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07-18年全国各省份高考真题
广东省广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选择题专题专练:宋明理学(word解析版)
宋明理学专题测试1.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
这反映出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2.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
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A.董仲舒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3.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效游时,有朋友问他,“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
”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这位思想家是A.程颐B.朱熹C.王守仁D.老子4.一日某思想家辗转难眠,突然他在恍惚之中,呼喊狂叫,从床上跳了起来。
然后他回顾心中记得的“五经”中的话,印证他的新认识。
他发现“五经”之言与他的认识完全相合。
该思想家由此得出的认识是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5.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扩大理学家的知名度6.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7.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8.柳宗元说:“浮图(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9.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高考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专题1
高考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专题12020.031,下列哪位人物不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 )2,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3,下列哪本书籍是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且至今仍然是人们研究儒学的必读参考书( )A.《五经正义》B.《四书章句集注》C.《五经》D.《五经注释》4,读下图,在孔子庙堂设立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宣公”的是( )A.汉武帝B.宋太祖C.唐太宗D.康熙帝5,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思想受到哪两种思想的挑战A.佛教、基督教 B.程朱理学、心学 C.佛教、道教 D.道教、心学6,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的主要原因是( )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③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④人们不能接受“理学”观念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7,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 )A.构建理学思想体系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强调“理”是万物之源 D.反对民主启蒙患想8,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A.心即理也 B.致良知 C.天理 D.格物致知9,下列不符合宋代哲学思想发展特点的是A.儒家发展到理学阶段 B.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C.认为“气”是第一性,“理”是第二性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10,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新的儒学。
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B.发展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理是万物本源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等级秩序D.主张心外无理11,下列关于春秋到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自孔孟以来,其内容和地位未发生大的变化B.其压制人民反抗,维护统治的作用不断增强C.后代儒学的发展是以继承前代为前提的D.是对中国政治伦理道德等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12,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13,隋唐儒学大师面对儒家思想受到佛、道两教冲击的态度是A.放弃儒家思想 B.以儒为本,吸收道、佛思想加以完善C.创造一种儒家新思想 D.对儒、佛、道三教平等对待14,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是A.理学大儒的传播 B.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C.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D.是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15,宋明理学对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A.提出“理”的观念系统,用以解释传统儒学,实现儒学的哲理化B.提出“仁与万物俱生”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D.强调克服内心的私欲以“致良知”16,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17,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B.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18,关于陆王心学的评述,正确的是A.良知靠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B.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C.把握“理”和求“理”的方法与程朱理学是一样的,即格物致知D.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19,明代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下列哪些是“心学”的内容()①“心即理也”②“宇宙便是吾心”③“致良知”④“心外无理、理外无心”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20,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权思想C.君权神授思想 D.阴阳五行思想21,陆九渊与朱熹的思想的根本区别是:A.求“理”的方法不同 B.对“理”的认识不同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 D.义利观的不同22,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是A.水火不相容,互相攻击,尖锐对立B.三教互相取长补短,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C.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盛行D.三教在不同的区域各自发展,自成一统23,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24,李贽是明朝反封建的思想斗士,其思想特点主要是①批判封建专制制度②否定孔子的权威③批判传统的道德观念④主张个性自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5,继孔子和孟子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程颢B.程颐C.陆九渊D.朱熹26,在继承的发展孔子“仁”的思想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程颢、程颐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有了仁,就有了礼、义、智、信”B.朱熹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标准也是天理的反映、C.王阳明主张要“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D.“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27,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①程颐②程颢③朱熹④陆九渊⑤王守仁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①②③④28,下列叙述不符合唐朝国学的史实的是( )A.学舍有400余间,学生达到3000余人B.国学的学生学习的教科书主要是“五经”C.国学的学生,有汉族子弟,还有西藏、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的王公子弟D.我国古代地方教育系统也因此得以初步建立2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课件7:第3课 宋明理学
心学,又称“良知之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它与程朱 理学不同的是,陆王心禅学茶主一味张道以在其人中“心”为宇宙的本体 (程朱理学以“道”或“理”为宇宙的本体),这一体系 强调自心,主张修生养性,返身而诚,认为在顺境或逆境 下也不能动摇。南宋陆九渊成为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强 调人的主观意志方面的思想,以心即人的主观性作为哲学 的核心,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成为集心学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禅茶原一味是道外在在其中的“理”,陆王心学 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 “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 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之大成者,因而又称“陆王心学”。
讨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 (1)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禅现茶一形味式道在,其都中 继承了孔“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 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禅性茶格一味都道起在其了中积极影响。
