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机的文献综述
股权质押动机及其产生的相关影响的文献综述
股权质押动机及其产生的相关影响的文献综述一、股权质押的动机1. 资金融通的需求企业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实现产业升级、进行技术创新等目的,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由于受到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融资渠道并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这时,股权质押可以提供一种相对便捷的融资方式,使企业能够快速获得所需的资金。
2. 股东个人利益对于一些个人股东而言,他们可能希望通过股权质押获得更多的资金来进行个人投资或消费。
某些大股东也可能利用股权质押来增加自身的投资收益,实现持股增值。
3. 公司治理及激励机制一些股权质押行为也可能是为了加强公司治理,激励管理层及员工,以增强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通过股权质押,公司可以向管理层及员工提供一定的激励,使其对企业的发展更加积极主动。
二、股权质押产生的影响1. 对企业的影响股权质押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
股权质押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帮助企业扩大规模和优化结构。
但与此股权质押也可能加大企业的债务风险,导致企业财务杠杆进一步上升。
如果质押的股权在市场价格下跌时,会影响股东信心,进而影响公司的股价表现。
2. 对股东的影响对于股东而言,股权质押可能带来一定的利益,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股东通过股权质押获得的资金可以用于其他投资,带来更多的收益。
但与此如果质押的股权价值出现下跌,可能导致股东权益受损,甚至引发追加保证金或平仓等风险。
3. 对金融机构的影响作为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股权质押虽然能够获得较高的抵押物,但也需要面对相应的信用风险。
一旦质押的股票价格出现大幅波动,金融机构将需要及时调整融资方案,以降低自身的风险。
4. 对市场的影响股权质押行为也可能对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
大量的股权质押可能造成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影响市场的稳定运行。
如果质押的股票市价下跌,可能引发市场情绪的波动,对整个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
盈余管理的动机国外文献综述
现 公司管理 会为了避 免违 致管理层进行靠余 研 究 , 州 契 约 、债 务契约 以 债 务 约而进行盈余管理。具体来说 , 层进行盈余管理的 耶些仃 吖能违 债 务契约 的公司的管
管理 ,通过盈余管理的 手段使企业的股
价 L于 。除 J } E 以夕 h ,B o we n , Du c h a r me
和s l 1 o r e s( 1 9 9 5 年 )以 及 B u r g s t a h l e r  ̄
Di c h是盈余管理的动机 。而且相比其他影响 提升企业的声誉度。除此以外 ,B r o wn
业 管理 层会 为 了高收 入而 进行 盈余 管 因素 ,企业管理层 更易因股权激励 而进 业的知 度和声誉度 。有着高的知名度 权是盈余管理的另一个激励因 素。
和好的声誉度的企业往 往能得到双赢的
( 2 0 0 1 年 )也提到 企业管 理 有动 机 测对 企、 l 】 , 造成 的不 利影响 。同 样的 , Ma t s u n a g a 和P a r k( ! ( ) ( ) 1 年 )提 … 有
理 。具体来说 ,盈余管理有助于提升企 行盈 余管理 。L e e( 2 0 0 7 年 )也提 及股 采取 盈余 管理 来避 免未达 到分 析师 预
理 的动 机 国外 文 献综 述
舀
! e I P - + t 曲 : ] 爪\ 才 务报表 动因 。A h a r o n y 等人 ( 2 0 { ) ( J 年 ) 选取 【 } 展会通过 盈余管理来J 】
l j 润 ,【 f ] 此避 免冈违反契约对企业造 股袖H股的I P 09  ̄ , _ J 作 为样本 ,他们 的术 业经理通过埘 务 国B
入。除此 以外 ,Z e n g 等人 ( 2 0 0 8 年 )还 显高于企业的原始 价值。另外 ,B a  ̄ o v 体 来说 ,Ma t s mn o t o( 2 0 0 2 年 )论证 了 通过追溯 前人的研究成果来证明他们 的 等 人 ( 2 ( ) ( ) 2 年 ) 收集了 1 9 8 3 年至1 9 9 7 年 进 行盈余管理的企业 更 易于使企业的财
《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关系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7100字》
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关系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关系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 学业自我效能感 (1)1.2 学习动机 (2)1.3 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3)1.4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 (5)1.5 团体辅导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的关系 (5)1.6 研究理论基础 (6)1.6.1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6)1.6.2 学习动机理论 (7)参考文献 (7)1.1 学业自我效能感国外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有密切联系,自我效能感是预测学业成绩其中的一个指标。
自我效能感即便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但所取得的相关理论成果也是相对显著的,那么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学业自我效能感方面的主要的观点如下:Alivernini F , Lucidi F[4]在其研究中表明,所谓的自我效能感,其实就是个体本身对于所能达到成就的能力的信念。
从该定义中可以了解到,自我效能感并不是单纯的指一种能力,其也是作为信念而存在的。
一个人在确定了自己将要完成的一件事以后,其将会对该件事产生信心,也就是对完成某件事产生自我效能感,其将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断努力。
Yusuf M[5]在其研究中表明,自我效能感的信念关系到一个人是否会为某项活动而努力,产生自我效能感,个体才会在执行某件事情之前就评判自身的水平,并且树立其完成该活动的信念,判断自身的行为,并把握自身的感受。
Yusuf M[6在其研究中表明自我效能感主要指的是个体对其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任务和学业要求行为过程中的能力估计,也可以说自我效能感也是学习者对于自己所应用的能力以及完成的学习任务的过程和自信度的评价。
作为一种主观判断,学业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效能从某种角度上讲是相似的,都是通过个体衡量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学业任务来达到一种主观的感知。
该名学者还在研究中指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方面是学习能力,指的是在个体学业中是否能够真实有效的完成其目标,另一方面是学习能力,指的是在学业中能否真正的实现学业目标,所采取的学习方式是否能够真正的实现学业目标的心理判定与信心。
大学生学习动机文献综述
兰州城市学院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信息检索与应用》课程期末考试方案兰州城市学院课程期末考试论文学院名称:传媒学院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学生姓名:周泰霖任课教师:徐丹大学生学习动机文献综述一、学习动机简述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并维持学习活动、并致使其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表现为学习的志向、愿望或兴趣等, 对学习起推动作用。
学习动机的主要构成成分有外来动机(学习活动是为了外部报酬、奖励或荣誉) 、内在动机(学习活动是为了学会所学的内容本身)、认识兴趣(求知欲)及成就动机。
