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合集下载

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辨识、评价、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辨识、评价、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识别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价,及时更新,为尽量减少和控制公司各项活动中的风险提供依据。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危险因素识别、评价、控制和更新工作。

3术语3.1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物质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因素。

危险源根据评价可以划分为重大危险源、重要危险源、一般危险源。

3.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认知危害、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3风险:特定危险、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3.4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3.5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伤害、疾病(不论严重程度)或死亡的与工作相关的事件。

注1:事故是一种造成了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

注2:没有造成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也被称为[near-miss未遂事件]、[near-hit虚惊事件]、[closecall差点出事]或[dangerousoccurrence危险事件]。

注3:紧急情况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事件。

)3.6危险、有害因素风险分级管控根据对危险、有害因素的风险评价,将危险、有害因素划分为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低风险/蓝色风险(D级)四个风险等级,并采用红、橙、黄、蓝色进行标识。

3.6.1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属于不可容许的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应由企业重点负责管控,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等级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标识为红色。

3.6.2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属于高度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应由公司管理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管控。

标识为橙色。

3.6.3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属于中度危险,应由所在车间负责管控,公司管理部负责监督落实。

班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班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班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各种危害因素对工作人员的健康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班组是生产一线的基础,也是最容易受到危害的群体。

因此,班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是班组管理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危害因素班组成员可能接触的危害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化学危害因素化学危害因素是指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品或化学性质。

在制造业和化工企业中,化学危害因素非常普遍,如有毒气体、化学药品、溶剂等。

化学危害最主要的途径是呼吸道、皮肤接触和口腔吸入。

它危害人体的时间短,现象难以察觉,但危害程度较高。

物理危害因素物理危害因素是指机械、声音、辐射、高温、低温等会损害员工的身体健康的各种物理因素。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各种物理危害因素越来越多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如噪音、振动、切割、打磨等。

生物危害因素生物危害因素是指这些群体可能感染的生物性微粒或细菌。

在医院、药品生产、食品生产等场合,生物危害因素普遍存在。

如炭疽、HIV病毒、气候和气象等。

心理危害心理危害是指人体受到心理刺激而引起的各种危害。

在生产中,心理危害源于各种因素,如工作强度、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压力等。

长期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逆境将会对班组成员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危害辨识危害辨识旨在发现可能危及员工健康的因素以及其产生的机理,以便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加以控制。

危害辨识的主要步骤如下:参考标准将涉及到的行业标准、法规、技术标准以及国际标准都进行整理,做到减少遗漏,避免重复。

涉及工艺过程针对每个工艺过程,逐一提取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估其危害程度。

辨识因素按标准制定的流程,对工艺中可能产生的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并确定每个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等级。

确定风险等级将辨识出的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按照危害程度等级进行划分,确定其相应的风险等级。

然后依照常规流程,对风险等级的高低进行判断,制定相应的危险了去措施。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将危害因素与可能产生的伤害进行量化、标准化以及综合评估,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模型,以此达到对危险程度的评价。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

为了准确的辨识出危(wei)险源,进行风险评价,以便采取控制措施。

合用于本项目所有施工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场所。

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wei)险品设施布置;建造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3、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4、施工工序: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5、施工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6、危(wei)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7、特殊装置、设备:锅炉房、危(wei)险品库房等;8、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9、各种设施:管理设施(指挥机关等)、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医院卫生所等)、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10、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和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为了便于进行危(wei)险源辨识和分析,首先应对危(wei)险因素与危害因素进行分类。

分类可任选以下两种方法中的一种:A、物理性危(wei)险源:(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如:脚手架、支撑架强度、刚度不够、起吊钢丝绳磨损严重。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 电危害 (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如:电线接头未包扎、化纤服装在易燃易爆环境中产生静电。

班组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

班组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

班组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是指在工作班组中,对潜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估和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以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班组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以下将对该主题进行论述。

一、班组危险源的辨识班组危险源的辨识是指在工作班组中,对潜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分析。

辨识危险源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法:通过对工作场所的观察,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如设备故障、不安全的操作行为等。

2. 咨询与交流法:通过与工作人员、经验丰富的员工等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对工作场所的危险源的看法和观点。

3. 资料查询法:通过查询相关的安全生产法规、安全生产资料等,了解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4. 数据分析法:通过对历史事故数据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危险源。

5. 现场评估法: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检查,发现潜在的危险源。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对班组工作中的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为进一步评价和控制危险源提供基础。

