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往与冲突
16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知识2:中外冲突 知识 :中外冲突——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
抗倭斗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抗倭斗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共同探究
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3、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 、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 忾的民族向心力。 忾的民族向心力。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2)抗倭斗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抗倭斗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 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坏。 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坏。
(3)了解抗倭斗争的简要经过
A 组建抗倭队伍“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组建抗倭队伍“戚家军” 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B 台州九捷,荡平了浙江的倭寇; 台州九捷,荡平了浙江的倭寇; C 入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了那里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 入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了那里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
丝绸 瓷器
珠宝 香料 药材
馈赠出去的主要是手工技术,换回的主要是初级农业、手工业产品。 馈赠出去的主要是手工技术,换回的主要是初级农业、手工业产品。说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中国还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明: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中国还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知识1:中外交往 知识 :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经过: 经过:1405~~1433年 倭患猖獗, 年 七下西洋,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七下西洋,最远达非洲东 经过:戚家军九战九捷。 经过:戚家军九战九捷。 的入侵,他们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戚继光抗倭 的入侵,他们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课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
课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课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反思一: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节课,虽然教学环节比较完整。
但是总体上感觉比较沉闷,没有激情和闪光点,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学生比较紧张。
平时上课,这个班的学生是比较活跃的。
但是公开课有老师在后面听课,大家就都显得很拘束,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完整。
因此举手发言的学生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
二、学生思维受课本影响较大。
本课的内容比较充实,所以为了让教学内容能在指定的时间里完成,要求学生课前按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随郑和下西洋的经历》预习课文。
结果学生由于紧张、怕出错,答案都局限在课本上,课本上找不到答案就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而本课在其他班讲授时,没有进行课前预习,可学生思维很活跃,抢着回答,答案超出了课本范围,而且讲得合情合理,可是时间花费较多,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三、教学设计有所欠缺。
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经过"设计得不好,本想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路线、贸易、困难条件等内容进行讨论描绘,结果却变成了老师提问、学生读书的局面,思维没有发散。
而"戚继光抗倭"一目,抗倭史实讲述得比较简单。
课后根据学生上交的评价表来看,三维目标基本上达到,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大部分小组在>心得体会上写到:为中国感到自豪,要学习郑和吃苦耐劳和戚继光英勇无畏的精神。
还有小组说到:今天不仅学习了历史,而且还学会了如何做人;从小养成好的品质,等于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第三单元测试卷中第六大题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内容,学生在测试中本题的正确率较高,其中问道"如果你是明朝皇帝,你会继续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吗?"大部分学生回答:"不会,因为会大大损耗本国的国力,给其他国家以可乘之机,但是也不能放弃海外交往和贸易。
"这些说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引言中外之间的交往与冲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外之间的交往与冲突不断增加,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和稳定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展开探讨。
中外交往的背景自古以来,中外之间就存在着交往与冲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许多外国人前来交流。
历史上,中外之间的交往主要表现为贸易和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的开通、著名的“香案”等。
而冲突则主要源于领土争端、政治分歧等因素。
不过,总体来说,古代中外之间的交往相对较少,冲突也相对较少。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外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广泛。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外交往打开了大门,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和游客。
