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电位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合集下载

p300诱发电位解释

p300诱发电位解释

p300诱发电位解释
P300诱发电位是指一种特殊的脑电波,主要在视觉或听觉刺激后出现。

它是一种正电波,出现在刺激后约300毫秒的时间窗口内,因此被称为P300。

P300诱发电位是一种反映认知加工和注意力分配的电生理信号。

它在许多认知任务中都被观察到,如目标检测、工作记忆和决策制定等。

P300的出现可以反映个体对于刺激的注意力和关注程度。

P300诱发电位的生成与大脑皮层的信息处理和筛选有关。

它主要在顶叶区域(尤其是顶叶的Pz电极位置)被记录到,但在其他区域也可能有一定的分布。

P300通常由两个主要的成分组成:P3a和P3b。

P3a主要与注意力转移和注意力捕获有关,而P3b则与目标识别和决策制定有关。

P300诱发电位的幅度和潜伏期可以受多种因素影响。

例如,被试的年龄、性别、认知状态和情绪状态等都可能对P300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还发现,P300的幅度和潜伏期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控制能力相关。

P300诱发电位在临床和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上,它可以用于评估认知功能的损害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如阿尔茨海默病。

在研究领域,P300可以用于研究记忆、决策和注意力等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

此外,P300还可以用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开发,用来
实现脑机交互和脑控制设备。

P300诱发电位是一种反映认知加工和注意力分配的脑电信号。

它的生成与大脑皮层的信息处理和筛选有关,可以用于评估认知功能、研究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以及开发脑机接口技术。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
刺激方式:全视野、半视野; 记录电极:O1、Oz、O2,参考:Cz;地线 FPz
视诱发电位
Cz
右眼
AVERAGING
O'z A1 O1 Oz O2
70 cm
刺激.:棋盘格 大小:视角 频率.:最大. 2 Hz 暗室
O'1-Cz O'z-Cz O'2-Cz
N145 N75
P100
100
200 ms
• 反应从视网膜到视皮层的整个视觉通路的传导 功能。这条通路的解剖结构包括:视网膜→视 神经→视交叉→视放射→视觉皮层。
• VEP在检查视交叉前视神经传导障碍时最有价 值,但VEP的异常并没有特异性,例如,肿瘤 压迫视神经、缺血改变或脱髓鞘疾病都可引起 P100波潜伏期延长。
检测方法:
常用方法为棋盘格翻转VEP
正常VEP波性辨认及正常值
波形命名:N75、P100、N145 波形辨认及正常值:由三相复合波组成 异 常 : 波 形 消 失 ; 潜 伏 期 > M + 3 SD
(117.6ms) ;波幅降低;潜伏期和波幅均异常 N145
N75
P100 12
VEP异常的临床意义:
(1)波形消失:尤其是双眼波形消失,可能出现技 术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或势力极差。若排除, 说明视觉传导通路病变。单眼波形消失,提示 病变侧视交叉前部病变。
刺激强度:主观听阈+60dB 短声(click);频率:1030c/s 刺激方式:单耳,对侧白噪音掩盖;每侧重复2次 记录电极:Cz,参考:乳突或耳垂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VI VII
IV V III II
I
刺激
V
IV III II I

诱发电位简介

诱发电位简介
BAEP各波绝对潜伏期(PL)均延长而且双侧对称, 如 I-V潜伏期(IPL)不长,则可能为传导性耳聋直至听 神经近耳蜗段病损;
倘若I-V IPL延长,则可能提示脑干听通路受累。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简称SEP)是常见 的感觉诱发电位,是当感觉器官、感觉神经或感觉传导途径上任 何一点受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引导出的电位。它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特异性躯体感觉传入通路、脑干网状结构及脑皮层的机 能状态
图形
一般神经科仅需了解1°方格刺激时P100的潜伏期和 波幅情况。
眼科需了解1°及15′方格刺激时P100的潜伏期和波幅 情况。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一项脑干受损较为敏感的客观指标, 是由声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上的电活动,能 客观敏感地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耳科除了根据PL、IPL、ILD的异常来判断脑干通路障 碍的情况外,还要结合纯音测听来判断听力障碍的性 质,如是感音性、神经性、还是传导性的;是蜗性的 还是蜗后性的
神经科和耳科根据需要来测定感觉阈值
引导不出BAEP,可以考虑为听神经近耳蜗段的严重 损伤;
各波消失,可考虑听神经颅内段或脑干严重病损。
好。 血肿量>30ml且<50ml时,若Ⅰ~Ⅴ IPL趋于正常,多不需手术治疗。
若呈进行性异常时,它提示对脑干有进行性受累,应及时手术治疗。 血肿量>50ml,Ⅰ~Ⅴ IPL显著延长时,一般手术治疗也难以达到理想
效果。 因此,通过测试BAEP来判断有无脑干受损及受损程度,同时与CT及临
床结合起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另外,监测BAEP可判断脑干功能恢复 程度,为评价治疗结果、判定病人预后提供信息。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名词解释(2)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名词解释(2)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名词解释(2)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名词解释67.神经反射:是指在CNS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68. 后放:即使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仍可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发放冲动的现象。

