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制度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学 校 系 统 图 (
1951-1953
年 )
1951年学制的特点
第一,继承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使各级各类 学校互相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职业教育学校在学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 针。 第三,把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 教育纳入学制系统,贯彻了面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第四,加强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 类学校的联系和结构的完整性。
癸 卯 学 制
癸卯学制的意义
结束了沿用1300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对教育的
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颁布到推翻的九年中,各省相继推行,新式 学堂陆续创办,例: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 山西大学堂三所大学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教 学组织形式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二)
辛亥革命后,废除帝制,建立民国。 1912—1913 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仿照德国 学制制定,规定学生6岁入学,24岁大学毕业。 它废除了“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和毕业生 奖励出身等封建残余;缩短了普通教育的年限; 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美育课程;重视生产技能的训 练和实业学校的设置;要求改进教授方法,反对 体罚;提倡教育联系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点。 尤其是承认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
1958年学制改革要点
提出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和教育目的。即“党的教育 工作的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 成劳动相结合”。 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 原则。这也就是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建立并发展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农)半 读学校和业余学校。
对1958年学制改革的评价
学校的教育制度
学校的教育制度一、引言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教育的组织、管理、实施等方面所作出的系统规定。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学校的类型、层次、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
学校教育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类型学校类型是指按照教育层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等标准对学校进行的分类。
我国现行学校类型主要有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
1. 学前教育:包括幼儿园、托儿所等,主要对36岁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培养儿童的基本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认知能力等。
2. 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主要对618岁的青少年进行基础教育,培养他们的品德、知识、能力等。
3. 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技师学院等,主要对有志于从事某一职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三、学校层次学校层次是指按照教育水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标准对学校进行的分级。
我国现行学校层次主要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等。
1. 小学:主要对612岁的儿童进行基础教育,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初中:主要对1215岁的青少年进行基础教育,深化知识和技能,为高中教育奠定基础。
3. 高中:主要对1518岁的青少年进行基础教育,提高知识和技能,为高等教育奠定基础。
四、学校结构学校结构是指学校内部的组织、管理、教学等方面的系统安排。
我国现行学校结构主要有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学生管理制度等。
1. 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负责学校的全面管理工作,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负总责。
2. 教师聘任制: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通过公开招聘、考核、聘任等方式,选拔和培养优秀教师,提高教育质量。
3. 学生管理制度:学校通过制定学生守则、纪律规定、奖惩制度等,对学生进行管理,维护学校秩序,保障教育质量。
学校的教育教学制度(通用15篇)
学校的教育教学制度〔通用15篇〕学校的教育教学制度〔通用15篇〕学校的教育教学制度篇1为了搞好学校各项工作,使之顺利开展、做到有章可循,从而进步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结合我校实际,特拟订本制度。
一、考勤制度1、每位教职工要按照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上下班,学校将对每位教职工上课、集体学习、学校举行各种活动、集会、升降旗等实行考勤,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须请假,否那么按旷课一节以上处理。
2、严格履行请假销假制度,凡需请假七天以内由本人写好请假条,待校长批准且到教诲处登记前方可离岗,七天以上由局审批,不许请人代假,假满后立即销假,否那么,按旷工处理。
请病假严格按照永教字[2023]26号文件执行。
3、教职工遇事请假〔含病假〕,一次性连续或月累计不得超过3天,重病住院者除外,否那么按超处理。
4、教职工红白喜事及女职工产假,在规定的天数内不惩罚。
〔1〕本人结婚3天,晚婚按上级文件办〔按连续天数计算,包括双休日及公休日〕。
〔2〕子女结婚,父母再婚按事假办理,初为人父母男方享受15天护理假,女工作人员产假按上级文件办理。
〔3〕自己的父母〔含赡养并一起的居住的岳父母〕去世3天,丧事在外地的视其情况准路程假。
〔4〕自己的子女遇事身亡或祖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去世3天。
5、在正常上班时间内,在校内不得做各种与教学无关的游戏活动,严禁赌博,否那么,每发现一次扣40元津贴。
6、出勤与工作奖挂钩,事假一天20元,病假一天15元,旷工一天50元,旷课一节30元,请假一节10元,例会请假缺席一次扣15元,月累计超病事假3天以上的,超过天数每天扣30元,一期请病事假累计1月以上不享受年终奖。
教职工无故旷工,三天之内由学校扣发补贴,三天至七天的,口发当月全部工资;七天以上的,作自动离任处理,停发本人工资,并解除聘任合同。
7、老师进展取文凭〔脱产〕一切经费自理,规定时间内不算请假,拿通知到教诲处登记。
学校及上级安排的培训按相应的文件执行。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 制度是什么?