二、班组危险源的评价班组危险源的评价是指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危险源的危害程度和可能的事故发生概率。

评价危险源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事故树分析法:通过构建事故树模型,对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

2. 危险作业分析法:对涉及危险作业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识别和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3. 危险源辨识矩阵法:使用危险源辨识矩阵,根据危险源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发生频率,对危险源进行评价和分类。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对危险源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和预测,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三、班组危险源的控制班组危险源的控制是指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和减少危险源的风险。

控制危险源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程控制:通过改变工作环境或工作设备,减少危险源的产生或减轻其对员工的损害。

2. 行政控制: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规范员工的行为,避免或减少危险源的风险。

QHSE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管理办法

QHSE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管理办法

公司QHSE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管理办法公司名称:批 准 人:批准依据:发布文号:发布日期:生效日期:版 本:2012-01 发布范围:普发体系名称:质量健康安全环保编 码:QHSE-01-01工业区开发有限公司QHSE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管理办法1 目的辨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QHSE危害,评价风险程度,采取风险控制措施,预防事故发生。

2 适用范围公司及各所属单位。

3 编制依据《中海油海西宁德工业区开发有限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保管理制度》,QHSE-01,2011,公司。

4 主要应对的风险不能充分辨识危害因素、评价生产经营活动中的HSE风险,导致不能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发生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

5 释义5.1 危害指可能导致伤害、疾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5.2 危害识别指识别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5.3 QHSE风险指发生特定QHSE危险事件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5.4 风险评价指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过程。

5.5 环境因素指公司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要素。

6 职责分工6.1 各所属单位应辨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危害因素、作业过程风险因素,评价风险程度,采取控制措施。

6.2 各所属单位应识别重大危险源,建立档案,在总公司重大危险源管理系统上填报相关信息。

7 管理要求7.1 各所属单位应采取分级管理、全员辨识、系统评价并监督实施的原则,辨识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危害因素并控制。

7.2 危害因素辨识7.2.l辨识范围覆盖公司所有职能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的各项活动、产品和服务。

至少包括:1)常规(正常状态)和非常规(异常、紧急状态)的活动;2)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相关方人员和外来访问者)的活动;3)作业场所内的设备、设施(包括外界提供的设备、设施);4)以往活动的遗留问题,新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在工艺技术、设备、人员、作业环境和条件等方面发生变更的情况。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三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三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是指通过对企业或组织进行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确定潜在的危险源和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保护环境并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

一、程序的目的和范围:1. 目的:确保对潜在的危险源进行及时、全面的辨识,对风险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和防止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2. 范围: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或组织,无论其规模大小和行业类型。

二、程序的基本内容:1. 危险源辨识(1)制定危险源辨识计划,明确辨识的目标、范围和方法。

(2)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包括现场巡查、设备检查、操作步骤分析等方法。

(3)进行危险源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建立危险源台账。

(4)识别出可能导致事故或职业病的危险源。

2. 风险评价(1)将辨识出的危险源与员工接触情况相结合,评估潜在的风险。

(2)采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

(3)确定风险等级,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4)应用风险矩阵或其它方法,确定风险的具体评估结果。

3. 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1)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针对高风险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2)优先考虑控制措施的根本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3)制定明确的控制措施的目标、方法和期限。

(4)组织实施控制措施,确保其有效性。

(5)监督和检查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纠正和完善。

4. 监督和管理(1)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确保程序的有效实施。

(2)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定期开展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4)建立事故和职业病的报告和处理制度,确保事故和职业病的及时报告和处理。

(5)组织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三、程序的执行和监督:1. 确保程序的有效执行,需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和义务。

2. 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由相关部门负责监督并进行定期检查和审核。

班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

班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
第8页/共44页
1.3 危险类别
有害作业环境:作业场所缺陷:间距不足;信号、标志没有或不当;物体堆放不当。作业环境因素缺陷: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 外部噪声;风、雷电、洪水、野兽等自然危害。安全管理缺陷: 设计、 监测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纠正措施不当;(人机工效学) 人员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当或缺乏检查 ;超负荷;禁忌作业等; 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 相关方管理缺陷。
1. 危险及危险识别
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有时两者不加以区分,统称为危险、危害因素。 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是危险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2页/共44页
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 : 物的不安全状态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4类) 人的不安全行为(《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13类) 有害的作业环境 安全管理缺陷。 危险、危害识别:认知危险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需要注意危害是造成事件的根源或状态,不是事件本身。
第9页/共44页
1.3 危险类别
按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将生产过程的危险与危害因素分为6类:1.物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 (2)防护缺陷 (3)电危害 (4)噪声危害(5)振动危害 (6)电磁辐射 (7)运动物危害 (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管控制度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管控制度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管控制度1 目的为了对公司范围内存在的危险源全面、正确的识别和评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特制定本制度2适用范围适用于全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