外来学习动机通过激发内部动机来发挥作用, 因此, 学习动机的培养关键在于内部动机的形成。
学习动机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习动机强的大学生不但能够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 把自己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到学习对象上, 而且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最终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其总体主流来说是正确的、积极的、高效的, 大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很好地完成学业。
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学习动机不明确或学习动机不正确, 出现盲目厌学混日子,毕业应聘无所长的现象。
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及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遵循学习的基本规律, 积极思考和寻求科学合理的教育对策,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学习管理, 明确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动机除具备动力性、方向性、隐蔽性、复杂性等动机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大学这一人生特殊学习阶段自身的特点。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四类:(1)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
(2)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
(3)谋求职业和保障生活的学习动机。
(4)事业成就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不稳定性,在同一个大学生身上也会有多种不同的学习动机同时存在,并由一种或多种学习动机起主导作用,而对于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又会随时问及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盈余管理的动机国外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的动机国外文献综述一、引言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经理通过对财务报表数据的操控,更改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从而影响企业财务报告利润,最终影响企业信息外部使用者对企业的决策的行为。
Roychowdhury (2006年)通过解释盈余管理的目的而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
经理人是被企业所雇佣的高级员工,他们必须尽力使股东对他们的经营成果满意;此外,企业管理人员也需要完成已经制定的财务目标。
为了实现以上的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往往会通过特殊手段进行盈余管理,这个手段实施的过程就是盈余管理。
关于企业管理层为什么进行盈余管理,国外学者各抒己见。
Watts和Zimmerman(1986年)明确指出有激励因素导致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
他们列明报酬契约、债务契约以及政治原因都是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
Aharony等人(2000年)选取中国B股和H股的IPO公司作为样本,他们确认了在IPO公司当中存在着盈余管理现象。
Hunton等人(2006年),Libby和Kinney(2000年)指出企业管理层会为了满足财务分析师的预测而进行盈余管理,而这直接促成了企业股价的增长。
在此基础上,其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二、契约动机(一)债务契约Defond和Jiambalvo(1994年)以及Sweeney(1994年)论证了契约是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
Defond和Jiambalvo(1994年)通过对有债务契约的公司的研究,发现公司管理层会为了避免违反债务契约而进行盈余管理。
具体来说,那些有可能违反债务契约的公司的管理层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虚增企业财务报表的利润,由此避免因违反契约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
Sweeney(1994年)也阐述了盈余管理和债务契约之间存在联系。
研究表明,违约的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二)报酬契约Holthausen等人(1995年)提出契约可以被视为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
报酬契约促使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
企业并购动因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动因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企业并购动因进行了文献综述。
在概述了企业并购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
在介绍了企业并购的定义与特点、主要动因、经典理论以及不同学者研究动因的观点。
最后分析了企业并购的影响因素。
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献综述的主要发现,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实践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并购的动因,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文献综述、定义、特点、动因、理论、影响因素、研究、总结、未来研究方向、实践意义1. 引言1.1 企业并购动因文献综述引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学者们通过从不同角度和方法论出发,对企业并购动因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
企业并购动因既包括内部因素,如经营绩效和资源配置,也涉及外部因素,如市场竞争和产业环境。
通过对企业并购动因的全面梳理和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并购的逻辑和实质,为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和战略指导。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加关注企业并购动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探讨不同类型企业并购的动因差异和影响机制。
结合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深入挖掘企业并购动因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影响,为企业并购实践和战略制定提供更加有效的建议和指导。
企业并购动因文献综述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为企业并购研究和实践提供前沿信息和思路,促进学术和商业界的互动与交流,推动企业并购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2. 正文2.1 企业并购的定义与特点企业并购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收购或合并其他企业来实现快速扩张或实现战略目标的行为。
在当今全球化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
企业并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战略性:企业并购通常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进入新的市场、获得核心技术、打造全球化布局等。
