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狄版电化学原理-第二章__电化学热力学

合集下载

[理学]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2

[理学]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2

2.1 可逆电池与可逆电极
一.可逆电池
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电池就是可逆电池
(1)电池中化学反应是可逆的,即充放电反应互为可逆过程。 (2)电池中能量的转化是可逆的,即充放电过程都在同一电压
下进行,充放电过程都在平衡状态下进行。
不满足上述条件中任一条件的电池就是不可逆电池.
2.1 可逆电池与可逆电极
2.3.相间电势
3.内电势
带电体内部一点的电位叫内电势。主要由物质本身所带电荷和表面电场
所引起的,在数值上等于把单位正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到该相内部克服外电
场和表面电场所做的功。

直接接触的两相之间的外电位差叫做伏特电势差。
M S M S M S M S
电池可以分为可逆电池和不可逆电池,而电化学热力学计算可
适用于可逆电池体系。
2.1 可逆电池与可逆电极
电池体系有可逆电池与不可逆电池。但腐蚀原电池不是逆电池
体系。
所谓的平衡状态下的电化学体系也就是可逆状态下的电池体系。 电化学热力学的定律等只能用来描述可逆电池体系; 电池体系可以分为两个半电池,每个半电池就是一个电极体系; 电极有可逆电极与不可逆电极,每个电极有其对应电极电位;
A e
Zn
Ag+AgCl
放电反应: 0.5Zn+ AgCl =0.5Zn2++ Ag+Cl充电反应: 0.5Zn2++ Ag+Cl-=0.5Zn+ AgCl
充放电反应互为可逆,当体系通过的 电流无限小,充放电过程都在同一电势 下进行时,这个电池是可逆电池.
ZnCl2
2.1 可逆电池与可逆电极
按照电池的结构,每个电池都可分为

电化学原理-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

电化学原理-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
第二章 电化学热力学
1. 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 2. 平衡电极电位 3. 不可逆电极 4. 电位-pH图
2.1、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
一、相间电位 二、金属接触电位 三、电极电位 四、绝对电位和相对电位 五、液体接界电位
一、相间电位
❖ 相间电位是指两相接触时,在两相界面层中存在的 电位差。
两相之间出现电位差的原因
2. 带电粒子情况:克服试验电荷与组成M相的物质之间的短程 力作用(化学作用)所作的化学功。
❖ 如果进入M相的不是单位正电荷,而是1摩尔的带电粒子,
那么所作的化学功等于该粒子在M相中的化学位μi。若该粒
子荷电量为ne0,则1摩尔粒子所作的电功为nF ф 。F为法拉
第常量。因此,将1摩尔带电粒子移入M相所引起的全部能
❖ 它主要决定于界面层中离子双电层的形成。 ❖ 我们以锌电极(如锌插入硫酸锌溶液中所组成的电极体系)为
例,具体说明双电层的形成过程。
❖ 金属是由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按一定的晶格形式排列组成的 晶体。 金属表面的特点: 锌离子脱离晶格,必须克服晶格间的结合力--金属键力。 在金属表面的锌离子,由于键力不饱和,有吸引其他正离 子以保持与内部锌离子相同的平衡状态的趋势;同时,又 比内部离子更易于脱离晶格。
Z 2 H 2 O n n 2 Z e 2 2 n n e 2 O H
❖ 这样,随着过程的进行,锌离子溶解速度逐渐变小,锌离 子沉积速度逐渐增大。最终,当溶解速度和沉积速度相等 时,在界面上就建立起一个动态平衡。即
Z 2 2 n n e 2 O H 2 H 2 O n 2 Z en
❖ 这样,在金属/溶液界面上,对锌离于来说,存在着两种 矛盾着的作用:
① 金属晶格中自由电子对锌离子的静电引力。它既起着阻止 表面的锌离子脱离晶格而溶解到溶液中去的作用,又促使 界面附近溶液中的水化锌离子脱水化而沉积到金属表面来。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电化学原理第一章绪论两类导体:第一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的物体,即载流子为自由电子(或空穴)的导体,叫做电子导体,也称第一类导体。

第二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的离子运动而导电的导体叫做离子导体,也称第二类导体。

三个电化学体系:原电池:由外电源提供电能,使电流通过电极,在电极上发生电极反应的装置。

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电化学体系叫电解电池或电解池。

腐蚀电池:只能导致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外界做有用功的短路原电池。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原电池(-)电解池(+)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原电池(+)电解池(-)电解质分类:定义:溶于溶剂或熔化时形成离子,从而具有导电能力的物质。

分类:1.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根据电离程度2.缔合式与非缔合式—根据离子在溶液中存在的形态3.可能电解质与真实电解质—根据键合类型 水化数:水化膜中包含的水分子数。

水化膜: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改变了定向取向的水分子性质,受这种相互作用的水分子层称为水化膜。

可分为原水化膜与二级水化膜。

活度与活度系数: 活度:即“有效浓度”。

活度系数:活度与浓度的比值,反映了粒子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真实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

规定:活度等于1的状态为标准态。

对于固态、液态物质和溶剂,这一标准态就是它们的纯物质状态,即规定纯物质的活度等于1。

离子强度I :离子强度定律:在稀溶液范围内,电解质活度与离子强度之间的关系为:iii x αγ=∑=221i i z m I IA ⋅-=±γlog注:上式当溶液浓度小于0.01mol ·dm-3 时才有效。

