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三篇
篇一、《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
对比实验是小学科学课上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要想更好地完成对比实验,需要控制实验中的变量。在《面包发霉了》这课教学中,我先创设食物发霉的情境,以面包发霉为主导线,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兴趣展开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什么是霉菌后,引导学生按照“提出问题——假设推定——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思考结果”的顺序进行探索。但是本课实验由于需要较长时间在课堂上无法直接完成,所以要先制定实验计划,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其次,该探究实验中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要合理地制定实验计划,才能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修改了教材中原本的教学设计,采取让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案。在首次教学过程,效果并不好,学生虽然了解控制变量的意思,但不知道如何操作研究,导致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不知道哪些是变量,哪些是不变量,面对设计方案不知如何是好,也不懂完整表述实验设计方案,语言表述不够准确。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我针对上一次的不足进行改正,首先让学生学习联系植物与动物,从而过渡到微生物霉菌的生长,进而通过结合日常生活中面包的保存方式,推想霉菌的
的生长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对比下学生较能理解,并能提出霉菌生长的条件可能与水分的多少、阳光照射、温度的高低有关。
对于如何突破控制变量实验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侧重让学生明白控制变量实验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只能允许要比较的这个变量改变,其它的变量一定要保持相同。例如,在设计霉菌的生长可能与水分有关的实验中,我先是让学生去了解到该实验“水分的多少或者有无”是变量时,而其他因素,如面包的大小,当时的温度,阳光照射等等都是不变量,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能积极主动自主的探索如何使“水分”这个变量发生改变,而其余变量如何保持不变,课堂中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很好地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此外,加以指导学生设计方案的表述,让学生逐步学会更科学地表述问题,制作方案。
篇二、《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
首先,我利用了课件显示发霉的面包激发孩子的兴趣。通过观察,孩子们自然而然会有一个个的疑问:面包上怎么会有霉菌?霉菌是怎么样的?霉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的观察活动就是围绕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的。怎样才可以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呢?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他们会提出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这是有目的的研究,是借助工具进行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对细微部分进行观察的能力。而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将霉菌的特点记录下来,也是有目的的。科学地记录观察结果是这里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方法比知识重要。在学生研究完霉菌之后,我要求学生一定将双手洗净。其实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观察完面包上的霉菌后,学生自然会想了解:霉菌的生长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就需要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展开讨论。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需要孩子们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由于实验操作无法在课堂内进行,所以实验设计是这课活动的重点。学生设计实验,能使他们的研究热情高长,增加学生研究的兴趣。同时,也不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学习的依赖性。
引领学生们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后续活动。所以我会在课后督促和激励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坚持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并引导他们分析和整理自己的记录。
结束后,我马上进行了反思,我觉得,科学教师的角色我还没有扮演好。在整堂课上我只扮演了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合作观察发霉的面包.组织学生将观察到的霉菌画在黑板上.组织学生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并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然而另一个引导者角色却根本没有体现出来。特别是在学生汇报小组设计的实验的时候,学生设计了很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我只想到了让他们汇报出来注重了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当学让提到用两个面包同时做实验,这时教师就应及时的提出对比实验并复习其特点,而我却是一句话代过;教师的语言导入不好,行体手段较差。不过,整个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的自主性体现的较好,而且课堂上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较为及时。
篇三、“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
食物发霉选自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部分“面包发霉了”。之所以改用酿酒中米饭上的菌丝来观察是因为考虑到在观察过程中变质面包中的霉菌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而酵母菌则不会。另外为了体现新课改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一要求,我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对比实验的具体操作留到课后学生自己完成,留下来的时间用来讲解《活动手册》上的对比实验的表格使用和如何进行表格设计,这是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一种有益尝试。
这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是指那些能够轻松地掌握关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技能的人。而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培养则成为了焦点(科学思维包括问题意识、实证意识、严谨的理性思维意识)。究竟在课堂上应如何通过教学过程,实现对学生进行探究问题的形成、探究过程的设计、探究方法的选择、探究证据的收集、探索结果的分析等理性思维的训练呢?就此我尝试结合这一理念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在这节课上,我除了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霉菌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显微镜观察物体的方法外,我把原来安排在课堂上动手实验的内容放到了课后,留下的时间用来讲解对比实验的表格使用以及表格的设计,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使学生能理解该表格如何使用;二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在对比实验中对条件的控制;三是使学生从中学习如何设计实验记录表格。通过讲解使学生从更本质更深的一个层面来理
解对比实验设计中各条件的相互关系,为他们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做好准备。另外,在教授显微镜的操作使用时,若能借助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将会使常规的教学演示更加到位更有实效。
在这节课的多处教学环节运用了多媒体,其中在拓展环节,若按常规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会使课堂教学过于枯燥,而且没能为学生课后学习留下空间,因此我尝试引入多媒体来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课堂的教学活了起来,形式也让学生非常喜欢,而且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和深入,课堂上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多了,引导学生课后学习的选择多了,学习内容也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许多可供选择的途径,从而使教学更接近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另外无论是实物展台还是媒体的运用都让学生课堂学习的开放性得到更多的技术、资源的支持,如在导入环节、实验设计环节、知识拓展环节中图片和网站的介绍,都起到了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在网络中学习阅读相关信息,扩大知识的空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