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教学内容
文体意识与小学语文教学刍议
【 摘要 】 在 小学语文教学 当中渗透文体意识 ,培养并树立小学生正确的文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树 立观念、确立方法、分 类渗透三个角度探讨有效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相关举措。 【 关键词 】 文体意识;小学语文教学 【 中图分类号 】G 6 2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体意识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意识 地传 授文 体知 识 。小 学语 文 教材 中涵盖 了形 式多样 的 文章体 裁 所谓文体意识,指的是人们在进行文本阅读欣赏及写作实践的 种类 ,包括记 叙 文 、应用 文 、说 明文 、议 论文 、小 说 、戏 剧 、散 文 、 过程 中 ,根据 文本 呈现 出 的具体 内容和 形象 及其 脑 中所形 成 的一种 诗歌 、寓 言 、童 话 、小儿 歌等 ,教 师在教 学 的过程 中,应有 意识 地 关于 不 同文类 的知 识结 构或 文章 图式 ,对不 同形 式 的文本 进行 欣赏 给学 生传 授文 体的概 念及 相 关知 识 ,帮 助学 生 了解并 掌握 不 同文章 阅读、正确理解 ,并赋予文本的未定空白 处新的含义。作为读者, 体裁 的文 体特点 , 理解 不 同文本 的文体 特征 。例如 , 教 学记 叙文 时 , 对不同文章体裁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文体意识 让 学 生明 白记叙 文这一 种文 体包括 时 间、地 点、人 物 、事件 的起 因 、 是其语文修养及读写技能的高度体现。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 经过 和结 局六 要素 ,记叙 文 的主要 表达 方式 是记 人 、叙 事 、写景 或 教 材选 文 应具 有典 范性 ,文 质兼 美 ,富有 文化 内涵和 时代 气 息 ,体 状物 、叙 述 、描 写等 ,帮 助学 生 明确 所学 课 文的 文体 ,弓 I 导学 生应 现丰 富多 样 的风格 、体 裁 、题 材 。此 外 ,标 准还 建议 小学 语文 注意 用相 关 的话语 系统 思考分 析这 一 文体 ,撷取 形象 生动 的文 章范例 , 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对小 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比较,同时强化相关的文体 内容训练 ,将文体 学语文选文及学生的文体把握做了要求,文体意识以其特有的主体 意识 自然而然地渗透入学生脑 中,培养并确立学生的文体意识。其 性 、凝 聚性 和 导 向性 ,直接 影响着 学生 的读 写实 践成 效 。在小 学语 次 ,小学 语文 教师还 应清 楚文 体意 识不 是单 纯 的文体 知识 ,因此除 文教学当中渗透文体意识,培养并树立小学生正确的文体意识,有 了给学生传授文体知识 ,强化相关的文体内容训练,教师还应将文 利于提升初学写作的小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 ,正所谓 “ 没有规矩不 体知 识 、 文体 内容训 练与其 他 构成语 文素养 的 内容 进 行有效 的连 接 、 成方圆” ,正确 的文体意识能有效制约小学生的文体规范 ,给小学 组合 并重 构 ,培养 、树立 学生 全 面而正 确 的文体 意识 。此 外 ,小 学 生白 勺 . 情感表达提供依据 ,提升其情感表达的效果 。培养小学生文体 语 文 教师 还应 不断 钻研语 文教 学 的方 式方法 ,根 据学 生的 心理 、生 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同的文章体 理 特 征及 其知 识储备 ,根 据教 学 内容灵 活运 用恰 当的 教学策 略 ,游 裁具有不同的文体模 式,学生掌握多种文体模式及其特点 ,形成文 刃有余地进行各类不同文本模式的教学 ,彰显语文作品中不同文体 体意识,自 然会在阅读欣赏作品过程中有效把握文体要点,其阅读 的美感。 鉴赏能力 自然也得 以不断提升,而学生在尝试写作时,则会在不断 ( 兰) 分 类渗 透 遵循原有文体意识的基础上 ,不断扩展变异,形成 自身独有的文体 文体是一种鲜活的存在方式,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风格 ,也 风格 ,从而开拓出更为深远的写作天地 ,其写作水平不断增强 表达 着不 同的 内容 述求 ,其 整体 感知 方式 、语言 形式 、领 悟方 式 、 =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相关举措 运用 的 实践方 式也 各有 不 同 ,因而小学 语 文教师 应根 据不 同 的文体 ( 一) 树 立观 念 进行 分 类渗透 ,从 而实 现一 针见 血 、渗透 人心 。小学 语文 教材 中 的 当前 ,小学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观念普遍不高 ,人们普遍认为 诸多 文章 ,最 先呈 现在 学生 面前 的真切 的感 受 ,教师 根据 不 同文体 文体属于语文知识层 面的范畴,其概念化、逻辑性较强 ,不适用于 的写作风格确立不同的整体感知方式 ,抓住文章的主线,引导学生 小学语 文 。事 实上 ,文 体形 式是一 种鲜 活 的存在 方 式 ,在 小学 语 文 通 过整体 感知 关注 文章 本 身 ,感 悟文章 的 神韵 ,拓展 学生 的开 放性 教学 中渗透 文 体意 识 ,让学 生 了解并感 悟不 同的文 体特 征 、韵 味 、 思维 ,与 文章 中的情感 产生共 鸣 ,有 效培养 学生 的文 体意 识 。而不 美感及每种文体独特的篇章结构 ,使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样式 同的文体 同样 具备 风 格迥 异的语 言形 式及 领悟 方 式 ,例如 小说 是 来 中感 知文学 特 色 、 文学 体 味 , 培养 小学生 对字 词句段 篇 的和谐 整合 , 自生活 ,而 高于生 活 的虚构 艺术 ,教 师可 引导学 生 关注小 说 中的 人 对 语 文意 蕴 的正确 审美 。小 学语 文教 师首 先应树 立 起文 体意 识 的观 物 表现 细节及 典型 环境 ,而散 文则是 现实 生活 的艺 术描 绘 ,具备 形 念, 重视文体意识的价值,并在教学过程 中加强对文体意识的渗透 , 散 而神凝 的特 点 , 教师 可引 导学生 去解 读文 章语言 的多 种变换 角度 , 有 意 识地 加强对 学 生文 体意 识 的培养 。其 次 ,熟悉 课程 标准 及教材 感 受其语 言冲 击 力 ,而诗歌 则是 诗人 思想 感情 及 丰富想象 力 的精 华 单元 目标 ,明确 不同学 生 阶段 的课标 要求 ,在 进行 不 同体裁 种类 的 浓 缩 ,教师 可将教 学 的重 点放在 品析 诗歌 字词 、理 解诗歌 意象 上 , 文章 教学 之 时 ,能够 在 尊重 文体 特征 的基 础上 ,灵 活运 用不 同的 教 最 大限 度地 开启学 生 想象力 和 思维 ,强化 学生 对诗 歌这 一文 体特 点 学 模 式开展 教 学 ,充分 彰显 语文 作 品 中不 同文学 体 裁 的美感 ,使学 的 感悟 。此 外 ,小 学语 文教 师还 可根 据不 同文 体采 取不 同的 实践 方 生感 受到 语文 的魅 力所 在 。再次 ,小 学语 文教师 还 需不 断提 升 自身 式 ,例 如 引导学 生抄 写优 美词 句 、书写 日记散 文 、填词 造句 等等 , 的文体 理论 知 识素 养 ,熟 悉和掌 握各 种 文体模 式 ,了解 不 同文体 的 充 分提 升语 文这 门学 科的 实践性 ,体 现语 言运 用 的价值 ,彰 显文 本 类别及其语体特征、结构特征,并在教学过程中亲身示范 自身的文 的文体 意识 。 体意 识 ,让学 生感 知 文体 意识在 提高 其 语文 综合 素养 等方 面 的重要 参考文献 作用 ,从而唤起学生树立文体意识的自觉性,全面提高小学语文的 教学 水平 和效率 。 [ 1 ] 李竹平 . 文体 意识 重在 “ 渗 透 ” 卟 小 学教 学 ( 语文版 ) ,
文体意识下的小说类课文教学策略
文体意识下的小说类课文教学策略作者:谢海平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18年第10期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委员会全国识字、写字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汪潮说:“文无体不立,教无体不灵。
教者必须打破固定僵化的教学模式,紧扣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进行教学。
”笔者将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类课文教学为例,谈一谈在文体意识观照下,如何关注学习对象,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进行阅读教学。
关注学情,开放学习空间小说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是带着自己对文本的一些认知和思考走进课堂的,教者不应忽视。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情感性短篇小说,“父爱”无疑是学生最容易从文本中解读到的主旨。
