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2021武汉城市圈一体化

合集下载

武汉城市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武汉城市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产 业 的 协 调 发 展
在现 行成 本补 偿型 电价 定价 机 制的基础
常 明显 。针 对 这 种 状 况 ,一 是 改 造 和 提 升
传统产业 。对传统产业 的改造和升级是促 进 武汉城市 圈工业结构升级 的首要任务 ,
把 汽 车 、; 金 、 石 化 、 建材 四大 行 业 改 造 台 成 竞 争 力 强 、 能 降 耗 的 新 型 支柱 产 业 。 节 二 是 着 力 培 育 壮 大 高 新技 术 产 业 。 国 内 国 外
节 约 重 大 项 目和 重 大 技 术 开 发 、产 业 化 示
经验都表明高新技术产业是 区域经济发展
的 强 大 动 力 ,能够 推 动 城 市 圈 经 济 的 迅 猛
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 良好的文 明发展
之 路 ,努 力 实现 可 持 续 发 展 。
范项 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
支持 。
发展。充分利用武 汉城市 圈所具有相对较 强的技术优势、人 才优势 、产业优势和环
境 优 势 ,加 快 发展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是 武 汉
积 极 推 进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的 根 本 转 变
粗 放 型 的扩 张 并 不 是 发 展 大 城市 的 内 涵 ,提 升 城 市 竞 争 力 才 是 城 市 发 展 的 关键
业链。 以企业为主体 ,以构建产业链 、价 值链 为主线 ,以资本为纽 带 ,发展跨区域 产业集群 ,延伸产业链 ,形成生产要素互
补 、上 下 游 产 业 配 套 、各城 市 合 理 分 工 的
产业 布 局 。
建 立 完 善 的 资源 管理 制 度
( )完善 自然 资 源 产权 市场 与制 度 一 明 晰 和 强化 资源 的所 有 者 及 其 各 级代

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功能及其发展路径选择

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功能及其发展路径选择
起 的 重 要 途 径
关 键 词 : 汉 城 市 圈 ; 体 化 ; 能 ; 展 路 径 武 一 功 发
中图分 类号 :1 76 F2.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1 7 4 (0 8 1- 0 8 0 1 0 — 3 8 2 0 )2 0 5 — 4
武 汉城市 圈是长 江 中游 最大 的城市 圈 , 是湖北 经济 既 发展 的核心 区域 . 也是 中部崛 起 的重要战 略支 点。2 0 0 7年 1 2月 . 武汉 城市 圈被 国务 院确立 为继 上 海浦 东 、 津滨海 天 和 成渝之后 的 “ 国家综 合配套 改革 试验 区” 新 的综 合配套 , 改革 试验 区的 主题 是建 设资源 节约 型和环境 友好 型社 会 ,
现 实 动 力
1 武 汉 城 市 圈经 济 一 体 化 的 必然 趋 势
目前 , 市 间的联 系不断增 强 , 城 城市 区域 化 、 区域 一体 化成 为不可 阻挡 的发展趋 势 , 城市群 取代单 个城 市成 为 国
家经 济发展 的 主要 增长极 和参 与 国际竞 争 的主力 军 团 , 整
第2 卷 第 1期 5 2
20 年 l 08 2月







VO .5No 1 12 .2 De 2 08 c. 0
Sce c in e& Te hn lg o r s n lc c oo y其发展路径选择
合, 寻求 各城 市在 发 展条件 、 产业 结 构和 城市 功 能等方 面
的互补 性和错 位性 , 成为提 升各城 市的竞 争力 和发展 的可
发 展 的重 任 。随着 武汉 城市 圈工业化 发展 进程 的加快 , 实 现以协调 发展 为核 心的一体 化发展 势在 必行 。 进 区域经 促 济一体 化 , 强 区域 经济合 作 , 加 已经 成 为 当代 经 济 发展 的 趋势 . 向更高层 次和更 广阔 的范 围发 展 。 并