69.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可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之为牵涉痛。

71.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72.β运动神经元:体积较大,对梭内、外肌都有支配。

73.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的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名词解释)2017-04-09 14:36 | #2楼1.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2.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 .轴突内借助轴浆(神经元轴突内的胞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称为轴浆运输。

3.突触(synapse) 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

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4.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7.突触的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8.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强直后增强。

教育的生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的生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的生理学基础(20090-010374-001-01) >作业>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概述名词解释:阈值:阈值(threshold intensity)是指当刺激的作用时间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有一个最小的刺激强度。

阈刺激: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是指达到阈强度的刺激。

组织:组织(tissue)是指由结构相似和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的有机整体。

器官:器官(organ)是由不同的组织经发育分化相互结合而成的,执行一定的生理功能。

系统:系统(system)由若干功能、结构相近的器官组成,共同执行某一完整的生理功能。

细胞:细胞(cell)是机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小最基本单位。

一切有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

神经纤维:神经纤维(nerve fiber)是指由神经元的突起和包在其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

神经纤维常常集合成束,如脑、脊髓的白质及周围神经系统的每根神经,都是由许多根神经纤维集合而成。

神经纤维包括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郎飞氏结:郎飞氏结(Ranvier node)是指髓鞘间断处,呈半裸露状态的轴突。

自身调节:自身调节(auto regulation)是指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器官、组织或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作用而自身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hume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通过血液或其它体液,作用到机体的一些组织、器官,引起某些机能活动的改变。

正反馈: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是指生理效应与调节机构的原发作用一致,即原发作用使机能加强,通过反馈作用使机能更加强;原发作用使机能减弱,通过反馈作用使机能更减弱。

负反馈: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是指生理效应使调节机构的原发作用向相反方面发展,它可以维持生理机能的相对稳定。

第三章神经系统名词解释:神经节:神经节(ganglion)是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在中枢以外的周围部位集合而成的结节状构造。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1.正反馈: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一致,起到促进或加强原效应的作用,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的环境。 3.稳态: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 4.兴奋-收缩偶联:指将电兴奋过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5.终板电位:神经肌肉传递时在终板部位所看到的局部电位变化。 6.阀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的数值称为阀电位。 7.阀强度:能刺激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8.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9.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10.兴奋性: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11.突触: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位。 12.神经递质:由神经末梢分泌的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 13.脊休克:脊髓失去与高位。 14.脑电图:将引导电极置于头皮上,用脑电图机将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脑电图活动称为脑电图。 15.皮层诱发电位:在感觉传入的冲动的刺激下,大脑皮层某一区域产生较为局限的电位变化。16.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的特殊蛋白质。 17.视野:单眼固定注视一点时该眼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 18.视敏度:也称视力,指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 19.暗适应:人从亮处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视觉视敏度才逐渐提高,恢复在暗处的视力。 20.明适应:人从暗处突然进到亮处,起初感到一片耀眼光亮,不能视物,片刻后才恢复视觉。 21.耳蜗微音器电位:耳蜗收到声波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交流性质的电位变化。 22.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3.红细胞脆性: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24.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能较长时间保持悬浮状态。 25.生理止血:指小血管损伤,血液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26.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27.心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 28.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29.自律性: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的发生节律性的兴奋的特性。 30.收缩压:当人的心脏收缩时,动脉内的压力最高,此时内壁的压力称为收缩压。 31.舒张压:当人的心脏舒张时,动脉血管弹性回缩时,产生的压力称为舒张压。 32.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33.中心静脉压: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 34.期前收缩: 35.肺活量: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 36.波尔效应:co2浓度的增加可降低细胞内的PH,引起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氧亲和力下降的现象37.潮气量:通常是指在静息状态下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38.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 39.肾糖阀:人的肾脏限制血糖流失的最大能力。

