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乳化理论

合集下载

乳化原理与乳化技术.

乳化原理与乳化技术.

光源 透镜
溶胶 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
溶胶的运动性质
布郎运动—— 溶胶中的分散相粒子由于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做热运 动的分散介质的撞击而引起的无规则的运动。
布朗运动
溶胶的电学性质
(1)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带电的分散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 向相反符号电极移动的现象。
++ +
++
+++
++ +
+
++

+++
则须继续加水直到变型。
初生皂法
用皂稳定的油/水或水/油型乳化体皆可用此法制备。将脂肪酸溶于油 中,将碱溶于水中,两相接触,在界面即有皂生成,因而得到稳定的
轮流加液法
将水和油轮流加入乳化剂中,每次只加少量。
混合方式
1、机械搅拌混合法 2、胶体磨混合法 3、超声波乳化器混合法 4、均质器混合法
机械搅拌混合法
三、化妆品中乳化剂的发展
化妆品所使用的乳化剂为数很多,纵观这类乳化剂的变迁,则与 化妆品的发展和乳化技术密切相关。
四、乳化体的类型与配制
1、油/水型乳化体 2、水/油型乳化体 3、微乳化体 4 5、彩色乳化体
油/水型乳化体
欲制备油/水型乳化体,必须选用一种在乳化体 的水相中溶解度较大的乳化剂。
35丁达尔现象tyndall一束波长大于溶胶分散相粒子尺寸的入射光照射到溶胶系统可发生散射现象溶胶丁达尔现象透镜光源丁达尔效应36布郎运动溶胶中的分散相粒子由于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做热运动的分散介质的撞击而引起的无规则的运动
乳化原理与乳化技术
第一节 乳化机理
二、乳化体的稳定 三、乳化体的分层、变型及破乳

乳化原理与乳化技术

乳化原理与乳化技术

乳化原理与乳化技术乳化原理及乳化技术是涉及到乳化剂的物质行为和化学工艺的学科。

乳化是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通过乳化剂的作用下形成的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乳化剂可以为表面活性剂,其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两端,能够降低液滴之间的表面张力,从而实现液滴的分散。

乳化是一种重要的工艺技术,在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乳化原理主要涉及到三个关键因素:乳化剂、机械剪切和温度。

第一,乳化剂能够降低液滴之间的表面张力,使得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能够分散在一起。

乳化剂一般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种,离子型乳化剂主要包括阴离子性、阳离子性和非离子型乳化剂。

第二,机械剪切是指通过高速切割、挤压、撞击等方式将液滴分散成更小的粒子,从而增加乳化的稳定性。

第三,温度对乳化过程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较高的温度下,乳化剂能够更容易与液滴结合,提高乳化效果。

乳化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乳化和化学乳化两种方法。

物理乳化是指通过机械剪切来分散液滴,常见的设备有高速剪切机、均质器和超声波乳化器等。

这些设备通过不同的机械作用原理将液滴分解成更小的粒子,从而实现乳化效果。

化学乳化是指添加化学物质来促进乳化过程。

常见的化学乳化剂有胶体硅酸铝、明胶、蛋白质等。

这些物质能够吸附在液滴的表面,降低液滴之间的表面张力,增加乳化的稳定性。

乳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乳化过程可以制备乳化液,用于乳酸菌制剂、果汁饮料和奶制品等。

乳化技术还可用于制备食用油脂、乳糖饮品和甜品等。

在化妆品和医药领域,乳化技术也可以用于制备乳霜、药膏、油剂和微胶囊等。

此外,乳化技术还被应用于环境工程和生物工程中,用于处理废水、制备微胶囊材料和生物材料等。

总之,乳化原理及乳化技术是涉及到乳化剂的物质行为和乳化工艺的学科。

乳化剂能够降低液滴之间的表面张力,通过乳化技术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散均匀。

乳化技术在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工艺技术。

第三章 化妆品的基础理论(皮肤+毛发)

第三章 化妆品的基础理论(皮肤+毛发)

