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简述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讲义课件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相关辅助检查。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腹部CT血管成像、核磁共 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有助于明确病变部位和病因。同时,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也有 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02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病理生 理
肠壁缺血性损伤
01
02
03
肠壁血液灌注不足
肠系膜血管血流减少或中 断,导致肠壁组织缺血、 缺氧。
细胞代谢紊乱
肠壁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 代谢活动,影响营养物质 吸收和废物排出。
肠黏膜屏障受损
肠壁细胞受损后,肠道通 透性增加,细菌和内毒素 易穿透肠壁进入血液循环 。
肠道微循环障碍
血管痉挛
肠系膜血管收缩,血流阻 力增加,血流减少。
血液淤滞
血流缓慢,血液在血管内 形成血栓,进一步阻塞血 流。
04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预防与 护理
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降低血管病变风险。
健康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 习惯,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 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 等。
适度运动
定期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 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 提高心肺功能和血液循环。
戒烟限酒
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紧张情绪, 增强治疗信心。
THANKS
感谢观看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02
肠道细菌和内毒素进入血液,引发SIRS,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
竭。
应激反应
03
肠道缺血时,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影响免疫功能和代谢状态。
03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治疗
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断与治疗PPT
保持适当的运动, 增强体质,提高免 疫力
定期进行体检,及 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 虑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饮 食规律、睡眠
充足等
避免过度劳累, 定期进行体检, 保持心情舒畅 及时发现并治
疗疾病
保持良好的卫 生习惯,如勤 洗手、保持室
内通风等
避免接触有毒 有害物质,如 吸烟、饮酒等
狭窄
溶栓药物:如 尿激酶、组织 纤溶酶原激活 剂等,用于溶
解血栓
手术目的:恢复肠系膜血 管的血供,改善缺血症状
手术方式:血管重建、血 管内支架植入、血管旁路 手术等
手术适应症:血管狭窄、 闭塞、血栓形成等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 血管损伤等
术后护理:抗感染、止血、 营养支持等
药物治疗:使用 抗凝血药物、抗 血小板药物等
预防措施:更加全面、有效的 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
汇报人:
治疗方案:制定个性化治疗 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诊断方法:明确诊断标准, 提高诊断准确性
预后评估:加强预后评估,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进展:关注最新研究进 展,及时更新治疗策略
诊断技术:更加精准、快速、 无创的诊断方法
治疗手段:更加微创、安全、 有效的治疗方法
药物研发:更加针对性、高效 性的药物研发
血管损伤:外伤、手 术等导致血管损伤, 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脂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 窄或闭塞
血栓形成:血液凝固异常,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导致血流受阻
血管痉挛:血管平滑肌收缩,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血管损伤:外伤、手术、感染等因素导致血管损伤,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
汇报人:
(完整)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介入治疗综述吴卫平审校李选1 概述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多发生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病人,系因肠系膜血管(动脉或静脉)闭塞或血流锐减而引起的严重缺血性损害或肠坏死。
该组疾病发展较快,肠管短期内出现广泛坏死,死亡率极高。
只有在肠管坏死前,尽早诊断,尽快恢复肠系膜血管血流,才能治愈.[12]而过去临床诊断和治疗上要做到这一点都较困难,外科血管重建和被动切除坏死肠管为其经典治疗方法,该组疾病总死亡率达60-100%[]。
直到上世纪70年代,Boley等人报告对肠系膜动脉缺血采用较积极主动诊治方案???,早期识别肠缺血原因,尽快恢复肠系膜血管血流,使急性肠系膜缺血(AMI)存活率由20%上升到55%。