电导:量度导体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其值为电阻的倒数。

符号为G ,单位为S ( 1S =1/Ω)。

影响溶液电导的主要因素:(1)离子数量;(2)离子运动速度。

当量电导(率):在两个相距为单位长度的平行板电极之间,放置含有 1 克当量电解质的溶液时,溶液所具有的电导称为当量电导,单位为Ω-1 ·cm2·eq-1。

电化学原理_(李狄_著)北航出版社_课后1-7章习题参考答案

电化学原理_(李狄_著)北航出版社_课后1-7章习题参考答案

电化学原理第一章习题答案1、解:2266KCl KCl H O H O 0.001141.31.010142.31010001000c K K K K cm 11λ−−−−×=+=+=+×=×Ω溶液 2、解:E V Fi i =λ,FE V i i λ=,,, 10288.0−⋅=+s cm V H 10050.0−⋅=+s cm V K 10051.0−⋅=−s cm V Cl 3、解:,62.550121,,,,2−−⋅Ω=−+=eq cm KCl o HCl o KOH o O H o λλλλ2O c c c ,c 1.004H H +−====设故,2,811c5.510cm 1000o H O λκ−−−==×Ω4、(1)121,,Cl ,t t 1,t 76.33mol (KCl o KCl o Cl cm λλλλλ−−−−+−+−=++=∴==Ω⋅∵中)121121121,K ,Na ,Cl 73.49mol 50.14mol 76.31mol (NaCl o o o cm cm cm λλλ++−−−−−−−=Ω⋅=Ω⋅=Ω⋅同理:,,中)(2)由上述结果可知: 121Cl ,Na ,121Cl ,K ,mol 45.126mol 82.142−−−−⋅Ω=+⋅Ω=+−+−+cm cm o o o o λλλλ,在KCl 与NaCl 溶液中−Cl ,o λ相等,所以证明离子独立移动定律的正确性;(3) vs cm vs cm u vs cm u F u a o o l o l o i o /1020.5,/1062.7,/1091.7,/24N ,24K ,24C ,C ,,−−−×=×=×==++−−λλ5、解:Cu(OH)2== Cu 2++2OH -,设=y ;2Cu c +OH c −=2y 则K S =4y 3因为u=Σu i =KH 2O+10-3[y λCu 2++2y λOH -]以o λ代替λ(稀溶液)代入上式,求得y=1.36×10-4mol/dm 3所以Ks=4y 3=1.006×10-11 (mol/dm 3)36、解: ==+,令=y ,3AgIO +Ag −3IO Ag c +3IO c −=y ,则=y S K 2,K=i K ∑=+(y O H K 2310−+Ag λ+y −3IO λ)作为无限稀溶液处理,用0λ代替,=+y O H K 2310−3AgIO λ则:y=43651074.1104.68101.11030.1−−−×=××−×L mol /;∴= y S K 2=3.03810−×2)/(L mol 7、解:HAc o ,λ=HCl o ,λ+NaAc o ,λ-NaCl o ,λ=390.7,121−−⋅Ωeq cm HAc o ,λ=9.02121−−⋅Ωeq cm ∴α0/λλ==0.023,==1.69αK _2)1/(V αα−510−×8、解:由欧姆定律IR=iS KS l ⋅=K il,∵K=1000c λ,∴IR=1000il cλ⋅=V 79.05.0126101010533≈××××− 9、解:公式log ±γ=-0.5115||||+Z −Z I (设25)C °(1)±γ=0.9740,I=212i i z m ∑,I=212i i c z ∑,=()±m ++νm −−νm ν1(2)±γ=0.9101,(3)±γ=0.6487,(4)±γ=0.811410、解:=+H a ±γ+H m ,pH=-log =-log (0.209+H a 4.0×)=1.08电化学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1、 解:()+2326623Sb O H e Sb H O ++++ ,()−236H H +6e + ,电池:2322323Sb O H Sb H O ++解法一:00G E nF ∆=−83646F =0.0143V ≈,E=+0E 2.36RT F 2232323log H Sb O Sb H OP a a a ==0.0143V0E 解法二:0602.3 2.3log log 6Sb Sb H H RT RT a a F Fϕϕϕ+++=+=+; 2.3log H RTa Fϕ+−=∴000.0143Sb E E ϕϕϕ+−=−===V2解:⑴,(()+22442H O e H O +++ )−224H H +4e + ;电池:22222H O H O +2220022.3log 4H O H O P P RT E E E Fa =+= 查表:0ϕ+=1.229V ,0ϕ−=0.000V ,001.229E V ϕϕ+−∴=−= ⑵视为无限稀释溶液,以浓度代替活度计算()242Sn Sn e ++−+ ,(),电池:32222Fe e Fe ++++ 23422Sn Fe Sn Fe 2+++++ +23422022.3log 2Sn Fe Sn Fe C C RT E E F C C ++++=+=(0.771-0.15)+220.05910.001(0.01)log 20.01(0.001)××=0.6505V ⑶(),,(0.1)Ag Ag m e +−+ ()(1)Ag m e Ag +++ (1)(0.1)Ag m Ag m ++→电池:(1)0(0.1)2.3log Ag m Ag m a RT E E F a ++=+,(其中,=0) 0E 查表:1m 中3AgNO 0.4V γ±=,0.1m 中3AgNO 0.72V γ±=, 2.310.4log0.0440.10.72RT E V F×∴==× 3、 解:2222|(),()|(),Cl Hg Hg Cl s KCl m Cl P Pt ()2222Hg Cl Hg Cl e −−++ ,()222Cl e Cl −++ ,222Hg Cl Hg Cl 2+ 电池:222200002.3log 2Cl Hg Hg Cl P a RT E E E F a ϕϕ+−=+==−∵O 1.35950.2681 1.0914(25C)E V ,∴=−=设 由于E 与无关,故两种溶液中的电动势均为上值Cl a −其他解法:①E ϕϕ+=−−0,亦得出0E ϕϕ+=−−②按Cl a −计算ϕ+,查表得ϕ甘汞,则E ϕϕ+=−甘汞 4、 ⑴解法一:23,(1)|(1)()H Pt H atm HCl a AgNO m Ag +=()222H H e +−+ 222,()Ag e Ag +++ g ,2222H Ag H A ++++ 电池:有E ϕϕϕ+−=−=+,02.3log()AgAgAg RTE m Fϕγ++±∴=−。