狭义的教育 制度是什么?
广义的教育制度含义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 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 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 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从逻辑上讲,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和教育的各种管理机 构与组织都是教育制度这个题目应当论述的范围。 在教育学中,教育制度这个题目通常只论述教育的各种施教机 构与组织构成的系统。
研究生院 年级
23 22 21 20 19 18 17
(攻读硕士、博士、博士后 研究生
大学和专门学院 4-5 年)
高中、职业 高中(3年)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专科学 校(23年) 中专 (2-4 年) 初中(3-4年)
育打好基础。
主要招收三至六岁儿童。
2、初等教育 指小学教育。主要是招收年满六~七周岁儿童入学,城 市一般是六周岁,农村一般是七周岁。但目前在城市里有 的也提前到五周岁或五周半,农村也有提前到六周入学的, 而在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也还有八岁入学的。 学制年限基本上是五~六年,大部分农村地区多采用五 年制,并逐步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小学阶段主要是进 行最基本的读、写、算的教育和人格教育,为在中学阶段 进一步学习作好必要的准备。 现在我国不仅从法律上保证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而 且已经普及了初等教育。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提高质量。
汉语中,“制度”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 按一定规程办事的规则,如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二是在一 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体系,如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等。 综合而言,“制度”一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或组 织的系统;二是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精选5篇)
学校教育制度(精选5篇)1.学校教育制度第1篇1、学校建立健康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成立领导小组,并贯彻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关于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要求。
并结合我校师生健康状况及各时期防病工作重点制定和实施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2、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由健康教育小组主管,学校全体师生有参与和配合执行各项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的责任和义务,配备1名以上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
3、学校实行健康体检和随访制度。
至少每2年对全体学生、教职工进行健康普查,建立健康档案并科学管理。
对存在健康缺陷或疾病的学生、教职工进行跟踪随访,督促他们尽早矫正和诊治。
4、学校要结合师生健康状况及各时期防病工作重点,通过课内外教育活动,利用宣传栏、视频、广播、幻灯片、读物、报刊、杂志等载体,定期向师生传授身心发育发展知识和传染病、学生常见病、食品卫生与营养、慢性疾病预防、安全与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并做好健康教育档案工作。
同时,要通过参与式、体验式的各种活动,让师生掌握各种维护自身健康的生活技能。
5、每学期要对学校环境噪声,室内空气质量、采光、照明,黑板、课桌椅的设置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定期检查监测。
要按能满足师生需要的原则设置足够的厕所和洗手设施,并定期清洁消毒。
6、校领导掌握学校整体健康教育工作情况,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定期向领导汇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例会。
7、每学期初要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学期末要有工作总结。
8、健康教育工作要规范化、档案化、微机化管理。
9、保证健康教育课的开课率,课表中安排的健康教育课不能被随意占用。
10、每学期对学生的健康教育知识、态度、行为进行一次考核。
11、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
12、按时上好健康教育课,有教学计划和教案,期末有考核成绩。
13、定期出卫生宣传板报,宣传内容要有记录。
1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15、教育学生不吸烟,不酗酒,远离毒品。
16、对学校发生的传染病要“管起来”,及时上报有关部门领导。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美 国 现 行 学 制
国 三 外 、 教 我 育 国 家 对 的 教 学 育 校 的 教 认 育 识
(一)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构成
制 度
(一)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1902-1904年的癸卯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 统。 1904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正式颁布并在全国实 施的学校系统;三段七级;仿日本学制;重视师范教育与实 业教育;注重教学法的改进;注重书本与实践的结合;主要 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为指导思想一方面必须以中学为本,一方面又强调学习西学, 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制偏长。另外,广大妇女被排斥在学 校教育之外,这也体现了这一学制的封建性。
国家为实现教育公平采取的策略:
1、增加义务教育经费
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的概念
• 对于终身教育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终身教育是: “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 它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 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 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 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 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 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 社会生活的质量”。
133个国家;7岁入学的有46个国家。
美 国(80年代)
1984年美国成立“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委员会”,负责调 查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调查结果:高中有1/4的学生毕业前辍学,即使完成了学 业,实际能力也很差;当时美国有近80%的工作不需要 具有大学文凭的人去做 原因:过分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
改进措施:开设综合课程;将部分职业课程列为必修课; 在社区学院和专科学校进行职业教育,授副学士学位
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精选5篇)
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精选5篇)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各种制度频频出现,制度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制定制度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1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督导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全面提升教师对教学常规的重视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强化责任心,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把激励、创新、发展、进取的人文精神纳入教学活动中,努力创建和谐且富有竞争的教学环境,特制订如下管理制度:一、备课1、应有详尽、科学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2、严格遵守备课环节,分课时备课,课时应与教参同步。