[3]随着对肠道缺血性疾病认识的深入,螺旋CT、CTA、MDCT、MRA、多普勒血流成像等无创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缺血性肠病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而介入治疗包括:经导管灌入血管扩张药、经导管溶栓、取栓、血管成形(PTA)及内支架植入(PTAS)在缺血性肠病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不论血管栓塞、血栓形成、收缩狭窄等原因导致的肠系膜血管闭塞或非闭塞性缺血,最终预后取决于1、全身循环系统状况;2、血管受累程度;3、受累血管数量和口径;4、血管床对血流减少的反应;5、侧支循环状况;6、缺血持续时间;7、受累肠段代谢情况。
[29]短暂轻度缺血只引起肠管粘膜损害,恢复血流后约两周均可愈合。
中度缺血深及肠壁肌层,治愈后可形成瘢痕性狭窄.重度缺血则肠壁全层坏死,呈现不可逆性变化。
动脉性缺血,肠壁坏死进程较快。
静脉血栓形成时肠管血流回流受阻,首先肠壁充血、出血,继而动脉亦栓塞,肠管坏死,病程进展较缓慢,肠壁坏死出血,腹水呈血性。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通常分为:①、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②、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③、急性非闭塞性系膜血管缺血;④、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9]2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栓塞、血栓形成)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是肠缺血最常见的原因,可由于栓子栓塞和动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复习思考题
1 肠梗阻的病因及分类、病理改变。 2 肠梗阻的典型临床表现及诊断。 3 单纯性与绞窄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 4 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方法和手术适应症。
预习
1.肛管、直肠的解剖及检查方法。 2.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肛瘘及痔的临床表 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3.大肠息肉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4.直肠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方式。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者常有慢性肠缺血 表现:餐后腹痛,慢性腹泻,消瘦等。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缓慢。先有腹 部不适,便秘腹泻等前驱症状,然后突然 出现突发腹部绞痛、频繁恶心呕吐、腹胀、 便血、肠鸣减弱或消失、腹膜炎体征等绞 窄肠梗阻表现。伴发热和WBC↑ 窄肠梗阻表现。伴发热和WBC↑。 X线:早期受累小肠或结肠轻至中度扩张充 气。晚期腹腔肠腔大量积液,腹部密度升 高。 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和生的缓 急有关。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的表现相 似。发病急。 早期 突发腹部绞痛,频繁恶心呕吐, 腹泻,腹部仅轻压痛,肠鸣活跃----症状 腹泻,腹部仅轻压痛,肠鸣活跃----症状 体征不相称。范围者早期出现休克。 晚期 绞窄肠梗阻表现,腹膜炎体征。 化验 血液浓缩,WBC↑↑。 血液浓缩,WBC↑↑。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mesenteric ischemia disease)
分类
1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mesenteric arterial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mesenteric embolism) 2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arterial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thrombosis) 3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thrombosis)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临床表现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 慢性3种。 • 急性者发病突然,迅速出现腹膜炎和肠坏死。 • 亚急性是指那些腹痛持续数天或数周而未发生肠坏死的病 人。 • 慢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实际上是一种肝前性门静脉高压 症,其治疗的重点在于对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腹水等门静 脉高压并发症的处理,肠缺血症不是治疗的关键。
大多数病人表现为亚急性过程,不出现肠坏死或 曲张静脉出血。但也有病人在长时间腹痛以后出 现肠坏死,所以所谓急性和亚急性表现并不能截 然分开。
• 不论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血管缺血的临床表现都 是与体格检查不吻合的腹部疼痛。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疼痛多位于中腹部,呈绞痛性质, 提示病变起源于小肠。症状持续时间差别较大, 75%以 上的病人就诊时症状已超过2天。常伴有恶心、食欲减退 及呕吐。15%的病人有呕血、便血或黑便,近1 /2的病人 大便潜血检查呈阳性。 • 病程后期可出现发热、腹肌紧张和反跳痛,提示出现肠坏 死。约1 /3~2 /3的病人存在腹膜炎体征。肠腔内或腹腔 内的渗出可导致血容量降低以及循环动力学不稳定,收缩 压< 90mmHg ,提示预后不良.
