幻去。
《游东山记》文言文翻译
《游东山记》文言文翻译导语:《游东山记》是明代文人杨士奇创作的散文作品,出自《东里集》,重点描述了访村舍、饮酒、赋诗、歌舞、戏鱼等文人雅士的活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东山记》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
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
其子立恭,能诗。
皆意度阔略。
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
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
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
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
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
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延余两人坐。
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
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
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
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
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
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
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
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
李出琵琶弹数曲。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
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
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处也。
”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
”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
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
及期余病,不果行。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
游盘山记文言文翻译
游盘山记文言文翻译《游盘山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创作的一篇游记。
文章对盘山的总貌和各处景点进行了描写,或随物赋形,或拟人写意,都能摄取客观景物的神情,怪石奔泉,金沙纤鱼,无不动静相衬,摇曳多姿。
1.原文游盘山(1)盘山外骨而中肤(2)。
外骨,故峭石危立,望之若剑戟罴虎之林(3)。
中肤,故果木繁,而松之抉石罅出者(4),欹嵚虬曲(5),与石争怒,其干压霜雪不得伸(6),故旁行侧偃(7),每十余丈。
其面削(8),不受足,其背坦,故游者可迂而达(9)。
其石皆锐下而丰上(10),故多飞动。
其叠而上者,渐高则渐出(11)。
高者屡数十寻(12),则其出必半仄焉(13)。
若半圮之桥(14),故登者栗。
其下皆奔泉,夭矫曲折(15),触巨细石皆斗(16),故鸣声彻昼夜不休。
其山高古幽奇,无所不极。
述其最者:初入得盘泉,次曰悬空石,最高曰盘顶也。
泉莽莽行(17),至是落为小潭,白石卷而出(18),底皆金沙,纤鱼数头(19),尾鬣可数(20),落花漾而过,影彻底(21),忽与之乱(22)。
游者乐,释衣(23),稍以足沁水(24),忽大呼曰“奇快”,则皆跃入,没胸,稍溯而上(25),逾三四石,水益哗(26),语不得达。
间或取梨李掷以观,旋折奔舞而已(27)。
悬空石数峰,一壁青削到地(28),石粘空而立(29),如有神气性情者。
亭负壁临绝涧(30),涧声上彻(31),与松韵答(32)。
其旁为上方精舍(33),盘之绝胜处也。
盘顶如初抽笋,锐而规(34),上为窣诸波(35),日光横射,影落塞外(36),奔风忽来,翻云抹海(37)。
住足不得久,乃下。
迂而僻(38),且无石级者(39),曰天门开(40)。
从髻石取道(41),阔以掌(42),山石碍右臂,左履虚不见底,大石中绝者数(43)。
先与导僧约(44),遇绝崄处(45),当大笑。
每闻笑声,皆胆落。
扪萝探棘(46),更上下仅得度(47)。
两岩秀削立(48),太古云岚(49),蚀壁皆翠。
游恒山记翻译及分析
游恒山记(明代)徐霞客十一日,风平云散,天空清澈如洗。
(我)拄着手杖攀登恒山,面朝东方攀登,(一路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劳累。
行走一里,转向北方,山上都是煤炭,不用深挖就能得到。
再行走一里,土石就都是红色的了。
有盘曲的松树并立在路的旁边,(有一座)亭子名叫“望仙亭”。
再行走三里,高崖石块逐渐高起,松树滤下班驳的阴影,这里叫做虎风口。
从这里石路开始萦绕盘旋,(我)开始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
爬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着“朔方第一山”,里面官府、厨房、水井全都具备。
从牌坊的右侧向东逐步登阶攀登,高崖半腰是寝宫,寝宫的北侧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
北岳殿上面是绝壁,下面挨着官府,殿下面极高的台阶直插云霄,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立着。
从北岳殿的右侧上行,有一个石窟,就着改成一间屋子,叫做会仙台。
台中塑着群仙(的像),环绕排列没有间隙。
我这个时候想要爬上高高的山崖、登上山的极顶。
绕过北岳殿的东侧,见到两处悬崖中断的地方,其中有垂落的草莽达到千尺,是登顶的偏僻小路,于是就解开衣袖手脚并用攀登而上。