基于集聚视角的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集聚视角的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的抗 风 险能力 , 在 整体 上 提升 城 市 圈 的经 济竞 争 产业 结 构 比重 为 1 .2: 5 4 4 .9 相 比较 19 能 O 9 4 .9: 3 5 , 96
力。 年 的 2 .3: 27 3 .4 2 0 10 4 .3: 6 2 、0 2年 的 1 .3: 52 2 7 4 .9:
基 于 集 聚 视 角 的 武 汉 城 市 圈产 业 结 构 优 化 研 究
陈 汉林 , 梅 韩
( 湖北 大学 商 学 院 , 湖北 武汉 406 ) 30 2 [ 摘要 ] 文章针对 武汉城 市 圈存在 的产 业 结构层 次低 、 内产 业 结构 不 均衡 、 业 同构现 象严 重等 问 圈 产 题, 分析 了如 何从主 导产业和 产业布局 两个方 面优 化武 汉城 市 圈产业 结构 。 [ 关键词 ] 武 汉城 市 圈; 业结构优 化 ; 产 产业 集聚 ; 业 同构 产 [ 中图分类 号 ] 113 F2 . [ 献标识 码 ] 文 A
城 市 圈是指 以 中心 城 市 为核 心 、 以发 达 的交 通 江 、 门 9市构 成 的区域 经 济联 合依 托 , 吸引辐射周边 城市 与 区域 , 促进 城 市 城市 圈用 占湖北 省 3 % 的土地 , 造 了湖北 省 6 % 并 3 创 0
之间相互联系与协作, 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的生 产总 值 、2 的社 会 消 费 品零 售 额 。武 汉 城 市 6%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 由武汉及周边 10 0
20 0 8年 , 汉 城 市 圈 三次 产 业 比重 为 1.2: 武 O9
公 里范 围 内的孝 感 、 冈 、 黄 鄂州 、 宁 、 石 、 桃 、 咸 黄 仙 潜 4 . 9: 3 5 , 5 4 4 . 9 接近 “ 三二一 ” 但是 距离 远期 发 展 目 ,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动态分析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动态分析
Ke r s Wu a i i l; ct nq o etL rn uv ; n ofcet ywo d : h n Ct Cr e l ai tn ;o zcre Gil e i n y c o o u i e c i
武汉都市圈以武汉市为核心 , 包括以武汉市为圆
心 , 10i为半径范围内的黄石、 以 0k n 鄂州、 孝感 、 冈、 黄 咸宁 、 仙桃 、 潜江、 天门等 8 个省辖城市, 大冶等 7 个县 级市和 1 个县 , 5 城市圈内部结构体 系为中心城市一城 市一城镇一集镇 , 中心城市有较高 的空间集聚性。武 汉市城市圈发展水平处于雏形期 ,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
Ci l y lc t n q o e t n ls ftre id t e d L rn u v d G n o  ̄ce to i d t tu tr . ia y a c ri n lz e r. r e b o a o u t n ay i o h e u r sa o e zC rea i c e in f n u r s cu e F n l , c d n t a ay et c i i a s ns i n n i s y r l o g o h e
究 , 汉城市圈 9 对武 个城市 的三次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区位熵分析 , 并结合武汉城 市圈整体 产业结构 的洛伦兹 曲线和基尼 系数 分析 得出武汉城市 圈 9 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现状 , 以及在各个产业 上的 比较优势和产业结 构相似性 的情况 , 在武汉城 市圈 面临迎接 产业 转移和 自 身产业结构调 整双 重任务 的前提下 , 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武汉城市 圈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政策 建议。 结合 关键 词 : 武汉城市圈 ; 区位熵 ; 洛伦茨曲线 ; 基尼系数

