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物态变化考试题型有答案解析
一、生活现象中的物态变化1.对下列现象的成因及吸、放热解释正确的是A .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熔化吸热B .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汽化吸热C .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放热D .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凝固放热2.水无常形,变化万千。
如图所示的各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3.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打开电冰箱能看到“白雾”的季节是夏天,看到口中呼出白气的季节是冬季。
下面所述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中,错误的是( )A .夏天潮湿,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汽,是产生前者的条件之一B .夏季干旱,燥热是产生前者的条件之一C .口中呼出的气体含有大量水蒸汽是产生后者的条件之一D .冬季干燥、寒冷是产生后者的条件之一4. 祖国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图2中关于山河美景的描述,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固体 液体 气体升华(吸热)熔化(吸热) 汽化(吸热)液化(吸热) 凝固(吸热) 凝华(吸热)5. 冬天在户外的人呼出的“白气”是( )A 、人呼出的水蒸气B 、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细小水珠。
C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细小水珠D 、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6. 用质地密实的薄纸做成一个纸锅,在纸锅中盛有适量的水,放在火上加热,过一会儿水沸腾了,而纸锅却不会燃烧,这主要是因为( )A 纸的着火点低于火焰的温度B 纸的散热性能很好C 水的沸点不变且低于纸的着火带点D 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7.寒冷的冬天,教室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B .“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C .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室外水蒸气凝华生成的D .玻璃窗上的“汗”是室外水蒸气液化生成的8.流行歌曲《青花瓷》因其浓浓的复古中国风而颇受广大歌迷喜爱。
晓婷同学从物理角度解读歌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天青色等烟雨”,雨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B .“炊烟袅袅升起”,炊烟随风飘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 .“月色被打捞起”,水中月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D .“冉冉檀香透过窗”,闻到檀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二、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1.小明和小华分别用相同的灶具和锅来煮鸡蛋,两人的锅中都加入同样多且足够的水、同样多的鸡蛋。
物态变化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4)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120βC:
(5)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因为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I)-D⑵.B (3).图略(4).120 (5).升高(6).水由于汽化而减 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
由于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所以此时会观察到水又开始沸腾的现象.
(2)图乙是小明制作的"浮沉子",实验中要通过改变瓶内气体压力的方法,改变小瓶的浮 沉,所以为观察到小瓶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大瓶瓶盖应该旋紧:
为使漂浮于水而上的小瓶子下沉,小明应捏紧手指,则瓶内气压增大,气体对小瓶的压力 增大,同时压力增大时,进入小瓶中的水增加,小瓶自重增加,所以小瓶下沉.
【分析】
【详解】
⑴⑴由表格可知,洒精的沸点78。C小于水的沸点,所以不能选酒精做测温物质。
⑵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⑵⑶水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观察到左管中温度讣示数不变。
(4)水沸腾时继续吸热,因此试管中水的内能增大。
(3)⑸水蒸气液化成水,水不断增加,所以右侧试管中水而升髙。
温度/C
盐水浓度
O
3%
9%
15%
21%
27%
33%
36%
凝固点(°C)
O
2
•6
-11
-18
-2
04
O
(2)小明继续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他进行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
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表所示。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从O开始增大时,其 凝固点:小明由表格数据判断:当浓度为22%时,盐水的凝固点最低,其值为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很有用)及练习题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很有用)及练习题一、初中物理物态变化1.在发生下面几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的是()①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③严冬的深夜,教室窗玻璃的内表面上有一层冰花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A. ①②B. ②④C. ②③D. ③④【答案】 C【解析】【解答】①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是因为湿衣服中的水汽化造成,汽化吸热;②冰棒冒“白气”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造成的,液化放热;③玻璃内表面有一层冰花是由于教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处遇冷凝华成冰,凝华放热;④ 樟脑丸越来越小最后“消失”是由于樟脑丸升华,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升华吸热。
