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李萌一、基本概念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它包括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方面的涵义。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战国时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如: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正式建立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中央集权化中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财政、司法监察、军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
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从而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_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何谓“中央集权”?
简言之,地方权力集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于皇帝是也。
)
特点:权力高度集中
1. 中央:
(1)建立皇帝制
名号制度:自称为朕、皇命为诏、皇印为玺、名字避讳
皇位世袭制:自称始皇帝,希望皇位永远由他的后裔承袭下去,传之无穷。
(2)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九卿是中央政府的重要官职,分管国家和皇家事务。
三公九卿相互配合、牵制,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手里
2. 在地方:
郡县制
地方最高行政单位是郡,郡设郡首、郡丞、郡尉;县设县令(长)、县丞、县尉。
以下再设乡和里等,乡由乡吏,里有里典。
3. 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①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中央派专员到地方监督,二是官员自行向皇帝汇报政绩。
②制定细密、严格、苛刻的法律。
补充:
变法内容:
1. 强迫人民学习礼仪:父子兄弟姐妹不准睡在一个炕上。
2.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3.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4. 建立奖励军功的制度,废除贵族特权和世卿世禄制度。
并规定,商人没有战功,不能担任政府官职。
5. 在地方,建立县制;并实行连坐。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选察谏议 制
指说 出出 “朝 相代 ”及 存制 在度 的名 机称 构; 。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相同点:(1)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 的地方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 (3)作用:都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方 面发挥过积极作用 不同点:(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 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 县的管理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管理只有俸禄 而没有封地,官位概不世袭。 (3)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 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 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简述: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战国——初步形成。(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张;商鞅变法初步确立。) (2)秦朝——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西汉——巩固。(汉景帝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汉武 帝的大一统;袭秦制,另设“中朝”制) (4) 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5)宋代——加强。(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6)元代——新发展。(一省制) (7)明清——强化。(明撒中书、废丞相、设内阁制,清 朝军机处)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从秦朝以来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都是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指最高统治者(皇帝)独自掌握权力,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是就中央与地方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除此之外,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些都是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突出表现。
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河北衡水中学 张丽琴
{学科加油站}
·积累站·
书省、门下省的印章才是合法的;
唐制对皇权的某些制约因素,如封驳制度;
臣权力地位提升,会对皇权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另外,官僚体系下的谏官制度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也不可忽视。
修史的传统:中国古代史官会记载皇帝言行,原则上皇帝是不能过问的,这对于想青史留名的皇帝来说有很大的约束力。
4.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并不意味着封建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
明清时期,皇帝通过设置厂卫特务机构、文字狱、密折制等非正常的手段进行国家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时期,国家正常的内在调节机制在逐渐失灵,封建制度的生命力也在逐渐减弱,随之走向衰落。
5.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落后于西方(雅典)的民主制度
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都与本国国情密切相关,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多方面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不能与西方古代的民主制度简单对比。
思考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
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中央集权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的一种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秦朝时期:创立中央集权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它通过取消诸侯分封和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
这一阶段的中央集权体现在秦始皇所实行的集权制度,如分封制度改为郡县制、徭役制等等,强制推行语言文字、法制等统一化管理。
二、唐朝时期:典型的中央集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唐太宗推行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建立了高中低三级州郡县制、推行科举制度、实行强制征发军士等措施,大力发展军事力量,积极扩张疆土,实现了政治和文化的繁荣。
三、明朝时期: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平衡明朝时期,虽然也是中央集权制度,但是由于先前朝代的严格集权已经造成了地方权力的反叛,朱元璋在建立国家之初对地方授予一定的自治权,形成了中央与地方权力平衡的局面。
明朝时期也推行科举制度并加强军队管制,但是还体现一定的地方自治制度,如屯田制度、县村自治等等。
四、清朝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清朝时期,由于先前较为宽松的地方自治制度已经触动了中央集权利益,因此中央对地方实施了更加严格的权力控制和巩固。
这个时期,中央推出了一些基础性法律法规,如《大清律》、《大清会典》等等,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掌控全国各地的政务,如吏部、户部、礼部和兵部。
此外,清朝加强对人民的掌控,实行差役制度和关口官制等等以控制人口流动和商业往来。
以上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和历史进程后,中央集权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在不断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中国特色政治体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八.古代选官制度
商鞅变法规定—军功授爵 汉代——察举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历史上科举制度的演变
• 形成:隋文帝—— 隋炀帝—— • 发展完善:唐承隋制——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北宋科举制的发展——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的变化— 明清—— 1905年废除
九.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秦朝: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清:八股取士,文字狱
专题一
一、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 核 心: 皇权至上 地方服从中央
两对基本矛盾:
君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概念总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 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条件:吸取了历史教训
四、发展过程
1、萌芽--战国 2、正式建立--秦
3、巩固--西汉
4、完善--隋唐 5、强化--北宋 6、新发展--元
7、顶峰--明清
五、历代加强专制主义制度措施的特点: (围绕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重点解决两对基本矛盾)
(1)强化皇权(加强君主权力):· · · · · · (2)改革中央机构(核心: 分权):· · · · · · (3)调整地方行政机构(核心: 分权) · · · · (4)改革官吏选拔制度:· · · · · · (5)加强思想控制(文化专制):· · · · · ·
七.地方行政制度
秦:郡县制
西汉: 郡国并行制
北宋: 元朝 转运使、通判、文臣知州 行省制度、土司制度
