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愈的学习方法
韩愈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
韩愈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导语:韩愈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作为一个文学家,敢于劈开当时浮靡的文学弊端,用气势磅礴的诗文重开清新俊朗的文风,回归古文。
韩愈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又是怎样的呢?(一)勤勉善思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他所说的“勤”,包括口勤、手勤、脑勤,日以继夜地学习。
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勤奋以学,长年不懈,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自己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二)“钩玄提要”,博约相辅而行在治学方法上韩愈提出“论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即读不同性质的书,要采取不同方法。
阅读史籍一类的书,一定要做出提要,提纲挈领,掌握要点。
阅读辑录古人言论的书籍,一定要探索其要旨,着重领会书中的精神实质。
这种读书方法至今仍是可取的。
韩愈认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意即学业的精深要以广博地掌握和积累知识为基础,一定要博览群书务求有所得,知识不论大小,要兼收并蓄。
但要正确处理博与约的关系,由博而约,由约而博,结合进行。
他所提出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意思是说,读书不能浮光掠影,满足于一知半解,要融会贯通,对书中精华要仔细体味,反复领会。
这个见解至今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敢为人师,注重师道,传道授业。
提携后生,在我国古代教育中也是有着很好的影响的,对形成我国古代优良教育传统,起着积极的作用。
韩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亲自执教之外,还表现在对科举制度和传统教育的批判上,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指出当时科举制度的流弊是:“有司者,好恶出于真心。
”他认识到靠科举考试是选不到人才的。
同时他还提出了识别人才、培养人才的有见地的学说,如他在《杂说四•马说》一文中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韩愈论学习方法
韩愈论学习方法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韩愈所说的勤,表现为口勤(多吟诵),手勤(多翻阅),脑子勤(多咀嚼、多思考),日以继夜地学习。
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勤奋以学,长年不懈,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他自己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如他所说: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2.在博的基础上求精韩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
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
他一方面强调博学,提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
另一方面又要求精约,提出提其要,钩其玄。
这就是说,学习时要把握住要点,探索其精微之处,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实质。
他一方面强调学习的系统性,反对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另一方面又要求学习时沉浸醲郁,含英咀华,深入钻研并沉醉于古籍之中,细细体味其精华。
3.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
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而要学习其思想、方法,要活学。
如果只会背诵,模仿古圣贤人的陈词滥调,那么到头来只不过是一个剽贼罢了。
降而不能乃剽贼。
他赞成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又反对沿袭剽窃,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他反对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
他主张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闳其中而肆其外。
他说: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
韩愈在文学上的较深造诣,能够造语生新,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就在于他能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在于他深入思考: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
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提要钩玄含英咀华由统要中师意不师辞以及闳中肆外心惟其义等学习方法,是一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见解,可以做为我们进学的参考。
韩愈《进学解》中心思想
韩愈《进学解》中心思想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进学解》是韩愈的作品,出自《韩昌黎全集》,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
这篇文言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进学解》中心思想韩愈的《进学解》是关于如何学与教的论述,其中也用比喻方式,阐述了人材的选用与发挥作用的问题。
(一)论怎样学习《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这段话就是说要口勤、手勤、脑勤。
谈到“思”,他认为应该:“抵排异端,攘反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异端学说,佛道二教的邪说必须加以排斥和抨击,对于儒道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精微的地方加以发扬,对于儒道加以继承。
就像要挽回大水在既倒的时候,使百川之水仍归东去一样来挽回儒术,这就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做到。
(二)引导学生学习儒家经典韩愈在《进学解》内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阐述《书》、《春秋》、《左氏》、《易》、《诗》等儒家主要经典;《庄子》、《离骚》等古代典籍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以简明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三)论人才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
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
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
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
他这种思想和《杂说》中的《说马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立论完全一致,同样是说人才的使用,其意思是说掌权的人应该知人善任,否则天下人才虽多,亦不见用,反而说天下无才岂不荒谬。
韩愈勤奋读书的文章
韩愈勤奋读书的文章1.《师说》解释:这篇文章是韩愈在谈论求学之道,强调师道的重要性,并以自身经历为例,说明勤奋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2.《进学解》解释:这篇文章中,韩愈详细阐述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了勤奋和专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3.《获麟解》解释:此文以麒麟为比喻,说明韩愈对儒家经典的热爱和钻研,以及他对于知识追求的执着。