又攀登二里,来到高崖的顶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而且满山都是茂密的短树,参差不齐的枯竹枝,只能够钩扯衣服刺入衣领,用手抓或用脚踩就断折。
虽然不断地努力,却好像掉进洪流之中,水流很急,不能出来。
我更加鼓足勇气向上攀登,才登上了恒山的顶峰。
这个时候阳光明亮绚丽,向下鸟瞰山的北侧,高崖崩裂的石块纷纷,各种树木浓阴遮蔽。
这座山土山上不长树木,石头山上则生长。
北侧都是石山,所以树木都生长在北侧。
一座浑源州的州城,就在山脚。
再向北鸟瞰,隔着一重远山,苍苍茫茫没有边际。
南边是龙泉山,西边是五台山,表现出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
近处是龙山向西绵延,它的支峰向东拓展,好像肩并肩、衣袖连衣袖地阻挡着下面的沙漠。
过了一会儿,从西峰下山,寻找先前进入峡谷的高崖,向下一看,苍苍茫茫,不敢下行。
忽然回头向东了望,有一个人飘飘摇摇在山的上面,于是又上到那里问他,(他)指着东南侧的松柏之间,(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快步走过去,就是上山时寝宫后面高崖的顶上。
宋濂《看松庵记》原文和译文
宋濂《看松庵记》原文和译文1、宋濂《看松庵记》原文和译文宋濂《看松庵记》原文和译文宋濂看松庵记宋濂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
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
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
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
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
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
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
”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
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
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
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
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参考译文:龙泉有很多大山,在它西南方向一百多里的诸多大山更为幽深。
《游黄山记》译文
游黄山记袁枚袁枚〔清代〕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
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黄山有前、后海之名,左右视,两海并见。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
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
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
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
红日将坠,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
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
《游千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游千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游千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游千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游千山记》原文及翻译程启充游千山记程启充①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
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蓊郁而时有佳气。
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
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
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
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
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
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
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
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
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
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③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
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
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
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
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
坐石上,一老进麦饼。
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
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
