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计划“十一五计划”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是我国历次五年规划的第十个五年计划。
该计划涵盖了2006年至2010年的时间段,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该计划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和行动路线。
其主要目标是加速现代化进程、促进广大人民的各项利益和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质量,达到“两个基本建设”(即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社会服务领域的现代化)。
为实现这些目标,十一五计划提出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发展理念。
该计划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品质、加快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国内外并举”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推动以人为本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多项重要措施。
其中包括实施“两个转变”,即经济增长方式从高速度向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转变,经济结构从重工业、资源型产业为主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的方向转变;建立基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进经济社会统计制度改革,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市场优势的结合,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振兴。
此外,计划还提出了多项重要任务,包括深化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扩大开放等。
这些措施和任务都是为了确保十一五计划的有序实施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十一五计划”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对国家各项事业的战略指导。
其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在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进步更是空前,对于巩固我国的发展成果、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计划,指的是自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计划。
该规划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制定的,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迈向中高级水平。
下面就是针对“十一五”规划的一些重要内容的简要概括。
首先,经济发展是该规划的核心。
我国经济在此期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1.2%,实现了GDP总量从21.9万亿元增长到40.1万亿元。
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也成为重要任务。
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科技投入等措施,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其次,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是该规划的重要内容。
在教育领域,我国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了教育投入和教师待遇,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目标。
在卫生健康方面,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改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农合制度,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再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此外,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上,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最后,社会公共服务的完善也是该规划的目标之一。
在就业领域,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就业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就业增长。
同时,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扩大了社会保险的范围,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总之,“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次重要里程碑。
它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该规划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即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只有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为我国的长期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一、形势与需求 (1)二、思路和目标 (3)1.总体思路 (4)2.战略目标 (6)三、重点任务 (9)1.瞄准战略目标,实施重大专项 (9)2.面向紧迫需求,攻克关键技术 (13)(1)优先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 (13)(2)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16)(3)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公益性技术研究 (20)(4)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23)3.把握未来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25)(1)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 (26)(2)稳定支持基础研究 (32)4.强化共享机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 (36)(1)加强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 (36)(2)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37)(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37)5.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38)6.营造有利环境,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 (40)7.突出企业主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41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42)(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44)(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44)(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45)(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46)8.加强科技创新,维护国防安全(略) (47)四、保障措施 (47)1.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47)2.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48)3.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 (49)4.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49)5.形成新型对外科技合作机制 (50)6.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 (52)7.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52)8.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 (53)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开局阶段。
三、“十一五”发展战略和发展布局
三、“十一五”生长战略和生长结构(一)生长战略“十一五”的五年,是我县进入重要生长机会期的五年,是我县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我县生长的要害期、转型的要害期、革新的要害期、稳定的要害期。
落实科学生长观,统筹经济社会生长,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调和新津是我县“十一五”经济社会生长的重大战略。
在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生长战略历程中,要以财产为底子,以城乡一体化为主线,加快“三个转变”、推进“三个会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牢固树立对峙科学生长、建立经济大县,对峙西部温州、建立民营大县,对峙财产支撑、建立产业大县,对峙革新开放、建立活力新津,对峙城乡统筹、建立调和新津,对峙依法治县、建立平安新津的理念,努力把新津建立成为经济发达、后劲富足,社会事业全面生长、体制机制布满生机,法治水平高、社会秩序良,资源消耗少、生态情况好,人民幸福指数高、生活品质优的“调和新津”。
(二)生长结构总体结构为“一核、一区、两轴、两片”。
一核是以县城区域(五津镇、邓双镇、新平镇、永商镇)为中心点,构筑全县政治、经济、商贸、旅游焦点区。
一区是以川浙互助产业园区(含精细化工集群)、花源镇产业点作为载体的产业会合生长区,重点生长食品(饲料)、机器、化工等主导财产。
两轴是以沿318国道的花源(轴头)、花桥、五津(轴心)、永商(轴尾)为一轴,以普兴(轴头)、五津(轴心)、新平、安西(轴尾)为一轴,形成动员全县经济生长的两条城镇轴线。
两片是以花源镇为动员源,形成辐射兴义、方兴、文井等西北部区域的特色农业生长片;以普兴镇为动员源,形成辐射金华等东南部区域的现代物流集散和特色农业生长片。
“两轴”“两片”均以“核”为中心,形成城乡共融互动、一体生长格式。
1、农业财产结构平坝和台地重点生长优质高效农业,浅丘地域重点生长林果业、花草苗木业及生态旅行农业等。
一是以方兴、新平、文井、兴义等地为中心,创建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基地,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二是以兴义、文井、花源、花桥、新平、普兴、金华等地为重点,设立农业财产化示范区,建立优质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三是以五津、花桥、花源、普兴等地为蔬菜生产基地,以安西、新平、花源等地为食用笋生产基地,生长绿色生态农业;四是以方兴、新平、文井等地为中心创建食用菌基地,以邓双、金华、永商、普兴、五津等地为中心建立优质水果生产基地;五是突出各镇(乡)原有畜牧业生长特色,增强家禽范例化养殖示范基地建立,有选择地推广生长三元杂交猪、肉鸡、獭兔、肉羊、肉鹅等畜牧业;六是以花桥、邓双、安西、兴义为中心鼎力大举生长水财产,实施水产“万亩亿元”工程。
我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我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是指我市在“十一五”时期(2006年至2010年)制定的关于发展工业经济的规划。
这个规划的目标是在该时期内,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
具体的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并发展新兴产业,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工业技术的进步。
