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平分线性质定理-教案

合集下载

5.3第3课时角平分线的性质(教案)

5.3第3课时角平分线的性质(教案)
举例:在三角形ABC中,点D是∠BAC的平分线上的一个点,证明点D到AB和AC两边的距离相等。
-重点二: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性质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如求角的平分线长度、角度等。
举例:已知三角形ABC中,∠BAC的平分线将BC边平分于点D,AB=6cm,AC=8cm,求BD和CD的长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角平分线的证明,我会通过图形和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角平分线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中找到角的平分线。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折叠和切割三角形纸片,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距离相等的现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角平分线的性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将一个角平分成两个相等角的情况?”比如,在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模型时,我们需要找到底角的平分线。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角平分线的定义、性质以及它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角平分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精品教学方案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精品教学方案

第十二章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目标1.学会尺规作图—画角平分线,并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证明;2.学会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进行推理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3.学会用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进行推理证明,拓宽学生几何证明的思路;4.通过对角平分线相关知识的探究,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严谨性.教学重难点重点:角平分线的画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难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景【情景引入】在纸上任意画一个角,用剪刀剪下,用折纸的方法,如何确定角的平分线?(1)在准备好的角上标好字母A,O,B;(2)把∠AOB对折,使得这个角的两边重合;(3)折痕就是∠AOB的角平分线.动手操作通过探究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严谨性环节二探究新知问题:1.如何用尺规作出已知角的平分线?作法:(1)以点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M,交OB于点N.(2)分别以点M、N为圆心,大于12MN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在∠AOB的内部相交于点C.(3)画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2.你从平分角的作图中得到什么启发?归纳出角的平分线的画法,明确作图的理论依据是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公理.3.作一个平角∠AOB的平分线,并反向延长这条角平分线.思考并积极回答通过探究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如图,任意作一个角∠AOB,作出∠AOB 的平分线OC.在OC上任意取一点P,过点P画出OA,OB的垂线,分别记垂足为D,E,测量PD.PE并作比较,你得到什么结论?在OC上再取几个点试一试.4.你能归纳出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吗?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5.你能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这个结论吗?要证明PD=PE,只要证明它们所在的△OPD≌△OPE,而△OPD≌△OPE的条件由已知容易得到它满足公理(AAS). 动手操作思考并积极回答思考并积极回答严谨性通过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严谨性环节三应用新知【典型例题】例1:如图,△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求证: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证明:过点P作PD,PE,PF分别垂直于AB,BC,CA垂学生思考、交流想法.通过典型例题的处理,加深学生对角平足分别为D,E,F.∵BM是△ABC的角平分线,点P在BM上,∴PD=PE.同理PE=PF∴PD=PE=PF即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1.想一想:点P在∠A的平分线上吗?这说明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有什么关系?由上面可知:PD=PE=PF在Rt△PDA和Rt△PF A中,PD=PF,P A=P A∴Rt△PDA≌Rt△PF A(HL)∴∠P AD=∠P AF∴P A平分∠BAC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例2:如图,要在S区建一个集贸市场,使它到公路、铁路的距离相等,并且离公路与铁路的交叉处500m.这个集贸市场应建于何处(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000)? 思考并积极回答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典型例题的处理,加AB:500=1: 20 000AB=2.5cm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深学生对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环节四巩固新知【随堂练习】1.如图,在直线MN上求作一点P,使点P到射线OA和OB的距离相等.思考并积极回答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如上右图,作∠AOB的角平分线,与MN交于点,点P即为所求.2.如图,△ABC的∠ABC的外角的平分线BD与∠ACB的外角的平分线CE相交于点P.求证:点P到三边AB,BC,CA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证明:∵△ABC的∠ABC的外角的平分线BD与∠ACB的外角的平分线CE相交于点P,作PF⊥AC,PG⊥BC,PH⊥AB,∴PF=PG,PG=PH∴PF=PG=PH,∴点P到三边AB,BC,CA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 思考并积极回答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环节五课【课堂小结】回顾本节通过小结让学堂小结课所讲的内容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环节六布置作业布置作业:习题12.3第1~5题. 课后完成练习通过课后作业,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教案

