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解读
2023年《新数学课程标准》读书笔记
(新数学课程标准)〔27-36〕读书笔记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含“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包含确定点的位置,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
比照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发觉2022版在内容要求上做了一些改变。
1.凸显核心素养。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在核心词上增加了量感,即对可测量事物及大小的感知,所以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素养要求上增加了量感的要求,尤其是第—学段,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一些实物的感知,对一些单位长度,单位面积的感知,在脑海里建立量感,为学生经历和学习图形抽象打下根底。
2.关注图形分类课程标准增加了图形分类的相关内容,无论是平面图形的分类,还是立体图形的分类,教师都要重视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累积不同的分类方法,体会不同分类标准对分类结果的影响,关注学生能力的获得。
3.重视作图能力增加了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内容,学生对圆规的认识不再停留在六年级,对圆规的运用不再局限于画圆,还能画线段,在作图中,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4.体验不规则物体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正方体后的拓展课,记得我是这样上课的,通过挖掘情境,明确问题,制定方案,派小组成员展示并讲解测量不规则物体的过程,同时,我采取实况直播的形式,方便全体学生看清楚实验过程,和实验人员一起读出数据,学生积极性非常高。
当我们讲第—个整理与复习时,安排的作业:请你写一篇数学日记,可以是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作业、一次数学课、一次夸奖等,学生写的最多的便是这次经历。
只有经历了,才有真切的体验,才能印象深刻。
5.重视估测在阅读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时,就感受到课程标准对学生估算能力以及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视,然而在图形与几何领域,课程标准再次增加了估测的内容:选择适宜的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和面积。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莫绍龙、冯忠贞一、解读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是帮助学生生存并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须的土壤。
《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以“立体——平面——立体”为主线,以“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换”四条线索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逐学段层层推进。
《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四条线索部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观念、几何直觉推理能力以及更好的认识和把握我们生存的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
如,一年纽的第一学期的新教材,让学生首先认识的是立体图形,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认识和学习平面图形,最后进一步学习和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课程标准》呈现内容的结构形式,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这与以往几何教材主要采取”定义——性质——例题——习题”的结构形式有较大的区别。
《数学课程标准》呈现内容的处理方式,与以往的大纲相比,改变了以线段、面积、体积、测量、相交平行、三角形和四边形”呈现几何内容的处理方式,而是以“观察、实际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变换和简单推理”为具体处理方式。
如,画出从学校到家的路线示意图并注明方向及主要参照物。
《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直观几何、实验几何.这部分内容是有趣的、充满想像和富有意义的推理活动。
《教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安排的思路是:不把小学的几何内容作为初中几何的基础侧重于有关图形数量的计算,而在初中阶段把研究对全拓展到相似形和圆,侧重于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论证。
(数学课程标准)将“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分别安排在三个学段,后一学殿是前一学段的螺旋式上升和自然发展。
二、教学建议1、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认识图形数学新课标解读
认识图形数学新课标解读
在最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图形数学的教学要求进行了更新,旨在培养
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数学思维能力。
新课标强调了以下几个
方面:
1. 图形的认识与分类:学生需要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对图形进行分类和识别。
例如,区分多边形、圆形、椭圆等平面
图形,以及立方体、球体等立体图形。
2. 图形的性质与特征: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图形的基本性质,如直线
的无限延伸性、平面图形的封闭性、立体图形的三维特性等。
同时,
学生需要理解图形的对称性、旋转性等特征。
3. 图形的变换:学生应学会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缩放等变换操作,并理解这些变换对图形形状和位置的影响。
4. 图形的测量:新课标强调了对图形进行测量的重要性,包括长度、
面积、体积等的计算。
学生需要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如尺子、圆规等,并能够运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
5. 几何图形的构建:学生应能够根据给定条件构建几何图形,如使用
尺规作图法绘制三角形、圆等。
6. 几何证明:新课标鼓励学生学习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如使用公理、定理进行逻辑推理,证明几何命题的正确性。
7. 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将几何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如在
设计、建筑、艺术等领域的应用,以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空间问题。
8. 信息技术在图形数学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工具进行图形的绘制、分析和探索,以增强对几何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新课标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图形数学的学习,不仅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合案例,解读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
结合案例,解读⼩学阶段“图形与⼏何结合案例解读⼩学阶段“图形与⼏何”的三个核⼼概念新课标在《图形与⼏何》领域的核⼼概念主要有:空间观念、⼏何直观、推理能⼒。
【空间观念】:空间观念在学术⽂献中的基本解释:所谓的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向、各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等特征在⼈们头脑中留下的表象。
表象就是⼀个初步感知,即⼀提到某个⼏何图形学⽣就能在头脑中再现出⼏何图形的形象,能了解其某些基本特征。