内容详尽,重点突出,难点准确,设计合理。
3、应备周前课,特殊情况不得少于3节。
4、严禁抄袭教案,要钻透教材,分析学情,书写规范。
5、考核方法:集中检查与随堂检查相结合。
二、教学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全身心投入,杜绝坐教,随意代教及在课堂里玩弄手机等行为。
课堂管理得当,纪律良好。
2、注重自身形象,着装整洁大方,不得穿拖鞋、短裤、背心或露肩露背的服装进教室。
教师用语要文明,不得用语言挖苦、讽刺学生。
3、任课教师要提前2分钟到达所在班级,提醒学生把教室桌凳摆放整齐,把相关课本整齐放在课桌上,等待上课。
上、下课要起立,相互问候。
严格遵守课堂常规。
4、充分利用小黑板、挂图、PPT等教学手段;教师要有激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兴趣。
5、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坐姿端正。
回答问题积极,注意力集中。
6、未经教导处同意不得任意更改教学内容,把非笔试科目挪作它用。
7、要求教师教学严谨,经常性总结和反思课堂教学的得失,全方位评价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8、分单元按月对学生学业进行质量检测。
对学生的学业质量评估要客观公正,要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与方法。
同时要详细记录每次考试的数据。
学校的教育制度(精选篇)
学校的教育制度(精选篇)学校教育制度是为了规范学生教育行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本篇精选篇将详细阐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包括学校纪律、课程安排、教师管理、评估考核以及校园安全等方面。
现在,让我们开始学校教育制度的探讨吧!一、学校纪律学校纪律是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和学生行为规范的重要一环。
学校教育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应该遵守的纪律规章,包括:1. 出勤纪律:学生应准时到校参加上课活动,不得私自离校或旷课。
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必须向班主任或学校请假审批人员提出申请。
2. 作业纪律:学生应按时完成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不得抄袭、代写或剽窃他人作业。
3. 行为纪律:学生应遵守校纪校规,不得进行打架、斗殴、赌博等危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不得带来辱骂、挑衅等不当行为。
4. 服装纪律:学生应穿着整洁、得体、符合学校要求的服装,不得穿戴过于暴露或带有违法、违禁标志的衣物。
学校纪律的落实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应定期开展纪律教育活动,提醒学生及时纠正不当行为,确保纪律得到有效执行。
二、课程安排课程安排是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校应根据学生年级、能力和课程要求,合理安排课程,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各学科知识。
具体包括:1. 课程设置:学校应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各类课程。
课程设置涵盖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等学科,还应包括艺术、体育、实践活动等方面。
2. 课程分配:学校应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掌握程度,科学合理地分配每个学科的学时安排。
同时要保证课程分配的合理性,避免学生过度负担。
3. 课程表制定:学校应根据课程设置和学生时间安排,制定出详细的课程表,让学生清楚知晓每天的课程安排,提高课程表的可操作性。
4. 选课规定:对于高年级学生,学校应提供选修课程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课程,培养他们的多元发展能力。
通过科学的课程安排,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均衡的教育资源,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学校教育制度》课件
04
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与挑战
社会影响
80%
促进社会流动
学校教育制度通过提供公平的教 育机会,帮助个体实现社会流动 ,从贫困和不利的环境中脱颖而 出。
100%
培养社会价值观
学校教育制度传递社会主流价值 观,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 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80%
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培养符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的公民,学校教育制度有助于维 护社会稳定和团结。
课程类型
介绍学校课程的主要类型,如必修课 、选修课、活动课程等,分析不同类 型课程的特点和作用。
教育评价
评价目的
明确教育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分析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的关系。
评价方法
介绍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如考试、观察、作品评价等,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缺 点和应用范围。
教育管理
管理体制
阐述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构成和特点,分析不同管理体制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经济发展影响
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学校教育制度提供必要的知识 和技能培训,为经济发展提供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促进技术创新
教育系统培养的创新思维和科 研能力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和 产业升级。
经济增长的引擎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新能 力,教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 重要驱动力。
教育公平与质量挑战
教育机会不平等
不同地区、家庭背景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在获取优质教育资源 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育信息化
总结词
教育信息化是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发展趋势 ,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详细描述
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 网络、移动设备等,实现教育资源的数字化 、共享化和智能化。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 以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远程教育、在线 学习等新型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同时,教育信息化还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 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1第—条:每位领导必须努力学习《校园治安管理条例》和《徐州市学校安全工作暂行规定》等各种法律法规,加强法纪观念,成为模范执行法律的表率。
第二条:领导成员每个学期必须研究通过普法安全教育计划,期末必须认真进行总结和表彰。
第三条:学校必须主动与有关单位、公安司法机关联系,加强对学生的普法安全教育,每学期请有关单位同志来校向学生进行普法安全教育1—2次。
第四条:每班每学期至少有一次班队会作为普法安全教育时间,学校领导应加强检查巡视。
第五条:根据国情、形势的需要,学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普法安全教育。
第六条:各班级必须有帮教学生档案,应有针对性地多关心、多教育,防止犯罪行为发生。
第七条:各班级必须配备普法安全委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观念,积极配合法制教育。
第八条:如有发现师生中发生违法违纪及不安全行为与迹象,要及时汇报加强教育。
尽量把违法和不安全迹象消灭在萌芽阶段,要消灭犯罪行为在校内发生。
第九条:各年级主任兼任年级普法安全指导员,应主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种普法创安活动。
第十条:开展普法安全教育必须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使普法安全教育达到寓教于乐之中。
学校教育制度2为认真落实学校的安全工作,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定安全宣传教育制度。