4.《送李愿归盘谷序》解释:在这篇文章中,韩愈通过描述友人李愿的归隐生活,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读书的热爱。
5.《子产不毁乡校颂》解释:此文赞扬了子产不毁乡校的美德,并以此为例,呼吁人们要尊重知识和言论自由。
6.《送孟东野序》解释:在这篇文章中,韩愈以激昂的笔调,赞扬了孟郊的才华和品德,并以此激励读者要勤奋读书,追求理想。
7.《送董邵南序》解释:此文以送别董邵南为引子,表达了韩愈对友人的劝勉和期望,希望他能够继续勤奋读书,不断进步。
8.《送李翱序》解释:在这篇文章中,韩愈表达了对友人李翱的敬意和祝福,并以此激励读者要珍惜时光,勤奋读书。
9.《感二鸟赋》解释:这篇文章中,韩愈以自己亲身经历为背景,描述了自己在困境中仍坚持读书的决心和毅力。
10.《获麟赋》解释:此文以麒麟为题材,描述了韩愈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
11.《答李翊书》解释:在这篇文章中,韩愈回应了李翊关于读书求学的疑问,深入剖析了读书对于个人修养和家国治理的重要性,倡导人们勤奋读书,提升自身素质。
12.《与陈给事书》解释:这篇文章是韩愈给陈给事的一封书信,表达了韩愈对陈给事勤学不倦的赞赏,同时以自身的经历激励对方要继续努力,不负光阴。
13.《答张十一功曹书》解释:在这篇文章中,韩愈回应了张十一关于隐居与出仕的疑问,阐述了自己对读书与事业的看法,强调读书人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己任,学以致用。
14.《与柳子厚书》解释:这篇文章是韩愈给柳宗元的一封书信,表达了韩愈对柳宗元勤奋读书的钦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勉励彼此共同努力。
韩愈 进学解知识点总结
韩愈进学解知识点总结一、进学解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要对韩愈进学解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
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1. 韩愈的亲身经历韩愈首先讲述了自己在学习上的经历。
他说自己小时候放牛时,认识了《论语》这本书,并且在学习了《论语》后,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
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为后文的阐述提供了一个引子。
2. 学习的重要性韩愈在文章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没有知识的支持,人是无法立足社会的。
因此,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他还指出,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掌握知识,才能够真正受益。
3. 学习的方法韩愈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学习的方法。
他认为,学习要注重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够真正地掌握。
此外,他还指出,学习要有恒心,不要灰心丧气。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4. 对于学习之人的勉励最后,韩愈在文章中对于学习之人进行了勉励。
他说,如果一个人下定决心学习,那么他就一定能够成功。
只要有恒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因此,学习要有恒心,有毅力,不要轻言放弃。
以上就是韩愈进学解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将对韩愈的进学解进行详细的解读和总结。
二、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韩愈在进学解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他认为,没有知识的支持,人是无法立足社会的。
因此,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他还指出,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掌握知识,才能够真正受益。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对于学习方法,韩愈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他认为,学习要注重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够真正地掌握。
此外,他还指出,学习要有恒心,不要灰心丧气。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些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是非常实用的。
三、勉励学习之人在进学解中,韩愈对于学习之人进行了勉励。
他说,如果一个人下定决心学习,那么他就一定能够成功。
论述韩愈的教育思想
论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韩愈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论学校教育与措施,论教学,论学习,以及论师道,同时韩愈的教育思想有其重要的历史影响。
一,教育思想㈠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⒈论人性韩愈从天命论出发,论述人性三品,借以说明教育的作用和规定教育权利。
韩愈制定性三品的理论,其现实的政治意义就是以人性的等级来作为社会阶级划分的依据,统治者是上品,劳动人民是下品,处于两者之间是中品。
⒉教育作用⑴人性决定教育所起的作用⑵由人性而规定教育的权利⑶由人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㈡论学校教育与措施韩愈认为治国人才依靠教育培养,他主张发展学校教育,并采取一些措施。
⒈用德礼而重学校⒉学校任务在训练官吏⒊整顿国学⒋恢复发展地方学校㈢论教学⒈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修先王之道”,而其途径则是“读六艺之文”。
⒉教学内容韩愈以儒学为教学指导思想,严格选择学习内容,规定学生“读六艺之文,修先王之道”。
同时韩愈认为要学习古文应该选择古代名家作为学习典范。
⒊教学方法⑴重视因材施教⑵注意生动活泼㈣论学习关于学习问题,韩愈吸收前人的经验,更着重总结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见解。
⒈要努力勤学⒉要多学博学⒊要积极思考㈤论师道⒈尊师原因: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师说》在认识论上倾向唯物主义,人非生而知之者,因而人人都有学习的必要,学习一定要有教师指导,教师是社会必需。
⒉教师的基本任务:“传道,授业,解惑”韩愈总结了以往教师工作的经验,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儒家的仁义之道,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授业”是儒学的“六艺经传”与古文,“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⒊求师要求:以“道”为求师标准,主张“学无常师”韩愈认为求师的目的是为学“道”,办法是“学无常师”。
他认为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道”,学生求学的任务主要是在“学道”,能否当教师也就以“道”为标准来衡量。
学习《师说》论证技巧
学习《师说》论证技巧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同学们大都能够全文背诵。
在反复涵泳中,同学们下意识地对其进行了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因势利导,帮助同学们从理性层面研究其论证方法,必将对大家的议论文写作有所启迪。
《师说》的中心论点一向众说纷纭,我想,要想确定一篇说理文的中心论点得从其写作目的人手。
季镇淮先生在《韩愈(师说)的写作背景》一文中指出:“韩愈创作《师说》的时候,年龄大概是三十五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
”韩愈此时官虽不大,但名声却不小,“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领袖。
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做出了优秀的成绩;更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鼓励和指导”。
魏晋之后,士大夫之族尊“家法”而鄙从师,韩愈这些鼓励指导后学的行为就显得很另类,于是士大夫之族纷纷指责他“好为人师”。