2011课标中的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何图形,根据⼏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图形与⼏何》的课程内容主要有: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
如何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体现空间观念培养?⼀、如何以“认识图形”为载体,发展空间观念。
“认识图形”实际也属于“概念教学”,那么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还需突出空间观念的培养。
(实际我们通常教的图形的认识,也在培养空间观念,我们今天提空间观念培养是希望更鲜明⼀点,更强烈⼀点。
)(⼀)充分感知,培养空间观念。
⼩学⽣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过渡,他们对物体的认识在⼀定程度上主要依赖于直觉观察。
因此教师要按照⼉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运⽤感知规律使学⽣获得空间与图形的鲜明表象,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标准》中较多地使⽤这样的表述,这实际上明确了认识图形的过程和⽅式。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结合实例(⽣活情境)了解……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1)视觉与思维结合。
⽆论哪⼀种图形的基本认识,⼩学阶段都依赖实物、模型,提供给学⽣充分观察,交流、体验的机会。
长⽅体、正⽅体、长⽅形、正⽅形、平⾏四边形、三⾓形、梯形、圆的认识都是从具体物体上剥离后抽象形成的,都从具体⾛向抽象。
线段、射线、直线也不例外。
不过射线、直线在⽣活中找不到,从抽象到抽象⼩学⽣很难接受,我们⽼师创造出从地球射向⽉球的⼀束激光,有⽆穷的能量,外加没有任何阻挡,创造了所谓的“射线”实体,让学⽣通过视觉和合理想象,“直观”感知射线。
图形与几何若干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析之八
在图形与几何内容中,一些关键概念需要特别注意。例如,图形的对称性、 面积、周长、体积等概念,这些概念不仅在数学中有着广泛应用,而且在物理、 化学、生物等学科中也有着重要应用。此外,还要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等变 换,这些变换是解决几何问题的重要手段。
对于图形与几何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例如,在研究图形的性质和特征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测量、画图等多种方式 进行操作,以此加深对图形性质和特征的理解。此外,学生还应该学会如何运用 数学知识解决几何问题,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想象力。
在未来的数学教育中,图形与几何内容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技术的不 断进步,教学方式也将随之改变,学生将有更多机会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因此,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内容二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后续学习都至关重 要。其中,数与代数部分是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关键作用。本次演示将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 数若干内容进行分析和解析。
一、图形与几何的重要地位
图形与几何是数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且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义务 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的内容贯穿了多个学段,成为义务教育阶段 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图形的性质与特点
1、图形的性质
图形的性质主要包括对称性、平移、旋转和相似性等方面。例如,轴对称图 形是指在沿对称轴对折后,左右两侧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如圆、正方形等;中 心对称图形是指在绕对称中心旋转180度后,能够与自身重合的图形,如矩形、 菱形等。
《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几何直观
《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几何直观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也对几何直观十分关注:“三维空间是人类生存的现实空间,认识空间图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是高中阶段数学必修系列课程的基本要求。
”在《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把几何直观作为数学课程标准l0个核心概念之一,这是一个进步。
《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几何课程的教育价值,最主要的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几何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它也能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
但目前,在部分教师中对此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几何教学中他们仅仅重视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全面地理解几何教育价值,重视几何直观。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时,认识和理解“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它表明,我们不仅在几何内容教学中要重视几何直观,在整个数学教学中都应该重视几何直观,培养几何直观能力应该贯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始终。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图形有助于发现、描述问题,有助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结果。
总之,图形可以帮助我们把困难的数学问题变容易,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简单,对于数学研究是这样,对于学习数学也是如此。
学会用图形思考、想象问题是研究数学,也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
这种几何直观能力能使我们更好地感知数学、领悟数学:数学逻辑和数学直观对数学都是重要的,他们也是相互交织、关联的,直观中有逻辑,逻辑中有直观。
2011年版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比较研究
[摘要]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主要内容领域。
比较2011年版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图形与几何”领域,发现两个版本课标的传统核心内容和核心内容的育人价值基本不变,但在三个方面有所不同:一是部分课程内容的呈现和归属不同,凸显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设计理念;二是育人目标不同,凸显新时代数学课程的育人导向;三是落实素养目标的教学方式不同,凸显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特征。
由此获得三点启示:一是加强尺规作图教学研究,做好“中小”衔接;二是加强系统性教学研究,促进知识的理解迁移;三是加强学科内容教学研究,促进核心素养目标达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不同版本;比较[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3)20-0023-05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用“图形与几何”这一内容领域来回应数学定义,非常精准、恰当。
因此,“图形与几何”成为小学数学学科重要的内容领域之一也是理所应当的。