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

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

根据电位差公式,可得:
则有: 可把与参比电极有关的第二项看成是参比电极的相对电 位,把与被测电极有关的第一项看成是被测电极的相对 电位,上式可简化为: 如果规定参比电极的相对电位为零,则: 而且有:
2.2.3 绝对电位的符号规定
根据绝对电位的定义,通把溶液深处看作是距离金属溶 液界面无穷远处,认为溶液深处的电位为零,把金属与 溶液的内电位差看成是金属相对于溶液的电位降。
2.1.2 出现相间电势的原因 界面层中带电粒子或偶极子的非均匀分布,导致一侧有过剩的 正电荷,另一侧有过剩的负电荷,形成双电层。 (1)剩余电荷层:由于带电粒子(电子或离子)在两相间转移, 导致两相中都出现了剩余电荷,这些剩余电荷或多或少地集中 在界面两侧,就形成了双电层; ( 2)吸附双电层:带有不同符号电荷的粒子(阳离子和阴离子) 在表面层中的吸附量不同,因而在界面层与溶液本体中出现了 符号相反的电荷; (3)偶极子层:偶极分子在界面层中的定向排列; (4)金属表面电位:金属表面因各种 短程力作用而形成的表 面电位差。
相间:两相界面上不同于基体性质的过度层。
相间电位:两相接触时,在两相界面层中存在 的电位差。
产生电位差的原因:荷电粒子(含偶极子) 的非均匀分布 。
2.1.1 相间电势差
两相接触时,由于种种 原因,在两相之间的界 面上,就会产生电势差: (1)金属接触电势 (2)金属-溶液间电势 (电极电势) (3)液体接界电势 (扩散电势) (-) Cu(s) Zn(s)ZnSO4(aq) , CuSO4(aq) Cu(s)Cu(s) (+) 金属-金属 溶液-溶液 金属-溶液
2.1.5 粒子的逸出功(Wi) 将该粒子从实物相内部逸出至表面近处真空中所需要作的 功.逸出功的数值和实物相以及脱出粒子的化学本质有关。 粒子逸出功: 电子逸出功:

《电化学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电化学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溶液(1)
§2.2 电化学体系
电化学体系有三类 1.原电池:电化学反应自发进行并能对外做功,自发将电流送到外电 路中做功。 2.电解池:与外电源组成回路,强迫电流在电化学体系中通过并促使 电化学反应发生。 3.腐蚀电池:电化学反应自发进行,但不对外做功,仅起金属破坏作 用。
16:23:07
一、 原电池
例2: 2Ag + Hg2Cl2 2Hg + AgCl
阳极:Ag + Cl- - e → AgCl 阴极:Hg2Cl2 + 2e → 2Hg + 2Cl原电池表示为: Ag∣AgCl(s), Cl-(α1)‖Cl-(α2), Hg2Cl2(s)∣Hg(
16:23:07
例3:
H2 (P1) + Cl2 (P2)
阳极
16:23:07
E
电池电动势:
E = c - a+液接 = 右 - 左+液接
阴极
例1: Zn + CuSO4(α2) ZnSO4(α1)+Cu
阳极 Zn – 2e → Zn2+ 阴极 Cu2+ + 2e → Cu 原电池表示: Zn∣ZnSO4(α1)‖CuSO4(α2)∣Cu
16:23:07
16:23:07
二、金属接触电位
相互接触的两金属相之间的外电位差称为金属接触电位。 不同金属对电子亲和力不同,故在不同金属相中电子的电化学位不相等,电子逸出难易不同。 电子逸出功:金属电子离开金属逸出真空中所需要的最低能量来衡量电子逸出金属的难易程度,这一能量 叫电子逸出功。 其电子逸出功不同,相互逸入的电子数目将不等,故在界面形成双电子层结构。电子逸出功高的相带负 电,电子逸出功低的相带正电。两相间双电子层的电位差即为金属接触电位。

【电化学】第二章 电化学热力学 (1)

【电化学】第二章  电化学热力学 (1)