“他对那些恶意中伤的诽谤表示愤慨,所以要用《师说》这篇文章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文章第一自然段就是对士大夫之族加给他的罪名“好为人师”的答复。
他先给“师”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把“师”从与“天地君亲”并列的尊贵地位拉了下来,变成只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而且这个人还无论贵贱长少,只要有“道”就行。
这样一来,即使韩愈真的“好为人师”也不要紧了,因为当了老师也不代表“我”就自以为多尊贵,就多么了不起,只不过是因为“我”有点儿别人愿意学的“道”罢了。
这是釜底抽薪之策,直接把敌人攻击的目标消解了,使敌人的攻击仿佛打在空气上,最大限度地瓦解了敌人的攻势。
针对自己新下的定义,韩愈指出这样的师是应该从之而学的,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开篇的“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本文的第一个举例论证。
接下来,他从反面下手,对“人不应从师而学”的观点进行了驳斥。
他运用对比论证,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指出造成圣愚差异的原因是从师与否;以“为子择师”和“己不从师”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荒谬性;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对“从师”一事所持观念的愚蠢性。
读《师说》赏析韩愈倡导的从师学习态度
读《师说》赏析韩愈倡导的从师学习态度【原文】师说古之学者必存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答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愚无惑?有情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疑惑矣。
生乎吾前,其言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言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言其年之先后出生吾乎?就是故无贵无贱,起辰无少,道之所存有,师之所存有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就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三顾存有先后,术业存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赏析】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这大致是可信的。
这年韩愈35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
但他早已有名。
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
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
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
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
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生于唐代中叶,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的时代,又是佛教泛滥的时代。
他基本代表世俗大地主的利益,欲以恢复古道作为挽救时局的方针。
他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要求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他又猛烈攻击佛教,以维护儒家的道统。
他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十年犹布衣,常以古文作不平之鸣。
其作品有不少反映他对政治的不满和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情绪。
韩愈多次担任教育官职,提出不少教育主张。
他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和国子祭酒。
他作《师说》、《进学解》,采取措施,严选学官,整顿国学,重视地方教育,作《子产不毁乡校颂》,捐薪兴办州学,热心奖教后进,“韩门弟子”众多,在唐代有很大影响。
一、“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韩愈继承和发展孟、荀、扬雄等儒家传统人性论观点,提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1]。
他还认为:“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
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于其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
”[2]这就是说,仁、义、礼、智、信乃是人生来所具有的五种善性,上品的人只要是五种善性中有其主要的一种,则其他四种也相应的同时具备。
中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或偏多或偏少,而其他四种也杂而不纯。
至于下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偶而得到一点善的因素,则其他四种都背逆善性了。
在这里,他把孟子的人生来本性中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发展为人生来具有仁、义、礼、智、信五种善性,可见他的性三品说立论是唯心主义的臆说。
韩愈认为在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情也分上、中、下三品,区别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
上品的人动得其中,中品的人过与不及,而要求得其中,下品的人则直情而行罢了。
浅述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浅述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韩愈(768-824),字禹锡,宋代文学家,政治家,儒家思想家,传统文化代表人物,被誉为“宋代第一大文臣”,他在文艺和政治思想上都有重要贡献,其影响至今。
在教育思想上,韩愈提出了“以教学及学习,使邦土繁荣”的观点,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韩愈认为在清政治的稳定的基础上,教育才能进行。
国民的文化素养高低,对于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真正的强盛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提倡“凡能应于有德,则非学不可”,以“学习”和“考慮”为两条主线,指出学习是正确的教育道路。
他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他认为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无所不学,而要注意务实,更要注意实践操作,如果单纯学习不能达到要求乃至忽略实践,则其学习成果是极微的,无法造福世人,他的提法从某种程度上,也可被看做是发现个体潜能的一种教育手段,而以素质教育更是未来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方式。
为提倡知识教育,韩愈倡导教师要积极表现,要坚持原则,把道德修养和素养贴合在一起,强制惩罚及上课必须严格。
同时他呼吁学生要胸怀天下,他认为学习的第一件事是正气,其次才是获得知识,他提出学习者要“知止而及学,忌学而及止”。
他还重视现实的接触,他认为学习者除了要有自然的投入,还要学会理性地看待各种矛盾。
他还敦促学生要把学习当作一项使命去对待,要建立一种保持好奇心和自主学习的态度。
韩愈关于教育的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他那个时代,而且在现代也有巨大的影响。
他强调教育的价值观以及教育的严肃性和教育的实践性,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对严格的学习要求也坚持不懈。
他还强调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而不是无脑记忆,他还强调实践中求得经验并做总结,增长学习效率。
通过韩愈的教育思想,我们能够发现在宋代,“以教学及学习,使邦土繁荣”,这种理念十分重要,也对现代教育提出了不少启示,如,多元文化下的社会发展和变革必须以教育为前提,教育既要求学究的严谨而又不能妄费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道德修养和素养结合起来,模范正确的行为,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韩愈师说论证方法
