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战机
米格-15 战斗机
米格-15战斗机米格-15战斗机(俄语:Микоян МиГ-15,英语:Mikoyan MiG-15,北约代号:Faggot,中文:柴捆),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设计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
米格-15各型机总产量超过18000架,曾装备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中国、保加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等38个国家,是苏联制造数量最多的一型喷气式战斗机[1]。
米格-15战斗机,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中,首次大规模投入空战,显示了优异的飞行和作战性能。
1发展沿革米格-15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一种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
该机1946年开始设计时,受到苏军缴获的纳粹德国Ta183(代号:乌鸦)型喷气式飞机的影响很深,但总体设计还是苏联设计师完成[2]。
苏联早在1920年代就开始了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研究工作,但进展远远落后于英德两国。
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后,苏联缴获了大量有关喷气发动机的研究资料。
依据这些资料苏联卫国战争中最负盛名的雅科列夫设计局和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简称"米格设计局")同时展开喷气式飞机的研制,分别利用德国喷气发动机和苏制飞机的机体,研制出雅克-15和米格-9喷气式歼击机。
1946年4月24日,两种飞机同时作了首次试飞,通过了鉴定,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苏联空军。
这是苏联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因发动机性能差、推力不足,米格-9飞机时速只有800公里,无法截击高速轰炸机。
米格设计局随即按空军的要求开始研制更新型的喷气式歼击机,机型定为米格-15。
此后不久,英国人的第一次"慷慨大方"导致了米格-15的诞生。
苏联设法从英国进口了25台先进的"尼恩(Nene)"和"德文特"涡轮喷气发动机。
1947年6月,米高扬设计局使用一台"德文特"发动机制成了第一架米格-15原型机。
苏联的克利莫夫发动机中心很快仿制出推力更大的"尼恩Nene"发动机,定名为RD-45型发动机[3-4],为米格-15的批量生产创造了条件。
SU-47
苏-47“金雕”前掠翼技术验证机是俄罗斯苏霍伊实验设计局开放型联合股份公司研制的一种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
品牌:苏-47战斗机生产厂商:苏霍伊航空集团参考价格:5000万美元引擎类型:AL-41F型涡扇发动机最高时速:2500km/h标准座位数:1 绰号:金雕,小木桶尺寸:22.6米*16.7米*6.3米首飞时间:1997年9月25日航程:3300千米现状:实验战机简介1997年9月25日首飞,最早被称为S-32,不久改称为S-37。
2002年又被重新命名为苏-47。
其设计重点突出在大迎角下的机动性和敏捷性以及飞机的低可探测性,基本的尺寸和重量数据与苏-37类似,机头、机尾和座舱与苏-35相似,起落架与苏-27K相同,采用苏-35/37的4余度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
该机采用前掠机翼,有明显的机翼翼根边条和长长的机身边条,能降低阻力和减少雷达反射信号,改善飞机的起飞着陆性能,在亚音速和大攻角时有很好的气动性能,可增加飞机的航程和高空机动性,并能充分利用复合材料的结构特性。
扇形不可调进气口道位于机身边条下方,S形进气道侧面靠近机翼前缘处装有鸭翼。
双垂尾略向外倾斜,机身中部有两个大的辅助进气门,并且采用雷达吸波涂料对飞机进行了隐身处理。
由于资金限制,该机的前两个阶段的飞行试验到2000年中期才结束,共飞行了90多次,进行了亚音速和超音速飞行。
2001年5月,该机开始第三阶段的飞行试验,为研制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积累经验,飞行试验将持续到2005年。
2002年5月,苏霍伊被选中作为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的主研制商。
俄罗斯的第五代歼击机在性能上不能低于美国的JSF,在一系列参数上不低于F-22,主要特点首先是多功能性(既可空战,也可打击地面目标)、超级机动性(能完成低速和大攻角的可控飞行)、隐身性(光学、红外和雷达波段的低可探测性)、短距起降(在使用长为300~400米的跑道起降),可能会在该机的基础上进行研制,但不会采用前掠翼布局。
苏—34技术详析
苏—34技术详析外型与结构整体而言,苏-34是苏军依据阿富汗战争经验,而提出的一种具有苏-25的生存性以及苏-24的载弹量的未来攻击机种。
