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民国财政
简述学术界对民国经济史财政的研究概况
简述学术界对民国经济史财政的研究概况民国初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财政理论研究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研究体系逐渐完善。
鉴于对民国财政思想的研究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民国经济学家唐庆增先生的统计,从1928年到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经济学社丛书共19种31册,在中国经济学社丛书19种中,财政类书籍居第一。
财政类7种,金融类5种,劳工与人口2种,其他5种。
民国时期总书目的整理发现,这一时期中国的财政学体系已经比较完善,财政学著作包含财政学、比较财政学、财政政策论、国家财政制度、国家预决算、政府会计、税收、国债、地方财政、战时财政等领域,国人的财政学专著已经超过译著数量,但对于国外财政学著作的翻译仍占据很大部分,译自日本的财政学著作在整个财政学译著中仍然占主要部分,租税理论和市政研究著作则主要译自美国。
中国财政问题研究著作构成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税收制度研究是财政问题研究的重点,而在税收研究中田赋以及所得税问题的研究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其次关于财政制度与管理体制的研究在民国时期财政制度现代化改革中处于显要地位, 民国时期对财政史的研究 ,代表著作《民国财政史》(贾士毅著,商务印书馆,1917),《民国续财政史》(贾士毅著,商务印书馆,1932), 《民国财政简史》(贾德怀编,商务印书馆,1941)。
除了财政研究著作之外,民国时期以“财政”命名的期刊有43种,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财政公报,主要公布国民党政府和财政部的命令、法规和章程,第二类是财政评论和财政学报,主要研究财政金融理论,并对有关政策和经济问题进行探讨,第三类是各地方政府的财政刊物,刊登政府的财政法令、公文及财政状况以资事实上和学术上之研究。
1939年元旦创刊的财政学学术刊物《财政评论》是我国民国时期创办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财政学学术刊物,发表了许多财政名家的学术成果。
此外,民国时期财政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一)学理上的“公共财政”思想与实践中的国家资本财政?民国时期中国的财政学引入西方的“公共财政”与“公共经济”等现代财政术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财政学教学体系。
试论民国政府(北京)时期的财政危机及其影响
试论民国政府(北京)时期的财政危机及其影响民国政府(北京)时期,中国的财政状况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由于历史原因、政治动荡和战争的影响,民国政府时期的中国面临着诸多财政挑战,财政危机频频爆发,并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试论民国政府(北京)时期的财政危机及其影响。
一、民国政府时期的财政危机1. 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民国政府时期的财政危机受到了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
国内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社会不稳定等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了国家的经济活动受到了严重的干扰,进而影响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和增长。
而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外商控制等,这些因素也对中国的财政稳定造成了影响。
2. 财政体制不完善民国政府时期的财政体制相对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财政收支不平衡、财政管理不规范、缺乏财政监督等方面。
这些问题导致了财政资金的流失和浪费,使得国家的财政困难更加严重。
3. 财政收入不足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等原因,民国政府时期的财政收入一直处于不足的状态。
而且,由于对外贸易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国家的外汇收入也非常有限,这对国家的财政收入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4. 钱币贬值和通货膨胀在民国政府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和政治动荡,国家的钱币不断贬值,通货膨胀也非常严重。
这导致了国家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而财政收入却无法相应增长,从而加剧了财政危机的程度。
二、财政危机对国家的影响1. 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财政危机使得国家无法有效地进行经济建设和发展,这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许多重要的经济项目无法顺利进行,导致国家的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2. 社会不稳定加剧财政危机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加剧,因为缺乏资金支持,政府无法有效地进行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这使得社会上的贫困、失业等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进而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3. 政府形象受损财政危机也对政府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政府无法有效地解决财政问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大幅下降,政府的执政合法性受到了挑战。
第八章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中华民国时期)经济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介绍
第二节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 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者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经济压 迫的揭露和批判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反帝学说的学习和运用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近代农村经济性质的 分析
四、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论断
第二节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 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20世纪上半叶经济较快发展的主要表现 二、20世纪上半叶经济出现较快发展的原因 三、20世纪上半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缺陷
第二节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 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 的传播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 的传播
一、民族资本企业家的创办企业思想 二、民族资本企业家的企业经营思想
(1)不断地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 推出式样新、质量高的新产品或服务,甚至开拓新的行业是 企业得以获利的重要途径之一。 (2)在企业的组织形式上加以创新。 (3)注重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动向以提高市场占有率。 (4)重视先进的经营手段和方式的运用。
三、西方经济学说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1)促进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 (2)促使中国主流经济思想摆脱了传统的桎梏,逐渐 和世界经济科学相融合。 (3)经济学开始成为指导社会经济实践的实用理论工 具。 (4)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得到运用。
第四节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民族资本企 业家的创业思想和经营管理思想
第五节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学术思想界 关于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思想
民国地方财政研究综述_童黄培
地方财政仅仅从制度上做一个介绍 ,泛泛而谈,缺乏深度。 椿:《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田赋整理 ,则论述了南京国
总体认为,民国时期的地方财政研究集中于国家财政制 民政府时期 20 世纪 30 年代的赋税方面的情况。
度方面的沿革,研究目的在于帮助国家理清民国时期地方财
相对于大陆的研究,台湾的研究更注重于以省为区域范
中的演变,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县财政收支情况和财务 转型期的县财政研究(1928—1937)—以河北省为中心》一
行政均有较详细的叙述,较清楚的给我们还原了民国时期一 文,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县级财政研究置于南京国
个县级财政的基本面貌 。朱博能:《县财政问题》一书,注重 民政府时期乡村治理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中,重点探讨了乡村
海外方面,日本借着地缘相邻的优势,研究中国地方财 政比较早。日本的长野朗,李占才译《中国的财政续》,他通 过对北洋政府时期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来说明中央 与地方的权利的相互博弈 。日本的久保亨:《1930 年代中国 的财政与财政官僚》,他主要描述了 1930 年代国民政府时期 的担任财政部门官僚的出生、籍贯、学历以及他们的的财政 思想 。加拿大的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 一书,则重点描述了北洋政府时期军费与财政的关系 。孔 飞力的《民国时期中国的地方赋税与财政》则集中考察中国 地方赋税征收体系变迁以及绅士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 民国政府和以前的政府一样,在地方赋税征收组织中趋向于 加强对地方基层政权的控制和打压地方绅士的作用和影响
林美莉.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施战时利得税的政策与反映. 财 政与近代历史. 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经济史组编,台北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印行.1999 年,第 647-692 页.