一、建立健全安全教育网络,加强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制定并实施好学校卫生计划,加强健康课的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肠道传染病及食物中毒,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制定并实施好安全教育计划。
1、加强交通安全常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道路交通标志,交通安全的常识,遵守交通规则。
2、加强安全用电教育,让学生了解电对人体的伤害,如何避免触电事故,正确使用家用电器的方法,触电后的应急方法。
3、加强消防安全教育。
让学生安全使用燃气灶具,了解消防安全标志图例,学会发生火灾后如何自救和逃生的方法。
教育学原理(06)学校教育制度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校教育制度
1951.10.1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1958.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6.4.13 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5.3.18 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8.12.24 国务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1.5.29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15. 通过终身教育来实现个人或社会的适应机能和革新机能。 16. 终身教育实行补正的机能,克服现行教育的缺点。 17. 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维持和改善生活的质量。 18. 实施终身教育有三个主要的前提条件:提供适当机会、增进学习动
机、极高学习能力。 19. 终身教育是把所有的教育组织化的原理。 20. 在付诸实施方面,终身教育提供一切教育的全部的体系。
终身1教97育5年的,联特合征国: 教科文组织汉堡研究所主任戴夫将终身教育的基本特
征概括为20个方面: 1. 终身教育这个概念是以”终身””生活””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的.这些术语的含义和对他们的定义基本上决定了终身教育的含义和 范围。 2. 教育不是在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便告终止,它是一个终身过程。 3. 终身教育不限于成人教育,它包括并统一所有阶段的教育,而且全面 地看待教育。 4. 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 5. 家庭在终身教育过程的初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学习贯穿于一个 人的一生。 6. 当地社会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从儿童与它 的接触时开始的。 7. 中小学、大学和训练中心之类的教育机构固然是重要的,但这不过是 终身教育机构的一种。它们不再享有教育的垄断权,也不再能够脱离 其他社会教育机构而存在。 8. 终身教育从纵的方面寻求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9. 终身教育从横的方面寻求教育的结合。 10. 终身教育与拔尖主义的教育相反,具有普遍性,它主张教育的民主化。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性质与任务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根据国家发展需求、教育目标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的教育体系。
其性质包括但不限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二、入学条件与修业年限入学条件是指学生进入各级各类学校所需满足的基本要求,如年龄、学历、健康等。
修业年限是指学生在学校完成学业所需的时间,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
三、学校系统与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如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教育学校、高等教育机构等。
这些学校在学制体系中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各级各类学校在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共同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努力。
四、类型与演变学校教育制度类型主要有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单轨制是指从小学到大学形成统一的直线型学制,强调教育机会均等;双轨制是指存在两种不同形式的学校系统,一种是为上层子弟设置的,另一种是为劳动人民子弟设置的;分支型学制是介于单轨制和双轨制之间,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单轨制,高中教育实行双轨分流。
五、建立依据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到国家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制度不断演变,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例如,我国学制建立始于清末,经历了多次改革,逐步形成了符合国情的现代学制。
六、意义与影响学校教育制度对国家、社会和个体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教育公平。
总之,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核心,它涉及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教育制度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6.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3.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1)幼儿教育(幼儿园):招收了3—6岁的幼儿,进行启蒙教育,
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为接受小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2)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7岁儿童入学,有条
件的地区可以逐步实行6岁半或6岁儿童入学。学制为5 年(有的地区 为6 年)。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为接受中等教育打下了 基础。
23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前苏联型学制:帝俄时期是双轨制学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 后,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定了单轨制学制。 这种学制又与美国的单轨制不同,首先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制,其次 它吸收了西欧双轨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如职业技术学校单独设立。再 次,这种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 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这种学制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 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大纲和教 科书必须统一而使教学不够灵活。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 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 教育制度是国家内部各种教育机构的系统,泛指有组织的教育和 教学的机构体系,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成人 教育机构(如: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 构(如:少年宫、少年科技馆、儿童影剧院等)、以及各级教育行政 组织机构等。
19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3.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3)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各
教育学---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节 我国学制
③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④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 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
