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作者:来源:《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20年第09期生活中处处蕴含数学,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也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今天,就由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以及如何应用数学知识指导现实生活。
一、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推动数学发展很早之前,人们就会用尺子来计算长度,用秤来计算重量,但不知道如何求圆形的面积。
后来人们发现,无论圆的面积大小怎样变化,它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总是保持不变的,而且通过这个比值,借助直径就可以求出圆的周长、面积等。
但由于这个比值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怎样精确表示这个数,一直困扰了人们几千年,也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究热情,从而推动着数学不断向前发展。
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个比值用希腊字母来表示,而且借助现代技术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十万亿了。
再如我们用四个直角边长都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不重叠且没有缝隙的正方形,此时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正好等于2,但边长是多少让我们很困惑,理论上它的平方等于2,实际用直尺测量它的长度,大约等于1.4左右,但具体它究竟等于多少,我们很难说清楚。
怎么办呢?这又引发数学的一次重大革命,提出了无理数与平方根的概念……数学也正是基于生活实际需要不断进步发展完善!二、数学寓于生活——生活解释数学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
有些数学问题如果用纯数学知识来说明,可能会有难度甚至感觉很繁琐,但如果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和常识来解释,会有意想不到的直观效果。
例如,当a、b、c都大于零时,比较b/a鱼b+c/a+c的大小。
各位同学可能感觉这题很枯燥,计算也比较麻烦,更何况七年级的我们还没学过这方面的知识,一时不知如何下手。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生活经验出发,却是一件很“甜蜜”的过程。
大家一起来想象一下:现在假如有a克糖水,其中含糖为6克,此时糖水的浓度记为b/a;如果我们在糖水中再加入c克的糖,此时糖水的总重量变为(a+c)克,含糖量为(b+c)克,此时糖水浓度为b+c/a+c。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因数学“美”而精彩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因数学“美”而精彩数学源于生活,如何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美”的光环亮透学生的生活呢?一、创设情境,寻找数学“美”。
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
在讲“垂直”这一节我引入了这样的一个例子,先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奥运会跳水运动员的英姿。
同时反复出现三类比赛镜头,中国跳水运动员——郭晶晶的入水镜头(解说……笔直入水,基本无水花……)还有另两名外国选手的比赛片段,一名水花大,一名水花小。
提问:三名选手比赛中入水时水花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图:b代表水面,你能用一条直线a画出不同选手入水的示意图吗?aaab b b(1) 无水花(2)水花小(3)水花大在图(1)中,直线a和平面b的位置关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垂直。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显著。
二、引入游戏,发现数学“美”。
数学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如我在讲“代数式”这一节内容时,由学生分组玩游戏引入: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一声扑通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二声扑通跳下水;……在这一游戏中,引导学生发现:青蛙的嘴、眼睛、腿,其实都跟青蛙的只数有关,若青蛙的只数为a,则青蛙的嘴也为a,眼睛为2a,腿为4a,这样既运用了生活常识,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算能力,通过总结规律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
三、用数学看世界,欣赏数学“美”。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现实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告诉他们只有通过一定的数学知识才能解决,通过生活中的问题引出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把数学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
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
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1.导入的生活化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以下情境:“如图,A、B 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在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 镇人希望建在C处,B 镇人希望建在D 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教学体会
当前,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认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一、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刚接触数学,我们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可以经常想学生问一些数学问题:星期天和妈妈上街买了哪些东西?共用了多少钱?你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大约要多长时间等?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高年级的学生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与生活,如要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必须要量出学校的建筑物和操场的实际长和宽,按一定比例才能画出来。
再如,一个鸡蛋大约多少克?你的体重大约多少千克?学校教学楼大约高多少米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来源与我们的生活。
二、数学用与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起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正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的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让学生计算一下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就必须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适的存款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数 学 是 一 门抽 象 性 很 强 的学 科 . 而 小 学 生 的 思 维 是 以形
象 性 为 主 .因 此 为 了使 他们 能 比 较 轻 松 的 掌 握 数 学 规 律 .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我 力 求 创 设 与 教 学 内容 有 关 的 生 活 情 景 . 把 学
生 引 入 到 生 活 实 际 中来 . 让 他 们 在 实 际操 作 中 , 通 过 观 察 和 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 , 掌握数学方法 。 逐步培养学生 抽象 、 概
现象 , 挖 掘 数 学知 识 的生 活 内涵.