明朝: 三司制、僧官制度(西藏) 清朝: 25个省级行政区、将军辖区(北)、 改土归流(西南)、班禅、达赖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公元前221年建立,随后历代强化.秦以三公九卿和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武帝实行推恩令强化中央集权,随后有了刺史等.在唐实行道,州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宋在地方军政分离,设通判地方财政几乎全部上缴,元明清主要是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流官和后来的改土归流.中央则将相权集中归到皇帝手中.(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评价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封 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 一和社会稳定,以保障封建经济的发展。 一和社会稳定,以保障封建经济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历史作用是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其历史作用是: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展。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展。这种制度又往往取 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 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 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 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 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 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 特别是明清以后, 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 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 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 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古代重要改革
1.变法改革的类型 1.变法改革的类型 春秋时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 ——管仲改革 ①春秋时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这次改革使齐国确 立了霸主地位。 立了霸主地位。 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统治, ——商鞅变法 ②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统治, 是划时代的政治改革。 是划时代的政治改革。 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王 ③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王 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多是在社会矛盾激化、 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多是在社会矛盾激化、出现统治危机 的情况下, 的情况下,封建统治阶级对生产关系和统治政策某些环节所作 的一定调整。多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的一定调整。多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挽 救了统治危机, 救了统治危机,是值得的 . ⑤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厘正:汉高祖、光 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厘正:汉高祖、 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 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 对统治政策的调整。统治者接受了前朝覆亡的教训,锐于图治, 对统治政策的调整。统治者接受了前朝覆亡的教训,锐于图治, 又是由强有力的君主推行,因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又是由强有力的君主推行,因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四、中央集权之功
京 杭 大 运 河
最早的国道
长城
四、中央集权之功
材料:历史上各朝政府从一开始就成为救灾活动 的责任主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官办救 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 政治: 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中华文明的延续。 经济: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兴办大型公共工程, 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民族:
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二、中央集权之路 第五阶段:元完善
元:行省制 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中央集权之路
朝代 针对问题 秦 汉 唐 宋 元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二、中央集权之路
朝代 针对问题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秦 分封之弊 郡县制 汉 七国之乱 推恩令、设刺史、察举制 唐 安史之乱 封节度使、科举制 宋 藩镇割据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元 疆域辽阔 行省制,加强边疆管理 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中央集权发展趋势:
二、中央集权之路 第二阶段:汉巩固
1.王国问题的由来? 郡国并行 2.晁错的削藩建议导致什么问题?七国之乱 推恩令、设刺史、察举制 3.汉武帝如何破解难题?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国小则无邪心. —贾谊<治安策>
全国划13州,置刺史,刺史秩六百石,所察对象 郡守为二千石.监察内容:郡守对抗中央,欺压百姓; 郡守贪赃违法,乱杀无辜; 郡守任人唯亲,不举贤 能;郡守拉帮结派;郡守勾结豪强.不奉政令。
有告之者曰:“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 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或告之曰: “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社会之 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 矣.”……使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 实之了解 .。 ——钱穆《国史大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制度内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制度内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制度内容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
1. 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这一制度确保了皇帝的权力和地位,使其能够统治全国。
2. 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分别负责处理全国事务、军事和监察百官。
九卿则是指九个高级官员,分管不同的事务。
这一制度为秦朝的政府运行提供了组织保障。
3. 郡县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地方分为郡、县、乡、里四级,地方官由皇帝选拔,官位不世袭,直属中央。
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以上三个制度共同构成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为秦朝的统一和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辨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是中央的决策方式,即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国家的管理方式,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形成条件:经济:自然经济:1,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修筑大型水利工程等公共事业,这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政治:国家的统一,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其统治思想:法家的集权理论。
发展过程1、萌芽于战国(法家思想)2、建立于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巩固于西汉(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4、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5、加强于宋元(副宰相的设置、行省制)6、强化于明清(废宰相、内阁制度、军机处)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1)积极:A、政治(疆域):使秦国力增强,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经济: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C、民族: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D、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2)消极: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造成二世而亡(暴政)一、秦始皇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1.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修驰道。
3.文化思想上,统一文字,颁布“挟书律”,实行文化专制。
4.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直道,南攻岭南和西南夷,使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5.秦始皇的这些措施,不仅扩大了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中央: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增强。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10.阅读下列材料: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 秦朝由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唐朝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 制和监督; 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 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 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 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 出一些人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 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 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 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的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 的基本规律。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宋、清为加强专制 主义采取的相应措施。 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并重用身边侍从等为尚书令、侍中, 形成“中朝”决策机构,限制三公权力。 宋朝:设中书门下行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 清朝:设置军机处。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 演进的趋势。
