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郊区化的例子(二)

合集下载

广州城市郊区化的现象和原因研究

广州城市郊区化的现象和原因研究

08地理科学08336028郭鹏飞广州城市郊区化的现象和原因研究一个城市的发展始终受到向心力和离心力的推动。

这两种力量的对比、转换,导致城市发展出现阶段性。

而郊区化是指由于城市中心地租昂贵、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劣,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促使市中心区人口、产业外迁,形成相对中心区而言的城市离心化现象。

改革开放前,广州进入全面工业化高潮时,就出现了人口随工业扩散向郊区迁移的现象。

然而改革开放前的广州城市郊区化,是在行政主导下进行的,并非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所以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郊区化。

改革开放后,作为我国南方对外开放的窗口,广州城市发展迅速。

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期,迁居主要是由于城市改造、市政建设而带来的被动外迁,但90年代末期已经逐渐出现了主动外迁的现象。

新世纪开始以来,随着广州总体规划的调整,城市建设重心南移,番禺撤市建区,南沙经济开发区的战略规划实施,人口出现了新一轮的郊迁,人口的扩散呈现以主动迁居为主。

下图为1982~2000年广州市人口分布的变动情况:从广州城市郊区化的总体情况来看,主要呈现出工业郊区化和人口郊区化,且工业郊区化先于人口郊区化,并引领人口随工业的外迁向城市外围扩散。

伴随着工业郊区化和人口的郊区化,广州也呈现出商业郊区化的现象。

如下两图为广州市1980~2003年就业以及人口郊区化的情况:关于城市郊区化的原因分析,也应从这几方面入手: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了工业郊区化,从而带动了城市人口的郊区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迫使产业效能不足的工业企业大量外迁。

而这两者多带来的工业郊区化的发展对缓解广州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压力、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中心土地利用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提高,郊区较好的空气条件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满足这个需求,而由于旧城改造和市政建设所产生的大量城市流动人口也在新的户籍制度和住房制度下外迁到郊区。

近年来我国居住郊区化研究述评

近年来我国居住郊区化研究述评

近年来我国居住郊区化研究述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1980年代中期,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到了1990年代,南京、杭州、武汉、深圳、沈阳、大连等城市也开始了郊区化进程。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特别是1998年推行的住宅制度市场化改革,促使城市郊区住宅开发建设迅速启动,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居住空间和居住形态,人们的居住观念与择居行为开始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向郊区迁居,引发的居住郊区化热潮至今方兴未艾,并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近年来,在居住郊区化的研究中,居住郊区化的基本特征、动力机制、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相应对策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一、居住郊区化的现状与特征研究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居住郊区化的现状与特征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学者们都认为目前中国居住郊区化进程仍然在快速推进,并呈现出以下特征。

1.远、近郊区的迁居差异近些年学术界的研究表明,远、近郊区在人口迁移速度与规模、居住业态等方面存在差异。

冯健、周一星对北京市的研究发现,北京城市居民存在较高的迁移流动性,而且以近郊区为最高、中心区次之、远郊区最低,反映出典型的“近域郊区化”发展特征。

不仅北京如此,张文新的研究表明,上海、广州、杭州、苏州;沈阳、大连等大城市的远郊区人口增长远远低于各城市人口平均增长率,而各城市近郊区人口均有较大程度的增长,且人口增长率远远高于各城市平均人口增长率,这意味着我国务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外迁的目的地主要是近郊区而不是远郊区。

造成远、近郊区迁居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是郊区化过程中离心扩散占据主导,从近郊到远郊人口规模与住宅开发强度呈现逐渐减弱的特征。

2.居住郊区化的人口结构特征卢为民经对上海市统计局2000年做的“万户调查”资料分析,发现上海市民的家庭生命周期与迁居行为的关系呈以下特征:25-35岁之间的人可能已经结婚或生育,开始向外环线以外迁移,但并不愿意远离外环线;35—50岁的一些人有了积蓄或更高的收入,便逐渐选择到外环以外,甚至到郊区的县城、乡镇或农村居住;60岁以上选择郊区的人又大为增加。