2.风险与回报共存: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整合风险、文化冲突风险等,但成功的并购也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国内外旅游动机文献综述x
国内外旅游动机文献综述.docx
国内外旅游动机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旅游行业正发展成为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之一。
旅游动机的研究是旅游学科的核心,它会影响到旅游者的行为,也会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方向。
近几十年来,关于旅游动机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对旅游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完整而又复杂的学术体系。
二、文献综述
1. 国内旅游动机文献综述
截止2018年底,已经有多达300多篇文章致力于国内旅游动机的相关研究,其中有180多篇文章深入探讨了旅游动机的基本原理和框架,如中国旅游动机模型、中国游客旅游意向模型、中国游客行为模型等。
此外,还有120多篇文章将国内旅游动机研究扩展到特定的旅游地区,如长三角地区、四川省、陕西省等地区的旅游动机研究等。
2. 国外旅游动机文献综述
截止2018年底,关于国外旅游动机的相关研究已经有近400篇文章,其中有200多篇文章集中探讨了旅游动机
的基本原理和框架,如赫尔希因斯的旅游动机理论、普华斯特-斯库克斯的旅游动机模型、洛特金-马丁森的旅游动机模型等,此外还有180多篇文章将国外旅游动机研究扩展到特定的旅游地区,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区的旅游动机研究等。
三、结论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近几十年来,关于旅游动机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有多达800多篇文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且还将旅游动机研究扩展到了特定的旅游地区,为今后的旅游动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场景下的公共服务动机研究一个系统文献综述
中国场景下的公共服务动机研究一个系统文献综述一、概述公共服务动机作为推动公共部门员工积极参与公共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在中国场景下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服务在提升民众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中国场景下的公共服务动机,不仅有助于理解公共部门员工的行为动机,还能为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对中国场景下的公共服务动机进行系统文献综述,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本文将从公共服务动机的内涵、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公共服务动机与公共服务质量的关系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中国公共服务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公共服务动机的内涵涉及公共部门员工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对公共责任的认知以及为公众服务的意愿等方面。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公共服务动机受到传统价值观、社会制度、组织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塑造和影响公共部门员工的公共服务动机。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公共服务动机的作用机制,即公共服务动机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公共服务行为,以及如何通过激励机制和制度建设等手段激发和提升公共部门员工的公共服务动机。
这对于提升中国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公共服务动机与公共服务质量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公共服务动机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作用路径和效果。
通过这一分析,可以为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文献综述的方法,全面梳理和分析中国场景下公共服务动机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和有效应对公共服务领域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重要职能,其效率和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指标。
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13.教师是否启发诱导学生获得正确答案
14.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是否仍给予鼓励
15.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是否会询问学生的想法
16.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是否提出批评
17.教师是否会打断学生的表达
18.教师是否只注重自己的讲解
19.在学生思考得出答案之前,教师是否直接展示答案
12.教师有很多时间不在讲台上,而是在学生当中(到各小组了解情况;或学生上讲台展示,教师站在下面)
13.教师通过提示语一步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或解决困难
14.在整节课,教师的提问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15.教师或学生给全班同学做示范,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效果评估
16.教师通过提问、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较长
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支持
6.教师为学生安排课堂自学或讨论时间
7.教师会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8.教师在课堂上会向学生征求意见
9.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思考问题,不对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明确限制
10.对于一些学习目标,老师会给出学习它的理由
11.教师能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并耐心帮助学生解决,
17.教师鼓励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估
教学反馈
18.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给出指导性的反馈信息。如,“如果你能再……,就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19.学生当堂测验后,教师或其他学生会对其测验结果进行评价(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生生互评或组长评价)
20.在回答问题或讨论时,教师给予学生语言鼓励
小组合作
h.教师对学生进行严格监督,控制行为并施加压力
9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认可学生的观点
职业发展动机文献综述全文
职业发展动机文献综述全文引言职业发展动机一直是组织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话题。
了解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动机是设计有效的招聘、激励和培训方案的基础。
本文将综述职业发展动机的相关文献,探讨动机对个体职业发展的影响和表现,并提出一些实践建议。