3职责3.1 依据风险评价准则,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分析。

3.2 公司建立风险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本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和基层班组长骨干组成。

3.2.1总经理负责组织生产活动中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工作。

负责审批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结论。

3.2.2生产部负责编制“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指导各职能部门开展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负责各职能部门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有效性验证。

3.2.3各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分管区域生产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

3.2.4 各级员工应积极参与所从事生产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工作。

主动参加公司和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掌握基本分析评价方法,能自行评价。

4 风险评价频次及时机风险评价的频次为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公司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a)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b) 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c)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d) 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e)采用新设备、设施前或设备技术改造后投入使用前f)采用新的物质;g)发现新的隐患时;h)组织机构发生较大变动。

5风险评价方法选择评价小组对排查辨识出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可选择风险矩阵法(L.S)或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评估方法。

辨识分级采用风险矩阵法(L.S),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确定等级,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5.1直接作业、岗位等风险评价方法宜采用可选择风险矩阵法(L.S)或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评估方法。

班组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

班组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

班组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是组织和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关乎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事故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班组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进行阐述。

一、危险源的辨识危险源是指会对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造成潜在危险的物质、设备、环境和操作等因素。

班组在工作中应该积极主动地辨识危险源,以确保员工的安全。

辨识危险源的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1. 工作场所考察:定期进行工作场所的考察,了解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源,如有毒、有害气体、有害物质、高温、高压等。

2. 设备和设施检查:对工作设备和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能,避免因设备故障引发的潜在危险。

3. 工作流程分析:对工作流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潜在危险源,例如操作不当、人为疏忽等。

4. 管理制度审查:审查和评估管理制度,确保其完善和有效,防止管理制度本身成为危险源。

以上几种方法可以结合运用,对班组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

二、危险源的评价评价危险源的危害性和风险级别是为了确定控制危险源的优先顺序和措施,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危险源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危险源的危害性评估:根据危险源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评估其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潜在危害程度。

危险源的危害性评估应该依据相关的安全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进行,如危险化学品的毒性评价、高温条件下的热辐射评价等。

2. 风险评估:根据危险源的危害性和暴露程度,评估其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实际风险。

风险评估主要依据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结合具体情况和实际数据进行评估。

通过评价危险源的危害性和风险,可以确定控制危险的优先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三、危险源的控制控制危险源是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和减轻事故的后果,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控制危险源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工程控制:通过改变工作环境或工作设施来消除或减轻危险源。

例如,加装通风设备、安装防护设施、更换安全设备等。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1〕作业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基本步骤①识别确定作业活动及活动场所,形成作业活动清单;②对各项作业活动及活动场所中的危害因素及风险进行辨识;③对与各项危害因素有关的风险进行评价;④判定危害因素及风险级别,确定是否构成重大危害因素及风险;⑤针对评价中需要控制的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⑥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的更新。

〔2〕作业区〔大队〕主要领导审批作业区级普通危害因素〔见附表4〕和重大危害因素台帐〔见附表5〕,并将重大危害因素台帐报厂安全环保科;工艺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以下简称为“工艺危害分析〔PHA〕”工艺危害分析是通过系统的方法来识别、评估和控制工艺过程中的危害,包括后果分析和工艺危害评价,以预防工艺危害事故的发生。

工艺危害分析是装置生命周期内各个时期和阶段辨识、评估和控制工艺危害的有效工具。

〔1〕工艺危害分析的时机生产装置在以下阶段可以进行PHA:新改扩建项目、在役生产装置〔2〕工艺危害分析的方法推荐使用的分析方法:故障假设/检查表法〔What If/Checklist〕、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