中国的崛起也使得中外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更加紧密。
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也带来了中外之间的冲突,如南海争议、贸易战等。
而在文化领域,中外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中餐、中医、中国功夫等传统文化在国外得到广泛传播,而外国的文化也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接受。
中外交往的影响中外之间的交往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和稳定产生着深远影响。
首先,中外交往促进了经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外贸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外国的投资和技术也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中外交往推动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使得中国在海外拥有了更多的文化软实力,中餐、中医、中国功夫等成为了全球热门话题。
同时,中国人也更加关注和接受外国的文化,世界各国的电影、音乐、时尚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然而,中外之间的交往也带来了一些冲突与挑战。
首先,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差异和利益冲突导致了外交摩擦和冲突的增加。
例如,中国与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也给两国经济带来了压力。
其次,文化交流也可能引发冲突,不同的价值观和习俗之间的碰撞会产生摩擦和争议。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键入文字]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
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课程标准]
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讲述戚继光抗倭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9398,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
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
1。
中外交往和冲突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疑公元1498年,达?伽马的船队停靠在东非港口马林迪。
船队由三艘帆船组成,目的地是印度。
作为第一个开辟东方航线的欧洲人,达?伽马向当地居民夸耀了自己的船,然后急不可耐地提出了贸易要求。
看着葡萄牙人拿出的小玩意儿——玻璃珠子、铃铛、珊瑚项链、洗脸盆……非洲人的脸上露出了不屑的表情。
接下来,村中的长老向达?伽马展示了精致的丝绸、瓷器和一顶镶着金边的乌纱帽。
他告诉目瞪口呆的葡萄牙人,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有人驾着数不清的大船,到访过他们的海岸。
那些船很大,葡萄牙人的船看上去像座房子,而那些人的船,看上去超过了整个村庄。
他们是谁?从哪里来?将信将疑的欧洲航海家询问了村中的每一个人,但是,没有人能告诉他们一个确切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1498年的这个故事设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引出第一部分中外交往的内容——郑和下西洋。
二、中外交往——宝船西去帆入云,浪涌胸中一片天问题:宝船西去指的是中外交往的哪件事?这一部分,用学生活动,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层层设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视频加强,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历史。
1、设计活动:宝船寻踪,拼图游戏结合课本地图,将地图碎片拼起来,回答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碎片问题:1郑和是谁?2西洋是哪里?3郑和为什么下西洋?4他去了几次?都去了哪里?最远到达哪里?5郑和下西洋都进行了哪些外交活动?6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什么?设计意图:用拼图的方式,让学生直观认识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操作方式,将地图变成碎片,每个小组是一个局部,局部图背后是相关问题,最后局部图合为全图,拼图完毕,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直观面对地图的同时,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用动手动脑的方式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2、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和伟大航海家,1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郑和下西洋的震撼。
2通过和达伽马,哥伦布的比较,得到郑和下西洋是壮举,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
材料一:哥伦布于1492年起航,带着三艘长24.5米、宽6米的帆船和87名水手从西班牙出发,到达美洲,为西班牙的殖民事业打下基础。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上课课件)
二万七千多人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西
洋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问题4: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对比
人物 郑和下西洋 时间 1405—1433 次数 7次 人数 2万7千多 哥伦布到达 美洲 1492—1504 4次 1500 达· 加玛到达 比较结果 印度 时间早 1497—1498 次数多 1次 160 4艘 人数多 船数多 船只大
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郑和 下西洋”场景,再现了600多年前明朝的郑和7次 率船队远航,创造航海奇迹的辉煌历史。
第3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 学习目标 •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 的居住权的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学习,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 能力。 • 重点难点 • 重点:郑和下西洋。 • 难点:本课空间概念
问题1:郑和为什么下西洋?
