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ED光源的窄带成像内镜造影像系统的研制

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发现早期胃癌(组织分型及浸润深度)

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发现早期胃癌(组织分型及浸润深 度) VS 经典分型在区分癌与非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期学者又进一步对MV/MS 分型细化,以期预测组织学分型和早癌浸润深度,从而为后期内镜或外科治疗提供决策。 在预测组织学分型上,2010 年Akira 推出基于MV 的胃早癌ME+NBI 分型,即FNP(精细网格,fine network pattern),CSP(螺旋型,corkscrew pattern)(图1),此前一直被定义为「未分类型」的表型被进一步细化为IIL-1(小叶内环型-1,intra-lobular loop pattern-1),ILL-2(小叶内环型-2, intra-lobular loop pattern-2)(图2)。根据研究结果,FNP 与ILL-1 大部分为分化型腺癌,而CSP 多为未分化型腺癌。ILL-2 主要分布于分化型腺癌,但也可在未分化腺癌中存在。此外,64% 未分化ILL-2 腺癌中可见CS(螺旋状)微血管(图3),但在分化腺癌中未见此现象发生。 图1 FNP 与CSP 分型。A FNP 为MV 的精细网络状结构;B CSP 为MV 的螺旋型结构 图2 ILL-1 与ILL-2 分型。A ILL-1 为包含环形MV 的绒毛状腺体结构;B ILL-2 为上述基础上出现腺体断裂 图3 IIL-2 型胃癌中出现CS 型MV。A 胃体中部后壁一 0-IIc 型早癌;B NBI 可见不规则茶色区域;C ME+NBI:断

裂绒毛状腺体上可见CS 型MV;D 病理示黏膜固有层未分化腺癌相反,Masashi 等另辟蹊径,从癌灶周围非癌黏膜表型推测癌灶组织学类型,将癌灶周围非癌黏膜的ME+NBI 表现分为以下四型:A 点状型(圆形或针眼点状);B 短线状(扩张、垂直长凹痕结构);C 条纹型(管样,小梁嵴样结构);D 颗粒型(绒毛、乳头状结构)(图4)。该分型由sakaki 的胃黏膜ME+NBI 七类分型简化而来。C 与D 预测着分化型癌的组织类型,其理论基础是 C 和 D 表型为黏膜萎缩相关表型,是分化型癌(肠型)发生基础。B 型为HP (-)炎性黏膜表型,萎缩程度较 C 和 D 轻,预测未分化型癌组织学类型,也间接反映了不同于分化型癌的发生路径。 图4 胃癌周围黏膜的ME+NBI 分型。a-d 分别对应A-D 分型以下为ABCD 分型应用实例: 图5 A 白光下病灶经靛胭脂染色后,病变为平坦结节形高分化腺癌,周围黏膜呈细颗粒样萎缩表现;B 放大后观察,可见小绒毛状结构(D 型) 图6 A 胃体中部前壁可见凹陷型未分化型早癌,褪色,大小约10 mm;B 放大观察,背景黏膜为B 型(短线状)2014 年Takashi 等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认为MV 结构缺失(AMSP,absent microsurface pattern)为区分未分化癌与分化型癌重要因素,并通过ROC 曲线判定出边界值为50%,

NBI窄带成像内镜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窄带成像内镜 又称为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是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它是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消化道各种疾病。NBI内镜技术主要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精确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形态,如上皮腺凹结构,还可以观察上皮血管网的形态。这种新技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内镜医生区分胃肠道上皮,如Barrett食管中的肠化生上皮,胃肠道炎症中血管形态的改变,以及胃肠道早期肿瘤腺凹不规则改变,从而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 1简介编辑 内镜窄带成像术(NBI)作为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已初步显示出它在消化道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NBI的窄带光谱有利于增强消化道黏膜血管的图像,在一些伴有微血管改变的病变,NBI系统较普通内镜有着明显的优势。目前,NBI已在多领域广泛开展,应用范围除消化道外,还包括耳鼻咽喉、呼吸道、妇科内镜与腹腔镜外科等。 2用途编辑 具NBI功能的内镜其外形和常规操作与普通内镜基本一致,在操作中可随时切换至NBI模式观察病灶。对于附带NBI功能的变焦放大内镜而言,在对病灶近距离放大观察后再开启NBI 模式,能更清晰地了解病灶表面的黏膜凹窝形态及血管等,方便对病灶进行定性与靶向活检。目前,NBI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包括: ①微小病灶的早期发现与诊断;②联合放大内镜观察其细微结构,进一步评价其特性并预测组织病理学结果;③作为病灶靶向活检及内镜下治疗的定位手段。 NBI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中下咽部早期癌、食管上皮内癌、Barrett食管、早期胃癌、结肠早期癌的诊断及检出率。 NBI图像中血管和粘膜的颜色对比率明显更大,易于对食管上皮微血管(IPCL)的形态观察和评价,尤其是对无经验的内镜医师更易于发现病变。与组织学金标准相比,使用NBI内镜对IPCL的评价预测肿瘤浸润深度的精确性可达85%,因此,日本内镜学会建议在食管鳞癌的筛检中应常规使用HR-NBI。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唯一癌前病变,使用NBI加放大内镜联合检查Barrett食管,较传统电子内镜更容易呈现鳞柱上皮交界处,能更清晰地显示Barrett 上皮血管网的形态,并能较好地对Barrett上皮进行粘膜腺凹形态分型。资料显示,放大内镜、NBI加放大内镜和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能清楚地显示上皮腺凹的比例分别为14%、61%和70%。另外,通过活检证实其对异型增生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42%、73%和79%。表明NBI 加放大内镜优于普通放大内镜,具有与染色放大内镜相近的诊断率。 大多数的胃癌被认为来源于一系列粘膜改变,经历Hp相关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到肿瘤。越来越多研究证明,胃粘膜表面微血管结构的观察可以提高胃癌前病变和早癌诊断的敏感性。放大内镜结合NBI系统虽然不能取代组织学检查,但是能预测胃癌的组织学的特征。NBI放大内镜通过照射到胃黏膜中肠化上皮顶端可产生淡蓝色冠(LBC),人们根据这一特点应用NBI放大内镜在萎缩性胃炎中识别肠上皮化生的区域。临床观察结果显示,NBI识别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93%。因此,NBI放大内镜通过淡蓝色冠这一特点,能较准确地发现胃黏膜中的肠上皮化生。 由于放大内镜在结肠癌的诊断中应用较成熟,且结肠黏膜较薄,微血管易见。因此,NBI系统对结肠疾病的鉴别和诊断帮助较大。NBI系统观察黏膜表面变化,判断肿瘤或非肿瘤病变的符合率比普通内镜和染色内镜高,敏感性强。NBI对结肠增生性息肉、腺瘤和早期癌的诊断敏感性为95.7% ,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92.7%。 3原理编辑 传统的电子内镜使用氙灯作为照明光,这种被称为“白光”的宽带光谱实际上是由R/G/B(红/绿/蓝)3种光组成的,其波长分别为605nm、540nm、415nm。NBI系统采用窄带滤光器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