〔3〕工艺危害分析方法的合用范围HAZOP :应用于新改扩建项目投用前、高危害工艺装置生产阶段。

What If/Checklist:应用于低危害工艺装置生产阶段、停用封存、拆除报废阶段、工艺变更过程。

FMEA:应用于分析在役装置的关键组件及其对整个系统的影响,也可以辨识共因失效和单一组件失效导致的危害事件、事故。

FTA:应用于由HAZOP 和What If/Checklist 识别出来的特定事件的分析。

〔4〕工艺危害分析的频次高危害工艺装置生产阶段每三年一次,其他生产装置每五年一次。

〔5〕工艺危害分析的实施公司将首先采用HAZOP 方法陆续对公司的所有生产装置开展工艺危害分析,具体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危(wei)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工作管理规定》执行。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确定管理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确定管理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确定管理程序1目的和范围为了识别公司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有害的环境影响等危害因素,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控制和削减措施,并对危害及其影响实现事前预防控制,使公司的HSE风险降至“合理并可接受”的程度,特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规定了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范围、职责和内容。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及所属单位和相关承包商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

2引用术语本程序采用Q/SY1002系列标准规定的术语。

3职责3.1安全环保处为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

负责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组织公司系统的识别与评价方法培训和技术指导,汇总公司各部门及所属单位的危害因素,建立公司危害因素数据库;并对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审核。

3.2公司机关相关部门负责定期组织分管业务系统开展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汇总本系统的危害因素,建立本系统危害因素数据库。

督促本业务系统单位制定和落实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并报安全环保处。

3.3各单位负责定期组织本单位工作范围内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制定和落实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建立本单位危害因素数据库,并按业务类别上报公司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并为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的实施提供相应资源。

4程序内容4.1危害因素的辨识、风险评价4.1.1危害因素辨识的范围危害因素辨识的范围应覆盖本单位(部门)的所有产品、活动和服务过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a)道路交通活动产生的危害。

b)生产作业活动产生的危害。

c)本单位组织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可能存在的危害。

d)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包括承包商或来访人员)可能产生的危害。

e)员工的不良习惯、心态、健康状况及违章操作行为等可能产生的危害。

f)作业场所自然环境状况和厂区平面布局、构筑物状况产生的危害。

生产管理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4篇)

生产管理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4篇)

生产管理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和依据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识别和评价生产管理活动中的危害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保障员工的工作安全与健康。

2. 依据本制度的依据包括:(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 国家、行业相关的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和规范(3) 公司内部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标准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管理活动中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并适用于所有员工和相关合作伙伴。

三、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流程1. 危害识别(1) 开展生产管理活动的危害识别工作,包括对生产设备、工艺过程、物料与物质、作业环境等方面的危害进行识别。

(2) 成立危害识别小组,由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危害识别工作。

(3)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危害识别,包括现场观察、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查阅等。

(4) 对识别出的危害进行评估,确定其危害程度和可能引发的风险。

2. 风险评价(1) 对识别出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价,包括对可能导致的事故事件的可能性与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2)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确定每个危害的优先级,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 控制措施制定与落实(1) 根据危害的优先级和风险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制定计划进行落实。

(2) 控制措施的制定应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措施。

(3) 指定专人负责控制措施的落实和效果的监督。

4. 监督与检查(1) 公司将建立监督与检查机制,定期对各部门和岗位的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2) 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及时通报相关责任人和员工。

四、员工培训与意识提升1. 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知识和技能。

2. 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推行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机制,增强员工的主动参与和责任感。

3. 定期组织应急演习,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安全奖惩制度1. 建立安全奖励机制,对在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方面有突出贡献和表现的员工进行奖励。

班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

班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
因果分析法:通过分析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从而识别 班组危害。
风险矩阵法:根据班组面临的风险大小和可接受程度,对不同风险进行分类和评估,确 定班组危害的优先控制顺序。
02
班组风险评价的步骤
确定评价对象
确定评价范围和对象,包括设备、 作业活动、人员等
确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定期对班组作 业活动进行风 险评估,识别 潜在危害和风

评估结果应用 于指导班组作 业活动,降低
风险
针对评估结果, 制定相应的风
险控制措施
持续监测班组 作业活动,及 时发现和解决
风险问题
及时更新风险管理措施
定期评估班组的风险状况,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风险管理措施,以适应新的风险状况。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
考虑管理因素
班组管理:确保班组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培训:定期对班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应急预案:制定班组应急预案,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监督检查:加强班组安全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安全行为和状态
04
班组风险控制措施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班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
汇报人:
目录
01 02 03 04 05
班组危害辨识的方法 班组风险评价的步骤 班组风险评价的注意事项
班组风险控制措施 班组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
01
班组危害辨识的方法
经验法
经验法:根据班组员工的工作经验,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害和风险 流程法:通过分析班组工作的流程,找出可能存在的危害和风险 检查表法:制定班组危害辨识检查表,逐项检查可能存在的危害和风险 模拟法:通过模拟班组工作环境和操作过程,发现可能存在的危害和风险