多 年 以来 ,我 们 的数 学 教 学 忽 视 了数 学 的 实 际 应 用 , 不
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 , 偏 重 于 脱 离 实 际 的 机 械 训 练 和题 型 教学 . 在 学 生 的练 习 中存 在 大 量 的 人 为 编 造 的
在 教学过程中 , 教 师如 果 能 充 分 利 用 学 生 身边 的 生 活 现
象引入新 知 , 会使学生对 数学有一 种亲近感 , 感 到 数 学 与 生 活同在 , 并不神秘. 而且 , 也 会激 起 学 生探 求 新 知 的 强 烈 愿 望 . 例如 : 在 教学 “ 数 字 的用 处 ” 时. 课始. 执 教 者 创 设 了 这 样 一 个 的情景 : 生 活 中的 一 些 数 字 代 表什 么 ?如 1 2 0 、 1 1 4等 等 , 生 活 情 景 问题 的 提 出使 学 生 积 极 主 动 地 投 入 到 数 学 知 识 的 学 习
秣
蜘 舜
交 流 平 台
一
鼯
§
一 #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 汪露 露 ( 合 肥 市 大通 路 小 学 , 安 徽 合 肥 2 3 1 6 1 7 )
高中数学与生活形影不离
高中数学与生活形影不离许小娟长丰县下塘中学邮箱****************数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那天起,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同时对数学有了逐渐深刻的了解。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
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使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让数学走入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高中数学与生活是形影不离的。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他们彼此是朋友。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经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例如变量之间的相关等等,这一部分有几个问题。
粮食产量与施肥有关系吗?“名师出高徒”可以解释为教师的水平越高,学生的水平也越来越高,教师的水平与学生的水平有什么关系?你能从生活中举出更多的描述两个变量的相关成语吗?事实上,当我们细心观察,对生活善于总结经验的同学,就会出现很多结论,①粮食产量与施肥量有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施肥量越大,粮食产量就越高,但是施肥并不是决定粮食产量的唯一因素,因为粮食产量还受到土壤质量,降雨量等因素的影响。
②人体内的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③商品销售收入与广告支出经费之间的关系等。
④虎父无犬子等。
如果没有相关的数据分析,了解它们的相关关系,对粮食产量,人体健康,商品销售收入等就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因此说高中数学服务于生活,这些相关关系及数学数据又是来源于生活的。
这些数学问题最好让学生自己搜集,归纳、总结。
让学生们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体验生活,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想象力,不断的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能以身边的人和物为例,注重学生年龄特点,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
引入时展示生活中圆锥体形状的物体(圣诞帽、陀螺、蒙古包等);练习时探讨冰淇淋蛋筒为什么作成圆锥体的形状,陀螺为什么也作成圆锥体的形状。
二、灵活处理教材,教法学法应用得当。
教学时通过质疑——猜想——验证——交流——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时采用分组教学实验,通过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启发,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参与课堂学习,共同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
三、在教学上利用教具与课件有效的进行教学。
圆锥是一个立体图形,单凭老师的语言是很难阐述这个三维立体图形的特点,这时恰当的引用教具和课件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应用与拓展新知。
如:课件展示用直角三角尺旋转演示圆锥;用一根红色直棒从圆锥(用细铁丝做成的镂空圆锥,上面顶点处还留有小孔。
)的顶点穿过直达底面圆心,垂直落足于底面圆心,展示圆锥的高。
(本节课从学生观察实际实物中含的三角形出发,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基本要素(边、角、顶点),极其表示法,进一步展开对三角形的性质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必要性。
通过学生实践,引导学生得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本节课教学目的明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合学习实际;能够结合具体实例,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能够密切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情感目标的建立。
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难点的确定,符合学生的当前水平,各知识点布局合理,衔接自然。
多媒体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对教学起了深化的作用。
(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自然流畅,组织合理,练习题简洁、精练,表达准确,整节课围绕目标进行教学。
在课堂中对各个环节、各知识点占用的时间分配合理,总体掌握准确,能够分清主次,重点突出,抓住关键,突出难点。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以教材为本、教参为依据,教例信息不够新鲜、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不够生活化;学生为学而学,学到的知识很难与实际相结合,应用性不大,因此,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乏应有的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学和做无法同步发展。
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与数学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生活能力协调发展,提高和完善儿童——作为社会人的综合素质。
它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找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佳切入点,具有可操作性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建构的是可以应用的灵活的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
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时,若能使之成为良性循环,他们将受用终身。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一、创设生活情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小学生正处成长与发育的初级阶段,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积极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因此,我们要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如我在教授“比较数的大小”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景:我分别在课堂上放了4个包,分别是2斤、4斤、8斤、10斤。
然后就让学生上来将这4个包提起来,并且让学生自己感觉一下所提起各个包时有什么不同,同时让其他的同学注意观察提包同学脸色的变化,然后提出问题:“在提多少斤重的包时同学脸的表情是最紧张?”、“在提多少斤重的包时同学脸的表情是最轻松?”让学生进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得出“提2斤时是最轻松,提10斤时是最紧张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综合2013·5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并应用于我们的生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出发,提出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用的,从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一、创设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创设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将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例如在教学“从1数到10,再倒着数”这一环节中,可以结合我国发射“神舟九号”运载火箭的倒计时的实况录像,让学生跟着科学家一起数。