该后来进一步搭载T-60中型轰炸机的航电系统,成为“大型化又先进化的苏-25”。
与基本型苏-27相比,苏-34的主翼与平尾设计大致相同,唯采用类似老苏-35的4挂点机翼以允许更大的挂载,并引入前翼而形成类似老苏-35的三翼面布局。
前机身采用并列式轰炸机座舱设计、以及尾锥增长加粗是其外观上最主要特征,另外采用简化设计的不可调进气道,并取消腹鳍,同时重点部位装备有装甲。
苏-34的尾锥特写,注意上面有辅助动力单元苏-34的尾锥特写,注意上面有辅助动力单元进气道苏-34的进气道也被大幅简化,外观方面其前缘下唇部较圆滑,而不是苏-27的平直下缘;百叶窗型辅助进气口由进气道下面移至内侧(靠近机腹中线的一侧),并且由本来的百叶窗设计改成2个大片的开口;原来百叶窗的位置也并非完全封死,而是留有一片很小的闸门。
进气道结构方面,取消苏-27系列的可变压缩结构,减轻结构复杂性并增强进气道的隐身性能,并且遭受攻击后生存性应该较高。
进气道特写进气道特写苏-34算是轰炸机,不需像战斗机那样讲求高速及各种速度下的最佳性能,其最大飞行马赫数只有1.8,实际在重武装状态或低空飞行时极速会低得多,因此不需要可调式进气道。
另外,因鼻轮前移以及起落架增高,辅助进气口移到进气道内侧减少了吸入异物的顾虑。
但根据其研发史,进气道内还是有安装异物吸入防护系统,不过不确定是苏-27的防异物钛网还是其他型式的防护抑或是最后取消不用。
主起落架除了第一架试验机直接沿用苏-27的单轮主起落架外,苏-34主起落架都采用类似米格-31的纵列双轮设计。
起落架主结构以VKS-9钢材以及VT-22钛合金制造,静止承重22000千克(因此2个主起落架加上鼻轮刚好可支撑最大重量的苏-34),冲击吸收能力为14300千克力·米,吸震结构缓冲行程40厘米(最大)。
米格21战斗机全记录
⽶格21战⽃机全记录⽶格-21“鱼窝”MiG-21(Fishbed)战⽃机全记录⽶格-21战⽃机(MIG-21)是前苏联于50年代初期研制的⼀种轻型超⾳速战机,单座单发。
该型战⽃机的原型机于1955年原型机⾸次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是⼆次世界⼤战以后全球⽣产最多的⼀种飞机,⽬前仍有四⼤洲的近50个国家空军在使⽤⽶格-21战⽃机。
⽶格-21战⽃机共⽣产了四代,有⼤约20种不同的型号。
这种战⽃机的翼展7.15⽶、机长15.4⽶、机⾼4.13⽶,实⽤升限为19500⽶,作战半径270公⾥,属于战术动作灵活轻巧,爬升速度较快的战⽃机。
⽶格-21战⽃机是苏联⽶⾼扬设计局研制的轻型超⾳速歼击机。
1953年开始设计,1955年原型机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格-21是60年代苏联空军的主⼒飞机。
拥有⼤量改进型号,主要型别有:⽶格-21F,⽩天型截击机,安装⼀台R11F-300发动机;⽶格-21PF,有限全天候型,安装⼀台R11F2-300发动机,去掉机炮,装RP-21雷达,2~4枚空对空导弹;⽶格-21PFS,PF的改进型;⽶格-21FL,PF的出⼝型;⽶格-21PFM,PFS的改进型;⽶格-21PFMA, PFM改进的多⽤途型;⽶格-21M,印度仿制的PFMA型;⽶格-21R,PFMA改装的侦察型;⽶格-21MF,多⽤途型,1970年开始交付使⽤,⽣产数量较多;⽶格-21SMT,MF的改进型;⽶格-21BIS,较新的多⽤途型,安装⼀台R25发动机,改进机体结构和电⼦设备,增加塔康导航系统,雷达探测距离可达30公⾥;⽶格-21-93,最新的⽶格-21-93换装了拥有更⼤直径天线的新型雷达,并可携带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拥有⼀定的超视距作战能⼒。
中国于60年代开始仿制⽶格-21,国内编号歼七。
歼七发展历程异常艰难,因中苏关系恶化,在歼七发展的关键时刻撤⾛了全部专家,⽽且图纸和⽣产设备在在由苏联向国内运输途中运输途中因⼤⾬损坏严重,资料残缺不全,⽣产设备也严重损坏。
一代名机苏27诞生始末
一代名机苏27诞生始末资料图:俄军装备的苏-27战机。
苏-27是由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于六十年代末设计的一种前线歼击机,亦称其为拦截歼击机,北约代号“侧卫”(Flanker)。
当时,美国受前苏联全天候改进型米格-21D、米格-25原型机和米格-23原型机首飞成功的影响,从1965年开始相继提出了F-15“鹰”重型战斗机计划和F-16“战隼”轻型战斗机计划作为美国空军未来的新主力战斗机,并形成“高低搭配”的概念。
而与YF-16竞争轻型战斗机计划失败而落选的YF-17则被美国海军看中成为其主力舰载机F/A-18“大黄蜂”。
苏联人当然不甘落后,作为回应,前苏联于1969年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PFI“未来前线战斗机”招标,其主要目标就是要超越F-15,所以这个计划也简称为“反F-15”(Anti-F-15)。
参与竞争的雅克-45、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29以及苏霍伊设计局的T-10(苏-27的原型机,为苏霍伊设计局内部编号,T即Triangular代表三角翼布局,10代表苏霍伊设计局的第十种三角翼飞机)。
经过一番激烈竞争后,当局决定发展较轻的米格-29以对抗F-16、发展重型的苏-27以对抗F-15。
而落选的雅克福列夫设计局则只能继续独自搞垂直/短距起落飞机系列去了。
1972-1976年苏霍伊设计局遴选的几种方案。