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教案

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教案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和第一个判定定理.2.会用判定公理及第一个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3.通过模型演示,即“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2.学生学法:独立思考,主动发现.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公理的概括与定理的推导.(二)难点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中逻辑推理及书写格式.(三)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实验,巧妙设问,解决重点.2.通过引导正确思维,严格展示推理书写格式,明确方法来解决难点、疑点.四、课时安排l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三角板、投影胶片、投影仪、计算机.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两组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2.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维,概括出公理及定理的推导,并以练习进行巩固.3.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完成归纳小结.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教学建议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由平行线的画法,引出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由公理推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这两个定理.(2)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公理及两个判定定理.一般的定义与第一个判定定理是等价的.都可以做判定的方法.但平行线的定义不好用来判定两直线相交还是不相交.这样,有必要借助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角来判定.因此,这一个判定公理和两个判定定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们是判断两直线平行的依据,也为下一节,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打下了基础.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由判定公理推出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学生刚刚接触用演绎推理方法证明几何定理或图形的性质,对几何证明的意义还不太理解.有些同学甚至认为从直观图形即可辨认出的性质,没必要再进行证明.这些都使几何的入门教学困难重重.因此,教学中既要有直观的演示和操作,也要有严格推理证明的板书示范.创设情境,不断渗透,使学生初步理解证明的步骤和基本方法,能根据所学知识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公理或定理.2、教学建议在平行线判定公理的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一条主线索:“充分实验—仔细观察—形成猜想—实践检验—明确条件和结论.”教师可演示教材中所示的教具,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出平行线.在此过程中,注意角的变化情况.事实充分,学生可以理解,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一定会平行.公理后,有些同学可能会意识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也会平行”.教师可组织学生按所给图形进行讨论.如何利用已知和几何的公理、定理来证明这个显然成立的事实.也可多叫几个同学进行重复.逐步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另一个定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也与此类似.教学设计示例1一、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和第一个判定定理.2.会用判定公理及第一个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3.通过模型演示,即“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2.学生学法:独立思考,主动发现.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公理的概括与定理的推导.(二)难点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中逻辑推理及书写格式.(三)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实验,巧妙设问,解决重点.2.通过引导正确思维,严格展示推理书写格式,明确方法来解决难点、疑点.四、课时安排l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三角板、投影胶片、投影仪、计算机.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两组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2.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维,概括出公理及定理的推导,并以练习进行巩固.3.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完成归纳小结.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和第一个判定定理及运用其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二)整体感知以情境设计,引出课题,以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讲授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在整节课中,较充分地体现了逻辑推理.(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平行公理及推论,请同学们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出示投影).1.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叫平行线.2.与一条直线平行的直线只有一条.3.如果直线、都和平行,那么、就平行.学生活动:学生口答上述三个问题.【教法说明】通过三个判断题,使学生回顾上节所学知识,第1题在于强化平行线定义的前提条件“在同一平面内”,第2题不仅回顾平行公理,同时使学生认识学习几何,语言一定要准确、规范,同一问题在不同条件下,就有不同的结论,第3题复习巩固平行公理推论的同时提示学生,它也是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师:测得两条直线相交,所成角中的一个是直角,能判定这两条直线垂直吗?根据什么?学生:能判定垂直,根据垂直的定义.师: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你有办法测定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吗?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如何测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教师在学生思考未得结论的情况下,指出不能直接利用手行线的定义来测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找其他可以测定的方法,有什么方法呢?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在前面复习-平行公理推论的情况下,有的学生会提出,再作一条直线,让,再看是否平行于就可以了.师:这种想法很好,那么,如何作,使它与平行?若作出后,又如何判断是否与平行?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老师的提问,意识到刚才的回答,似是而非,不能解决问题.师:显然,我们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此我们来寻找另外一些判定方法,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板书课题).[板书]2.5(1).【教法说明】由垂线定义可以来判断两线是否垂直,学生自然想到要用平行线定义来判断,但我们无法测定直线是否不相交,也就不能利用定义来判断.这时,学生会考虑平行公理推论,此时教师只须简单地追问,就让学生弄清问题未能解决,由此引入新课内容.探究新知,讲授新课教师给出像课本第78页图2–20那样的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转动,让学生观察,转动到不同位置时,的大小有无变化,再让从小变大,说出直线与的位置关系变化规律.【教法说明】让学生充分观察,在教师的启发式提问下,分析、思考、总结出结论.图1学生活动:转动到不同位置时,也随着变化,当从小变大时,直线从原来在右边与直线相交,变到在左边与相交.师: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与不相交即与平行的位置,那么多大时,直线呢?也就是说,我们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需要找角的关系.师:下面先请同学们回忆平行线的画法,过直线外一点画的平行线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在黑板上演示(见图1).师:由刚才的演示,请同学们考虑,画平行线的过程,实际上是保证了什么?图2学生:保证了两个同位角相等.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猜想?学生: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条直线平行.师:我们的猜想正确吗?会不会有某一特定的时刻,即使同位角不等,而两条直线也平行呢?教师用计算机演示运动变化过程.在观察实验之前,让学生看清角和角(如图2),而后开始实验,让学生充分观察并讨论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总结了,当时,不平行,而无论取何值,只要,、就平行.图3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表达出结论,并告诉学生这个结论称为公理.[板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 (已知见图3),∴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法说明】通过实际画图和用计算机演示运动—变化过程,让学生确信公理的正确.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图41.如图4,,,吗?2. ,当时,就能使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旨在巩固所学的判定公理,对于第2题是已知结论,找出使它成立的题设,这是证明问题时应掌握的一种思考方法,要求学生逐步学会执因导果和执果索因的思考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逐渐培养学生的这种数学思想.(出示投影)直线、被直线所截.图51.见图5,如果,那么与有什么关系?2. 与有什么关系?3. 与是什么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给出答案:时,,与相等,与是内错角.师:与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得到 ?为什么?学生活动:,因为,通过等量代换可以得到 .师:时,你进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活动: .师:由此你能总结出什么正确结论?学生活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师:也就是说,我们得到了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一个方法:[板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法说明】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式提问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角之间的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结论,主要采用探讨问题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动脑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师:上面的推理过程,可以写成∵ (已知),(对顶角相等),∴ .[∵ (已证)],∴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法说明】这里的推理过程可以放手让学生试着说,这样才能使中国学习联盟胆尝试,培养他们勇于进取的精神.教师指出:方括号内的“∵”,就是上面刚刚得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方括号内这一步可以省略.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如图1,直线、被直线所截.(1)量得,,就可以判定,它的根据是什么?(2)量得,,就可以判定,它的根据是什么?2.如图2,是的延长线,量得 .(1)从,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它的根据是什么?(2)从,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它的根据是什么?图1 图2学生活动:学生口答.【教法说明】这组题旨在巩固公理和判定方法的掌握,使学生熟悉并会用于解决简单的说理问题.变式训练,培养能力(出示投影)1.如图3所示,由,可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由,可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2.如图4,已知,,吗?为什么?图3 图4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给以指正并启发、引导得出答案.【教法说明】这组题不仅让学生认识变式图形,加强识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就是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从而得到一题多解.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四)总结扩展2.结合判一定理的证明过程,熟悉表达推理证明的要求,初步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八、布置作业课本第97页习题2.2A组第4、5、6(1)(2)题.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教案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与计算。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教案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教案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教案)数学学院07级E班金发权(一)课题: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二)课型:新授课(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巩固利用尺规作已知角角的平分线的方法;(2)、掌握角的平分线性质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3)、能够运用性质定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定理的推导,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2)、通过定理的初步应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角平分线的进一步认识,渗透运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侧面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方法。