第八章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制
第八章中国民国时期的法制第一节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建设的成就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一)产生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更加剧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
一些人接触了资本主义进步的社会现实和政法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拥护者与宣传者。
其中较著名的有伍廷芳、章太炎、陈天华、邹容、宋教仁与胡汉民等人。
这些接受资本主义的思想家与革命家,试图以西方的政治与法律制度来挽救并改造危难的中国,并与保皇派论战。
其中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最具代表性。
(二)主要内容1、实行以民主共和为目标的政治革命,反对君主立宪,推翻清朝的皇权专制统治。
但在政体的建立上,孙中山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总统制,后提出独创的五权分立模式。
即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将立法权中的监察权与行政权中的考试权独立出来。
他认为,应借鉴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考试权不应受任何人干涉和侵犯,以选拔人才。
还应借鉴古代的监察御史制度,行使监督监察权。
章太炎则认为国家应以行政、司法为两途,设总统掌握行政、外交和国防,司法掌握裁判权,但反对设立一会,认为实行代议制会导致土豪、富民专权。
宋教仁则赞成实行政府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
2、实行平等与自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孙中山提出的民权主义即为其体现。
3、实行法治,反对人治。
4、改革司法制度(1)实行司法独立,以保障民权。
伍廷芳更是将司法独立视为一国是否文明的标志,甚至是治国第一要政。
(2)废止体罚与刑讯,改行近代进步的刑罚与证据制度。
不能仅凭口供作为定罪量刑的证据。
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一)大纲的制定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成立湖北军政府后,公布《军政府暂行条例》,是民国的第一个政府组织法。
12月3日,宣布独立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公布《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根据该大纲,12月29日,举行临时大总统总统选举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中国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中华民国约法》全文
《中华民国约法》全文(中华民国三年五月一日公布)第一章国家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
第三条中华民国之领土,依从前帝国所有之疆域。
第二章人民第四条中华民国人民,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法律上均为平等。
第五条人民享有左列各款之自由权: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三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四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五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书信秘密之自由;六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七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信教之自由。
第六条人民依法律所定,有请愿于立法院之权。
第七条人民依法律所定,有诉讼于法院之权。
第八条人民依法律所定,有请愿于行政官署及陈诉于平政院之权。
第九条人民依法律所定,有应任官考试及从事公务之权。
第十条人民依法律所定,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一条人民依法律所定,有纳税之义务。
第十二条人民依法律所定,有服兵役之义务。
第十三条本章之规定,与陆海军法令及纪律不相抵触者,军人适用之。
第三章大总统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五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
第十六条大总统对于人民之全体负责任。
第十七条大总统召集立法院,宣告开会、停会、闭会。
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解散立法院;但须自解散之日起,六个月以内,选举新议员,并召集之。
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
第十九条大总统为增进公益,或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发布命令,弄得使发布之;但不得以命令变更法律。
第二十条大总统为维持公安,或防御非常灾害,事机紧急,不能召集立法唠时,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发布与法律有同等效力之教令;但须于次期立法院开会之始,请求追认。
前项教令,立法院否认时,嗣后即失其效力。
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宫规。
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二十二条大总统宣告开战、娟和。
抗战时期民国政府财政、金融政策
摘自学位论文相对比较全面( 一) 财政金融政策1.大规模发行公债。
沿江沿海地区的沦陷使国民政府的主要财源几乎全部丧失, 财政收入锐减。
19 39年原占国民政府财政收入主体的关税、盐税和统税收入只有1936 年的30 % . 随着战争的延续, 军费支出浩繁, 其他费用也日增, 而国库收入日细, 因而只好强行发行公债。
仅1938 一19 39 年国民政府就发行了短期国库券、救国公债、国际公债各5 亿元, 金公债5. 5 亿元,娠济公债30 0 0 万元。
从1 9 35 年到19 44 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发行内债就有十八种之多, 合计法币151 亿多元英镑20 0 0 多万. 美元2. 1 亿元。
2.改革税收制度。
国民政府为了增加税收收入. 把税收重点由间接税转到直接税,把统税扩大为货物税,形成几乎无物不税的状况, 增加新税种. 开征遗产税、印花税、食盐附加税等. 并大大提高税率。
19 40 年又颁布了《中华民国公库法》, 将地方政府的税收交由中央银行直接收存。
加强政府的调控能力。
3、金融小央集权化。
国民政府在战时把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农民银行统一起来,实行战时管理. 组建了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简称四联总处) , 由蒋介石亲任主席。
负责资金的调配和联合贷款等方面的工作。
并颁布了《巩固金融办法纲要》,加强对金融的管理,还实行《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限制个人提取存款等。
19 4 2 年国民政府又规定:全国货币的发行都集中统一于中央银行。
于是中央银行又直接垄断了法币的发行权。
这些措施便于战时金融的稳定, 并使其顺利地转入了战时休制, 迅速进人战时状态。
4 .外汇管制。