职业发展动机的概念与分类职业发展动机指个体在职业生涯中追求工作满足感、实现自我价值和发挥才能的动力。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学者们对职业发展动机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其中,最常用的分类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对工作本身的兴趣、挑战和成就感的追求。
这种动机驱使个体主动地追求个人目标,并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知识。
而外在动机则是指个体通过职业发展来获得外部奖励和回报,如工资、晋升和地位。
动机对职业发展的影响职业发展动机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内在动机与个体的职业生涯成功和工作满意度正相关。
个体持有内在动机时,他们更愿意追求个人目标,并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
同时,内在动机也会促使个体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绩效表现和创新能力。
而外在动机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则相对较弱。
外在动机引导个体通过获得外部回报来提升职业发展,如晋升和物质奖励。
然而,外部奖励可能会导致个体对工作的动机缺乏持久性,且不容易获得满足感和工作成就。
提升职业发展动机的实践建议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给个体和组织提出一些建议,以提升职业发展动机:1. 鼓励个体追求个人目标:组织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培训项目,鼓励个体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追求个人目标和职业发展。
2. 建立支持和激励机制:组织可以通过激励措施、晋升机会和奖励制度来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让他们感受到对工作的掌控和成就感。
3.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组织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和文化,鼓励员工间的合作和分享,以增强工作满意度和内在动机。
4. 实施个性化发展计划:组织可以根据个体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计划,使个体感受到被重视和认同,增强动机和信心。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海外投资动机理论的文献综述
利等人强调 , 外部市场的 自然性的非完善性是相对于效率而言
以开拓国际市场、 获取廉价 原材料和追逐 高额 利润 为 目标 的资 的, 因此 , 内部化优 势并不是指给 予企业拥 有特殊优势 的这种
本输出就成为过剩资本一条必要 出路 。正如 马克思 、 恩格斯所 资产 本身 , 而是 指这种 资产 的 内部化过 程 ( 对于把这种 资产 相 指 出的那样 ,不断扩大产 品销路 的需要 , “ 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 出售给外国生产者而言) 予外 商投 资企业以特 殊的优势。换 赋 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 , 到处创业, 到处建立联系。”
国家或 民族地域的局 限, 而是生来就是具有 国际性 。马克 思、 恩 并 以此作 为市场 内部化理论 的关键性前提 。第 二, 由于市场和 格 思指 出: 资产阶级 , “ 由于开拓 了世界市场 , 使一 切国家 的生 企业是组 织、 置要素和 商品交换 的两种基本 途径 , 配 当企业 内 产和 都成为世界 的了……过去那 种地方 的和 民族 的 自给 自足 部交易成本低于市场交 易成本时 , 交易应在企业 内部 即外商投
存在大量过剩 资本 。与生产 过剩、 相对人 口过剩 同时并存的大 势 , 而垄断优势源于美国企业控制 了技术的使用 以及 实行水平
量过剩 资本正是资本输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 。
一
体化和垂直一体化经 营。后来金 德尔伯格系统 阐述 了垄断优 2 .市场 内部化理论 。 概括而言 , 市场 内部化理论的基本观
…
经济观察
关 于外 商投 资企 业 海 外投 资
动 机 理 论 的文 献 综 述
王洪 东
( 湛江师范学院社科部 , 东 湛江 5 4 0 ) 广 2 0 0
学习动机相关文献综述
学习动机相关文献综述当前,学习动机这个领域颇受各位学者们的欢迎,相关研究可以说是非常丰富。
各个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研究了学习动机,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如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等等,也有从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这个层面出发的相关研究。
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有关学习动机及理论的研究成果, 如: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 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也称倒“U”曲线);刘淳松等人(2005)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总体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物质利益追求、害怕失败 (也称安全需要) 、社会交往、个人成就目标四个层次。
1.学习动机的理论基础1.1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特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是成就动机的一种。
学习动机并不是通过直接卷入认知建构过程而对学习产生作用的,而是以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意志的提高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
1.2学习动机理论1.2.1行为主义动机观自20世纪初,行为主义第二势力开始发展,代表人物桑代克(Thorndike)和小斯金纳(B.F.Skinne)认为,内驱力是受到某种强化的结果,已经产生的学习行为与刺激之间因为得到及时的强化建立起来的使学习行为增加的倾向。
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正强化,表现好了得到小红花,学生就会产生学习行为增加的倾向,即获得较强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惩罚,没有认真听讲被老师罚站,学生就会产生学习行为减少的倾向,即没有学习动机。
1.2.2人本主义动机观人本主义作为第三势力重视人,以人为本,揭示动机的本质,必须关注人的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动机的实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虽没有直接的教育意义,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间接性的影响,即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可能是某种缺失需要或者成长需要没有满足引起的。
1.2.3认知主义动机观(一)成就动机论成就动机是由默里最早提出的概念,默里指出,成就动机是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地解决某一难题的趋势。
旅游目的地选择动机文献综述全文
旅游目的地选择动机文献综述全文一、引言旅游是一种重要的休闲和娱乐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旅游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进行旅游规划时,选择一个合适的目的地却成为了人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因此,研究人员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动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
本文旨在综述相关文献,总结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动机因素。
二、旅游目的地选择动机分类1. 心理动机心理动机是旅游目的地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