权。 ⑤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⑥加强领导, 成立国家教委负责掌握教育的大政方针,
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我国学制
第二节 我国学制
3.1964年, 在刘少奇同志倡导下, 我国试行 “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
4.文革期间, 我国学制遭到严重破坏。 5.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
第二节 我国学制
(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主要内容和措施包括:
①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
第二节 我国学制
(4)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其中关于学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 ①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 ②规范义务教育学制,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
制。 ③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
第二节 我国学制
④基础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⑤加强对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的领导和管理。 ⑥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 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 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 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 条例等。教育制度是实现教育目的、落实教育方针的 制度化保证。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二)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它反映着各级各类学校 教育内部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规定着这些学校 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 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 是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内涵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地体系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教育制度的特征:客观性、强制性、价值性、教育性、历史性。
二、教育制度的类型2.根据教育制度的理性化程度,分为显性教育制度与隐性教育制度;根据教育制度涵盖范围的大小,还可以把教育制度划分为宏观教育制度(国家)、中观教育制度(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和微观教育制度(学校内部的机构、组织及其相应的规范措施)。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因素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3.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表现为: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伊利奇的“非学校化”)现代教育制度是社会进一步分化的结果,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以国家教育制度的出现为标志。
制度化教育的特征:①学校时一个自我封闭的连续系统,形成一种从低到高的系列,但是这种连续性实际上只保证部分人受教育的连续性,却妨碍更多人受教育的连续性;②封闭的教育系统强调选择性和竞争性,它主要依靠该体系内部规定的标准来决定允许谁学习和不允许谁学习,以及在上面年龄学习;③这种教育为应试教育,以升学为主旨;④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工具,体现和执行社会意志;⑤学校成为所需人才的选拔机构,文凭则成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⑥学校教育主要履行社会化和选拔两大并重的功能。
四、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4.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如下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三)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精英教育阶段,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五)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六)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即教育对象的全民化,社会教育化即整个社会都将担负教育的职能);(七)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八)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学校的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它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具有规范和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活动的功能。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定义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系统,以及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这些规则主要包括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旨在规范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确保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1. 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师徒制教育等。
这一阶段的教育形式较为松散,缺乏统一的教育标准和制度。
2. 制度化教育: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系统逐渐形成,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这一阶段的教育制度主要表现为近代学校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如19世纪下半期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已经基本形成。
3. 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反思和补充,它强调教育应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倡导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有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概念和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观念等。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1. 单轨型学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自下而上构成连接阶梯的统一的直线型学制,反映了民众间的教育机会均等。
2. 双轨型学制:一个国家同时存在两种不同形式的学校系统,以完成不同的教育任务。
一轨是为社会上层子弟设置的,主要为培养统治阶级的继承人服务;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弟设置的,以保证充足的具有一定文化的劳动后备力量。
3. 中间型学制:介于单轨型和双轨型之间的一种学制,即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单轨制,高中教育实行双轨分流。
四、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教育学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学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第⼀部分教育学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指⼀个国家根据⼀定原则建⽴的相互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和相关制度的总体。