作为重型拦截歼击机,苏-27的主要设计战术要求是:最大速度达到2500千米/小时(海平面最大速度1500千米/小时);最大升限18500米;航程2500千米;能够消灭高度为30米到18000米、时速2400千米(海平面时速1400千米)的敌机;能够在1200米长的跑道上起降。
当时前苏联在先进材料技术(尤其是钛金属)方面和在电传操纵系统方面(已在苏霍伊T-4上试验成功)具有一定优势,这对后来苏-27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不过据传,老苏霍伊认为靠那时候苏联的科技水平尤其是航空电子方面,要造出比F-15好的飞机几乎是不可能的。
苏-15战斗机
苏-15战斗机苏-15是苏联霍伊设计局设计的单座双发全天候截击机,北约组织称它为“细嘴瓶”(Flagon)。
50年代末,苏联军方要求发展一种作战半径较大,爬升性能好,速度在M2.5一级的全天候截击机来取代苏-9。
苏-15就是按照军方的这一要求发展的。
苏-15是前苏联第一种性能比较完善的全天候截击机,采用复合三角翼(原型机为纯三角翼)、尖机头两侧进气的总体布局,兼顾了低速与高速飞行的需要,同时在水平尾翼前方的机身两侧装有两块减速板,用于空中及地面减速。
飞机推重比大,翼载荷比较小,具有较好的飞行和机动性能。
与西方同类飞机相比,其缺点是航程比较短,电子设备不完善,座舱视界较差,早期型别没有装机炮。
在1978年和1983年,前苏联的苏-15战斗机曾经两次攻击韩国的民航客机,造成了伤亡近300人的严重的事故,苏-15也因此而”臭名远扬“。
七十年代末期,苏-15是前苏联高度保密的机种之一,只配置在苏联本土,没有进驻华约其他国家,也未出口。
1967年苏联航空节时,10架苏-15作了编队飞行表演。
1969年开始进入苏联防空军所属的歼击航空兵服役,逐步取代苏-9,成为歼击航空兵的主力飞机。
1977年装备数量增至850架。
据说,1977年苏-15已逐渐停产,到1988年仍有400架左右在服役。
据分析,苏系截击机从50年代的苏-9到60年代的苏-15,逐步完成了从简单灵活的轻型截击机到设备复杂的全天候截击机的过渡。
苏-15仍然采用有尾三角翼的气动布局形式。
为提高性能和全天候作战能力的需要,机翼形状作了修改,机头雷达加大了。
下面介绍“细嘴瓶”F的设计特点。
全金属悬臂式中单翼,内翼段后掠角53°,外侧后掠角37°,在不同后掠角翼段之间有与机身垂直的很小的无后掠角翼段。
双三角翼的设计,较大的改善了飞机的起降和大迎角飞行性能。
但尽管如此,该机的起降速度仍然相当高。
机翼外翼段前缘向下弯曲,以改进操纵性能。
在两侧翼根向外70%处上表面有翼刀,外翼段的后缘有副翼,从副翼内侧的机身有襟翼。
苏33战斗机
苏-33战斗机苏-33是俄罗斯海军航空母舰装备的主力舰载作战飞机,在美国海军的F-14战斗机退役后,苏-33将成为目前世界上装备的惟一的一种重型舰载战斗机。
作为俄罗斯海军最先进的舰载作战飞机,苏-33竭力维护着实力已经严重萎缩的俄罗斯海军航空兵最后的尊严。
在上世纪70年代,面对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苏联海军在国家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的需求下,开始装备“基辅”级中型航空母舰和“雅克”-38垂直起降战斗机,同时又提出了研制大型多用途航空母舰的计划。
新发展的航空母舰计划装备采用弹射起飞和拦阻着陆的舰载作战飞机,并为此对“米格” -23战斗机进行了舰载化的改进。
为了进一步提高海军舰载作战飞机的技术和战术性能,苏霍伊设计局在1973年提出了在研制中的T-10(苏-27)的基础上设计更为先进的舰载作战飞机的计划。
由于后来苏联在发展航空母舰弹射器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技术困难,短期内无法制造出可以实际应用的弹射器。
在弹射器的研制进度严重落后于航空母舰舰体的建造进度的情况下,苏联海军被迫在第1批生产的使用常规舰载机的航空母舰上取消了弹射器设计。
苏霍伊设计局根据技术条件发生的变化,开始研究苏-27采用滑跃甲板起飞的可行性。
在苏-27生产型1981年4月首飞1年后的1982年,随即开始用T-10-3原型机进行地面滑跃甲板起飞和拦阻着陆的试验。
为了进行舰载机从滑跃甲板起飞的试验,苏联在黑海克里木半岛的新费得罗夫卡机场建设了被称为“银针”的地面模拟甲板试验系统。
“银针”系统完全模拟航空母舰的甲板制造,由起飞滑跃甲板、“斯维特兰娜”2拦阻系统和“电阻”无线电着舰引导系统组成。
苏-27上舰前的地面试验工作都是通过“银针”的地面模拟甲板试验系统来完成。
1982年8月21日,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29K首飞成功,T-10-3在8月27号也从牵引系统上起飞成功,并于8月28号完成从滑跃甲板起飞的试验。
首飞的滑跑距离不超过230米,起飞时速达到了232千米,起飞重量为18200千克,如果遇到航空母舰上甲板风的作用,T-10-3可以在142米的距离内完成起飞。
苏-30战斗机
苏-30战斗机苏-30战斗机基本技术数据翼展:14.70米机长(空速管除外):21.94米机高:6.84米机翼面积:62.04平方米空重:177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24000千克(苏-30MKN2567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3500千克(苏-30MKN34000千克)机内油箱载油:9400千克最大载弹量:8000千克高空最大速度:2125千米/小时海平面最大速度:1380千米/小时最大爬升率:230米/秒实际升限:17500米航程:4000千米(不空中加油)、5200千米(一次空中加油)、6900千米(二次空中加油)起飞滑跑距离:550米着陆滑行距离:670米最大过载:8.5G苏-30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战斗轰炸机。