“七·七”事变后. 金融市场出现大肆抢购外汇风潮, 日本侵略者也利用所掠夺的法币套购外汇. 来破坏金融秩序, 从而使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濒于崩溃边缘。
于是国民政府在19 3 8 年3 月颁布了《外汇清核办法》, 实行外汇管制. 由官方垄断外汇的价格.并限制外汇的兑换。
《中华民国约法》全文
《中华民国约法》全文(中华民国三年五月一日公布)第一章国家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
第三条中华民国之领土,依从前帝国所有之疆域。
第二章人民第四条中华民国人民,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法律上均为平等。
第五条人民享有左列各款之自由权: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三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四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五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书信秘密之自由;六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七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信教之自由。
第六条人民依法律所定,有请愿于立法院之权。
第七条人民依法律所定,有诉讼于法院之权。
第八条人民依法律所定,有请愿于行政官署及陈诉于平政院之权。
第九条人民依法律所定,有应任官考试及从事公务之权。
第十条人民依法律所定,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一条人民依法律所定,有纳税之义务。
第十二条人民依法律所定,有服兵役之义务。
第十三条本章之规定,与陆海军法令及纪律不相抵触者,军人适用之。
第三章大总统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五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
第十六条大总统对于人民之全体负责任。
第十七条大总统召集立法院,宣告开会、停会、闭会。
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解散立法院;但须自解散之日起,六个月以内,选举新议员,并召集之。
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
第十九条大总统为增进公益,或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发布命令,弄得使发布之;但不得以命令变更法律。
第二十条大总统为维持公安,或防御非常灾害,事机紧急,不能召集立法唠时,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发布与法律有同等效力之教令;但须于次期立法院开会之始,请求追认。
前项教令,立法院否认时,嗣后即失其效力。
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宫规。
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二十二条大总统宣告开战、娟和。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抗战时期地方财政的演变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抗战时期地方财政的演变一、我国地方财政的由来自清末以来,西方近代政治思想渐播于中国,自治观念逐渐兴盛,清廷筹备立宪以后,在各省设立咨议局,颁布了府州厅县的自治章程和城乡自治章程。
由此地方自治的雏形初具,然而地方财政体制的规模却没有确立。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各省设财政司管理财政事务,1913年春,财政部初次颁布划分国家税地方税法草案及国家费用地方费用的标准法案,另在财政司之外,设置国税厅专门管理国家税收及国家费用的支出,而地方税的征收和地方费用的支付则由财政司管理,可惜这个法案所规定的地方财政范围较为狭窄,颇受国人非议。
当时设立国税厅的原意是为了划分国税和地税的权限,让国税厅和财政司,各司其责。
然而此种法案当时难以实行,所以又在1915年春季,合并国税厅和财政司为财政厅,为一省的地方财政最高机关。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各省的政府都改设委员制,财政厅长以省政府委员的名义兼任。
1927年,颁布国家收入和地方收入的暂行标准案,又于次年根据均权学说重新修订,地方财政就此开始确立。
当时的财政部和财政厅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关系,遂产生了指令不畅的弊端。
1928年夏,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制定财政部监督地方财政的条例,并于1929年1月经过中央政治会议的修正,改为国民政府监督地方财政的暂行办法。
这一个法案一经颁布,指令不畅的弊端逐渐改善,民国以前,县是行政系统的基础,县令代表国家征收赋税,受布政使司管辖。
县经费的支出和收入,都由国库统筹管理。
如果有地方人士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官员照例不能进行干涉,这些公款公产向来不计入租税系统。
都由地方的绅士推举人员办理。
自清朝举办新政以来,兴学办警等所需要的经费,有的是依赖于商人的捐助,有的是依赖于陋规充公,也有的是增加田赋和其他附税,地方的税收由此开始增多。
1909年,清廷颁布府厅州县自治章程,县的自治由此开始。
县的新政实施费用,主要是通过增税来弥补。
民国成立以后,废除了府、州而保留下来县,县议会和参事会都相继成立,事务逐渐繁忙,需要的费用也越来越多。
中华民国史大纲
中华民国史大纲课程编号:总学时: 54 总学分:3分开课学期:第五学期课程名称:中华民国史专题英文名称:A special subject on the history of Republican China本课程按照绪论、政治、经济、对外关系、边疆民族关系、社会阶层等专题讲授中华民国的历史,使学生对中华民国的历史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意在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学生掌握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视野和多元化的理论思维能力。
本课程也是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必修课程的一个强化和补充。
第一章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第一节清朝统治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入第二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第三节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第四节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第五节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第六节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革命斗争第七节各阶层人民自发反抗运动的蓬勃发展第八节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第九节同盟会革命活动的挫折和国内中部地区革命组织的发展第十节保路风潮第十一节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第十二节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第二章(1912-1916)第一节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