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少数民族接受儒家思想
2.隋唐时期的儒学: 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禅合茶一归味儒道”在其(中“三教合一”)主张
尊道 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 礼佛
崇儒 儒学家的努力: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佛教盛行 a.统治者支持和扶持。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
二、程朱理学 1.什么是理学? 含义:所谓“程朱理学禅”茶,一味指道两在其宋中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儒学。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 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派。 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 为最高范畴的学说,称为“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
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第4课宋明理学【典型例题】例1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有:①社会动荡②佛教的欺骗性③人民饱受战乱之苦④统治阶级支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关键是对“社会条件”的理解,社会条件当然指客观条件,而不包括主观条件,更不是全部条件。
其中,佛教的欺骗性也应是广泛传播的条件之一,但它不属于社会条件,所以不应选上。
另外,佛教的传播在各朝各代都没停止,而南北朝时期最为广泛,其特殊的社会条件是不容忽视的,故此题选B项.【答案】B例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的是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分析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阶级角度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朱熹是宋朝的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进一步发展阐述了儒家思想。
据此,可判别正确答案应为C。
朱熹的思想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并未涉及,故本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答案】C【基础练习】一.选择题 1.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势力,其根源是 A 封建国家的分裂 B 统治者发展佛教用来麻醉人民 C 经济发展的需要 D 众生平等的主张便于人民接受B 2.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三教合一”这三教中不包含 A佛教 B道教 C儒教 D景教D 3.隋唐时期知识分子对宗教的观点是 A崇佛压儒和道教 B以儒为本,吸纳佛道思想 C以佛为本,吸纳儒道思想 D崇儒压道和佛教B 4.“理学”思想确立于 A隋 B唐 C宋 D明C 5.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确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C 6.有关新儒学――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发展继承孔孟学说,有两个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B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理”的来源的理解不同 C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D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存于心中,是一种消极反动的思想D 二.问答题 7.什么是理学?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什么? 7.理学是在宋朝时,为了回应佛、道挑战,新兴儒学思潮建立的学说,它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 历史必修三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历史必修三1.(2018江苏)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
”“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
”这说明,元曲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2.(2018江苏)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
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
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
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3.(2018江苏)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4.(2018江苏)《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
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5.(2018江苏)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
这些谚语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6.(2018江苏)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
第3课宋明理学
【课后练习】
4.(2015·海南高考·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 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 “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课后练习】
5.(2015·北京高考·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 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 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 选项正确的有( )
要以皇帝之身出家。
—高骈
问题探究一: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以 后儒家的正统地位还牢固地保持着吗?
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一、探理学之源——背景
材料三: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 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 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
朱熹
心 学 的 集 大 成
者 王阳明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 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其思想后被奉为官方正统儒学。
日本近代著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曾为 王阳明学说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 上面篆刻“一生俯首拜阳明”。 蒋介石多次自称为王阳明的信徒,并把 台北草山命名为阳明山以示纪念。
二、走理学之路——内容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课后练习】
2.(2018.4·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
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 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
近几学年高考真题宋明理学【1】要点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2014年题组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考点】唐代三教合一潮流【解析】“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考点】宋明理学【解析】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3.(2014·浙江文综·12)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①苏格拉底②亚里士多德③朱熹④李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考点】亚里士多德;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主张;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思想主张【解析】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与材料的主张不符,故①错误;题目中的“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去人欲”“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分别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南宋理学家朱熹和明末思想家李贽提出,故②③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 (1 ~ 10 题为基础达标题,11~ 15 题为能力提升题)1.(2018 ·常州高二检测) 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
”这表示“理”是 ()A.超时空的,圆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规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答案C剖析从题干中“有物必有则”,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规,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规,故 C 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宋代“二程”的思想对于儒学发展的意义在于:他们第一次以“公义”作为最高范围,系统地整理了儒家学说,认为“凡事皆有理”而“万理出于一理”。
