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在大学制度改革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引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集体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对于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1. 学习环境塑造借助社会心理学原理,教育者可以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例如,通过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构建积极的课堂氛围来促进知识共享和互相帮助。

2. 自我激励与目标设定社会心理学在指导个体如何设置可行目标和激发自我动力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赋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权,并提供及时反馈来增强他们对所设定目标的信心,并充分发挥内驱力,从而提高他们在学业上的表现。

3. 注意力与情绪管理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管理问题,并提供相关的干预措施。

通过教授自我调节技巧和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管理压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效果评价1. 学业成绩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应用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学业成绩。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干预措施的实施,如激励策略、协同学习等,可以观察到个体或群体表现出更好的学习成绩。

2. 社交能力发展社会心理学倡导合作与互助,这对于帮助个体在社交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社会心理学方法的应用,个体在解决冲突、建立友谊、沟通技巧等方面可以获得显著进步。

3. 自我认知与自尊提升社会心理学还强调了个体内部认知和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通过适当引导和指导,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积极自信的态度,并提升自尊感。

结论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是一个重要而广泛的研究领域。

通过合理运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并进行有效的评估,可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群体中的行为、感受和思维的科学,它探讨人们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影响社会的文化、制度和结构。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社会心态和心理过程,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决策等方面,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教育、医疗、政治等领域。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1.组织文化构建组织文化是一种共享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对组织中的员工行为和工作产生影响。

社会心理学为构建组织文化提供了依据,它通过研究组织文化形成的原因和社会过程,指导组织管理者激发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塑造组织的特有文化。

2.组织冲突处理组织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组织来说,如何处理这些冲突可以影响组织的效率和氛围。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不同冲突处理方式的效果和影响,并为组织管理者提供了解决冲突的科学依据。

3.员工招聘与选拔员工是组织的核心资源,招聘与选拔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的个性、能力、动机、情感等方面,为组织管理者提供了选择和培养人才的依据。

4.员工动机与激励员工动机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是组织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技巧,如设立奖励机制、激励员工参与决策等。

5.团队建设与管理团队是组织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单元,其表现对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社会心理学为团队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如制定团队目标、建立积极的团队氛围等。

第三章:案例分析以某公司为例,该公司销售部门自组建以后始终处于波动状态,销售额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团队默契度不够。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该公司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1.优化组织文化,制定公司规章制度清晰明确,营造开放、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

2.采用多元化的员工选拔方式,注重员工个性、能力和经验的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和职业水平。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演讲稿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演讲稿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还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社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在教育中,了解学生的社会心理状态对于教学工作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情感,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学校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社会心理学在管理和组织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企业管理中,了解员工的社会心理状态可以帮助领导者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凝聚力。

而在组织管理中,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可以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在社会公益活动中,了解人们的社会心理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公益活动的策略和方案,提高公益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

在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解决中,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矛盾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关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心理素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摘要:通过分析传统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依据自身办学定位与实际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评价相结合,以“2-1-1”人才模样模式实现的“六种能力、五个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六种能力;五个模块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59-02近些年来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指引下,各高校都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作为全面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突破点。

作为以培养具备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应用心理学相关操作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独立学院,如何在借鉴传统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首要且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因此总结传统高校实践教学特点,弥补其不足,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成为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途径。

一、传统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虽然经过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时间等增强实践教学的措施,但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大部分高校实践教学仍然是教学过程中薄弱的环节,普遍存在着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存在误区。

许多心理学专业教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对实践教学目标理解肤浅,不能合理认识实践教学在实现教学效果中的作用,继续延续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的错误认识。

2.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薄弱。

受制于学校经费等诸多因素,很多高校的应用心理学实验室设置单一,实验设备陈旧且数量、种类偏少;实训基地数目严重不足,即使在校内外有一些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实践基地,但基本都流于形式,很少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社会心理学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学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学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研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感受和思考方式的学科。

在当今社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广泛,特别是在工作场所、家庭关系、教育等领域,社会心理学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简单介绍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部分: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社会心理学是指研究人类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以及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