故从理论来看,要衡量一个电极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就把测量的MS
与此平衡值相比教,若二者相等,则达到平衡;若前者<后者,则电极
反应自动进行,但实际上
M、三者S、都无M法S测量。
所测量的电位差E包含了所有界面电位之差为:
E M1 S S M2 M2 M1
2、标准电极电位
各个电极的绝对电位不能测量,因此需要选择一个电 极作标准,这样其它电极的电位则可通过测量出它们 电极电位差以获得其相对数值。
E = Eo –(RT/F)ln(aAg+aCl-) 因为AgCl和Ag为固体,它们的活度为1。它们的溶液为稀溶 液。浓度等于活度。Ksp就是溶度积。
Eo= -0.5767 = -8.314298/96500lnKsp 因此Ksp = 1.78 10-10。
4)化合物和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同样,首先设定电池和反应,然后写出电动势表达式
二、液体界面(扩散)电位差
1、界面电位差的类型:
(1)两种不同金属界面上的接触电位差。 (2)金属与电解质溶液界面上的电位差。 (3)两种不同溶液界面上的电位差,又叫液体接界电
位、液接电位、扩散电位
2、产生界面电位差的原因:
(1)两相间电荷的穿越,其穿越的带电粒子可为阳离 子、阴离子和电子。
(2)界面的一侧选择性的吸附某种离子。 (3)极性分子倾向于在界面上定向排列。
F
cFe2
E E0' RT ln cFe3
F
cFe2
注:E0'的大小与溶液组成有关。
§2.3电动势和理论分解电压
1、电解反应和电池反应是两个互为逆向的反应 以电解HCl为例。
电极反应:2Cl- ⇋ Cl2 + 2e 2H+ + 2e ⇋ H2

李狄-电化学原理-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全解

李狄-电化学原理-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全解

反 ,

E0 RTlnK nF
M Mnne
ab
M
M
MnneM
a
b
a
b
M
a
b
稳定
i净
不稳定
平衡(可逆)电极反应
不可逆电极反应
ZZ n2n Z2n
P , H 2 P t H 2 1 aH t m H 1 Z 2 Z n 2 n Zn
Z2n2eZn
H2 2H2e
E
M M n可溶性盐溶液
0 R nF TlnMn
MMA 固 n , A
0 R nFTlnA n
0, R nF TlnMn
PtMn1,Mn
0 RTlnMn nF Mn1
P ,H t2P H 2 H H
0 RTlnH2
2F PH2
M能溶 M的 解M 无 n溶液
Cu NaOH
阳(+) 阴(-)
阳(-) 阴(+) 阴、阳极短路,
I外 0
Z Z n 4 n Z 2 S n 1 C O 4u C 2 S u 1 C Ou
E
E G nF
GnFE
G
E T P
HnFEnFT E TP
E 0 T P
E 0 T P
EE0 RTln nF
Z2 n H 2 Z n 2H
EE0 RTln nF
a生

E0
RTlnH 2
2F
Zn2
Zn
PH2
0 0 2 RFT lnPH H 22 lnZZ2 n n
Z 0
n2 RFT l nZZ2n nH 0 l
2
nH PH2
Zn参
On e R
0 RTln氧化态 nF 还原态

李狄-电化学原理-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

李狄-电化学原理-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

第二节

电化学体系


一. 三种电化学体系: 原电池(Galvanic cell):凡是能将化学 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电化学装置叫做原 电池或自发电池; 电解池(Electrolytic cell):将电能转 化为化学能的电化学体系叫电解电池或 电解池; 腐蚀电池(Corrosion cell):只能导致 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外界做有用功的 短路原电池。

相对(电极)电位:研究电极与参比电 极组成的原电池电动势称为该电极的相 对(电极)电位 ,用 表示。 符号规定: 0 研究电极在原电池中发生还原反应: 0 研究电极在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


氢标电位

定义:标准氢电极作 参比电极时测得的电 极相对电位 。如:
Pt|H2,H+||Ag2+|Ag

i
或 0

带电粒子:
W2
W1

W2
W1

将单位正电荷从无穷远处移至实物相内部所做的功

将单位正电荷e从无穷远处移至离良导体球 体M10-4~10-5cm处,电荷与球体之间只有长 程力(库仑力)作用:
W1


从10-4~10-5cm处越过表面层到达M相内: W2 界面短程力做电功: 克服物相M与试验电荷之间短程力所作的化 学功:W化
0.799V
液体接界电位与盐桥

液体接界电位:相互接触的两个组成不 同或浓度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之间存在的 相间电位。
产生的原因:各种离子具有不同的迁移 速率而引起。
由于离子扩散速度不同造成的液体接界电位

盐桥:饱和KCl溶液中加入3%琼脂。
由于K+、Cl-的扩散速度接近,液体接 界电位可以保持恒定。

920124-李狄-电化学原理-第二章-作业

920124-李狄-电化学原理-第二章-作业

解. 在阴极析出的离子可能有Zn2+, H+, Cu2+, 阴极优先析出的离 子是电极电位较正的离子
平(Cu
Cu 2 )
0(Cu
Cu 2 )
2.3RT 2F
lg
Cu 2
0.337 0.0591lg(0.01 0.41) 0.27V 2
平(Zn
Zn2)
0(Zn
Zn2)
2.3RT 2F
lg
Zn
2
0.763 0.0591lg(0.001 0.39) 0.86V 2
电极反应
() H 2 2H 2e () I 2 2e 2I
电池反应
H 2 I 2 2HI
E
E0
RT 2F
ln
1
HI 2
E0
0
0
0(350C)
0(250C) 1.310 4(t 250C)
0.5346 1.310 4(350C 250C) 0.5333V
(3)该反应的△G0值 (4)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 (5)如果把上述反应改写成1/2H2(101325 Pa)+1/2I2=2HI (α=1),以上各问的答案是否会改变
电极反应 () Ag Ag (0.1mol / Kg) e () Ag (1mol / Kg) e Ag
电池反应 Ag (1mol / Kg) Ag (1mol / Kg)
E E0 RT ln Ag (1mol / Kg) RT ln mAg (1mol / Kg) F Ag (0.1mol / Kg) F mAg (0.1mol / Kg)
电池反应
3H2 Sb2O3 2Sb 3H 2O
E
E0
RT