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布局的路径选择

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布局的路径选择

源整合 , 展潜力 巨大。 发 此外 , 中部崛起 的战略背景和 展轻纺 、 化工等方面 的后发 优势 , 重点建成为优质粮 、 武汉城 市圈独特 的 比较优 势 , 为武汉城市圈 的产业融 棉 、 、 油 畜牧 、 水产 品生产及加 工 , 纺织服装 工业 、 以盐 合和一体化 布局提供 了千载难逢 的机 遇和坚 实 的基 化工 和石油化 工为主 的化 学工业 , 汽车零 部件 、 品 食 医药 、 金属制 品及专用机械生产基地 。 统 筹 规 划 , 错 位 发展 之 路 走 以武 汉东湖新技术开发 区为龙头和主要辐射极 , 国内外先进城市群 的发展 经验表 明 , 城市群的实 建设包括 葛店 、 州 、 冈 、 鄂 黄 黄石 的高新 技术 产业带 , 质应该 是经济一体 化 , 害是产业 分工 , 成 区域 分 壮大光 电子信息产业链 、 要 形 生物 医药产业 链 、 先进 环保 工 明确 、 配套 紧密的产业链 架构 , 生产要 素按最 优 与新 能源产业 链 ;以武钢为龙头 ,建设包括鄂州 、 使 黄 配置 的方 向流动 。 根据武汉城市 圈 9 市在 区位 、 交通 、 石 、 大冶 、 阳新在 内的冶金 一建材产业带 , 壮大钢铁产
业链 、 有色冶金产业链 、 材产业链 ; 建 以武汉经济技术 开发 区为龙 头和辐射 极 , 设环城市圈汽车及汽车零 建 部件 产业带 , 壮大汽车 产业链 ; 以武汉经 济技术 开发 区和武汉吴家 山海峡 两岸科技 园为龙 头 , 建设环城市
圈 I 备及 电器 、 T设 电子元器件产 业带 , 大电子信息 壮 产业链 、 电产业链 、 家 光机 电一体 化产业链 ; 汉为 以武 龙头 , 建设 环城 市圈纺织服装 产业带 , 壮大纺 织服装 产业 链 ; 以武汉为龙头 , 在城市 圈西侧建设包括 云梦、 造业 、 石油化工产业 、 电子信息产业 、 光 先进 装备制造 应 城 、 仙桃 、 潜江 、 门在 内的化工产 业带 , 大石油 天 壮 业、 能源环保产业 、 创意产业 和现代 物流业 等 8 个规 化工产业链 、 盐化 工产业 链 、 精细化工产业链 ; 建设环 模过千亿的产业 。 城市 圈农 副产 品加 工产业 带 , 壮大农副产 品加工产业 其次, 黄石 、 鄂州依 托两市水 陆交通 便捷优 势 与 链 。武汉城市 圈要 以现有 的开发区和工业园为依托 , 就近铁矿 、 色金属 、 有 石灰石 等矿 产资源 产地 和原有 加速特定产业蛙跳组 团向特定 园区集中的进程 , 建设 的产业基础 , 成以钢铁 、 建 有色金属 、 建材为 主的原材 批 以 区域优 势产业 为支撑 、 具有 一定规模 、 配套 协 料生产基地 , 积极发展 生物医药、 金属深加工 、 汽车零 作与服务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 部件 、 专用机械及港 口物流业。 二 、 入“ 地经济” 式 。 引 飞 模 实现 互 利 共 赢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差异性大 ,武汉市 “ 一城独 大” ,周边城市经 济实力普遍
级市 ( 石 、鄂 州、黄 冈 、仙 桃 、潜 江 、孝 感 、成 宁 ) 黄
和 1个 县 级市 ( 门)在 内 的城 市 密集 区。截 至 20 天 06
较弱 ,短期内还难以与中心城市形成分工协作关系 ;地方 利益 的影响,使区域协调机制必须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表 1 武汉城市 圈三次产业产值 单位 :亿元
易背离比较优 势原则。本文以武汉市城 市圈产业 结构为例 ,发现从 20 02年 开始的产 业调整战略 并没有
使 城 市 圈 内部 摆 脱 三 次 产 业 比例 和轻 重工 业 比例 失 调 问题 。且 受宏 观 经 济 影 响 ,城 市 圈 内部 的 产 业 结 构
缺乏竞争效率现象有加剧 的趋 势。针对这些问题 ,本 文提 出建立统一市场环境 ,加速城市 圈内的产 业重
第2卷 8
2 9 第月期 0 年44 0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18 N. 总.. o 0 第 2 4
16期 8
武汉 城 市 圈产 业 结构 调 整研 究
傅 莹 卫 ・ 平
(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 407 ) 304
( 摘
( 浙江大学,杭州 305) 108
要] 城 市圈是 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 的主要形 式,但是在政 府主导下 的城 市圈产业结 构调 整容
论也得到 了很大 发展 ,如董 晓峰等 (05 20 )对相关 理论
三产业 构 成为 :l.6 ;4 .3 25 % 0 6 %;4 .1 ,仍存 在 着 68 %

产 比重较高 ,二产 比重偏低 ,即农业 比重过 高 ,工 业
比重过低 的问题 ,进 而说 明工 业对 农业 支持 力度 不够 、 带动作用不强 ,则 城 乡二 元结 构 矛盾 较 为突 出。另 外 ,

武汉城市圈区域现状与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武汉城市圈区域现状与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l 固定资产投资x l 0
’ 地区生产总值X 2
. 2 9 9 . 3 4 7
. 3 6 1
. 3 6 2
. 9 3 2

9 3 2
分, 这样就 可以对个 区域 的综 合发展 水平 进行评 价 了。在 经济发 展 的综 合实力 因子 F 1 上 得分最 高 的前 三个 区域依次 是武 汉 、黄 石 和鄂 州 , 其 中武汉 的得 分为 2 . 5 6 8 , 远 高于其他 的区域 , 这 也就是 说武汉作 为该圈的核心对武汉城市 圈建设发挥 了产业 核心增长极 作用, 其经济综 合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还是 比较高 的, 黄石和鄂州 紧 邻武汉 , 武汉 的发展 对相邻城市的发展有着深刻 的影响 ; 在 区域规 模及农业 发展因子 F 2上得 分最 高的前 三个 区域依次 是黄 冈 、孝 感和武汉 , 其 中黄 冈的得 分是 1 . 8 2 7 , 由于黄 冈的地域 广 , 从 事农业 的人 口占绝 大多数 , 所 以黄 冈在农业 方面 占有优 势。从综 合排 名 来看 , 位于前三名 的依次是 武汉 、黄石 、黄冈 , 其 中武 汉综 合得分 2 . 0 8 0明显高于圈 内其他城市 , 可 以发 现城 市圈 内部 主要 区域之 间 存在发展 的不平衡 , 其 中武汉 市处于工业化 中期加速发展 阶段 , 黄 石、 鄂州 、 仙桃 、 潜江处 于工业化 中期起 飞 阶段 , 孝感 、 咸 宁、 黄冈、 天 门处 于工业化 初期 阶段 。综 合分 析 , 武 汉城 市圈还处 于工 业化 初期到 中期 的过 渡阶段。区域之间 的发展不平衡性必然影 响武汉 城市圈 的综合竞 争力 。
从表 3 可 以看 到各 区域在两 个 公共 因子 上 的得 分 和综 合得 进 出口总值X 3