这四项中放出热量的为②③ .故答案为:C【分析】此题考察物质的物态变化时吸热与放热的知识。
吸收热量的物态变化包含:熔化(固态变成液态)、汽化(液态变成气态)、升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包含:液化(气态变成液态)、凝固(液态变成固态)、凝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需要判断现象中的物态变化,从而判断其是吸热还是放热。
2.下列估测符合事实的是()A. 家用电视机的电功率约为10WB. 人正常骑自行车的速度为5km/hC. 人感觉比较舒适的温度是37℃D. 成年人的体积约为0.06m3。
【答案】 D【解析】【解答】A、家用电视机的电功率约为130W,10W不符合实际;B、人正常骑自行车的速度为5m/s=18km/h,5km/h不符合实际;C、人感觉比较舒适的温度是25℃,37℃不符合实际;D、成年人的体积约为0.06m3,符合实际;故选D.【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及对生活常识的了解,逐一分析各选项并作出判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需要凭借生活经验、需要简单的计算;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3.在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 你考试正在使用的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30cmB. 你正在考试的考场内气温约为36.5℃C. 你走进考场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100PaD. 你所在考场的日光灯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200mA【答案】D【解析】【解答】解:A、新2B铅笔的长度约20cm,不会达到30cm,故A不符合实际;B、考试的考场内气温约为30℃,故B不符合实际;C、中学生的重力为G=500N,单脚的受力面积为0.02m2,故走进考场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p= = = =2.5×104Pa,故C不符合实际;D、考场的日光灯的额定电压为40W,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I= =≈0.2A=200mA,故D符合实际.故选D.【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4.如图所示的测量结果记录正确的是()A. 物体长度为1.45cmB. 物体质量为6.6gC. 温度计示数为16℃D. 电流表示数为0.32A【答案】 A【解析】【解答】A.物体长度为 1.45cm,正确,长度的测量的结果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三部分。
进阶中考2020——综合运用(物态变化)物理提升练习题
综合运用(物态变化)物理提升练习1.初冬的早晨有时会出现大雾弥漫的天气,我们出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关于雾的形成属于下列哪种物态变化现象A.熔化B.汽化C.液化D.升华2.关于自然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结冰——凝固吸热B.雾生成——液化放热C.露产生——汽化吸热D.霜形成——升华放热3.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积水干涸C.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4.以下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衣柜里放樟脑丸片,利用了汽化B.气温低于水银熔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C.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为了水的汽化吸热D.电冰箱使用的制冷物质工作时,在冷冻室要液化,在冷凝器要汽化5.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B.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C.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D.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6.下列四组物态变化中,都要放热的一组是A.液化凝固B.汽化凝华C.熔化液化D.升华凝固7.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吸热8.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天气很冷时,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水分蒸发带走热量D.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一种液化现象9.对图中自然现象解释正确的是10.如图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小雪、霜冻、雾和冰雹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液化形成的是A.小雪B.霜冻C.雾D.冰雹11.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
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过程
A.①汽化 ②液化 C.①升华 ②液化
B.①液化 ②汽化 D.①升华 ②凝华
例4、请将下列所学知识用线连起来
河面上冰冻解了
凝华
夏天,湿衣服变干
汽化
吸热
草木上的露珠
凝固
冰冻的衣服干了
熔化
放热
窗上的冰花
液化
冬天,河水封冻了
升华
想一想:
买回家的蔬菜时间长了会因失去水分 而干瘪,你能帮助妈妈解决这一难题吗?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 热过程
2008年10月8日
自然界中物质的三中状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干 冰
一、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
1、熔化
固态 熔化(吸热) 液态
晶体:内部的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 固 (冰、海波) 体
非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无规则(石蜡、 松香)
温 度 ℃
62
温 晶体凝固过程
度A
B
C
D 时间
温 非晶体凝固过程
度
A
B 时间
2、液化 液态 液化(放热) 气态
液化现象:
雾
从水壶口喷出的水蒸 气遇到冷空气后,变 成了白雾
露珠
注意:平常所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遇冷液化凝结成的小水滴。
例如:
夏天冰棒周围冒的白气 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 水烧开时从壶嘴喷出的白气 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时冒的白气