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 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郑和传》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宣扬明朝的国威 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郑和在航海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海上迷路的可能 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中外冲突一: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山东蓬莱 人。明代杰出军事家, 17岁承袭父职,担负起 防御倭寇的任务。先后 在东南沿海抗倭,取得 了决定性的胜利,其军 队被称为“戚家军”。 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的 民族英雄。
登州
台州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分析史料,提高解读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的爱国情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小组合作学习: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讨论中互动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
3. 合作探讨: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针对某一冲突事件,分析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分享与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研究成果,全班同学互动交流,教师点评。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中外历史上的冲突事件,深入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下节课分享。
2. 思考题:如何看待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
2. 能力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与展示,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提升。
3. 情感态度: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评估学生对爱国主义、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等情感态度的培养。
初一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试题答案及解析1.比较和归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哪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A.戚继光抗倭B.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C.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D.郑成功收复台湾【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抵抗外来侵略的相关史实,解题时注意题干中“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分析备选项可以得出“戚继光抗倭”是抗击日本倭寇的侵犯,“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是清朝与俄国之间的战争,“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均是反抗外来侵犯,而“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反映的是民族关系,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2. 600年前,有一支规模空前的远洋船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驶向遥远的天际。
这是一支庞大的海上商队,其基本成员却是军人;这是一支雄强的海上武装,肩负的使命却是和平。
这支船队指的是A.哥伦布的船队B.麦哲伦的船队C.达·伽马的船队D.郑和的船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
根据材料,可推断出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从江苏苏州的太仓刘家港起锚,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东非的联系。
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3.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10分)材料一:图二的人物曾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距,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请回答:⑴图一事件中、图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2分)⑵图一中的人物所带领的船队最远到达什么地方?(2分)⑶图二中的人物的主要事迹是什么?(2分)⑷简述图一人物下西洋的历史意义?(2分)⑸明代图一中的人物下西洋以后,为什么中国海外贸易停滞不前,国力日益衰退?(2分)【答案】⑴郑和,郑成功。
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优秀教学案例
4.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对我国与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国际合作意识。
5.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2.强调明清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提醒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明清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小论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明清时期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主要交往事件,如郑和下西洋、耶稣会士来华、鸦片战争等,了解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影响。
2.引导学生了解明清时期我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探讨其原因和背景,从而认识我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多维度看待中外交往与冲突,提高历史思维品质。
3.开展同伴评价,让学生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历史素养。
4.定期组织阶段测试,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在地图上的位置,引发学生思考我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在古代是如何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的吗?”让学生分享所学过的中外交往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学习明清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 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③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④开始远洋到印度洋沿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8.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时
间是( B )
A .1565年
B.1553年
C.1555年
D.1554年
9.郑和下西洋主要的目的是( A )
A.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美洲
印度
麦哲伦海峡
好望角
郑和下西洋 (1405年——1433年)
•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西 班牙船队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 洲新大陆。
• 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乘船绕 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第二年抵 达印度西海岸。
• 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西 班牙船队经南美洲南端的海峡进 入太平洋。
马来西亚三保公庙
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 “西洋” 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西洋,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目的: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宣扬明朝的国威 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代罗盘
郑和航海图
马船
水船
战船
宝船
坐船
我航海用的“宝船”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九 桅十二帆的船只,“一个锚,有几千斤重”。其 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大宝船 可容四五百人,甚至近千人。
郑和的船 队浩浩荡荡 驰航于辽阔 的大海上。 规模宏大、 组织周密, 是十五世纪 世界上最大、 最完备的船 队。
阅读导入新课:
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叫三宝垄,附近 的山上有个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塑像。 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三宝井, 井旁有三宝亭,亭内供奉着郑和神主。 印度有三宝石刻雕像。在非洲东岸的 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屯。上 述都是郑和或他的船队到达过的地方。 郑和是怎样远航的?明代的中外关系 中,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呢?
第16课中外交往和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简析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三、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郑和,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新知预习1、为了加强同的联系,从年到年,郑和下西洋,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关系。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2、元末明初,“”侵略骚扰我国。
明朝中期,明政府派将领,到沿海抗倭,他组建了一支抗倭队伍,人称“”,在台州战役,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从16世纪开始,一些相继来到我国的沿海地区,进行活动。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
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
2、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了郑和?3、明朝中期,国势日渐衰落,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结果如何?4、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戚继光热爱祖国、淡泊名利;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7次
共百余艘 大号宝船长 151.8米,宽 61.6米
4次
17艘 旗舰100吨,长 24.5米,宽6米, 其他约50吨、 40吨
1次
4艘 120吨、100吨、 50吨
:
思考:从表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呢?
明政府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郑和七次下西洋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又有哪些呢?