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机制创新研究

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机制创新研究

摘 要 :从 武 汉 城 市 圈 的 地 域 特 点 出发 , 析 武 汉 城 市 圈 生 态 环 境 一 体 化 的必 要 性 , 对 当前 存 在 分 并 的 主要 生 态 环 境 问题 进 行研 究 , 析 导 致 武 汉 城 市 圈 生 态 环 境 问题 的 深 层 制 度 原 因 , 而 致 力 于 解 进 武 汉 城 市 圈生 态环 境保 护 一 体 化 机 制 创 新 的研 究 ,以推 进 武 汉 城 市 圈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一 体 化 . 出 提
随着 武汉 城 市 圈 经 济 的快 速 发 展 ,部 分 单 位 和个 人忽 视 了 城 市 建 设 和 生 态 环 境 之 间 的关 系 , 由此 在很 大程 度 上 加 剧 了水 土 流失 ,给 生 态 环 境 造成 了较 为严 重 的后 果 , 些 区域 水 土流 失 严 重 , 有 甚 至陷入 了“ 边治 理 ,边破 坏 ” 的状 况.
国资源 节约 型 和环 境 友好 型社 会 建 设 综 合 配套 改 革试 验 区” 是从 改 革 发展 全 局 作 出 的一项 重 大决 , 策, 是促 进 中部地 区 崛起 、 动 区域 协 调 发展 的重 推
侵蚀 4 1 2 m 强 度 侵蚀 4 . 2k , 0 . 8k , 2 9 m。 占国土 总
面积 的 2 . 5 . 外 , 汉 市 水 务 局 的一 份 调 查 8 3 另 武 报 告 显 示 : 0 6年 , 汉 市 水 土 流 失 面 积 已 达 20 武 13 0k 而根据 1 9 年 到 2 0 年 的资料 显 示 , 3 m . 96 06
政绩 考 核 和公 众参 与 两 方 面 来 健 全 环 境 监 督 考 核 机 制 . 关 键 词 : 汉 城 市 圈 ; 态环 境 保 护 ; 体 化 ;机 制 创 新 武 生 一

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 摘 要】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是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继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调整是关系城 市圈内形成合理产业结构的核心问题。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涉 及产业本身的规模经济状况也涉及城市间的比较优势的利用。依据各城市主导产业差异,发挥区域 比较优势,重点建设主导产业链和产业发展带。 【 关键 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产业调整
武 汉 城 市 圈 目前 已 经 形 成 较 为 完 备 产 业 体 系 , 武 汉 在 光 电 子通 信 产 业 、钢 铁 产 业 、 商 贸产 业 等 有 巨大 的人 才 ,技 术 优 势 ; 黄 石 、鄂 州 ,其 生物 医 药 、金 属 深 加 工 、汽 车 零 部 件 、专 用 机 械 及 港 口物 流 业有 极 大 的 拓 展 ;黄 冈 、咸 宁 ,农 、林 、水产 品及 特 色 农副 产 品 生产 加 工 有 优 势 ;仙 桃 、潜江 、天 门,汽 车 制 造 、 I T 设备 、精 细 化 工 、轻 工 食 品 、 出 口加 工 等 为重 点的 产 业有 发 展 潜 力 ;孝 感 , 汽 车零 配 件 、 食 品 工业 、 农 产 品加 工 及 盐 、磷 化 工 等 为 重 点 的产 业有 发展 潜 力 。 武汉 城 市 圈 内各城 市 产 业 底 子较 为雄 厚 ,各城 市 产业 各有特 点 ,产业 结构较 为合理 。 武 汉城 市 圈产 业结 构 问题 目前武 汉 城市 圈 的产业 结 构 问题 ,主要 表现 三 个方 面 。 第 一 , 产 业 同 构 现 象 湖 北 工 业 一 直 属 于 偏 重 型 。 除 了仙 桃 、天 门这 两 个 传统 “ 乡 ”外 ,城 市 圈 中 的其 他 城 市 ,重 工业 水 都 明显 高于 轻 工 业 。 比如 ,钢 铁 、汽 车 、 冶 金 、石 化 、烟 草 、建 材 等 是武 汉 市 的 支柱 , 同样 是 鄂 州 、黄 石 、 襄 樊 、十 堰 、 随 州等 市 的支 柱 。 其 结 果 是 , 产 业 结 构 同构 现 象 突 出 。武 汉 除 了在 科 技 、 贸 易等 方 面 拥有 一定 领 先 优 势外 ,其 他 产 业领 域 周 边 城 市基 本 上 处 于 同级 水 平 ,城 市 圈在 产 业分 工 中并 未 形成 梯 度 层 次 ,存 在 同构 竞争 现 象 。 第 二 ,偏 重 的 工 业 结 构 , 即 国有 大 中 型 企 业 多 。 重 _ 业 领 T 二 域 的 国 有企 业 是 实现 国家 战 略 目标 的重 要 生 产 单位 ,在 严 格 的 计 划 控 制 下 ,其 特 点 就 是企 业 自成 体 系 、大 而 全 ,完 全是 一 种 持续 的 完 全 的 内部 关 联 交 易 ;整 个 区 域经 济 ,也 呈 现 内 向性 。即 使在 改 革 开 放后 ,仍 然 存 在这 种 路 径 依赖 。 比如 钢 铁 , 尽管 湖 北 省 有 武 钢 、 鄂钢 、冶 钢 等钢 铁 企 业 ,但 它们 过 去 都 各 自纵 向关 联 。如 武 钢 是 采矿 一 烧 碱~ 炼铁 一 炼 钢一 轧钢 “ 条 龙 ” 式 的生 产 ,所 一 谓 鄂 东 冶金 走 廊 其 实 各 成体 系 汽 车 、纺 织 服 装 业 也是 如 此 。因 此 ,产 业 趋 同或 产 业 生 产 区段 趋 同 , 直接 导 致 了城 市之 间的 “ 独