3、凝华
凝华(放热)
固态 熔化(吸热) 液态 汽化(吸热)气态
凝华现象:
(1)、碘的凝华 (2)、冬天的霜、雾凇、冰 花的形成
小 温度 结
凝华(放热)
液化(放热)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现象是常见的。
1. 吸热现象:当物质从固态转变成液态或从液态转变成气态时,需要吸收热量才能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使分子能够脱离固态或液态的排列方式。
这些热量被用于增加分子的动能,而不是温度的升高。
这就是为什么在加热下,温度不会变化直到物质完全融化或汽化。
2. 放热现象:当物质从气态转变成液态或从液态转变成固态时,会释放热量。
这是因为在物质从气态或液态过渡到更有序的固态时,分子之间的互相吸引力增加了,导致分子的动能减小,热能转化为热量释放出去。
这就是为什么凝固或凝结的过程会产生热量。
需要注意的是,吸热和放热现象并不仅限于固-液-气的物态变化,也适用于其他形式的物态变化,例如固定气体转化为游离气体的吸热现象。
此外,在化学反应中也可以观察到吸热和放热现象,例如放热反应会释放热量,而吸热反应会吸收热量。
升华和凝华练习题
《升华和凝华》同步测控优化训练及解析1.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升华,升华是_______ (填“吸”或“放”)热过程。
思路解析: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物质可以从固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这种变化过程叫做升华,升华是吸热过程。
答案: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2.把樟脑丸放在衣柜里防虫,最后樟脑丸变小了,这是_________现象,在此变化过程要_________热。
思路解析:“樟脑丸变小了”,是固态樟脑丸变成气态樟脑散发到空气中了,是升华现象。
答案:升华吸3._________叫做凝固,凝固是_________热过程;_________叫做液化,液化是_________热过程;_________叫做凝华,凝华是_________热过程。
思路解析: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有凝固、液化、凝华,准确理解这三种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将它们与熔化、汽化、升华准确区分开来是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
答案: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放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放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4.填写下列现象的物态变化的名称:春暖花开,冰雪融化_________;夏日炎炎,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就不见了_________;冬天大雪纷飞_________。
答案:熔化汽化(蒸发)凝华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钨的熔点是3 410 ℃,那么在3 410 ℃时钨处于下面哪种状态()A.固态B.液态C.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思路解析:如果是固态钨温度达到3 410℃时不能从周围吸热,则钨仍处于固态;如果达到3 410℃时又能从周围吸热,则钨会熔化,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当钨恰好熔化完毕后,就不再继续吸热,则此时的钨处于液态。
答案:D2.(2010江苏苏州模拟)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A.霜的形成B.露的形成C.雾的形成D.冰的形成思路解析:把题中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弄清楚,再对照物态变化中状态变化来确定答案。
初中必备物理物态变化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初中必备物理物态变化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一、初中物理物态变化1.下列物态变化中不属于放热的是()A. 春天,河流解冻B. 夏天,冰雹直下C. 秋天,雾气漫天D. 冬天,雨雪纷飞【答案】 A【解析】【解答】A.河水解冻是熔化现象,是吸热过程,A符合题意;B.冰雹是凝固现象,是放热过程,B不符合题意;C.雾的形成是液化过程,放热,C不符合题意;D.雪是凝华现象,是放热过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分析】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2.飞船绕地球飞行时,如果在舱内进行下列实验,其中不能完成的是A. 用天平测矿石的质量B. 用弹簧测力计测力C. 用温度计测温度D.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答案】A【解析】【解答】A、天平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测质量依靠的是物体对托盘的压力,如果没有重力,此时它就不会对托盘有压力,故该实验不能完成;B、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因为测的是拉力不是重力,故该实验能够完成;C、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和物体失重与否没有关系,故该实验能够完成;D、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实验,和物体失重与否没有关系,所以该实验能够完成.故选A.3.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日落以后的几个小时, 甲壳虫的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如图所示),当水珠越聚越多时,这些水珠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甲壳虫的嘴中.水珠的形成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哪一种?()A. 熔化B. 液化C. 汽化D. 凝华【答案】B【解析】【解答】由题知甲壳虫的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液滴,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水珠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水珠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4.下列估测符合生活实际的是()A. 两个鸡蛋重约1NB. 人感觉舒适的温度是40℃C. 人脉搏ls跳动约70次D. 教室的高度约为1.5m【答案】 A【解析】【解答】A、两个鸡蛋重约1N,A符合题意;B、人感觉舒适的温度是23~27℃,B不合题意;C、人脉搏1min跳动约70次,而不是1s,C不合题意;D、教室的高度约为3m,D不合题意 .【分析】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对力、时间、温度、长度单位的认识分析解答本题 .5.