课堂上,考虑到“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者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板块推进教学,充分给予学生与文本独立对话的时空,采用批注、交流、合作、质疑等多种方法读懂、读透文本。
学生在静思默想中充分领略文字的魅力,在合作分享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其余的父亲就不爱自己的孩子吗?”“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再由此展开讨论,解读出一个更加立体丰满的父亲形象。
学生们读出了父爱,读出了信念,读出了责任……读出了小说的无限精彩。
再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古典小说《水浒传》并进行了改编,文本中一些文言色彩浓厚的字词如“发配、押解、彩头”等,就需要教者充分考虑学情,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如果没有阅读《水浒传》的经验,没有前后情节的关联与照应,质疑“林冲为什么会被发配沧州?”“既然林冲武艺如此高强,为什么还要处处忍让?”也就不足为奇了。
教者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点燃探究的激情,延伸学习的时空。
注重体验,促进心灵成长小说家王安忆说“小说是心灵的历史”,一篇小说就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世界,就是一段心灵历史的再现。
阅读小说的过程是学生掌握方法,发展思维,丰富情感,精神成长的过程。
教学中,教者应采取多种有效策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发挥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
小学语文文体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文体教学方法1小学语文文体教学方法1、关注文体特点,发掘文本核心价值。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这方面的专业水准,做到对各种文体特点了如指掌,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发掘语文课文的核心价值。
例如,在学习《匆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明白这篇文实际上是一篇散文,语言优美,文字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经过对《匆匆》这篇课文的文体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从文字段落中感受到时光"匆匆"而过的无奈之感,例如文中"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光阴荏苒的无情与无奈,散文这一问题往往语言凝练,意境深邃,《匆匆》一文看似在写各种大自然的景物实际上都是在感叹时光的流失,这种形散神聚的特征正是散文的一大特点,当我们了解散文文体特征之后便更能理解《匆匆》所富含的感情。
总之,关注不同文体的特点,并结合文体来赏析文章能够帮助我们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
2、根据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语文教学法。
小学语文所涉及到的文体类型较丰富,例如神话、寓言、叙事类、散文等等,不同的文体有其不同的特征,把握其特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写人类的文章更加注重对人物各方面的详细刻画,例如人物的心理、神情、语言等,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理清与人物相关的主要事件,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特征和形象,另外,语文教师要详细对人物的心理、动作、外貌等进行剖析,将事件与人物的特点结合。
例如在学习《穷人》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了解到桑娜的不安、忐忑、善良以及渔夫的乐于助人、耿直、爽快。
对于记事类文章,教师要缕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六大要素,理清文章结构,体会记事文章所想要表达的主体核心并从中提炼出道理、启示等。
在学习写景类的文章时,教师明确写作的顺序,引导学生把握景物的特点、体会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中感受景物与情感的交融,获得精神的享受。
小学语文文体分类解读与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文体分类解读与教学实践研究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对不同文体的分类解读和实践研究,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要求,才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从小学语文文体分类解读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小学语文的文体分类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四种。
这四种文体各有特点,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写作提出了不同要求。
1. 记叙文:记叙文是通过叙述故事情节或事件来表达作者的意思和感情。
记叙文通常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等要素,情节紧凑,故事性强。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素材,引导他们根据要素进行构思和表达,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叙述能力。
2. 说明文:说明文主要是对事物的性质、特点和规律进行解释和说明,一般包括定义、分类、特点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说明文要求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理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进行表达。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事物,让他们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3. 议论文:议论文主要是对某一问题或观点进行论述和辩论,旨在阐明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引导读者思考和判断。
议论文要求学生准确把握问题的要点和线索,进行逻辑推理,用有力的论据和观点进行论证。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培养他们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4. 应用文:应用文是指用于特定场合的文体,如书信、通知、广告、请示、请求等。
应用文要求学生准确把握场合和读者的特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表达,注重语用和实用性。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教授一些写作技巧和模板,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写作,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语言实效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对各种文体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 理解文体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学生阅读不同文体的篇章和文本,引导他们分析和总结文体特点,培养他们的文体意识和分类能力。
教学要有文体意识
教学要有文体意识“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体学习、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的课堂千篇一律,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师要重视文体意识的价值,不能因为考试不考察文体而不去进行有关文体知识的教学。
语文老师在思想上必须重视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文体意识的教学渗透。