看 图 概 括
•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
思考:为什么不说夺取
了澳门 的居住权? 为什么不说葡萄牙人 把澳门据为己有?
练习:
1、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 A1405年 B1421年 C1433年 D1565年
2、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 A印度洋沿岸 B非洲南端 C东南亚一带 D非洲东岸和红海沿B明朝早期 C明朝中期 D明朝晚期
4、葡萄牙取得在我国澳门居住权是在( A1405年 B1433年 C1533年
) D1553年
讨论: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
有哪些?
三 、 中 外 的 冲 突 葡 萄 牙 攫 取 在 澳 门 的 居 住 权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取的是我们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 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 的居住权。 妈祖阁
一 、 中 外 友 好 交 往
------郑 和 下 西 洋
(相当于我国雷洲半岛及加里曼丹 西岸)为准来划分东、西洋, 把文莱以西的地方叫“西洋”, 以东的地方叫“东洋”。
西洋:明代以文莱即东经110度
中 外 友 好 交 往
------郑 和 下 西 洋
时间 次数 船数 1405----1433年 先后7次 每次出航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2)掌握中外交往的主要事件和影响;(3)分析中外冲突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研究中外交往的历程;(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外冲突的背景和结果;(3)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中外交往与冲突对双方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外交往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3)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中外交往与冲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和脉络:(1)古代中外交往的主要途径和事件;(2)近现代中外交往的阶段特点和重要事件;(3)当代中外交往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2. 中外冲突的原因和解决途径:(1)中外冲突的常见原因和背景;(2)中外冲突的主要事件及其影响;(3)解决中外冲突的途径和经验教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代中外交往的主要事件;(2)近现代中外冲突的背景和结果;(3)当代中外交往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1)中外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分析;(2)解决中外冲突的策略和思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和主要事件;2. 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外冲突的原因、过程和解决途径;3. 比较法:比较分析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异同及其影响;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中外冲突案例,分析其原因和解决途径。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4. 课程论文:审阅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术素养。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出中外交往的历史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了解郑和下 西洋的航 行壮举 知道戚继光 的抗倭斗 争
本课内容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 门的居住权
三维目标要求 识记 理解 运用
√ √ √ √ √ √ √
整体感知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休养生息 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 展,国力强盛,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 外交。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而此时的西 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朝中 后期开始出现被动外交的局面即戚继光抗击 倭寇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所以本课是 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
思考?
这里的“攫取”“居住权”是什么意 思?为什么不说葡萄牙人夺取了澳门 的居住权?或葡萄牙人把澳门占为己 有?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
• 葡萄牙人是通过贿赂、欺骗的方式, 堂而皇之地住下来。他们用的是不 正当的手段,所以叫“攫取”。这 是澳门被葡萄牙长期居留的开始, 但他们只拥有“居住权”,澳门的 主权仍属中国。
郑和为什么能成功的实现远航, 有哪些因素
物质前提: 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技术条件: 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
握;指南针的应用
主观因素: 郑和的个人因素;优秀的船长、
水手的通力合作等。
自主探究:
1、倭寇指什么?