b、洗完脸后在油性皮肤处用美容洗面
奶再洗一遍,然后用清水冲净,涂上油 性收敛水,干性皮肤部分涂上干性或中
性收敛水,最后涂抹营养润肤霜。
化妆品学
中性皮肤的特点及护理要点
特点:平滑细腻、油脂适中、手感柔嫩富 有弹性、不易起皱纹,是较理想的皮 肤,主要是发育期的少女具有这样的 皮肤。
保养要点:平时可用冷水或温水洗脸,洗后
化妆品的基础理论
北京工商大学植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
化妆品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毛发的结构与性质
第三节 化妆品的乳化理论
第四节 化妆品的防腐理论
第五节 化妆品的抗氧化理论
2.1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皮肤是覆盖于体表的重要器官,具有特殊的、独立的功
能。它是体内脏器与组织的保护器官,亦是内部脏器、神 经对周围环境的感应器官。 皮肤面积 1.5~2 平方米 成年人 厚度 重量 0.4~4 毫米(眼睑、额头、腋 下等处较薄,背部和掌部较厚) 大约占体重的16%(包括皮下脂肪) 5%(不包括皮下脂肪)
日常护肤应避免过度清洁!
2.1.3 皮肤的生理功能
屏障保护:既能防止外界化学、物理、机械、生物诸
多因素的侵入;又能防止水份、营养物质经表皮而丢失;
分泌和排泄:汗腺、皮脂腺 调节体温:
汗液分泌;
血管扩张(或收缩),血流加速(或减缓)
感受外界刺激:感觉神经末梢
吸收:经皮吸收
2.1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1- 皮肤的化学组成
2- 皮肤的结构 3- 皮肤的功能 4-皮肤的类型及特点 5-典型的皮肤问题
2.1.1 皮肤的化学组成
角蛋白 、张力细丝 、 由两个双糖单位D-葡萄糖醛酸及N-乙酰葡糖胺组成的大型多糖类 纤维(状)蛋白 胶原蛋白 、网状蛋白 、 弹力蛋白 蛋白质 球(状)蛋白-核蛋白 中性脂肪

第三章学时化妆品工艺学

第三章学时化妆品工艺学

较大的液滴;然后,大的液滴进一步被破坏成小液滴。因而,
液滴的破坏是乳化过程关键的一步。在任何情况下,液滴必
需先形变才被破裂。当两相界面的两侧有压力差时,界面将
是弯曲的,界面张力为 γ粘度为η的弯曲界面凹面的一侧的压
强较凸面的一侧高。将热力学的概念用于该界面,可导出压
强差与界面曲率之间的关系,此压强差称为Laplace压强△p
乳化体——将油和水互不相溶的二相通过机械搅拌(或均质) 和乳化剂的作用并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使其中的一相均匀地 分散在另一相中得到体系称为乳化体。
在物理化学课程中已经学过了部分表面化学的内容。
提问:
1.油水搅拌混合的现象? 2.在油水溶液中加入洗涤剂?
乳化是一种液体被分裂成小液滴,分散于另一不相混溶的 液体中形成乳状液的过程。
3.1膏霜配方设计原理 3.1.1乳化理论 一.乳化体类型
由两种不互溶或部分互溶的液体所形成的粗分散系统称为乳 状液。乳状液是一种或几种液体以液珠形式均匀地分散在另 一不相混溶的液体中构成的具有相当稳定性的多相分散体系。
两种不相混溶的纯液体不能形成较稳定的乳状液,必需要有 第三组分——乳化剂(例如肥皂和表面活性剂等) 存在而起乳 化和稳定作用。
第三章护肤类化妆品
1.教学目的 了解: 全面了解膏霜类化妆品的结构,组成,原料及生产设 备,全面了解膏霜类化妆品的制备原理 理解: 乳化理论 掌握 :膏霜类化妆品配方设计原理,用HLB值法设计膏霜类 化妆品配方的原理、护肤类化妆品的制备及工艺 2.重点,难点 重点:膏霜类化妆品配方设计原理 重点:用HLB值法设计膏霜类化妆品配方的原理
搅拌可产生所需的压强梯度。液滴越小,使液滴破裂需要 的搅拌作用更强烈。因而,除非η很高,一般情况下,在乳 化过程中液体流动为湍流。

第三章食品乳化剂

第三章食品乳化剂

二、食品乳化剂的分类
1、来源分: 天然食品乳化剂和人工食品乳化剂。 2、按其离子性:
离子型(阴、阳离子、两性) 非离子型(食品中较多) 3、按亲水亲油性: 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 分散相(或称内相、不连续相): 乳状液中以液滴形式存在的那一相。 分散介质(或称外相、连续相): 连成一片的一相。
油酸钾(离子型)
二、HLB值的测定
1、根据乳化液的分子结构 烷烃无亲水性,HLB=0,亲水性最大,HLB =20 非离子型乳化剂的HLB 介于0—20之间
HLB=20(1-S/A) S—乳化剂的皂化值; A—原料脂肪酸的酸值。 2、HLB值等于乳化剂亲水基团相对分子质量百分数的1/5 3、复合乳化剂HLB值可用各组分乳化剂的HLB值按质量平均 值计算。
其中亲水基团一般是溶于水 或能被水湿润的基团,如羟 基;其亲油基团一般是与油 脂结构中烷烃相似的碳氢化 合物长键,故可与油脂互溶。 在乳化液中乳化剂分子为求 自身的稳定状态,在油水两 相的界面上乳化剂分子亲油 基伸入油相,亲水基伸入水相,这样不但使乳化剂自身处 于稳定状态,而且在客观上又改变了油、水界面原来的特 性,使其中一相能在另一相中均匀地分散,形成了稳定的 乳化液。
HLB值 试验现象 主要作用 试剂
特征物质
1 1.5-3
不溶于水 不分散
无乳化能力 有机溶剂 用于消泡 硅油类
C17H33COOH油酸
3.5-6 略分散
持水乳化 单甘酯
7-9
强搅拌混浊 互溶、润湿 斯盘系
13-15 分散近透明 溶脂、清洗 蔗糖酯
16-18 完全透明 低脂助溶 吐温系
20
完全水溶 乳化力差 低级醇
乳化剂,也叫表面活性剂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作用, 按作用的主次排列如下:

乳化的概念——精选推荐

乳化的概念——精选推荐

乳化的概念‎:‎乳化是液-‎液界面现象‎,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油与水,‎在容器中分‎成两层,密‎度小的油在‎上层,密度‎大的水在下‎层。

若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在强‎烈的搅拌下‎,油被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状液,‎该过程叫乳‎化。

‎乳化理论‎:‎乳状液是化‎妆品中最广‎泛的剂型,‎从水样的流‎体到粘稠的‎膏霜等。

因‎此,乳状液‎的讨论对化‎妆品的研究‎和生产及保‎存和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乳状液概述‎乳‎状液(或称‎乳化体)是‎一种(或几‎种)液体以‎液珠形式分‎散在另一不‎相混容的液‎体之中所构‎成的分散体‎系。

‎乳状液中‎被分散的一‎相称作分散‎相或内相;‎另一相则称‎作分散介质‎或外相。

显‎然,内相是‎不连续相,‎外相是连续‎相。

‎乳状液的‎分散相液珠‎直径约在0‎.1-10‎μm,故乳‎状液是粗分‎散体系的胶‎体。

因此,‎稳定性较差‎和分散度低‎是乳状液的‎两个特征。

‎两个不相‎混容的纯液‎体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要‎加入第三组‎分(起稳定‎作用),才‎能形成乳状‎液。

例如,‎将苯和水放‎在试管里,‎无论怎样用‎力摇荡,静‎置后苯与水‎都会很快分‎离。

但是,‎如果往试管‎里加一点肥‎皂,再摇荡‎时就会形成‎象牛奶一样‎的乳白色液‎体。

仔细观‎察发现,此‎时苯以很小‎的液珠形式‎分散在水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就是乳状液‎。

这里称形‎成乳状液的‎过程为乳化‎。

而称在此‎过程中所加‎入的添加物‎(如肥皂)‎为乳化剂。

‎在‎制备乳状液‎时,通常乳‎状液的一相‎是水,另一‎相是极性小‎的有机液体‎,习惯上统‎称为“油”‎。

根据内外‎相的性质,‎乳状液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油‎分散在水中‎,如牛奶、‎雪花膏等,‎简称为水包‎油型乳状液‎,用O/W‎表示;另一‎种是水分散‎在油中,如‎原油、香脂‎等,简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用W‎/O表示。

‎这里要指出‎的是,上面‎讲到的油、‎水相不一定‎是单一的组‎分,经常每‎一相都可包‎含有多种组‎分。

乳化理论_精品文档

乳化理论_精品文档

HLB 的加和性例题
混合乳化剂中存在甲、乙、丙三种组分,其 HLB 分别是8、14、16,其用量为 3.0、0.5、 0.5 ,求混合物的 HLB 值。 解:
3.0
8
0.5
14
0.5
16 9.75
3.0 0.5 0.5 3.0 0.5 0.5
3.0 0.5 0.5
例题:配方中HLB 的计算和选择
稳定性
室温
50℃

×

×

×

×

×

×

×



×
冻、熔点 × ○ ○ ○ ○ ○ × ○ ○
乳化剂在化妆品中的用量
乳化剂质量 油相质量 乳化剂质量
10%~20%
高纯度化乳化剂 非烃乳化剂 囊体乳化剂 液晶乳化剂 天然系乳化剂 其他
乳状液的基本性质
外观和液珠的大小? 粘度? 稳定性?
化妆品工艺学理论部分
第一节 乳化理论
乳状液基本类型 乳化剂 乳状液性质 乳状液制备
乳状液定义及分类
1. 乳状液
乳状液是一个非均相体系,其中至少有一种 液体以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分 散的液珠直径一般大于 0.1μm。这种体系都 有一个最低稳定度,这个稳定度可因有表面 活性剂或固体粉末的存在而大大增加。
容器性质对乳状液类型的影响
水相
油相
煤油
变压器油
液体石蜡
容器 玻璃 塑料 玻璃 塑料 玻璃 塑料
蒸馏水
O/W W/O O/W W/O O/W W/O
油酸钠溶液(0.1mol·L-1) O/W 两种 O/W W/O —

磺酸钠溶液(0.1%)