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
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
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
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注】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
②瓯脱:泛指边界。
③浮白:满饮。
译文:千山位于辽阳城南面六十里,秀丽的山峰重重叠叠,延绵数百里。
文言文游钟山记翻译
余少时,尝闻钟山之名,心向往之。
钟山,古称金陵,位于江南之地,山水相依,风景秀丽,自古乃文人墨客所向往之地。
岁癸丑,春暖花开,余遂携友数人,游览斯地,以抒怀古之情。
初入钟山,但见山势雄伟,松柏参天。
友人中有一人,乃博学之士,言钟山之胜,实为江南一绝。
余听之,心中赞叹不已。
遂登山而上,沿途风景,美不胜收。
行至半山,见一古刹,名为灵谷寺。
寺内香烟袅袅,钟声悠扬,令人心旷神怡。
寺旁有一泉,清澈见底,友人戏言:“此泉若饮,当可洗尽世间烦恼。
”余笑而应之,遂取泉水,以杯盛之,一饮而尽,顿觉神清气爽。
既而,过寺后山,见一湖,名为紫霞湖。
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友人谓:“此湖之水,清如镜,可照见人心。
”余曰:“人心如湖水,有清有浊,吾辈当如湖水之清澈,洗净尘埃,追求真善美。
”沿湖而行,忽见一石,上刻“天下第一泉”五字,字体遒劲,乃明代书法家王守仁所书。
余等驻足观赏,叹为观止。
友人曰:“此泉虽不及灵谷寺之泉,然其名却更为响亮,可谓‘名扬天下’。
”余笑曰:“天下第一泉,名虽响亮,但人心之泉,方为第一。
”游至山顶,见一亭,名为望江亭。
登亭远眺,江水如练,烟波浩渺。
友人指江而叹:“此江水东流去,不知何时方能归?”余答曰:“人生如江水,东流不息,吾辈当如江水之坚韧,勇往直前。
”下得山来,余等意犹未尽,遂至山脚下一酒肆,小酌数杯。
酒肆主人,乃一老翁,满脸皱纹,目光炯炯。
老翁见余等,热情款待,言及钟山之历史,如数家珍。
余等听之,深感敬佩。
夜幕降临,余等告别老翁,踏月归去。
回首钟山,月光如水,洒满山间。
余心中感慨万千,遂作诗一首,以记此次游历:钟山巍巍,江水悠悠。
古刹钟声,唤起千秋。
紫霞湖光,照见人心。
望江亭上,感慨无尽。
此次游钟山,不仅使余等领略了江南山水之美,更使余等感悟到了人生真谛。
愿钟山之美,永留心中。
宋濂《新雨山房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濂《新雨山房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濂《新雨山房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宋濂《新雨山房记》原文及翻译宋濂新雨山房记(明)宋濂原文:诸暨为绍兴属邑[1],与婺邻[2]。
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3],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
张氏恃诸暨为藩篱[4],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
故诸暨被兵特甚[5],崇甍巨室[6],焚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炮樵薪之用[7]。
民惩其害[8],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
过者伤之。
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9],未之见。
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10]: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
及兵靖事息[11],始辟址夷秽[12],创屋十余楹。
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13],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
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14],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15],非徒然也。
方兵戈之殷[16],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17]?糗粮刍茭之需[18],叫号征逮者填于门[19],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20],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自古极治之时[21],贤且能者运于上[22],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23]。
然饫饱歌乎[24],秩然成文[25],成周盛时之诗是也[26]。
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
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27]。
仁杰尚歌以发我[28],余当鼓缶而和焉[29]。
译文诸暨是绍兴府的属县,和婺州(今浙江义乌)接壤。
国朝刚攻下婺州时,正在进攻张士诚的伪吴政权,两军相持,没有决出胜负,双方的军队都驻守在诸暨界上。
张士诚依仗诸暨为屏障,趁机出兵突袭侵扰(国朝军队),两军相互杀戮没有一会停歇。
宋濂《游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宋濂《游钟山记》原文及翻译宋濂原文:辛丑二月癸卯,予始与刘伯温、夏允中二君游钟山。
出东门,过半山报宁寺。
白烟凉草,离离蕤蕤,使人踌躇不忍去。
沿道多苍松,或如翠盖斜偃,或蟠身矫首。
入广慈丈室,谒钦上人。
适松花正开,黄粉毵毵触人,捉笔联松花诗,诗未就。
予独出,会章君三益至,遂执手至翠微亭,俯瞰山足如井底。
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时雉闻人声戛戛起岩草中日将夕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二君熟寐方觉,呼灯起坐,共谈古豪杰事。
