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07-18年全国各省份高考真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

选择题

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6题)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D

2、(2008年上海高考B11题)“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D

3、(2008年广东高考5题)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D

4、(2009年江苏高考3题)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D

5、(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62题)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 “心外无物”

C.“理”

D. “格物致知” A

6、2010·上海单科·T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宋时期理学的认识、理解能力。

【规范解答】选C。“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为程朱理学的核心主张,本题应该不难选择。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来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使得这一时期儒家义理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严密的系统性。即“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7、(2010·新课标全国·T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命题立意】本题以王安石的言论切入,巧妙考查了学生比较分析和综合理解的能力。此题主要以能力立意为主,但难度不大,符合2010年各地考题的命题主流。

【规范解答】选A。材料信息万物之源来自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材料信息的核心,答题要求要回答与之相反的观点唯心论。“心外无物”是主观唯心的表现;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运用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天地为万物之本”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均是强调万物之本是天地,即客观存在的物质。故B、C、D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心外无物”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和题干中王安石提出的观点相对立,故正确选项为A。

8、(2010·浙江文综·T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理学两大派别观点的理解区别能力。

【规范解答】选B。题干中的“理学家”是关键信息之一,结合所学知识,理学在南宋时分成程朱理学和心学两大派别。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世界的本原,而把握理的办法是“格物致知”,即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最终明理,由此可见A、C、D是程朱理学的观点。心学派主张“心即理也”,求“理”只需进行内心的反省,因而心学派被程朱派批评做学问“太简”。正确答案为B。

【类题拓展】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共同点

①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系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都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作用。

(2)不同点

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就是“理”。

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9、(2010•广东文综·T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命题立意】本题通过诗句考查王阳明的心学,考查学生阅读、理解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C。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句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即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故正确选项为C;而A、B、D均不符合诗句“万化根源总在心”这一关键信息。

10、(2011·安徽文综·T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抓住儒、道、佛三家思想在建筑艺术上的表现。本题体现安徽地方特色,解题时需抓住每个建筑图中的文字。

【精讲精析】选B。因为图②徽州牌坊群体现儒家守节、忠义等伦理思想;图④包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体现儒家仁、正义思想;而图①安庆迎江寺是寺庙,体现佛家思想;图③涡阳老子庙体现道家思想。由此判断B正确。

11、(2011·广东文综·T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