初中化学乳化教案

初中化学乳化教案

初中化学乳化教案
实验名称:乳化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乳化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制备乳化液的步骤。

实验器材:圆底烧瓶、搅拌棒、试管、乳化液、水、食用油。

实验原理:乳化是指一种液体中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能够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乳化是由于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之间,加入适当的乳化剂,并通过搅拌或者震荡而形成的。

实验步骤:
1. 取一个干净的圆底烧瓶,倒入适量的水。

2. 加入少量的食用油。

3. 用搅拌棒搅拌一段时间。

4. 观察并记录下两种液体是否能够混合在一起。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乳化实验,我们掌握了乳化的原理和方法。

乳化是由于适当的乳化剂的存在,使得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能够均匀混合在一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加入乳化剂,制备各种乳化液,如奶油、沙拉酱等。

乳化液在食品加工、医药工业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乳化原理与乳化技术 ppt课件

乳化原理与乳化技术 ppt课件

搅拌速度
1.乳化设备对乳化有很大影响的原因之一就是搅拌速度对乳化的影响。 2.搅拌速度适中是为使油相与水相充分地混合,搅拌速度过低,显然
达不到充分混合的目的,但搅拌速度过高,会将气泡带入体系,使之 成为三相体系,而使乳状液不稳定。
溶胶的光学性质
丁达尔现象(Tyndall)——一束波长大于溶胶分散相粒子尺寸的入射 光照射到溶胶系统,可发生散射现象
用超声波乳化器制备乳状液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乳化方式,它是靠 压电晶体或磁致伸缩方法产生的超声波破碎分散的液体。大规模制备 乳状液的方法则是用哨子形喷头,将待分散液体从一小孔中喷出,射 在一极薄的刀刃上,刀刃发生共振,其振幅和频率由刀的大小、厚薄
均质器混合法
均质器实际是机械加超声波的复合装置。 将待分散的液体加压,从一可调节的狭缝中喷出,在喷出过程中超声
4.化妆品中可用的乳化剂有200~300种,品种繁多,性能各异。
二、HLB的意义
格列芬(Griffin)提出了HLB方法部分地解决了选择乳化剂的 关键问题。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的亲水性与亲油基的亲油性之 比,决定了活性剂的性质和用途,用数字来表示这个关系的方法称 为HLB方法。HLB即意味亲水亲油的平衡(Hydrophile-LipophileBalance)。实质上,HLB值是由分子的化学结构、极性的强弱或 者是分子中的水合作用决定的。一般来说,可溶于油中或亲油性的 物质具有较低的HLB值;反之,那些溶于水中或亲水性的物质具有 较高的HLB值。
乳化原理与乳化技术
1
乳化原理与乳化技术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乳化理论剖析

乳化理论剖析
乳化剂类型的变更 相体积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 电解质的影响
乳化剂类型的变更
按楔子理论,乳化剂的构型是决定乳状液类 型的重要因素,如果某一乳化剂从一种构型 转变为另一种构型,就会导致乳状液变型。
例如:用钠皂稳定的乳状液是 O/W 型的,加入足 够量的 Ca2+、Mg2+或 Al3+ 能使乳状液变成 W/O型
如果油滴的聚结速率远大于水滴,则形成 W/O 型乳状液
如果两种液滴聚结速率相近,相体积分数大者构 成外相
润湿性与乳状液的类型
容器壁对水或油的润湿性也会影响乳化剂的 类型。亲水性强的容器易形成 O/W 型乳液, 亲油性强的容器易形成 W/O 型乳液。
容器壁对某种液体容易润湿,这种液体在器壁上保 持一层连续相,搅拌时不易被分散。如果加入乳化 剂的量足以克服容器壁润湿的影响,乳液的类型由 乳化剂性质决定,容器壁的影响可以忽略。
化妆品工艺学理论部分
第一节 乳化理论
乳状液基本类型 乳化剂 乳状液性质 乳状液制备
乳状液定义及分类
1. 乳状液
乳状液是一个非均相体系,其中至少有一种 液体以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分 散的液珠直径一般大于 0.1μm。这种体系都 有一个最低稳定度,这个稳定度可因有表面 活性剂或固体粉末的存在而大大增加。
35
O/W
3~5 min
(C18H37)2N(CH3)2Cl
4
W/O
5~10 min
分配系数——乳化剂在水相和油相中的溶解度之比
聚结速率与乳状液的类型
当乳化剂、油和水一起搅拌时,油相和 水相都分散成了液滴,乳化剂分子吸附于液 滴上,聚结速率快的那一相将成为外相。
如果水滴的聚结速率远大于油滴,则形成 O/W 型乳状液