明日,予同二君游崇禧院。
从西庑下入永春园,园虽小,众卉略具。
揉柏为麋鹿形。
二君行倦,解衣覆鹿上,僧具壶觞,予不能酒,谢二君出游。
夏君愕曰:“山有虎,近有僧采荈,虎爪其颧,颧有瘢可验。
子勿畏往矣?”予意夏君绐我。
挟雨登惟秀亭。
又折而东,路益险,予息促甚,倦极思休。
有二台.阔数十丈,至此屡欲返,度出已远。
予力行登坡,跃数十步,辄止,气定又复跃,径至焉。
见大江如玉带横围,天阙、芙蓉诸峰,出没云际。
西望久之,击石高歌。
歌已,继之以感慨。
过黑龙潭,忽腥风逆鼻,群乌乱啼,忆夏君有虎语,心动,急趋过。
似有逐后者。
又棘针钩衣,咽唇焦甚,幸至七佛庵。
庵僧出迎,面有新瘢。
询之,即向采荈者。
心益动,遂归。
还抵永春园,见肴核满地,一髫童立花下。
问二客何在,童云:“其待公不来,出壶中酒饮,赋诗,大笑,酒尽,径去矣。
”予遂回广慈,二君出迎。
刘君曰:“子幸不葬虎腹,当呼斗酒,,涤去子惊可也。
”遂同饮。
明日,欲游草堂寺,雨丝丝下,意不佳,乃还。
予幸与二君得放怀山水,一刻之乐,千金不易也。
山灵或有知,当使予游尽江南名山,虽老死烟霞中,有所不恨。
(选自《宋濂散文选集.游钟山记》,有删改)译文:辛丑年二月癸卯日,我和刘伯温、夏允中二人游览钟山。
我们走出城东门,经过报宁寺。
钟山上,白色的烟霭,带着露气的春草,山上树木茂盛,让人驻足停留不忍离开。
沿路很多苍劲的松树,有的好像翠绿的车盖斜斜地向下倾倒,有的好像蟠龙弯曲的身姿,昂首向上。
宋濂《游琅琊山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宋濂《游琅琊山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洪武八年,皇上以太子暨诸王久处宫掖,无以发抒精神,命西幸中都,沿道校猎,以讲武事。
濂时奉诏扈从。
十有二月戊午,次滁州驿,濂请游琅琊山,皇太子欢然可之,即约四长史同行。
自驿西南出,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
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
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亭东数百步,即醒心亭。
由亭曲而西可入天宁寺。
今皆废,惟凉烟白草而已。
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
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
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兵后焚炼为垩殆尽。
亭后四贤堂,亦废。
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是日天阴,雪花翩翩飘,伯靖亟倡曰:“雪作矣,不还将何为?”濂游兴方浓,掉头去弗顾。
历石径一里所,至回马岭。
伯友追而至,伯清继之。
伯友曰:“二客足力弱,不能从矣。
”二客,伯贤,伯恭也。
蛇行磬折黄茅白苇间,莽不知所之,幸有宋熙宁舍利塔遗址累累,径行无疑。
其路若穷,又复轩豁,峰回路转,盖九锁而至开化禅寺。
寺院在琅琊山最深处,惜乎山皆童,而无蔚然深秀之处。
寺僧绍宁为具饭。
饭已,引观庶子泉。
泉出山罅中,乃唐李幼卿所发,李阳冰所篆铭。
铭已亡,张亿书三字碑亦断裂,卧泉下。
石崖上多诸儒题名,自皇祐、淳熙以来皆有之。
字或篆或隶或楷,或可辨或不可辨,山之东西,在在皆然,不特此泉也。
自幼卿博求胜迹,凿石引泉以为溪,作禅室、琴台,后人颇继其风,山中之亭几二十所。
今荆榛弥望,虽遗迹亦无从求之,可叹哉!夫亭台废兴乃物理之常,奚足慨?所可慨者,世间奇山川如琅琊者何限?第以处于偏州下邑,无名胜士若幼卿者黼黻之,故潜伏而无闻焉尔。
且幼卿固能使琅琊闻于一方,自非欧阳公之文,安足以达于天下?或谓文辞无关于世,果定论耶?念元季绎骚,窜伏荒土,朝不能谋夕,今得以厕迹朝班,出陪帝子巡幸,而琅琊之胜遂获穷探,岂非圣德广被,廓清海寓之所致邪!是宜播之声歌,以侈上赐游观云乎哉。
王安石《游钟山》赏析
王安石《游钟山》赏析王安石《游钟山》赏析王安石的这首绝句,是他的《游钟山》四首绝句中的第一首。
自古以来的批评家在谈到王安石的诗歌时,说来说去不过是《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之类,其实,王安石的绝句佳作满眼,美不胜收。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王安石《游钟山》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游钟山》宋·王安石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王安石《游钟山》四首其一这首《游钟山》就是一首很少有人谈到,但确实是非常优秀而有特色的作品,拈出来加以赏析,可以达到“奇文共欣赏”的目的。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是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山”字出现了八次,一个字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出现得如此频繁,在整个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很罕见的。
可以说,王安石正是借助于这个“山”的反复运用,不仅达到了回环反复的效果,在形式上取得了特殊的美感,而且在内涵上形成了特殊的意蕴。
诗的一到四句构成了一个逻辑关系,即因为“终于看山不厌山”,所以才有“买山终待老山间”的想法与举动;又因为“买山终待老山间”,可以更认真细致地看山,所以又才有“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的结果。
尽管无处不写到山,但在这一逻辑关系中,作者始终是作品所要表现的重点。
而在对作者思想感情及人生境界的表现上,“山”字起着特殊的作用。
诗中的山有两座山,第一座就是前二句所写的山,那是一座华丽的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似乎暗用了李白“相看两不厌山,唯有敬亭山”的诗意。
既然终日看都不厌烦,那么由此可见钟山是多么有魅力。
第二句是用买山的行为来说明钟山的魅力,而“终待老”三字更加突出了这种魅力。
在这种情况下,山还只是一个具有特殊魅力的审美客体,诗人所看到的山还只是它的表层,吸引诗人的是山上的花这样的表面的东西。
第二座是诗的最后两句所写的山,那是一座进入了悠闲自在境界的` 山。