小闵取过一支示数为39.5℃的体温计,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体温正常,则测量出来的温度为()A.37.0℃B.39.5℃C.42℃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答案】B【解析】【解答】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9.5℃,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自己的体温高于39.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自己的体温不高于39.5℃,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9.5℃,人的正常体温是37.0℃,所以测量的结果是39.5℃,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体温计中水银柱不会自己回流,使用时必须甩几下.6.即将告别母校的你,认为校园生活中的物理量最符合实际的是()A. 运动会比赛中100m冠军的成绩约为8sB. 通过教室电脑的电流大约为1AC. 教室门高约为300cmD. 上课时教室内的温度一般在45℃左右【答案】 B【解析】【解答】A.百米赛跑的最短时间不少于10s,A不符合题意;B.电脑的电功率200W,电流接近1A,B符合题意;C.教室的门高约2m=200cm,C不符合题意;D.夏季的最高温度不到40℃,所以一般情况下更不到45℃,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生活中常见的时间、温度、长度等常见数据解答。
物态变化实验教学案例二放热过程
好的,以下是关于物态变化实验教学案例二-放热过程的文章:引言: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而物态变化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够让学生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理,从而加深学生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介绍物态变化实验教学案例二-放热过程的内容、教学目的及步骤,并谈一下它的重要性。
一、实验内容放热过程是指物质在放热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常见的放热过程有凝固、冷凝和结晶等。
本次实验所用的示范物质是硫酸铜,硫酸铜在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会发生放热反应,从而发生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
实验目的是通过观察硫酸铜的加热过程,理解放热反应的物理原理,从而进一步认识物态变化的过程。
二、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原理和规律;2、理解放热反应的定义和物理原理;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5、知道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三、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1、取一只烧杯,用清水清洗干净;2、将一定量的硫酸铜粉末放在烧杯中,根据实验需要控制其数量;3、用蒸馏水将硫酸铜粉末润湿,在室温条件下静置一段时间,待其完全吸收水分。
步骤二:加热过程1、将烧杯放在一个烧杯架上,使用的火源可以是燃气灶或者是电炉;2、先用小火烘烤硫酸铜粉末,加热至其变成蓝色的液态;3、在加热过程中,可以用玻璃棒搅拌硫酸铜溶液,以促进其均匀加热;4、注意安全,避免烧伤、煤气泄漏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步骤三:实验观察1、观察硫酸铜的加热过程,记录温度变化、热量释放、物态变化等实验数据;2、记录实验的观察结果,反应硫酸铜物态变化的特点;3、结合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分析物态变化的原因和物理原理。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安全注意全过程的操作规范性;2、实验现场宜通风良好,避免有毒气体的产生;3、观察实验现象时应仔细观察,记录详细的实验数据;4、实验后及时清理实验场地和实验器材。
02.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03.初三重培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1. 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2.(1)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为,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称为。
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水的沸点为。
(2)汽化的两种形式:和。
它们的相同点:;(3)液体沸腾条件:①;②。
晶体熔化条件:①;②。
3.液体沸腾过程中与晶体熔化过程中有相同特点:继续吸热,但温度。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
【基础•巩固】1.把少量的碘放人烧瓶中,上面盖玻璃片,然后微微加热,可观察到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_____;这个实验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2.吃冰棒和在胳膊上擦些酒精都会感到凉快些,前者是由于冰棒在___________过程中________热;后者是由于酒精在_________过程中_________热·3.小王和小李各倒一杯热开水,小王对热开水吹风,小李用两个杯子将水来回倒,过一会儿开水就不烫嘴了。
小王做法的主要物理依据是增加空气__________,从而加快热水蒸发,利用蒸发__________热的道理,把热迅速带走;小李做法的主要物理依据是既增加空气_________,同时又增加_________,从而加快热水蒸发,把热迅速带走。
两杯热水冷得快的是_________·4.游泳或洗澡后会感觉到表较冷,这是因为()A.气温比水的温度低B.人体还没有适应环境C.人身上的水在蒸发时吸热D.以上说法都不对5.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A.用电吹风机吹头发B.给墨水瓶加盖C.用地膜覆盖农田D.把新鲜的苹果装入塑料6.下列现象中利用了升华吸热的是( )A.向地上洒水会使周围更凉快B.加冰块会是饮料变得冰凉C.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物变质D.加油站附近不允许使用手机7.用质量相等的0O C的冰和0O C的水冷却食物()A.用冰好,因为冰的温度低B.用水好,因为水有流动性C.用冰好,因为冰熔化成水时吸收大量的热D.效果一样8.海波的凝固过程一定是( )A.吸热,温度升高B.放热,温度不变C.吸热,温度不变D.放热,温度降低9.夏天吹电风扇人感到凉爽,达是因为( )A.吹过来的风的温度比室温低B.室内的温度降低了C.加快汗液蒸发使人体表面的温度下降D.风把人体的温度传到了空气中10.在炎热的夏天,城市街道上经常有洒水车洒水,以降低路面的温度,这是利用了( )A.洒水后减少了路面热量的散发B.水的温度低,从而有效地降低路面的温度C.洒水后增加路面热量的对流D.水蒸发要吸收热量,使路面温度有所降低11.在室内,将一支长时间放在装有酒精的瓶中的温度计迅速抽出后的一段时间内,温度计的示数将( )A.上升B.下降C.先下降后上升D.不变12.张华同学回忆起小时候在哈尔滨的松花江畔看到的自然现象,属于吸热的是()A、早春江面上皑皑冰雪的消融B、初夏江面上浩浩浓雾的形成C、深秋江面上晶莹冰凌的生成D、初冬江面上美丽雾凇的出现13.炒菜时,碘盐不宜与油同时加热,这是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A.凝华B.汽化C.升华D.熔化14.吃冰糖葫芦是冬季里北方孩子的一大乐趣,要想保证糖葫芦外皮脆而不焦,熬糖做糖衣时通常在糖中加水,因为水在沸腾的过程中,继续,温度。