乳化

乳化

乳化原理在制备乳状液时,是将分散相以细小的液滴分散于连续相中,这两个互不相溶的液相所形成的乳状液是不稳定的,而通过加入少量的乳化剂则能得到稳定的乳状液。

对此,科学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这些乳状液的稳定机理,对研究、生产乳状液的化妆品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定向楔这是1929年哈金斯(Harkins)早期提出的乳状液稳定理论。

他认为在界面上乳化剂的密度最大,乳化剂分子以横截面较大的一端定向的指向分散介质,即总是以“大头朝外,小头朝里”的方式在小液滴的外面形成保护膜,从几何空间结构观点来看这是合理的,从能量角度来说是符合能量最低原则的,因而形成的乳状液相对稳定。

并以此可解释乳化剂为一价金属皂液及二价金属皂液时,形成稳定的乳状液的机理。

乳化剂为一价金属皂在油-水界面上作定向排列时,以具有较大极性头基团伸向水相;非极性的碳氢键深入油相,这时不仅降低了界面张力,而且也形成了一层保护膜,由于一价金属皂的极性部分之横界面比非极性碳氢键的横界面大,于是横界面大的一端排在外圈,这样外相水就把内相油完全包围起来,形成稳定的O/W型的乳状液。

而乳化剂为二价金属皂液时,由于非极性碳氢键的横界面比极性基团的横界面大,于是极性基团(亲水的)伸向内相,所以内相是水,而非极性碳氢键(大头)伸向外相,外相是油相,这样就形成了稳定的W/O型乳状液。

这种形成乳状液的方式,乳化剂分子在界面上的排列就像木楔插入内相一样,故称为“定向楔”理论。

此理论虽能定性的解释许多形成不同类型乳状液的原因,但常有不能用它解释的实例。

理论上不足之处在于它只是从几何结构来考虑乳状液的稳定性,实际影响乳状液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何况从几何上看,乳状液液滴的大小比乳化剂的分子要大的多,故液滴的曲表面对于其上得定向分子而言,实际近于平面,故乳化剂分子两端的大小就不是重要的,无所谓楔形插入了。

界面张力这种理论认为界面张力是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一个主要因素。

第三章乳化理论

第三章乳化理论

HLB范围 1~4 3~6 6~8 8~10
10~13 13~20 HLB范围
1.5~3.0 3~6 7~9 8~18
13~15 16~18 12~17
水溶液外观 不分散
不良分散 搅拌后乳状分散
稳定乳状分散 半透明至透明
透明液 用途
消泡剂
W/O 润湿剂
O/W 洗涤剂 增溶剂 分散剂
HLB只能在配制乳液时候,确定所形 成的乳液类型,而不能说明乳化能力的大 小。增加乳化剂,乳化能力会增加,达到 某一点,再增加用量也不能增强乳化效果, 过量还会引起不稳定和皮肤刺激。
(1)混合乳化剂的加和性计算
制备O/W型美容霜用20%Span-65(HLB 为2.1)和80%Tween-60(HLB14.9), 计算混合后的HLB值。
(2)油相被乳化所需要的HLB值 制备W/O型美容霜,蜂蜡5%(所需HLB= 5),羊毛脂18%(8),白油26%(4), 求混合HLB值。
(1)O/ W:混合物加入水中 注意:若溶液是电介质也会亮(此法特殊)
乳化机 胶体磨 如使用流水作业系统,则水、油两相按其正确比例连续投入系统中。
HLB=∑HLBi *Pi (1)含义:即亲水亲油平衡值,表示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的亲水性和亲油基的亲油性之比。
四、配方设计试验实施方法
根据配方,将全部油相成分一起溶解于一容器内,如油相成分中有高熔点的蜡、脂肪酸、醇等,则这时需要加热,融化油性成分,使 其保持液体状态。
1.乳化设备 (1)含义:即亲水亲油平衡值,表示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的亲水性和亲油基的亲油性之比。
(计算得乳化油相所需HLB=12. 按照配方,将水溶性物质如甘油、胶质原料等尽可能溶于水中。
3.HLB的加和性

药剂学——精选推荐

药剂学——精选推荐

药剂学1.应用乳化技术制成乳剂作为药物载体,可归纳有如下优点:(1)水与油可以广泛比例混合,分剂量准确。

(2)可控制乳剂的粒径及粒径分布,流变学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改变乳滴表面的电学性质,以控制乳剂的性质,适应临床的不同要求。

(3)难溶性药物可溶于油相中,油滴中的药物可减少水解,增加稳定性。

(4)改善药物对粘膜,皮肤的渗透性并减少刺激性。

(5)可增加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剂量、降低毒副作用。

(6)可使药物缓释、控释,延长药效。

(7)可使药物只有靶向性,提高靶部位浓度,并且有淋巴亲和性。

2.乳化理论:乳化剂促进两种互不相容的液相形成乳剂的效应称为乳化作用,由于乳化剂有多种,其稳定的原因不相同,形成乳剂的种类也不相同,故无普遍通用的乳化理论。

(1)普通乳剂[与亚微乳相似]①单层膜理论: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时往往在油、水界面形成单层膜,并明显降低界面张力或界面能,此外,膜在乳滴周围起机械性的保护作用,使系统的稳定性大为提高。