3.加强环境保护。
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加强对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的力度,同时推动绿色工业发展,实现工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4.提高企业竞争力。
加强企业管理能力培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注重发展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工业经济,加强城乡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总之,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旨在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形势,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推动我市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某某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坚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目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础。
现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出发,认真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两基”重中之重不动摇,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内在统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稳步、健康发展,实现××市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具有××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二、基本思路:(一)突出教育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推进科教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框架。
(二)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素质教育,坚持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保持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运行机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释放教育发展的活力。
(三)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保障,坚持依法治教,落实政策,强化责任。
坚持教育公平、公正原则,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初步构建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秉承传统又有××特色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并取得新成果;终身教育的框架基本建立,满足市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计算机教育为龙头的信息技术教育扎实推进;加大危房改造力度,三年内消除学校危房;通过布局调整实现资源重组,使学校布点合理,教育资源效益得到应有发挥;教育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并为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使教育的各项事业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建立教育评估和监测机制,加强教育质量监督。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的基本思路。
在经济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提高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水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成功地维护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二、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富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发展小城镇,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推进文化创新和惠民文化建设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教育事业逐步普及,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同时,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恢复了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遗症,宣传爱国卫生运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
十一五规划教材
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规划的第11个五年计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
该规划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制定的,旨在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构建和谐社会。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首先,十一五规划注重加强科技创新。
中国政府提出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重点推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快速提升,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
其次,十一五规划重视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贫困等。
因此,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等政策,旨在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与统一。
此外,十一五规划还注重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高速经济发展中面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管等。
这些举措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典范。
在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十一五规划重视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
政府加大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扩大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十一五规划注重科技创新、城乡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全面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
在规划期间,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目录一、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方针原则(三)发展目标二、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七)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三、公共文化服务(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九)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十)普及文化知识(十一)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十二)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四、新闻事业(十三)推进新闻媒体建设(十四)加大对重点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十五)办好新闻网站(十六)发展新兴传播载体五、文化产业(十七)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十八)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十九)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二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二十一)健全各类文化市场(二十二)发展现代文化产品流通组织和流通方式六、文化创新(二十三)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二十四)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二十五)推动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创新主体(二十六)加快科技创新(二十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七、民族文化保护(二十八)编纂出版文化典籍(二十九)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三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三十一)规范和保护国家、民族语言文字(三十二)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三十三)抢救濒危文化遗产八、对外文化交流(三十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三十五)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三十六)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九、人才队伍(三十七)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建设(三十八)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三十九)做好培训工作(四十)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四十一)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四十二)建立国家文化艺术领域授予荣誉称号的制度十、保障措施和重要政策(四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四十四)健全宏观调控(四十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十六)完善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四十七)加强文化立法(四十八)实施步骤“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一、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可喜成效,重点城市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加快。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东中西互动,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0至2005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7%。
累计新开工7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1万亿元。