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中“图形与几何”领域之小学部分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把握学科内容本质,理解相关内容承载的育人价值,科学施教以实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育人目标。
一、两个版本《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本情况整理2011版课标和2022版课标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本情况,见表1、表2。
表1两个版本《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主题续表表2两个版本《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内容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2011版课标中“图形与几何”领域每个学段的4个内容主题是一致的。
但是,2022版课标的学段划分与2011版课标不同,而且2022版课标“图形与几何”领域每个学段的内容主题并不完全相同。
解读初三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初三数学课程标准初三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数学课程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科目,其内容涵盖了数与代数、几何与测量、函数与统计三个模块。
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数与代数数与代数模块是数学课程的基础,它包括了整数、有理数、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与图像等内容。
通过学习数与代数,学生将培养对数学符号和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整数与有理数部分,学生将掌握正整数、负整数、分数、小数等的概念和相互转换方法。
通过练习与应用,他们将能够熟练运用基本的四则运算,并且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方程与不等式部分,学生将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方法。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函数与图像部分,学生将学习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的关系。
通过掌握函数的图像变换和分析,学生将能够解决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几何与测量几何与测量模块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测量等内容。
通过学习几何与测量,学生将培养几何思维和观察能力,掌握几何形状、变换和测量的方法。
在平面几何部分,学生将学习平面图形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方法。
他们将了解到各种平面图形的特点,能够判断图形的性质和进行相关运算。
在立体几何部分,学生将学习立体图形的名称和性质。
通过理解立体图形的表示和相关运算,学生将培养几何思维和空间观察能力。
在测量部分,学生将学习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学生将能够熟练应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部分:函数与统计函数与统计模块是数学课程的拓展内容,它包括了函数、数据与统计三个部分。
通过学习函数与统计,学生将培养数学思维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在函数部分,学生将学习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他们将能够进行函数的运算、图像的分析和方程的求解。
在数据部分,学生将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发展几何直观的三种基本途径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发展几何直观的三种基本途径几何直观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重要基础,几何直观不仅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明晰思维的路径,而且有助于形成数学抽象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运用图表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几何直观的形成基础在于“意识”,关键在于“习惯”,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能够感知各种几何图形及其组成元素,依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二是根据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图形,分析图形的性质;三是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四是利用图表分析实际情境与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下面,我们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知识领域,讨论发展几何直观的三种基本途径。
一、在数与代数知识学习中发展几何直观数与代数主要包括数与运算、数量关系、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等。
数与运算、数量关系和代数式是代数学的重要基础,方程、不等式和函数是代数学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主要学习数与运算、数量关系两个主题的内容,为后续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在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知识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数”与“形”的紧密联系,构建数学问题中“量”的直观模型,促进学生几何直观的形成与发展。
这里的“量”从“常量”向“变量”进阶,从“离散量”向“连续量”过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数的认识中,数是量的一种抽象,这里的“量”通常是常量、离散量。
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画“圈圈图”或制作图形卡片的方式,建立离散量的直观模型,理解数的意义,在这里几何直观主要表现为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离散量的问题。
二是在数的运算中,运算是关系的一种抽象,这里的“关系”通常是离散量的关系。
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建立离散量的直观模型,理解数量关系,比如3×5,我们可以画圈圈图,每行画5个圈圈,画3行,横着看是3个5,竖着看是5个3,观察的角度和算式“变了”,总数和结果“不变”,理解乘法的意义,在这里几何直观主要表现为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离散量关系的问题。
解读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
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程标准,旨在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建立数学思维,并为进一步学习高年级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解读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标准,揭示其核心内容和培养目标。
二、数学课程标准的结构与内容1. 数与数的关系数与数的比较、排序、四则运算、数的关系等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的重点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排序等活动,培养对数的感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 算术运算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算术运算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技能,同时培养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分数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程标准引入了分数的概念和初步的运算。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分情形,如分水果、分糖果等,理解分数的概念,并学会分数的读法和书写方式。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将分数转化为整数,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