②高分子膜理论: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作乳化剂,吸附于乳滴的表面,形成多分子乳化膜,不仅阻止乳滴的合并,而且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使之稳定。

③复合凝聚膜理论:使用混合型乳化剂不仅可以调节HLB值,也可形成更结实的复合凝聚膜,即由两种或多种以上乳化剂组成的密集的界面膜,两种乳化剂可分别处于界面两边,也可混合组成界面膜。

④固体微粒膜理论:固体粉末也可作乳化剂,形成固体微粒膜,条件是固体微粒为细粉,重力很小,不会破坏它在界面的平衡,而且,液/液界面上与固/液界面可形成稳定的接触角。

⑤液晶相膜:磷脂可在乳剂中形成液晶相界面层。

(2)复乳:多属热力学稳定系统,关于其本质及形成的机理,看法尚不统一。

有认为界面张力起重要作用,目前多数人认为纳米乳是介于普通乳和胶束溶液之间的一种稳定的胶体分散系统,又称胶束乳,属热力学稳定系统。

3.纳米乳形成条件:(1)需要大量乳化剂:纳米乳中乳化剂的用量,一般为油量的20%~30%,而普通乳中乳化剂多低于油量的10%,因纳米乳乳滴小,界面积大,需要更多的乳化剂才能乳化。

[小学]疫苗乳化

[小学]疫苗乳化

乳化▪定向楔▪界面张力▪界面膜▪电效应▪固体微粒▪液晶▪影响因素1乳化理论编辑乳状液是化妆品中最广泛的剂型,从水样的流体到粘稠的膏霜等。

因此,乳状液的讨论对化妆品的研究和生产,以及保存和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制乳状液编辑乳状液的制备在确定其合理的配方后,其乳化技术也是极其重要的。

化妆品的制备主要是混合技术。

虽然混合技术比较单纯,但作为化妆品,要求有多种功能和性质,要制备出性质优良和稳定的乳状液等化妆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3乳化方法编辑制备乳状液的乳化方法,除了前述的初生皂法、剂在水中法、剂在油中法之外,还有:油水混通常此法是水、油两相分别在两个容器内进行,将亲油性的乳化剂溶于油相,将亲水性乳化剂溶于水相,而乳化在第三容器内(或在流水作业线之内)进行。

每一相以少量而交替地加于乳化容器中,直至其中某一相已加完,另一相余下部分以细流加入。

如使用流水作业系统,则水、油两相按其正确比例连续投入系统中。

转相乳化在一较大容器中制备好内相,乳化就在此容器中进行。

(如若要制取O/W型乳状液,就在乳化容器中制备油相。

)将已制备好的另一相(外相,在例中为水相),按细流形式或一份一份地加入。

起先形成W/O型乳状液,水相继续增加,乳状液逐渐增稠,但在水相加至66%以后,乳状液就突然发稀,并转变成O/W型乳状液,继续将余下地水相较快速加完,而最终得到O/W型乳状液。