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基本矛盾: 1、存在的两对基本矛盾: 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发展总趋势是皇权不断被加强,相权不断 削弱。 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发展总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 力不断被削弱。 2、两对矛盾斗争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内部的 争权夺利的斗争。
七、评价
积极作用: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以前,基本上适应了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 (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 侵略,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为经济发展创造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 生产活动。 (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 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消极的作用。 (1)经济上: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政治上:容易形成暴政和政治腐败,剥夺人民的政治 权利。 (3)思想上:形成文化专制,实行愚民政策,箝制了人们 的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4)使地方缺乏自主权,影响了行政效率。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3)元朝行省制:① 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②其余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 意义: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积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2)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 (1)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之风盛行,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 (3)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造成人民的愚昧落后。
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 ③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 图籍律令、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①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② 郡县长官均由 皇帝任命。
②无决策权,内阁的票拟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2、清朝设置军机处:雍正帝在宫内设军机处 最初目的:处理西北军务。 特点:①由皇帝挑选亲信的大臣充任。②机构简单,办事效 率高。③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决策大权集中于皇帝。 影响:
①提高行政效率; ②加强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选官制: (1)汉代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隋炀帝时期形成,唐朝: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科举制的作用(影响): ①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制度的的内容
中央集权制度的的内容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它强调政权的集中和权力的集约化。
在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家的决策、管理和控制权被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而地方政府行使的权力相对较少。
本文将从中央集权制度的定义、特点、优点和缺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定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指政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政府的权力相对较小的一种政治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中央政府拥有制定法律法规、决策国家重大事务、管理经济资源和控制官僚体系等权力。
地方政府相对而言权力较为有限,需要服从中央政府的指挥和调度。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 权力集中:中央集权制度中,政权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政府无权另立政权。
2. 统一决策:中央政府制定决策并下达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不能擅自作出独立决策。
3. 中央控制经济:中央政府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对经济资源拥有更大的控制权,地方政府的经济活动受到限制。
4. 官僚体系: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体系严密,地方政府官员需要服从中央政府的布置。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点1. 统一决策:中央集权制度可以确保国家权力高效、迅速地做出决策,避免因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协商而造成的时间浪费和决策难度。
2. 国家稳定:中央政府在中央集权制度下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减少地方政府之间的争斗和分裂。
3. 协调发展:中央集权制度能够促进国家各地区的协调发展,避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过大。
四、中央集权制度的缺点1. 妨碍创新:中央集权制度有时候会限制地方政府的创新,导致政策和决策过于僵化。
2. 资源不均衡: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政府容易偏向发达地区,而给予欠发达地区较少的资源,加剧地区间的贫富差距。
总结: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其特点是政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政府的权力相对较小。
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点是能够实现国家统一、高效的决策和稳定的国家发展;而缺点是可能妨碍创新,造成资源不均衡。
在实际应用中,中央集权制度需要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加以合理调整,以期实现国家和地方的良好发展。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 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 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3)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据此并结合材 料,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6分) 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 原因:中书省权力过重,宰相专权,造成内乱,威胁皇权。 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4分)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影响: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也 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D
8.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 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 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 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 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 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3)思想方面: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特 别是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的 影响。
三、发展历程
朝代
夏商周 秦朝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演变 中枢权力体系
酝酿 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发展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
演变趋势
(特点)
明朝
清朝
高峰
顶峰
1、中央 权力不断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加强,地 方权力不 内外朝(中朝)制 郡国并行制 断削弱; 唐后期设节度使 2、皇权 三省六部制 不断加强, 二府三司制 州郡、通判 相权不断 一省制 行省制 削弱至被 废除。 废丞相,设内 三司制 3、对人 阁 们的思想 控制日益 设军机处 省制 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六、基本矛盾: • 皇权与相权 • 中央与地方 七、发展趋势: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2、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3、思想专制不断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含义: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由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组成的 制度,但要注意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二者之间的联系。 其根本目的为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 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 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 性和随意性。 • 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 领导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二、地位:
• 政体,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三、形成的原因:
• 根本原因(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和 脆弱性。 • 直接原因(地理):中国地形,多大河平原,易形成 集 权统一的国家。
四、古代长期持续的原因 • 政治:历朝统治者的不断加强和完善。 • 经济: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 • 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 为长期持续提供了基础。 五、最大特点:皇权至上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1.背景: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2.建立(1)皇帝制的创立:帝国的最高统治着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是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其下设诸卿。