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方法

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方法

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方法1.目的1.1为作业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提供操作技术参考,系统地识别作业过程潜在的风险和指导作业风险的有效控制。

1.2规定了作业活动过程的危害识别及其危害导致的风险评估方法,适用于作业过程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评估工作。

2.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六条、第四十五条3.定义3.1危害: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条件或行为。

3.2风险:某一特定危害可能造成损失或损害的潜在性变成现实的机会,通常表现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3.3风险评估:辨识危害引发特定事件的可能性、暴露和结果的严重度,并将现有风险水平与规定的标准、目标风险水平进行比较,确定风险是否可以容忍的全过程。

4.要求与方法4.1区域内部风险评估区域内部风险评估是对作业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主要针对作业任务执行过程进行,目的是掌握危害因素在各工种的分布以及各工种面临风险的大小。

评估结果应填写《区域内部风险评估填报表》,该报表有关项目填写要求如下:文档4.1.1工种:是生产活动中专业作业活动的分类。

4.1.2作业任务:指各专业涉及的工作任务类别。

4.1.3作业步骤:即作业过程按照执行功能进行分解、归类的若干个功能阶段。

在分解作业步骤时避免划分过细,以免增加分析的工作量,一般按照完成一个功能单元进行划分。

4.1.4危害名称:执行每一步骤中存在的可能危及人员、设备和企业形象的危害的具体称谓。

危害一般填写格式为〃副词+名词或动名词〃,如:〃压力不足的车胎”、“有尖角的设备〃等。

4.1.5危害类别:分为9大类,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机械危害、生物危害、人机工效危害、社会-心理危害、行为危害、环境危害、能源危害。

4.1.6危害及有关信描述:对辨识出的危害,在本单位范围内进行普查,确定其存在的数量、位置、时间以及相关的化学或物理特性,即说明在执行同类作业任务时,该危害存在于哪些地方?有多少?什么时间会涉及到?该危害的可能重量、强度、长度等如何?4.1.7风险描述:现存危害可能引起风险的具体信息,即危害转化为风险导致后果的过程;描述清楚事故发展的一个序列。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是指组织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危险和风险,制定的一套用于识别和评估潜在危害和风险的管理制度。

其目的是通过对危害和风险的辨识和评价,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组织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危害辨识是指识别潜在的危险因素和危害,包括人员、设备、环境等方面的危险因素。

在危害辨识中,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如安全检查、风险分析、事故调查等,从而全面了解和识别组织内部和外部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风险评价是指对辨识出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其潜在的危险性和风险水平。

在风险评价中,可以采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如风险矩阵、概率论、统计学等,从而得出对危险因素的评估结果和具体的风险水平。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管理流程和方法。

确定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责任部门和人员,并明确各个环节和步骤的操作要求。

2. 开展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工作。

通过开展安全检查、风险分析、事故调查等工作,全面识别和评估组织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和风险。

3. 确定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和风险管理措施。

将危险因素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和评估,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预防、控制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措施。

4. 组织实施和监督风险管理措施的执行。

对确定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组织实施,并通过定期的检查和评估,监督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效果。

5. 定期评估和更新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对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更新和改进,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通过建立和实施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组织可以及时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危险因素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从而降低事故和灾害的发生概率,保障组织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危险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要求

危险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要求

免除了不可接受的伤害风险的状态。

可能导致伤害或者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者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者状态。

某一特定危(wei)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危(wei)险源分类:根据危(wei)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的作用,分两大类:——第一类危(wei)险源(能量意外释放):生产过程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能量(能源/能量载体)或者危(wei)险物质。

防止第一类危(wei)险源导致事故——约束/限制能量/危(wei)险物质,控制危(wei)险源。

——第二类危(wei)险源:导致能量或者危(wei)险物质约束或者限制措施破坏或者失效的各种因素。

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因素。

两类危(wei)险源的相互关系第一类危(wei)险源是能量主体,决定事故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wei)险源是第一类危(wei)险源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wei)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进行危(wei)险源辨识时,先辨识第一类危(wei)险源;再辨识第二类危(wei)险源。