以青岛为例浅析居住郊区化

以青岛为例浅析居住郊区化

以青岛为例浅析居住郊区化摘要:以青岛市为例,对城市郊区化的特点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论述了郊区化的有利影响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于居住郊区化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居住郊区化、有利影响、问题、建议正文:城市郊区化的出现可追溯到30年代大危机时期。

50年代后,由于特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加上生活水平改善,人们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汽车的广泛使用,交通网络设施的现代化等原因,郊区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郊区化主要是指城市由集聚式发展转变为扩散式发展,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服务业、办公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居住郊区化的趋势,不仅使城市生活发生了改变,也影响了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

下面以青岛市为例进行具体论述。

一、居住郊区化的现象及特点青岛市居住郊区化具有以下特点:人们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居住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居住环境,但由于城市中心区仍因具有基础设施、经济机遇、就业岗位的聚集效应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并未造成“空心城”的出现;其迁移原因有由于土地使用制度与住房制度的改革,促使工业及住宅从高租金中心区向低租金郊区迁移;在迁移人口构成中,大多数富裕阶层仍留在中心区,外迁的主要是工薪阶层与一般市民。

二、居住郊区化的原因影响居住郊区化的原因多种多样。

青岛市居住郊区化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及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其它原因还包括城市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居住观念的转变等。

1.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是推动人口居住郊区化的促发因素(周一星,1999)。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市土地实行行政划拨、无偿使用的制度,由于城市中心区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与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工厂、商店、住宅、办公等均向城市中心区集聚,导致我国大城市中心区工厂住宅混杂,人口密度过高,环境质量很差。

8O年代以来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实行有偿使用,最繁华的城市核心区段的地价往往是近郊与远郊同类用地地价的十倍甚至百倍以上。

大城市郊区化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大城市郊区化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大城市郊区化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大城市郊区化是每个国家在发展中的必经过程,许多学者对于居住空间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大城市郊区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突出问题,通过对城市总体布局的调整,改善城市空间状态,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城郊综合发展。

一、北京市郊区化的特点及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一)北京市人口郊区化的特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首都不断地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人口,造成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增加现象。

在中心城区的建设过程中,城市无限制的扩张,导致许多新城的建设都成了的“卧城”,如天通苑、通州等。

老城区的住宅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过高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使得居民对居住满意度下降。

再加上北京日益增长的房价和严格的限购政策,公共交通的相对便利,交通成本相对低廉,所以大部分城区工作者不得不选择住在郊区,从而导致了北京城区郊区化进程的不断蔓延。

根据不断调整的北京市总体规划,再加之“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诸多实力较强的企业向郊区的迁移,使周围区县的建设开始快速发展,在郊区形成了新的产业带。

中心城区人口看到了郊区发展的繁荣景象,并且郊区的生活环境优良,交通无阻,导致大部分城区居民向郊区迁移。

(二)北京郊区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北京郊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首先,交通干道的交叉和多样化交通设施的建设加速居住空间分异的进程。

交通和地价模式从根本上分配了居住区的收入阶层,居住空间分异格局与交通结构存在耦合关系。

城市快速路网的建设,能够给郊区居住的居民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位于高速公路沿线住宅比较高档的居住区,成为了富人的集聚地,如五环、六环和出入北京的几条高速公路附近房价明显攀升。

而地铁沿线各个地段成为一般居住区,这里普遍居住着北京较低收入的人群,如地铁5号线天通苑地区;其次,城市不同空间的不同类型产业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郊区居住空间的分异。

在计划经济时期居民住房多由单位分配,一个单位工作的人们大部分居住在同一片小区内,每个“单位大院”形成居住隔离。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城市化问题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城市化问题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城市化问题分析来源:资源网作者:李争发布时间:2008.06.24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是由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稀缺地价昂贵、交通堵塞拥挤、居住人口密集、环境质量恶化,致使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企业、公司外迁到郊区,使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加低于郊区,形成相对中心区而言的离心化现象。

其实质是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域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逐步向城市性因素和农村性因素相互混杂的过渡地域变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的外延扩张,位于城市边缘的地带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被发展成为新的城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部分学者也提出了我国的郊区城市化问题,并指出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等。