(2)、体会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运用。

难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运用。

(注:学生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已经很熟悉了,所以证题时,不习惯直接应用定理,仍然去找全等三角形,结果相当于重新证明了一次定理。

)(五)教具:多媒体,直尺,圆规等。

(六)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作 业:1、已知:如图,△ABC 的角平分线BM 、CN 相交于点P. 那么点P 是否在∠A 的角平分线上,请说明理由。

目的:一例多用,同时为下一节课逆定理的学习服务。

下节课既可以利用作业 指正学生在运用性质定理时的不足之处, 又可以进行逆定理的引入。

(2)、P22习题11.3:第2题。

目的: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实效的反馈,从而分析原因,改进教学方法。

板书设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1、演示角平分线的画法;2、定理的猜想及证明;3、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强调说明4、例题教解5、课后小结A B PNM。

(横版)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教案

(横版)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教案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角平分线的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二、知识讲解考点1尺规作图画角平分线(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M,交OB于N。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2MN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在∠AOB的内部交于点C。

(3)、画射线OC。

射线OC即为所求.考点2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定理的数学表示:如图,已知OE是∠AOB的平分线,F是OE上一点,若CF⊥OA于点C,DF⊥OB于点D,则CF =DF.定理的作用:①证明两条线段相等;②用于几何作图问题;考点3 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在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定理的数学表示:如图5,已知点P在∠AOB的内部,且PC⊥OA于C,PD⊥OB于D,若PC=PD,则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定理的作用:用于证明两个角相等或证明一条射线是一个角的角平分线注意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与逆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考点4 关于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定理:(1)关于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点的定理: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定理的数学表示:如图6,如果AP、BQ、CR分别是△ABC的内角∠BAC、∠ABC、∠ACB的平分线,那么:①AP、BQ、CR相交于一点I;②若ID、IE、IF分别垂直于BC、CA、AB于点D、E、F,则DI=EI=FI.定理的作用:①用于证明三角形内的线段相等;②用于实际中的几何作图问题.(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位置与三角形形状的关系:三角形三个内角角平分线的交点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三、例题精析【例题1】【题干】在△ABC中,∠C是直角,AD平分∠BAC,交BC于点D。