类似本例可制得W/O型乳状液。

此种方法称为转相乳化法,由此法得到的乳状液其颗粒分散的很细,且均匀。

LEE通常的乳化方法大都是将外相、内相加热到80℃(75-90℃)左右进行乳化,然后进行搅拌、冷却,在这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但从理论上看进行乳化并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乳化需要的能量只影响乳状液的分散度和由表面活性剂引起的表面张力的降低,理论上可以计算出所需的能量,它与通常乳化所消耗的能量相比少得很多,即表明通常的乳化方法存在着大量能量的浪费,如冷却水所带走的热量都是白白丢弃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乳化体的制备流程
第四节 化妆品生产设备
一、乳化设备 1.简单搅拌釜
7.低能乳化法
三、影响乳化的各种因素 1.乳化设备 制备乳状液的机械设备主要是乳化机,它是
一种使油、水两相混合均匀的乳化设备, 目前乳化机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乳化搅拌机 乳化机 胶体磨
胶体磨和均质器
机类型
推进式搅 拌
涡轮式搅 拌器
胶体磨 均质器
微粒大小范围(微米)
1%乳化剂 不乳化
5%乳化剂 3-8
10%乳化 剂
2-5
2-9
2-4
2-4
6-9 1-3
4-7 1-3
3-5 1-3
2.温度
(1)若油、水皆为液体时,就可在室温下 依靠搅拌达到乳化。
(2)一般乳化温度取决于二相中所含有高 熔点物质的熔点,还要考虑乳化剂种类及 油相与水相的溶解度等因素。
(3)二相之温度需保持近相同。
(4)一般来说在进行乳化时,油、水两相 的温度皆可控制在75℃-85℃之间,如油 相有高熔点的蜡等成分,则此时乳化温度 就要高一些。
查资料可知道相对应的SAA
(3)配方中HLB的计算和乳化剂的选择 某化妆品配方如下:
组分 白油 羊毛脂 鲸蜡醇 (全部油相)
乳化剂 水
含量% 35 1 1 37
7 56
油相 35/37=94.6% 1/37=2.7% 1/37=2.7%
所需 ×12=11.4 ×10=0.3 ×15=0.4 (计算得乳化油相所需 HLB=12.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油相
蓖麻油酸 油酸
异硬脂酸 十六醇 十八醇
硬脂酸丁酯 羊毛酸二异丙酯
甲基硅氧烷 棉籽油
霍霍巴油 蜂蜡
所需的HLB值
16 17 15~16 12~16 15~16 11 13 11 6 6~7 9~12
4.乳化剂的选择原则 (1)由乳化体类型选择 型比如O/W,大于6为主,小于6为辅 (2)乳化剂(混合)的用量:1~10%(所
肪酸溶于油相中,而将碱溶于水中,两相 混合,即在界面形成皂。而得到稳定的乳 状液。这种制备乳状液的方法叫做初生皂 法,是一种较传统的制备乳状液的方法。
4.轮流加液法(交替加液) 将水和油轮流加于乳化剂中,每次只加少
量。
5.界面复合膜生成法(油、水混合法)
通常此法是水、油两相分别在两个容器 内进行,将亲油性的乳化剂溶于油相,将 亲水性乳化剂溶于水相,而乳化在第三容 器内(或在流水作业线之内)进行。每一 相以少量而交替地加于乳化容器中,直至 其中某一相已加完,另一相余下部分以细 流加入。如使用流水作业系统,则水、油 两相按其正确比例连续投入系统中。
第三节 乳化技术
一、两相制备技术 乳状液是由水相和油相所组成的,乳状液的
制备一般是先分别制备出水相和油相,然后再将 它们混合而得到乳状液。 1.水相的制备
按照配方,将水溶性物质如甘油、胶质原料等 尽可能溶于水中。制备水相的温度,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油相中各成分的物理性质,水相的温度 应接近油相的温度,如低于油相的温度。不宜超 过10℃。
一、乳化体系的构成
1.定义:乳化体(或称乳状液)是一种(或几种) 液体以液珠形式分散在另一不相混容的液体之中 所构成的分散体系。 分散相(内相):0.1μm~10μm 2.乳化体系 连续相(外相) 乳化剂(表面活性剂)
3.类型 (1)O/W:水包油(油相在乳化剂作用及一
定工艺下分散于水相得到的乳化体)e.g.蜜、 乳液
油相 蜂蜡
所需的HLB值 4~6
油相 十八醇
所需的HLB值 7
棉籽油
6
石蜡
4
油酸
7~11
凡士林
4~6
制备O/W型乳化剂各种油脂所需要的HLB值
油相 亚油酸 月桂酸 硬脂酸 月桂醇
油醇 棕榈酸异丙酯 甘油单硬脂酸酯 二甲基硅氧烷 甲基苯基硅氧烷
凡士林 聚乙烯钠
所需的HLB值
16 16 17 14 14 12 13 9 7 7~8 15
4. 搅拌速度
乳化设备对乳化有很大影响,其中之 一是搅拌速度对乳化的影响。搅拌速度适 中是为使油相与水相充分的混合,搅拌速 度过低,显然达不到充分混合的目的,但 搅拌速度过高,会将气泡带入体系,使之 成为三相体系,而使乳状液不稳定。因此 搅拌中必须避免空气的进入。
四、配方设计试验实施方法
乳化体的类型→两相的比例→油相的 组成及所需的HLB值→乳化剂(HLB值法、 配伍性等)→水相的组成(水的用量)→ 初方→乳化试验→质量检测→确定配方→ 中试→试用。
