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音乐 春江花月夜教案

初中音乐 春江花月夜教案

初中音乐春江花月夜教案教案标题:初中音乐《春江花月夜》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3. 学习演奏《春江花月夜》的乐曲4.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了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作者,学习演奏乐曲2. 难点:理解乐曲的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和情感表达2. 了解背景:介绍《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乐曲的来历和意义3. 音乐特点:分析乐曲的音乐特点,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乐曲的表现形式4. 演奏乐曲:老师示范演奏《春江花月夜》,并指导学生逐步学习演奏乐曲的技巧和表现方式5. 欣赏交流:学生分组进行演奏,互相欣赏并交流乐曲演奏中的体会和感受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乐曲的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反思自己在演奏中的体会和不足之处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音乐录音和展示相关图片资料2. 乐器:提供乐器给学生进行演奏练习3. 教材:准备相关的音乐教材和乐谱五、教学评价1. 学生演奏表现:观察学生在演奏中的技巧和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2. 学生讨论反思: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反思,了解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欣赏,拓展音乐的视野和理解2. 组织音乐比赛或演出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春江花月夜》这首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能力。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3、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

【教学重点】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诗歌中景、理、情的融合。

【教学方法】1、借助多媒体,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2、朗读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曾经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引发了一串灵感,成就了他在诗坛上的千秋美名。

他就是初、盛唐时期的诗人张若虚,这首诗就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以“月”为典型意象。

月的流动变化过程:月生——月悬——月斜(月落)。

三、赏析诗歌(一)第一部分:月生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意象提问: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

2、意境提问: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3、学生朗读。

(二)第二部分:月悬原文: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提问:这样的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感情基调是怎样的?2、朗读。

(三)第三部分:月落游子思妇情1、两地相思原文: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2、思妇怀远原文: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游子思归原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小结:《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初中音乐《春江花月夜》教案

初中音乐《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一、教学目标设计:二、(一)认知目标: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学生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加深对乐曲各段的理解。

(二)能力发展目标: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三)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春江花月夜》是人音版教材中“中国民族音乐”“古代音乐”部分的必听曲目。

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极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它的主题曲调富于歌唱性,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

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运用民间音乐中“换头合尾”的变奏法,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了音乐表现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全面提高审美素质,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

(2)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在音乐律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简单合奏协作能力与群体意识。

2、难点: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想象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1、高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经过训练能够做到自己识谱视唱。

《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教案

《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教案

《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觉诗中美景。

3、缘景明情,掌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教课要点】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教课难点】掌握诗歌感情基调。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当夜晚降临,黑色的天幕笼盖整个大地的时候,月亮透过乌黑的夜空把清明澄澈的月光洒向人间,照亮了人们孤寂的灵魂,点燃了诗人心中创作的激情。

于是,在绚丽的诗歌王国中便有了许很多多吟诵月亮的优美诗句。

下边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带“月”字的诗句。

带“月”字的诗句特别多,课后请同学们再去宽泛收集,而后将其整理、归类,看看月亮这一意象有哪些含义。

面对同一轮明月,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感觉。

在一些人眼里,月亮是光亮的、柔美的、多情的;而在另一些人眼中,月亮却又是孤单的、哀怨的、沧桑的。

那么在唐朝诗人张若虚的眼里这轮明月又是如何的呢?今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春江花月夜》,去领会一下张若虚笔下这轮明月的光彩。

二、介绍《春江花月夜》的古今评论《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巅峰上的巅峰”。

三、教师朗读全诗,以读传情,读、悟交融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

四、以“月”为线索,详细研读课文﹙一﹚睁开联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全诗写了好多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最主要的意象?明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绘月下美景的?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3、紧扣“月”这一意象,请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优美语言来描述月下春江美景。

配乐创造氛围,请学生有感情的读自己的作品。

教师下水作文:看,那春江潮涨,潮水翻腾着、奔跑着、吼怒着,浩茫茫一片忧如与海洋相连。

瞬时,一轮明月在浩瀚无垠江面上,跟着洪波翻涌徐徐升起。

立时,万顷江波之上笼盖了一层空灵、迷茫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莹莹。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教学难点1、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诗歌中的意象2、通过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教与学互动设计(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民乐《春江花月夜》,展示春江月夜的图片暖场)一、情境导入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

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三、知人论世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教师补充(出示powerpoint):《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初中音乐教案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

初中音乐教案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

初中音乐教案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感受力和鉴赏力。

3. 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2. 音乐特点: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以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为主,表现出江南春色的柔美和诗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感受《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美和诗意。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欣赏法:让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

2. 讲解法:讲解作品背景、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3.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对音乐的感受,增进彼此的了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作者。