我国的郊区城市化发展模式也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对我国在郊区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进行分析。

一、郊区城市化的表现形式、原因以及实质目前部分学者和政府官员对我国的郊区城市化的理解还存在着误区,产生了概念上的错误,造成的不利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正确理解郊区城市化的形式和本质有助于我们对我国的郊区城市化现象进行分析。

1.郊区城市化的表现形式“郊区城市化”是指人口与经济活动从城市中心区域向广阔的郊区甚至小城镇或乡村迁移,引起城市郊区迅速发展成为新型城区,而老的中心城区出现人口减少的现象。

郊区城市化首先出现在欧美等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以美国尤为突出。

与郊区城市化现象相联系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原有的中心城市功能衰退,环境恶劣,导致中心城区向郊区发展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郊区化现象,如城市中心区企业外迁,郊区大型企业设施及住宅区与别墅区的建设等。

目前我国城市郊区化主要是城市人口与工业及部分商业的郊区化,服务业、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仍在向城市中心区集中。

2.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外部因素有:(1)技术进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繁荣是城市郊区化必要的经济条件。

我国城市居住郊区化趋势分析

我国城市居住郊区化趋势分析

我国城市居住郊区化趋势分析摘要:如果说几年前,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运动”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然出现,但近年来,已开始成为重要的乐章。

以广州为例,位于广州市属县级番禺大石镇的“丽江花园”所体现的对“环境”“品位”的追求,对广州的白领阶层和中高收入阶层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丽江花园”的样板作用对珠江三角洲房地产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短短几年时间,番禺大石镇迅速成为大型郊区楼盘的着陆点和试验场,“广州碧桂园”、“洛溪新城”、“广州奥林匹克花园”、“广地花园”、“华南碧桂园”等大型楼盘均获得较大的成功,在这些楼盘的购房者中,广州人占绝大多数,使得番峪大石镇获得“广州的后花园”的美称。

关键词:智能建筑住宅设计郊区楼盘的兴起对市区楼盘产生了明显的冲击,据1999 年上半年统计,番禺大石镇大型楼盘的商品房预售面积较同期增长近一倍,而广州市区楼盘的预售面积较同期增长近一倍,而广州市区楼盘的预售面积较同期则有所下降。

对大城市居住郊区化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是对“郊区化现象”及其发展趋势研究的基础。

从目前及未来几年的情况来看,大城市居住郊区化的社会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世纪,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经济时代。

以“信息高速公路”(即数字化大容量光纤通讯网络)为先导的信息化浪潮,必然会对传统城镇的形态、结构、功能区的划分产生冲击作用,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在工业化时代,人们一般把城市中心区作为居住地的首选目标,那里交通便利,购物方便,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教育、医疗的条件好。

尽管人口密度大,空气污染严重,人们总不愿意离开城市中心区。

然而,在信息社会里,信息的传递不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空间距离大为缩短,集聚效应有所弱化,人们更看重居住环境质量。

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SOHO”族开始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组成因子,信息化也开始作为商品楼盘的一个重要“卖点”,并受到市场的热烈响应。

(2)房地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并越来越具有市场性质。

浅析成都城市郊区化

浅析成都城市郊区化

浅析成都城市郊区化【摘要】近年来,成都城市人口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趋势明显,但没有出现中心城区发展放缓的现象,城区发展态势仍然高涨,城市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本文立足于分析成都城市郊区化的趋势和形成原因,以期抛砖引玉,旨在找出适合成都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合理应对城市郊区化的路径。

【关键词】成都市郊区化发展趋势形成原因郊区化的一般定义是指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大城市的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当前衡量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成都市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强了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城乡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获得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口和工业对城市的依赖。

市域范围不断向周围地区推进。

在环境优美的郊区、科技含量较高的卫星城和交通干线附近形成了众多新的居民点和工业园区,这些新崛起的城市空间就是成都城市郊区化的体现。

1. 成都城市郊区化的趋势1.1 城市郊区化将愈加普遍化由于成都城市用地严重缺乏,而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大型企业的入驻,使成都中心城区不能再满足其发展需求,而城郊可利用土地资源比城区内丰富,加上交通网络的便利,居住环境的优越,地价发展前景可观等因素让很多在城中心发展的企业逐渐向城郊转移。