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55页PPT

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55页PPT

返回
10.05.2020
2.参比电极(Reference electrode)
参比电极具有已知恒定的电位,为研究对象提 供一个电位标准。测量时,参比电极上通过的 电流极小,不致引起参比电极的极化。经常使 用的参比电极主要有以下三种:
应用电上化一学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0.05.2020
A. 标准氢电极(NHE) 常以氢离子和氢气的活度为1时的电位即E0为 电极电位的基准,其值为0.
应用电上化一学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0.05.2020
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
• 实物的相电位 • 相电位差 • 电极电位:外部电位差的代数和
应用电上化一学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0.05.2020
第二节 相间电位
• 相间:两相界面上不同于基体性质的过 度层。
• 相间电位:两相接触时,在两相界面层 中存在的电位差。
• 产生电位差的原因:荷电粒子(含 偶极子)的非均匀分布 。
应用电上化一学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0.05.2020
一.形成相间电位的可能情形
• 剩余电荷层:带电粒子在两相间的转移 或利用外电源向界面两侧充电 ;
• 吸附双电层:阴、阳离子在界面层中吸 附量不同,使界面与相本体中出现等值 反号电荷 ;
• 偶极子层:极性分子在界面溶液一侧定 向排列 ;
• 金属表面电位:金属表面因各种 短程力 作用而形成的表面电位差。
应用电上化一学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0.05.2020
S
M
M
SM
S
M
S
剩余电荷引起 的离子双电层
偶极子层

应用电化学课件第二章电化学基本原理

应用电化学课件第二章电化学基本原理

应用电上化一学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6/16
C.碳电极(Carbon electrode)
碳电极又分为:石墨电极、糊状碳电极和玻 碳电极等。碳电极具有电位窗口宽、容易得 到、使用方便等特点。其中玻碳电极具有导 电性高、对化学药品的稳定性好、气体无法 通过电极、纯度高、价格便宜、氢过电位和 氧过电位小以及表面容易再生等特点,因而 应用比较广泛。
⑥化学修饰电极。将活性集团、催化物质附 着在电极金属表面上,使之具有较强特征功 能。
⑦多重电极,即金属溶液界面间存在着一种 以上的电极反应
应用电上化一学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6/16
根据不同用途分为: 1.工作电极(Work electrode)
工作电极又称研究电极,其上面发生的反应 过程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电 极 电 位 ( V ) + 0 .3 3 6 5
+ 0 .2 8 2 8
+ 0 .2 4 3 8
应用电上化一学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6/16
C. 银|氯化银电极 由覆盖着氯化银层的金属银 浸在氯化钾或盐酸溶液中组成。常用 Ag|AgCl|Cl-表 示。一般采用银丝或镀银铂丝在盐酸溶液中阳极氧 化法制备。银|氯化银电极的电极电势与溶液中Cl浓度和所处温度有关。
返回
2020/6/16
标准氢电极
应用电上化一学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6/16
④难溶盐电极。氧化还原对的一个组元为难溶盐 或其他固相,它包含着三个物相两个界面,如 AgCl 电 极 Ag(s) | AgCl(s) | Cl- 、 氧 化 汞 电 极 Hg(l)|HgO(s)|OH-。

第2章电化学热力学学习资料

第2章电化学热力学学习资料
⑵内电位差,定义为ФB-ФA。直接接触或通过温度相同的良好电子 导电材料连接的两相间的内电位差可以用ΔBФA表示。只有在这种 情况下,ФB-ФA=ΔBФA。由不同物质相组成的两相间的内电位差 是不能直接测得的。
(3)电化学位差,定义为
iB i A
电化学原理
2.1.2金属接触电位
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金属相之间的外电位差称为金属接触电位。
②极性水分子对锌离子的水化作用。
Z n 2 . 2 e n H 2 O ƒ Z n 2 .H 2 O n 2 e
⑶与动态平衡相对应,在界面层中会形成一定的剩余电荷分布。我 们称金属/溶液界面层这种相对稳定的剩余电荷分布为离子双电层。 离子双电层的电位差就是金属/溶液之同的相间电位(电极电位)的 主要来源。
MS MS材中规定还原态物 质的,取负值;氧化态物
质,取正值。
电化学原理
2.1.4绝对电位和相对电位
1、绝对电位和相对电位的概念
电极电位就是金属和溶液之间的内电位差,其数值为电极的绝 对电位。然而,绝对电位不可能测量出来。
以锌电极为例。为了测量锌与溶液的内电位差,就需要把锌电 极接入一个回路中,如下图所示。
⑵当金属浸入溶液时,便打破了各自原有的平衡状态:极性水分子 和金属表面的锌离子相互吸引而定向排列在金属表面上;同时锌离 子在水分子的吸引和不停的热运动冲击下,脱离晶格的趋势增大了, 这就是所谓水分子对金属离子的水化作用。
电化学原理 在金属/溶液的界面上,对锌离子来说,存在着两种矛盾着的 作用:
①金属晶格中自由电子对锌离子的静电引力。
1、离子双电层的形成过程。(锌离子为例)
⑴金属表面的特点
金属是由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按一定的晶格形式排列组成的晶体。 锌离子要脱离晶格,就必须克服晶格间的结合力,即金属键力。在 金属表面的锌离子,由于键力不饱和,有吸引其他正离子以保持与 内部锌离子相同的平衡状态的趋势;同时,又比内部离子更易于脱 离晶格。