同时,语文教师要提高文体理论知识素养,对文本类别、各种文体的语体特征、结构特征和写作要领及各种文体特征的相互渗透能有一定的认识,熟悉和掌握各种文体模式。
因此,教师要有文体意识,对于不同类别的文本,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文体意识是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提高的体现。
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文体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及写作能力。
具体做法:一、课程目标要学习研究逐条细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各个学段的具体课程目标,会发现,课程标准对承担课程目标的教材选文文体有区分,有各自的具体要求。
依据认知规律,低段教材先后呈现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中段主要对叙事性作品做了课程要求;高段对说明性文章、叙事性作品等作出具体要求。
各学段选文文体依据理解的难度,分学段呈现,并注意反复性出现文体的阅读要求的提高。
学段课程目标不仅对各种文体的学习有具体的课程要求,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
比如“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这是阅读这类文体的学段课程目标。
“向往美好的情境”的基础是对文体特色的关注。
童话、语言等用独特的言语表达方式,创设了美好情境——“童话里的世界”,而非真实的“现实图景”,让学生透过童话或者寓言的“美好情境”,去感受生命与情感的美好。
从而进入言语情境,沉入特殊的言语世界里。
再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是情感与知识目标,而“展开想象”则是学习这类文体的方法和策略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它教学承载着很多很多的东西:从大处说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仁义道德的承载、人文素质的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欣赏等等,从小处讲有读书识字、写信明义的作用。
正是有了这么多“沉重”的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
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偏差。
常见的偏差: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交给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
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
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
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低年级语文文体分析与
叙事文是一种通过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适合于低年级学生。
在叙事文中,常常以故事情节为主线,通过描述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等要素来展开情节,引起读者的兴趣。
叙事文的语言简单明了,情节设置简单清晰,常常以线性结构进行叙述。
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撰写自己的经历、观察到或听到的故事等进行叙述,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描写文则是以描写事物的特征、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描写文可以让学生练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人、事、物的特点和外貌。
比如描述一个人的外貌特征、一个风景的美丽、一种动物的形态等。
描写文中的描写可以通过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声音等特征进行描述,让读者产生直观的感觉。
通过写描写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说明文是以说明、解释、阐述问题为主要目的的文体。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可以通过解释其中一事物的特点、组成部分、用途等来进行写作训练。
说明文要求逻辑清晰,有条理,要点突出。
比如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家狗狗的特点”的说明文,通过描述狗狗的品种、颜色、性格等特点,让读者对狗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综上所述,低年级语文的文体分析主要包括叙事文、描写文和说明文三种。
通过这些文体的写作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教案认识不同文体的基础知识
小学语文教案认识不同文体的基础知识文体是指用来表达思想、观点和情感的特定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了解不同的文体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小学语文教案中认识不同文体的基础知识。
一、故事文体故事文体是最常见的文体之一。
它以讲述一段有情节的故事为特点,通过塑造角色和描写情节来传递信息和价值观。
在小学语文教案中,故事文体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故事类型,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维发展。
二、说明文体说明文体是以解释、描述和分析为主要特点的文体。
在小学语文教案中,说明文体可以通过解读课文和复习知识点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议论文体议论文体是用来表达观点和论证的一种文体。
在小学语文教案中,可以适当引入议论文体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并引导他们用合理、有力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四、描述文体描述文体是以描写事物外貌特征和内在特性为主要目的的文体。
在小学语文教案中,描述文体常常用于教授古诗词、古文等文本。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和描写周围的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古诗句的描写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五、抒情文体抒情文体是一种通过对情感的表达来传递信息的文体。
在小学语文教案中,可以通过学习优秀的抒情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现代诗歌和散文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体味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并通过模仿写作的方式,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六、对比文体对比文体是一种通过对事物进行比较和对照来表达观点和思想的文体。
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作者:蔡凤燕来源:《新教师》2014年第11期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阅读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
文体不同,风格不同,表现的手法及方式也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当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缺乏文体意识,面对不同文体,却用同一套路,千篇一律地进行教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耗时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文体意识,才能高屋建瓴地使用文本,驾驭文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一、解读文本要有文体意识阅读是信息的解码活动。
读者要读懂文本所携带的信息,其前提是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着对语言代码及其组合规则的共同理解,这是文本信息传递得以畅通的保证。