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郊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居民普遍乐于迁居到离中心区更远的地方。

可以预见,郊区化现象将愈来愈普遍。

1.2 地域扩展由传统的圈层式向多种扩展方式转变在成都郊区化进程中,城市的扩展也随着道路系统的健全、科技含量的增加、工业园区的集聚等因素表现出和城区不一样的地域扩展方式。

一方面,成都地铁、高铁等交通线四通八达,成都郊区化沿着交通线发展,呈现出放射状。

另一方面,成都郊区7个卫星城的经济刺激使成都中心区部分人口、工商业均向郊区发展,呈现出面状。

再者,双流、龙泉、都江堰等工业园区的形成吸引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入驻,很多产业集群会因不满足在成都城区的发展状况向城郊工业园区迁移,呈现出点状。

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城市规划汇刊》,3期, 22-27

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城市规划汇刊》,3期, 22-27
(4) 国内外的大量投资为旧城改造和郊区化得以进行提供了资金保障 中心区工业外迁、危旧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是旧城改造的三个主要 方面。应该说,旧城改造在改革开放以前也在进行,在那个时候的旧城改造之所 以没有导致郊区化,除了旧体制的根本原因外,还因为投资乏力,旧城改造的速 度缓慢、规模有限。80 年代,特别是进入 90 年代,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由于城 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下的客观要求,极大地推动了旧城改造,恰逢这时有国家资 金、地方资金和外资的大量投入,使郊区化得以实现。 中国的郊区化毕竟还刚刚开始,还仅仅是人口和工业的外迁,中心区的第三 产业还在继续集聚iii。当前的中国郊区化机制可以简单概括为图 4 。
表 3 北京、上海、沈阳、大连四城市的人口变动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331010、49471029)和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成果之一 2
北京
上海
沈阳
1982-90
1982-93
1982-90
增长率 增长量 增长率 增长量 增长率 增长量
(%) (1000) (%) (1000) (%) (1000)
5. 人口郊区化过程在 90 年代仍在继续
为了证明郊区化不是一时的偶然现象,我们分别选择沈阳、大连中心区和近 郊区的几个街道进行人口迁移的实证调查。答案是肯定的,中心区人口的外迁趋 势仍在继续并加强,外迁的范围在扩大。近郊区的人口仍在增加,迁入人口的主 要来源地之一是城市中心区。图 2 分别表示 1994 年沈阳中心区小西街道的人口迁 出状况和同年沈阳近郊区泉园街道的人口迁入状况。
表 4 北京、沈阳、大连城市中心区常住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的增长情况
3
(1982-1990)
北京
常住户籍 人口 暂住 人口

城市圈层结构的“郊区化”与“回归都心”研究

城市圈层结构的“郊区化”与“回归都心”研究

城市圈层结构的“郊区化”与“回归都心”研究一、引言城市圈层结构指的是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在经济、人口、空间等方面的分层结构。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圈层结构也不断变化,其中“郊区化”和“回归都心”是较为常见的现象。

本文将对城市圈层结构的“郊区化”和“回归都心”现象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二、郊区化现象1. 定义:郊区化指的是城市人口向城市郊区流动的趋势,在经济、人口等方面形成城市圈层结构中的较为薄弱环节。

2. 原因:(1)居住成本上升:城市中心地段居住成本高,包括房价高和生活成本高等。

为了降低成本,人们会选择在郊区购置住房,并将工作和生活地点分离。

(2)交通便利:郊区交通发展较快,交通网络较为完善,人们可以通过公共交通或私家车辆方便地进入城市中心工作。

(3)环境和生活品质:郊区一般没有城市中心的拥堵和污染问题,生活品质较高,尤其适合家庭居住。

3. 影响:(1)城市扩张:随着人口向郊区迁移,城市范围在不断扩大,城市圈层结构发生变化。

(2)资源分配不均:城市中心地段的资源被相对削弱,郊区资源得到相对增强,使得城市发展不平衡。

(3)社会分隔加剧:郊区化使得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交和交流减少,社会分隔程度加剧。