疾病治疗
• 肠系膜静脉血栓的治疗包括抗凝治疗和抗凝复合手术治 疗两种。
• 对急性或亚急性肠系膜缺血的病人,一经诊断即应马上 开始给予肝素治疗。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不是都需要手术探查,但 有明确腹膜炎体征的病人须紧急手术。
• 在术中如果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得以确立,即应 开始抗凝治疗。
急性肠系膜血管 缺血性疾病
肠系膜上动脉 栓塞 肠系膜上静脉 血栓形成 肠系膜上动脉 血栓形成 非闭塞性肠系膜 缺血
虽然其病理生理机制不同,但最终均导 致了肠道局部缺血缺氧及不可逆的肠道 损伤而危及生命。
什么是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什么是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一类疾病的总称,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足、回流受阻所致的肠壁缺血坏死和肠管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
凡全身血液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变以及其他全身或局部疾病引起的肠壁缺血,均可引发本病。
此病可累及全消化道。
但以左半结肠较为常见。
尤以结肠脾曲多见。
这是由于每次结肠脾曲是由肠系膜上、下动脉末梢吻合部供血,对抗缺血的能力最弱,易于发生供血不足。
这类疾病随人口老龄化,已不少见。
其中以发生于肠系膜动脉,特别肠系膜上动脉者多于肠系膜静脉。
因肠系膜血管急性血循环障碍.导致肠管缺血坏死,临床上表现为血运性肠梗阻。
应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包括支持疗法和手术治疗。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04%-0.007%
易感人群:无特定的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腹泻恶心和呕吐腹痛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外科普外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4周
治愈率:75%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8000-13000元)
温馨提示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
缺血性肠病综述
缺血性肠病综述缺血性肠病是指结肠和小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损害,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缺血性肠病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可是因为其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及特征,因此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手段。
标签:缺血性肠病;特异性;研究缺血性肠病自1963年被首次报道以来,逐渐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其发病率日益增高,但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典型的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及便血等,临床上常运用結肠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腹部CT等进行诊断,但目前并无特异性诊断方法。
目前来看,缺血性肠病有几项较为明显的构成指标。
1.缺血性肠病患者常见的几项指标异常1.1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动物实验表明,正常情况下周围血管不含有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当肠壁受到各种损伤时,肠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肠脂肪酸结合蛋白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可在周围血中检出。
小肠缺血早期,血清和尿液中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即见升高,切除坏死肠壁后,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很快恢复正常,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小肠缺血的灵敏度达100%。
有学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96例患者血清中的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结果发现缺血性肠病患者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对于缺血性肠病具有良好的敏感性。
1.2血浆-D二聚体。
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后的一种特异性终产物,是血栓及栓塞的重要提示指标,临床上常用于静脉血栓症的排除性诊断。
研究表明,无缺血性肠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正常,在D二聚体>0.9㎎/L时,对于该病的诊断特异度为92%,灵敏度为60%,准确度为69%,且对病情的进展有提示作用。
还有研究认为,当D二聚体水平>3.17㎎/L时,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可接近CT血管造影。
研究认为,联合应用血浆-D二聚体检测和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缺血性肠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和83.33%。
还有研究认为,早期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对于判断缺血性结肠炎类型有一定价值,结果正常可能为一过型,预后好;在排除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如果D二聚体显著增高,提示为坏疽型,预后差。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概述 •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病理生理 •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治疗 •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01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由于肠 道的血液供应不足或血流受阻, 导致肠道组织缺血、缺氧,进而 引发的一系列疾病。