4. 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学会识别和描述各种几何图形,掌握图形的属性和特征,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变换。
同时,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解决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
5.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的后续学习内容。
学生需要学会统计数据,并能够用图形方式表示统计结果,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通过学习数据分析,学生能够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数学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1. 培养数学思维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数与数的关系、运算、几何图形等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 培养数学兴趣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标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021年版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解读与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解读与思考《课程标准(2021年版)》把原来实验稿的“空间与图形”修订为“图形与几何”,更突出体现了几何学的本质:以图形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以空间形式作为分析和探讨的核心。
图形与几何的课程内容,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为核心展开,主要包括: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物体和图形的位置及运动的描述,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下面我就以下两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图形与几何”领域课程内容变化与分析第一、二学段“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分为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四个部分。
(一)图形的认识课标修订前后立体图形的认识部分内容的对比:修订前修订后第一学段( 1 )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 2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参见例 1 ]( 3 )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 4 )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 5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 6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 7 )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1.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 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参见例 11 )。
3.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7. 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参见例 20 )。
第二学段( 1 )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 2 )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小学数学素养: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
小学阶段的“图形与几何”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空间观念培养,是重要的数学素养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数学素养,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点进行加强:
1、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生活在三维的空间中,常见的楼房、积木、各种包装盒、皮球…都给我们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直观形象。
基于这样的生活经验,学生可以从认识立体图形开始。
因此,在教学“认识图形”时,“通过实物和模型等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在观察物体时,可以让学生带着实物、玩具等,从不同角度去看,从中发现不同角度所看到的图形不一样。
2、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不管是什么内容,增强体验是很重要的方面。
因此,要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思考、感悟等活动中,增强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亲自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耳听,动脑想,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经历探索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体验,允许学生出错,让学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
学生在探究中出错并不是坏事,这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3、要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基础知识的灵魂,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要充分利用知识本身的特点,深入挖掘蕴涵在数学形成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2024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解读大家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课程理念,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下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和具体内容都有调整。
为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的理念,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组成。
根据学段目标的要求,四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按学段逐步递进,不同学段主题有所不同。
每个领域的课程内容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呈现。
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新课标把“数与代数”原有的六个主题: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反比例,调整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
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构成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