三、回归都心现象1. 定义:回归都心是指城市郊区居民向城市中心地段迁移的趋势,城市圈层结构中的中心地带得到强化。

(1)工作机会:城市中心地段一般是经济和商业活动的核心区域,工作机会更多,因此吸引人们回归都心。

(2)文化和娱乐设施:城市中心地段有更多的文化和娱乐设施,如博物馆、剧院、购物中心等,人们回归都心可以享受更高的文化和娱乐水平。

(3)便利性:城市中心地段的交通、教育和医疗等设施更加便利,人们回归都心可以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

(1)都市更新:城市中心地段得到更新和改造,注入新的经济和文化活力。

(2)人口密集度增加:城市中心地段的人口密集度增加,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四、两种现象的关系和影响1. 关系:郊区化和回归都心是城市圈层结构中的两种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现象。

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特色及对策研究_以上海市为例

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特色及对策研究_以上海市为例

17提要:城市郊区化是适应未来信息网络社会城市发展的趋势,它的出现对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和管理有重大影响,研究城市郊区化无疑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上海市为例,通过对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论述了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特色,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城市郊区化(Suburbanization,简称郊区化)是20世纪城市发展的新趋向,是指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大城市的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西方发达国家早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郊区化。

许多学者和专家(周一星、宁越敏、胡序威等)对郊区化进行研究后认为,我国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沈阳等已经开始了郊区化过程,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一、上海中心区和郊区范围的界定目前上海在行政地域上可分为城区、近郊区、远郊区3个层次。

其中中心城区又分为核心区和边缘区,核心区包括黄浦、南市、卢湾和静安四区,边缘区包括杨浦、虹口、闸北、普陀、长宁、徐汇6区;近郊区包括宝山、嘉定、闵行和浦东新区;远郊区包括南汇、奉贤、青浦、崇明4县和金山、松江2区。

上海行政上的4个近郊区面积太大,目前进行的郊区化并未均匀发生于整个近郊区,只是集中在近郊区靠近边缘区的地带中,面积约为770平方公里,基本位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外环线之间。

二、我国郊区化的特色本文所说的 特色 ,显然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郊区化来说的,因而在分析时离不开与西方国家的比较。

特色之一:我国郊区化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之上的郊区化。

虽然郊区化的发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我国郊区化的社会经济基础远不及西方。

西方开始郊区化的时候(20世纪20年代),城市化水平就已经很高(如美国1920年达50%以上),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市场经济日臻成熟。

而我国的城市底子薄、基础差,各方面在短时间内达不到西方的水平。

上海1982年人均GDP 为2877元,相当1980美元。

1993年为9000元,合1050美元,只相当美国40年代的水平。

即使到1997年,上海人均GDP 也只有25750元,约合3000美元。

浅析我国城市郊区化

浅析我国城市郊区化

浅析我国城市郊区化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经济地理学结课论文浅析我国城市郊区化摘要:本文结合我国人口压力大,就业压力大的国情,分析了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原因,指出郊区化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的积极意义,并说明了应有步骤、有规划地推进城市郊区化进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郊区化;原因郊区一般是指城市行政区内,都市以外的包括乡村和城镇的广泛地区。

郊区化最初表现为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趋缓,在城市总人口中的相比照重下降,即相对分散;郊区化的典型标志是城市中心区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即绝对分散。

城市郊区化是指城市人口、工商业向郊区城镇迁移的过程,是城市开展离心扩散力量大于向心集聚力量的结果。

我国也称“郊区城市化”。

它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兴旺工业国,当时的富有阶层为了远离喧嚣的工业城市,既享受到城市的便利,又享受到清新和宁静,在城市外围建立了“城郊型”社区。

1、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原因分析1.1经济因素是郊区化的原始动力郊区化表现为人口、产业向郊区的迁移和经济中心在郊区的逐渐形成, 其最初的动因是企业出于对经营本钱的考虑和人们寻求更为经济的生活而向郊区迁移。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经济地理学结课论文根据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中心地带模式理论,城市不是集中于单一的商业中心,每个中心都是一个专业化活动的核心地区,第一个中心以重工业为主,第二个中心以轻工业为主, 第三个中心主要进行商业活动。