2、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阅读材料: • “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 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
1999年12 月20日中 国政府对 澳门恢复 行使主权
16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重点、难点重点: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导入新课1、请学生中的“故事高手”给同学们讲“小郑和造船”的故事,回答有关问题:(1)郑和从小立下什么志向?(2)他的志向后来实现了吗?2、教师点拨、导入: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郑和就是这样的一个。
同学们,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下面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四、讲授新课(一)郑和下西洋(1、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学生阅读P94地图,同桌之间互相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是什么?教师适度引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
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在当时已具备了远航的物质前提和技术条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分析人际交往中的文化误解与解决方法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分析人际交往中的文化误解与解决方法人类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文化汇聚而成的,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互动时难免会产生出现文化误解,甚至是冲突。
在跨文化的交往中,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常常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如沟通障碍、行为误解、情感矛盾等等。
本文将分析人际交往中的文化误解和解决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跨文化交往中的问题。
一、人际交往中的文化误解1.语言障碍在语言和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异是跨文化交往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一方面,由于语言不通,很难彼此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另一方面,由于言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的背景存在巨大的差异,往往会导致沟通交流的困难。
例如,在华人社区中,“马马虎虎”被认为是不太负责任的表现,而在美国文化中,“好的”回答通常被认为是礼貌性的回答,实际上并不代表同意或者会去做某事。
2.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有机会接触到不同文化的人们时,可能会对对方的言行产生困惑,甚至是不满。
比如,中国人会觉得英国人喜欢排队,是个很受人尊重的行为,而美国人却不喜欢排队,更喜欢挤在一起,这两种行为在两个文化中都是被认为是文化背景下自然而然的,但对于不同文化的人来说,总是会认为对方不懂规则或者是故意不遵守规则。
3.行为模式的差异不同的文化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往时,很容易将对方的行为视为不礼貌或者令人反感。
例如,中国人喜欢亲密的肢体接触,美国人自认为空气中应该充满个人空间,任何肢体接触都是不受欢迎的,并会导致反感。
二、人际交往中的文化冲突1.文化歧视跨文化交往中常常会遭遇到文化歧视。
由于对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很容易出现“异化”的现象,并产生歧视,造成冲突。
例如,一个西方人可能会认为中国人是非常礼仪的,并强制中国人在“适当的”场合下挥手,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挥手是不被认为是合适的举止方式,可能会造成尴尬和冲突。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1.记住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占据澳门等基本历史知识,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析,学会综合评价人物的方法。
3.通过学习郑和远航的盛况,感受当时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世界领地位【预习检测】(自我检查,心中有数)1.试着说一说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影响。
2.明朝有哪些殖民者侵略过我国?说一说戚继光抗倭的主要史实。
【新知探索】依据提纲,读课本,找答案,填空题把答案写在提纲上,问答题答案在课本上标出。
不会的地方同桌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尽快记住横线上的基础知识。
一、郑和下西洋(读教材第一目大小字和第93页“导入框”的内容,完成下列题目并尽量记住。
注意94页的图哟。
本课学习重点。
15分钟。
)1.目的:。
2.时间:在位时(年---- 年)3.盛况:(试着从时间、次数、海船规模、船数、人数、到达范围、最远到达的地区等方面制一幅表格,使内容归类总结。
)4.最远到达的地方:。
动动手:试着从94页图上找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合作探究一:第94页“动脑筋”:郑和下西洋成功的条件有哪些?(自己找出答案,同桌对照一下,看谁找的全。
)5.双方交换的物品:与。
6.历史意义:(1);(2)。
二、戚继光抗倭(阅读第二目课文中的大小字,完成下列题目。
注意图片。
10分钟)1.简答题:倭寇是怎样形成的?给我国的东南沿海造成了怎样的损害?①形成:②损害:2.明政府的对策是:。
3.戚继光抗倭:(1)史实:①组建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
②开赴抗倭,荡平的倭寇。
③协同明军剿灭、的倭寇。
(2)结果:。
(3)评价:;合作探究二:“戚家军”与以前学过的“岳家军”有何异同点?合作探究三:“戚家军”能荡平倭寇的原因有哪些?合作探究四:课本96页“动脑筋”。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阅读第三目课文中的大小字,完成下列题目。
5分钟)1.时间:。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第一章:古代的东西方交往1.1 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东西方交往的主要途径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和贸易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例子:佛教、技术和商品古代东西方冲突的例子:罗马帝国与帕提亚帝国的战争第二章:中东地区的交往与冲突2.1 目标:让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历史交往和冲突。