物态变化专项训练
物态变化专项训练物质有固、液、气三态,其中任意两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判断实际现象属于何种物态变化时,关键是从现象出发,理清发生物态变化的过程,弄清物质原来的状态和后来的状态。
在六种物态变化中,吸热的过程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过程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物态变化的特征如下图所示。
1、干湿泡温度计(湿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着湿布,另一个温度计的玻璃泡不包着湿布。
将其放在室内,不包湿布的温度计显示的是温度;因为水在蒸发时要,所以,包着湿布的温度计的读数要比不包湿布的温度计的读数;两个温度计的读数差越大,表明空气的水蒸气含量(湿度)越。
2、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1)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在离管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汽”。
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_________现象,雾状的“白汽”实际是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这时在管口处放置一块玻璃片,会发现正对管口的玻璃片表面有_____,玻璃片的温度将(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3)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请你把关于六种物态变化的表格填写完整:4、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在冒“白气”,这是_________现象;把烧红的铁块放入冷水中,水面上立即出现了“白气”,这一过程中,水发生了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物态变化;寒冷的冬天,我们戴的口罩上出现了冰霜,这是_________现象.5、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
(填物恣变化的名称)现象。
物态变化实验教案二放热过程
物态变化实验教案二-放热过程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放热过程的实验观察,加深学生对物质的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过程的理解,使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规律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
二、实验原理物质的物态变化是由于温度、压力等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
当物质受热时,由于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减弱,从而部分分子脱离分子团,形成气体状态。
这种现象称为蒸发。
蒸发是吸收热量的过程,即从液体中蒸发出一个分子所需的能量称为蒸发热。
放热过程正好相反,是指物质在从高温向低温转移能量的过程,此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强,分子凝聚成为液体。
放热过程释放出热量。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实验器材:试管、胶塞、温度计、热水槽、冰块等辅助工具。
实验药品:水。
四、实验步骤1、将试管洗净并烘干。
2、将试管倾斜放置一定角度,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入30滴水。
3、用胶塞将试管口封住。
4、将试管放入热水槽中,不断加热直至水沸腾。
5、观察试管外表面是否结露,记录温度计上的温度数值。
6、当水全部蒸发完时,关闭热源,将试管取出并用冰块冷却。
7、观察试管外表面是否结露,记录温度计上的温度数值。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在放热过程中,试管外表面没有结露,温度计的温度逐渐下降。
这是因为水从高温向低温转移能量,放出了热量,使温度下降。
放热过程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分子凝聚成为液体。
实验过程表明,放热过程是物态变化的一种,运用蒸发和冷却的方法可以检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物态变化规律。
六、注意事项1、加热试管要小心操作,避免烫伤。
2、试管必须倾斜放置,以便观察结露现象。
3、温度计的测量要准确,尽量保持温度计与液面接触。
4、在比较温度时要用同一温度计。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放热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物质的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过程的理解,祥明了蒸发和放热过程的关系。
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物质的物态变化并严格要求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以此提高实验掌握程度,为科学研究提供更为坚实的实验基础。
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及练习题
第三章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及练习题知识梳理:1.温度: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只有高低,没有“有、无”之分。
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2.温度计(1)工作原理:根据液体(水银、酒精、煤油等)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2)种类:①按用途分: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寒暑表。
体温计做成棱柱状类似放大镜,对极细液柱放大便于观察读数。
②按测温物质分: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
(3)使用方法①选: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取适当量程的温度计。