然而由于我国城市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使得活动中心向郊区偏移。

首先是重工业宜建在郊区,这样其生产噪音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会减少,废水、废渣也能集中处理。

其次,为了降低运输本钱,以重工业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可能也会在郊区布局,城市制造业中心地点会逐渐被郊区取代。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以每年800~900公里的速度惊人增长,新兴出口加工企业多半以高速公路为动脉成串珠状分布,在高速公路口出入口成星状分布,大大促进了郊区工业化的进程。

这种情况以位于**和**之间的**市最为典型。

青岛市居住郊区化与居住空间分异作业资料解读

青岛市居住郊区化与居住空间分异作业资料解读

青岛市居住郊区化与居住空间分异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当前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正呈现重构与分异的演变趋势。

本文主要从宏观上分析山东省青岛市的居住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情况,由此达到土地住宅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市民生活幸福无忧的目的。

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对城市的社会问题日益关注,关心"社会空间正义与空间秩序"(spatial justice and order of societies )被誉为城市科学研究的"道德进步"(Smith ,2000:1-18).从根本上说,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由城市社会分化所形成的,这种分化是在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生活方式、消费类型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的分化,其在城市地域空间上最直接的体现是居住区的地域分异(艾大宾等,2001:7-11)。

中国正处于一个深刻和复杂的社会与经济转型期,经济全球化和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城市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重组、城市规模扩展的新问题。

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出现的贫富差距带来日益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化,社会群体空间分异居问题成为当前政府、社会和城市居民普遍关注的焦点议题。

所谓城市居住空间就是指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区的物质形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城市居住空间既是一种地理空间,也是一种社会空间。

其中,地理空间是外部表现形式,而社会空间里所蕴涵的社会关系则是其内在的实质。

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分布着特定的居民区类型,即使是同一个居民区中,也有内部的分异现象。

而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借用人类生态学的概念解释,即因居民的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相对集聚的居住区。

也就是指不同特性的居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自聚居形成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化现象。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通常来说经济越发达,这种分异的动向越明显,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

中国的郊区化的例子(一)

中国的郊区化的例子(一)

中国的郊区化的例子(一)中国的郊区化的例子1. 深圳•深圳作为中国的特区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郊区化现象明显。

•深圳的中心区域人口密集,而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向郊区扩展,高楼大厦和商业设施逐渐向外延伸。

•郊区内的住宅区不断增加,人口数量与中心区域相比不断增加,郊区也逐渐拥有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2. 北京•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也面临着郊区化的现象。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北京市中心的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人口逐渐向郊区转移。

•北京的城市规划中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政策,鼓励将一些非核心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高等教育机构等迁出市中心,这也促进了郊区化的进程。

3. 上海•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商业中心,郊区化进程也较为明显。

•上海市中心的房价居高不下,而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向郊区购房和定居。

•上海的郊区中,像浦东新区、松江区等已经有落户了很多高新技术企业,郊区也成为了人口和资本的新热点。

4. 广州•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城市,也出现了明显的郊区化现象。

•广州的中心区域人口密度高,而一些周边的城市和县区,如东莞、惠州等,已经成为了广州人口流向的主要去处。

•郊区也吸引了很多外来人口和投资,形成了以住宅区和工业园区为主的区域发展模式。

5. 成都•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在近年来也出现了明显的郊区化现象。

•成都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房价飞涨,让人们开始将购房目标和定居地放在了城市的外围。

•成都的郊区,如天府新区、郫都区等,成为了人口和产业经济的集聚区,也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

以上列举了中国一些典型的郊区化例子,这些城市的发展证明了郊区化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

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中心区域的资源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郊区则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然而,在推进郊区化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服务等问题,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轨道交通时代的广州郊区化

轨道交通时代的广州郊区化

轨道交通时代的广州郊区化[摘要]广州正逐步迈入“轨道交通时代”,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对其郊区化进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通过梳理广州市郊区化的发展历程及特征,整合广州市现有的轨道交通建设成果和未来的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分析轨道交通建设对广州市人口、居住、工业、商业郊区化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以求全面、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轨道交通;郊区化;广州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处于加速发展状态,作为其衍生物的城市郊区化问题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相继出现。