和国内政局第二节北洋军阀集团与同盟会矛盾的尖锐化第三节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善后大借款第四节二次革命及其相关的斗争第五节民国初年的社会经济和财政状况第六节北洋政府封建专制统治制度的确立第七节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和袁世凯称帝第八节中华革命党和欧事研究会坚持反袁斗争第九节护国战争的发动与帝制取消第三章(1916-1920)第一节袁世凯死后的国内政局第二节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第三节西南军阀的纷起第四节孙中山南下护法和南北战争第五节段祺瑞的卖国与独裁第六节南北议和第七节五四运动第八节直皖战争第四章(1920-1924)第一节动荡中的南北政局第二节第一次直奉战争及战后政治第三节西南的“联省自治”与军阀混战第四节孙中山的奋斗与转向第五节黎元洪被逐与曹锟贿选第六节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第七节1920年代的中国经济第五章(1924-1926)第一节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的北京政治第二节善后会议:和平统一的最后尝试第三节初期国共合作第四节五卅事件及其引发的大规模群众运动第五节北伐前中外关系格局的演变第六节南北军阀混战与临时执政府的终结第七节南北军政格局的攻守势易第六章(1926-1928)第一节北伐初期的胜利与东南、西北、西南的形势变化第二节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与北洋军阀以奉系为中心的联合第三节列强分化中国革命与蒋介石发动政变第四节武汉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与汪精卫集团分共第五节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和北洋军阀政权的覆灭第七章(1928-1931)第一节国民政府统一局面的初步形成第二节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内政与外交第三节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和战争第四节反蒋派大联合与中原大战第五节发展中的国共矛盾及南京政府的“剿共”战争第六节国民党内矛盾的发展和各派联合统治的确立第八章(1932-1937)第一节“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伪满洲国的成立第二节华北军民抗战的开展和国民党内部的分化第三节国民党统治的加强第四节国民政府对苏区的“围剿”第五节华北事变和国民政府的对策第六节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第七节西安事变第八节国民党由内战转向抗日第九节国民政府的财政金融第十节国民政府的经济第十一节国民政府的教育和学术研究第九章(1937-1941)第一节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第二节抗战爆发初期的对日作战第三节国民政府战时政治体制的确立和运作第四节正面战场的继续作战第五节日本的以华治华策略与汪精卫集团降日第六节相持阶段到来后的正面战场第七节相持阶段到来后的敌后战场第八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局部危机国统区的民主宪政与民众救亡运动第九节国统区的经济第十节日伪对沦陷区的统治第十一节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中外关系第十章(1941-1945)第一节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第二节中国战场的持久抗战第三节抗日后期的国统区第四节抗日战争后期的敌后解放区第五节抗日战争后期的沦陷区第六节中国对同盟国的外交关系第七节豫湘桂战役与中国战场的局部反攻第八节战后中国政治的设计和争执第九节抗日战争的胜利第十一章(1945-1947)第一节抗战胜利与战后初期的国内政治第三节战后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第四节国内冲突的焦点——东北第五节全面内战的爆发与国共关系的破裂第六节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与统治危机第十二章(1947-1949)第一节国民党最后的总动员第二节国民党军战略攻势地位的丧失第三节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和国民党强化统治的措施第四节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失败(上)第五节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失败(下)第六节国民党政府财政和社会经济的总崩溃第七节蒋介石引退和北平和平谈判第八节中华民国的覆灭第九节国共对外政策第十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财政大转型..
5、钱粮差役的加重:
虽然甲午战争后清朝财政制度出现了某些值得注意的变化,但就整体而 言,财政管理仍然弊窦丛生,尤其在征收赋税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清 末地方财政割据势力就是利用这些弊病进行贪污中饱的基础上形成的。 尽管清政府坚持以银两作为赋税标准,但实际上赋税的主要货币形式还 是制钱,经收官吏利用赋税的标准货币与实际货币形式的不统一,利用 银钱比价波动所造成的差价,上次其手,进行贪污。尤其甲午战争以后, 比价急剧变动,加之全国性的钱荒,抗议的舆论强烈起来,于是清政府 一方面企图独吞这块向来为经征官吏侵渔的肥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安 抚一下舆论,下令各省核减钱价。
(2)西方预算思想的传播
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对外部世界深闭固拒的清王朝 以巨大的冲击,英国的炮舰不仅粉碎了清王朝的武装 力量和冲破了天朝闭关自守的经济大门,也在思想意 识领域引起了第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从此开启了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1842年前后一批中国人开始 编写和介绍西方和世界的书籍,如《海国图志》等, 为中国人打开观察世界的窗口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述财政收支规模、结构的较多, 而对预算的完整性、公开性论述不够,特别是让广大 纳税人行使决策、监督权论述不够。可见,没有近代 民主政体就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家预算制度和思 想,中国近代预算思想和预算制度不是从中国社会内 部自发产生的,而是伴随着近代西潮东渐而从西方舶 来的。
(4)入不敷出的财政收支
财政困难的原因: 1、税源流失,丁杂税、盐税严重课征不足; 2、大量战争开支、赔款以及英军掠夺和勒索钱款,一次次巨大军资耗费, 使清王朝不断陷入财政危机; 3、银贵钱贱的冲击,当时清朝财政极易受到钱银比价波动的影响,银价 高涨: 第一,加重人民赋税负担,租赋积欠严重; 第二,促使盐商亏本,无法完纳盐课; 第三,造成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脱节; 第四,改变了田赋中货币成分与实物成分的比例。 4、河患和自然灾害、河务机构的贪污腐败破坏了农业经济,给人民的生 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限制了人民的贡赋能力,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清政 府防河、赈济的巨额开支; 5、官吏贪污严重,清政府整个财政机构已经腐烂,不能发挥应有职能; 6、国内经济状况恶化,鸦片贸易以及伴之而来的白银外流、银价高涨和 赔款支出向人民的转嫁,严重的自然灾害,官吏的贪污腐化,这一切都促 使了国内经济状况的恶化,加剧了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矛盾激化。