2. 欣赏音乐:让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

3. 讲解音乐:分析音乐的特点,如旋律、节奏、乐器等。

4. 探讨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5. 互动分享:让学生分享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6. 总结:强调《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资料,如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等。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让学生欣赏其他表现江南景色的音乐作品,如《姑苏行》、《江南春》等,感受不同作品的表现力和风格。

2. 艺术实践:邀请民间艺术家进行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乐器的魅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分享的表现。

2. 音乐理解力: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的音频、视频资料。

2. 参考书籍:关于《春江花月夜》的乐理知识、作品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书籍。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如音乐解析、演奏家介绍等。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它的主题曲调富于歌唱性,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运用了“鱼咬尾”的结构特点。

主题用同一乐句出现,运用民间音乐中“换头合尾”的变奏法,从各个不同角度提示乐曲的意境,深化了音乐表现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

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自豪感。

2、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换头合尾”。

3、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引导他们听、唱、思、记,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

[教学重、难点]1、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2、对“鱼咬尾”这种传统音乐结构的理解运用。

通过音乐欣赏进行艺术创作,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想象力。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春江花月夜的相关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欣赏一组画面,老师给大家播放两段音乐,请同学们根据画面的意境为它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

生:聆听后很快做出选择。

(旋律的速度及特点)师:这段乐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的主题旋律。

师: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齐读这段文字。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改编自琵琶曲《夕阳箫鼓》。

这首乐曲旋律动人,构思巧妙,音乐有较强的感染力,在我们民族音乐宝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崇高声誉。

师:作品描述的画面美吗?想不想聆听一下?设计意图:先入为主。

春江花月夜初中音乐教案

春江花月夜初中音乐教案

春江花月夜初中音乐教案教案标题:春江花月夜初中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典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欣赏和分析《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元素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片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探究:2. 给学生介绍《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音乐元素:节奏、旋律、和声、乐器运用等。

通过欣赏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元素如何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实践:4. 分组让学生尝试演奏《春江花月夜》的主旋律,可以使用乐器或者人声演唱。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加入自己的表达方式。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用音乐语言和诗歌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拓展:6. 邀请一位专业音乐家或教师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于《春江花月夜》的理解和演奏经验。

7.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其他中国古典音乐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总结:8. 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回顾他们在这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体验。

9.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学生在音乐欣赏和表达方面的提高,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发展自己的音乐兴趣和能力。

教案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演奏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作品演奏:评估学生在小组演奏中的合作和技巧。

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写作一篇关于《春江花月夜》的音乐评论或分析文章。

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音乐展览,进一步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3.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写作一首以《春江花月夜》为主题的音乐作品或诗歌。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春江花月夜》这首中国古典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音乐元素和作品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篇一:初中教材《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初中音乐教材17册第五单元《月光》)设计人:宁波市江北实验中学郭文燕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认知中国古曲中鱼摇尾和换头合尾的创作方式。

2、在作品欣赏中,使学生能够从音乐要素方面理解作品的音乐内涵及音乐意境,让学生了解这一幅中国的交响音画给我们带来的意境美。

3、通过演唱主题音乐,让学生感受它的旋律古朴典雅,节奏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鉴赏作品,感受中国古典音乐表现的音乐意境和音乐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和音乐形象的表现,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精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春江花月夜》主题音乐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幅音乐山水画,这幅画给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他的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被称为中国古代的音乐水墨长卷。

(播放主题音乐)设问:这样的乐曲旋律,你会用什么题目来为他命名呢?他的题目有着漫长的经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沉寂了千年,由于年代太过久远,以至于无法考证最早的产生时间,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十大古曲之一,《夕阳箫鼓》是她最早的名字,而在民间流传的这些年,被很多民间艺人或演奏家修整,完善,曾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将其更名为《浔阳琵琶》,《浔阳夜月》,现存最早的乐谱是明清时期吴畹卿的手抄本,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而他的曲调流传远远早于这个历史。

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先生将其演奏的琵琶曲《浔阳夜月》改编为民乐合奏曲,并最终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从最初的琵琶文曲,到现在我们听到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这首古曲结合了中国古代及近现代艺术家的智慧,他是集先人之大成,今天,让我们从这首古曲中来重温古代艺术的气息,追寻中国古人留下的足迹。

二、鉴赏《春江花月夜》(一)引子欣赏首先,我们来欣赏第一段中的引子部分1、聆听并思考:你听到了哪些乐器的演奏?学生回答:箫和琵琶分别表现了什么的音乐形象?2、创作方式聆听并思考:在这个旋律谱例中,你找到了什么规律?只有一个音他是怎样来创作这单个音的旋律的?速度慢起渐快,力度由弱到强,他用了中国以及东方音乐都擅长用的方式,单个音的旋律,运用散板的节奏,采用由弱到强的力度以及慢起渐快的速度,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让我们在有限的音符中体会音乐形象无限细微的变化。