山上的花全部凋零,山还依然还是那座山,但是,它已经是一座精神得到了升华的山了,豪华落尽见真醇,皮毛落尽,精神独存。
顾宗泰游中山记翻译
顾宗泰游中山记翻译顾宗泰:游茶山记顾宗泰.噫!以兹山之胜置之城邑,则遨游者将争奇夸异以为美。
今僻处山之西,又无好事之士为之铲削经营,其兹山之不遇欤?孰使予流连于湖山杳霭间,不以僻而遗者,非兹山也欤?世间的事物,有巨大崇高之美,有小巧玲珑之美,顾宗泰笔下的茶山就以小巧取胜。
茶山是江苏吴县光福镇的一座小山,和盛产梅花的邓尉山相近。
它小得象培塿,没有几仞高,不到三十步宽,并且非常偏僻,必须绕过铁山才能走到。
这样的山,恐怕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可是,山上都是石头,就有些奇了。
然而奇的并不是“山皆石”,而在于这些石头的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你看,这些石头有站着的,有仆倒的,有侧着的,有平躺着的,有的仰卧着,有的跪着,还有的高高矗立,出类超群。
给人的感觉迂远曲折,莫测幽深,造成了“咫尺异势”。
把石当作人来描绘,就把这偏僻的小山写活了。
行文象一组旋转的电影镜头,由于来个欲扬先抑,先有些单调,至此豁然开朗。
令人揽奇收胜,仿佛武陵渔父,进入桃花源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茶山却是有水则灵。
不仅奇石众多,又与湖相接。
山虽小,却可以环观诸峰。
山水相依,诸山并秀。
茶山的外貌到此已勾画出来。
画面向前推近,奇石之中,可以看到一座小小的亭子,往北边可以望到铜井山。
写亭子不是闲笔,而是点出人,与后文相应。
山若无人,则空有其美;人若无山,则无美可赏。
茶山不以小见奇,不以僻见奇,也不仅以石见奇,原来此山有更奇之处。
“此山如箕,卷舌以出”,就象众山伸出的舌头。
上文以人写石,这里以舌比山,活中尤活,更见奇中有奇。
这舌头似的茶山,吐英收艳,令人叹为观止。
梅花一开,彩色的画也就作成了。
因为梅花不常开,这色彩就是虚的,而云的白色却是实的。
白云迷茫一片,把太湖连接起来,造成太湖象在脚下的幻觉。
山色如黛,倒映湖中,比作青螺,贴切之极。
湖光山色,螺浮水中,这是静中之动景。
飒然风起,就只见一片汹涌澎湃的白浪,湖和山融为一体了,滉瀁浩渺,无边无际。
在这风景佳胜之地,明朝万历年间,山水旅游作家李流芳曾想“买山建阁,为之图,且为诗与记”,可是未能如愿。
游龙鸣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龙鸣山记原文及翻译《游龙鸣山记》这篇文章选自《陶学士集》,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游龙鸣山记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游龙鸣山记【明】陶安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
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
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
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
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
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
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
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
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
僧舍雄丽,榜日“禅寂”。
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
修篁干霄,森列门内。
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
其北有“甘露室”。
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
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
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
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
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
渺焉四顾,心目豁然。
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
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
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
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
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
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
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
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资文言文翻译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亭午则天色微明,如烟雾之将散。
夜分则月华如练,皎洁无瑕。
此景若非目击,难以想象。
山川之胜,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乃天下之壮观,无与伦比。
【译文】若非在正午和半夜时分,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在正午时分,天空微微发亮,就像烟雾即将消散。
到了半夜,月亮的光辉就像一条白练,明亮无瑕。
这样的景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是难以想象的。
山川的壮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高山直插云霄,清澈的溪流见底。