其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初,最初的两架原型机在80年前首飞,被命名为苏-27PU或苏-30。
当时苏联空军并没有计划装备该型飞机,因此这两架飞机由试飞院买下。
其中的一架曾两次参加珠海航展。
苏-30MKK使得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拥有了比空军更为先进的对地攻击手段。
据称该机装有SUV-VE空空火力控制系统,计算能力更为出色,具备了使用主动雷达制导反舰导弹的能力。
甚至可以增加“宝石”和“俱乐部”反舰导弹。
此外还可使用Kh-29L、KAB1500等导弹。
苏-30的武器系统包括一门30毫米GSH-301航炮,装在机翼边条右侧前翼,带弹150发。
12个外挂架,翼下8个,机身下4个,总载弹量8000千克。
可携带8枚半主动雷达制导的R-27P1或R-27P1F中距空空导弹,两枚红外制导R-27T中距空空导弹,或6枚主动雷达制导的R-77。
格斗可使用6枚带红外制导的R-73近距空空导弹。
对地可使用6枚电视制导或激光制导的X-29T、X-29II或X-29MII,或6枚电视制导KAB-500KP制导炸弹,每枚重500千克。
非制导武器包括10枚500千克或31枚250千克普通炸弹,8个KMT-Y集束炸弹,或6组S-13和S-8火箭发射器(带30枚122毫米或120枚80毫米火箭弹)。
前苏联苏-27重型战斗机发展史
前苏联苏-27战斗机发展史曾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军迷都将米格战斗看成苏联战斗机的嫡系,也知道米格战斗机才是真正的苏联战斗机,这是因为从抗美援朝战争后我国的主力战斗机基本上都以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为主的战斗机为主,比如说我国大量装备歼-6和歼-7,他们仿制于米格-19和米格-21战斗机。
但是,在前苏联国内,除了歼击轰炸机有出口外,苏伊霍设计局当时的主要产品是针对前苏联国土防空军的,苏-9、苏-15截击机也从未出口,西方对它们的了解也很少。
到了SU-27的时候,情况也差不多。
西方最早是通过军用侦察卫星拍到了几张非常模糊的照片(以当时的技术,想照的清楚些是不可能的),发现其中一架外形与美制F-14“雄猫”舰载战斗机有些相似的重型歼击机,根据这些模糊不清的照片,西方专家们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这是一架大型变后掠翼战机(判断错误),装有能下视下射的雷达(难得正确),能发现20个远距目标的同时跟踪攻击其中的4个(继续错误)。
他们把这个飞机命名为拉明K,同时起了个“侧卫”的绰号。
直到1985年8月,前苏联电视台用几个画面向观众介绍了早期SU-27的原型机T-10的试飞过程。
西方的专家们马上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战机肯定不是变后掠翼的!飞行性能有可能很先进!基于立场和争取更多预算的目的,这些专家不停的夸大这种未知名战机的性能,但到底这战机的实际性能如何,直到1987年9月13日,西方才有幸一睹它的部分真容。
SU-27重型歼击机的研制过程进入1970年代后期,前苏联空军受到了来自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全新一代战机的强有力挑战,尤其是在几次中东战争中,苏式战机并未能在空战中压倒以色列空军的法制和美制战机(板子当然不能全打在苏式战机的身上,飞行员的技术水平和战斗意志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前面提到的歼6战绩就是例子)。
这种情况进入1980年代后,非但没有得到改善,相反随着美国F15/16战斗机的成熟和出口,变得更加严重。
苏-30MKK战斗机
苏-30MKK战斗机苏-30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战斗轰炸机。
其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初,最初的两架原型机在80年前首飞,被命名为苏-27PU或苏-30。
当时苏联空军并没有计划装备该型飞机,因此这两架飞机由试飞院买下。
其中的一架曾两次参加珠海航展。
点击查看俄罗斯苏-30发展史,及出口中国的苏-30MKK详细介绍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毫无疑问是一种优秀的第三代战斗机,我国经过与苏联/俄罗斯艰苦的谈判,于90年代中起开始购入和仿制苏-27SK/SMK战斗机。
在苏联/俄罗斯,苏-27的改进自80年代苏-27定型就已经全面展开。
作为单座战斗机的共同特性,苏-27的使用经验表明,现代空战带给飞行员的工作量很大,加上高机动产生的高过载、大航程产生的长时间留空,使飞行员在单独应付复杂的作战情况、机载电子综合设备和机载武器时手忙脚乱。
这不利于挖掘战斗机本身的性能潜力,例如当先进的雷达、通信指挥系统出现后,一个飞行员是无法兼顾本机的飞行作战和与友机的通信指挥的。