而这种代码组合规则的共识,就是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文体模式。
读者只有根据它所暗示的解码方式,才能“破译”作者所编制的代码规则,真正理解文本所传递的话语信息。
不同文体的文本,其代码组合及解读方法完全不同,这是由它们把握社会生活的各自方式决定的。
教师对课文进行读解,需先辨体裁,认识其内在的和外在的特征。
否则,就会出现误读。
如:有的教师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时,把“山一程,水一程”理解为一程山一程水;把“风一更,雪一更”理解为一更风一更雪。
这就是缺乏文体意识的表现。
词中的“一”是虚指,而不是确切的数字,它含有连续不绝的含义。
“山一程,水一程”说明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风一更,雪一更”说明风雪交加,气候恶劣。
如果把“一”当作确切数字来看待,就无法体会到千军万马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的声势;也无法体会到将士们被聒耳的风雪声惊醒,睡意全无,更加怀念温暖、祥和的故园的情感。
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教师与文本对话时,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情感走进文本,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世界,领悟到文本的内涵,体会到文本的精妙之处。
二、确定教学目标要有文体意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不同文体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文体不同,教学目标也不同。
简述语文本体性教学的内容
简述语文本体性教学的内容一、根据文体特点选择核心内容小学语文课文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文体风格,故事类的课文可谓丰富,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另外,还有散文、小说、说明性、说理性文章、通讯、剧本、科学小品文等等,不同文体的文本语言以及表达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首先应该立足文体特点,抓住文本教学的核心内容,领会文本表达的独特之处,把握本体性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实施策略,从中感受文本的语言文字魅力,并且学会在今后的语言实践中得以运用。
比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埃及的金字塔》一课,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师应根据说明文的特点,准确选择其核心内容,把学习目标定位于“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如何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妙处?在今后的语言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运用这类说明方法介绍一处建筑物?”这也就是本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应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紧紧抓住文本的过渡句,以及重点词句来品读、品味,感悟说明文独特的表达。
教师若仅仅只停留在通过说明方法的讲解,了解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妙、建造方法独特,感受金字塔的美丽,表达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等人文性的教学上,那文本的教学就只能是浮光掠影,因为那样教的就是非本体性的内容,更不可能做到“得意、得言的同时又得法、得用”了。
又如,教学《负荆请罪》(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就要抓住剧本的文体特点,把朗读教学、词语教学、人物描写方法、剧本的呈现方式等,确定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并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把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和蔺相如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精神,这些非本体教学内容作为整堂课展开教学过程的。
根据文体特点,选择教学的核心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表达之妙,还可以让学生从小就有准确的文体意识,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相当有好处的。
二、依据学段目标把握学习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学段,确定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彰显文体意识学会情感表达——《草原》(第二课时)清单导读教学设计
彰显文体意识学会情感表达——《草原》(第二课时)清单导读教学设计作者:巫丽莉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2020年第4期巫丽莉【导读清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学习直抒胸臆的表达方法。
2.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学习间接抒情的方法。
3.总结写法,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温故知新1.回忆散文的几种类型。
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散文体裁的课文,按作品内容和基本表达方式,散文通常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2.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抒情散文《草原》。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并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谁能用概括的语言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三幅图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蒙汉联欢图。
简明扼要,非常好。
(板书: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蒙汉联欢图)【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回忆散文类型,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二、赏草原美,习直抒胸臆法1.有感情朗读,赏草原美。
(1)读完课文,草原风光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一说?(2)预设:学生概括出“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语。
(3)引导学生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一碧千里”“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草原最大的特点无疑是“绿”,是否只有绿色呢?(4)引导朗读:“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绿中带白,静中有动,这就是生机活力的草原,这就是风景如画的草原。
请同学们读出草原的色彩美和动态美。
(5)草原不仅色彩美、动态美,连线条也是那么柔美。
引导朗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多美的画面啊!让我们连贯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课件出示写景的句子)【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概括草原的特点,是为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说说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说说阅读教学中的⽂体意识⽂体意识与⽂体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体是历史和社会需要的产物,它的产⽣与丰富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