初中音乐:《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Teaching Design of the First Class of "Chunjiang Flower Moon Night"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标题性器乐曲自身的美及内在的情感表达,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

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以音乐为主线,对同名诗歌、绘画、舞蹈的欣赏,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互通,了解它们各自独特的风情和共同的神韵,加深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3.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及“换头合尾”的曲调处理变奏手法。

教学重点: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简介《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中国古典乐曲, 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有十部分组成: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

二、聆听乐曲1. 听乐曲引子请学生思考: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能听出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2.琵琶:弹拨乐器,木制,原称“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

公元四世纪由西域传入内地,在乐队中应用相当广泛。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感受。

3.学生随音乐学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谱例:江楼钟鼓002(1)聆听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结构特点一:鱼咬尾提示学生注意前乐曲结尾的音与后句开头的音是相同的,乐句间连锁传递,环环相扣,使得旋律流畅,格调平和委婉。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5篇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5篇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5篇《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一).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二).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 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听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下面由教师作配乐范读.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播放配乐flash)四.赏析诗歌:(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1.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1.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五.再次欣赏教师诵读这首的配乐范读录音.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吟诵,细细体会诗歌美好而幽远的意境.六.作业.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能力.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3.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教学重点】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教学难点】诗歌中景.理.情的融合.【教学方法】1.借助多媒体,合作探究.缘景明情.2.朗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曾经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引发了一串灵感,成就了他在诗坛上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初.盛唐时期的诗人张若虚,这首诗就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以〝月〞为典型意象.月的流动变化过程:月生——月悬——月斜(月落).三.赏析诗歌(一)第一部分:月生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1.意象提问: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2.意境提问: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3.学生朗读.(二)第二部分:月悬原文: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1.提问:这样的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感情基调是怎样的?2.朗读.(三)第三部分:月落游子思妇情1.两地相思原文: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2.思妇怀远原文: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3.游子思归原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小结:《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四.拓展回顾曾经读过的与〝月〞有关的诗歌.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五.作业课后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关于〝月〞〝落花〞〝流水〞等意象的诗歌,总结古典诗歌中这些意象的普遍含义.《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设计3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目的要求: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2.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1.借助多媒体教学,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一)作者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_-7_)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二)作品介绍《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三.指导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要求学生在欣赏配乐朗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四.赏析诗歌(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问题: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要点: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生,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五.艺术特色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第一部分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对景抒情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写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发人间常别.通过景与情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月圆人难圆的感叹.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引发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这里,景与情相互烘染,离别之苦显得更加浓重.2.运用多种手法,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为了让诗句生动形象,诗中多处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写花林好像披上一层霰雪.这个比喻的妙处是,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这里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不过,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上句是明喻,这句是暗喻.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这就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落月摇晴满江树〞,则是运用了双关修辞.〝摇晴〞双关〝摇情〞,如同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个双关的〝晴〞字,正写出了游子思妇相思不得相见的苦情.此外,诗中有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通过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最后,烘托和铺垫手法的运用,也值得读者注意.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春的忧愁.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这种慨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情调进一步铺陈了感伤的气氛.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这是诗的精华.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烘托有关.汇细流而成江海.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3.语言优美自然,韵律婉转.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首句入韵.对仗工整平仄相间,加上顶真与反复的运用,推动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了相互联系而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从而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思考练习题一.划分这首诗的层次,并概括各层意思.二.如何看待这首诗的思想价值.三.分析这首诗的烘托与铺垫手法.四.找出诗中有暗示意义的写景句,并说明其暗示意义.。

初中音乐《春江花月夜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春江花月夜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演唱、演奏、背唱乐曲主旋律,加深对乐曲主旋律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

2、初步了解民族五声音阶,复习中国传统音乐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了解我国传统优秀的音乐文化。

3、了解乐器分类以及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乐曲主旋律,感受乐曲的民族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

教具准备:钢琴、古筝、口风琴、多媒体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欣赏课教学过程:一、导入:用一首藏头诗:春风吹处灯如火,江水绕山过,花影落,月光穿云,夜如梭。

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二、新授1、作品简介:《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

它源于清末的一首琵琶古曲,原名《夕阳箫鼓》。

在1925 年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乐曲共分为十段: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

2、第一乐段(引子+主题旋律)欣赏:(1)出示视频,聆听并感受江楼钟鼓描绘的意境。

(2)从音乐情绪、力度、速度方面分析产生意境的原因。

3、出示主题旋律:(1)熟悉及背唱主题旋律。

(2)初步了解民族五声音阶、复习创作手法鱼咬尾。

(3)吹奏口风琴、师生合作巩固主题旋律,加深学生对主题旋律的理解。

4、全曲欣赏《春江花月夜》:(1)认识乐器,掌握乐器的两种分类方法。

(2)了解民族管弦乐的乐队编制。

三、拓展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感受民族管弦乐的丰富表现力。

不仅可以演奏中国作品还可以驾驭外国作品。

四、小结《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在我们民族音乐宝库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崇高声誉。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春江花月夜》,整体感受这部作品的魅力。