韩愈师说论证方法咱来说说韩愈里的论证方法哈。
你看哈,韩愈在里那可是把各种招数都用上啦!他先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观点,这就好像是给整篇文章立了个大旗,告诉你,嘿,咱今天就围绕这个来聊。
这就好比是一场比赛,先把规则给定好咯。
然后呢,他用了对比论证。
他把那些古代从师学习的人跟现在耻于从师的人放在一块儿比,哎呀呀,这一对比,差距不就出来了嘛!古代人多重视老师呀,现在的人呢,却觉得向老师学习是件丢脸的事儿。
这就好像把一个勤奋学习的好学生和一个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学生放在一起,谁好谁坏一目了然呀。
还有举例论证呢!他举了孔子的例子,孔子那么厉害的人物,还不耻下问呢,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这些人学习。
这就好像是说,你看,连孔子都这样,你们还好意思不向别人学习吗?这就像是给大家树立了一个超级榜样,告诉大家,向优秀的人学习是多么重要呀。
韩愈还从反面进行论证呢,他说那些嘲笑别人从师的人,自己其实才是最糊涂的。
这就像是有人笑话别人努力,结果自己啥也不是,多可笑呀!这让那些不愿意从师的人好好反思反思自己。
你想想看,韩愈通过这些论证方法,把道理说得明明白白的。
他让我们明白,老师是多么重要,从师学习是多么有必要。
这不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学习的广阔天地嘛。
咱再回过头来看看,要是韩愈没有用这些论证方法,就干巴巴地说“大家要从师学习呀”,那能有多大说服力呢?肯定没多少人会听呀。
但是他用了这些巧妙的方法,就把道理说得深入人心啦。
所以说呀,这里的论证方法可真是厉害得很呢!它们让文章变得生动有趣,让我们读起来津津有味,还能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这就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有各种美味的菜肴,让我们吃得饱饱的,还回味无穷呢!咱可得好好学学韩愈的这些招数,以后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也能用得上呀,你说是不是呢?。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写过《师说》这一篇文言文,那么你知道韩愈有怎样的教育思想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韩愈的教育思想,欢迎阅读!韩愈的教育思想1【诗人简介】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提要钩去”,"含英咀华”,"由统要中”,"师素不师辞"以及"闳中肆外"等教学与学习方法,是一些符合教学与学习规律的正确见解,但是他的"崇儒卫道"则是封建糟粕。
(一)对教师问题的见解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谓"传道"是指传儒家道统;所谓受业,是指使学生受到文化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所谓解惑,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解答学生们的疑惑。
以传道为首,以授业为次。
韩愈强调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恢复儒道的传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而且还包含了寓德育于智育的思想。
2、教师的标准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或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
衡量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古人的学习方法
古人告诉我们的十大学习方法:1. 持续输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2. 乐在其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真宗。
3. 动笔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4. 自主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丘。
5. 注重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6. 注意总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
7. 乐观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
8. 善于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丘。
9. 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王贞白。
10. 目标清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中庸。
-- 对于大家这种能够坚持的人,这些都是宝贵经验,对于意志力不强的人,这些是警示格言,对于没有意志力的人,这些就是考试要考的古诗词。
篇二:古人读书十二法古人读书十二法书,人人都可以去读,但是有的人就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
这里说明读书是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的,但要相信方法总是可寻的。
读书不得法,就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反之,也有不少人把书读懂而且读通了。
读书的方法,也不止一种,现在选列了古人读书十二法,以供借鉴与参考? (法)一、“思·问·习”读书法。
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 例]1 .重视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例]2 .不懂就问。
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
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例]3 .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 (《论语·八佾》)[ 例]4 .当他发现问题时,就要设法解决,而解决的方法,不外乎问人或读有关的书。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论语·为政》)[ 例]5 .提倡经常巩固复习。
韩愈的教育理念
韩愈的教育理念
在《进学解》一文中,韩愈提出了他关于学习方法的观点。
他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名言,在告诉人们,若欲使自己“业精”、“行成”,则必须在“勤”和“思”上下功夫,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重要学习原则。
至于怎样学习,他也有丰富的经验。
首先,他要求遵循“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说,在学习时应提纲挈领,博约相济。
其次,他要求有“沉浸郁,含英咀华”的治学态度,就如同品尝芳香味甘的佳肴美酒一样,去诵读经典著作、探索经典的真谛。
不仅如此,他还要求有“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勤奋精神,意即学习时,应该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力作不息。
在教学方法方面,他也像先秦儒者一样,重视因材施教。
他以工匠使用木材为例,说明教育者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
韩愈指出教师的任务有三:传道、授业、解惑。
三者之间,道是师的灵魂,业是运载道的工具,师是道的传播者和业的解惑者。
这种师、道、业、惑的见解是有见地的。
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应以师为中心,以道和业为准绳,谁在道和业上有疑难,谁就应从师而学,谁先懂得道和业,谁就可以为人师。
这种师道思想,大大降低了封建师道的尊严性和权威性,强调能者为师,打破了自汉以来的师法、家法的保守壁垒,是师道思想的新发展,远远超出了《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的涵义。
韩愈的散文
韩愈的散文一、《师说》韩愈的《师说》是一篇以教育为主题的散文,通过对师德的反思和教育的价值的探讨,表达了他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于师道的推崇。
这篇文章不仅对当时的教育状况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更提出了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的教育理念。