论推进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机制与途径

论推进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机制与途径

论 进 汉市 产 一化 机 与径 推 武 城 囤 业 体 的制 途
柯 燕 凌 , 卫 东 叶
( 汉市 委党 校 , 武 湖北 武汉 4 02 ) 30
摘要 : 产业融合与布局 一体化是 经济结构 中最重要的结构 因素。武汉城 市圈要 完成“ 两型社会” 建设 的重
任 , 须 以政 策 机 制 为 先 导 推进 武 汉城 市 圈产 业融 合 与 布 局 一 体 化 。 必 关键 词 : 汉 城 市 圈 ; 武 两型 社 会 ; 产业 融合 与布 局 一 体 化 中 图分 类 号 :2 1 F9 .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9 19 (0 80 — 0 3 0 10 — 80 2 0 }4 0 0 - 4 -
第 1卷 第 4 8 期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v 18 . o 1 4 . No
De. 0 c 08 2
20 08年 1 2月 J R LO H N ME A L R IALMA A E SIS IU E OU NA FWU A T L U GC N G R’ TT T N
息产业 、 先进装备制造业 、 能源环保产业、 创意产 业和现代物流业等 8 个规模过千亿的产业 。
黄 石 、 州 : 托 两 市水 陆 交 通 便 捷 优 势 与 鄂 依 就 近 铁 矿 、 色 金 属 、 灰 石 等 矿 产 资 源 产 地 和 有 石 原 有 的产业 基 础 , 建成 以钢铁 、 色 金 属 、 有 建材 为 主 的 原 材 料生 产 基 地 。 积极 发 展 生 物 医药 、 属 金 深加 工 、 汽车 零部件 、 用 机械及 港 口物流 业 。 专 成宁、 冈: 分发挥两市在交通 、 业 、 黄 充 农 生 态 环 境 、 游 资 源 等 方 面 的 比较 优势 。 成 为 绿 旅 建 色农 、 、 产 及特 色农 副生 产加 工 基地 , 品饮 林 水 食 料、 医药 化工 、 纺织 服装 、 建筑 建材 、 械 电子 、 机 森

武汉城市圈制造业专业化分析及优化路径探究

武汉城市圈制造业专业化分析及优化路径探究

武汉城市圈制造业专业化分析及优化路径探究
彭程锦;杨小花;胡正
【期刊名称】《改革与开放》
【年(卷),期】2024()3
【摘要】产业协同是武汉城市圈发展的纽带。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步伐加快,一体化进程明显。

而区域分工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推进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协同发展。

文章选取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克鲁格曼专业化系数和区位熵方法,实证分析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及产业布局情况,衡量武汉城市圈分工程度及各城市优势产业,以期为实现进一步分工与协同提供参考。

研究结果发现,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合作互补的空间较大,但目前的分工程度仍然较低,且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由此文章提出了要深化武汉城市圈制造业产业分工,优化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总页数】10页(P11-19)
【作者】彭程锦;杨小花;胡正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研究
2.基于金融支持武汉城市圈现代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效应研究
3.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空间专业化演进
4.武汉城市圈制造业行业专业化实证分析
5.武汉城市圈制造业行业专业化的实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迅速崛起。

本文从武汉城市圈的基本概况入手,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可行性分析一、武汉城市圈基本概况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千米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面积6万平方千米,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

从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来看,结合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考虑,9个城市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武汉。

在“1+8”城市圈中,武汉“鹤立鸡群”,其中心城市龙头老大地位突出,这是有别于国内其他城市圈的一个显著特征。

2010年,武汉的面积不到城市圈的15%,人口不到城市圈30%,但主要经济指标占城市圈的50%以上。

第二层次是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这一层次的地区较具发展活力,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层次是仙桃、潜江、天门,发展较为迟缓。

9个城市中有5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撤县(地)建市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的历史积累还不够深厚。