为此,许多先进战斗机加入了第二名飞行员。
这名飞行员一般不负责具体航行操纵和近距格斗,将精力集中于负责操作机上雷达、通信等各种电子系统,观察空情,甚至为单座战斗机提供预警、通信和指挥。
同时因为有了第二名飞行员,战斗机更适合执行危险而复杂的对地攻击任务,一名飞行员可负责驾驶战斗机进入攻击路线,观察周围空情,另一名则控制火控系统和武器,发起攻击。
假如只有一名飞行员,攻击效果和生存力肯定会有所降低。
如美国、法国就分别发展了F-15E和幻影2000D等双座战斗轰炸机。
在这种思想下,苏联军方决定以苏-27UB双座教练机为基础研制生产这种双座战斗机。
研制工作始于1986年,总设计师伊戈尔·伊万诺夫,武器系统的设计师是维克托·加鲁申科。
研制中首先解决了加装空中受油系统的问题。
空中受油管装在机头右侧,不增加飞机的阻力,不影响机载雷达工作。
苏27各型识别
苏联的苏-27“侧卫”式战斗机自1977年5月20首飞成功,在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已发展出一个已有相当规模的“侧卫”家族,旗下成员十余个,并在不断发展。
这里也反应出前苏联“一机多型”的设计风格。
现将“侧卫家族”各机型的外部特征和常见的编号略作整理,以便大家辨别型号和模型制作。
苏-27、苏-27S、苏-27SK、苏-27SMK苏-27首次公开亮相是在1989年的巴黎航展上,随后在许多航展上都可以看到成双出现的两架苏-27。
一架是编号为388的苏-27(普加乔夫座机),另一架是编号为389的双座苏-27UB,这两架飞机可视作苏-27及苏-27UB的标准版。
现在参加航展的多是“侧卫”家族的其它成员。
我们还能在航展上看到的标准苏-27,有“俄罗斯骑士”空中表演队的苏-27和苏-27UB,和莫斯科试飞院的598、599两架苏-27。
这些苏-27,往往是以“CLEAN”的结构参展航展,即不搭载机载武器装备。
并肩飞行的388号苏-27和389号苏-27UB,是最先公开展示的苏-27莫斯科试飞院的598、599两架苏-27/“俄罗斯骑士”空中表演队的苏-27和苏-27UB 以后的苏-27S、SK、SMK等,是苏-27的改型或出口型。
苏-27UB、苏-30、苏-30MK、苏-30MKK、苏-30MKI苏-30是在苏-27UB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初称为苏-27UP,后正式命名为苏-30,是苏-30家族中最初的成员。
不仅在名称上能看到苏-27UB的影子,而且在外型上与苏-27UB唯一的明显区别是:红外探测仪的位置向右偏。
当年卖给印度空军的,就是这种苏-30,出口编号苏-30K。
经常公开展示的这种苏-30的编号是52、54。
苏-30MK,为苏-30K的改进型,它与苏-30的外型区别也仅在于取消了进气口两侧的短翼状天线。
已出席过航展的苏-30MK编号为603,有着别致的断裂迷彩。
位于苏-27进气口外侧的短翼状天线(雷达告警接受机),自苏-30MK往后的型号里全都被取消位于苏-27进气口外侧的短翼状天线苏-30MKK,便是我军大量装备的苏-30机种,出席2000年珠海航展的是502号机。
苏-47战斗机
掠翼飞机很少被采用的主要原因。70年代以后,有人提出用复合材料结
构的弯扭变形耦合效应克服前掠翼发散的缺点,也就是通过布置不同纤 维方向的铺层,使机翼的弯曲变形引起附加的负扭转变形,从而抵消由升力
• 标准座位数 • 北约代号 • 尺 寸 • 首飞时间
2500km/h
1 金雕,小木桶 22.6米*16.7米*6.3米 1997年9月25日
• 航 程
• 现 状
3300千米
实验试飞中
前掠翼
• 前掠翼这种机翼的外形特点:其前缘和后缘均向前掠,即掠角为锐角。
优点
• 结构优势。前掠翼结构可以保障机翼与机身之间更好地连接,并且合理地分 配机翼和前起落翼所承受的压力。 • 机动优势。前掠翼技术可使飞机在亚音速飞行时具有非常好的气动性能,从
有飞行状态下提高空气动力效能,降低失速速度,保证飞机不易进入螺旋,从而
使飞机的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
缺点
• 前掠翼的严重问题是在结构方面,沿结构曲线方向的弯曲变形会使外 翼沿气流方向增大迎角,增加外翼部分升力,进一步增加机翼的弯曲变 形。在足够大的速度下,这种现象会形成恶性循环,直到使机翼弯曲折
断。这个现象称弯扭发散。开始弯扭发散的速度称弯扭发散(临界)速
1984年12月14日首飞
Su-47
第三种就是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苏-47“金雕”
而大大提高其在仰角状态下的机动性。 • 起降优势。与相同翼面积的后掠翼飞机相比,前掠翼飞机的升力更大,载重
量增加30%,因而可缩小飞机机翼,降低飞机的迎面阻力和飞机结构重量;减少
飞机配平阻力,加大飞机的亚音速航程;改善飞机低速操纵性能,缩短起飞着陆
我国装备的Su-27与Su-30战斗机的区别
从舱内布局看,苏-30与苏-27UB基本相同,只有两处存在较大差别,一是增设了飞行员舱内生活系统,飞行员可以在舱内进食、饮水和小便;二是后舱增加了对地精确打击操纵手柄及制导显示系统,用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足对地攻击的作战要求。