它包括人际关系、观念和价值观、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行为和思维中的变量,包括个体内部因素,如情感、态度和动机等,以及外部因素,如社会情境和文化环境等。

第二部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多种,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

其中实验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直接控制和操作研究变量,以验证与预测社会心理现象的关系,并用来推导一般理论。

调查研究是另一种常见的方法,它通过收集问卷、面谈等方式收集数据,从而了解人们的行为、思想和感受。

案例研究是另一种方法,它通过分析特定的社会情境或人物,来理解这些情境或人物的社会心理特征和变化。

第三部分: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1. 工作场所: 社会心理学可以用来帮助组织和企业了解员工的心理状况、行为和工作效率。

例如,可以通过职业体验来预测员工离职的可能性,以便组织采取措施来培养、留住人才。

2. 家庭关系: 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情感和沟通模式。

例如,家长可能使用积极的育儿技巧,以帮助他们的孩子发展积极的自我形象,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3. 教育: 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高成就的表现,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教育策略。

例如,可以根据个体差异调整教学风格,并支持学生的自我掌控,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4. 健康: 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心理和生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健康行为和健康政策提供支持。

2024年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前景

2024年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前景

2024年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学与心理学交叉融合的重要学科,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教育心理学旨在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以促进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前景广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交叉融合在当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教育心理学能够吸收更多元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丰富其研究内容和手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育。

二、实践教学应用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心理学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育心理学还能够为教师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是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育心理学能够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

此外,教育心理学还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学生心理健康在当代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教育心理学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同时,教育心理学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五、教育政策与评价教育政策和评价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心理学能够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教育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同时,教育心理学还能够为教育评价提供心理学视角,丰富评价内容和方法,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合作与交流已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社会心理学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与应用价值

社会心理学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与应用价值

社会心理学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与应用价值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应用的工具,可以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作用和应用价值在于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个体的行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社会环境。

一、在职场管理中的应用在职场管理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员工的行为和动机。

通过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管理者可以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在团队合作中,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之间的社会关系,通过分析和干预社会动力,改善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氛围。

二、在社会问题解决中的作用社会心理学对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社会心理现象和群体行为规律,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理解社会事件的发生。

例如,在解决社会冲突时,社会心理学可以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各方更好地沟通和协商,减少冲突的发生。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犯罪行为、暴力行为等社会问题,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三、在广告和营销中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在广告和营销领域也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进行研究,广告和营销者可以更好地制定推广策略和营销手段,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例如,通过社会认知理论,广告可以更好地利用消费者的心理认知偏差,使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和信任度。

四、在个体幸福与发展中的意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社会问题,还对个体的幸福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等,社会心理学可以为个体提供精神支持和发展的指导。

例如,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提高人际交往技巧,从而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应用价值。

它可以为职场管理、社会问题解决、广告和营销、个体幸福与发展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心理学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心理学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心理学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社会心理学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教育管理是指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对教育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项工作。

其中,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学科,它对于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并从教师、学生、家长、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师的角色与应用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人,教师的脸色、声音、动作、话语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因此,在教育管理中,要重视教师的角色并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培训和辅导。

首先,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的“预期效应”理论,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和道德水平等方面有预期,这种预期会成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基础。

因此,教师应当树立平等、尊重、客观的态度,不给予正面或者负面评价的过多、过滥,不过度依赖过去的评价、测试结果,不施加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

其次,应用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理论,教师可以用积极的语言、肢体语言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干劲。

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建立一个鼓励学生积极发掘自我的学习氛围。

再次,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学习策略理论”,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举例而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态度,如口头表达、文字表达、图形表达以及其他多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为自由、更富创造性地学习。

二、学生的角色与应用学生是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一头,也是最重要的受益者。

因此,在学习管理中,也要重视学生的角色和其心理特征,并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管理。

在理解学生角色时,首先有必要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心理特征。

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以及学生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协助学生发展多样化的技能和并兼顾学生的体魄健康发展。

在实际管理中,社会心理学的“自我控制理论”可以应用,不仅最大化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