医学生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生理学名词解释

1.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和每分钟肺血流量(Q)的比值。

2.血氧饱和度:血液中被氧结合的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容量占全部可结合的血红蛋白(Hb)容量的百分比,即血液中血氧的浓度。

3.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4.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肾小球滤过液的定比重吸收。

即滤过液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球滤过量的65%~70%左右。

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尿量不至于因肾小球的滤过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5. 牵张反射:肌肉在外力或自身的其它肌肉收缩的作用下而受到牵拉时,由于本身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诱发同一肌肉产生收缩的一类反射。

6.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7. 血流速度:指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8. 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特有的电变化,是细胞自发性节律性去极化形成的。

9. 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量与耗O2量的比值。

10.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中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为去极化电位。

11. 等张收缩:骨骼肌中向心收缩的一种。

等张收缩时,肌肉的收缩只是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这是在肌肉收缩时所承受的负荷小于肌肉收缩力的情况下产生的。

可使物体产生位移,因此可以做功。

12. 跨膜信号转导:某些刺激信号作用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或起受体样作用的蛋白质,在通过细胞内一系列以蛋白构象和功能变化为基础的级联反应,实现对细胞功能活动调控的过程。

13. 分节运动:小肠的一种以环行肌自动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包括收缩和舒张活动。

14. 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15. 继发性主动转运:许多物质在进行主动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后者是钠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

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16. 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刺激:细胞所处环境的变化,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性质的环境变化。

若要是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刺激量包括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2.阈刺激: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刚好能使细胞的静息电位发生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

3.蠕动:空腔器官平滑肌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由平滑肌的顺序舒缩引起,形成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4.食管下括约肌:食管下段近胃贲门处,虽然在解剖上并不存在括约肌,但此处有一段长3-5cm的高压区,此处的压力比胃内压力高5-10mmHg。

正常情况下,能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起到类似括约肌的作用,称谓食管下括约肌(LES)。

5.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6.食物的生物热价:1g某种食物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7.食物的物理热价:1g某种食物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

8.事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9.呼吸商:一定时间机体呼出CO2的量与吸入O2的量的比值。

10.肾糖阈:当血糖达到180mg/100ml(血液),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经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11.清除率:两肾在单位时间内(一般为一分钟)内能将一定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能完全清除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12.视敏度:眼睛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

13.暗适应: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视敏度才逐渐提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

14.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改眼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

15.皮层诱发电位:刺激感觉传入系统或者脑的某一部位时,在大脑皮层一定部位引出的电位变化。

皮层诱发点位可由刺激感受器、感觉神经或感觉传入通路的任何一个部位而引出。

包括:主反应、次反应、后发放。

16.睡眠与觉醒:人所处的两种不同状态,两者交替而形成睡眠觉醒周期。

诱 发 电 位(Evoked potential EPs)