从战技术性能看,苏-30在苏-27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了作战能力,提高了机载导航系统精度,增加了电视指令制导系统、反辐射导弹制导系统,可携带激光指示器吊舱和反辐射导弹制导吊舱。在苏-30标准挂载方案中,配置弹药由苏-27的R-27、R-73两种对空基本弹药配置扩展为11种,新增了X-31反辐射导弹等5种空地精确制导弹药,最大武器载重量增至8000千克,使之可以方便地执行多用途作战任务。另外,因为具备了空中加油能力,苏-30设计执行任务时间可延长至10小时以上。在定型阶段的一次试飞中,其原型机曾进行了15小时42分的不着陆飞行,飞行距离13440千米,创下了战机不着陆飞行的世界之最。
苏-30脱胎于苏-27UB,从飞机外型看,尺寸与苏-27UB完全相同,但比基本型苏-27要大。作为一种远程截击机和作战教练机,苏-30主要有基本型、M型、MK型(出口)等几种型号,其中M型设计为多用途,虽然采用了和苏-27相同的AL-31F大推重比涡扇发动机,但整机加装或改进了空中加受油系统、空地精确打击武器系统和舱内飞行员生活系统,因此,空重和苏-27相比增加了632千克。苏-30的外部布局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座舱设置为串列双座,机头左侧上部加装了液压收放的空中受油头和夜间空中加油照明灯,光学雷达与苏-27相比位置偏右,为飞机空调系统增设的辅助进气口位于机头接近翼根处的两侧,两翼下各增加了一个外挂点,使外挂点增至12个,垂直尾翼由苏-27的从前到后稍向下倾变为平直。另外,苏-30的防护装甲较苏-27有所加强,在驾驶舱、油箱和发动机等部位都有钛合金保护层,全机钛合金保护层的总重量达1480千克。为了迎合着陆重量,前轮改为双轮,其挡泥板也因此作了相应改动。至于现服役于印度空军的苏-30MKI,则按照印方要求,增加了前翼、后视雷达和多功能液晶显示器,换装了推力矢量发动机,外形区别比较明显。
苏37和F-22对比
F-22与苏-37对比1996年,俄罗斯的苏-37战斗机首次公开亮相;一年后,1997年4月,美国的F-22战斗机首架准生产型出厂;从冷战时期开始的美俄航空技术较量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于美国来说,F-22是代表第四代战斗机水平的主力战斗机,将在未来20年内保持美国传统的空中优势。
对于俄罗斯来说,苏-37尽管只是在苏-27基础上的一个改进型,总体水平只能算作“三代半”,但它所使用的技术却大量来自于属于第四代战斗机的未来型号,可以说是俄罗斯未来战斗机的验证机。
将F-22和苏-37来一番纸上大战,对于广大兵器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快事。
基本性能互有短长苏—37和F—22同为21世纪初的顶尖战斗机,两者在技术指标和作战要求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它们都采用了推力矢量喷管,具有过失速机动能力;采用放宽静稳定设计、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以提高飞机的灵活性;同时也都装备有大功率的火控雷达和完善的机载电子战系统等;强调在空战中夺取战场制空权,保障己方作战飞机的顺利行动。
但由于美俄双方对未来空战样式的设想以及战斗机设计思想上的差异,两者的差别还是十分明显的。
在基本飞行性能方面,F—22的最大平飞速度为2.1倍音速,苏—37为2.35马赫。
苏—37保持了俄制战斗机传统的速度优势,而F—22则在研制中放弃了最初的2.5马赫的速度设计要求。
不过,作为第四代战斗机的F—22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
即不开发动机加力能以1.58马赫的速度(时速1730公里)飞行半小时以上。
这使其在飞越战场时暴露在敌对空火力内的时间减少40%以上,从而大大提高了生存力。
而苏—37尚无此能力。
在俄罗斯现役的战斗机中,只有米格—31截击战斗机可以在部分加力情况下,以M2.35进行超音速巡航。
实用升限上,F—22为19500米,苏—37为18800米,两者差别不大。
航程及作战半径上,F-22的最大航程为4830公里,对应的作战半径超过1800-公里;苏—37则分别为3300公里和1400公里。
辉煌的苏霍伊
辉煌的苏霍伊---苏系列飞机全集苏霍伊公司(俄语:Сухой?)是俄罗斯主要的军用飞机制造商,由帕维尔·苏霍伊于1939年创立,当时称苏霍伊设计局,现在改名为苏霍伊公司,总部位于莫斯科。
苏霍伊由位于莫斯科的苏霍伊设计局、位于新西伯利亚的航空产品联合体(NAPO)、位于阿穆尔河畔共青城的航空产品联合体(KnAAPO)和位于伊尔库茨克的航空公司组成。
2006年,俄罗斯政府宣布将米高扬、伊柳辛、伊尔库特和图波列夫合并成立新的“联合航空制造公司”。
其产品有:1、苏-1战斗机(苏-1/I-330战斗机)苏-1 是单座单发高空截击机。
装备1100 马力的M-105P 水冷发动机。
1 门20mm 机炮和 2 挺7.62mm 机关枪装在机头,靠一套协调机械部件与螺旋桨同步,保证在螺旋桨不挡住炮棵时才发射。
机身是木材制造的。
机翼则是用硬铝做的。
前起落架装置向后转动90°收起, 尾轮也是收藏式的。
在1940年8月首飞。
它的设计是非常好的,但是,由于TK-2 涡轮增压器的不完善和没能在德国的入侵前交付。
结果就是因为涡轮增压器问题和设计句要撤退的原因。
Su-1就给取消了!后来发展出SU-3战斗机。
主起落架和尾轮均为可收放式的。
2、苏-2战斗机3、苏-3战斗机4、苏-5战斗机Su-5/I-107SU-5是苏霍伊设计用来和米格的I-250竞争的飞机,Su-5是比较小型的飞机,但是,由于拥有两个发动机,结果机身是相当的重。
