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创新教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是汉魏晋诗歌中的第一篇。
教材编者在单元学习指导中写道:“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可见,恰到好处的朗读诗篇和鉴赏独特的表现手法是领略诗歌特色,感受诗歌情趣的关键。
《涉江采芙蓉》一诗,其最鲜明的艺术特点是“深衷浅貌”,即用质朴自然的语辞来表达深挚委婉的感情。
我在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想象,以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再通过灵活多样且恰到好处的诵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发掘浅近的文字之下深沉隽永的情感。
而在还原画面时嵌入对诗歌多重视角的解读,让学生对本诗深沉隽永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1.通过灵活多样且恰到好处的诵读方式,体会诗歌的美。
2.运用想象描绘诗歌,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3.感知“对写法”在诗歌中的使用效果。
教学重点:感知“对写法”在诗歌中的使用效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相继走过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今天咱们继续沿着诗歌这条绵长的河流,走进标志着文人五言诗创作最终成熟的《古诗十九首》。
(二)把握常识作品介绍:《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太子萧统的《文选》。
这些诗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由一批游宦在外、落魄失意的下层文士所作。
多游子、思妇的题材。
语浅而情深。
2.作品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称赞《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说“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解读文本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并注意屏幕中加红色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遗:wèi,赠送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1)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2)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六、拓展与巩固对写法(悬想的写法)七、作业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品味诗歌语言。
3、学习“对写法”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及“对写法”修辞手法的学习。
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独立解读诗歌,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研究性学习:(1)学生针对诗歌中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思考。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朗读诗歌的心得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练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 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深入研究诗歌中的某一问题,准备下一节课的全班交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朗读和背诵的情况,以及读后感的质量和深度。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名师教案1
人教版《必修2》第7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古诗十九首》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中的艺术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通过联想其他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朗读和品析,体味诗歌中主人公高尚、纯洁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运用想象描摹诗歌中的艺术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教学难点:抓住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所创设出的意境,意象的表达作用,以此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全世界母亲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常常会为母亲送上一支康乃馨,以此表达我们的关心和祝福;此外,亲友结婚,我们会送去百合,以此祝愿两位新人百年好合。
送花这种礼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
古代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
采摘花草赠亲朋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也常有出现。
如: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陆凯《赠范晔》陆凯赠给朋友范晔的是代表江南春意的一枝梅花。
古人爱采摘花草赠人,今天,我们也来采一朵花,一起去《古诗十九首》中采撷一朵花,去聆听一段爱情的吟唱。
请同学们翻到第26页,我们一起学习《涉江采芙蓉》(板书)。
二、了解文学常识问:《涉江采芙蓉》选自哪里?明确:《古诗十九首》。
书注释1。
补充:1、《古诗十九首》包括了汉代无名氏创作的19首五言诗,《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
这些“古诗”并非只有19首,只是南朝梁国萧统在编选《文选》时,将其中风格相近的19首诗合编在一起,题为“古诗十九首”,因此得以流传,而其余的“古诗”也因此失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创新教案)教案
2.7 诗三首创新教课设计(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课目的】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味和艺术魅力。
2.认识五言诗的特色,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育目标培育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能够突出要点,不用求全。
三、德育浸透目标指引学生接受诗中崇高而单纯的感情熏陶,培育学生健康踊跃的人生态度。
【要点、难点及解决方法】假如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简单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经过这三首诗指引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方法1.疏导诗句,朗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掌握意象,进入境界。
3.领悟心蕴,吸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朗读第一、二首诗,并试试着从表达技巧长进行鉴赏。
【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教课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老婆。
采摘花草馈赠远方的亲人,这类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望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能够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想念之情镂心刻骨时自但是有的一种行为,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芬芳浓烈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可是,花草很快就会枯败,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心里的难过与难过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表露出关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慨,可是诗人并无陷在低沉的情绪中不可以自拔,而在对一致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取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有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缭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起出人们的思虑:人应当如何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实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类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体验等,并运用到具体诗歌鉴赏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2.教学难点:学生对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的理解,以及意象分析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解读:《涉江采芙蓉》引导学生疏通文意,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短歌行》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变化以及主题;《归园田居》(其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对三首诗进行分析,并展示交流成果。
4.拓展延伸:通过对比《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等三首诗与其他古典诗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与三首诗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运用和三首诗的相关知识点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自主赏析,撰写赏析报告。