在当今社会,教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韩愈的思想对于我们思考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二、《进学解》《进学解》是韩愈的一篇经典散文,主要探讨了如何进学和学习的问题。
韩愈通过对进学的不同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论述,提出了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刻苦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能力。
这对于当今社会的学生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是韩愈的一篇叙事散文,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这篇文章以大气磅礴的叙事风格,展现了韩愈对于时光流转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智慧,珍惜时间,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
四、《师说》《师说》是韩愈的一篇重要散文,他在文中对当时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性。
韩愈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强调师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五、《进学解》《进学解》是韩愈的一篇重要散文,他在文中论述了如何进学和学习的问题。
韩愈强调勤奋刻苦、努力奋斗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这篇文章对于当今社会的学生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追求自己的梦想。
六、《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是韩愈的一篇叙事散文,他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韩愈在文中通过描写峡江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叹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
浙江省高考语文复习冲刺:韩愈《师说》学习设想及重点过程安排
师说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二、能力训练目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三、德育教育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设想一、本文是针砭时弊的作品,因而教师应对写作缘由作简单介绍,可用柳宗元当时说的话来说明同时本单元有两篇“说”文体的课文,因而就要联系初中学过的课文,归纳“说”的文体知识二、明确本文的教学重点: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三、教给学习方法除有关字词句的学法外,把本文与《捕蛇者说》作比较,教给比较阅读方法四、引导学生注意文言实词的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等现象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本文的教学目的;二、作者介绍、解题;三、有关词的读音、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四、分段;五、意动用法教学过程一、讨论本文的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三、导入新课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可用投影形式将其原文介绍给学生)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板书题目)四、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首《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五、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蟋,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六、指导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句读dòu——读书dú或不焉fǒu——不能bù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聃dān——冉rǎn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学者句读百工六艺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26 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A.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B.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C.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A.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B.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C.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2)之课文中出现25 次,它的用法如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A.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B.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A.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 次,用法如下:①作代词,有三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钦(多么)七、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名、形(动)宾= 以宾为名、形(动),例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形容词以相师为耻八、布置作业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2.书面作业:“练习”二——四题3.预习思考题:(1)本文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继续研习课文1、讨论分析、理解课文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②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③分析第二段A.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讨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B.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C.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讨论后明确:a.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b.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作者的观点:师道这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④分析第三段A.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教师备注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B.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⑤分析第四段提问:a.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b.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明确:a.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b.