在此背景下,城市郊区化问题日益成为现代城市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其中,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中大运量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我国各大城市中,推动这些城市的郊区化进程。

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轨道交通对郊区化推动作用的研究还仅限于宏观层次。

本文以广州为例,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和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郊区化现象出现较早并且具有代表性,而且近年来轨道交通在广州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并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主要方式。

本文通过梳理广州郊区化发展历程,整合广州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分析轨道交通建设对于广州市郊区化的影响。

1 广州郊区化发展过程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在一个时间段里的空间过程,是立足于城市中心区来观察向城市郊区的离心扩散,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化的外迁。

学者们认为,广州的郊区化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虽然这之前也有大规模的人口向郊区迁移的现象,但由于是政府强制实施的工业转移带来的,而非自发的聚集—扩散,所以这段时间不属于郊区化现象。

笔者基于学者关于城郊化阶段的研究基础上,以不同阶段的主导推动力为依据,将广州的郊区化划分为四个阶段。

1.1 20世纪80年代:以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导推动力的郊区化20世纪80年代,广州确立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结构模式。

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

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

第16卷第3期1996年8月地 理 科 学SCIEN T I A G EOG RA PHICA SIN ICAV ol.16N o.3A ug.,1996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周一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提 要 根据P.霍尔的城市变动模型,认为城市中心区出现人口负增长是城市郊区化的典型标志,并利用人口普查资料,确定北京在1982~1990年期间已经进入了郊区化过程,中心区人口的外迁强度为常住户籍人口的6%。

作者对比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的郊区化机制,并提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和认真对待的独特现象和问题。

关键词 郊区化 城市中心区 旧城改造 人口外迁 北京郊区化(suburbanizatio n)是整个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代表了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过程。

始于二三十年代,盛于二战后的郊区化过程曾经给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带来许多深刻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否开始了郊区化过程?它的发展机制是什么?与西方有什么异同?预后如何?本文以北京为例加以初步探讨。

1 模型和地域概念西方的郊区化虽然先后经历了人口、工业、商业和办公业等几次外迁的浪潮,但最基本的特征是人口外迁。

霍尔(P.Hall)的城市变动模型为鉴定一个城市是否进入郊区化阶段提供了简便的框架(图1)。

图中第一和第二阶段是大城市中心人口的绝对集中和相对集中阶段,中心市人口高速增长。

第三阶段中心市人口有增长,但速度低于郊区,呈现相对分散,这是郊区化的前兆。

第四阶段中心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向郊区绝对分散。

这是开始进入郊区化的典型标志。

第五阶段郊区化进入高潮,甚至演变为逆城市化〔1~3〕西方大城市中心市的行政辖区一般小于城市建成区。

而中国没有中心市的概念,城市行政辖区总是大于建成区。

因此,研究中国的郊区化,必须首先确定与中心市相对应的城市中心区。

整个北京在地域上可分为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三个圈层。

中级经济师考试《房地产专业知识与实务》重点解析:郊区化

中级经济师考试《房地产专业知识与实务》重点解析:郊区化

中级经济师考试《房地产专业知识与实务》重点解析:郊区化(一)中级经济师考试郊区化概念
■ 指区域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70%~80%),市区发展速度变得缓和平衡,城市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由市区向外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 实质:一个城市内部由市区向郊区的分散
□ 郊区城镇化
■ 是指城市郊区的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的过程。

■ 实质:代表了乡村与城镇的向心集聚
(二)发达国家的郊区化
□ 郊区化前的外迁
■ 沿铁路外迁
■ 沿电车线外迁
□ 汽车郊区化时期(1920~1950)
□ 普遍郊区化时期(1950~1980)
□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时期(80年代)
□ 形成边缘新城阶段(90年代以来)
(三)中国的郊区化
□ 大城市中心区人口绝对量下降作为中国城市郊区化的标志(1982年)表现:
■ 人口郊区化
■ 工业郊区化
■ 外来人口郊区集聚
□ 郊区化形成机制(7大机制)
■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人口流动的限制性因素减弱■ 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
■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触发了郊区化发生的机制
■ 郊区新区开发与老区旧城改造的合力推进了郊区化
■ 交通通信设施的改善提供了条件
■ 城市规划与管理政策的强制与引导
■ 外来人口的定位。