人们往往选择旅游目的地是基于心理需求,比如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满足好奇心、寻求刺激、体验新文化等。
心理动机因素对人们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经济动机经济动机是另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因素。
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通常会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
一方面,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选择合适的旅游目的地,以确保旅游消费在经济承受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人们也会考虑到旅游目的地的价格水平、物价水平和交通费用等因素。
3. 地理环境动机地理环境动机是以旅游目的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为基础的选择因素。
人们往往会被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文化特色等吸引,从而选择前往该目的地旅游。
地理环境动机与心理动机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促使人们进行旅游目的地选择。
三、旅游目的地选择动机的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指旅游者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家庭状况等。
这些个体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旅游者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对旅游目的地选择产生影响。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旅游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
例如,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旅游者更容易获取他人的旅游经验和推荐,这种社会因素对旅游目的地选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信息因素信息因素是指旅游者获取和利用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的能力。
旅游者通常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如互联网、旅行社、朋友推荐等。
信息因素的可靠性和全面性对旅游目的地选择至关重要。
成就动机的文献综述
成就动机的文献综述————————————————————————————————作者:————————————————————————————————日期:关于大学生成就动机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发表在各学术期刊、报刊、杂志、电子书上的数篇关于大学生成就动机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
从多个角度出发概括了大学生成就动机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并且归纳总结大学生成就动机研究展望。
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在理论、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成就动机文献综述1.序言成就动机的概念始于默里(H.A.Murry,1938)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下述行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他人。
阿特金森(J.W.Atkin-son)对成就动机理论的许多方面作了提炼,区分了成就动机的两种不同倾向:其一是力求成功的需要,其二是力求避免失败的需要。
大学生主要处在青年中期,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具有两面性,即积极面和消极面。
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些成熟的方面表现出积极的特点,如情绪强烈但善于控制,情绪丰富,热情高涨,高尚情操日益发展;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具有勇往直前的气魄,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望;抽象高度发展,辩证性日益提高,发散性思维有新发展,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强,创新意识强;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主动性增强,自尊心特别强;人际关系进一步扩大,与他人交往能力提高;富有理想,积极向上,向往真理;等等。
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力求达到成功的内在动力。
成就动机,作为驱动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成功的内部力量,对个人而言是事业成功等关键因素,“像智力一样,作为一种工具,能够增加人们一生中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机会”。
关于大学生创业动机、创业行为与创业绩效的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创业动机、创业行为与创业绩效的文献综述【摘要】心理学认为,动机影响行为,行为决定绩效。
大学生创业同样遵循这一规律。
文献研究表明,关于创业动机、行为与绩效的一般性研究是大学生创业动机、行为与绩效关系研究的基础。
因此,今后相关研究应沿着“创业动机-创业行为与绩效-管理对策”的分析框架来开展实地调查,深入探究三者之间的实证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动机;创业行为;创业绩效;文献综述【规划课题】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校生创业动机及其效应(16YB054)”、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高校贫困生就业质量的量化水平、异质性及精准扶助体系”(JC1512)、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生人口精准扶贫与反贫困生研究”(GL1512)的研究成果之一。
近年来,随着创业热潮的兴起,众多大学生投身创业,成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大学生创业问题由此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心理学认为,动机影响行为,行为决定绩效。
同样,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创业行为与创业绩效也必然存在某些规律性的联系。
美国学者Stevenson和Jarillo研究发现,目前创业领域的研究主要有三类:创业意愿的产生、创业如何开展、创业的绩效。
这也意味着创业动机研究、创业行为研究、创业绩效研究存在实践逻辑上的连贯性。
因此,以“创业动机-创业行为-创业绩效”为框架,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关于创业动机、创业行为与创业绩效的一般研究作为一个特定的创业群体,对大学生创业动机、行为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其理论渊源是关于创业动机、行为与绩效的一般性研究。
这类研究为探究大学生的创业动机、行为与绩效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创业动机是驱使创业者走向创业,并影响其行为和绩效的核心因素。
Frend认为,本能是驱使个体通过外部的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活动去改变内在状态的“持续压力”,即动机驱使个体采取行动去满足个体需求。
所以,动机是创业行为的前提。
盈余管理动机国外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动机国外文献综述一、引言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经理通过对财务报表数据的操控,更改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从而影响企业财务报告利润,最终影响企业信息外部使用者对企业的决策的行为。