当火箭腾空的一刹那,学生欢呼雀跃,他们觉得火箭发射升空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自豪感,真正感到学好数学可以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又如在教学“买文具”中,请学生当售货员,教师拿一张5元的人民币去买一支钢笔,而售货员没有零钱找补,由此创设一个需要兑换人民币的情境。
学生经过交流后,得出5元能换5张1元,2元能换2张1元,5角能换5张1角,售货员就能把钱找补给老师。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和认识人民币,解决了实际问题,学生也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
这样巧妙地创设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不是单调枯燥的过程,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用心设计生活化的内容,使学生有探究问题的欲望教师应更多地从学生身边或社会生活实践中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材料,并对教材进行重组与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数学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复习“长度单位”的知识后,我给学生留了作业———《小马虎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创设淘气带来两个苹果,想和笑笑分享苹果的情景,平均每人分得几个?让学生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1个手指。
教师接着说要给智慧老人留一个,他们两人分吃一个苹果,现在每人分得多少?这时,许多学生说笑笑分得这个苹果的“一半”,淘气也分得这个苹果的“一半”。
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了。
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涵着新知识,也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并不陌生,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二、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
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用数学歙县富堨中心学校李义华生活是数学的发源地,是数学的根,因此,数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产生的踪迹。
可以说生活就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数学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他才有无穷无尽的魅力。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竭力让数学贴近儿童的生活,注重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方式,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这一切正好符合小学生好奇、好思、喜新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寻找身边的数学,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身边的数学”,要善于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
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一开始就从学生身边选择素材并制成录像片段作为课堂引入,这三段录像分别是学生称体重、农民卖菜和在水果摊买水果。
使学生通过对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回顾,感受到质量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消除对这一知识的距离感。
此外,整堂课从教具到学具都取之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品,当学生看到自己喜欢吃的某一样食品或是非常熟悉的生活必须品出现在课堂上的时侯,那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会使他们的情绪空前高涨,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帮我们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情境教学”走进新课程“数学你在哪里?”“数学我怎么抓不住你?”“数学认识你还真不容易!”……我们的学生会有如此的疑问和感叹,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
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帮我们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是数学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新理念。
通过教学我们要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就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更加生活化的情境,使数学知识不再是孤立的,不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
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课堂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他们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喜欢数学。
一、生活情境中“找”数学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题策略。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前,我思考: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换钱、购物活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校本研修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校本研修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
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可以将单调乏味的数学题目,演变成具有丰富情境的生活数学题,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桥梁,使学生在解题时感到有趣,从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世界,从中发现数学,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充满生活趣味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对数学课堂活动产生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
因此数学知识生活化是现代数学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在教学数学知识时,以教材为蓝本,尽量创设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且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领悟新知识。
那么,如何创设条件使数学课堂生活化?如何将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紧密结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经验获得的成效,谈个人的一些建议与看法。
一、用好生活素材,创设有价值的生活情景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根据生活背景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途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机会。
1、灵活整合教材信息中的生活意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合理地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设置适当的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不断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探索。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运用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中小学生限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让他们接受系统性强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无疑会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来认识、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中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在儿童初学数学时,他们并不是一无所知的,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他们都有一些。