⼈们为了不同的表达⽬的选择不同的表达策略和⽅法,逐渐形成了各种有⼀定规律的、形式⽐较固定的⽂本模式,就是⽂体。
这从中国最早的⽂体论述中可以窥见⼀斑:“夫⽂本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曹丕《典论·论⽂》)。
⽂体意识是在丰富的⽂体阅读和表达实践中形成的对不同⽂体模式的⾃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简单地说,就是对不同⽂体有⾃觉的理解、感受能⼒,能根据不同的⽂体⾃觉选择适切的阅读⽅法和姿态,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觉选择合适的话语体式和结构⽅式来成⽂。
显然,⽂体是知识范畴的概念,⽂体意识是能⼒、素养范畴的概念;⽂体是⼀种知识,⽂体意识是⼀种经验,⼀种积淀,⼀种能⼒素养。
⽂体的划分,既遵从具体⽂本的话语体式和结构模式的规律性,同时关注它们承载的不同功能。
对于读者⽽⾔,⽂体是先念的客观存在,是静态的;⽂体意识需要借助具体⽂体⽂本的阅读和表达实践来培养,是动态的。
对于作者来说,情况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如果他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有现成的⽂体模式可以运⽤,直接调动相关的⽂体经验就可以了;如果现成的⽂体模式不能满⾜表达的需要,他就有可能在表达实践中创造出⼀种新⽂体来(当然要考虑其受众的可理解性和接受性)——这也是⽂体越来越丰富的主要原因。
⽂体意识的形成是不是⼀定要以⽂体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呢?显然不是,⽽是以⼤量的读写实践为基础,⾸先以整体的、感性的、经验性的状态存在于认知系统中。
阅读也好,写作也好,为什么读,怎么读,为什么写,选择什么⽂体来写,对于成熟的读者作者⽽⾔,正是对⽂体有了这种经验性的认知,就逐渐成为了⾃觉能动的⾏为。
这种⾃觉只能是来⾃于⽂体知识的感性积累和长期的读写实践带来的对⽂体规律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体知识的理性学习却很难直接转化为读写实践的⾃觉能动⾏为。
三年级文体教案
三年级文体教案第一节: 听说活动目标:- 能够通过音频材料理解简单的对话和问答- 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进行口头表达- 能够自信地参与到听说活动中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 老师播放一个简短的对话,介绍一家动物园的安排。
2. 听力练习: 学生们听取老师的对话,并回答问题。
老师鼓励学生们多次听取对话材料,并进行复述。
3. 口头表达: 学生们分成小组,模拟对话场景,使用简单的句子进行交流。
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4. 小结: 教师总结今天的听说活动,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第二节: 阅读活动目标:- 能够准确阅读并理解简单的短文- 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如快速浏览和找关键词- 用简单的句子进行书面表达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 老师给学生们分发一篇简短的短文,介绍关于熊猫的信息。
2. 快速浏览: 学生们浏览短文,找出关键词,并回答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们了解如何通过快速浏览来找到所需信息。
3. 细读理解: 学生们再次读短文,根据问题回答,并进行交流。
鼓励学生们使用完整的句子进行回答。
4. 书面表达: 学生们根据所读短文,写一篇简短的小作文,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并陈述原因。
5. 小结: 教师概括今天的阅读活动,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写作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
第三节: 说唱活动目标:- 能够模仿并演唱简单的歌曲- 能够通过说唱活动来提高语言的流利度和语感- 能够自信地表演和展示自己教学步骤:1. 听歌练习: 老师播放一首简单的儿歌,并让学生们一边听,一边模仿跟读。
2. 歌曲训练: 学生们分组合唱所学的儿歌,并进行配合动作的练习。
老师鼓励学生们进行多次的重复,以提高流利度。
3. 自由创作: 学生们分组编写一首简单的歌曲,并进行演唱和表演。
鼓励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
4. 小结: 教师总结今天的说唱活动,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表演成果,并进行集体评价。
第四节: 写作活动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写作- 能够自主选择合适的主题,并书写相关内容- 能够展示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规范的文字表达教学步骤:1. 主题选择: 学生们自主选择一个主题,并讨论自己所喜欢的写作内容。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一、文体意识三国时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宣雅,书论宣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这是对文体发表的最早议论。
周作人1912年的《童话略论》与《童话研究》以儿童文学最重要的文体“童话”为研究对象。
1914年他又关注了儿歌。
1920年在“儿童的文学”的正式宣言中,周作人已确立了明确的儿童文学文体观念,并针对儿童不同年龄特征给出对应的文体形式……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家潘菽也对文体和思维的关系有过阐述:“阅读体裁不同的文章,理解的难易不同,对思维活动提出不同要求。
”从此开始了对不同文体阅读的心理学思考。
《人民教育》2013年第6期专设了“关注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的话题。
“编者按”提出:“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
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清楚文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链接、交叉、渗透,这样形成的文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交际。
”这里,从语文素养的高度,提出了文体应在学生语文素养积累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价值。
然而,当今众多的小学语文教育还是高喊“齐步走”,众人同归,千篇一律,既没有因人而异,也没有因文而异,存在严重的人文化、划一化倾向。
从教材编写看,主题单元组文淡化了文体意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保护美好家园”为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是说明性文章,《鹿和狼的故事》是记叙性文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讲演稿,《青山不老》则是通讯。
这种编排方式给教师带来错觉:教学只要落实“保护美好家园”的主题,不必考虑所选课文的文体。
从教学现状看,忽视文体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位名师执教《鹬蚌相争》时,一位学生质疑:鹬与蚌你一言我一语在斗嘴说话,蚌说话就要张嘴,一张嘴鹬不就脱身了吗?鹬的喙被蚌夹着,它又怎么说话?对此,这位老师频频出招:先把问题推还给学生:“大家小组讨论讨论”;再把问题推给作者和编者:“同学们一起来改改教材,再给编辑叔叔写封信”;最后当学生问蚌如何能说话,两个壳是不是它的嘴的时候,又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者去请教自然老师,或者设法弄只蚌来自己观察发现。
三年级文体教学计划上册
三年级文体教学计划(上册)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希望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文体知识,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我们将学习以下几种文体:
1. 记叙文:记叙文是小学阶段最常见的文体之一,我们将学习如何阅读和写作记叙文。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记叙文的要素、结构和特点,并能够运用记叙文的语言进行表达。
2. 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文体,我们将学习如何阅读和写作说明文。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说明文的要素、结构和特点,并能够运用说明文的语言进行表达。