诱 发 电 位(Evoked potential EPs)
B、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 --------短潜伏期诱发电位
C、特异皮层视觉诱发电位(VEP) --------长潜伏期诱发电位
四、诱发电位波形命名
1、NPN(PNP)命名法 N1、P1、N2… Na、Nb…
2、极性+潜伏期:P15、N20、P100… SEPs VEP此法命名。
3、罗马字母Ⅰ、Ⅱ、Ⅲ、Ⅳ、Ⅴ、Ⅵ、 Ⅶ、Ⅷ、Ⅸ、Ⅹ BAEP此法命名。
C、 皮层下电位—可检P15、 N20 、P25、 电位。
P15 目前尚不确定,大家都认为与丘脑或内 侧丘索有关。
N20 基本确定来自于大脑皮层一级体感区。 P25 来源于一级体感区有关,但是它是一个
综合性电位。
重点观察的是N20电位
4、下肢SEPt 选择刺激胫后神经(内踝刺激)
<1>腘窝电位(PF),可看到一个N8波, 来源于胫后神经复合电位。
<2>马尾电位(CE),出现N18、 N19 两个电位,N18为马尾感觉神经根复合 电位。
N19认为是腰髓的容积传导电位。 重点观察N18电位。
<3>腰髓电位(LP),N20腰髓后角突触后电 位。
<4>皮层下电位 可出现P40、 N50、 P60、 N75 波。
<2>丘脑 与SLSEP关系密切的主要是腹外侧部。 <3>大脑皮层 与SLSEP关系密切的重要是一级体感区(s1)。
3、上肢SEP
我们常选择正中神经(腕部刺激)。
常放置的电极部位Erb 、 C7 大脑皮层中 央后回体感区的投影区---Cz(顶EP)后 2-2.5cm 左右旁开7cm 参考电极可置于 FZ(前额)或(A1/A2)耳垂部,刺激强度 则见指微动即可(运动阈值)。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一、绪论1、内环境:内环境是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如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3、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反应:反应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对刺激所发生的应答。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5、量子释放:以小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6、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又名主动运输,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帮助下,同时消耗能量,进行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7、被动转运:被动转运又名被动运输,是指某些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

8、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9、阈刺激:在刺激持续时间和对时间变化率保持中等数值的情况下,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10、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1、终板电位:终板电位是指终板膜上的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从而使终板膜局部产生的去极化电位。

12、跨膜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针对外源信息所发生的细胞内生物化学变化及效应的全过程。

三、血液13、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破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包括受损小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14、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液凝固实质是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15、交叉配血:将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混合作为主侧,将供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混合作为次侧,观察有无凝集反应。

这一过程称为交叉配血。

四、血液循环16、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分,故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

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1.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1.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环境。

以区别于整个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4.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5.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速度,即以血浆柱的高度来表示。

6.趋化性:血管内的吞噬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并朝细菌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方向游走,到达入侵细菌、异物周围,这种特性称为趋化性。

7.血浆:指血液未发生凝固的液体部分。

8.血清:指从凝血块中析出的液体部分。

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10.血型: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

医学-康复资料-诱发电位

医学-康复资料-诱发电位

一、诱发电位(一)定义及概述1、定义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是指对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包括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给予适宜的刺激,或使大脑对刺激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该系统和大脑的相应部位产生可以检出的、与刺激有相对固定时间间隔(锁时关系)和特定相位的生物电反应。

从定义可以看出,诱发电位有其空间、时间和相位特征,即EP必须在特定的部位才能检测出来,其潜伏期与刺激之间有较严格的锁时(time-locked)关系,并且各种EP有其特定的波形和电位分布。

在临床实践中,EP常用来评价感觉和运动系统的传导功能以及高级神经活动(如认知功能)。

2、诱发电位的检出(1)EP跟其它临床神经电生理测试一样,包括刺激系统、记录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

其主要不同点是在信号处理系统中应用了平均叠加技术,原因是EP尤其是短潜伏期EP的波幅较低。

平均叠加次数视EP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2)平均叠加技术有其技术和理论上的不足,在实际应用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噪声源。

例如,测试时一般要求皮肤和电极间的极间阻抗小于5kΩ。

(3)为保证检出结果的可靠,EP测试要求至少重复一次,必要时需重复测试多次。

(4)需利用各种滤波技术以排除伪迹。

(5)记录导联标准采用国际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

3、分类及命名(1)从临床实用角度我们将EP分为两大类,即外源性的与感觉或运动功能有关的刺激相关电位(stimulus-related potential,SRP)和内源性的与认知功能有关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