Roychowdhury (2021年)通过解释盈余管理的目的而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
经理人是被企业所雇佣的高级员工,他们必须尽力使股东对他们的经营成果满意;此外,企业管理人员也需要完成已经制定的财务目标。
为了实现以上的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往往会通过特殊手段进行盈余管理,这个手段实施的过程就是盈余管理。
关于企业管理层为什么进行盈余管理,国外学者各抒己见。
Watts和Zimmerman(1986年)明确指出有激励因素导致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
他们列明报酬契约、债务契约以及政治原因都是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
Aharony等人(2000年)选取中国B股和H股的IPO公司作为样本,他们确认了在IPO公司当中存在着盈余管理现象。
Hunton等人(2021年),Libby和Kinney(2000年)指出企业管理层会为了满足财务分析师的预测而进行盈余管理,而这直接促成了企业股价的增长。
在此基础上,其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二、契约动机(一)债务契约Defond和Jiambalvo(1994年)以及Sweeney(1994年)论证了契约是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
Defond和Jiambalvo(1994年)通过对有债务契约的公司的研究,发现公司管理层会为了避免违反债务契约而进行盈余管理。
具体来说,那些有可能违反债务契约的公司的管理层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虚增企业财务报表的利润,由此避免因违反契约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
Sweeney(1994年)也阐述了盈余管理和债务契约之间存在联系。
研究表明,违约的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二)报酬契约Holthausen等人(1995年)提出契约可以被视为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
报酬契约促使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
国内外旅游动机文献综述
222017年12月下半月刊国内外旅游动机文献综述龚 慧旅游动机被视为旅游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一直以来都颇受旅游学界学者的青睐。
本文从旅游动机的内涵、分类、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旅游动机进行文献综述。
一、文献统计分析笔者在CNKI中以“旅游动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并设定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和CSSCI,检索结果仅有184条,且国内旅游动机研究呈波动状。
在Science Direct中以“travel motivation”为关键词,并限定来源为Journal,共输出11 437条检索结果,且统计可知,国外旅游动机研究持续呈增长的态势。
二、旅游动机的内涵“动机”来源于“激励”,简单来说,动机就是激励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因素。
动机决定行为,旅游动机是支配旅游行为的最根本动力,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能引发旅游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动机不单仅指人精神层面的需求,还指人物质层面的需求。
三、旅游动机的分类旅游动机是一种主观意识,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旅游动机的复杂性,从而也决定了其分类是多种多样的。
国外最常见的分类有以下两种:美国学者罗伯特·W·麦金托什提出的身体健康、文化、交际、地位与声望四种动机;日本学者田中喜一提出的心情、身体、精神、经济四种动机。
国内学者邱扶东认为,旅游动机有身心健康、怀旧、交际、文化、从众、求美六种动机。
刘纯提出了基本智力的动机、探索的动机、冒险的动机、一致性的动机、复杂性动机五种旅游动机。
在旅游动机分类的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针对不同群体、不同旅游目的地、不同旅游形式等,对旅游动机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Lu确定了中国游客到加拿大旅游的四个推动因素和四个拉动因素,推动因素有威望、家庭关系、探索和逃避或休闲;拉动因素是加拿大的生活质量高,购物活动,独特的景点和体育。
周玲强等对背包客旅游动机进行了研究,并将背包客动机定义为观光游览动机、放松逃避动机、自我发展动机、社会交往动机、交流体验动机五个维度。
关于动机的文献综述
关于动机的文献综述教育科学学院应心091班张梅琴 07摘要:人类行为的动机一直都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关注。
本文概述了动机的相关定义,回顾了随着心理学的研究发展而出现的各种动机理论,探讨了一些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动机的研究前景作出了探讨。
关键字:动机;动机理论;综述一.引言人从事任何活动,总是由于他有从事这一活动的愿望。
愿望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对象,指向引起这种愿望并满足这种愿望的事物。
当愿望所指向的对象激起人的活动时,反映这种对象的形象或观念就构成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人的活动的推动者。
它体现着所需要的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把人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他需要的具体目标。
动机可以由当前的所引起。
如感到寒冷的人,有取暖的需要;附近的木柴、引火物等,能引起他产生烤火的动机。
可是引起动机的,远不限于当前的事物,也可以是事物的和概念,甚至是人的信念和等等。
例如对真理和正义的坚信和热爱,个人的责任感或,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成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一个非常广泛,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动机。
在非智力因素中,动机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而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二.动机的概念:动机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的多元探讨,反映了人们对动机的不同认识。
对动机的定义不下数十种。
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意即推动的意思。
后来的研究者大多依据这一本意对动机作出解释。
有人认为,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活动的心理动因”【1】。
这一定义强调动机的作用和实质,但并未指出动机产生的原因。
也有人指出,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2】。
这个定义强调需要和动机的实质性联系,但轻视目标、诱因在动机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台湾学者张春兴教授认为,“动机,是指引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原因。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策略的文献综述
小组协作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2012级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三班梁曦文20121543271、引言选题的目的: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地球村”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人际交流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个体间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日见重要。