2.2 教学内容: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中东地区的冲突阿以冲突的历史和现状中东地区的历史交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和丝绸之路第三章:近代的西方殖民扩张3.1 目标:让学生了解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过程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西方殖民扩张的原因:经济、政治和宗教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地的建立西方殖民扩张对殖民地的影响:经济剥削、文化同化和政治控制西方殖民扩张的例子: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美洲、英国的殖民印度第四章:冷战时期的对抗与缓和4.1 目标:让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抗和缓和。
4.2 教学内容:冷战时期的背景:世界格局的两极化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东西方的军事对抗: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冷战时期的缓和:日内瓦会议、柏林墙的建立和倒塌冷战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摇滚音乐、电影和时尚第五章:当代的全球化和交流5.1 目标:让学生了解当代全球化和东西方交流的现状。
5.2 教学内容:全球化的发展和影响:经济、文化和政治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对全球化的推动当代东西方交往的例子: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当代东西方冲突的例子:伊拉克战争和乌克兰危机第六章:东方的丝绸之路与西方的探险6.1 目标: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如何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与探险。
6.2 教学内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交流的实例西方探险家的历史背景和他们的重要探险活动马可·波罗和他在中国的经历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丝绸之路对于西方探险和地理大发现的影响第七章:文化的相遇与冲突7.1 目标: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相遇时的互动与冲突。
20中外的交往与冲突ppt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哪个地方?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航行中的郑和宝船
郑和乘坐的宝船(模型)
戚继光 抗 倭
阅读课文,思考; 1、“倭寇”是什么人? 2、戚家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3、为什么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
但 封 愿 侯 海 非 波 我 平 意 。 , 戚继光是怎样进行抗倭斗争的?
1. 戚家军类似于我们前面讲过 的那支军队?
岳家军 2. 对戚继光和岳飞两者的评价
有何区别 ?
时代、领导人、对手不同
战争与冲突:
明中后期,国力衰落,倭寇入侵,戚继光 抗倭并取得了胜利;但随后葡萄牙殖民者 的入侵,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1.澳门回归说明了什么?
当今中国国力正日益走向强盛
2.说说你的体会:
落后就要挨打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交 明 目的、条件、过程、影响 朝 的 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 对 外 关 民族英雄 系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33年) 往 冲 突
本 课 小 结
友好交往:
明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 与亚非各国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 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他是谁?
2.“西洋”
指哪儿?
郑 和 下 西 洋
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 人,回族,出身于世代穆 斯林家庭。他从小听说了 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 很多航海知识。1405年明 成祖朱棣便命他率领船队 出使西洋,总计28年间七 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 东岸和红海沿岸。最后一 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 郑和(1371—1435) 国不久病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6.下列人物,是我国古代民族英雄的是( ) A.文天祥 B.戚继光 C.岳飞 D.卫青
B 7 、戚家军先后给倭寇以沉重打击的地区是 ①江苏 ②浙江 ③福建 ④广东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B 8、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 郑和船队上装有指南针 B. 郑和航海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C.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D.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3)“奉使西洋”有何历史意义?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读材料:“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 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请回答: (1)这是谁的诗句?用一句话来评价这个人物。
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
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涨。
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忂……”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永乐三年” 指哪一年?当时的中国皇帝是谁?
郑和下西洋 1405年
明成祖
(2)郑和先后几次远航?到过多少个国家和地
区?最远到达哪里?
七次 三十多个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 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达极盛。
造船技术的发达 材料二: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技术水平大 指南针的运用 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
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郑和吃苦耐劳、勇于探索
世界海洋第一人
郑和身上哪些精神是值得我 们学习的?
1.明朝的西洋指哪里?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目的、在位皇帝、时间、人数、次数、 出发点、到达范围、最远到达地点、交 流物品、评价、意义各是什么?
2.什么是倭寇?戚继光抗倭时间、地点、 著名战役、战果?
3.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沿海地区的时期?
什么人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
攫取的时间和手段各是什么?