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新药和治疗技术问 世,为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和康复 效果。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工 作,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THANKS。
常见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动脉炎等血管病变,以及休克、严重感 染等全身性因素。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缺血期、梗塞期和再灌注期。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对肠道功能的影响
肠道缺血可导致肠道黏膜损伤 、炎症反应和肠道屏障功能受 损,增加肠道细菌易位和内毒 素血症的风险。
肠道缺血可引起肠道分泌和运 动功能障碍,导致腹泻、便秘 等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 腹泻、血便等。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肠坏死、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诊断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 包括腹部X线平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常规、生化等实验 室检查。
适量运动
定期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促进血液循环。
健康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增加膳 食纤维摄入,减少血栓形成。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范开春301
②局部肠系膜静脉血流回流受阻:如肿瘤压迫、肠扭转、
肠套叠等导致了受累肠系膜内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③腹腔手术后:以门脉高压症术后多见,尤其是脾切除术 后。其原因有:术中门脉侧支广泛离断时损伤血管内膜; 脾切除后使脾静脉形成一个低血流量盲管及继发血小板增
多;分流术时脾肾静脉T形吻合,吻合口处产生液体涡流,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消化科 范开春
肠系膜上动脉及门静脉系统解剖
十二指肠的血供由腹腔动脉的分支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 的分支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共同完成。 小肠的血供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的10-15个小动脉分支,到肠系膜 缘处吻合成血管弓,由弓上再分支到小肠壁,穿过肌肉到粘膜下层形 成疏散的动脉网。 肠系膜上动脉还分出回盲动脉、右结肠动脉和中结肠动脉分别供应盲 肠、升结肠和横结肠。 肠系膜下动脉分出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中动脉。中结 肠动脉和左结肠动脉在脾曲处相吻合,此处称为Criffitha点,容易出 现血管发育不全和缺如而出现此处肠缺血。 直肠下动脉的血供由髂内动脉的直肠下动脉供应。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概述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时,肠坏死范围可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闭塞,引起大部分小肠和升结肠的 梗死,
②肠系膜上动脉主干闭塞,引起部分小肠和右半结肠的梗
死 , 而 上 段 空 肠 动脉 血 流可以 通 过胰十 二 指肠动 脉 和 Riolan弓侧枝途径获得部分补偿而不至于发生坏死; ③回结肠动脉闭塞引起回肠梗死; ④肠系膜直动脉闭塞,引起局限性肠梗死。
肠系膜上动脉及门静脉系统解剖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分类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简述
thrombosis),大多在动脉硬化性阻塞或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常涉 及整个肠系膜上动脉。
③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可继 发于腹腔感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血流淤滞、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高凝状态和血管损伤等。
精选ppt
1
临床表现:
诊断根据肠系膜血管阻塞的性质、部位、范围和发生的缓急,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最具诊断价值,显示其动脉 近端正常,而远侧分支变细而光滑。
治疗首先应纠正诱发因素。 发生肠坏死应手术治疗。术后可继续保留肠系膜上动 脉插管给药。
精选ppt
5
结肠癌
结肠癌(colon cancer)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在 我国近20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
病因看半数以上来自腺瘤癌变,从形态学上可见到增 生、腺瘤及癌变各阶段(图38—6) 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 步骤、多阶段及多基因参与的遗传性疾病。
精选ppt
8
结肠癌的转移
淋巴转移:主要途径 经结肠壁和结肠旁淋巴结,再到肠系膜血管周 围和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 血行转移:多见于肝,其次为肺、骨等。 直接浸润:到邻近器官。 如乙状结肠癌常侵犯膀胱、子宫、输尿管。 横结肠癌可侵犯胃壁,甚至形成内瘘。 脱落的癌细胞也可在腹膜种植转移。
精选ppt
9
临床表现
呕出暗红色血性液体,或出现血便;
腹腔穿刺抽出液也为血性。
白细胞在病程早期明显升高,常达20×109/L以上。
精选ppt
2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常先有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征象。表现为 饱餐后腹痛,不敢进食而消瘦,伴有慢性腹泻等肠 道吸收不良的症状。