如果AB=8,CD=2,那么△ABD的面积等于。

八年级数学上册《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3.思考题:
-如果一个角的平分线同时也是这个角的垂直平分线,那么这个角有什么特殊的性质?请给出证明;
-如果一个角的平分线同时也是另一个角的平分线,那么这两个角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给出证明。
4.实践活动:
-与同学合作,设计一个关于角平分线的数学小报,内容包括定义、性质、判定定理以及生活中的应用等;
-利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测量角度、划分土地等,并撰写解题报告。
2.学生在运用角平分线判定定理解决问题时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3.学生在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面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协作能力。
针对学情,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
1.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角平分线判定定理的应用;
3.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加强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应用,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2.难点:理解并灵活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折纸、剪纸等,让学生感受角平分线的存在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查,确保解题过程和答案正确;
3.遇到问题时,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及时解决疑问;
4.作业提交时间:课后第二天。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前期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角的初步知识,如角的分类、角的度量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方面存在困难。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案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教学内容本节课首先介绍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的方法,然后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作图直观地理解角平分线的两个互逆定理.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领会其应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几何思维,启迪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几何的真正魅力.重点难点1.重点:领会角的平分线的两个互逆定理.2.难点:两个互逆定理的实际应用.教具准备投影仪、制作如课本图11.3─1的教具.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领会定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探究】(投影显示)如课本图11.3─1,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BC=DC,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角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教师活动】首先将“问题提出”,然后运用教具(如课本图11.3─1•)直观地进行讲述,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得出:根据三角形全等条件“边边边”课本图11.3─1判定法,可以说明这个仪器的制作原理.【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下面的作图问题.操作观察:已知:∠AOB.求法:∠AOB的平分线.作法:(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交OA于M,交OB于N.(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2MN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的内部交于点C.(3)作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课本图11.3─2).【学生活动】动手制图(尺规),边画图边领会,认识角平分线的定义;同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媒体使用】投影显示学生的“画图”.【教学形式】小组合作交流.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9练习.【学生活动】动手画图,从中得到:直线CD与直线AB是互相垂直的.【探研时空】(投影显示)如课本图,将∠AOB对折,再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使第一条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提问学生.【学生活动】实践感知,互动交流,得出结论,“从实践中可以看出,第一条折痕是∠AOB的平分线OC,第二次折叠形成的两条折痕PD、PE是角的平分线上一点到∠AOB两边的距离,这两个距离相等.”论证如下:已知:OC是∠AOB的平分线,点P在OC上,PD⊥OA,PE⊥OB,垂足分别是D、E(课本图11.3─4)求证:PD=PE.证明:∵PD⊥OA,PE⊥OB,∴∠PDO=∠PEO=90°在△PDO和△PEO中,,,,PDO PEO AOC BOC OP OP ∠=∠⎧⎪∠=∠⎨⎪=⎩∴△PDO ≌△PEO (AAS )∴PD=PE【归纳如下】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教学形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三、情境合一,优化思维【问题思索】(投影显示)如课本图11.3─5,要在S 区建一个集贸市场,使它到公路、铁路的距离相等,•离公路与铁路交叉处500米,这个集贸市场应建于何处(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 000)?【学生活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探究,获得问题结论.从实践中可知: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将条件和结论互换: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也在角的平分线. 证明如下:已知:PD ⊥OA ,PE ⊥OB ,垂足分别是D 、E ,PD=PE .求证:点P 在∠AOB 的平分线上.证明:经过点P 作射线OC .∵PD ⊥OA ,PE ⊥OB∴∠PDO=∠PEO=90°在Rt △PDO 和Rt △PEO 中,,,OP OP PD PE =⎧⎨=⎩∴Rt △PDO ≌Rt △P EO (HL ) ∴∠AOC=∠BOC ,∴OC 是∠AOB 的平分线.【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帮助“学困生”.【归纳】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教学形式】自主、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上述两个结论,弄清其条件和结论,加深认识.四、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如课本图11.3─6,△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求证: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思路点拨】因为已知、求证中都没有具体说明哪些线段是距离,而证明它们相等必须标出它们.所以这一段话要在证明中写出,同辅助线一样处理.如果已知中写明点P到三边的距离是哪些线段,那么图中画实线,在证明中就可以不写.【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子,分析例子,引导学生参与.证明:过点P作PD、PE、PF分别垂直于AB、B C、CA,垂足为D、E、F.∴BM是△ABC的角平分线,点P在BM上.∴PD=PE同理 PE=PF∴PD=PE=PF即点P到边AB、BC、CA的距离相等.【评析】在几何里,如果证明的过程完全一样,只是字母不同,可以用“同理”二字概括,省略详细证明过程.【学生活动】参与教师分析,主动探究学习.五、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50练习1、2.六、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学生自行小结角平分线性质及其逆定理,和它们的区别.2.说明本节例子实际上是证明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的问题,•说明这一点是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为以后学习设伏).七、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51习题12.3第1、2、3题.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部分板书概念、定理等,中间部分板书探究,右边部分板书例题,重复使用时,中间部分和右边部分板书练习题.。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4.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教学设计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4.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教学设计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4.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章第4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线段中点的性质等知识。