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
导了反侵友略好的交抗抗往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冲利。突 就住有权了,然后明葡 并而两 代萄 在中者 对牙 那国表 外郑和下西洋殖 里与现 交民 开外为 往者 始来冲 的的了侵突特入殖略与点侵民势战的,活力争演他动的。变们。矛,戚继光抗倭攫盾非取却常在日直我益观澳门的居住权国尖地澳锐反葡萄牙攫取在门,映的于了居是当
(3)澳门回归的时间
1999年12月20日
446年
想一想
澳门回归说明了中什国么国?力的强盛, 国际地位的提高。
下第西1洋明6同朝课亚前非期各,中国我的国外经是济世的和界交文上化最往的发与交达流的冲频国突繁家,之属一于,友郑好和
往前来。期— 国势强盛 中后期— 国势衰落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戚继光领
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B 1、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 对外侵略扩张 B 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C 学习外国的技术 D显示明政府强盛
2、如果你是郑和船队的一名成员,下列国家你
D 不可能到达的是 (
)
A.印度 B.阿拉伯 C.索马里 D. 英国
D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9、《七子之歌》中的“七子”之一澳门是被哪
D 个帝国主义国家侵占的?(
)
A、英国 B、日本 C、荷兰 D、葡萄牙
10.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有( 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 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③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④开始远洋到印度洋沿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C)
D.②③④
11.阅读材料: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
到达范围 广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
和平交往地东区海,岸最和远红到海达沿非岸洲
美洲
1.郑和下西洋的交流物品、意义各是什么?
丝绸、瓷器等
中国
亚非各国
珠宝、香料、药材
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中国
郑和、船员
亚非各国
国王、使臣
意义: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根本原因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饥,天下
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
1、抗倭的正义性。 2、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3、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4、戚继光杰出的指挥才能。
1.戚家军类岳似家于军我们前面讲过的哪
支军队?
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2.有三位同学对戚继光、岳飞、文天
祥谁是民族英雄意见不一,你赞成谁
的看法?
请选择: A.两人都是
B.只有一人是 C.两人都不是
郑和下郑西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
洋的特点: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早
1405~1433
1492~1504
次数 多
7次
4次
船 人规数 数模评 史 洋大价 上 是:的世每(伟界郑次连出小大航和大海船是航 海船2共.6我海 史722—0艘0国家 上2多.8也! 的艘万)人是郑 壮世和举871界下!名7艘水历西手
)
A.东南亚各地
B.阿拉伯海沿岸
C.地中海东岸 D.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 4.郑和下西洋所带去的物品中最受欢迎的是
A.金银宝物
B.丝绸、瓷器
C.香料、宝石
D.香料、药材
D 5.下列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有 ①鉴真 ②张骞 ③郑和 ④戚继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文莱
西洋:指今文莱(浡泥)以西的东南亚和 印度洋沿岸地区。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在位皇帝、 时间、人数、次数、出发点、范围、最
远到达地点、交流物最品根、本评的价物、质意条义件各
是什么? 条件: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
国家
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在 位 皇 帝 :明成祖 出发点:刘家港
戚继光
知识3:中外冲突——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沿海地区的时期?
16世纪
(葡2萄)牙什殖么民人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攫取的 时间和手段各是什么葡?萄牙159侵8年以略1前8者占3荷8驻年兰澳所澳画门绘门家的的总布葡妈督里萄阁府绘牙庙制海外的军的早广期场澳门全图
1553年 欺骗 贿赂
学习郑和吃苦耐劳、英勇无畏、 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2.什么是倭寇?戚继光抗倭原因、地点、 著名战役、战果?
抗倭时间:明朝中期
抗倭名将:戚继光
地点:浙江、福建、广东
著名战役:台州大捷
戚 继
战果:东南沿海的倭患 光
都被平息
台州九捷
抗倭形势图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高尚品质:?淡泊名利,抵 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 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