二、武汉城市圈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1.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来看,城市圈内部差异性较大,周边城市实力较弱,短期内难以与中心城市形成分工协作关系。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城市圈内产业结构偏重工业。

2009年,武汉重工业产值4737.94亿元,轻工业产值1580亿元,重轻工业比达3∶1。

从2000年至2009年,城市圈内重工业比重上升了11.2个百分点。

由于重工业对资源、能源消耗较大,因而城市圈偏重的工业结构会使得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城市圈内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功能单一、商贸、交通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金融、信息、咨询、物流等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

同时,服务业的行业分布、企业层次还不够合理。

武汉城市圈的产业一体化

武汉城市圈的产业一体化

武 汉 城 市 圈 的 产 业 一 体 化
口 刘 娜
( 江 航 道 测 量 中心 , 湖北 长 武汉 40 1 ) 30 3
【 摘
要 】 随 着 经 济 全 球 化 和 区域 经 济 一 体 化 的 不 断 深入 , 区域 产 业 协 作 已经 成 为 区域 经 济 发展 的 重 要 环 节 。
在 良性 竞 争 的 背 景 下 ,加 强分 工 协 作 ,提 高 生产 效 率 ,促 进 经 济 发 展 。 【 键 词 】 经济 一 体 化 ; 武 汉城 市 圈 ;产 业 优 化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1 F 7 52 【 献标识码 】 A 文 【 章编 号 】 17 — 9 3 (0 0 1 0 5 - 3 文 64 4 9 2 1 )0 - 0 7 0
[ b t a t】 w t c n m cg o a i a i n a dt ed e e n fr g o ale o o i n e r t o ,r g o al A sr c i h e o o i l b l z t o n h e p ni go e i n c n m c i t g a i n e i n
21 0 0年 第 1 期 第 3 2卷 总 第 1 7期 8
物 流 工 程 与 管 理
L0GI ST I ENG l CS NEERI Leabharlann ND NG MANAGEMENT
物 流论 坛
d : 0 3 6 / .i s . 6 4 4 9 0 0 0 . 1 oi 1 . 9 9 j n 1 7 — 9 3 2 1 . 1 0 9 s
[ e o d 1E o o c n er t o K y w r s c n mi i t g a i n;W h n c t i c e i d s r a o t m z t o ua iycr l: n util p iiain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第 二产业 比重却 分别 比长三 角和珠 角城 市群低 了 9个 和 7个 百 分点. 相对 于 已经 进 入工 业 化后 期 的
收稿 日期 :2 0 —0 -l 07 I 2
基金项 目: 孝感 市土地规划( 【 9 9 1 4 【 11 ) )0 j
作者 简 介 :张 丹 (9 4一 )女 , 士 生 17 , 硕
表 1 武 汉 城 市 圈 与 国 内主 要 城 市 群 主 要 经济 指标 比较 项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长 三 角 市群
( 0 3年 ) 20
珠 三 角 城 市 群
( 0 3年 ) 20
ll453 O .1 3 97 00 67 .
京 津 冀城 市群
( 0 3年 ) 20
的 层 次 性 . m武 汉 城市 圈 产业 结 构 优 化 战 略. 提 关 键 词 : 汉 城 市 圈 ;产 业 结 构 ; 武 产业 转 移
中图 分 类 号 : 17 P 2 文献标志码 : A
l 引言
城 市群是 区域经 济发展 的一个 实体 , 是区域经 济空 间组织 的重要 载体_. 1 随着全球 化 的加速 和城 市 j
分析 , 出武汉 城市 圈产业结 构优化 战略 . 提
2 武 汉 城 市 圈产 业 结构 现 状 分 析
2 1 武 汉城 市圈概 况 . 武汉 城市 圈位 于湖北省东 部 , 在武汉 10k 0 m半 径 内集 中了黄石 、 州 、 鄂 孝感 、 咸
宁、 冈、 黄 仙桃 、 门、 江等 8个 中小城市 , 天 潜 已经形 成 湖北 乃 至 长江 中游 最 大 、 密集 城 市群 , 是 湖北 最 也 产 业 和经 济实 力最集 中的核 心区. 在建 设中 的武汉城市 圈是 我 国中部 地 区区域经 济发展 重要 的“ 长 正 增 极 ” 其 经济发 展不仅 关 系到湖北一 省 , , 而且 关 系到与 东 部三 大城 市 群 ( 长江 三 角洲 城市 群 、 珠江 三 角洲