(2)内容: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均以石蜡的HLB =0,油酸的HLB=1,油酸钾的HLB=20,十二 烷醇硫酸钠盐的HLB=40作为参考标准(值小亲 油;值大亲水)。因此表面活性剂的HLB总处于 1~40之间。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HLB在1~20之间,阳离子和 阴离子HLB为1~40
2.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状态外观、范围及其应用
2.油相的制备
根据配方,将全部油相成分一起溶解于 一容器内,如油相成分中有高熔点的蜡、 脂肪酸、醇等,则这时需要加热,融化油 性成分,使其保持液体状态。另若油相溶 液在冷却时,趋于凝固或冻结,则这时应 使油相的温度保持在凝固温度以上至少 10℃,以使油相保持液体状态,便于与水 相进行乳化。
二、加入乳化剂的方法(乳化方法) 1.剂在水中法
答:混合HLB=20/(20+80) ×2.1+80/(20 +80) ×14.9=12.3
(2)油相被乳化所需要的HLB值 制备W/O型美容霜,蜂蜡5%(所需HLB= 5),羊毛脂18%(8),白油26%(4), 求混合HLB值。
答:HLB=5/(5+18+26) ×5+18/(5+18+26) ×8+26/(5+18+26) ×4=5.6
有原材料)
(3)经验公式:乳化剂质量/(油相质量+ 水相质量)=10~20%范围为宜
(4)相似相溶 (5)乳化剂对 比如Span(山梨糖醇酐硬脂
酸酯)和Tween(聚山梨醇酯)
5.HLB的应用
(1)混合乳化剂的加和性计算
制备O/W型美容霜用20%Span-65(HLB 为2.1)和80%Tween-60(HLB14.9), 计算混合后的HLB值。
HLB范围 1~4 3~6 6~8 8~10 10~13 13~20
HLB范围
1.5~3.0 3~6 7~9 8~18
13~15 16~18 12~17
水溶液外观 不分散
不良分散 搅拌后乳状分散
稳定乳状分散 半透明至透明
透明液 用途
消泡剂
W/O 润湿剂
O/W 洗涤剂 增溶剂 分散剂
HLB只能在配制乳液时候,确定所形 成的乳液类型,而不能说明乳化能力的大 小。增加乳化剂,乳化能力会增加,达到 某一点,再增加用量也不能增强乳化效果, 过量还会引起不稳定和皮肤刺激。
6.转相乳化法
在一较大容器中制备好内相,乳化就在此容器 中进行。(如若要制取O/W型乳状液,就在乳化 容器中制备油相。)将已制备好的另一相(外相, 在例中为水相),按细流形式或一份一份地加入。 起先形成W/O型乳状液,水相继续增加,乳状液 逐渐增稠,但在水相加至66%以后,乳状液就突 然发稀,并转变成O/W型乳状液,继续将余下地 水相较快速加完,而最终得到O/W型乳状液。类 似本例可制得W/O型乳状液。此种方法称为转相 乳化法,由此法得到的乳状液其颗粒分散的很细, 且均匀。
3.HLB的加和性
在实际配方中,往往会使用2种或多种 乳化剂,不同HLB值的乳化剂混合使用后 的HLB值等于组成混合物各种乳化剂的加 权平均值,即:
HLB=∑HLBi *Pi
Pi为表面活性剂i在混合物中所占的质量分数
举例:
混合乳化剂有甲、乙、丙三种,它们 对应的HLB值分别是8、14、16,其用量为 3、0.5、0.5,问:混合物的HLB值。
答: 混合HLB=3/(3+0.5+0.5) ×8+0.5/(3 +0.5+0.5) ×14+0.5/(3+0.5+0.5) ×16=9.75
4.油相所需要的HLB值
对于指定的油-水体系,存在一个最佳HLB 值,此时乳化剂的HLB便是油-水体系所需要的 HLB值
制备W/O型乳化剂各种油脂所需要的HLB值
(2)W/O:油包水 e.g.防晒霜 (3)复合:O/W/O、W/O/W(将一个W/O
的乳状液分散到连续的水相中)(趋势)
※ 油水两相不一定都是单一组
二、乳化体类型的判断
1.染料法:将乳化体涂抹在表面皿上1.6mm厚, 面积约6.5cm2的薄膜,在不同位置分别撒上研磨 好的油溶性染料和水溶性染料,若油溶性染料扩 散则是(油包水),若水溶性染料扩散则是(水 包油)
由上计算表示乳化体为O/W型,而所需要的 乳化剂需提供12.1的HLB值。
若采用单油酸山梨酯(HLB为4.3)和聚氧乙 烯单油酸缩山梨酯(HLB为15)为配方中 的复合乳化剂,问两者用量各为多少?
答:则4.3x+15(1-x)=12.1
解方程得:
X=0.27(单油酸山梨酯0.27×7=1.89%)
将乳化剂加入水中构成水相,然后在激烈搅 拌下加入油相,形成乳状液的方法。得到O/ W型。 若W/O需要继续加油相。 2.剂在油中法(乳化剂使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将乳化剂溶于油相,制成混合物 (1)O/ W:混合物加入水中 (2)W/O:将水加入混合物中;可加水转型
3.初生皂法(瞬间成皂) 若乳状液配方中有使用脂肪酸,则将脂
2.冲洗法:油包水不易混合 3.比较乳化体是易与矿物油混合还是水混合 4.导电法: 若亮:水包油
注意:若溶液是电介质也会亮(此法特殊)
5.吸水纸:吸水纸不湿润是油包水
三、乳化体稳定性测定 1. 加速老化法 产品→40~70℃ 几天→-30~-20 ℃存放几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