当完全性血管阻塞时,则表现与肠系膜上动脉 栓塞相似。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治
04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 免疫力
诊断:CT、 MRI、血管 造影等检查 方法
临床表现
腹痛:主要表现为持续性、 阵发性腹痛,可伴有恶心、
呕吐等症状
腹胀:腹部胀满,可伴 有腹胀、腹胀等症状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 大便稀薄,可伴有腹痛、
腹胀等症状
便血:大便中带有血丝 或血块,可伴有腹痛、
腹胀等症状
发热:体温升高,可伴 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康复效果:康 复治疗可以提 高生活质量,
降低复发率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饮 食习惯,如低 盐、低脂、高 纤维饮食
01
保持良好的 作息习惯, 如早睡早起、 避免熬夜
03
02
保持适当的 运动,如散 步、慢跑、 瑜伽等
04
保持良好的心 理状态,如保 持乐观、避免 焦虑和抑郁
定期体检
04
定期进行运动,增强体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观察红细胞、 白细胞、血 小板等指标, 判断是否存 在贫血、感 染等
生化检查: 检测血糖、 血脂、肝功 能等指标, 了解患者代 谢情况
凝血功能检 查:检测凝 血因子、抗 凝物质等指 标,判断是 否存在凝血 功能异常
影像学检查: 如CT、MRI 等,观察肠 系膜血管的 形态、血流 情况,判断 是否存在缺 血性疾病
演讲人
目录
01.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概述 02.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
断
03.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治 疗
04.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预 防
疾病定义
01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 疾病是指由于肠系 膜动脉或静脉的阻 塞或狭窄,导致肠 道缺血、缺氧,进 而引起肠道功能障 碍的一类疾病。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概述 •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病理生理 •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治疗 •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CHAPTER 01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肠系膜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肠道血流 灌注不足,引起肠道缺血、缺氧,进 而引发炎症反应和组织坏死。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血便等是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的常见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肠坏死、休克等危及生命 的并发症。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辅助检查,如腹部CT血管成像、核磁共 振血管成像和肠系膜血管造影等,可对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 病进行诊断。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 义。
CHAPTER 03
肠系膜血管缺栓形成,常用的药物 有肝素和华法林。肝素可静脉给 药,而华法林需口服,需定期监
测凝血功能以调整剂量。
溶栓治疗
适用于发病早期,通过药物如尿激 酶、链激酶等溶解血栓,恢复血流 。但溶栓治疗有引起出血的风险, 需谨慎使用。
抗炎治疗
体素质。
戒烟限酒
避免烟草和酒精对血管 的损害。
护理方法
01
02
03
04
严密监测病情
定期记录患者情况,观察病情 变化。
疼痛护理
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采取适 当的止痛措施。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 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疲劳和情绪波动。
患者教育
疾病认知
定义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讲课PPT课件
康复过程: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 逐渐缓解,恢复健康
治疗效果: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康 复速度快
预后情况:患者预后良好,生活质 量得到明显改善
预防措施: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 者自我管理能力,预防疾病复发
PART SIX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预防和健 康管理
汇报人:
症状:腹痛、恶心、呕吐、 腹泻等
体征:腹部压痛、肠鸣音 减弱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 化、凝血功能等
影像学检查:CT、MRI、 超声等
鉴别诊断:肠梗阻、肠炎、 肠套叠等
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 疗等
PART THREE
腹痛:持续性或间歇性腹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样便 发热:体温升高,可伴有寒战、出汗等症状 腹部压痛:腹部压痛,可伴有反跳痛、肌紧张等症状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可伴有腹胀等症状 血便:大便中带有血液,可伴有黑便等症状
肠系膜血管缺血 性疾病的研究现 状
科研成果:诊断 和治疗方法的进 展
科研成果:药物 研发和临床试验 的进展
科研成果:预防 和康复方法的进 展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预后和康复研究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管理研究