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
系是武汉 城 市圈建 设 的 当务 之 急 。
按照 工 业 化 演进 阶段 分析 , 当工 业 化进 人 中期
以后 , 合理 的产业 结 构 应 该 呈 现 出“ 、 、 ” 二 三 一 的趋
针 对 如何 实 现武 汉 城 市 圈产 业 一 体化 发 展 , 中 势 ; 当工业 化进 人后 期 以后 , 理 的产业 结构应 该呈 合
产业结构相似度和规模以上行业 区位商 的分析表 明 , 武汉城 市圈产业结 构问题 主要在 于 : 次产业结 构相似 度 三
太 高 ; 模 以上 工 业 行 业 虽 已基 本 形 成 地 域 专 业 化 , 优 势 地 位 不 明 显 ; 业 集 聚 规 模 小 , 业 链 延 伸 不 充 分 。 规 但 产 产
发 展观 为指 导 , 以建 设 资 源节 约 型和 环 境 友 好 型社 第 三 产业 比重 最 高 , 到 5 . , 说 明武 汉 市 已 达 02 这
会 为发展 方 向 , 着政府 引 导 、 场主 导 、 挥优 势 、 处 在工 业化 中、 期 加速发 展 阶段 。在 9个城 市 中 , 本 市 发 后
18 1
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8期) 总 6
鄂州 与黄石 的第 二产业 比重 最高 , 别达 f 5 . 、 分 J l4 9
在宏 观层 面 , 性 研 究 较 多 而定 量研 究 较 少 。本 文 定
孝 感 黄 冈 咸 宁 仙 桃 潜 江 天 门
城 市 圈
通 过对武 汉城 市 圈 9 城市 近几 年来 各细 分行 业 的 个 数据 进行 实证分 析 , 微 观 层 面 找 出其 产 业 一 体 化 从 发展 中存 在 的问题 , 并提 出相 关政 策建 议 。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化策略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化策略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化策略研究摘要: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部署,肩负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目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其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向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靠拢。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圈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化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低碳化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武汉“1+8”城市圈,自2008年被正式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通过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认真做好配套设施建设,使圈内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

但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可持续化、低碳化,对于目前的武汉城市圈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低碳化背景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伴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增长,能源安全及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威胁相继出现,环境破坏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向“低碳经济”转型逐渐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3年)、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通过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美国参议院提出的《低碳经济法案》(200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签署的《哥本哈根协议》(2009年)等均可表明,经济低碳化已经成为了全球共识,标志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预示着经济发展进程中一次巨大的革命。

在全球各国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低碳化路径。

国家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推进低碳城市试点。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11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再次强调:中国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都市圈同城化进程中产业同构问题及优化路径

都市圈同城化进程中产业同构问题及优化路径

都市圈同城化进程中产业同构问题及优化路径摘要:产业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而且推动都市圈之间的产业协同是都市圈同城化进程的核心。

建立地区分工清晰、配套完善的错位发展格局,不失为一种产业协同的有效方式。

然而,目前部分城市地区产业空间分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同构现象。

这一现象是都市圈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固有的,也是都市圈在同城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相关人员应通过各种途径,逐步削弱“不可取”的产业同构,而强化“可取”的产业同构,促进都市圈产业空间结构由“同构”向“协同”方向发展。

关键词:都市圈同城化;产业同构;优化路径前言:城市群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地带,对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加快构建现代都市圈,加强对都市圈的领导与发展”。

当前,我国已有24个城市(上海,北京,佛山,昭平),以及珠三角,上海,苏州,杭州等都市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和发展现代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办〔2019〕328号)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为基础”,从而使都市圈同城化进程中产业同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一、产业同构是都市圈同城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产业同构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由于各自经济条件的差异,造成产业间的相互竞争。

长三角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杭州,珠三角地区的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地区,中三角地区的武汉、长株潭、南昌地区,均有一定的产业同构性。

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受供给、需求和政策三个因素的影响。

部分都市圈由于其区位相近、资源相似等表现出某种程度之间的共性,说明都市圈的产业同构是都市圈经济发展所必然存在的,也是都市圈同城化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类似资源禀赋为都市圈地区产业同构奠定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既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中部崛起战略摘要: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将有利于集中资源、要素、市场等规模优势,提高地区整体竞争力,建立区域分工与竞争的基础平台,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必须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开始。

本文在介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并根据产业结构上存在的明显缺点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优化战略。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优化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pooling of scale advan-tages about resources,factors and market,improv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nd also build basal platform of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mpetition,besides it will put effort to build the fourth grad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But the goals of the premise is must be started from the optimiz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In this article,on the basic of introduc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ana-lyz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eeply,according to the obvious shortcoming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n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of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Keywords: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evolvement;optimization一、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基本情况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武汉城市圈由1个副省级市(武汉)、5个地级市(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3个省管县级市(仙桃、天门、潜江)所组成的城市区域集合体,圈内总人口约3141万,国土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3%,提供了全省6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62%的财政收入,它是湖北省的经济重心和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2021武汉城市圈一体

【摘要】在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出一条需求导向下高技术化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即需求拉动、技术推动、空间联动、制度促动的“四位一体”的模式。

这一优化路径从四个方面得到体现: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空间布局、产业高技术化、制度创新。

其中,主导产业引领城市圈发展的未来,空间布局整合促进产业规模化以及同类产业集群化,技术创新是优化的驱动力,制度创新释放活力,也是顺利促进产业优化的保障。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一、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产业结构不合理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业结构类型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龙头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型”,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三二一”结构,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比重偏高,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型,服务的产前和产后部门相对薄弱;第二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重工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以商贸服务业为主,交通运输业比重较之商贸服务业要小得多,与武汉的区位优势不吻合。