但由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直观演示、实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2.学会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推理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理解和运用;2.引导学生发现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直观演示:利用教具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3.实例分析: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解决问题;4.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角平分线演示教具;2.实例:选取一些实际问题,用于练习和巩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3.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教具,引导学生回顾角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展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通过演示教具,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3.操练(15分钟)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教材中的实例,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解决问题。

人教初中数学八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案 (公开课获奖)

人教初中数学八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案 (公开课获奖)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应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解释角平分线的原理.2.会用尺规作一个已知角的平分线.教学重点利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教学难点角的平分线的作图方法的提炼.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1:三角形中有哪些重要线段.问题2:你能作出这些线段吗?Ⅱ.导入新课在学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做过这样一个题:在∠AOB的两边OA和OB上分别取OM=ON,MC⊥OA,NC⊥OB.MC 与NC交于C点.求证:∠MOC=∠NOC.通过证明Rt△MOC≌Rt△NOC,即可证明∠MOC=∠NOC,所以射线OC就是∠AOB的平分线.受这个题的启示,我们能不能这样做:在已知∠AOB的两边上分别截取OM=ON,再分别过M、N作MC⊥OA,NC⊥OB,MC•与NC交于C点,连接OC,那么OC就是∠AOB的平分线了.思考:这个方案可行吗?(学生思考、讨论后,统一思想,认为可行)议一议:右图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BC=DC.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角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要说明AC是∠DAC的平分线,其实就是证明∠CAD=∠CAB.∠CAD和∠CAB分别在△CAD和△CAB中,那么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就可以了.看看条件够不够.AB AD BC DC AC AC =⎧⎪=⎨⎪=⎩所以△ABC≌△ADC(SSS ). 所以∠CAD=∠CAB.即射线AC 就是∠DAB 的平分线. 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已知:∠AOB.求作:∠A OB 的平分线. 作法:(1)以O 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 、OB 于M 、N . (2)分别以M 、N为圆心,大于12MN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 内部交于点C . (3)作射线OC ,射线OC 即为所求.议一议:1.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于12MN 的长”这个条件行吗? 2.第二步中所作的两弧交点一定在∠AOB 的内部吗? 总结:1.去掉“大于12MN 的长”这个条件,所作的两弧可能没有交点,所以就找不到角的平分线. 2.若分别以M 、N 为圆心,大于12MN 的长为半径画两弧,两弧的交点可能在∠AOB 的内部,也可能在∠AOB 的外部,而我们要找的是∠AOB 内部的交点,•否则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得到的射线就不是∠AOB 的平分线了.3.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第二步中的两个限制缺一不可.4.这种作法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练一练:任意画一角∠AOB,作它的平分线.探索活动按以下步骤折纸1.在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个顶点上标好字母;A、B、C。

八年级数学上册《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角平分线的定义及其性质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能够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几何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符号和几何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一般性结论。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角平分线性质的灵活运用和与其他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
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运用比较法,将角平分线与其他线段(如中垂线、高线等)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4)巩固: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教学评价:
(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学生对角平分线性质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2)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八年级数学上册《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角平分线的定义,了解其基本性质,能够准确识别并画出角平分线。
2.掌握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内容,并能够运用该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3.学会运用角平分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符号和几何语言进行表达。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和证明方法。

3.运用角平分线定理解决与角平分线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2. 教学方法1.示范法:通过示范例题,让学生理解和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

2.演绎法:通过推导和证明,教授角平分线定理的判定方法和证明方法。

3.课堂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思考和解决与角平分线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步骤1. 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1.介绍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如果一条直线通过一个角的顶点,将该角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角,则该直线称为该角的角平分线。