如何看待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

如何看待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

如何看待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作者:尤祺李美华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6期[摘要]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模式、为教育改革探索研究方法两点阐述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我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

[关键词] 心理学;教育改革一、教育改革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人是教育过程当中最基本的要素,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推动了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

二、教育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不断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行。

[1]近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构建中国教育心理学体系、素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学与教的理论等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倡多元课程设置等等观点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去,为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具体到实践中,教育心理学主要集中在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青少年德育、美育心理的研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教学心理与课堂效率的研究等等方面。

这些研究,在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改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等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学校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传授给学生所有的知识技能和所有问题的解决答案,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

当前,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流,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总结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启示,有以下几点: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社会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与价值分析与实践案例研究

社会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与价值分析与实践案例研究

社会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与价值分析与实践案例研究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系和群体行为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

社会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术研究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分析社会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以及通过实践案例研究来进一步说明其价值。

一、社会心理学在领导与管理中的应用社会心理学为领导者提供了理解和引导员工的科学方法。

首先,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等问题,帮助领导者更好地理解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次,社会心理学将为领导者提供关于如何激发员工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推动组织发展的指导。

例如,领导者可以运用社会认知理论来理解员工对工作任务的感知和认知,从而引导员工更好地适应和执行工作。

实践案例研究:以某公司的领导力发展项目为例。

该公司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对各级管理人员展开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沟通技巧、激励员工、解决冲突等能力。

此举不仅促进了领导与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还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生产效率。

二、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与学习中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教育环境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为教育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学生的科学依据。

首先,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帮助教育者改善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社会心理学研究了学生的动机、兴趣和学习策略等因素,为教育者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实践案例研究:以某中学教育改革项目为例。

该项目借鉴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通过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成绩。

三、社会心理学在社会问题解决中的应用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类的态度、偏见和社会认知等问题,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例如,在减少种族歧视和性别不平等方面,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通过教育、宣传和改变社会环境等措施,可以减少人们的偏见和歧视行为。

有关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以三亚学院为例

有关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以三亚学院为例
学 基本 知识 , 今 后 的应 用 性 分 支 学 科 的学 习 打 为
好 基础 .
支 学科 打下 好 的基础 . 有关社 会 心理学 课程 的教 学改 革研究 和 实施
在 中国高校 里 面 已经展 开 , 研 究 的时 间 和投 入 但
程度 有 限 , 仍需 大量 的实 践和 探索 去进行 补充 , 现 在很 多高 校对 学生 的培养 开始 向应 用型 教育 方 向
作者简 介 : 黄艳钦( 9 6 ) 女 , 18 一 , 湖北荆 州人. 助教 , 硕士 , 主要从 事社会 心理 与儿童行 为干预研 究
1 48
黄艳钦 : 有关社会心理 学课程教 学改革 的探 讨—— 以三亚 学院为例
2 1 第5期 0 2年
学 习兴趣 的培 养 , 高 学生 的主 动学 习意 识 , 提 把学 生 培养 成有 思想 、 能力 的综 合性 人才 . 有
转型, 更加 注 重教 师 教 学 能 力 和学 生 应 用 能力 的
2 通过 实践 教 学 , 高 学生 们 对 社 会 生 活 事 ) 提
件 的关注度 和 敏 锐 度 , 够用 社 会 心 理 学 的 原 理 能
去解 释社会 现 象.
培养 , 培养 适 应市场 经济 需求 的实 用性 人才 .1因 _ 此, 笔者根 据 实 际教 学 经验 和教学 资源 , 依托 学 校
2 教 材 的 整 合
关 于社 会心 理 学 的 教材 有 很 多 , 以三 亚 学 院
为例 , 直 采 用 的是 由章 志 光 主 编 的 《 会 心 理 一 社
过 程 中 , 多的课 程也 可安 排实 践课 时. 对社 会 很 针
心 理学 这 门课 程 , 教 改 的过 程 中建议 总共 可 以 在

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Ⅰ. 前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在组织管理中,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进行管理和决策。

接下来将从组织文化、领导风格、团队合作三个方面探讨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Ⅱ.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的共同价值观和信仰,是组织具有的特殊个性的集合体。