民国财政史、民国续财政史
书中还对民国的币制、国债、预算、决算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这些内容 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民国的财政状况,也为研究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提 供了宝贵的资料。
《民国财政史、民国续财政史》的精彩摘录不仅展现了李剑农深厚的学术造 诣,也为我们深入了解民国时期的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这些摘录,我们 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面貌,思考那个时代的人们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描述民国财政的具体运作时,书中引用了大量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 例如,关于税收的征收,书中提到:“民国初年的税收,以田赋为大宗,但随着 工商业的发展,关税、盐税、统税等逐渐崛起,改变了传统税收结构。”这表明, 民国时期的税收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税,而是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反映了经济 的现代化趋势。
从目录的具体内容来看,两书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从民国的创立之 初到灭亡,共分为若干章节。每个章节的标题都简洁明了,概括了该时期的主要 财政事件或政策。例如,“民国初期的财政状况”、“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整 顿”、“抗战时期的战时财政”、“国共内战时期的财政政策”等。这样的编排 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各个时期财政状况的特点和演变。
民国财政史、民国续财政史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民国
深入
变革
税收政策
经济发展
制度
理解
民国
财政
时期 通过
国债
财政
读者
发行
可以
探讨
社会
这些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民国财政史、民国续财政史》是一本全面、深入地探讨民国时期中国财政历史的著作。该书不 仅涵盖了民国时期的财政制度、税收政策、国家预算、国债发行等各个方面,还对民国时期的财 政与经济发展、政治变迁、社会变革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 该书详细梳理了民国时期的财政制度演变。从民国的创立到终结,财政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但 始终未能摆脱困境。通过对各个时期财政制度的介绍和分析,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民国时期财政制 度的弊端和失败的原因。 该书重点探讨了税收政策及其影响。民国时期的税收政策多变,税种繁多,税负沉重。该书不仅 对各种税收政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还分析了这些政策对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通过阅读,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民国时期税收政策的得失。 该书还对国家预算和国债发行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和金融改革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和金融改革摘要南京国民政府自1927年成立,是中华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由以蒋介石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财政会议,统一全国财政,从而奠定了国民政府财政管理的格局。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金融政策改革正文一、财政改革1、关税自主:“关税自主”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一项重大的外交与财税政策改革。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于该年5月、8月两次发表取消不平等条约宣言,制定了《国定进口关税条例》,决定于当年9月1日起实行关税自主。
随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等开始与英美等诸列强驻华公使展开了以“关税自主”、“废除领事裁判权”为主要内容的外交谈判。
从1928—1929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与美、英、西、荷、德、意、法等11国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或者《友好通商条约》。
在新条约中,欧美列强在保留其“最惠国待遇”和继续把持对中国海关行政权的前提下,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同意取消各列强在华关税特权,实行1925年关税特别会议所议定的七级附加税税率标准(其中,最高一级进口商品税率至1932年增到50%,1933年增至80%)。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曾基本上实现了中国国家的“关税自主”这一客观事实是不能否认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
这种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1)、通过实行“关税自主”,中国政府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进口税和减免出口税,这对于鼓励和提高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护和支持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无疑是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2)、通过“关税自主”和独立自主地制定关税税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当时中国进口商品的结构。
在这其中,最明显的改变是各类棉布进口数量的大大减少。
(3)、关税自主政策的实行,大大地增加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税收入。
据有关统计资料记载:通过关税自主,中国关税收入从1913年的1697万元,至1928年增长到17914万元和1929年的27554万元。
民国财政体制的现代化转型
民国财政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中国从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国家,财政从传统财政转为现代财政,这一过程是极其曲折和复杂的。
中国财政现代化肇始于清末,开拓于民国。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财政史中,民国财政历史只是极其短暂的篇章。
但就是这极其短暂的历史篇章却奠定和完成了中国财政现代的转型,民国时期中国财政现代化开辟了中国财政史的新时代。
中国财政现代化是晚清以来,尤其是民国时期令人瞩目的一种历史现象,民国时期中国财政现代化既有承袭晚清财政改革的一面,又有在其独特的历史条件下逐步资本主义化的一面,是传统财政体系日益瓦解和新的财政制度体系日渐形成这两种趋势的交织,也是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移植融合渗透中国传统财政机体的过程。