2.示范法展示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的两个相邻补角的角平分线重合。

3.练习:让学生练习和巩固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

2. 角平分线定理的判定方法和证明方法1.角平分线定理的判定方法:如果一条直线通过角的顶点,将角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角,则该直线为该角的角平分线。

2.示范法教授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方法:–证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证明角的两个相邻补角的角平分线重合。

3.练习:让学生练习和巩固角平分线定理的判定方法和证明方法。

3. 运用角平分线定理解决问题1.给出一些与角平分线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和解决。

2.练习:让学生练习和巩固运用角平分线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们理解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并掌握了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和证明方法,也学会了运用角平分线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不仅在初中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也是日后学习更高数学知识的基础。

《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新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2.3节第一课时内容,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作角的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2.教学对象分析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画法及会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题,同时为下节判定定理的学习打好基础.3.教学环境分析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创设、改变和探索某种数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根据如今各学校实际教学环境及本节课的实际教学需要,我选择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教学,将有关教学内容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进行直观地观察,并留下清晰的印象,从而发现变化之中的不变.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2)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演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及学生手工操作,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难点:(1)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中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正确理解;(2)对于性质定理的运用(学生习惯找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注重利用刚学过的定理来解决,结果相当于对定理的重复证明)教学难点突破方法:(1)利用引导学生动手折纸及多媒体动态显示角平分线性质的本质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从而对性质定理正确使用;(2)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3)通过多媒体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进行学习.四、教学过程(一)教学环节设计1.温故导入: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温故】:①请把发给大家的纸片拿出来,请同学们想一想,不利用工具,将这个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②学生回答:对折。

角平分线的性质教案

角平分线的性质教案

角平分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角平分线的定义;(2)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3)学会运用角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2)运用角的平分线性质定理,提高解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角平分线的定义;(2)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2. 教学难点:(1)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证明;(2)运用角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角的概念,引出角平分线的定义。

2. 新课讲解:(1)介绍角平分线的定义;(2)讲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3)运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练习:(1)判断题:判断角平分线是否平分角;(2)填空题:填空完成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证明;(3)应用题:运用角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定理;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定理,使学生掌握了角平分线的基本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角平分线与线段中垂线的联系与区别;(2)角平分线与高的联系与区别。

2. 探索问题:(1)角的平分线是否一定是直线?(2)角的平分线在几何中的应用。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角平分线的定义、性质定理及应用;2. 强调角平分线在几何中的重要性。

八、测试与评价1. 课堂测试:(1)判断题:判断角平分线与线段中垂线的联系与区别;(2)选择题:选择正确的角平分线性质定理;(3)应用题:运用角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2. 评价:(1)学生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2)同伴评价:评价他人的解题方法和思路;(3)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角平分线是指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以下是我整理的角的平分线的心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案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方法?2.假如前面活动中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没法折的角,又该怎么办呢?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局部.用尺规作确定角的平分线的方法活动一:教材P48思索展示点评:相等的边有哪些?图形中隐含的条件是什么?作确定角的平分线的方法?为什么要用“大于MN的一半为半径画弧”?小组探讨:平分角的仪器的原理依据是什么?反思小结:理论依据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局部角平分线的性质与证明活动二:同学们结合折纸活动,猜测一下角平分线有怎样的性质呢?猜测: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展示点评:请同学们证明上述猜测(写出确定、求证):通过证明我们得出角平分线性质:________.用数学语言翻译描述上述性质:小组探讨:第一次对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其次次为什么要折出一个直角?角平分线的性质内容?确定和求证分别是什么?如何证明?如何用几何语言表达?根本图形是什么?反思小结: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局部角平分线的运用活动三:如图,OC平分∠AOB,点P为OC上随意一点,PD⊥OA于D,PE⊥OB于E,猜测PD与PE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展示点评:由角平分线可以得到哪些角相等?由垂直可以得到哪些角相等?由图形可挖掘什么条件?由三角形全等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写证明过程?小组探讨:此题有哪些不同的证明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反思小结: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比用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相等更便利.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局部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学问?有哪些运用?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新途径.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三角形中,到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 C )A.三条高线交点B.三条中线交点C.三条角平分线交点D.三边垂直平分线交点12.3角平分线的性质:测试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1.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都在_________.2.∠AOB的平分线上一点M,M到OA的距离为1.5 cm,那么M到OB的距离为_________.3.如图,∠AOB=60°,CD⊥OA于D,CE⊥OB于E,且CD=CE,那么∠DOC=_________.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精选练习7.确定Rt△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D,假设BC=32,且BD:CD=9:7,那么D到AB边的距离为( )A.18B.16C.14D. 128.如图6,AE⊥BC于E,CA为∠BAE的角平分线,AD=AE,连结CD,那么以下结论不正确的选项是( )A.CD=CEB.∠AC D= ∠ACEC.∠CDA =90°D.∠BCD=∠ACD9.在△ABC中,∠B=∠ACB,CD是∠ACB的角平分线,确定∠ADC=105°,那么∠A的度数为( )A.40°B.36°C.70°D.60°10.在以下结论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平面内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必须在角平分线上B.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必须相等C.一个角只有一条角平分线D.角的平分线有时是直线,有时是线段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3.学会运用角的平分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构造线段相等、角度相等等问题。
学生能够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平分线的探索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角的平分线,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角吗?它们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角的平分线,一起来探索这些角的奥秘吧!”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及作用。
“谁能来说说什么是角的平分线?它有什么作用呢?”
3.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回答,自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二)讲授新知
1.概念讲解:详细解释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并通过图示进行展示。
3.提高题挑战:
完成课后提高题6、7,这两题难度较大,旨在培养学生几何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4.探究性问题: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除了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角的平分线还有其他性质吗?”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精神。
5.小组合作任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角的平分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
完成课本第章节后的练习题1、2、3,这些题目旨在帮助学生巩固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应用题训练:
选择两道应用题(如课本例题4、5),要求学生运用角的平分线性质进行解决。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能力。
2.强调几何证明的思路和方法。