危(wei)险源存在于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必须要对系统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分清主要危(wei)险源及其相关的危(wei)险性、有害性。

危(wei)险源辨识不要发生遗漏,要全面进行分析,以免留下隐患。

惟独认识到它是危(wei)险源,才干对它进行风险评价,才干对它采取措施。

对危(wei)险源,要分析其触发事件,也就是危(wei)险源浮现的重要依据或者设想的事故模式或者后果。

其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划分作业活动辨识危(wei)险源评价风险风险控制的策划实施风险控制计划评审控制计划的适宜性(必要时)进行危(wei)险源辨识首先要划分作业活动,危(wei)险源辨识针对作业活动进行。

划分作业活动就是当我们需要辨识比较复杂的对象时,先将其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部份,使我们能够比较容易、清楚地对其危(wei)险源进行辨识。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3篇)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3篇)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害因素,是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即人、物、环境、管理几方面的缺陷,危害是造成事故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指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危害辨识指识别危害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为什么能发生,怎样发生的过程。

危害辨识的两个关键任务是辨识可能发生的特定的不期望的后果;辨识导致这些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和设备的特性。

风险评价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过程。

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负责公司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组织领导工作,并提供重大危险控制所需的资源。

安全环保部负责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重大风险因素控制计划的制定。

对不可承受风险控制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负责环境污染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环境污染不可承受风险的治理和控制计划。

生产技术部负责组织生产工艺、工程项目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生产工艺、工程项目方面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按照“三同时”的要求,保证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职业安全健康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负责组织电气、机械设备设施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电气、机械设备设施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负责本单位作业范围内的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作业范围内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实施本单位评价出的风险因素的控制计划。

安全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安全环保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安全环保部主管人员兼任;生产工艺、工程项目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兼任;电气、机械设备设施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生产技术部主管电气、机械设备人员兼任;专业小组成员: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电气、机械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物体打击
• 2.车辆伤害(企业机动车辆行驶中,不含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 辆
• 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包括雷击)
• 6.淹溺
7.灼伤(不包括电灼伤、火灾引起的烧伤)
• 8.火灾
9.高处坠落 10.坍塌
• 11.放炮(爆破作业发生的伤亡事故) 12.火药爆炸
、照明不足等); ➢ 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 ➢ 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露; ➢ 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 包括水、气、声、渣、废物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
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1.2 危险识别的范围
•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建设项目); • 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及紧急状态); •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及将来); •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承包商、后勤服务等); •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 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 8)企业周围环境; •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洪水、台风等)。
宗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1.2 危险识别的范围
• 常规活动:如出料、切换、清罐(塔、器)、 加料、提(降)负荷及重要参数的调整、巡检 和作业现场清理等日常操作。
• 非常规活动:如检维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 患治理项目、重要的工艺变更和设备变更、停 电、水、气(汽)的处理等危险性较大的活动 。
班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 价
2020年7月20日星期一
随着HSE管理体系的推行和实施,危 害辨识 “风险评价”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 起。许多人认为,风险评价是安全技术 人员的事,与我们班组员工无关。其实 不论是从风险评价的角度,还是从安全 教育的角度,班组风险评价都有其特殊 的作用。那么,基层班组如何开展风险 评价呢?

第二步是评估风险的大小,即分析每个危害因 素引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一旦发生了,后 果又是怎样?每一种事故都可以根据它们发生的难 易程度(或称事故频度)与造成的后果,分析其风 险值,风险值越高,越危险,应作为我们控制的重 点。有些评价方法提供了事故发生难易程度与事故 后果的评分方法,还提供了风险的基准值,即如果 风险值超过了基准值,则认为风险不可接受,必须 立即采取措施。第三步是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当然 首先要控制那些超出风险基准值的风险。实际上, 对于在允许范围内的风险,我们也应该根据风险大 小的顺序加以控制,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风险 控制措施可以从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小事故 后果两方面考虑。概括一下,风险评价就是分析评 价对象存在的危害因素,评估风险值(危险程度) 的大小,提出控制风险,特别是重大风险的措施, 促进安全生产。
也可以反过来询问: ➢谁(什么)会受到伤害?
➢伤害怎样发生? ➢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