3. 议论文:议论文是一种阐述观点、说服读者的文体,我们将学习如何阅读和写作议论文。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议论文的要素、结构和特点,并能够运用议论文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通过讲解每种文体的定义、特点和要素,帮助学生了解每种文体的基本知识。
2. 示范:通过示范阅读和写作每种文体的文章,帮助学生掌握每种文体的阅读和写作技巧。
3. 练习: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修改和讨论,帮助他们掌握每种文体的写作技
巧,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估
本学期的教学评估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
3. 写作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写作练习,评估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技巧。
小学教师文体工作计划
小学教师文体工作计划第一节、工作目标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要将文体工作融入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激发他们的创作潜力。
通过文体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语文成绩,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感。
第二节、工作内容1. 课堂教学中加强文体教育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各种文体的教育。
以诗歌、散文、小说、词曲等为主要例子,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不同文体的魅力,并引导他们进行诗歌创作、散文写作、小说阅读等活动。
2. 丰富的课外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了多种文体的书籍,鼓励他们自主阅读,写读书心得体会,并进行读书分享。
通过丰富的阅读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他们的文学兴趣。
3. 文学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活动,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文学创作、朗诵、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通过文学社团,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4. 组织文艺汇演定期组织文艺汇演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歌唱、舞蹈、朗诵等表演,提高他们的表演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5. 文体比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体比赛,如诗歌朗诵比赛、散文写作比赛、书法比赛等,提高学生的比赛经验,锻炼他们的表现能力。
6. 建立校园文学角在学校建立一个文学角,供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作品,鼓励他们进行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他们的文学兴趣。
第三节、工作计划我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以确保文体工作的顺利实施。
1. 第一学期(1) 在课堂上加强对各种文体的教育,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文学基础。
(2) 组织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3) 进行文学社团招募活动,邀请有意向的学生参加。
(4) 制定《文学社团章程》,明确社团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
2. 第二学期(1) 组织文学社团进行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散文、小说等创作。
(2) 开展校园文学角的建设工作。
(3) 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作品。
文体意识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 224 -●●课程与教学作者简介:张瑶,女,汉族,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光华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文体意识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张 瑶(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光华小学,福建 宁德 352000)摘 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而阅读与写作又和文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对每个学段的文体意识教学。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辨别不同文体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并逐渐掌握阅读不同文体的方法,同时也会在写作中逐渐懂得并运用恰当的文体。
关键词:文体意识;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选择,在阅读课堂中体现文体意识,这样学生才能够对课文中所体现的价值及语文魅力有更准确的认识,同时有效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文体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首先,有利于熟练掌握规律。
想要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的基础学习积累尤为重要。
教师需要以文体的特点为切入点,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文体意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并提升熟练程度。
其次,有利于提高日常教学中的精准度。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文体分析,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文体意识,同时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适合程度,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文体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文体意识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一)准确把握文体教学的度,合理定位教学重难点有些教师在把握文体教学的适度问题方面缺乏准确性,缺乏对教学重难点的合理定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详细指出了小学三个学段需要学习的文体。
第一学段有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和浅显的古诗,第二学段有叙事性作品、诗文、报纸,第三学段有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文、非连续性文本。
而每个学段中对这些文体的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比如,在第一学段儿歌、浅显古诗的学习中,需要学生结合内容展开想象,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切实体会到语言的美感。
小学语文教学应渗透“文学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应渗透“文学意识”作者:乔新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第02期平常我们所指的“文章”和“文学”蕴含着体裁差别之意,文章一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各种应用文之类的文体,文学则包括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之类的文体。