但什么是数学,在儿童初学阶段,我们在引导认识的时候,不可能给出抽象的概念,而只能通过具体的内容,说明我们在使用数学。
二、结合实际,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数学的魅力所在就在于“数学很有用”,这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但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并能做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例,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等活动,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
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概念、原理、法则)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
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
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
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课程标准》也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数学教师更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在设计内容时,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生活情境学数学1、教学情境生活化低年级孩子喜欢直观、形象的东西,不容易理解抽象的知识,所以低年级的数学课堂要生动,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
如一年级孩子认识数字娃娃时,我就让孩子们可以站起来,离开座位,在教室里找一找,数一数身边的数字娃娃,如1 个老师、8 组小朋友、2 张黑板?????还?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数字娃娃:如妈妈给我买了3颗糖,就用3 表示;我把糖都吃完了,就用0 来表示等。
孩子们对于自己亲身经历,动手实践的知识是记得最牢的。
如学习“3+2时”,我没有使用书上的“左边3 朵花,右边2 朵花”的图,而是让孩子们“先拿出3 支铅笔,再拿出2 支铅笔”,边拿边说拿铅笔的过程,最后数出铅笔的总数。
这样动手拿一拿,数一数,比孩子单纯的看图更易理解,也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2、练习情境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
如在孩子们学习了10 以内的数字娃娃以后,让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在家里找一找,数一数,看看自己和哪些数字娃娃交上了朋友。
如家里有1个冰箱,2 张床,3 口人??????为提高孩子的口算速度,每天数学课前的1 分钟口算练习,我常常使用“对手指”游戏,如“密码是5,我出2,”再抽学生出数:“我出3,2和3组成5”。
这样的游戏,学生非常有兴趣,避免了口算的枯燥乏味。
孩子们回家后也常常和父母一起做这个游戏,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口算速度变快了,算得也更准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处处百数学
2013-04百花园地一、“找”生活中的数学有的数学知识十分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有的数学计算量庞大,容易出错。
但生活中有许多与之类型相同或相近,学生易于理解。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找出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例如,教学《认识图形》———长方体的表面积中有一道让学生计算奥运会领奖台表面积的题,计算前面和后面,学生很好理解,但在计算左右及上下面时,数据较多很麻烦,就让学生感知一下给楼梯铺红地毯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就会豁然开朗,上面及左右面的面积和实际上就是一个长方形“红地毯”的面积,这样就化难为易,也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做”生活中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全方位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适时与其他学科整合,可以鼓励学生做数学调查、整理数据,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发现、认知,从而掌握数学。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时,学生知道要求体积必须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或正方体的棱长。
教学《认识圆形》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已认识哪些图形,学生纷纷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三角形、球体、圆柱体等,这样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玩”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即教育”。
学生仅在课堂上学习是不够的,因为课堂学习带有浓厚的理论性,因此,数学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外的情境,这个情境应该是能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的良好情境,课后再布置一些有趣的作业,让学生“玩”数学,玩是学生的天性,能在玩中求知、玩中悟理,从而“玩”出生活处处有数学。
四、“设计”生活中的数学学生的生活千变万化,其乐无穷,数学问题无一不在其中。
可以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设计,熟练应用所学知识。
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后,布置这样一道实践性练习题:我们要办一期黑板报,把一块长方形黑板设计不少于4种图形,不能有太大的空隙,要充分利用版面,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概念、原理、法则)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
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
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
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 难以理解。
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
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
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
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
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让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
例如,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
息和利息税。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
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测量身
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
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
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附近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
学生在互相协作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而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设法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反复尝试,积极探索,从而使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
以致用。
总之,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注重生活,创新才能得以实现,生活才能得以新发展。
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数学化。
生活永远是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生活,创新就没有了生命,学习便失去了本应有的乐趣与生趣。
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