•1.6 危害造成的后果
• 包括:
➢ 人身伤害、死亡(包括割伤、挫伤、擦伤、肢体损 伤等);
➢ 疾病(如头痛、呼吸困难、失明、皮肤病、癌症、 肢体不能正常动作等);
➢ 财产损失; 停工;违法;影响信誉; ➢ 工作环境破坏; ➢ 水、空气、土壤、地下水及噪音污染(自然环境破
• 作业场所的设备设施:通常在一个工厂中80% 的风险往往是由20%的设备引起的,所以在定 量风险评估中无需考虑所有设备,只要充分考 虑对整个装置安全影响比较大、危险性比较高 的设备设施。

1.3 危险类别
不安全行为: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
能发生的行为。
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为13大类:
坏)。

• 2.风险及风险评价
•风险—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及后果的结
合。
•风险评价—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接
受范围的全过程。
•可承受的风险---根据用人单位的法律义务和职业
安全健康与环境方针,用人单位可接受的风险。

•风险度 •= R
•可能 性L
•× •后果严重 性S
•发生的频 •△ •现有的预防、检测、控制措

1.3 危险类别
• 按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将生产 过程的危险与危害因素分为6类:
• 3.生物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 (1)致病性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
物 • (5)其他生物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 4.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 (1)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

1.3 危险类别
• 按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将生产过程的危险与危害因素分为6类:
• 1.物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 (1)设备、设施缺陷 (2)防护缺陷 (3)电危害 (4)噪声
危害 • (5)振动危害 (6)电磁辐射 (7)运动物危害 (8)明
火 •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 (11)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 • (14)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 2.化学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 (1)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 • (4)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3. 评价准则的制 定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等
•标 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 •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
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 •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
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 外 部噪声;风、雷电、洪水、野兽等自然危害。 • 安全管理缺陷: • 设计、 监测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纠正措施 不当;(人机工效学) • 人员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 当或缺乏检查 ;超负荷;禁忌作业等; • 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 • 相关方管理缺陷。
1.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 使用不安全设备
4. 用手代替工具操作
5. 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 6.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 攀、坐不安全位置
8.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 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
10. 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11. 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
或可忽略的水平

•个体防护 •举例
•个体防护
•管理控制
•工程技术控制
•降低危险
•局限控制(如分散危险) •隔离人员或危害
•变更工艺减小危害性
•消除危险
•改用危害性低的物质 •停止使用有害物质或以无害物代替

•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
• 我们常说的风险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危害因素辨识,二是风险大小的评估,三 是风险的控制。危害因素辨识是风险评价的第 一步,即要预先分析评价对象究竟存在哪些危 害、有害因素?比如导致火灾、爆炸、致人中 毒以及职业病的因素。由于危害因素辨识是风 险评价的基础,因此,这一步骤特别重要。危 害因素辨识应尽可能全面,不要遗漏。危害因 素辨识时,不仅要考虑正常操作工况,更要考 虑操作、工艺、设备、仪表等不正常时带来的 危害。

• 第二,教育性。班组风险具有的教育作用恐怕是最 重要的。班组风险评价相当于对班组生产过程进行 深入、细致的解剖:生产的哪个环节、哪个部位易 发生事故?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故?后果怎样?如何 应对?哪些需要特别关注?问题一清二楚,班组人 员通过风险评价所受到的教育是其他方法难以比拟 的。所以说,对班组风险评价而言,我们既要重视 评价的结果,即如何控制风险;又要重视评价的过 程,强调在风险评价过程中学习更多的安全知识。 班组人员熟悉现场,如认真开展风险评价,可收到 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 • 需要注意危害是造成事件的根源或状态,不是事件 本身。

•1.1 危险的表现形式
• 在进行危险识别时,应充分考虑:
➢ 火灾和爆炸;一切可能造成事件或事故的活动或行为; ➢ 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 ➢ 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电磁辐射、同位素辐射); ➢ 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 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

•班组开展风险评价的作用
• 与专门从事风险评价的机构相比,班组风险评 价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或者说是班组风险 评价的作用或目的吧!
• 第一,时限性。受财力、人力等因素所限,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请专业机构随时进行安全评 价,也就是说专业性评价是有一定周期的;而 班组风险评价则可随时进行,特别是当工艺、 设备、……以及人员发生变化时,往往会产生 新的危害,这时进行班组风险评价就能及时识 别发生变化后带来的危害并加以控制。这就是 国外特别强调的“变更管理”。
中,忽视其使用
12. 不安全装束
13.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1.3 危险类别
• 物的不安全状态: • 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
• 物质条件:火灾、爆炸性物质泄露;毒性物质;
• 物体条件: 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为4大类:

1.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