“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
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关联。
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数量关系”主要是用符号(包括数)或含有符号的式子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
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的意义,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学习,常见的量移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统称为数与运算,加强了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还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其中包含探索规律、式、正比例。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培养模型意识 发展核心素养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培养模型意识发展核心素养模型意识是“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模型意识有助于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形成模型观念的经验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指出:模型意识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
模型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道数学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一类问题,是数学应用的基本途径。
二是能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大量的问题都与数学有关。
三是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概念与方法解释生活问题。
下面,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角度讨论模型意识的培养。
一、在数与代数学习中培养学生模型意识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主要包括“数与运算”“数量关系”两个主题。
在小学数学中,认识的数主要是指整数、分数和小数,数的认识主要包括数的“形状”、数的“读写”、数的“意义”和数的“大小”等四个方面。
我们可以在数的认识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认识模型,培养学生模型意识,从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建立数的形状模型,一位数的模型是口、两位数的模型是口口,三位数的模型是口口口,一位小数的模型是口.口,两位小数的模型是口.口口,三位小数的模型是口. □口口,分数的模型是。
建立数的读写模型,整数和小数的“读法”决定了“写法”,“读”与“写”具有一致性,从高位往低位读,也就从左往右写,数的认识的核心是数位和计数单位,整数读法的模型是“数字”+“计数单位”,如1234 读作:一“千”两“百”三“十”四(个),通常“个”不读出来。
建立数的意义模型,数的意义是数的运算的重要基础,计数单位是数的意义的核心内容,数的意义模型是“几个计数单位”,如1234表示1个“千”、2个“百”、3个“十”和4个“一”,0.43表示4个“0.1”、3个“0.01”,表示5个“”。
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模型具有“一致性”,这样的特性就决定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可数性”,这些都是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图形与几何第一节:总体主线和关键点分析“图形与几何”的课程内容,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为核心展开,主要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物体和图形的位置及运动的描述,以及利用坐标对其的刻画。
1.图形的认识正确理解与把握《标准》对图形认识的要求,分析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的特点,对于课程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是十分重要的。
(1)明确认识的对象在第一学段,《标准》要求“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等,其中既涉及到了对简单几何体的认识,也涉及到了经过抽象后的三维图形和二维图形。
在第二学段中,认识的图形增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等一维图形;对角的认识扩大到了平角、周角,增加了梯形、扇形,对三角形的认识从一般三角形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三维图形的认识对象增加了圆锥。
在第三学段,除增加了点、平面、菱形外,而更多的是对已有图形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如“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理解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等。
与其他二维、三维图形相比,点、直线、平面这些基本图形抽象的程度更高,因此必须结合对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抽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们。
《标准》关于“图形的认识”内容的安排,体现了从生活到数学、从直观到抽象,从整体到局部的特点,且三维、二维、一维图形交替出现,目标要求逐渐提高。
(2)明确图形认识的要求图形认识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图形自身特征的认识,二是对图形各元素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关系的认识。
对图形自身的特征认识,是进一步研究图形的基础。
在三个学段中,认识同一个或同一类图形的要求有明显的层次性:从“辨认”到“初步认识”,再从“认识”到“探索并证明”。
例如,对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第一学段要求“辨认”;第二学段要求“认识”;第三学段要求了解其中一些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
又如,对于平行四边形,第一学段要求“辨认”;第二学段要求“认识”;第三学段要求“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
再如,关于“视图”,第一学段要求“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第二学段要求“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第三学段要求“会画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能判断简单物体的视图,会根据视图描述简单的几何体”。
这种要求的层次性,既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逐渐深入、循序渐进。
对图形的各元素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主要包括大小、位置形状之间关系的认识。
第一学段的“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二学段的“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第三学段的“会比较线段的长短”,“能比较角的大小”等,都是对图形大小关系的研究。
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是义务教育阶段几种主要的图形位置关系;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也反映了图形与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形的全等、相似都是研究研究图形之间关系的课程内容,全等研究的是图形的形状、大小关系;图形的相似研究的是图形的形状之间的关系;而图形的位似则还涉及到了图形的位置关系。
(3)明确认识图形的方式与途径《标准》中较多地使用“通过观察、操作,认识……”“结合实例(生活情境)了解……”“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的表述,这实际上明确了认识图形的过程和方式。