这从理论上确立了()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儒家心学的统治地位C.儒家伦理学说的天生声威性D.理学作为统治思想的合理性答案C剖析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接受,故 A 项错误;“二程”的思想属于程朱理学门派,与陆王心学有差异,故 B 项错误;“二程”所谓“公义”,实际上是从天理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的纲常礼教、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故 C 项正确;题干要求从“理论上”而不是其本质作用,故D项错误。
3.(2017 ·宿迁高二期末) 李约瑟称朱熹理学“反响了近代科学的立足点”,“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见解并无不相同”。
他的主要依照是朱熹主张()A.格物致知B.先理后气C.心即理也D.理气同源答案A剖析格物致知重申亲身实践获得真知,这与西方科学中实践精神不谋而合, A 项吻合题意,故 A 项正确; B、C、D 都是理学的内容,但不吻合题意,故B、C、 D 错误。
4.(2017 ·泰州高二期末) 朱熹认为:“为吾民者,父义,兄友,弟敬,子孝以上同保之人今仰互相劝戒,孝顺父亲母亲,恭敬长上,友好宗姻,周恤街坊,各依本分保内如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事迹显然,即仰具申,当依条旌赏。
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3宋明理学
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1.3宋明理学1.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2.朱熹提倡“格物致知”,王阳明则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以下对二者的评价中正确的是()A.二者所代表的理论体系没有任何共同之处B.二者的宇宙观是完全相反、背道而驰的C.二者都是对汉代儒学的继承和发展D.后者的思想主张与真理更加接近3.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
”其思想主旨是()A.提倡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B.继承发展古代传统思想C.希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D.维护传统道德价值体系4.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
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民本思想深入人心B.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C.陆王心学日益兴起D.孟子在儒家中地位上升5.“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这评价的应是()A.荀子思想B.董仲舒新儒学C.宋明理学D.维新思潮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
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D.财政权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1.3宋明理学7.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心即理也8.〃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C.〃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D. 一概反对人的欲望8.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第4课 明清儒学07-18年全国各省份高考真题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选择题1、(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5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B.汉代经学C.隋唐佛学D.宋明理学 D2、(2008年广东高考3题)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A.民主共和制B.中央集权制C.专制主义制度D.君主立宪制 C3、(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27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的“某人”是指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A4、(2010·江苏单科·T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命题立意】本题以一段史料切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辨别和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B。
根据材料,该思想家宣扬“人人皆可以为圣”的圣人观。
北宋以后,道学家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
李贽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由此判断B正确。
朱熹的核心观点是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材料所述观点都不符合。
5、(2010·海南单科·T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命题立意】本题以史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2.(2014•广东文综)《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3.(2014•大纲文综)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4.(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5.(2013•广东文综)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6.(2013•福建文综)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即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为善,但是私欲容易蒙蔽人的本性,所以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才能克服私欲,回归人的本性,由此可知B、C两项错误。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宋明理学”真题汇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宋明理学”真题汇总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1.(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2.(2012年海南卷历史,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答案】A3.(2012年海南卷历史,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答案】D4.(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
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
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
历史6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2018·天津文综·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A.B.C.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朱熹强调的是社稷应该为民而立、国家应该以民为本,这与孔子所宣扬的“仁”、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一脉相承,因此这一言论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属于程朱理学,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程朱理学推动儒家思想新发展的表现是其提出“理气关系”“格物致知”和“正君心”等内容,D项错误,排除。
【答案】B2017年题组1.(2017·江苏单科·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考点】宋明理学【解析】孔子提出的是“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而朱熹是从“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克己”的,这显然与孔子的原意有所不同,故D项正确;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A、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答案】D2.(2017·海南单科·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考点】儒家思想的内涵。
【解析】材料的大致含义是:研究事物原理而后获得知识,获得知识而后意念诚实,意念诚实而后心志端正,心志端正而后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自身修养而后整顿好家庭,整顿好家庭而后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而后天下太平。
A项的意思是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行动起来;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符合题意。
[2007--2018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3 宋明理学(原卷版)
考点3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考点图解】【名师点拨】一、.全面评价宋明理学(1)积极: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封建伦理,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
二、.全面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关系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相同点本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儒学发展的新形式,以维护封建统治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历年真题】1.(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2.(2018.4·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3.(2017·江苏高考·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政治史第3课 汉至元07-18年全国各省份高考真题