其核⼼是学校教育制度。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的、要求、⼊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终⾝教育:是⼀种⼀体化的、开放性的、多样性的全⾯组织的教育体系,这种体系在时间上应包括从婴幼⼉、青少年、中年到⽼年的正规和⾮正规教育和训练的连续过程,在空间上应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切可利⽤的教育场所和⽅式。
4、全民教育: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即全体国民都应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其基本⽬标就是满⾜全体国民的基本学习需要,是普及教育实践的继续和发展。
⼆、填空题:1、⼴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2、国民教育制度是⼀个国家为实现国民教育⽬的,从组织系统上建⽴起来的⼀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4、学制是⼀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的、要求、⼊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我国颁布并在全国实⾏的第⼀个学制是癸学制。
6、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的决定》中指出,我国教育体制改⾰的根本⽬的是提⾼民族素质,多出⼈才,出好⼈才。
7、1912年,以孙中⼭为⾸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学制是壬⼦癸学制。
8、我国颁布的第⼀个学制是壬寅学制。
9、义务教育是依国家法律规定,适龄⼉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0、我国学制改⾰的原则是: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适应,统⼀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1、我国现⾏的学制系统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教育四个部分。
12、《中华⼈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颁布实施。
13、中共中央于1999年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全⾯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一、引言教育制度是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对教育系统及其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的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作为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
本文将从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发展历程、要素和确立依据等方面进行概述。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制度的主体,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系统;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1.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 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大致说来,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3.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针对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有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等。
四、学校教育制度的要素1. 学校的类型:根据教育举办的主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两类;根据教育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实施普通教育的学校与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等。
2. 学校的级别:指学校的层次水平,即学校在学制系统中所处的阶级以及在同类性质的学校中所处的地位。
3. 学校的结构:决定了学校的类别,反映了学校之间的交叉、衔接、比例等种种关系。
五、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依据1.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 人口发展状况。
5.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六、结语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一、考试内容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
二、考核要求1.识记:(1)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概念;(2)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3)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
2.理解:(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
知识点讲解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圈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纵观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不外乎单轨型、双轨型和中问型三种学制类型。
单轨型学制是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上下衔接,自下而上构成连接阶梯的统一的直线型学制。
双轨型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同时存在两种不同形式的学校系统,以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制度。
中间型学制是介于单轨型和双轨型之间的一种学制,是在双轨制教育受到社会强烈抨击后,一些实行双轨制教育的国家作出变革的结果。
即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单轨制,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子弟接受共同的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则实行双轨分流一一结束基础教育后,一部分学生继续接受普通中等教育乃至大学教育,另一部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就业作准备。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的状况学校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生产的发展。
是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只有社会剩余产品可以保证一部分人去从事脑力活动的时候,才能产生专门的教育机构。
到了近代,随着机器生产的广泛采用,才可能出现各种职业学校、工艺学校和农业学校等。
而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制度也日益完备起来。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具确。
等级性.由此产生ji:同等级的学校。
危资本主义社会里受教育权实际l二是不平等的,突m表现为双轨制。
现代社会的发展,虽然教育在逐步普及.但仍然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学制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阶级性质。
而社会主义国家中,学校的设立,则是真正为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和健康水平,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同人口问题是分不开的。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改革同样要考虑人口状况。
人口数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依据。
此外,人口的分布、人口在产业部门和地域问流动的趋向、人口的增长率以及人口的年龄结构,都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改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在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时,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切合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许多研究材料提出:适当提早入学年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这就说明,学制的建立与改革必须充分考虑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