丞相是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3)地方制度(郡县制):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3.秦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的措施:①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②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
③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④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⑤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对秦朝的影响:有利于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
对后世的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汉至元)1、“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在继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即“郡国并行制”。
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通过建立“内(中)朝”、实行刺史制度和实行推恩令等措施,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2、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唐朝时完善。
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但皇权也会受到一定限制。
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人才选拔和官吏任命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宋朝——文官体制: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如:内重外轻、更戍法、重文轻武。
4、元朝——行省制: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中央集权制度名词解释
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
在中国,这种形式起源于秦朝,并在清朝达到顶峰。
这种制度通常与君主专制相提并论,然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必然联系。
另外,也跟地方权力较大的几种政权体制作为对照。
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
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当前中国实行行政管理体制,不是君主专制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在统一六国之前,诸侯国各自为政,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均有不同,秦始皇在全国统一之后采取了许多统一的措施。
在秦统一之前,文字的形体非常紊乱,同一个字所采用的声符、形符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因此,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
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使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秦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的国家,公元前3世纪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这为日后秦有能力统一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秦帝国正式建立的时候,李斯利用已有的经验建立郡县制,并统一地方文字、财经、度量衡,建立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且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定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但明清时期,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皇帝制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中央集权图
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将继续存在。当前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者都尊号为王。秦王政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自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并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等。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传之无穷”。以上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在封建国家中享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随着19世纪中期后中央集权国家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开始,中央集权制遭到近代民主制度的强烈冲击。尤其是要求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其理念正是对中央集权的全面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行中国共产党宣称代表了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号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7萌芽与实践萌芽:理论上,韩非子最先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北宋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元朝新发展
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西汉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汉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法律制度
战国时期,商鞅根据李悝的《法经》,“改法为律”,成为秦国最早的成文法。
自孝公时起,《秦律》经过多次补充、修改,到秦统一六国后,已形成一部较完整的封建法典。
《秦律》早已佚失,它的具体内容,史书中只有零星记载。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秦代竹简一千余支,内容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及文书,为了解和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土地私有的确认。
实践: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1、建立于秦朝:
中央集权的产生最早由中国战国时期思想派系之一的法家系统提出君主专制形式所衍生出的一种政治结构,法家代表之一的韩非子在他的论著中认为:在现有社会局势混乱,割据势力强大的情况下,需要君王统一国内一切力量来维护统治,这便需要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政府来辅助君王统治国家,扩大领土。同时在当时社会中农业自然经济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发展,同时作为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镇压农民的反抗,来维护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
公元14世纪,中央集权的影响逐步为君主专制所替代,通过设立一些特务机构加强了帝王对政府、社会的管辖,在中国,清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设立军机处;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则在17世纪中叶建立一套极为完善的集权整体,标志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发展达到了顶峰。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资本的集中要求政治权力的集中,更趋向于中央集权。采用单一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多实行中央集权;采用联邦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地方政府虽有相当的权力,但国家大权仍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隋朝时期隋文帝成功的进行了一次中央集权的改革:推行三省六部制,将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了划分,不仅令政府机构效率、职权范围提高,也使各官员的权力相对分散,保证了皇权的稳定,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稳定性。唐朝在这一改革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深改革,并广泛推行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整体文化素质,令平民也有机会成为社会的上层人物,稳定了中央集权后带来的社会底层不稳定因素。这次成功的改革经验也传至中国的周边国家,加强了这些国家的集权体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悟涵。
实行原因经济根源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秦朝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
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
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郡县制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叫郡县制,如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一郡之内辖若干县,县晁错消藩加强中央集权
设县令或县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一县之内再分为若干乡,乡之下有亭、里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秦始皇所创立的上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上被后代的封建统治者所继承。
三公九卿制
秦朝的中央机关实"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具体是: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负责租税和全国财政;宗正,管理皇室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廷尉,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1]
地理原因
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历史地位
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
秦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自实田”,即令土地私有者向政府呈报占有土地的数额,政府根据数额征收田租。这意味着私有土地受到封建政权的保护,意味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正式得到确认。这在当时是有积极作用的。
社会根源
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