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便于准确读数。
②中: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者容器壁。
③候: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④留: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⑤平:视线与管内液柱凹面(酒精、煤油的凹面)最低点或凸面(水银的凸面)最高点相平。
不能仰、俯视。
记:准确记录数据和单位(a零上零下区分开b最后一位是最小分度值,是准确值不估读)。
3.摄氏温度温度的常用单位,符号℃,读作“摄氏度”。
(1)0℃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2)100℃的规定: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3)1℃的规定:把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为1℃.4.物态变化固、液、气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三者可相互变化。
5.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需要吸收热量。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要放出热量。
(2)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不同晶体熔点(凝固点)不同。
晶体中如果有杂质也会使它的熔点(凝固点)降低。
例如冬天下雪后,在大桥桥面上的雪上洒些盐,盐可以使雪水的凝固点降低,防止桥面结冰,保证行车安全。
(3)熔点和凝固点可能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时的温度。
物态变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物态变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在使用温度计前,需要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值,这是为了便于迅速而准确地读数。
2、XXX和XXX在商店买了冰棍和棒棒糖,当他们放进嘴里后,冰棍熔化了,棒棒糖溶解了。
3、在冬天,将一块冰从寒冷的室外拿进温暖的房间内,冰不会立即熔化,但冰的温度会逐渐升高。
4、水在结冰时体积会膨胀,产生巨大的作用力。
美国有一家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铝罐,焊接专家、锻压专家都束手无策。
后来,“圣迪亚”实验室的科学家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使用水结冰时膨胀产生的巨大压力,使铝膜与钢罐表面接牢。
5、在炎热的夏天,将一盆-5℃的碎冰放在阳光下直射,冰逐渐熔化,在熔化的过程中,冰的温度等于0℃。
6、刚从水中捞出的熟鸡蛋在手中不太烫,待蛋壳表面的水干后,便觉得很烫。
这是因为蛋壳外先有水蒸发后无水蒸发。
7、在实验中,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温度计的示数会先降低后升高。
8、两只相同的杯子置放在窗前,分别盛放等高的水和酒精。
一段时间后,两杯的液面高度不同。
这个事例说明液体的蒸发跟液体的种类有关。
9、“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是两个成语,其中“扬汤止沸”的说法正确。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有不同的效果,前者只能暂时止沸,后者能够彻底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有不同的效果,前者只能暂时止沸,后者能够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效果不同,前者只能暂时止沸,后者能够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效果不同,前者只能暂时止沸,后者只能彻底止沸。
10、在烧热的油锅中溅入水滴时,会听到“叭叭”的声音,并溅起油来,而在沸水中加入油时不会发生以上现象,其主要原因是(C)A、溅入的水滴温度太低。
B、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C、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
D、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11、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C)A、给盛有水的杯子加盖。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中。
C、把湿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
D、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后放入冰箱。
初中必备物理物态变化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初中必备物理物态变化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一、初中物理物态变化1.下列物态变化中不属于放热的是()A. 春天,河流解冻B. 夏天,冰雹直下C. 秋天,雾气漫天D. 冬天,雨雪纷飞【答案】 A【解析】【解答】A.河水解冻是熔化现象,是吸热过程,A符合题意;B.冰雹是凝固现象,是放热过程,B不符合题意;C.雾的形成是液化过程,放热,C不符合题意;D.雪是凝华现象,是放热过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分析】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2.飞船绕地球飞行时,如果在舱内进行下列实验,其中不能完成的是A. 用天平测矿石的质量B. 用弹簧测力计测力C. 用温度计测温度D.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答案】A【解析】【解答】A、天平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测质量依靠的是物体对托盘的压力,如果没有重力,此时它就不会对托盘有压力,故该实验不能完成;B、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因为测的是拉力不是重力,故该实验能够完成;C、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和物体失重与否没有关系,故该实验能够完成;D、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实验,和物体失重与否没有关系,所以该实验能够完成.故选A.3.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日落以后的几个小时, 甲壳虫的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如图所示),当水珠越聚越多时,这些水珠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甲壳虫的嘴中.水珠的形成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哪一种?