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需要了解组织内部的文化特点以及员工对组织文化的反应,从而更好地进行管理决策。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人们的思维是带有文化色彩的。

因此,管理者可以通过了解员工的文化背景和各种文化差异,更好地了解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进行组织文化管理。

例如,对于员工来说,一些文化习俗和信仰可能会影响到员工的思维和行为,因此,在组织文化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尊重员工的文化背景,并且将这些文化因素融入到组织的管理中。

Ⅲ. 领导风格领导风格是指管理者在组织中所表现出的行为。

领导风格有很多种类,例如民主型、权威型、教练型等等。

不同类型的领导风格对员工的心理影响也不同。

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需要选择一种适合自己和员工的领导风格。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影响理论指出,领导行为对员工的心理影响很大,员工对领导行为的反应也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表现。

因此,在选择领导风格时,管理者应该考虑员工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采取有利于员工的领导行为。

例如,对于员工来说,一些实实在在的激励措施和鼓励措施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并且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Ⅳ. 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团队合作中,管理者需要协调团队内部的关系,并且保证团队内部的协作和沟通畅通无阻。

在组织管理中,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管理决策。

社会心理学中的团队大小理论指出,团队的大小对团队的协作效率和协作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应该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当的团队大小,并且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社会学和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社会学和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社会学和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在现代教育中,社会学和心理学被广泛应用。

这两个学科提供了有关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深入洞察,为教育者们的决策和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社会学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结构和变化,人际互动和文化差异等方面的问题;而心理学则探讨了个体的行为和思考模式、认知能力、情感和性格等方面。

在教育领域中,社会学和心理学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重要的指导,以便实现全面的学习和发展。

一、教学设计方面的应用教学设计是教育的核心部分之一。

教师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和课程评估来设计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学和心理学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学家认为,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境。

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文化、种族、社会阶层和家庭环境等因素。

此外,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学科性别差异,因为男女学生的理解方式和学习习惯是不同的。

心理学家认为,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阶段。

他们需要使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基于生成的学习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提高他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教室管理方面的应用教室管理是一个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奖励和惩罚,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和消极行为。

在管理教室的时候,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原则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社会学家认为,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

在处理问题行为时,教师需要考虑个别文化和家庭中的社会角色,以避免给学生带来失望和伤害。

在同样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认为,教师需要使用正面的反馈来奖励和鼓励好的行为。

同时,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以便认真对待他们的强烈情感和不安全感。

三、评价方面的应用评价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教师们需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便制定明确的课程评估和学习计划。

社会学和心理学在教育评价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观点。

社会学家认为,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所处的不利环境,避免因不公正而影响评估结果。

01-融入课程思政于社会心理学课程,促进育心与育德相统一

01-融入课程思政于社会心理学课程,促进育心与育德相统一

融入课程思政于社会心理学课程,促进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里强调,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强调,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结合《社会心理学》课程建设需要,我们重点探索如何通过实践育人、服务育人和校企双元育人来实现课程育人和心理育人的目标,达到育心与育德的统一,培养德才兼备的心理学相关人才。

一、课程育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社会心理学》推行“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的课程思政目标,建立线上线下资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中国大学MO O C 中国大学MO O C中国大学MO O C中国大学MO OC中国大学MO O C中国大学中国大学M O O C 中国大学M O O C 中国大学M O O C 中国大学M O O C中国大学M O O C中国大学源,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活动体验法等教学方法改革,修订专业教材,编写“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和考核,通过平时表现、实践参与、期末考核、第一二三课堂综合来评价学生学有所获。

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作者:简璐丝来源:《理论与创新》2017年第20期摘要:社会心理学应该、也必须关注当代社会生活所提出的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现实问题。

在1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心理学一方面致力于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完备的学科体系与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使其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又富有鲜明的文化与时代特征。

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既是中国社会心理学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是社会现实赋予中国社会心理学家的重大历史使命。