SRP根据刺激的类型和模式一般分为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四类。

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
一、潜伏期:指从刺激起始到所测试的诱发 电位反应波上某一特定(起始点或峰点) 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以ms表示。起始点 之间的潜伏期称为起始潜伏期(OL),起 始点至波峰的顶点称之为峰潜伏期(PL), 测量不同的峰之间的潜伏期,则称为峰间 期(IPL)。
评价指标(二)
二、波幅AMP:波峰幅度是指从波峰到基线 (幅度为0)的垂直距离。以μ V表示。峰峰幅度指任何两个连续的极性相反的峰-峰 之间的垂直距离。
应用
1、脑血管病和痴呆。 2、弱智儿童 3、观察脑瘫患儿认知及疗效 4、精神病 5、其他疾病,主要是CNS系统疾病。 6、测谎
诱发电位
定义
• 诱发电位(EP)是多次重复刺激中枢神经 系统经过平均和叠加获得与刺激有琐时关 系的电位。狭义上有人将事件相关电P2、N2、P3(P300)、MMN、 N400、CNV等。
命名
一、按极性命名:P(Positive)代表正性波,N (Negative)代表负性波。如P1、N1等 二、按极性极及平均潜伏期命名:P300、 N400等。 三、其他。
P300特点
• P300是潜伏在300ms左右的正相诱发电位。 属于ERP中的内源性成分,是受试者对刺 激信息进行加工的客观反应,反映了大脑 对信息的初步认知加工,与注意、认知、 判断及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 P300代 表对信息的初级加工的过程,一般在接受 信息后300~500ms左右引出,1000ms后消 失。
P300与智能
• 智能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 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其 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ERP中N1、N2、 MMN、PN与被动和主动注意,P300与记 忆、认知,N400与语言、言语,CNV与注 意、期待、准备等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 智能的不同方面。

名词解释电生理

名词解释电生理

膜学说:Bernstein认为胞膜,对钾离子有特殊的通透性,而对较大的阳离子或阴离子均无通透性。

因此,由于膜内外K+浓度不同,膜内K+浓度大,所以膜内电位为负,膜外为正,膜电位在数值上等于K+的平衡电位。

当电刺激时,神经或肌肉细胞膜兴奋,膜的选择通透性暂时消失,而变为没有选择性通透性的膜,此时膜两边的电位差消失,所以冲动到达处的电位较正常部位为负,所以他认为动作电位是膜电位消失的结果。

也就是说动作电位达到顶峰时膜的电位应接近于零。

离子学说:动作电位期间膜对钠通透性瞬间增大并远远超过了对钾的通透性的双离子假说。

时间常数:指膜电压随时间而改变的过程,用一常数表示之,它的大小等于R,C的乘积。

空间常数:指度量电压的空间衰减,即标志电压依距离而衰减的程度。

膜电位:生物电发生在细胞膜的内外两边静息电位: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细胞膜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电位差电紧张电位:当直流电流或去极化方波作用于神经纤维时,在电流刺激强度小于阈强度时,即阈下刺激,电流从膜外穿过介质经阳极流向阴极。

在阳极,电流从膜外流向膜内,在阴极处则电流是从膜内流向膜外。

这样在阳极和阴极附近有一个被动的电流分布,引起膜电流的变化称电紧张电位。

兴奋性突出后电位(EPSP):刺激攀缘纤维可在蒲倾野氏细胞内记到一去极化电位。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出后电位(IPSP):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级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诱发电位:指人工的或自然的特异刺激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电位变化。

它不同于自发电位。

在感觉系统中,诱发电位是指感受器刺激时在中枢内所引起的电位变化。

体感诱发电位(SEP):指刺激肢体末端粗大感觉纤维,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录的电位,它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束和有关神经核,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皮层感觉区的功能。

麻醉生理学重点

麻醉生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1.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各种成分等〕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

2.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是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他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3.前馈:受控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收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与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4.静息电位: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传播的膜内外电位的倒转和复原称为动作电位。

6.诱发电位:当外周感受器、感觉神经、感觉通路或感觉系统的任何有关结构或脑的某一部分,在给予或者撤除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有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统称为诱发电位。

7.暴发性抑制:麻醉状态下或昏迷时脑电图发生特征性改变,即随着麻醉深度的增加脑电波形表现为基础频率变慢、波幅进行性增加和等电位周期性出现,并伴有电活动的突然改变,称为爆发性抑制。

8.意识:意识是机体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心理、生理活动等客观事物的觉知或体验。

9.痛觉:是指躯体某一部分厌恶和不愉快的感觉,主要发生在脑的高级部位,即大脑皮层。

10.牵涉痛:内脏疾患往往引起与疼痛起源部位不同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为牵涉痛。

11.肌紧X(紧X性牵X反射) :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因骨骼肌受到重力的持续牵拉引起肌肉的持续收缩,所产生X力使机体得以保持一定的姿势和进行各种复杂的活动。