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 林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 林、氯吡格雷等,用于预 防血栓形成
血管扩张药物:如硝酸甘 油、硝苯地平等,用于改 善血管狭窄和缺血
抗凝血酶药物:如凝血酶 抑制剂等,用于预防血栓 形成
溶栓药物:如尿激酶、组 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等,用 于溶解血栓
一文读懂肠系膜缺血
一文读懂肠系膜缺血肠系膜缺血是一类由于血流灌注不足无法满足内脏器官代谢需求的疾病,缺血的严重程度和累及器官的类型主要取决于受累血管以及侧支循环的范围。
尽管肠系膜缺血的治疗技术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影响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一直是诊断和治疗的速度。
肠系膜缺血是腹痛的少见病因,每 1000 例住院患者中发病不到 1 例,但误诊漏诊及延误诊治将导致灾难性并发症的发生,这类患者死亡率高达60%~80%。
来自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Clair 教授在近期的NEJM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关肠系膜缺血的病理生理特点、诊断及治疗的文献综述。
让我们一起提高一下对于这类疾病的理解与认识。
肠系膜缺血的分型动脉闭塞是肠系膜缺血最常见的病因,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和慢性肠系膜缺血(CMI)。
AMI 属于外科急症,其中40%~50% 的患者为血栓栓塞(见图 1),20%~35% 的患者为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发生急性血栓形成,而夹层及动脉炎的患者不到 5%。
图1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 CTA 表现。
图 A:肠系膜上动脉内可见长段血栓栓塞(箭头示);图B:肠系膜上动脉完全阻塞(箭头示),同时可见小肠明显扩张90% 以上的 CMI 患者与累及动脉开口处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有关,治疗重点在于及时进行选择性血运重建,以避免该类患者进展为 AMI 而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见图 2)。
图2 慢性肠系膜缺血的影像学表现。
图A:双功彩超及彩色多普勒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完全闭塞;图B:闭塞段远端的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恢复;图C: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闭塞(箭头示),远端血流恢复。
该患者可见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动脉及内脏动脉钙化非常明显,同时可见既往放置的腹腔干血管支架;图D:肠系膜上动脉闭塞处放置一个球扩式支架,肠系膜上动脉及其远端分支可见顺行血流灌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约占肠系膜缺血患者的5%~15%,MVT 常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内脏器官水肿以及腹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期根据我国对Dukes法的补充,分为: A 期:癌仅限于肠壁内。又分三个亚期。 Al期:即癌局限于粘膜内及穿透粘膜肌层达粘膜下层。 A2期:累及肠壁浅肌层。 A3:累及深肌层。 B期:穿透肠壁但无淋巴结转移者。 C期:有淋巴结转移者。 Cl 期 : 淋 巴 结 转 移 仅 限 子 癌 肿 附 近 如 结 肠 壁 及 结肠旁淋巴结者。 C2期:转移至系膜和系膜根部淋巴结者。 D期:已有远处转移或腹腔转移,或广泛侵及邻近脏 器无法切除者。
治疗首先应纠正诱发因素。 发生肠坏死应手术治疗。术后可继续保留肠系膜上动 脉插管给药。
结肠癌
结肠癌(colon cancer)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在 我国近20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
病因看半数以上来自腺瘤癌变,从形态学上可见到增 生、腺瘤及癌变各阶段(图38—6) 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 步骤、多阶段及多基因参与的遗传性疾病。
4.肠梗阻症状一般属结肠癌的晚期症状。左侧结肠 癌有时可以急性完全性结肠梗阻为首先出现的症状。
5.全身症状: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 晚期:出现肝肿大、黄疽、浮肿、腹水、直肠 前凹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及恶病质等。 由于癌肿病理类型和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也 有区别。 右侧结肠癌:全身症状、贫血、腹部肿块为主 要表现, 左侧结肠癌:肠梗阻、便秘腹泻交替、便血。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常先有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征象。表现为 饱餐后腹痛,不敢进食而消瘦,伴有慢性腹泻等肠 道吸收不良的症状。
当完全性血管阻塞时,则表现与肠系膜上动脉 栓塞相似。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症状发展较慢,多有 腹部不适、便秘或腹泻等前驱症状。
数日至数周后可突然剧烈腹痛、持续性呕吐, 呕血和便血更为多见,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 常有发热和白细胞计数增高。
第四节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因肠系膜血管急性血循环障碍,导致肠管缺血坏死,临床上 表现为血运性肠梗阻。
原因: ①肠系膜上动脉栓塞(mesentric arterial em—Mism),栓子多来 自心脏,主动脉壁上粥样斑块;栓塞常见部位在中结肠动脉出口 以下。 ②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arterial thrombosis),大多在动脉硬化性阻塞或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常涉 及整个肠系膜上动脉。 ③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可继 发于腹腔感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血流淤滞、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高凝状态和血管损伤等。