关键词:心理学;社会治理;社会需求;多元主体1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心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一方面,社会心理学家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我、态度、决策、价值观、人际关系、群际关系、团体动力等基本心理过程与规律;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和研究成果在公众舆论、幸福与尊严、群际冲突与和解、反腐败与社会公正、社会预警以及广告与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科学问题研究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两者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社会心理现象十分复杂,既涉及社会文化层面,又涉及个体层面;既涉及群体与个体的意识层面,又涉及群体与个体的无意识层面。

因此,社会心理学既不排斥现有的任何心理学研究方法,也不赋予某种研究方法以特别的优先权。

相反,它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学取向,强调对同一研究问题进行多方法的相互验证(triangulation ofmethods)。

2面向社会需求的心理学研究2.1心理学的社会价值要想完整地揭示人类心理,离不开对其社会科学属性方面的关注;而要想细致地分析社会过程,进而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也离不开对社会心理和行为的研究。

尽管目前为止心理学还不足以被称为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但当今学界在探讨很多社会问题时,已经非常重视心理学在其中的作用。

对于很多社会问题,至少学者们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其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并强调需要由心理学家来为这其中所隐含的心理过程作出标注,然后进行心理技术层面的干预,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

心理学在社会政策中的应用制定社会福利和保障政策

心理学在社会政策中的应用制定社会福利和保障政策

心理学在社会政策中的应用制定社会福利和保障政策心理学在社会政策中的应用:制定社会福利和保障政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福利和保障政策日益受到重视。

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作为一门关于个体和群体心理过程的科学,可以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如何在社会政策中应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建议。

1. 心理学的角色心理学在制定社会福利和保障政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心理学可以通过研究心理过程来了解人们的需求和意愿。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群体的心理状态,从而根据他们的需求和期望来制定相应的政策。

其次,心理学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预测和评估政策的影响。

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对政策实施前后的心理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政策的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

最后,心理学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制定更加有效和可行的政策。

2. 应用领域心理学在社会政策中的应用涵盖了多个领域。

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是教育。

通过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心理学可以为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例如,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

另一个领域是社会福利。

心理学可以通过研究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需求,为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指导。

例如,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贫困家庭中儿童的心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帮助措施。

此外,心理学还可以在就业、健康和社区发展等领域中提供对政策的支持和指导。

3. 心理学与社会政策的整合将心理学与社会政策整合起来,需要政策制定者和心理学家之间的紧密合作。

双方应该共同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并充分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

此外,政策制定者应该考虑将心理学的观点和建议纳入社会政策中,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同时,心理学家也需要关注社会政策的实施效果,并积极参与政策的评估和反馈,为政策的调整和改进提供支持。

心理学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如何提高社会福利

心理学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如何提高社会福利

心理学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如何提高社会福利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绪和行为的科学,而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决策。

将心理学与公共政策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并制定出更有效的政策措施,从而提高社会福利。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以及这些应用如何促进社会福利的提升。

一、认知偏见和政策制定认知偏见是指人们在进行信息加工和决策时,由于主观判断和心理偏向而产生的错误判断。

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认知偏见可能导致政策制定者对问题的错误理解和决策。

因此,正确识别和纠正认知偏见,成为提高政策制定质量的关键环节。

例如,在教育政策领域,政府可能会基于认知偏见而过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忽视他们的情感、社交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

然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和社交技能对学生的成功至关重要。

基于这一认识,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引入情感教育和社交技能培训等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政策的效果。

二、行为经济学和政策设计行为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受到心理和行为方面因素影响的学科。

将行为经济学应用于公共政策制定中,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人们的决策行为,从而更针对性地设计政策措施。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税收政策。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于获得的满足感,这被称为“损失厌恶”。

基于这一心理现象,政府可以借鉴行为经济学的原理,设计税收政策时更注重减少损失感,采取更激励性的措施,提高纳税意愿,从而增加财政收入。

三、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政策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与行为,并探讨这些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将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政策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例如,在减少贫困现象的社会政策制定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贫困状态容易引发个体的压力、自卑和情绪问题,从而降低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可以考虑提供心理咨询、培训或心理支持等措施,帮助贫困人群改变心理状态,增强其主动性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脱贫进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改革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改革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改革分析作者:刘小松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23期摘要:不管是从大学生自身成长来看,还是就高校教育发展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不容忽视。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还有诸多地方需要改进。