沈阳城市郊区化动力机制研究

沈阳城市郊区化动力机制研究

沈阳城市郊区化动力机制研究摘要:城市郊区化是指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由于城市中心区地租昂贵、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劣等所形成的巨大推动力,促使市中心人口外迁而形成的相对于中心区而言的居住外迁现象。

关键词:城市郊区化;动力因素;建议与对策;1、郊区与郊区化概念的界定我国地理学家周一星,孟延春把“郊区”定义为城市行政区内,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域,包括了围绕着中心区的城市建成区。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郊区”一词采用周一星教授所给出的解释,即郊区为城市行政区内,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域,包括了围绕着中心区的城市建成区。

目前,学术界还认为从理论上讲郊区化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人口郊区化认为只要城市中心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就是郊区化,它不涉及中心市区是否停滞和衰退。

而狭义人口郊区化概念认为:只有中心市区的人口和功能外迁引起的郊区化,并且这种郊区化导致了中心市区的停滞和衰退,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郊区化。

本文中探讨的郊区化是广义的郊区化。

2、沈阳郊区化的进程与现状分析2.1沈阳郊区化演变历史过程2.1.1快速工业化到建设停滞时期(1949——1978)从1948年沈阳解放以后,城市发展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

为适应沈阳城市的快速发展,市政府于1952年开始编制《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到1956年完成。

在这次规划中确定城市性质为“以机械制造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和对外交通的枢纽”,规划期限为30年,规划期人口规模为200万人,用地规模为183km2。

2.1.2 旧城改造式的内生发展时期(1979——1995)1978年-1996年间,城市用地一扩再扩,这一时期注重了控制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而采取中心和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形态,在城区边缘陆续出现了南部与北部新的城市板块。

2.1.3圈层拓展到跨越式概念产生(1996-2010)1996年-2010年间,沈阳市的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大规模发展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郊区化的例子(二)
中国的郊区化的例子
中国是一个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国家,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郊区化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下面列举了一些中国的郊区化的例子,并进行详细的讲解:
1. 北京市郊区化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随着城市
人口的快速增长,北京的郊区化现象非常明显。

一方面,北京市中心
的房价不断上涨,许多人开始选择在郊区购买房产,并在郊区居住。

另一方面,北京市政府也积极推动郊区发展,增加了郊区的基础设施
建设,吸引了更多人前往郊区工作和生活。

这种郊区化现象导致了北
京市中心的人口减少,而郊区的人口增加。

2. 上海市郊区化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
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上海的郊区化现象也非常明显。

许多人选
择在上海的郊区购买房产,享受较低的房价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同时,上海市政府也积极推动郊区的发展,增加了郊区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更多人前往郊区工作和生活。

这种郊区化现象导致了上海
市中心的人口减少,而郊区的人口增加。

3. 广州市郊区化
广州是中国的南方大城市,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和交通枢纽。


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广州的郊区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许多人选择在广
州的郊区购买房产,享受较低的房价和宜居的环境。

与此同时,广州
市政府也加大了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了郊区的生活品质,
吸引了更多人前往郊区居住和工作。

这种郊区化现象导致了广州市中
心的人口减少,而郊区的人口增加。

4. 成都市郊区化
成都是中国的西部城市,也是四川省的省会。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
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成都的郊区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许多人选择在
成都的郊区购买房产,享受较低的房价和宜居的环境。

与此同时,成
都市政府也加大了郊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了郊区的生活品质,吸引了更多人前往郊区居住和工作。

这种郊区化现象导致了成都市中
心的人口减少,而郊区的人口增加。

结论
中国的郊区化现象在许多大城市中都非常明显,这与城市人口的
快速增长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密不可分。

在一定程度上,郊区化可以缓
解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环境状况,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

然而,郊区化
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城市中心人口减少和郊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

因此,政府和城市规划部门需要在郊区化发展中找到平衡,确保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福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