同时,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朗诵练习,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是《昭明文选》中《古诗十九首》中一首,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三维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2.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总)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堂解析(教学案) 课后复习(考点练兵案)(分)朗读(多样式)解读(问答式) 研读(答问式) 小结(归纳式)课准备:与教案配套的PPT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接下来的几句,有没有听过?那么我们品读一下这首诗:看到大屏幕上。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 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 却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泰戈尔感受: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诗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赏鉴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因此本课设计着重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准切入点,从读诗、品文、赏情、悟法入手,紧扣“四个一”,在教学中渗透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等多种语文思想,真正引领学生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领域。
二、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古诗十九首》多是文人创作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首五言诗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是一篇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极好范文。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对其要求及方法还很陌生,尤其前三课不是太简单(如《诗经》篇章),就是太难(像《离骚》),或是太长(如《孔雀东南飞》),都只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古代诗歌的特点,这首诗歌才开始真正引领学生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领域。
新课标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索。
四、教学目标:①通过朗读教学,逐层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情感;②运用联想和想象描摹诗歌中的艺术画面,进而揣摩诗歌的意境;③ 引导学生从意象领会诗中高洁的情怀,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品格。
五、教学重点、难点①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情境,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②通过朗读和探究,揣摩诗中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
六、教具、课时安排:多媒体课件一课时七、教法学法这篇课文,主要采用“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八、教学过程:(一)一个故事的导入,营造氛围播放《红豆生南国》的曲子,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红豆”的故事——(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
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
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全国优秀教案4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明确:是采摘芙蓉。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环境描写的作用。
2、对面落笔的好处。
3、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荷花”意象的情感内涵。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帮助他们形成对中国古典文化中“荷花”象征意义的一般性总结,最终形成对此类现象的规律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古典文学的含蓄美,体会荷花象征意义及其背后的心理意义。
二、教学重点1、环境描写的作用。
2、对面落笔的特点及好处。
三、教学难点体会荷花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的心理意义。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幻灯展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这两个成语是什么感情色彩?(褒义)有哪一部作品可以用这两个成语来概括呢?那就是《古诗十九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一首代表作品《涉江采芙蓉》。
(二)研读文本1、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游子怀人)2、游子羁旅他乡、思乡怀人是古代诗歌的主要题材,各位同学还能列举哪些思乡怀人之诗?明确:《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一二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从侧面烘托了女主人公雅洁的形象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4、“采之欲遗谁”,主人公为什么采芙蓉?(送给怀念的人)中国自古就有采摘花草送给远方亲人的传统,折柳送别,折梅花,王维《红豆》,借此来传达对远方亲人的关怀思念和祝愿。
国外也有这个传统,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5、五六两句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由乐转悲)主人公是谁?有人说是作者自己,有人说是一位女子,如果说是一位女子,前四句主语是女子,五六两句的主语变成了男子,这在古诗中是常见的现象。
(幻灯展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明确:对面落笔,“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
好处是情意互生、情深意长,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涉江采芙蓉》所抒发的感情带有普遍性,理解作者巧用比兴,借引屈骚,直抒胸臆。
2、《归园田居》中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志趣。
3、《短歌行》中作者的人生感悟与求贤情怀。
【重点难点】激发想象,学会思考,融入诗歌,品味诗歌。
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方法指导】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知识链接】简介《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的一篇,《古诗十九首》是选自南朝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曹操(155-220),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文学家的他,雅爱诗章,登高必赋。
其诗内容丰富,气魄雄伟,风格苍凉悲壮,如揭露长期战乱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蒿里行》,写远征将士征战之苦和思乡之痛的《却东门行》,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的〈〈短歌行〉〉。
其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富有创造性,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成为领导一代风气的著名诗人。
陶渊明(365~427),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家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
后因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
其诗多为五言诗,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深节操;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教材依据】《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先秦到汉魏晋时期的诗歌。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选辑,内容多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和士人团体的失意和苦闷。
善用质朴平实的文字展示深情,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六首,诗歌用悬想式的对写法,抒发男女主人公相恋却不得相见的无奈与忧伤。
学生要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表现主人公情感的词语和诗句,分析诗歌意象,并体会其所营造的意境。
高一级学生在学习诗歌上经常存在朗读诗歌感情不足,不能深入体会诗人的遭遇及情感,分析诗歌太表面,对诗歌意象把握不准确等问题,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朗诵,让学生体验诗人情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写剧本故事的形式再现诗歌情节,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反复吟咏,初步体会主人公相念却相离的忧伤。
2.运用联想连缀意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进一步感受诗情。
3.通过诗歌改编的剧本创作,锻炼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方法与途径】1. 在背景音乐的熏陶下反复诵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情感;2. 小组合作探究,深入体会诗歌内容;3. 通过情景式体验,感受男女主人公想念却不得相见的忧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主人公忧伤而坚定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通过意象分析,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情景体验的迁移,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
二、教学准备1.要求学生找出《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他诗歌先进行初步体会;2.找好背景音乐,在本节课学生诵读环节播放适当的背景音乐,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诗歌主人公的情感,设计活动:1. 读诗活动:分角色朗读,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设想主人公性别,分角色朗读初步对主人公性别进行体会。