可以说,民国时期是中国财政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代,是为中国未来财政思想起飞和制度建设而服务的“创造前提的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现代比较规范的公共财政体制正是建立在这个时期。
因此,研究民国时期中国财政现代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民国初期,仍然延续了满清末年藩镇割据的局面。
袁世凯原本以中央集权的体制来进行现代财政体制的改革,在1913年底颁布相关财政法案,把田赋、盐税、关税、厘金、矿税、契税、牙税等大宗税种及拟开征的营业税、所得税、出产税、印花税等收归中央,零星税种保留给地方。
这次财政体制改革由于不顾政治现实,极大侵害了地方军阀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各地军阀截留中央税款,以备自用,结果在1914年就破产。
而其财政支出很大一部分都是平衡各方和军费支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支出基本没有。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中国,才使中国真正的现代化财政体制建立起来按照现代政府事权与财权安排相对称原则,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现代财政体制。
1、关税的自主1927年7月,国民政府就开始寻求关税自主,通过艰难反复的与列强谈判,到1930年,国民政府收回了大部分的关税自主权,关税计价也改成按金价计算,大幅提高我国的关税收入。
2、废除厘金制度,建立统税制度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裁撤自太平天国以后形成的厘金制度,此一恶疾,是几乎无物不税,无地不税,重复征收,在中国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终于被废除,结束了市场条块分割的状态,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流通,为形成统一的市场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的财政研究及对当前财政改革的启示_刘京
苏联
5 财政制度 ( 3) , 财政金融 ( 1) , 税收 ( 1)
朝鲜、奥地利 2 税收 ( 1) , 盐政 ( 1)
译著 ( 5) 编著 ( 2)
角, 将财政制度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 过程中的问 题紧密结 合, 著
在对外国 财政的研 究方面 ( 见表 3), 统计 表明国人 对日本
作有 5中国财政论 6 (金国 珍著, 商 务印 书馆, 1931), 5中 国经 济 财政的研 究著作 在数量 上和研 究的广 度上都远 大于对 英国、美
刍议 6 (吴贯因编著, 内务部编 译处, 1918), 5中 国之预 算与财 务 (贾德怀编, 商 务印书馆, 1941)。
行政及监督 6 (吴贯因著, 建华 书局, 1932), 5中 国预算 制度与 财 政实况 6 (杨汝梅著, 中国计政 学会, 1934), 5五 权宪法 的预算 制 度 6 (王延超著, 博文书局, 1944), 5国地 财政划分问 题 6 (李权 时 著, 世界书局, 1929), 5中国财政收支系统论 6 (马大英著, 中国 财 政学会丛书, 1944) 。
三类是各地方政府的 财政刊物, 刊登 政府的财政 法令、公文及 财 中对于国家资本的财政管理体制问题 的讨论是值 得当下研 究者
政状况以资事实上和学术上之 研究。 1939年元旦创 刊的财政 学 关注的一 个问题, 毕 竟这一 问题也是 至今困 扰我国 公共财 政改
学术刊物 5财政评论 6是我国民国时期创办的第一个 也是最重 要 革的重大问题。
逐渐支配高等学 校经 济科 学的讲 坛, 加之 20世 纪最 初 20年 译 学、财政政策论、国家财政制度、国 家预决算、政府 会计、税收、国
自日本的经济著作多 是由西方引入, 于是, 西方尤其是 英美经 济 债、地方财政、战时财政 等领 域, 国人的 财政 学专著 已经 超过 译
解析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
解析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国民政府时期财政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目的,然后详细介绍了国民政府财政改革在行政、财政及税务方面的一系列措施,最后指出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巩固国民党政权,所以对当时社会经济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关键词:国民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国民政府时期处于我国由封建统治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期我国开始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逐渐摆脱传统的封建思想,实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
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系也深受国民政府时期财政管理体系的影响。
所以研究这一时期的财政改革,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财政模式的转变,而且为我国未来的财政改革方向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1.1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国民政府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要研究其财政变革,应该了解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
在政治上,一方面是国内局势紧张,国民政府采取反共态度,同时国民党内部军阀混战。
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尚未形成民族统一战线,民族危机严重。
在经济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外国基本主义迅速膨胀,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随着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受到打击,农村经济日益衰落。
在财政方面,孙中山建立的民国政府一方面整顿农田赋税,革除一系列工商恶税,采取国家信用政策和战时财政政策。
1.2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现实目的和意义国民政府进行财政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增加国库收入,实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而巩固国民党对国家的统治地位。
由于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符合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国民政府的改革引进了西方先进的财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国家财政体系的有序化运行,加快了我国财政制度的近代化步伐,对我国近代以来财政制度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总结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清末的启蒙改革开始,到20世纪初民主革命的高潮,再到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经浩劫。