1.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 2.腹痛也是早期症状之一,常为定位不确切的持续 性隐痛,出现肠梗阻时则腹痛加重或为阵发性绞痛。
3.腹部肿块。有时可能为梗阻近侧肠腔内的积粪。 肿块大多坚硬,呈结节状。如为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癌可有 一定活动度。如癌肿穿透并发感染时,肿块固定,且有明 显压痛。
3.化学药物治疗化学药物治疗: 不论辅助化疗或肿瘤化疗均以5—FU为基础用 药。辅助化疗适用于根治术后,Dukes B及C期病 人。
常用方案:
①5—FU与左旋眯唑连用1年。 ②CF/FU方案:CF(亚叶酸钙) 。 ③口服FT—207(呋氟尿嘧啶)。 结肠癌的预后较好,经根治手术治疗后, Dukes A、B及C期的5年生存率约分别可达80%、 65%及30%。
B型超声和CT扫描检查对了解腹部肿块和肿大淋巴 结,发现肝内有无转移等均有帮助。
血清癌胚抗原(CEA)值约60%的结肠癌病人高于正 常,但特异性不高。
术后判断预后和复发,有一定帮助。
治疗原则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
1.结肠癌根治性手术它的切除范围:包括癌肿所在 肠袢及其系膜和区域淋巴结。
(1)右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 的癌肿。 (图38—10)。
结肠癌的转移
淋巴转移:主要途径 经结肠壁和结肠旁淋巴结,再到肠系膜血管周 围和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 血行转移:多见于肝,其次为肺、骨等。 直接浸润:到邻近器官。 如乙状结肠癌常侵犯膀胱、子宫、输尿管。 横结肠癌可侵犯胃壁,甚至形成内瘘。 脱落的癌细胞也可在腹膜种植转移。
临床表现
早期常无特殊症状,发展后主要有下列症状:
结肠癌的病因虽未明确,但有相关的高危因素
过多的动物脂肪及动物蛋白饮食;缺乏新鲜蔬菜及纤 维素食品;缺乏适度的体力活动。
遗传易感性在结肠癌的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家族性 肠息肉病,已公认为癌前期疾病;结肠腺瘤、溃疡性结肠 炎以及结肠血吸虫病肉芽肿,与结肠癌的发生有较密切的
关系。
病理与分型根据肿瘤的大体形态可区分为:
左侧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时,一般应在梗阻部位的 近侧作横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造口,在肠道充分准备的条件下,再二期手 术行根治性切除。
结肠癌手术的术前准备十分重要。 术前肠道准备措施可使结肠排空,并尽量减少 肠腔内细菌数量,减少手术后感染。 常用是口服肠道抗菌药物、泻剂及多次灌肠办 法。 口服甘露醇法,因甘露醇在肠道内被细菌酵 解,可产生因术中使用电刀而易引发爆炸的气体。 应予注意, 对年迈体弱、心功能差者,也应慎用。
1.肿块型(图38—7)肿瘤向肠腔内生长,好发 于右侧结肠,特别是盲肠。
2.浸润型(图38—8)沿肠壁浸润,容易引起肠 腔狭窄和肠梗阻,多发生于左侧结肠。
3.溃疡型(图38—9)其特点是向肠壁深层生长 并向周围浸润,是结肠癌常见类型
显微镜下组织学分类较常见的为:①腺癌:占 结肠癌的大多数。②粘液癌:预后较腺癌差。③未 分化癌:易侵入小血管和淋巴管,预后最差。
(2)横结肠切除术(图38—11):适用于横结肠癌。 (3)左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结肠脾曲和降结肠癌。图 38—12)。 (4)乙状结肠癌的根治切除术: (图38—13)。
2.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手术应当在进行胃肠减 压、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失衡等适当的准备后, 早期施行手术。
右侧结肠癌,可作右半结肠切除一期回肠结肠吻合术。 如病人情况不许可,则先作盲肠造口解除梗阻,二期手术 行根治性切除。
非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缺血(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emia),其肠系膜动、静脉并无阻塞。
临床表现与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阻塞极相似,但发病较 缓慢,剧烈腹痛逐渐加重。待发展到肠梗死阶段,则出现 严重腹痛、呕血或血便,并出现腹膜炎体征。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最具诊断价值,显示其动脉 近端正常,而远侧分支变细而光滑。
诊断结肠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易被忽视。
凡40岁以上有以下任一表现者应列为高危人群: ①I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者; ②有癌症史或肠道腺瘤或息肉史;
③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
④以下五种表现具二项以上者:粘液血便、慢性腹泻、 慢性便秘、慢性阑尾炎史及精神创伤史。
X线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以及纤维 结肠镜检查,不难明确诊断。
临床表现:
诊断根据肠系膜血管阻塞的性质、部位、范围和发生的缓急, 临床表现各有差别 。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 发病急骤,早期表现为突然发生剧烈的腹部绞痛,恶心呕吐频繁, 腹泻。
腹部平坦、可有轻度压痛,肠鸣 音活跃或正常。全身改变也不 明显。
其特点是严重的症状与轻微的体征不相称。 如血管闭塞范围广泛,可出现休克,肠坏死和腹膜炎。 腹胀渐趋明显,肠鸣音消失,腹膜刺激征。 呕出暗红色血性液体,或出现血便; 腹腔穿刺抽出液也为血性。 白细胞在病程早期明显升高,常达20×109/L以上。
诊断
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
腹部X线平片:受累小肠、结肠轻度或中度扩张胀气,晚期平 片显示腹部普遍密度增高。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早期可有助于鉴别血管栓 塞、血栓形成或痉挛,并可同时 给予血管扩张剂等治疗。
治疗
早诊断,早治疗,包括支持疗法和手术治疗。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可行取栓术。 血栓形成则可行血栓内膜切除或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搭 桥”手术。 肠坏死,应作肠切除术。术后并应继续行抗凝治疗。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临床常因认识不足而误诊,一旦 发生广泛的肠梗塞坏死,预后凶险,死亡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