两岸的猿猴声声啼叫不停,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了层层叠叠的山峦。
这是天下壮观的景象,没有与之相比的。
【原文】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译文】登上高山,可以壮观天地之间的景象,浩瀚的大江奔流不息,一去不复返。
黄云万里,随风飘动,白色的波浪翻滚,仿佛雪山流淌。
我因此创作了《庐山谣》,灵感来源于庐山。
闲暇之余,我常常凝视石镜,清澈我的心灵,谢公曾走过的路,已被苍苔覆盖。
【原文】夜泊牛渚怀古,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译文】在牛渚的夜晚停泊,怀念古人,忽然听到水上传来琵琶声,主人忘了归去,客人也不动身。
我暗中寻找声音,询问弹琵琶的人是谁,琵琶声停了,想要说话却犹豫不决。
我移船靠近,邀请他相见,添酒、回灯,重新开始宴会。
千呼万唤,琵琶终于出现,还是半遮着脸。
他转动琴轴,拨动琴弦,发出几声,还没有形成曲调,就已经充满了情感。
每一根琴弦都隐藏着忧愁,每一声琵琶都充满了思念,仿佛在诉说一生不得志的遭遇。
他低着头,信手弹奏,把心中无限的事情都说了出来。
文言文翻译无害
昔陶渊明先生,性好闲逸,不乐俗务。
一日,独步山间,见一山洞,奇石嶙峋,树木葱茏。
先生好奇,遂入洞中,豁然开朗,别有天地。
洞中流水潺潺,清泉石上流。
两岸桃花夹岸,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先生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行约数十步,忽逢渔者,披短褐,戴竹笠,垂钓于溪。
先生问:“此地为何处也?”渔者答曰:“此乃世外桃源,乃吾辈隐居之地。
”先生闻之,大喜过望,遂留于洞中,与渔者共话桑麻。
时值春暖花开,桃花盛开,先生与渔者饮酒赋诗,谈笑风生。
洞中之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春秋。
忽逢一老人,须眉皆白,步履蹒跚,自谓:“吾乃此洞中长者也。
”先生问:“此地何故与世隔绝?”老人曰:“自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此洞即与世隔绝。
吾等祖辈,皆隐于此,与世无争。
”先生留洞数月,渐觉世事如梦,欲归去。
老人劝曰:“此洞幽深,非汝等尘世中人所能久居。
吾劝汝留在此,以寻仙道。
”先生思虑再三,终觉尘世纷扰,遂决意留洞。
洞中之人,皆以先生为长者,敬而远之。
先生居洞数载,修心养性,不问世事。
一日,先生外出,偶遇一士人,问曰:“君居何处?”先生答曰:“吾居世外桃源,与世隔绝。
”士人闻言,惊愕不已,遂随先生至洞中。
洞中景色,令士人叹为观止,遂留洞数日,与先生共论诗书。
先生居洞数十年,虽不知岁月更替,然内心平静,宛如世外之人。
一日,先生忽觉身体不适,知命不久矣。
遂召集洞中之人,嘱托后事。
先生曰:“吾去之后,汝等仍需保持此洞之清静,勿扰世尘。
”先生言罢,溘然长逝。
洞中之人,皆为之哀悼。
先生之墓,依山傍水,后人称之为“桃花源”。
自此,此洞便成为世外桃源,流传千古。
注:本文所述桃花源,乃虚构之地,实则陶渊明先生以文抒怀,寄托其理想之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钟山记全篇翻译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游钟山记全篇翻译
中国好诗词,风雅颂古今!中国好诗词打造最纯粹的诗词分享平台!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分享、交流精美原创文学。
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体验,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
欢迎各位关注,同时也欢迎各位投稿!
游小孤山记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
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
俄复开霁,遂行。
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
始见庐山及大孤。
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
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晚抵江州。
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作者简介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陆游被任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通判,次年闰五月十八日,他从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启程,逆江而上,至十月二十七日到达任所。
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不穷。
”他因此写成了《入蜀记》第三卷,叙述了船过小孤山、大孤山的情形。
不但有对小孤山景色的生动描绘,而且有关于小孤山,俗称小姑山,在安徽省宿松县场面东南60公里处,孤峰独立于江之中流,故称孤山。
为了区别于大孤山,故称小孤山。
大孤山又称大姑山在江西湖口县东南鄱阳湖中,其状如鞋,故又名鞋山。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
29岁时赴临安(今杭州市)应进士第,因名居秦桧孙子之前,又好议论国事,竟遭黜落。
秦桧死后才得以起用。
46岁时入蜀作官,这是他一生得以亲临前线的唯一机会。
火热的战斗生活,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54岁东归,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做官,几起几落,最后终因坚持抗金、形于歌咏而被罢官归家,一直到死。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产量最高的作家,
有《剑南诗稿》八十五卷,还有遗稿两卷,存诗9300余首,词100多首,以及散文多篇。
坚持抗金,收复失地,始终是他作品的中心内容,其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