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中,活塞发动机的能力几乎被用尽了,在德国、USA和英国的新式飞机都开始采用新一代的喷气发动机。
苏联在这方面发展比较慢,主要原因是因为战争早期设计局被迫撤退到后方和设计能力。
苏联采用的方法非常的特别,首先是混合活塞发动机和喷气发动机结合的设计。
在1943-1944年工程师Khalshchevnikov设计了“加速器”(VRDK)涡轮喷气发动机。
并制造了两种原型机:MiG-13/I-250和Su-5/I-107。
苏35战斗机简介
苏 35 战斗机简介苏35战斗机是一款三代半战斗机。
它在苏27系列基础上继续改进机体结构、飞控系统,换装了无源相控阵雷达、更大推力发动机的产品,在外形上与传统的苏27基本类似,俄罗斯方面将新苏35称为苏35S。
最近一年时间以来,在俄罗斯媒体上,中国向俄罗斯洽购苏35战斗机的消息不绝于耳。
近日终于有更权威的消息披露,先是2月20日,俄罗斯军事技术合作局副局长维亚切斯拉夫证实,中俄已在今年1月签署了关于对华供应苏35战机的政府间协议,供货合同正在磋商中。
3月11日,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表示,对华供应苏35合同的具体签订日期将在2周内确定,在中国领导人访俄期间商量此事。
而俄国防产品出口公司总经理伊塞金则在2月中旬透露,中国将购买24架苏35战机,合同金额超过15亿美元。
俄罗斯政府、军贸企业多名高官都作出了表态,而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在记者会回答提问也未予以否认,中国购买苏35一事应该是可信的。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苏35这款战斗机。
苏35这个编号在苏霍伊设计局历史上两次被使用。
第一次是80年代研制的苏27M战斗机的非正式编号,其换装了采用平板裂缝天线的新型脉冲多普勒雷达、增强了机体结构、更换了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当然其最醒目的改进是加装了鸭式前翼形成了三翼面布局。
老的苏35虽然没有定型服役,但其构成了后来苏30、苏37战斗机的基础,我国购买的苏30MKK就是基于其机体和飞控系统研制。
苏霍伊设计局在苏35基础上加装推力矢量喷管则形成了苏37验证机。
而这次报道里的苏35则是苏霍伊设计局近年来基于苏27系列战斗机的传统气动布局,继续改进机体结构、飞控系统,换装了无源相控阵雷达、更大推力发动机的产品,其在外形上与传统的苏27基本类似,俄罗斯方面也将新苏35称为苏35S。
俄罗斯空军已在2009年订购了48架苏35战斗机,目前已装备了10多架,2015年全部交付完毕。
苏27系列战斗机最主要的缺陷是电子设备较为落后。
俄罗斯自己装备的苏27S、出口中国的苏27SK、苏30MKK均采用NO01火控雷达。
苏系列飞机3
苏—34战机
苏—34战机
苏—34战机
苏—34战机
苏—34战机
苏—35战机
• 苏霍伊苏-35(英语: Sukhoi Su-35,俄语:КБ Сухой Су-35)战斗机, 北约代号“侧卫-E”或 “超侧卫”(Flanker-E、 Super Flanker)是苏霍伊 设计局在苏-27战斗机的基 础上研制的深度改进型单 座双发、超机动多用途重 型战斗机,在战斗机世代 上属于第四代战斗机改进 型号,即第四代半战斗机。
苏-32战斗机
• 苏—32战机是俄罗斯苏霍 伊实验设计局专为海军研 制的新一代(西方称为第 三代半)超音速远程岸基 海上攻击机。2003年8月 25日,俄罗斯宣布,俄空 军计划将在2005年开始装 备部队。 • 苏—32是一种独特的并排 双座位攻击型战斗/轰炸机, 机体与苏—30相比稍大, 配备两台装有矢量喷嘴和 加力燃烧AL—31FP或 AL—35涡扇发动机,具有 航程更远、续航时间更长 的特点。
苏-47战斗机
T-50
• 俄罗斯第五代战机T50为单座双发重型战 机,具备隐身性能好、 起降距离短、超机动 性能、超音速巡航等 特点。其超音速巡航 速度可达每小时1450 千米,作战半径1100 千米,战斗载荷可达6 吨,内置4个武器舱, 能实现飞行性能和隐 身性能的良好结合。
T-50
• 首飞成功的消息 一公布,普京就 迫不及待地宣布 将在 2013年交付 俄罗斯空军试用, 2015年开始大批 生产,将俄罗斯 空军提升到一个 全新的技术水平。
苏—37战机
苏-37
苏-37
苏-37
苏-37掠翼技术验证 机是俄罗斯苏霍伊实验 设计局开放型联合股份 公司研制的一种多用途 战斗机,是俄罗斯第五 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
苏-27的介绍
苏-27的介绍苏-27是超级科技强国-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制出的单座双发全天候的空中优势的重型战斗机,它的主要任务是国土防空、护航、海上巡逻等。
北约组织给予其的绰号是"侧卫"(Flanker).该机在1969年开始研发制造,在1977年的5月20日首次飞行,1979年开始投入批生产,1985年进入了部队股役。
该机采用翼身融合体的技术,悬壁式的中单翼,翼根外还有光滑弯曲前伸的边条翼,双垂尾是正常式的布局,楔型进气道则位于翼身融合体的前下方,有着很好的气动性能,进气道的底部以及侧壁都有着栅型的辅助门,用来防范起落时吸入异物。
全金属的半硬壳式机身,机头略微向下垂,大量的采用铝合金和钛合金,传统的三梁式的机翼。
4余度电的传操纵系统,无机械备份,按静不稳定的设计。