因此,合作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合作中求生存,谋求发展。
具有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必然成为人们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重要品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这也意味着在未来教育工作中,不应只是关注教给学生多少固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生存的本领,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人才。
由此,人的合作精神将成为21世纪的时他人的合作能力,是时代前进、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要求。
选题意义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教师往往依赖经验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数学演练,而忽视了数学的人文因素、学生的情感因素的培养及学生创新实践的体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样必然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化,只能凭借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的、重复的、直觉的操作活动,只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即眼前的学习成绩。
在这样的背景下,难以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
并且《普通高中数学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这些论述明确了开展合作学习的教改方向,也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措施。
合作学习改变课堂中的一些沉闷的、乏味的知识授受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力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团体协作精神,创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创新、竞争等现代思想和公民意识,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动机的文献综述教育科学学院应心091班梅琴 0906032017摘要:人类行为的动机一直都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关注。
本文概述了动机的相关定义,回顾了随着心理学的研究发展而出现的各种动机理论,探讨了一些动机理论的主要容,并对动机的研究前景作出了探讨。
关键字:动机;动机理论;综述一.引言人从事任何活动,总是由于他有从事这一活动的愿望。
愿望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对象,指向引起这种愿望并满足这种愿望的事物。
当愿望所指向的对象激起人的活动时,反映这种对象的形象或观念就构成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人的活动的推动者。
它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物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把人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他需要的具体目标。
动机可以由当前的具体事物所引起。
如感到寒冷的人,有取暖的需要;附近的木柴、引火物等,能引起他产生烤火的动机。
可是引起动机的,远不限于当前的事物,也可以是事物的表象和概念,甚至是人的信念和道德理想等等。
例如对真理和正义的坚信和热爱,个人的责任感或事业心,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成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一个非常广泛,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动机。
在非智力因素中,动机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而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二.动机的概念:动机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的多元探讨,反映了人们对动机的不同认识。
对动机的定义不下数十种。
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意即推动的意思。
后来的研究者大多依据这一本意对动机作出解释。
有人认为,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活动的心理动因”【1】。
这一定义强调动机的作用和实质,但并未指出动机产生的原因。
也有人指出,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2】。
这个定义强调需要和动机的实质性联系,但轻视目标、诱因在动机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学者春兴教授认为,“动机,是指引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在原因。
”【3】这是一个关于动机的操作性定义,基本上剖析了动机的作用过程,但没有能从根本上揭示动机的实质。
因此,有人认为,动机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3】。
这个定义揭示了动机作用的外在和在机理,并说明了动机的作用,从而揭示了动机的实质。
三.动机理论1.本能主义动机理论20世纪初,心理学家们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尝试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来解释人的行为。
他们以动物为被试做了大量实验,并将实验结论推广到对人类行为的解释上,把人类复杂的行为分为若干种本能行为,其主要代表有麦独孤和詹姆斯。
弗洛伊德也是一位本能论者,但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对人类行为的长期系统的观察,而不是对动物实验所得到的结论。
他不仅把人的行为分为生本能行为和死本能行为,更是在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动力学说和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同时他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认为人的动机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
所以我们认为弗洛伊德是现代心理学上最早对人类的动机研究做出真正贡献的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从本能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动机。
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
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
死的本能有向与外向之分。
当冲动指向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2.驱力理论霍尔最早提出,伍德沃斯提出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以代替本能概念;而让驱力理论得以大力推广的是赫尔(C.L.Hull)。
行为主义者赫尔从大量的动物实验中得出了最早的系统动机理论——驱力论【4】。
赫尔认为个体行为的动力是驱力,所谓驱力,是一种由个体部需要状态引起的刺激,是个体一切行为反应的动力。
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部产生所谓的驱力刺激,这种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
例如,进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驱力刺激,推动有机体采取最终使食物摄入体的行为。
一旦需要满足之后,也就使驱力刺激平息。