2022人教版数学《角平分线的性质》配套教案(精选)

2022人教版数学《角平分线的性质》配套教案(精选)

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内容本节课首先介绍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的方法,然后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作图直观地理解角平分线的两个互逆定理.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领会其应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几何思维,启迪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几何的真正魅力. 重点难点1.重点:领会角的平分线的两个互逆定理.2.难点:两个互逆定理的实际应用.教具准备投影仪、制作如课本图11.3─1的教具.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领会定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探究】(投影显示)如课本图11.3─1,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 ,BC=DC ,将点A 放在角的顶点,AB 和AD 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 画一条射线AE ,AE 就是角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教师活动】首先将“问题提出”,然后运用教具(如课本图11.3─1•)直观地进行讲述,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得出:根据三角形全等条件“边边边”课本图11.3─1判定法,可以说明这个仪器的制作原理.【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下面的作图问题.操作观察:已知:∠AOB .求法:∠AOB 的平分线.作法:(1)以O 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交OA 于M ,交OB 于N .(2)分别以M 、N 为圆心,大于MN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 的内部交于点C .(3)作射线OC ,射线OC•即为所求(课本图11.3─2).12【学生活动】动手制图(尺规),边画图边领会,认识角平分线的定义;同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媒体使用】投影显示学生的“画图”.【教学形式】小组合作交流.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9练习.【学生活动】动手画图,从中得到:直线CD 与直线AB 是互相垂直的.【探研时空】(投影显示)如课本图,将∠AOB 对折,再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使第一条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提问学生.【学生活动】实践感知,互动交流,得出结论,“从实践中可以看出,第一条折痕是∠AOB 的平分线OC ,第二次折叠形成的两条折痕PD 、PE 是角的平分线上一点到∠AOB 两边的距离,这两个距离相等.”论证如下:已知:OC 是∠AOB 的平分线,点P 在OC 上,PD ⊥OA ,PE ⊥OB ,垂足分别是D 、E (课本图11.3─4)求证:PD=PE .证明:∵PD ⊥OA ,PE ⊥OB ,∴∠PDO=∠PEO=90°在△PDO 和△PEO 中,∴△PDO ≌△PEO (AAS )∴PD=PE【归纳如下】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教学形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三、情境合一,优化思维【问题思索】(投影显示)如课本图11.3─5,要在S 区建一个集贸市场,使它到公路、铁路的距离相等,•离公路与铁路交叉处500米,这个集贸市场应建于何处(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 000)?【学生活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探究,获得问题结论.从实践中可知:角平,,,PDO PEO AOC BOC OP OP ∠=∠⎧⎪∠=∠⎨⎪=⎩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将条件和结论互换: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也在角的平分线.证明如下:已知:PD ⊥OA ,PE ⊥OB ,垂足分别是D 、E ,PD=PE .求证:点P 在∠AOB 的平分线上.证明:经过点P 作射线OC .∵PD ⊥OA ,PE ⊥OB∴∠PDO=∠PEO=90°在Rt △PDO 和Rt △PEO 中,∴Rt △PDO ≌Rt △PEO (HL )∴∠AOC=∠BOC ,∴OC 是∠AOB 的平分线.【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帮助“学困生”.【归纳】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教学形式】自主、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上述两个结论,弄清其条件和结论,加深认识.四、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 如课本图11.3─6,△ABC 的角平分线BM ,CN 相交于点P ,求证:点P•到三边AB ,BC ,CA 的距离相等.【思路点拨】因为已知、求证中都没有具体说明哪些线段是距离,而证明它们相等必须标出它们.所以这一段话要在证明中写出,同辅助线一样处理.如果已知中写明点P 到三边的距离是哪些线段,那么图中画实线,在证明中就可以不写.【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子,分析例子,引导学生参与.证明:过点P 作PD 、PE 、PF 分别垂直于AB 、BC 、CA ,垂足为D 、E 、F .∴BM 是△ABC 的角平分线,点P 在BM 上.∴PD=PE同理 PE=PF∴PD=PE=PF即点P 到边AB 、BC 、CA 的距离相等.【评析】在几何里,如果证明的过程完全一样,只是字母不同,可以用“同理”二字概括,省略详细证明过程.【学生活动】参与教师分析,主动探究学习.五、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50练习1、2.六、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学生自行小结角平分线性质及其逆定理,和它们的区别.,,OP OP PD PE =⎧⎨=⎩2.说明本节例子实际上是证明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的问题,•说明这一点是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为以后学习设伏).