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853公里),新增铁路营运里程近5000公里,新增电力装机4552万千瓦,新增民航运输机场10个,青藏铁路、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等重大建设工程相继建成。
宁夏沙坡头、广西百色、四川紫坪铺等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塔里木河、黑河等专项治理工程进展顺利。
西部地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600万公顷,实施生态自然修复面积2800万公顷,累计完成退耕地还林526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765万公顷,退牧还草1933万公顷,易地扶贫搬迁120万人。
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村村通电话、农村能源、人畜饮水、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两基”攻坚计划全面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
人才开发工作得到加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特别是“十五”时期,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效益最好,综合实力提高最为显著,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和良好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面临难得的机遇。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基本思路
流域规划方案设计
• 规划目标在原有规划基础上调整、滚动实施,补 充必要的规划目标与指标;
• 对区域排污量要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量确定削 减量;
• 工业污染治理要明确重点、调整布局的方向,有 条件的流域可提出具体的政策;
• 治理项目按照新的思路进行调整、充实; • 加强项目技术审查,没有依据的项目坚决不再纳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 一五”规划 编制的基本思
路
中国环境规划院 李云生
一、规划范围与现状评价
规划范围
• “三河、三湖” •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 • 松花江、黄河流域 • 珠江流域 • 南水北调东线 • 地下水环境保护
• 12个专项规划,流域面积占全国39%;人口占全 国63%;GDP占全国66%;水资源量占全国的48 %,废水量占全国的76%
• 集中解决重点水域水污染。“十一五”期 间,各地市级政府应把水污染治理作为本 级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采取截污导 流、污水处理、生态修复、水资源调配等 多种手段,切实改善本地至少一条(一段) 污染重、影响大的水域,
四、规划方案与规划实施
国家总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 1、分析达到各项指标的污染治理需求; • 2、测算流域、区域污染治理的总体资金与打捆项
• 按照综合污染指数比较,2003年度七大水系污染 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黄河、淮河、 松花江、长江、珠江。
•
污染因子
• 与2002年相比,海河、辽河和淮河污染程 度略有减轻,松花江、珠江和黄河支流污 染加重。
• 七大水系主要呈现为有机污染,主要污染 指标是石油类、生化需氧量、氨氮、高锰 酸盐指数、挥发酚等
各地市由本省分配。 • 指标考核:依靠环境统计与宏观测算,到各省
(整理)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目录一、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二)主要目标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四)改善重点区域基础设施五、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一)优化发展能源及化学工业(二)集约发展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三)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四)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五)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六)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六、引导重点区域加快发展(一)推进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二)鼓励城市圈集聚发展(三)引导资源富集地区集约发展(四)推动重点边境口岸城镇跨越发展(五)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七、坚持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一)巩固发展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三)强化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八、着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一)优先发展教育(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四)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五)提高人民生活保障水平九、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优化人才开发体制环境(二)加大高层次人才开发力度(三)强化农村和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四)鼓励支持人才交流和合理流动(五)加强各类人才培训十、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一)促进东中西区域协调互动(二)正确引导外商投资方向(三)构筑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平台(四)用好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五)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十一、建立健全西部大开发保障机制(一)国家政策扶持机制(二)金融服务支持机制(三)企业发展激励机制(四)资源合理开发机制(五)政府协调服务机制(六)规划有效实施机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一、引言中国的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指从1953年到2010年期间,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这些规划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框架,并在国民经济、科技创新、农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背景、目标、主要内容和成就。
二、背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经济落后、农业基础薄弱、人民生活贫困等一系列严峻挑战。
为了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其中包括了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三、目标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并改善环境质量。
四、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1. 国民经济发展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国民经济发展是重点内容之一。
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包括重点支持工业、农业、建筑业等领域的发展,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外经济合作等。
2. 科技创新为了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的目标。
规划中明确了加强科技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等。
3. 农业发展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也重视农业的发展。
规划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措施。
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目标。
4. 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目标。
规划中还明确了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措施。
5. 环境保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
规划中明确了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计划十一五计划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指的是2006年至2010年期间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该计划的制定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十一五计划中,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其中包括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家现代化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创新能力。
在农业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通过加大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此外,还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在工业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国家竞争力。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家现代化水平。
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能源和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重点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在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加强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创新能力。
重点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繁荣。
通过实施十一五计划,中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十一五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更为重要的是,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专栏1 “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指标2000年“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十五”年均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价格总水平货物进出口总额(亿美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3.147430.911.542.888.67[4000][4000]5基本稳定68001.51560904.2142211.32153959.5[4200][4000]1.424.66.3‰全国总人口(万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12674320.3133000[10]552213075626<[10]9.65.35.1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按经济普查前数据2005年为1.55%;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计划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未来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国家规划之一,十一五计划被制定出来,旨在确保中国在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大背景下,本文将深入探讨十一五计划的内容和成就。