史书赋诗说,“康乐广运,此土此人”,可见近代中国的发展虽受到历史人文环境以及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多种制约,然而也表现出勇挑艰、抗击祸福、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人民解放创造奇迹的精神。
一、清末民初清末民初,中国出现了以顾曾祖为主导的启蒙思想,推动了改革的进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废除封建制度,恢复化子”,其结果是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发生了剧变,西方帝国主义进入中国,从而掀起了一场抗击外来侵略和捍卫民族独立的民族斗争。
到20世纪初,党际斗争频发,国家陷入巨变,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激昂的乘势而起,最终取得了北伐的伟大胜利,法宪主义政治思想也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启蒙式的改革措施,发展商业,推动教育进步,尽致力于现代化改革,并建立了科学的管理体制。
人民积极帮助中央政府抗击对外侵害和对内反动势力,在帝国主义列强殖民主义威胁下,他们更加坚定了抗争精神。
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发育不足,中国经济停滞不前,国家分裂、政治动荡、民间社会动乱,这一切都给国家发展带来了极大障碍。
三、新中国建立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改变了全面搞改革的战略安排,以改革开放为主理念,实行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政策,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逐步形成了改革开放、民主法治،市场经济及全面规范发展的改革方案。
重大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前社会经济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受益,使中国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现在,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一流,追求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扁平化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新模式,为当今世界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之,近代中国经历了清末改革、民主革命、孙中山国民革命主义的浪潮以及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改革开放,随着时代进步,中国不断发挥自身潜力,创造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奇迹,推动我们朝着世界一流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020版高考历史第八单元民国后期的中国第21讲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
第21讲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1.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1927~1936年)(1)主要原因①整顿税务。
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②控制金融。
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③改革币制。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以取代过去市场上流通的银元和各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
币制改革顺应了统一市场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2)表现: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以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作用: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教材补缺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
美国为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条约。
其他各国相继仿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新约。
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
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交涉,由于列强借故拖延,双方迟迟不能签约,实质是一纸空文。
但该运动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全国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萎缩(1937~1945年)(1)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支出
年份 岁出总额 军务费% 债务费% 其他% 赤字占实支% 1927 150.8 97.0% 1.1% 1.9% 48.7% 1928 412.6 50.8% 29.4% 19.8% 19.4% 1929 539.0 45.5% 29.5% 25.0% 18.7% 1930 714.4 43.6% 33.7% 22.7% 30.3% 1931 683.0 44.5% 34.9% 20.6% 19.0% 1932 644.8 49.7% 26.3% 24.0%(政务费)13.3% 1933 769.1 48.5% 26.3% 25.2%(4.8%) 19.2% 1934 1203.6 32.2% 38.0% 29.8%(10.3%) 46.9% 1935 1336.9 27.1% 26.8% 46.1%(12.7%) 61.6% 1936 1894.0 29.3% 44.1% 26.6%(9.4%) 31.7%
单位:百万元
支出特点
1、军务费、债务费支出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占绝对 比重; 2、公共财政支出极度缺 乏:真正用于实业费、交 通费、建设费、教育文化 费等生产建设支出在财政 支出总额中,1933年为 3.5%,1934年为6.3%,1935
年为6.5%,1936年为8.5%。
3、赤字财政。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 第一陵——“中山陵”, 工程造价为白银390多 万两,由于海外华侨 踊跃捐赠,共得白银 460万两。主要建筑有: 牌坊、墓道、陵门、 碑亭、祭堂和墓室等。
1、内债 特点 利率高、折扣大;前 期主要用于军政费, 后期开始用于经济建 设 2、整理与偿付旧外 债 3、举借新外债
பைடு நூலகம்
1927年12月蒋介石(1887—1975) 与宋美龄(1897—2003)结婚
四、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内外债
1、内债: 用外币、黄金、谷麦为计量单位;60%以上的 内债没有直接向社会发行,而是以总预约券形 式向银行进行抵押,由银行垫款给政府;直接 向银行借垫款。 2、外债 借款多为易货性质;无折扣;利率低;无经理 费;计息以实际动用部分计算;可随时偿还。
国 民 政 府