本文针对目前课堂上的不足,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指标等几方面加以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法;评价指标;目标体系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251-02一、引言心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此时大学生正处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关键期,就业、学习、恋爱、人际交往各方面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

近些年来,高校校园学生失恋自杀、情绪极端的案例频频出现,赤裸裸的现实告诉我们,大学教育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心理健康课,但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课堂效果并不理想。

所以课堂作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创新。

二、重新定位,明确课程目标(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对各高校而言,仅仅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远远不够,还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打造高效课堂,起到实际效用,这就要求对心理健康课程有个比较完整而正确的认识。

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心理课有极强的体验性,在体验过程中,学生的感觉和表现都会表现出来,并与心理理论知识加以比对,把握住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心理变化规律,才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不论从生本理念角度,还是从心理学自身来看,学生都必须占据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加入到课堂教学中。

大学生一直在成长,其心理也在不断变化,外界方方面面都可能会对心理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再反作用于外界各方面。

所以,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生成性的综合课程。

关于其在当前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

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

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摘要:近年来,社会治理中的心理问题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

正确地识别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社会治理的心理内涵出发,实现社会治理是“人”的核心,是社会治理的主体,管理是一个过程,治理是心理发展的路径之一。

因此,心理学家应该关注社会治理的研究内生各种心理问题,包括各种各样的治理主体,社会治理的现实对象的心理问题,尤其是社会心态问题),群体决策心理学,以及心理策略和实践建设的项目。

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建立“社会治理心理学”原有的理论体系,实现“用心治理”。

关键词:社会治理;治理能力;社会心态;群体决策;心理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

对这一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持。

一方面,心理学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它可以解释许多社会过程和社会问题的作用机制。

另一方面,由于多学科倡导的社会治理理念,协商民主解决矛盾、强化思维,心理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深刻的认识。

未来的职业应该更致力于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治理,和本地化研究应注意多元化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坚持多学科协同创新方向,正确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关系。

1引言:问题何在近年来,中国心理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是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

例如,一些心理学家呼吁在实验室之外思考社会治理中的心理问题(付晓兰,蔡华建,2016;杨玉芳,郭永宇,2017),展现学科发展的新价值取向。

然而,如何识别社会治理中的心理问题?一般称为各种心理问题,如民族心理问题、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网络心理问题、社会心理问题等,属于社会治理对象的一部分;然而,社会治理中的“心理问题”不仅局限于此,还涉及到社会治理的主要心理、群体决策心理和心理构建。

要准确界定社会治理的“内生”心理问题,必须从社会治理的心理内涵入手[1]。

2社会治理的心理内涵社会治理的字面意思是社会事务的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在大学制度改革中的应用摘要:大学制度改革本身是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人的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影响与制约。

相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对大学制度改革的影响是潜在而持久的。

因此,在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研究大学制度改革,有助于理解我国目前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存在的困境,并对我国如何顺利地推进大学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视角;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现代大学制度有关大学制度改革的研究一直都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从研究的角度看,涉及三个方面,其一是大学制度自身的理论研究,包括大学制度的内涵、历史变迁、价值取向、基本原则等;其二是大学制度外部环境研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对大学制度带来的重要影响;其三是大学内部体制机制的研究,如探讨大学独立法人地位、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大学的决策机制等。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大学制度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对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心理环境变化所作出的选择性适应的过程,改革本身是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人的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影响与制约。

相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对大学制度改革的影响是潜在而持久的。

1 社会心理对大学制度改革的影响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三个层次:一是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如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二是人际交往的心理和行为,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人际影响等;三是群体社会心理,如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等。