该机主要是针对超级科技强国美国的F-16和F-15设计的,用来取代雅克-28P、苏-15和图-28P/128的截击机,有着机动性强和敏捷性好以及续航时间长等的一系列的特点,同时还可以进行超视距的作战。
该机完成的"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动作显示出了它较为优异的飞行性能和操纵性能,还有发动机良好的加速性能,飞行性能是要高于第三代战斗机的,但是其机载电子设备和座舱显示设备相对来说要落后许多了,而且还不具隐身性能。
该机有着多种改型,包括苏-27P单座陆基型、苏-27UB串列双座教练型、苏-27K舰载战斗/攻击型、苏-27KU并列双座战斗轰炸型、P-42(由苏-27专门改装的飞机,创造了31项官方世界纪录)等。
到了1992年,独联体国家已经装备了300多架苏-27飞机,目前生产的飞机也是主要用于出口的。
苏-27K的动力装置包括2台的留里卡设计局的AL-31F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的静推力77千牛,加力推力可高达122.6千牛。
带有数字式燃油调节系统。
苏-27K的主要机载设备包括相干脉冲多普勒雷达,同时还具有边跟踪边扫描和下视/下射能力,可以同时攻击2个目标,有着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27和苏-30同为苏式系列战机中的精品,在国际战机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
虽然两者一宗同源,但因为发展趋势和作战需求的不同,二者在外形和性能上又各呈风采。
苏-30脱胎于苏-27UB,从飞机外型看,尺寸与苏-27UB完全相同,但比基本型苏-27要大。
作为一种远程截击机和作战教练机,苏-30主要有基本型、M型、MK型(出口)等几种型号,其中M型设计为多用途,虽然采用了和苏-27相同的AL—31F大推重比涡扇发动机,但整机加装或改进了空中加受油系统、空地精确打击武器系统和舱内飞行员生活系统,因此,空重和苏—27相比增加了632千克。
苏-30的外部布局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座舱设置为串列双座,机头左侧上部加装了液压收放的空中受油头和夜间空中加油照明灯,光学雷达与苏-27相比位置偏右,为飞机空调系统增设的辅助进气口位于机头接近翼根处的两侧,两翼下各增加了一个外挂点,使外挂点增至12个,垂直尾翼由苏-27的从前到后稍向下倾变为平直。
另外,苏-30的防护装甲较苏-27有所加强,在驾驶舱、油箱和发动机等部位都有钛合金保护层,全机钛合金保护层的总重量达1480千克。
为了迎合着陆重量,前轮改为双轮,其挡泥板也因此作了相应改动。
至于现服役于印度空军的苏-30MKI,则按照印方要求,增加了前翼、后视雷达和多功能液晶显示器,换装了推力矢量发动机,外形区别比较明显。
从舱内布局看,苏-30与苏-27UB基本相同,只有两处存在较大差别,一是增设了飞行员舱内生活系统,飞行员可以在舱内进食、饮水和小便;二是后舱增加了对地精确打击操纵手柄及制导显示系统,用来满足对地攻击的作战要求。
从战技术性能看,苏-30在苏-27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了作战能力,提高了机载导航系统精度,增加了电视指令制导系统、反辐射导弹制导系统,可携带激光指示器吊舱和反辐射导弹制导吊舱。
在苏-30标准挂载方案中,配置弹药由苏-27的R-27、R-73两种对空基本弹药配置扩展为11种,新增了X-31反辐射导弹等5种空地精确制导弹药,最大武器载重量增至8000千克,使之可以方便地执行多用途作战任务。
另外,因为具备了空中加油能力,苏-30设计执行任务时间可延长至10小时以上。
在定型阶段的一次试飞中,其原型机曾进行了15小时42分的不着陆飞行,飞行距离13440千米,创下了战机不着陆飞行的世界之最。
此外,苏-30经过改进的无线电数据链路可以使之与苏-27协同作战,因此,根据任务要求它可以用来作为空中指挥机。
不过,因为起飞重量的增加,苏-30在同样襟翼开度和使用着陆减速伞的前提下,起飞、着陆滑跑距离比苏-27稍有增加,爬升性能也略有减弱,这恐怕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吧。
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的基础上研制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
1975开始研制,原型机编号T-10K。
1987年8月首飞,当时称苏-27K,1989年11月首次在“第比利斯”号(即后来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进行着舰试验,不久改名为苏-33,北约起绰号为“海侧卫”。
1993年4月装备俄罗斯海军,1998年8月正式列入作战编制,现有24架装备于俄唯一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
相对于苏-27,该机机翼前增加了一对全动式前置鸭翼和缩短了尾锥,主翼和平尾为可折叠式,机头装有空中受油装置,机尾加装了着舰钩。
这些改装使其性能较苏-27有所降低,最大速度只有1.97马赫,最大航程3000公里。
机上保留了1门30毫米机炮,有12个外部挂架,可携带R-73近距格斗空空导弹、R27/77中距空空导弹、hk-31/41反舰导弹,以及各种空地导弹、炸弹和火箭弹,最大载弹量65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