驱力理论主要强调驱力在行为激发中的作用,认为需要引起有机体的部紧和个体力图降低部紧状态的行为。
但同为行为主义者的古斯里认为,刺激是行为原因的唯一解释。
【5】在他看来,动机就是刺激,不过动机作为一种部因素,它是机体部的刺激。
例如,饥饿这种动机就是一些胃壁收缩与血糖降低等部生理刺激,这种部刺激是个体做出觅食行为。
古斯里的动机观主要来源于对经验事实的总结与归纳。
但赫尔与古斯里两者都认为驱力是一种能引起个体行为的刺激。
赫尔德驱力理论成为动机问题研究的一个主要理论。
与驱力理论几乎同时存在还有诱因论,与驱力理论相反,诱因论从个体外部去寻找个体行为的原因,关注外界诱因(目标﹑强化﹑惩罚等)在行为激起中的作用。
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3.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坚持反对一切人类动机都可以用剥夺、驱力和强化来解释的观点。
他致力于对人的动机研究,认为人有5种基本的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依次排列成一个层次。
在这一层次中,最基础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即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出现安全或保护的需要;随后出现对爱、感情、归属的需要;接着出现对尊重、价值或自尊的需要;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最后剩下的便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地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
马斯洛认为,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旨在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
他认为,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满足时,由此而产生的动机就失消失。
最后一种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成长需要,很少得到完全的满足。
而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来说,因缺失性需要已得到相当的满足,所以他们的行为是由不同类型的成长需要所决定的。
需要层次理论对临床和咨询心理产生了影响,并成为其动机理论的基础。
ERG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克雷顿.阿尔德弗他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修正而提出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主要有三种:①生存需要(existence),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包括生理和物质上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②关系需要(relatedness),至于他人进行交往和联系的需要,相当于需要层次中的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中的他人尊重部分。
③成长需要(growth)。
指人们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能力上有所提高,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需要,这可以与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需要以及尊重需要中的自我尊重部分相对应。
4.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末,默里(H.A.Murry)在他对人的需要的鉴定中就提出了这一概念,他把成就需要定义为“克服困难,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
”在(美)阿瑟.S.雷伯著的《心理学词典》中,成就动机被定义为泛指表现为追求成功的一种个人动机【6】。
成就动机理论是麦克利兰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
麦克利兰认为成就动机是人们追求卓越,力求成功的一种驱力【7】,以此来解释人们在工作中的动机。
该理论认为,成就动机具有挑战性,可以引发人的成就感,增强奋斗精神,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是否具有持续做某种工作获选择某种工作的倾向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这个人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度﹑工作成功的可能性以及该工作所具有诱因的价值。
麦克利兰通过研究发现,高成就动机的人特别喜欢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
成就动机强烈的人往往具有高度的在工作动机,外在的激励对其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少,只要能够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他们就会感到莫大的满足和幸福。
阿特金森(Atkinson,1966)对成就动机理论的许多方面作了提炼,他的主要贡献是,区分了这种动机中的两种不同的倾向,认为每个人都有两种相互冲突的成就动机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成就动机就是这两种倾向的代数和【8】,每个人的成就行为都同时受到这两种力量相互制衡与消长的影响【9】。
从而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力求成功的人和避免失败的人。
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功,他们倾向于选择自己预计有50%成功把握的任务。
反之,避免失败的人则倾向于选择更易获得成功的任务,以使自己免遭失败;或者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这样即使失败了,也可为自己找到合适的接口。
奥贝尔认为,成就动机主要有三方面的驱力组成: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附属驱力。
认知驱力,是指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它是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大都在于任务本身之中,是一种部动机。
自我——增强驱力反映了一个凭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的愿望。
附属驱力是指为了得到外在的奖励而完成某种任务,也是一种外部动机【10】。
成就动机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概念最早是由动物学习理论家们(Overmier&Seligman,1967;Seligman&Maier,1967)提出的,后来被引入心理学领域,用以解释成就动机。
该立论主要是关于动机的减弱或缺失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不愿意从事某种活动是因为他们在该活动长期过程中习得的无助感造成的。
他们觉得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不足以改进自己在该活动中的表现,所以干脆退出该活动。
因此,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动机唯一方法就是设法消除他们的无助感。
该理论也难以说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研究发现,在人类无助行为研究中,动机缺失现象并不总是存在的;有时候个体经历不能控制的消极事件或结果并未导致反应减少或削弱,而是增强了随后反应的强度;在以人类为被试中产生的无助现象似乎仅限于特定的活动和任务,而不会弥漫和扩散到其它活动上去;当对被试进行指导后,促进了被试的反应。
5.认知论的动机理论期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E.托尔曼通过对动物的实验研究提出行为的目的性,即行为的动机是指望得到某些东西,或者企图躲避某些讨厌的事物。
凭借经验,我们还期望通过某些途径或手段来达到我们行动的目的。
这就是期望理论的出发点。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VIE)”,是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