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每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都有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发展的历史沿革,又不能忽视吸取其他国家改革学制的有益经验。
在同一社会制度下,由于各国生产发展的水平、文化科学发展的状况不同,学制的历史沿革不一样.其学制亦有不同。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学制上也常有相同的形式。
只有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对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作出历史的、科学的说明。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近二十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给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急剧变化。
为适应这种急剧的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大致有以下一些新的趋向。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国际上普遍认为儿童一生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二F早期教育。
3~6岁的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都很重视学前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入园率。
如,东欧各国都在1990年前普及6~7岁儿童的学前教育;前苏联从1977年以后在小学为6岁儿童附设了预备班;法国把5~6岁的儿童编入幼儿园之外的一一种特殊班.德国设立了学校幼儿园。
由此可见,各个国家设置学龄前学校的专门机构名称不一,组织形式也多种多样.但都属于由学前教育向学校教育的过渡性质。
世界各国重视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已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既不把幼儿教育小学化.又重视即将入学的儿童适应小学教育和教学的新起点,从生理、心理方面做好准备的做法.对我国是有借鉴意义的。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日益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层次增多;(2)短期大学迅速发展:(3)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4)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
最初,终身教育只是成人教育的一个新术语,后来逐步把这种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随后又涉及到在整个教育活动范围内发展个性的各夕个方面。
由于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完全依靠“一次教育”,科技人员的知识就会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提倡终身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以保持技术和知识的活力。
因此,终身教育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
例如,法国于1971年制定了“使终身教育成为一项全同性的义务”的法案。
其他国家也竞相效仿,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一)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中国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从清末开始的。
l902年,清政府采取“废科举,兴学校”的措施,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
这个学制未及实施,到1903年又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这个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
它的突}|{特点是学习年限长,总共是五六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困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又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
于 l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国民党统治时期,继承了王戌学制,虽几经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到国民党统治时期为止.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间随着形势的变动,学制也略有改变,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社会制度腐败.经济上贫困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滞不前,决定了旧中国的学制带有鲜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既照抄帝国主义的学制,又保留封建教育制度的残余;既标捞要实篪义务教育,又奉行愚民政策.把广大劳动人民排斥于学校之外;既高唱学习酲方的科学技术,吸收“生光化电”。
又轻视生产技术教育。
(二)我国学校教育系统自l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全会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巳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幼儿教育(幼儿园):招收3~6岁的幼儿,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使其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为人小学打好基础。
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招收6~6.5岁的儿童入学,学制为6年(也可以继续五年一贯制的试验)。
全口制小学的教育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培养新生一代.使他们接受中等教育有个良好的基础。
相当于小学教育程度的有成人初等业余教育。
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技术学校、农业中学及其他半工(农)半读中学、业余中学。
全日制普通中学的学制为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也有试验“四、三”制及其他形式的),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
中专、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的修业年限不等;任务是培养中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训练的城乡劳动者。
高等教育:指全日制本科、专科学校和各种形式的半工(农)半渎大学、业余大学及研究生院。
全日制本科的学制一般为4年,专科的学制为2~3年。
条件好的大学经国家批准可招收研究生或设研究学院,学制2~5年。
全日制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基本任务是为计会主义现代化建没培养各类高级等门人才。
各种形式的半工(农)半读的大学和业余大学生,学完规定的课程,经过国家主管部门考核达到全日制大学同类专业水平的.承认其学历,使用上同等对待。
各种形式的业余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是对全日制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其办学形式多种多样。
(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也称普及义务教育或强迫教育。
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予以保证,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
它产生于l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l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围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l986年7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它具有强制性质。
中共中央关于普及义务教育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义务教育的立法,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