920124-李狄-电化学原理-第二章-作业

920124-李狄-电化学原理-第二章-作业

电极反应
() ()
Zn Zn2 2e Hg2Cl2 2e 2Hg 2Cl
电池反应
Zn Hg 2Cl 2 Zn2 2Hg 2Cl
E
E0
RT 2F
ln
Zn 2
Cl
2
E
E0
RT 2F
ln
Zn 2
Cl
2
E
E0
RT 2F
ln(cZn 2
)(c Cl
)2
E
E0
RT 2F
ln
4c3
3
E0
m' '
nF ' ' F ' '
m' ' ' '
lg ' 0.0822 lg 0.082 0.3046 ' 0.496
' ' 2 0.0591 0.0082
' '
电池2是有迁移浓差电池,且电极对阴离子可逆
(2)Eb t RT ln( ' ) 2t RT ln( ' )
nF ''
电极反应
() H 2 2H 2e () I 2 2e 2I
电池反应
H 2 I 2 2HI
E
E0
RT 2F
ln
1
HI 2
E0
0
0
0(350C)
0(250C) 1.310 4(t 250C)
0.5346 1.310 4(350C 250C) 0.5333V
(3)该反应的△G0值 (4)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 (5)如果把上述反应改写成1/2H2(101325 Pa)+1/2I2=2HI (α=1),以上各问的答案是否会改变

电化学原理第二章概要讲课讲稿

电化学原理第二章概要讲课讲稿

2. 带电粒子情况:克服试验电荷与组成M相的物质之间 的短程力作用(化学作用)所作的化学功。
如果进入M相的不是单位正电荷,而是1摩尔的带电粒子, 那么所作的化学功等于该粒子在M相中的化学位μi。若
该粒子荷电量为ne0,则1摩尔粒子所作的电功为nFф 。
F为法拉第常量。因此,将1摩尔带电粒子移入M相所引 起的全部能量变化为:
➢ 真空中任何一点的电位等于一个单位正电荷从无穷 远处移至该处所作的功。所以,试验电荷移至距球 面10-4~10-5cm处所作的功W1等于球体所带净电 荷在该处引起的全部电位。这一电位称为M相(球 体)的外电位,用ψ表示。
➢ 然后考虑试验电荷越过表面层进入M相所引起的能 量变化。
由于讨论的是实物相M,因此这一过程要涉及两方 面的能量变化:
为接触电位差,用符号
表B示。A它是可以直接
测量的参数。
(2)内电位差,又称伽尔伐尼(Galvani)电位差。
定义为B A。直接接触或通过温度相同的良好电
子导电性材料连接的两相间的内电位差可以表示
为 。只B有A 在这种情况下。
BABA
由不同物质相组成的两相间的内电位差是不能直 接测得的。
(3)电化学位差,定义为 。
中在界面两例,形成所谓的“双电层”。 产生原因:带电粒子在两相间的转移或利用外电源向
界面两侧充电。
2、荷电粒子(如阳离子和阴离子)在界面层中的 吸附量不同,造成界面层与相本体中出现等值反号 的电荷,因而在界面的溶液一例形成双电层(吸附 溶液中的极性分子在界面溶液一侧定向排列,形成 偶极子层,如图(b)。
iB iA
同样也不能直接测量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几种在金属腐蚀和防护领域中常见 的相间电位。
§2-1 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

第二章 电化学热力学ppt课件

第二章 电化学热力学ppt课件
第2章 电化学热力学
Chapter 2 Electrochemical Thermodynamics
•§2.1 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 •§2.2 电化学体系 •§2.3 平衡电极电位 •§2.4 不可逆电极 •§2.5 电位-pH 图
.
重点要求 Key requirements
相间电位的概念和类型
给定电极发生还原反应(阴极)时, 该电极电位为正值; 给定电极发生氧化反应(阳极)时, 该电极电位为负值。
.
液体接界电位(扩散电位)j
Liquid junction potential——diffusion potential
➢ 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组成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之 间存在的相间电位。
➢ 形成的原因:由于两溶液相组成或浓度不同, 溶质粒子将自发的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相迁移, 就是扩散的作用。正负离子运动速度不同在相 界面形成的双电层,产生一定的电位差。
A 被测体系
电位测量装后WE电 位变 化,需 RE
辅助CE 研 WE
参RE
.
三电极体系与两回路
电解池
V
R大
CE
RE 测量回路
WE
E
极化回路
经典恒流法测量电路
.
三电极
工作电极(Working Electrode 标准缩写 WE) 又称研究电极或指示电极(IE)
辅助电极(Auxiliary Electrode 标准缩写 AE ) 又称对电极(Counter Electrode CE )
➢ 外电位差: BABA ➢ 内电位差: BABA ➢ 表面电位差: BABA
➢ 电化学位差: BiA=iBiA
.
金属接触电位
Metal contact potential

(整理)第二章 电化学反应热力学

(整理)第二章  电化学反应热力学

第二章 电化学反应热力学第一节 电化学体系一、两类电化学装置镀镍是重要电化学工业之一,其装置 示意图如图2.1所示镀镍溶液(主要成分为 NiS04,还有缓冲剂、添加剂等)电解槽或电解池:把两个电极与直流电源连结,使电流通过体系的装置原电池或化学电源:在两电极与外电路中的负载接通后自发地将电能送到外电路的装置。