政治史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择题1、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B2、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C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D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B5、“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C6、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B7、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D8、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C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选择题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6题)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D2、(2008年上海高考B11题)“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D3、(2008年广东高考5题)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D4、(2009年江苏高考3题)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D5、(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62题)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仁”B. “心外无物”C.“理”D. “格物致知” A6、2010·上海单科·T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宋时期理学的认识、理解能力。
【规范解答】选C。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为程朱理学的核心主张,本题应该不难选择。
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来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使得这一时期儒家义理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严密的系统性。
即“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7、(2010·新课标全国·T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命题立意】本题以王安石的言论切入,巧妙考查了学生比较分析和综合理解的能力。
此题主要以能力立意为主,但难度不大,符合2010年各地考题的命题主流。
【规范解答】选A。
材料信息万物之源来自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材料信息的核心,答题要求要回答与之相反的观点唯心论。
“心外无物”是主观唯心的表现;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运用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
形体是“有生之本”。
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天地为万物之本”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均是强调万物之本是天地,即客观存在的物质。
故B、C、D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心外无物”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和题干中王安石提出的观点相对立,故正确选项为A。
8、(2010·浙江文综·T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理学两大派别观点的理解区别能力。
【规范解答】选B。
题干中的“理学家”是关键信息之一,结合所学知识,理学在南宋时分成程朱理学和心学两大派别。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世界的本原,而把握理的办法是“格物致知”,即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最终明理,由此可见A、C、D是程朱理学的观点。
心学派主张“心即理也”,求“理”只需进行内心的反省,因而心学派被程朱派批评做学问“太简”。
正确答案为B。
【类题拓展】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1)共同点①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系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都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作用。
(2)不同点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就是“理”。
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9、(2010•广东文综·T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命题立意】本题通过诗句考查王阳明的心学,考查学生阅读、理解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C。
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句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即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故正确选项为C;而A、B、D均不符合诗句“万化根源总在心”这一关键信息。
10、(2011·安徽文综·T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抓住儒、道、佛三家思想在建筑艺术上的表现。
本题体现安徽地方特色,解题时需抓住每个建筑图中的文字。
【精讲精析】选B。
因为图②徽州牌坊群体现儒家守节、忠义等伦理思想;图④包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体现儒家仁、正义思想;而图①安庆迎江寺是寺庙,体现佛家思想;图③涡阳老子庙体现道家思想。
由此判断B正确。
11、(2011·广东文综·T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古代儒家思想在唐宋时期的演变过程。
反映儒家思想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合其他学派而发展完善。
关键词是儒者、道士、僧人、唐宋。
【精讲精析】选A。
材料“虎溪三笑”反映的是隋唐以来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当时诗歌绘画作品对此情况进行了反映,由此判断A正确;B项错误,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末,不是唐宋时期;C项不符合题意;D项绘画虚构的故事情节,不能证明以写实为主。
12、(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思路点拨】本题以陆王心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精讲精析】选A。
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
C项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属于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范畴,排除。
B、D两项表述错误。
故选A项。
13、(2011·福建文综·T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思路点拨】本题以《唐律疏议》的记载切入,巧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辨别和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以能力立意为主,难度中等,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
【精讲精析】选D。
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材料大意为: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就犹如早晚四季交替是相辅相成的。
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对政教的重要性。
“德礼为政教之本”,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项。
“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项。
“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项。
故选D项。
14、(2012·海南单科·T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佛教传入的消极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突破口是抓住材料中所述与儒家思想相违背。
【解析】选D。
材料中说明佛教传播使父子不和、君臣不义、夫妇疏远,朋友关系不和睦,而儒家伦理观强调三纲五常,佛教影响与儒家伦理相冲突。
A儒家传统观念仍然是主流;B 材料强调儒家伦理的重要性;C材料没有体现佛教融入本土文化,故答案选D。
15、(2012·海南单科·T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北宋理学的观点,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突破口是阴阳与万物、仁的关系。
【解析】选A。
材料考查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阴阳,万物又产生“仁”。
B材料无法体现“仁政”思想;C材料不是说明阴阳关系而是阴阳与万物的关系;D周敦颐阐释的是儒家的思想而非道家的思想,故答案选A。
16、(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T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民异业而同道”(2)王阳明的心学:心即理也,致良知。
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选B。
解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
②是理学名著,它糅合了外来佛教思想;④是康有为把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著作,故二者均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