12.眼心反射:压迫眼球、激惹或牵拉眼外肌,经由三叉神经眼睫支传入到脑干心血管中枢,整合后再由迷走神经传出,致心动过缓甚至停博。

13.腹膜反射:机械刺激腹膜反射性引起心率和血压波动,呼吸浅快,该反射的传入与传出神经在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内,基本中枢在延髓和脊髓侧角灰质。

14.等压点:跨壁压为零的部位叫等压点,是气道闭合的临界点。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刺激:细胞所处环境的变化,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性质的环境变化。

若要是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刺激量包括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2.阈刺激: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刚好能使细胞的静息电位发生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

3.蠕动:空腔器官平滑肌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由平滑肌的顺序舒缩引起,形成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4.食管下括约肌:食管下段近胃贲门处,虽然在解剖上并不存在括约肌,但此处有一段长3-5cm的高压区,此处的压力比胃内压力高5-10mmHg。

正常情况下,能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起到类似括约肌的作用,称谓食管下括约肌(LES)。

5.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6.食物的生物热价:1g某种食物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7.食物的物理热价:1g某种食物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

8.事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 氧所产生的热量。

9.呼吸商:一定时间机体呼出CO2的量与吸入O2的量的比值。

10.肾糖阈:当血糖达到180mg/100ml(血液),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经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11.清除率:两肾在单位时间内(一般为一分钟)内能将一定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能完全清除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12.视敏度:眼睛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

13.暗适应: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视敏度才逐渐提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

14.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改眼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

15.皮层诱发电位:刺激感觉传入系统或者脑的某一部位时,在大脑皮层一定部位引出的电位变化。

皮层诱发点位可由刺激感受器、感觉神经或感觉传入通路的任何一个部位而引出。

包括:主反应、次反应、后发放。

16.睡眠与觉醒:人所处的两种不同状态,两者交替而形成睡眠觉醒周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诱发电位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是生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用于描述神经系统对于外界刺激的响应过程。

具体而言,它是指在大脑或神经系统中,由于外部刺激导致的神经元产生的电生理反应。

诱发电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基础研究领域,可用于诊断和评估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也有助于研究人类感知、认知和运动控制等方面的生理机制。

1. 什么是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是通过测量大脑或神经系统对不同刺激产生的神经电信号来获得的。

这些刺激可以是视觉、听觉、触觉或其他感觉刺激,也可以是针对特定神经元的电刺激。

诱发电位的测量通常通过电极放置在头皮,记录上述神经电信号的变化。

这些信号在大脑或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后不久产生,被放大、滤波和分析以获得有关大脑活动的信息。

2. 诱发电位的应用领域
2.1 临床应用
诱发电位广泛用于评估和诊断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例如,视觉诱发电位可用于检测和评估视觉系统相关的疾病,如青光眼和视神经炎。

听觉诱发电位被用于评估听觉系统的功能,以帮助诊断听力损失和中耳问题。

脑干诱发电位可用于早期发现婴儿听力问题。

这些诱发电位在临床应用中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来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2.2 研究应用
除了临床应用,诱发电位在基础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不同刺激条件下诱发电位的测量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大脑对不同刺激的处理方式,揭示感知、认知和运动控制等生理机制。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诱发电位来研究注意
力、记忆和情绪调节等领域。

此外,诱发电位还可以帮助评估新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以及评估干预措施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3.诱发电位的测量原理
诱发电位的测量基于传统的脑电图(EEG)技术。

电极放置在头皮上,记录大脑神经元活动的电信号。

当感官刺激传入大脑时,神经元会产生特定的电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神经元对刺激的处理过程。

通过测量和分析这些反应,可以获得有关大脑功能和刺激效果的信息。

4. 诱发电位的局限性和挑战
尽管诱发电位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评估和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它也面临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诱发电位的测量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噪声、个体差异和测量技术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结果的不一致性和误差,需要仔细控制和校正。

其次,诱发电位测量只能提供关于大脑活动的间接信息,我们仍需在测量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和分析,以推断大脑的功能状态。

5. 结语
诱发电位是一项重要而有趣的生理学概念,它提供了一种了解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响应的方式。

通过测量神经系统对不同刺激产生的电生理反应,诱发电位在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尽管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但它仍然是研究大脑功能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

对于那些对神经科学和生理学感兴趣的人来说,了解诱发电位的概念将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