文章训练属于基础性训练,文学训练属于提高性训练。
笔者发现,不少一线教师几乎未将文学知识的渗透揽入自己的教学视野,文学知识、文学训练的缺位致使学生只知语言内容,不知语言艺术;只知文章理解,不知文学鉴赏;只知文章模仿,不知文学创作……事实上,文章训练和文学训练是同时发生的,模仿与创造是形影不离的。
有学者提出:“社会上还需要有…低吟长啸‟的诗人,…斟词酌句,反复推敲‟的作家,或…婉约‟或…豪放‟或…典雅‟或…诙谐‟的语言大师,人们还需要文学。
”小学阶段尤其是高年段,在必要时需要“跳出文章观文学”,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中蕴含的多样化审美形态,体味作品情思的丰妙、表达技巧的高超。
一、渗透文学史,在历史格局考察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阐释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要渗透“文学意识”,必须让学生熟知文学发展的历程,了解各个重大历史时期诞生的不朽名著以及标志性的文学巨匠。
随着年级的增高,教师要让学生对历史上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形成一个轮廓印象。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那些感兴趣的学生探究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与当时的哲学、政治、经济、宗教、军事、艺术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历史渊源和内在联系。
要适当补充时代背景,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
“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法,也是人们进行文学解读、鉴赏的重要方法。
孟子在《万章下》中讲:“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提倡读书要善于上溯历史,与古人神交意会。
这种神交,就是口诵心惟他们的诗文。
而为了正确理解他们的诗文,就应当了解写诗著书的人,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把作者和作品置于特定的社会境况、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帮助读者充分感知当时社会的局限性、时代的特殊性,能够充分感受作者在特定处境下的情感、心境,从而设身处地地乐其所乐、忧其所忧,对作者的言行便会有一种深度的理解和认同。
识体·适体·得体之文体教学
识体·适体·得体之文体教学摘要:文体可以解释为一种“文章图式”,这是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信息的表征和贮存方式。
关键词:文体;教学语文教学要抓住文体特点,层层推进,引领学生感受散文的魅力与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潜在的教学价值,准确辨识其文体类别,依循文体特征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选文的教学功能,丰富并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经验。
一、识体而读,更准确地领会文本要旨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什么样的文章就应该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
不能用读产品说明书的方法去读小说:前者是实用文体,宜作理解性阅读,主要运用逻辑思维;后者是文学作品,宜用感受性阅读,主要运用形象思维。
也不能用读小说的方法去读诗歌或者散文:前者是虚构的,误以为真人真事就难免陷入困境;后者是写实的,须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比照和体会。
阅读方法没有好坏,对应了文体就能读得更有滋味。
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王荣生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一书中给我们阐释了“用文学的姿态”阅读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两种方法:(1)浸润式地感知文学作品。
接纳作者虚构的世界,并浸润其中,享受阅读的过程和乐趣;感知由文字、声音唤起的形象和情感;在具象化的感知中,“看到”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念”,并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相关联。
(2)借助文学解读的工具或行家的指点,扩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看到自己原本看不到的地方、看不出的意思和意味。
比如学习《看戏》这篇课文,可以适当增补课外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本,以拓宽学生对该类文体的阅读视野。
文体分类教学,锻炼的是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的阅读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具有文体意识的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文本,就有选择适宜读法的自觉。
比如科学教材中的文本,就宜选用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去阅读;而思品中的文本,则需借用记叙文、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数学教材属于科学文本,例题中的难点标示、公式的原理图示等,需选用阅读科学文本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它教学承载着很多很多的东西:从大处说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仁义道德的承载、人文素质的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欣赏等等,从小处讲有读书识字、写信明义的作用。
正是有了这么多“沉重”的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
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偏差。
常见的偏差: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交给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
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
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
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这样一、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
而这样的目标,紧紧抓住了文本的文体特征,直指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
二、注重方法,注意文体意识体现。
文体意识的培养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依托于具体的文本阅读实践。
不同的文体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在教学中,不同文体的文本,也应该有相适宜的阅读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诗歌、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概念及相关知识。
就记叙文来说,最基本应让学生明白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等等。
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是用典型环境和具体情节表现人物。
散文,在真实的基础上可采用艺术手法,形散而神不散等等。
所以不同的文体应体现出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教学方法。
下面我以说明文、小说、散文为例来说说教学中我是如何来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的。
说明文文体知识见PPT。