初中音乐《春江花月夜》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春江花月夜》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春江花月夜》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认真地聆听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从音乐要素如旋律、节奏、节拍、调式等方面探讨作品所表现的意境。

2、能背唱乐曲的音乐主题,认知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和尾”“鱼咬尾”这两种创作手法的基本规律与方法。

3、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乐曲各段所表现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

(2)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在音乐律动的过程中提高研究音乐的兴趣,培养简单合奏协作能力与群体意识。

2、难点: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想象力。

教学过程:课前展示课件封面,播放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

一、情境导入老师在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乐下有豪情的朗诵唐代诗人XXX的古诗《春江花月夜》,通过同学们比较熟的古诗引入这节课,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今天,老师将要向大家推荐一首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非常著名的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

【课件演示】1、向学生展示配有背景音乐且具有古色古香风格、写有《春江花月夜》标题的页面。

2、简介乐曲:这是一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

它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XXX在两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这首乐曲以动人的旋律,巧妙的构思与手法,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崇高声誉,曾多次在西方国家进行演奏,受到极大欢迎,被誉为“可以和世界上一流的室内乐团媲美”的优秀曲目。

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课件演示】春江花月夜的十个标题:1、水4、花影层叠5、水云深际6、渔歌唱晚7、回澜拍岸8桡鸣远濑9、欸乃归舟10、尾声。

本节课主要研究1、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4、花影层叠6、渔歌唱晚9、欸乃归舟10、尾声二、新课教授:1、欣赏第一乐段《江楼钟鼓》,学生思考题目,教师在乐曲播放进程中适时地启发诱导学生环绕题目有目的地进行欣赏。

七年级下册音乐春江花月夜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音乐春江花月夜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音乐春江花月夜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七年级下册音乐春江花月夜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通过小组学习,分析诗中重点句子含义,讨论作者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并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3、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同时引起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诗中所出现的乐器,例如:琵琶、箫等的音色以及其作用。

2、难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情景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巩固知识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复习古代描写月亮的诗句,并讨论所列举的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进而导入新课《春江花月夜》。

(二)朗读品味,整体感知1、教师进行配乐范读,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同时让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对文章进行翻译,使学生了解文章大意。

2、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再次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停顿,语气变化,并用斜线标注。

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即月之初上迷离、美妙——高亢,月下遐思——平缓,思妇对月徘徊——低回,游子梦回故乡——哀怨,梦醒月残倍孤寂——悠长。

3、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同时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并设置问题:该诗都具体描写了什么内容,一共可分为哪几部分?学生得出:全诗可分三层解读,第一层(前8句):月之色,第二层(中8句)月之问,第三层(其余句)月之情。

(三)深入研读,感悟哲理引导学生逐层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赏析,依次一下问题1、让学生诵读第一层(前八句),并设问:作者写了哪些意向?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它们分别都有怎样的特点呢?2、诗人在赏月的过程中,有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与之前所学苏轼,王羲之等人所感慨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诗句,有哪些异同?3、诗中所写的思妇怀人、游子思归,采用的那种抒情方式?并借助了哪些意象来烘托的?4、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深情朗读,并分析该句好在哪里,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和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标题性器乐曲自身的美及内在的情感表达,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

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以音乐为主线,对同名诗歌、绘画、舞蹈的欣赏,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互通,了解它们各自独特的风情和共同的神韵,加深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3.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及“换头合尾”的曲调处理变奏手法。

教学重点: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简介《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中国古典乐曲, 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有十部分组成: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

二、聆听乐曲
1. 听乐曲引子请学生思考:
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能听出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2.琵琶:弹拨乐器,木制,原称“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

公元四世纪由西域传入内地,在乐队中应用相当广泛。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感受。

3.学生随音乐学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谱例:江楼钟鼓
002
(1) 聆听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结构特点一:鱼咬尾
提示学生注意前乐曲结尾的音与后句开头的音是相同的,乐句间连锁传递,环环相扣,使得旋律流畅,格调平和委婉。

自然引出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常用手法“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其特点是前句旋律的尾音与后句旋律的首音形成各种形式的重叠。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主要旋律两遍,体会旋律的委婉平静,优美如歌。

4.学唱主题旋律
5.完整欣赏《春江花月夜》
月上东山:(第一变奏)
1.音乐与第一段对比有何变化?(旋律如何走向等)
2.请注意结尾音调
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

花影层叠(第二变奏)
1.这段音乐的旋律中最有特点的乐思是哪部分?为什么?
2.结尾有什么特点?
乐曲描写了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葱葱花木掩映月色朦胧的画面,岸边簇簇鲜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