上述两类电化学装置,也称为电化学体系。

原电沲与电解池的两个电极之间存在着电位差,电位较高的电极称为正极,电位较低的电极称为负极。

在自发电池中,电流(习惯上指正电荷)自正极经外电路流向负极。

电解池的正、负极分别与外电源的正、负极相连。

事实上,在外电路传送的电荷都是电子,电子流动方向与习惯上认为的电流方向相反。

人为规定使正电荷由电极进入溶液的电极称为阳极,使正电荷由溶液进入电极的电极称为阴极,在阳极上进行氧化反应,在阴极上进行还原反应。

在电解时,正极是阳极,负极是阴极。

在原电池中负极是阳极,正极是阴极。

用正、负极名称是按电位高低来区分,用阴、阳极名称是按电极进行还原或氧化反应来区分。

也有用氧化极、还原极来称呼电极的,前者即阳极、后者为阴极。

电流通过电化学体系,必须有两类导体:电子导体和离子导体,以及在这两类导体的界面上进行电化学反应。

因此,电化学的研究对象应当包括三部分:电子导体、离子导体、两类导体的界面及其上发生的一切变化。

电子导体属于物理研究的范围,在电化学中一般只引用它们所得的结论。

离子导体包括电解质溶液、熔融盐和固体电解质。

经典电化学的主要内容:电解质溶液理论。

近代电化学的主要内容: 两类导体的界面性质及界面上所发生的变化,涉及图 2.1 镀镍装置示意图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许多问题。

电化学包括的基本内容为电解质溶液理论,电化学平衡和电极对程动力学能量的转换: 电解池,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化学电源,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电化学主要是研究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相互转化以及和这过程有关的定律和规则的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池的表示方法
250C , (-) Zn|ZnSO4(αZn2+=1) || CuSO4(αCu2+=1) |Cu (+) 1、负极写在左边,正极写在右边,溶液写在中间。溶液中有关 离子的活度或浓度,气态物质的气体分压应注明 2、两相界面用单竖线“∣”或“,”隔开,两种溶液通过盐
桥连接,用双竖线“‖”表示盐桥。
形成原因:
不同的金属相中电子的电化学位不同,电子逸出金 属相的难易程度也不同。通常以电子逸出功来衡量电 子逸出金属的难易程度。
结果:
电子逸出功低
电子逸出功高
电子逸出功高的金属带 负电,电子逸出功低的金属 带正电;形成双电层的电位 差→金属接触电位。
2.1.3、电极电位
1 电极体系(简称电极) 如果在相互接触的两个导体相中,一个是电子导电相,另一个 是离子导电相,并且在界面上有电荷转移,这个体系就称为电 极体系(简称电极)。
E = M S - R + R M R =0 E(相对电位)= = M S + R M 实际上,相对电极电位不仅包括M S ,而且包括金属接触电
位 R M 。
3 绝对电位符号的规定
规定溶液深处电位为零,金属与溶液的内电位差看成是金属 相对于溶液的电位降。 金属一侧带正电, 溶液一侧带有负 电,M S 为正值 反之,: M S 为负值。
E ΔZn φS ΔSφCu ΔCuφ Zn
电极材料不变,Cu Zn是恒定值; 若S Cu 恒定,
E = ( Zn S ) 即:绝对电位的变化值是可求出的。
E有用,对不同电极测 量, E 的大小顺序与绝对 电位的大小顺序一致。 参比电极 能作为基准的,其电极电 位保持恒定的电极。
Zn + Cu 2+ (CuSO4)Zn2+ (ZnSO4)+ Cu 反应结果不同: 电池反应中,伴随氧化还原反应有电流产生。 同一个反应,放在不同的装置中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不同的装置中,反应的条件不同,能量的转换形式不同 置换反应:锌片和铜离子接触,直接交换电荷。化学能直接转变为 热能 电池反应: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在不同的地点进行,电荷的转移要 通过电子和离子的定向移动。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 原电池反应区别于普通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通过电池反应将 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 凡能将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电化学装置叫做原电池或自发电池 ,也可叫做伽尔代尼电池。
电池热力学可逆过程是一种理想过程,在实际过程中,只 能达到近似的可逆过程。
3 原电池的电动势
在电池中没有电流通过时,原电池两个终端相之间 的电位差(即两电极相对电位差),用E来表示。
E
W=EQ (Q:电池反应时通过的电量)
W=nFE
W=- G
- G = nFE, E = -G / nF 原电池的电能来源于电池反应引起的自由能变化。 注意:只适用可逆电池,同一原电池,若电池反应计量 式不同,电子转移数不同,则E不变,而G 不同。
2.2.1 原电池
1、什么是原电池? 阳极(–):Zn – 2e Zn 2+ 阴极(+):Cu 2+ + 2e Cu 电池反应:Zn + Cu 2+ (CuSO4)Zn2+ (ZnSO4)+ Cu
一块纯锌片投入硫酸铜中, Zn + CuSO4 ZnSO4 + Cu
氧化反应Zn – 2e Zn 2+ 还原反应Cu 2+ + 2e Cu Zn + Cu 2+ Zn2+ + Cu 电池反应和置换反应化学反应本质一样!
B i A i
相间平衡条件(相间稳定分布的条件)
G
A B i
0