2. 情景再现体验活动:学生根据诗歌意象,诗歌环境,主人公的动作,自行设计台词完成表演,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教材依据】《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一语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先秦到汉魏晋时期的诗歌。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九首》,是东汉末年人五言诗选辑,内容多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和士人团体的失意和苦闷。
善用质朴平实的字展示深情,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涉江采芙蓉》是《古诗九首》中的第六首,诗歌用悬想式的对写法,抒发男女主人公相恋却不得相见的无奈与忧伤。
学生要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表现主人公情感的词语和诗句,分析诗歌意象,并体会其所营造的意境。
高一级学生在学习诗歌上经常存在朗读诗歌感情不足,不能深入体会诗人的遭遇及情感,分析诗歌太表面,对诗歌意象把握不准确等问题,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朗诵,让学生体验诗人情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写剧本故事的形式再现诗歌情节,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反复吟咏,初步体会主人公相念却相离的忧伤。
2、运用联想连缀意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进一步感受诗情。
3、通过诗歌改编的剧本创作,锻炼学生的字运用能力。
【方法与途径】1、在背景音乐的熏陶下反复诵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情感;2、小组合作探究,深入体会诗歌内容;3、通过情景式体验,感受男女主人公想念却不得相见的忧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主人公忧伤而坚定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通过意象分析,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情景体验的迁移,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
二、教学准备1、要求学生找出《古诗九首》中的其他诗歌先进行初步体会;2、找好背景音乐,在本节课学生诵读环节播放适当的背景音乐,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诗歌主人公的情感,设计活动:1、读诗活动:分角色朗读,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设想主人公性别,分角色朗读初步对主人公性别进行体会。
2、情景再现体验活动:学生根据诗歌意象,诗歌环境,主人公的动作,自行设计台词完成表演,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诗三首》教案(《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诗三首》教学设计主备人:章明星张明童孝文审稿人:袁厚霞时间:2013年12月2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背诵诗歌(重点)(2)明白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及意思能力目标:(1)了解诗歌的内容(2)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及意境(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就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二、《涉江采芙蓉》(一)作品介绍《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萧统把魏晋前一些无名氏的抒情五言诗编在一起而成的诗集。
萧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他是南梁的太子,谥号昭明,所以后世也称他为昭明太子。
萧统一家就是西汉时萧何的后人,他的父亲就是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在公元502年,萧衍抢了他家亲戚齐和帝的位子,当上了皇帝。
萧统为后人所敬佩的原因,一是因为他身居太子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却勤政爱民,政绩突出,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二是因为他不但外貌出众、风流倜傥,而且还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所主编的《文选》,对后世影响较大,是后人研究魏晋的重要资料,是个难得的全才“官二代”。
他为后人所铭记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的男主角(吊起学生好奇心,询问同学们可知道)。
想听么?若有同学能背诵王维的《红豆》,我才能讲这个故事。
红豆——<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传说有一次他去江阴顾山,一为躲避宫廷的斗争,二为安心编著《文选》。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三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2.分析三首诗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朗诵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着重讲解“涉江采芙蓉”这一意象的含义。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5.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
6.作业布置第二课时:《短歌行》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朗诵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着重讲解“短歌行”这一的含义。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5.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
6.作业布置让学生创作一首以“短歌行”为题的诗歌。
第三课时:《归园田居》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朗诵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着重讲解“归园田居”这一的含义。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5.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
6.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表现《归园田居》意境的画。
2.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创新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给文章和阅读提示中不熟悉和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
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
(见多媒体课件)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
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1.积累字词。
(见学习指导一二题)2.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4)议论文有哪几类?(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推行平民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诗三首创新教案(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
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2.学习鉴赏《短歌行》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
“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
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
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
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
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
“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
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
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
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
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课文是第一首。
《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
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
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
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
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
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
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
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
《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
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
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
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
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
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
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
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
希望学生们能循着这步骤,鉴赏《归园田居》的其他四首诗及《其他古诗背诵篇章》中的诗歌,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