国民政府财政管理机构设置: 参事厅(拟订法案、命令等) 秘书处 关务署 盐务署 税务署 行政院—财政部 总务司 赋税司(关、盐、直、货之外的税收) 公债司 钱币司(金融事务) 国库司(国库出纳) 会计司 监察院 —— 审计部 岁计局 主计处—— 会计局 统计局 中央银行——出纳保管
二、国地收支划分——分税制
二、北京政府的公债
1、外债 特点: (1)前半期规模远大于后半期;(2)资金来源 早期以欧美国家为主,后期则以日本为主;(3) 用途的非经济性;(4)殖民性。 2、内债 特点: (1)折扣大,利息高 ;(2)公债用途主要以 军政费用、偿还旧债为主;(3)债信低,大量 内债无款偿还 。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债
三、抗战时期的税制改革
1、背景:关、盐、统三税收入 锐减 2、改革内容 (1)调整税制 :6大系统23项: A土地税:田赋、地价税、土地 改良货物税;B营业税:一般、 特殊;C所得税:一般、分类; D消费税:关税、盐税、统税 (货物税)、烟酒税、矿产税、 战时消费税、消费品专卖;E转 移税:遗产税、赠与税、契税、 印花税、交易税;F过分利得税: 营利事业、财产租赁、财产增 值、土地增值。
中国为5%,英国为33.3%,美国为38.5%
1934年关税自主后
中国为31.3%,英国为43.3%,美国为53.3%
关税自主政策
(2)收回税款保管权; (3)确立海关金制度,代替海关两制度; (4)部分收回海关行政权 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市场,促进了民族工商业和 国民经济的发展; 使中国对外贸易发生了很大变化; 关税收入增加(见教材P255,为什么1931年后收入、 比重都下降了),为进行裁厘改革奠定财政基础。
一、北京政府的财政支出 年份 岁出总额 军事费% 1913 642.2 27% 1914 357.0 40% 1916 472.8 37% 1919 495.8 44% 1925 634.4 47% 平均 520.4 39%
北京政府财政支出特点
1、财政支出上经常性的财政赤字; 2、军费、债务费支出是财政支出的大宗; 3、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税收和发行内 外债 ; 4、地方财政割据,军阀独揽地方财权。
三、抗战时期的军费与赤字
单位:亿元
年份 岁出总额 军务费% 债务费% 1937 20.91 66.4% 18% 1938 11.69 59.7% 21% 1939 27.97 56.7% 16% 1940 52.88 70.0% 70% 1941 100.03 66.2% 5% 1942 245.11 62.1% 6% 1943 588.16 73.0% 6% 1944 1716.8 76.3% 3% 1945 12150.9 87.3% 1%
统税的优点: 税目简化,课税范围缩小, 税收渐趋合理 ; 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全国统 一市场的形成;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 工商业的发展 ; 统税收入不断增长,逐渐 宋子文(1894—1971), 成为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财政部 重要支柱 。 长、行政院院长、中央银
行总裁、中国银行董事长、 外交部长等职。
四、抗战胜利后的税收
1、关税税则恢复为战 前的税则 2、关税、盐税、直接 税、货物税成为国民 政府的中央赋税收入 支柱。
1946年宋美龄在美国
第二节
公债制度的运用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公债 1、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 1)南京临时政府库藏如洗; 2)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财政封锁; 3)临时政府管辖下的各省都督对临时 政府不予支持 ; 2、举借债务 1)发行公债券; 2)发行军用券; 3)借外债; 4)私人借款捐款。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税收——“照旧 孙中山:1866—1925 章办理,不得率议变更” 宋庆龄:1893—1981 1、田赋整理 1915年10月25日在日 归并税目;取消遇闰加征与减轻偏重 本东京结婚 地区赋额 ;确定田赋收入的归属,田 赋收入划归中央政府,将田赋附加划 归地方政府,1923年10月全部划归地 方政府;实行田赋预征 。 2、盐税改革——就场征税,自由买卖, 盐税收入归中央,附加收入归地方 (1927年,据18个省的不完全统计, 各种名称的随盐附征共计108项,远超 过每担3元的正税。地方并擅自截留税 款:1916年截留盐税136万元,1919年 突破1000万元,1926年3738万元)。
抗战中的宋氏三姐妹
(2)关税——调整和改订进出口货物的税则
对米、汽油、柴油等急需战略物资免征进口税; 对有关国计民生物资调低进口税税率,达到原税率的2/3,取 消转口税; 对非必需品禁止进口; 与军事有关的物资禁止出口;土特产免税出口; 进口关税改从量征收为从价征收(1943年,为什么) 1942年2月1日提高海关金单位由每单位值0.601866克纯金提 高到每单位含纯金0.88861克,和美金等值。
(3)盐税——食盐专卖和食盐附加税
1942年至1945年,其收入额占税收收入总额的49.5%。
(4)统税——改征货物税,1943年后,改征实物
是统税的继续和延伸,是对应课税货物的产制人、购运人课 征的税,课征对象是各种货物。
(5)开征直接税,与盐税、货物税被称为“新三税” (6)田赋——收归中央,实行“三征”政策(田赋征 实、粮食征购、粮食征借)。
中 央 银 行 发 行 的 25 万 元 关 金 券
第四节 财政管理体制
一、横向财政权益的分配——五权分立思想指导 下的四个联综财务系统 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 按五权分建制,实行主计、审计、收支命令、出 纳保管四大系统联综、制衡的财政管理体制。 主计系统直隶国民政府,负责预算的编审; 审计系统隶属于监察院,负责审计稽查; 收支命令系统隶属于行政院,由财政部执行; 出纳保管系统由代理公库的中央银行经理。
五、抗战之后的内外债
1、外债——82%主要来源于美国 2、内债 主要采用黄金、美元、金圆券、银元或实 物来计算;担保品除国库税收外,还有外 国贷款、美援、外汇基金;利率高;发行 定额与发行额相差甚远。
第三节
财政赤字与支出结构的失衡
(单位:百万元) 债务费% 其他% 赤字% 46% 27% 22.1% 28% 32% 13.3% 29% 34% —— 26% 30% 10.8% 26% 27% 27.2% 32% 29% ——
3、关税——协定税则: 进出口税、子口税、复 进口税(沿岸贸易税)、 吨税、鸦片厘金。 4、厘金——“自古未闻 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 捐”,全国苛捐杂税的 名称在1万余种以上。 5、新开征印花税、交易 所税等近代税收。 北京政府时期的税制还 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和 半殖民地色彩?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税制改革
(三)开征直接税
举办所得税:1936年开征 营利事业之所得(全额累 进制)、薪给报酬之所得 (超额累进制3-20%)、 证券、公债、存款利息之 所得(比例税率5%)
(四)整理地方税
1、整理田赋 ——将田赋划归地方 收入 ,同时督促地方要限制附加, 取缔摊派,并朝土地税方向改革。 2、契税:正税、附加、验契费三部 分。 3、废除厘金等苛捐杂税。从1934年 7月1日到1935年8月底,全国各省共 裁撤苛捐杂税5000余种、5000余万 元,1937年7月前,共裁撤7000余种、 10600余万元。 图为民国时期杭州市餐 4、开征营业税 饮业印花税完税凭证
(一)北京政府时期 1、第一次划分中央税、地方税 (1913~1914) 2、地方向中央解款的制度(1915~ 1923) 3、第二次划分中央税、地方税(1923年12月, 但未能实现) (二)国民政府 1、中央和省两级财政体制(1928~1934); 2、中央、省、县三级财政体制(1934~1942); 3、中央、县级自治两级财政体制(1942~1946); 4、中央、省、县三级财政体制(1946~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