同样作为龙头核心城市,武汉市经济规模为上海的1/3,财政收入为1/2,平均工资为上海的70%;经济规模过小导致辐射力不强,财政收入少带来投资弱化,工资收入低导致人才外流。

2、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武汉
城市圈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主导产业选择缺乏优势;现有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

一般而言,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着如下演进路线:“农业、轻纺工业—基础工业—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的产业交替。

目前武汉城市圈基本上是处于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这显然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圈以金融业、信息业为主导产业无法比拟。

武汉城市圈主导产业产值比重、主导产业增加值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都明显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这说明武汉城市圈的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

3、技术创新不足武汉城市圈技术创新不足体现在三个方面:农业自主创新缺乏;第二产业技术落后;第三产业优势不明显。

武汉城市圈农业科技含量整体很低,呈现出小农经济的特征;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处于第二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且普遍存在技术装备相对落后,高新技术比重不高,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不强,对周边的扩散作用不强的特征;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金融、医药化工、生物工程、石化等产业被定为主导产业,但是由于技术创新不足,其生产总值比重尚不足15%,无法成为城市圈的支柱产业。

4、制度创新缺乏制度创新能够释放产业的内在生产力,而武汉城市圈的制度创新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产业结构规划制度缺乏,保护、扶植战略产业制度缺乏,对衰退产业援助制度缺乏。

武汉城市圈属于圈域经济,缺乏核心城市武汉与周边八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整体规划制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环境下,武汉城市圈注重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却缺乏对此类产业的保护和扶植制度;钢铁等一些
传统的制造业已经逐步成为武汉城市圈夕阳产业,面临发展困境,主要是因为缺乏一些援助措施来改变目前的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的现状。

5、产业布局不合理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不合理体现在四个方面:产业空间布局分散和自身配套能力低下;中心城市武汉的现代化功能与辐射作用不强;边缘城市间缺乏统一协调;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目前武汉尚没形成大规模集聚的产业带或工业园区,而且新开发区内基本是各种产业的堆积,难以形成同类产业的集群,缺乏外在经济效应。

核心城市武汉在现代化功能的发挥方面与上海、广州两个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010年经济总量偏低,为广州市的55%,为上海市的1/3;武汉的产业结构尚未达到高度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只有51%,而广州为61%,上海为59%,产业结构的低端化使其还处于资源的吸收阶段,辐射力较弱。

由于受行政分区影响,武汉城市圈的外围城市间几乎各自为政,协调和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出现较大的矛盾与冲突。

在实证分析中发现,武汉城市圈中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产业已成为多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很显然这已经促成了产业结构的趋同,使得城市圈内各个城市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投资和生产的分散,使城市圈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二、武汉城市圈主导产业选择1、城市圈主导产业选择在进行城市圈主导产业选择时,一般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二是比较优势;三是内部需求。

而且这三个原则应该同时兼顾,在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圈的要素禀赋、内部需求等客观实际,充分发挥城市
圈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同时主导产业选择不宜过多,5—8个为好。

结合武汉城市圈要素禀赋等客观实际,武汉城市圈主导产业定位为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金融业、石油化工业、汽车产业、钢铁产业、建材业、交通运输业、物流业。

金融业是经济的血液,能够为其他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武汉城市圈金融业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武汉应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建立华中金融中心;二是构建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三是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大中金融机构;四是培育和发展武汉区域性票据中心市场,拓展票据市场信用工具,扩大交易的品种,建立票据专营机构,培育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建立健全票据二级市场,提高商业票据结算的集中度和速度;五是加强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形成以武汉为中心和8市为副中心的层次分明的产权交易网;六是促进金融所有制构成的多样化,允许私人资金适当进入金融业;七是改革金融机构管理体制,取消商业银行的官本位制,使金融机构朝着企业化的方向发展。

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武汉城市圈具有比较优势的五大支柱产业为:汽车、机电制造业;以钢铁为重点的材料工业;以农产品深加工、种植、轻纺为重点的制造业;以水电为重点的能源电力工业。

由于钢铁产业为夕阳产业,在将钢铁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同时,应对其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其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进程,逐步提供其产品附加值。

内部需求是城市圈产业、行业发展的最直接因素,在建立一条需求促动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时,应该在有效发挥城市圈的比较优势时,着眼于城市圈的内部需求;汽车作为人们现今和将来的日常生活工具,武汉城市
圈可以将其作为主导产业来培养,且东风汽车公司在全国驰名,对于汽车产业的培养,应该依托东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汽车创新工程。

2、各个城市主导产业武汉市的优势产业相对其他八市多一些,但不是在每个方面都有优势,武汉城市圈应该组成统一的评估小组,对各市产业进行科学、实际的评估,搞好各市主导产业的选择。

各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如下。

武汉市作为城市圈的核心,要重点发展与中心城市聚散功能直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