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2.欣赏品味问题: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讨论后明确:(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二、课堂训练背诵全文三、布置作业写一篇《师说》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孙昌武)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二十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曾入汴州(治所在现在的河南开封)、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闲职,贞元十八年(802)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贞元十九年,改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饥荒,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现在广东连阳)县令元和元年(806),新皇帝(唐宪宗)继位,他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穆宗继位,召韩愈回长安为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选自《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二、古文运动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结、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这次文学变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加之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自觉为推行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诱掖后进,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由于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又有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俨然成为一个“运动”;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同上)三、韩愈的文学主张1.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答李秀才书》)2.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哀辞后》)3.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送陈秀才彤序》)4.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答刘正夫书》)5.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东野序》)6.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荆潭唱和诗序》)四、补充注释1.古之学者必有师《汉书·儒林传》说:“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汉代治经学必有师承,各以家法教授如孔安国治古文《尚书》传都尉朝,都尉朝传庸生,庸生传胡常,胡常传徐敖;田何治《易经》传丁宽,丁宽传田王孙,田王孙传施雠、孟喜、梁丘贺学生必须严守老师的解说,不能随意更改,也不能立异端杂说如治《易经》的孟喜得到一本《易》家有关阴阳灾变的书,谎称是他的老师田王孙死时枕在他的膝上独自传给他的,他的同学梁丘贺揭露说,他们的老师田王孙死在施雠处,那时孟喜已经回老家了,不可能从老师手中得到这部书皇帝听说孟喜改变师法,就不任用他当经学博士2.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圣人无常师”是《左传·昭公十七年》杜预注中的原话,意思出自《论语·子张》子贡称赞孔子的一句话:“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鲁昭公十七年(前525),郯子到鲁国访问,鲁国的大夫孙昭子问他少昊以鸟名为官名的事郯子是传说的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的后代,东夷族以鸟为图腾,他就讲起了自己民族以鸟名为官名的由来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孔子的话意思是说,由于周天子的统治的衰微,原来官方控制的学术已下移四散,保存在边远地区孔子师苌弘的事,见载于《孔子家语·观周》孔子对他的学生南宫括(又名南容,字子容)说:“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南宫括就和鲁昭公说此事,鲁昭公赐给孔子一辆车,两匹马,一个御者,由南宫括陪同,“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孔子师师襄的事,见载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师老子的事,又见载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五、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六、《师说》鉴赏(季镇淮)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韩愈三十五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的要求韩愈的积极努力,对这个运动的开展与形成,起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示《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韩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养和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从青年时代起,就以一个传道的古文家自命这也是他在科举和仕宦的阶梯上十年不能得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他并不悔,还愈来愈有自信最初他到汴州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的时候(796~798),先教李翱学古文;由于孟郊的介绍,不久又教张籍学古文后来逃难到徐州(799),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安置他在符离,又教一个青年人张彻读古书,学古文张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阳闲居(800~801)向他请教的青年愈来愈多,他对青年们非常热情,奖励有加他在《重答李翊书》中说:“言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宜乎余之不为也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为了“广圣人之道”,他以热情的、有礼貌的态度对待一切向他请教的青年,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礼逾”和“情过”的问题他回答许多青年的信,指示怎样作人,怎样作文在韩愈看来,文章是作者的人格修养的表现,作人与作文应该是一致的他进了国子监,对待青年依然非常热情韩愈这样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奖励和指示,这是魏晋以后所没有的现象,当然要引起人们的奇怪,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一切向韩愈投书请益的青年便自然地被目为韩门弟子,因而韩愈“好为人师”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但韩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管人们怎样诽谤,依然大胆地回答青年们的来信他在《答胡生书》中说:“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他对那些恶意中伤的诽谤,表示愤慨,也为向他请教的青年担忧《师说》的最后一段,声明写作的由来,说这是为了一个“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学习的青年李蟠而作的实际上他是借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他是有的放矢的在这篇文章里,他首先(第一段)肯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也不能没有“惑”──茫然不解的东西因此,他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他还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师,没有社会地位(贵贱)或年龄(长少)的限制,只问他有没有“道”,有就可以为师,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接着(第二段),他慨叹古来的“师道”久已失传现在一般人,既不能“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越来越愚蠢然后列举事例,论证这种“耻学于师”的风气实在是愚蠢而奇怪的他说有一种人,即士大夫(第三段),对于儿子,则“择师而教之”;但对于自己,“则耻师焉”:这就是他们的不明又有一种现象(第四段),广大的各行各业的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以彼此相师为耻;而“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非笑,问其理由,无非是年龄、地位云云,这又证明了他们的智慧反而在他们所瞧不起的巫医等等之下,这不是很奇怪吗?