()A. 熔化B. 液化C. 汽化D. 凝华【答案】B【解析】【解答】由题知甲壳虫的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液滴,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水珠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水珠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4.下列估测符合生活实际的是()A. 两个鸡蛋重约1NB. 人感觉舒适的温度是40℃C. 人脉搏ls跳动约70次D. 教室的高度约为1.5m【答案】 A【解析】【解答】A、两个鸡蛋重约1N,A符合题意;B、人感觉舒适的温度是23~27℃,B不合题意;C、人脉搏1min跳动约70次,而不是1s,C不合题意;D、教室的高度约为3m,D不合题意 .【分析】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对力、时间、温度、长度单位的认识分析解答本题 .5.小闵取过一支示数为39.5℃的体温计,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体温正常,则测量出来的温度为()A.37.0℃B.39.5℃C.42℃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答案】B【解析】【解答】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9.5℃,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自己的体温高于39.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自己的体温不高于39.5℃,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9.5℃,人的正常体温是37.0℃,所以测量的结果是39.5℃,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体温计中水银柱不会自己回流,使用时必须甩几下.6.即将告别母校的你,认为校园生活中的物理量最符合实际的是()A. 运动会比赛中100m冠军的成绩约为8sB. 通过教室电脑的电流大约为1AC. 教室门高约为300cmD. 上课时教室内的温度一般在45℃左右【答案】 B【解析】【解答】A.百米赛跑的最短时间不少于10s,A不符合题意;B.电脑的电功率200W,电流接近1A,B符合题意;C.教室的门高约2m=200cm,C不符合题意;D.夏季的最高温度不到40℃,所以一般情况下更不到45℃,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生活中常见的时间、温度、长度等常见数据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
1.冬天,当气温急剧下降时,大明山上很多树枝都挂满晶莹的雾凇。
产生这种现象的舞台
变化主要是()
A.凝华
B.升华
C.凝固
D.汽化
2.炎热的夏天,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冒“白气”;水烧开后壶嘴喷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的小水珠
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C.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D.冰棍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3.物质从气态变成__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液化,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液化过程___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4.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型小巧的取暖袋,使用前先把它浸入热水中,使里面的物质熔化,拿出后,袋里的物质在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热量供人取暖。
5.指出下列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
(1)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
(2)铁水浇铸成工件()
(3)从游泳池里上来时感到凉爽()
(4)春天水池中的冰化成了水( )
(5)夏天,衣柜中的樟脑丸不见了()
(6)秋天,看到早晨的露水()
二.课堂练习
1.下列几组物态变化中都放热的是()
A.熔化,液化,升华
B.熔化,汽化,升华
C.凝固,凝华,液化
D.凝华,汽化,升华
2.新疆的冬天白雪皑皑,景色十分美丽。
下列关于雪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熔化,放热过程
C.凝华,放热过程
D.凝固,放热过程
3.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同温度开水烫伤要厉害的原因是()
A.水蒸气的温度高
B.水蒸气含的热量多
C.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D.水蒸气与烫伤部位接触得快
4.当物体放出热量时,它的温度()
A.一定降低
B.一定不变
C.可能不变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关于熔化和凝固,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凝固点是0℃,但0℃的水不一定会结冰
B.从温度是-15℃的冰箱冷冻室中取出的冰块马上就会熔化
C.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凝固,熔化温度
D.水结冰时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6.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生成的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7.第十三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于2011年12月24日试营业,2012年1月5日正式开幕。
游客在参观时,其嘴里不断呼出“白气”,这是__________现象。
冰雕作品的质量会一天天减小,这是___________现象。
8.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小华从空调屋出来后,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而变得模糊不清,但过了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镜片上先发生______________现象后发生_____________现象。
(填物态变化过程)
9.一辆运输液态氨的罐车在途中由于事故发生侧翻,液态氨泄漏。
瞬间,车周围出现了大量“白雾”,这是由于液氨___________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___形成的;消防队员赶到后,冒着生命危险,用湿棉纱堵塞漏口,湿面纱很快结冰将漏口堵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