一、什么是十一五计划十一五计划是指中国政府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制定的一份国家规划,这是中国在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提高公民福利和保护环境。
该计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二、主要内容1. 经济建设十一五计划的第一个目标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内外平衡和协调。
在这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要求要超过7%以上,同时也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民收入等。
此外,还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施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并成功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股改等措施。
2. 社会建设十一五计划的第二个目标是建设和谐的社会,提高公民福利,同时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其规划内容涵盖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积极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覆盖全民,改善就业环境和提高劳动者工资,进一步推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努力丰富文化多样性,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和文化旅游业。
3. 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的第三个目标是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用可持续的方式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在这个阶段内,中国实施清洁能源政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采用各种新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全面推进水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4. 文化建设十一五计划的第四个目标是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积极扶持文化产业,鼓励全民读书,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体验,提高文化反响和传播能力。
斜土街道“十一五规划纲要”
•斜土街道“十一五”规划纲要基本思路•发布日期: 2010年03月04日阅读1635 次【关闭窗口】斜土街道社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一)指导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科学发展观,落实区“十一五”规划,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坚持依法行政、服务群众,协调推进社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和提高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努力构建和谐的现代社区。
(二)基本定位从发展中的传统居住区向发达的设施配套齐全、环境面貌良好、公共秩序稳定、经济商贸繁荣的现代社区发展。
(三)发展目标1、社区经济:“十一五”期间,加强社区经济的发展力度,保持每年20%的增长速度,商务楼宇税收的属地化率达到80%,现代服务业税收比例达到30%,力争街道税收总量和可支配财力在“十五”最后一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翻,具体措施为:⑴依托轨道交通线的建设,逐步完善中山南二路以北的社区商业配套,以大木桥路、斜土路与零陵路区域的现有商业调整为基础,增加休闲与综合服务功能,适度发展一些大型专业店、专业市场等中高档商业业态,满足该区域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⑵依托枫林生命科学园区、滨江发展带建设,发挥地区政务资源优势,在中山南二路以南积极发展以中介服务为目标的现代商务区,发展咨询服务机构为主的现代服务区。
⑶依托目前地区已有一定规模的信息服务业、汽车服务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在中山南二路沿线初步形成汽车服务业带。
⑷积极配合、参与徐汇区创意园区(“数码徐汇”)建设,做好引进企业的税收属地化工作,在茶陵北路、茶陵路与斜土路三角区域形成数字娱乐产业带。
同时,努力发展2-3个新的产业园区。
⑸以日晖电影院为中心,发展社区文化产业。
⑹依托现有的“一网覆盖”便民服务网络,进一步整合社区社会服务资源,扩大社区服务加盟单位,提高信息化支撑,推进网上服务方式,助推社区服务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XX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推荐]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一)"十一五"时期的特征与挑战
从全国和西部来看,"十五"计划的实施总体上进展顺利,但"十五"计划力图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展不理想: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够协调,城乡间、区域间差距进一步扩大,资源环境的约束趋紧,就业形势较严峻,体制问题、人才问题、科技问题日益突出等。
"十一五"时期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个阶段。
这个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时期"。
之所以是"黄金发展时期",主要在于消费结构升级、国际和区域间产业转移以及科技进步加快使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关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等。
处理得好,有可能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飞跃。
之所以是"矛盾凸显时期",主要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加大;由于涉及利益和权力格局调整,深化改革的难度明显提高;内外矛盾交织,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保持国内稳定的难度加大等。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1、指导方针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把突破体制瓶颈、人才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把既好又快发展作为主题。
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要转变"无制约增长"、"不计代价增长"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
要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实现好的发展过程;通过公平的分配,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
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结构,就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战略上全方位地调整需求、产业、城乡、区域和所有制结构,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就是要切实做到"五个统筹",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把突破体制瓶颈、人才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
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把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作为实现"十一五"目标和战
略任务的抓手。
2、阶段性目标
在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总体目标下,"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是:
--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前提下,国民经济年均增长7左右;
--就业岗位大幅度增加,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水平显著提升,服务业占国民经济和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民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增加,职业
技术教育满足需求;
--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型空间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和区域差
距缩小;
--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改变,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社会保障
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缓解,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和城乡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开放型经济继续发展,"走出去"战略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国防建设取得新成就。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1、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转变增长方式的内涵,主要是"四个转变":一是从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转向内外需协调、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
二是从过于依赖工业推动,转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推动。
三是从过于依赖资金和自然资源投入,
转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
四是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转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一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逐步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回落到35左右;二是扩大国内消费,把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从投资转向消费;三是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四是改善流通和消费环境,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循环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2、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长远利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注重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要为传统产业升级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