再看(第五段),“士大夫之族”所崇拜的“圣人”没有一定的师,孔子的师有郯子、苌弘等,这些人都“不及孔子”而且孔子还说过,三个人里面,一定有一个人是他的师因此,作者得到另一个重要的论点,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是说,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的存在,最后结论很简单,不过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缘故这也还是前文所提出的论点,即能者为师由此可见,《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是和他后来发展的“道统”思想矛盾的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这是唐德宗时代在相对的稳定局面之下,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展的反映因此,可以想像,这篇《师说》的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后学,也因而招致了更多的顽固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对实际上,韩愈也确乎因此官更难做,不断地遭到当权者的排挤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贞元十九年(804),韩愈在监察御史的职位,第一次被当权的官僚集团赶出了长安,贬到阳山(今广东连阳),就是在作《师说》一年后他这次被贬,原因可能很复杂,但照柳宗元所说,这篇《师说》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由此“狂名”更大,为更多的顽固派所疾恶,更容易遭到莫名的排挤然而韩愈在奖励后学这一点上,态度始终不变,只是到了元和以后,声势没有在贞元末年那么大就是了到了宋代,有人为韩愈辩解,说他“非好为人师者也”(《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二引“洪曰”),这是说,由于学者归附,韩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师”的又有人以为韩愈“作《师说》,盖以师道自任”,但充其量不过“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事,则世俗训导之师,口耳之学耳”(俞文豹《吹剑三录》),这是指韩愈把师的封建作用大大地降低了可见这篇《师说》的解放精神是不容易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接受的因此,它在当时的重大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七、韩愈抗颜而为师《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就是说,韩愈在《师说》里讲的所谓“师”,不是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而是指给“士大夫之族”,即社会上学业有成就的士人或学者做老师,或给做官的当老师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唐太宗就很佞佛,从他以下都在极力地扶持佛教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帝佞佛的结果,首先是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在王公士庶中间,增加了对于佛的迷信其次,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它主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这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于是这就成了一种风气整个唐朝时候,反对给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学者、当官的做老师,认为有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便是狂人在那样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敢于不管这种风气,韩愈是其中的一个。
《进学解》原文及译文
《进学解》原文及译文《进学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韩愈对于进学的理解和看法,他认为学习应该是有目的、有方向的,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知识。
他强调,学习应该以道德修养为基础,以实践为根本,以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为最终目标。
原文:夫学,非所以为利也,非所以为名也,非所以为禄也。
学也者,所以明道也,所以修身也,所以治世也。
是故,君子之学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学习,不是用来谋取私利、追求名声或者获取官职的。
学习,是为了明白道理,修身养性,治理国家。
因此,君子学习,要广泛地学习,深入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坚定地实践。
如果有些知识没有学习,学习了却不能掌握,就不放弃;如果有些问题没有询问,询问了却不知道答案,就不放弃;如果有些问题没有思考,思考了却得不到答案,就不放弃;如果有些问题没有分辨清楚,分辨了却不能明确,就不放弃;如果有些事情没有实践,实践了却不能坚定,就不放弃。
别人一次就能做到的,我一百次才能做到;别人十次才能做到的,我一千次才能做到。
如果能够按照这个道理去做,即使愚笨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一定会变得坚强。
《进学解》是韩愈对于学习的一种深刻理解。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更是为了明白道理,修身养性,治理国家。
他强调,学习应该是有目的、有方向的,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知识。
他通过“君子之学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阐述了学习的五个步骤:广泛地学习,深入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坚定地实践。
这五个步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只有按照这个过程去做,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韩愈还通过“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毅力和坚持。
唐代韩愈的《古今贤文·劝学篇》
1. 《古今贤文·劝学篇》是我国古代文学家韩愈在唐代时期所撰写的一篇名篇。
这篇文章以劝学为主题,深刻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目的。
从古至今,这篇文章一直被人们所传颂,被视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价值和意义的经典之作。
2. 韩愈在《古今贤文·劝学篇》中提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他告诫人们要勤奋专注,要善于思考,不随波逐流,在学习上要有恒心,不可懈怠。
这种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对人们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从古代到现代,劝学的主题一直是永恒的话题。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被广泛强调,而劝学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教育口号。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所体现的就是对持续学习的呼吁。