对大学制度改革而言,这些因素,既存在于大学组织内部,也存在于大学组织外部。

在大学组织内部,如大学生的群体心理、教师群体心理以及校风、学风、教风等都是社会心理的组成要素,大学制度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与大学人的群体心理认同、价值选择有密切联系;在大学组织外部,影响大学制度改革的社会心理因素多元而复杂,其中社会大众对大学制度改革的价值认同,民族心理、民族的价值取向、民族情感对大学制度改革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典型意义。

社会心理植根于现实生活中,积淀于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中,它具有顽强的惰性和惯性,它可能成为大学制度改革的推进剂,也可能成为大学制度改革的阻碍因素。

2 大学制度改革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冲突大学制度的改革过程,必然充满着新与旧、革新与保守、公与私的矛盾冲突,改革意味着对大学陈旧、保守制度的否定,这必然将打破社会个体与群体心理上的平衡。

当改革过程中新的理念与社会心理的传统理念发生碰撞时,社会认知矛盾就会导致心理冲突的产生。

由于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以及社会行为的协调一致是人的正常状态和人的合理性,因此,当冲突产生时,为了达到协调状态,必然产生一种消除心理冲突、改变不协调状态的心理压力,而这个压力便是社会认知改变的内部原因,从而影响之后的社会态度、社会动机和社会行为。

因而,在大学制度改革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社会心理冲突产生的原因。

2.1 理念上的局限大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每一次重大的大学制度变迁,都和大学理念的变革直接相关。

先进的大学理念最初往往建立在少数人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中,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所固有的传统理念对他们自身接受先进理念可能产生消极作用,由于这种理念认识上的局限,使大多数人对大学制度改革很难保持支持的态度。

2.2 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文化是一种观念、一种共识、一种精神;制度是一种方法、一种秩序、一种规范。

制度是文化的表征,不同的文化对应不同的制度。

就大学制度而言,有学者在对比中西方的大学制度后发现,西方大学制度更易体现教授治校的特点,这一制度易生成性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之一“契约精神”密切相关,契约精神强调公民自由民主权利的法律化、制度化,政府和公民同样要受法律制约,它从一开始就规定了国家政府权力运行的限度,为建立符合大学学术发展规律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牢固的社会环境基础和文化土壤;而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是东方文明的主要表征,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其核心就是国大于家、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压制个人利益和个体价值,中国大学制度的变迁,恰恰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国家主义”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尽管在历史上,中国曾效法西方国家意图建立大学自治的环境,但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并未成为中国最终选择的大学制度。

2.3 社会心理定势与期待在大学制度改革过程中,充满了新的想法、新的做法,这将对人们的固有观念形成冲击,人们也会随着改革的进程不断地自觉进行认知对比。

社会心理定势是知觉反应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是由经验积累起来的,期待则是知觉者预期得到某种刺激出现的心理状态。

当改革遇到困难、出现失误时,人们的期待落空,由以往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便会使人们产生“回归”情绪。

定势和期待都对知觉起到一种先在的选择和定向作用,当期待的选择没有出现,人们就容易根据心理定势选择。

2.4 不同利益对象的价值诉求从某种角度看,大学制度改革的过程必然涉及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诉求,改革本身是对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

处在改革过程中的人们,都会自然地把改革同自身的需要联系起来,以此判断个人从改革中获益的最大可能性。

越是个体需要的东西,越能获取最大利益,对个体而言越是有价值的改革。

当不同个体形成相同的需要,便会形成群体的价值诉求。

人们在对自己利益进行评价时,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低估自己所得到的利益,而高估他人所得到的利益,因此在不同个体之间或不同群体之间,由于价值诉求产生的心理落差将导致社会心理的矛盾冲突,从而对大学制度改革形成消极影响。

3 大学制度改革过程中的社会心理适应社会心理适应是人们对大学制度改革的心理状态经过心理冲突走向更新,利用新观念代替旧观念的方式,恢复心理上的平衡,形成有利于改革的社会心理环境的过程,也是大学制度改革对社会心理作出引导、调试和整合的过程。

通过对改革过程中社会心理冲突形成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如何促进人们对大学制度改革的心理适应。

3.1 大学理念的传播强度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认知得以成立,则必须有刺激存在,而且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心理反应。