B i
A i
2. 带电粒子:a 克服短程力做功-化学能变化 b 克服长程力做功-电能变化 1mol带电粒子在M相中所具有的能量有两部分构成 化学能 克服物相M与1mol带电粒子之间短程力所作的化学功 用w化=μi表示。 电能 将1mol带电粒子从无穷远处移至实物相内部所做的功
盐桥中KCl浓度对液界电位的影响
浓度 /mol/dm3 0.2 0.5 1.0 j/mV
19.95 12.55 8.4
浓度 /mol/dm3 1.75 2.50 3.5
j/mV
5.15 3.14 1.1
盐桥:饱和KCl溶液中加入3%琼脂形成胶体。 由于K+、Cl-的扩散速度接近,液体接界电位 可以保持恒定。 还可用饱和NH4NO3和KNO3作为盐桥。 注意:盐桥溶液不能与电化学体系的溶液发生反应。
在电化学中,“电极”常指电极材料,不代表电极体系。
电极体系的主要特征是: 在电荷转移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在界面上发生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2 电极电位
电极体系中,两类导体界面所形成的相间电位,即电极材料和 离子导体(溶液)的内电位差称为电极电位。
形成原因:
以锌-硫酸锌为例 当锌片与硫酸锌溶液接触时,金属锌中Zn2+的电化学位大于溶液 中Zn2+的电化学位,则锌不断溶解到溶液中,而电子留在锌片 上。 结果:金属带负电,溶液带正电; 形成离子双电层→电极电位。
2.1.5 液体接界电位
相互接触的两个组成或浓度不同的电解质溶液相之间存在的相 间电位叫做液体接界电位(液界电位), 扩散电位, 用j表示。
形成液界电位的原因:
扩散作用,在扩散过程中,因正、负离子运动速度不同而在两 相界面中形成双电层,产生电位差。
为了减小液界电位,通常在两种溶液之间连接一个高浓 度的电解质溶液作为“盐桥”。 盐桥溶液要高浓度、正负离子的迁移速度尽量接近。 λK+=73.5 Scm2/eq λCl-=76.5 Scm2/eq
Φ=ψ+χ
Φ称为M相的内电位 1mol带电粒子在M相的电能 nF Φ
1mol带电粒子移入M相中所引起的能量变化
i i nF nF
i i粒子在M相中的电化学位
电化学位与M相所带的电荷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该粒子和M 相物质的化学本性有关


∴两相接触时,带电粒子在两相中建立平衡的条件为:
粒子在相间转移的原因与稳态分布的条件
原因:两相接触时,i粒子自发从能态高的相(A)向 能态低的相(B)转移。
1、不带电粒子:只克服短程力做功-化学能变化
长程力:随距离的增加而缓慢减少。如静电引力。 短程力:即力的作用范围很小,影响力随距离的增加而急速减小 如范德华力,共价键力。
G
A B i
0
2 .2 电化学体系 三种电化学体系:
1. 电化学体系中的两个电极和外电路负载接通后,能 自发地将电流送到外电路中作功,该体系称为原电 池。
2. 与外电源组成回路,强迫电流在电化学体系中的通 过并促使电化学反应发生,该体系称为电解池。
3. 电化学反应能自发进行,但不能对外作功,只起到 破坏金属的作用,这类体系称为腐蚀电池。
4 原电池电动势的温度系数 在恒压下,原电池电动势对温度的偏导数称为原电池 电动势的温度系数。
表示为:
E T P
(G ) (G ) E G H T s nF T P T T P E H nFE nFT T P
电极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

Pt|H2,H+||Ag2+|Ag
符号的规定: 给定电极与标准氢
电极组成原电池时,给定电极上 发生还原反应,则给定电极电位 为正值;给定电极上氧化反应, 给定电极电位为负值。 这一规定也使用其它参比电极。
0.799V
1、 如果规定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位为1V,则可逆电极 的电极电位φ0和电池电动势E0 将有何变化( )。 A φ0,E0各增加1V; B φ0,E0各减小1V; C φ0增加1V,E0不变; D φ0减小1V,E0不变。 2、 我们通常查表所得的电极电位是( )。 A 氢标电位; B 零标电位; C 绝对电位。 3、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位称为( ),如果 给定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则给定电极的氢标电位为 ( )(填正值或负值),给定电极的绝对电位 ( )测量(填能或不能)。
第二章
电化学热力学
2.1 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
2.1.1 相间电位 相间电位:两相接触时,在两相界面层中存在的 电位差。
产生电位差的原因:带电粒子(含偶极子)在界 面层中的非均匀分布 。
形成相间电位的可能情形
1. 离子双电层:带电粒子在两相间的转移或利用外 电源向界面两侧充电,使两相出现剩余电荷; 2. 吸附双电层:阴、阳离子在界面层中吸附量不同, 使界面层与相本体中出现等值反号电荷 ;
Zn
S
2.1.4 绝对电位和相对电位
1. 绝对电位:电极电位 是金属与溶液之间的 内电位差,其数值称 为电极的绝对电位。
Zn
P
E
Cu
绝对电位不可能测量
溶液
E (
Zn
Zn S
) ( ) (
S S Cu S Cu
Cu
)
Zn


Cuபைடு நூலகம்
Zn
2 参比电位和相对电位
1.常见的相间电位的类型:相互接触的两个金属相之间 的外电位差是( );电极材料和离子导体 的内电位差称为( );相互接触的两个组 成或浓度不同的电解质溶液相之间存在的相间电位 叫做( )。 2. 用银离子选择电极作指示电极,电位滴定测定牛 奶中氯离子含量时,如以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 极,则盐桥应选用的溶液为( )。 A KNO3 ; B KCl ; C NaCl; D KI
4 氢标电位和相对电位符号的规定 Pt, H2 (p=101325 Pa) | H+ (α = 1) H+ + e 1/ 2 H2 0H2 / H+ = 0.000V(任何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