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第一,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性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要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性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了说明的对象,如《奇异的激光》。
(2)抓首句和中心句。
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
第二,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等)、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等)、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奇异的激光》这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从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三方面说明激光是“奇异”的光及其广泛用途。
《生命与水》这篇说明文,通过介绍“人体与水密切关系”及喝水的意义来说明水对生命很重要,使我们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懂得讲究科学饮水。
第三、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要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说明方法的判断技巧及在文中的作用,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大概的模式。
比如“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这句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比太阳”这个词明确这句话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激光是最亮的光这一特点。
从而给学生总结出,赏析说明文的句子的基本模式是——这句话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形象准确(或具体)地说明了谁的什么特点或者哪方面的内容。
第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句、尾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语句的作用。
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
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第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理清结构。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
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利于整体感知全文。
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
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第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
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
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如“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准的尺”中的“目前”一词,能否删掉。
要引导学生分析“目前”一次对该结论做了一个时间上的限定,它不是绝对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可能会出现比激光更准确的测量工具,这就体现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小说。
出示PPT。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的阅读三部曲:第一步:写什么?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2、主题第二步:怎么写?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第三步:写得怎样?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我们以《小英雄雨来》为例来说怎么样实施。
《小英雄雨来》是一篇中篇小说,篇幅很长,长文如何短教?抓文体知识就很简单了。
确立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1、学习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
2、了解雨来的英雄事迹。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三个目标分别对应了小说的三要素,也体现了教参的教学要求。
教学之前,先介绍小说的写作背景(社会环境),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按照以下顺序来赏析这篇小说。
首先赏析故事情节——拟小标题这篇课文已经有序号把情节自然分开,六年级学生完成小标题比较容易了。
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因此要确立好主人公和线索,前后要一致。
《小英雄雨来》就是以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主人公是雨来,所以拟定小标题的时候都应该站在雨来的角度进行,分别是: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了解到形势;掩护交通员;勇斗小鬼子;跳河智逃生。
小标题加上主人公就可以做段意了。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赏析人物:训练点:1、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分析: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雨来是一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小孩。
2、这一形象具有什么品质或者个性?3、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分析: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技巧:(一)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一边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雨来的调皮机灵)(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雨来这一人物形象。
雨来是一个勇敢机智,热爱祖国(形象特点)的小孩(身份定位)。
雨来面对鬼子的利诱毒打都一个答案“不知道”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坚强不屈。
赏析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
环境描写的作用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④揭示深化主题;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小英雄雨来》中有三处典型的环境描写,每一处的作用各有不同,参照上面的思考角度,不难确定。
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还乡河才会有游泳本领高的雨来,美丽的家乡需要用生命去保护,跳河逃生。
第二处在第六节的第一自然段,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着雨来的悲剧命运,烘托了群众的悲痛心情)第三处“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旋窝哗哗地向下流。
虫子在草窝里叫着。
”渲染了悲伤的氛围,烘托了人们以为雨来牺牲了的悲痛心情。
赏析小说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在《小英雄雨来》中,设置悬念、细节描写比较突出。
我们再来看看散文。
现在我们教材中,散文也比较多。
像这一册教材三单元和五单元基本都是散文,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如何在教学中突出散文的特点。
首先我们看看散文的定义:什么是散文?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
我们常说的是狭义的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