图形,是人类长期通过对客观物体的观察逐渐抽象出来的,抽象的核心是把物体的外部形象用线条描绘在二维平面上。
例如,点是位置的抽象,在几何中用“点”来标记一个物体的位置(例如地图上的城市为点);线是路径的抽象,我们把“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抽象为“线段,或折线段、曲线段”。
又如,观察一张书桌,它占据一定的空间,有长短、宽窄和高矮,这些反映到我们的脑子里就有了形状的概念,就抽象成几何图形。
继续观察,发现桌面上有四个相等的角,两两相等的对边,长和宽不相等。
黑板、书本、门窗等,都具有这些相同的特征,于是就形成了“长方形”的概念。
“长方形”已不再是某个具体的物体,而是抽象了的图形。
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样,图形的认识需要经历抽象的过程,有时这样的过程还是较为漫长的,因为学生往往难以一次性地真正完成这样的抽象。
例如,对于角的概念,虽然小学就有接触,但在第三学段探讨角的轴对称性时,有的学生会认为“角不是图形”或“角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角的两边好像不一样长”,这反映了这些学生对“角”的认识没有达到抽象的水平。
2.图形的测量对于图形,人们往往首先关注它的大小。
一般地,一维图形的大小是长度,二维图形的大小是面积,三维图形的大小是体积。
图形的大小是可以度量的,度量的关键是设立单位,而度量的实际操作就是测量。
图形测量的相关知识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和适应未来的生活都是有用的,测量过程中蕴涵的方法和思想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粗略地了解人类对图形进行测量的历史,可以更好地认识与了解测量的意义和作用。
在谈到几何学的产生时,埃及人的贡献总是首先被提及并详尽地给以介绍。
埃及位于非洲的北部,每年尼罗河水泛滥,洪水过后留下的淤泥形成肥沃的土壤,同时也带来土地要重新测量的需求,土地测量的需要就使图形成为数学的研究对象。
埃及人创造出一套有效的土地面积测量的方法以及面积计算的公式,包括三角形、长方形和梯形,还包括圆面积的近似计算公式。
现存的文献表明,古埃及人并没有给出面积的定义,但是埃及人很清楚地知道,面积是对平面物体大小的度量,他们很可能就是用长乘以宽来度量长方形的面积、并且把这种度量作为最基本的面积度量元素。
《标准》中“图形的测量”的课程内容主要安排在第一、二学段;其要求主要包括:体会测量的意义,体会并认识度量的单位及其实际意义,了解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长度(包括周长)、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和公式,在具体问题中进行恰当的估测。
(1)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这种要求对面积、体积的单位也同样适用。
度量单位是度量的核心,度量单位的统一是使度量从个别的、特殊的测量活动成为一般化的、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应用和交流的前提。
因此,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机会,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单位的选择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而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理解与把握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对测量结果有很好的感悟《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不能靠机械地记忆换算公式和反复操练,而是要能够体会单位之间的实际关系,这就涉及到了对单位的理解。
长度(类似的,面积、体积)单位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它的体会和认识应当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它的实际意义。
例如,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 1 米,1 厘米的长度可以用什么熟悉的物体来估计,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 1 千克,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 1 立方米等。
对单位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还体现在对测量结果、对量的大小或关系的感悟。
比如,一个成人的身高为 175(),应当选择 cm 而不是 mm 作为单位,这是对长度单位认识的一个深化。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恰当地选择度量单位、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测量是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中产生的,学习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的应用。
在明确实际测量的对象后,选择恰当的度量单位、测量工具及方法关系到测量能否方便、可操作地进行、影响着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比如,用直尺测量黑板的长度是不错的选择,用它测量一栋大楼的长度就不是上策了…学生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才能积累选择度量单位、测量工具和具体方法的经验。
(4)重视估测及其简单应用估测或估计是《标准》突出强调的内容。
估测或估计,既是一种意识的体现,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不仅具有现实的意义,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感受度量单位的大小。
估测与精确测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活中精确测量的结果有时需要用估计的办法来感受,对事物进行估计时则需要对度量单位很好的认识与把握、对图形度量知识的掌握,以及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估测的意识和能力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标准》要求“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给出具体的实践任务“测量并计算一张给定正方形纸的面积,利用结果估计课桌面的面积;测量步长,利用步长估计教室的面积”。
这样,把测量与面积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体会估测的作用以及估测的方法。
例如(《标准》附录 2 例34),图中每个小方格为 1 个平方单位,试估计曲线所围部分的面积。
这个案例主要是想说明:要帮助学生树立起规划和设计的意识,即根据要估计的精确程度来确定估计方案。
例如,粗略估计的方案可以为小方格里有图形就记为 1,无图形就记为 0,然后相加求和;精细估计的方案可以为小方格的图形,大于一半的记为1,小于一半的记为 0,然后相加求和;也可以分得更细。
让学生通过记录、计算比较等,体会估计的意义和方法。
(5)探索并掌握规则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规则图形的度量公式,《标准》要求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标准》还要求探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
例如,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等,通过这样的测量,学生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对度量意义的理解,而且能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科之间的联系,感悟数学思想(如微积分的思想)。
3.图形的运动或变化《标准》第一、二学段中“图形的运动”,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第三学段中“图形的变化”除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外,还包括图形的相似、位似,以及投影视图等。
第三学段中,要求学生了解轴对称、旋转、平移的概念,探索它们的性质。
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利用这个特性可以探索线段、角、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多边形、圆的一些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