大学制度的形成受制于多种因素,但就其内在动力来说,大学制度源于大学理念,折射着大学理念的烙印,大学制度是大学理念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大学理念是大学制度的根基。

考虑到大学理念对大学制度改革的重要作用,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大学理念的传播强度,加速人们对认知结构的改造,使人们在解决心理冲突过程中,让新的观念占据上风,最终建立对新观念的心理平衡和心理适应。

我们以德国现代大学制度建立为例,来考察大学理念的传播强度对大学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

在德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前夕,德国的哲学家们就将他们的理论触角伸进了大学领域,撰写和发表了大量要求大学改革的论文,如康德的《学院之争》、谢林的《关于学问研究方法讲义》、施莱尔马赫的《德国意义上的大学随想》、费希特的《在柏林创立一所与科学院紧密联系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演绎计划》、洪堡的《关于柏林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组织与外部组织的理念》等,除此之外,哲学家们通过公众演说、公开演讲等形式,对自己的思想广泛宣传。

这些学者关于大学的思考,在德国形成了不同以往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对新大学的创办和旧大学的改革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

对大多数人而言,认知结构改造的过程是心理冲突的积极消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新信息的输入,引起主体认知机构的失调,由此产生一种恢复平衡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去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3.2 民族传统的心理特征大学制度改革的历史表明,民族文化传统的心理特征是关系改革成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就我国而言,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国家主义”心理特征,是我们在推进现代大学制度改革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因此,我国提出的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思想应该与西方有所不同,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既要借鉴西方优秀大学的成功制度,使其符合世界上对大学评价的通用标准;又要使我国的大学制度思想合乎逻辑地生长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土壤中,符合民族传统的心理认知。

3.3 社会心理定势的变化心理定势是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所生成的认知态度,而对事物的态度,又决定了人们的情感和行为。

因此社会心理定势的改变也是认知态度定势的改变,从而改变行为定势。

从态度的心理结构上看,认知因素的改变会引起情感因素和行为因素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凯尔曼曾提出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三阶段理论:第一阶段是模仿和服从,第二阶段是同化,第三阶段是内化。

根据这一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大学制度改革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如“提高制度劝导者的可信度”以及“增加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等方式改变人们的态度定势,进而协调人们的社会心理冲突,使人们的社会心理适应符合改革的需要。

人们会不会在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后,改变原来的态度,制度劝导者的可信度是一个重要因素。

可信度指制度劝导者所具有的影响他人改变态度的可信的程度。

比如,我们在实施大学制度改革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政策制定者的权威性、自信心、个人魅力等对人们施加心理影响。

另一方面,通过恰当表达制度构想、合理阐明改革原因和目的、提高人们对制度改革的参与程度、根据不同对象特点设计传递的制度信息等方式,增加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提高不同对象对大学制度改革的心理适应能力。

3.4 不同对象的利益诉求对大学制度改革而言,不同利益的个人或群体有着不同的改革动机,改革动机的不一致性和不稳定性将会干扰甚至阻碍改革进程。

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协调不同利益对象的价值诉求,对他们的改革动机进行调节,以保证大多数人的改革动机趋于一致并保持适当的强度和稳定性,使改革工作得以持续进行。

如对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失衡现象,要通过沟通和疏导,使人们看到改革必然付出代价,暂时的利益会换取长远的更大利益,从而使人们恢复对改革的信心,以增强人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1] 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2] 乐国安.应用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3] 罗伯特·斯宾雷.人格与行为:管理心理学基础[M].李瑾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4] 张德祥. 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几点思考[J]. 辽宁教育研究,2005,(8):1-4.[5] 罗石. 社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1,90.[6]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 外国高等教育史(第二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51,159.[7] 胡建华. 大学制度改革倾向性的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58-62.[8] 谷贤林.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当下困境[J]. 学术界,2010,(5):109-112.[9] 赵发旗. 论大学制度的外部变量[J]. 高等教育研究,2011,(1):48-52.[10] 王冠,朴雪涛. 大学理念研究的范式及对大学制度变迁的影响[J]. 现代教育管理,2009,(6):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