而《古今贤文·劝学篇》正是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进行学习的深刻思考和指导。
4. 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的爆炸和知识的迅速更新,人们的学习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
而《古今贤文·劝学篇》所阐释的劝学理念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不仅鼓励人们勤奋钻研,更重要的是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学习,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向。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深入思考,更需要精益求精,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 对于我个人而言,《古今贤文·劝学篇》所传达的劝学理念也给予了我很多启发。
在我看来,劝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劝学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对待学习和知识的态度。
只有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的热情,才能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6. 《古今贤文·劝学篇》向我们展示了学习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保持谦卑的态度,虚心向前辈学习。
它还强调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让我们明白了学习需要精益求精、深耕细作。
正是这些理念和思考,使得《古今贤文·劝学篇》成为了一篇经久不衰,永不过时的伟大作品。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前辈勤学》附答案及译文(1)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前辈勤学》附答案及译文(1)一、文章概述《前辈勤学》是唐朝文学家、书法家韩愈撰写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以韩愈笃学的精神为主题,表现了重视学问、努力钻研的人才能成为前辈的思想观点。
二、文章阅读与点评1. “人之所以为人,莫大于立志好学,进而勤于读书。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这一段话表明了学习、勤奋对于成为优秀人才的重要性。
韩愈认为人在立志好学后,要注重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2. “余常自比于箕山之材,城隍之器,未免诬陋,既不能凭其天资自至,又无以辅佐之。
”文章中,韩愈自谦,并认为自己的才能并不足以独当一面,需要不断努力学习,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
3. “唯勤学之事,不管选师与否,取书而读,读而思,思而问,问而学,无难事者。
”韩愈强调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勤奋学习,取材自己所需,学习自己所学,没有什么学不会的事情。
4. “而大抵舍我其谁,取夫诸葛武侯北面听命之句,充首席,则常恐妄加尊荣,自取失不亦悔乎?”文章中,韩愈提到了诸葛亮的故事,表达了一个人不应过分自信、贪图荣誉,而应该不断努力、谦虚学习。
三、文章翻译1. “人之所以为人,莫大于立志好学,进而勤于读书。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学习和进步的能力。
只有立志好学,勤于读书才能有所进步。
在读书时,应该循序渐进,反复读书,并且对所读的内容认真思考。
2. “余常自比于箕山之材,城隍之器,未免诬陋,既不能凭其天资自至,又无以辅佐之。
”我常常与箕山之材、城隍之器自比,虽然这可能有些夸大其词,但是我意识到我的才能远不足以独当一面,因此我需要不断努力学习,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
3. “唯勤学之事,不管选师与否,取书而读,读而思,思而问,问而学,无难事者。
”勤奋学习是最为重要的。
无论是否拥有导师,只要通过取书读书,读后思考,有疑问的提问,问得到了问题的答案,不会有任何难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韩愈的学习方法 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 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 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韩愈强调一个人要着力于“业精”、“行成”,即在学业上做到“精”,在 品德上要做到“成”。
怎样才能做到“精”与“成”呢?他说:“业精于勤,荒 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就是说,要想使学业精益求精,最根本的前提条件 是勤学,否则懒惰贪玩,终至学业荒废。
要想使品德上有所成就,凡事要三思而 后行,否则放荡成性,随波逐流,必须品德堕落。
这确实是千古名言,不易之真 理。
总之,他强调无论是进德还是业,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这里的“勤”表现为 口勤(多吟诵),手勤(多翻阅),脑子勤(多咀嚼、多思考),日以继夜地学 习。
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 恒兀兀以穷年。
”勤奋以学,长年不懈,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 教训的总结,也是他自己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如他所说:“诗书勤 乃有,不勤腹空虚。
” 2、在博的基础上求精 韩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
博与精是对立的统 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
他一方面强调 博学,“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
另一方面又要求精 约,提出“提其要”,“钩其玄”。
这就是说,学习时要把握住要点,探索其精 微之处,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实质。
他一方面强调学习的系统性,反对“学虽 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另一方面又要求学习时“沉浸醲郁,含英 咀华”,深入钻研并沉醉于古籍之中,细细体味其精华。
3、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
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 于章句,而要学习其思想、方法,要活学。
如果只会背诵,模仿“古圣贤人”的 陈词滥调,那么到头来只不过是一个剽贼罢了。
“降而不能乃剽贼”。
他赞成吸 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又反对沿袭剽窃,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他反对“踵 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
他主张“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闳其中
而肆其外”。
他说:“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
韩愈在文学 上的较深造诣,能够造语生新,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就在于他能把学习与 独创结合起来,在于他深入思考:“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
” 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提要钩玄”“含英咀华”“由统要中”“师意 不师辞”以及“闳中肆外”“心惟其义”等学习方法, 是一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正 确见解,可以做为我们进学的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