七、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51习题12.3第1、2、3题.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部分板书概念、定理等,中间部分板书探究,右边部分板书例题,重复使用时,中间部分和右边部分板书练习题.第1课时单项式与单项式、多项式相乘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有一块长方形的大型画布,它的长为5×103cm,宽为3×102cm,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画布的面积是(5×103)×(3×102)cm2,你能计算出它的结果是多少吗?2.学习目标:(1)能叙述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2)灵活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和化简.3.学习重、难点:重点:单项式乘单项式及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应用.难点:单项式乘单项式及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的应用.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探究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采用“计算、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获取结论.(4)自学参考提纲:①怎样计算(5×103)×(3×102)?计算过程中用到哪些运算律及运算性质?(5×103)×(3×102)=5×3×103×102运用了乘法交换律.=(5×3)×(103×102)运用了乘法结合律.=15×105=1.5×106.运用了乘法的运算.②如果将上式中不是指数的数字改为字母,能得到怎样的算式,写出试试看.计算ac5·bc2=ab·c7; 3a2b·2ab3=6a3b4.③通过刚才的尝试,能归纳出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吗?④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第2题.2.自学:学生结合自学参考提纲进行自主探究.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抽查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学生完成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②差异指导:引导学困生复习回顾幂的乘方、同底数幂的乘法,积的乘方法则及运算律.(2)生助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帮助解决疑难问题.4.强化:(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2)计算:(1)2c5·5c2;(2)(-5a2b3)·(-4b2c).解:(1)10c7;(2)20a2b5c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98页例4.(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认真观察例4解题的过程,注意符号变化和运算顺序.(4)自学参考提纲:①请你回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的法则.②计算(2x)3·(-5xy2)时,先算(2x)3,再与(-5xy2)相乘.为什么?因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为:①先算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②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③如有括号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③计算:3x2·5x3=15x5;2ab·5ab2·3a2b=30a4b4;4y·(-2xy2)=-8xy3;(a3b)2·(a2b)3=a12b5.2.自学:结合自学指导,研读课本例题.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抽查不同层次学生的计算情况,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②差异指导:对理解运算顺序的确定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2)生助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帮助.4.强化:交流与总结:①运算顺序;②运算符号.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99页到教材第100页例5上面.(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认真看书,重要的内容打上记号,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4)自学参考提纲:①等式p(a+b+c)=pa+pb+pc,是根据矩形的面积关系得出来的,你能根据分配律得到这个等式吗?②等式p(a+b+c)=pa+pb+pc提供了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方法,你是如何理解的?③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应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律?乘法分配律.④试标出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中的关键字词.⑤试一试:-2x(x+y)=-2x2-2xy;3ab(a+b)=3a2b+3ab2;-(m-n+2)=-m+n-2.2.自学:学生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采取交谈、抽查方式了解自学进度及存在的问题.②差异指导:强调法则要点:“乘多项式的每一项”,“把所得的积相加”,并注意符号法则.(2)生助生:生生互相交流帮助解决疑难.4.强化:(1)运算法则:①文字表达: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②式子表达:p(a+b+c)=pa+pb+pc.(2)单项式乘以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不要漏掉任何一项,并要注意符号的确定,合并同类项之前的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3)计算:(-2a2)·(3ab2-5ab3).=-6a3b2+10a3b3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00页例5.(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认真观察例5的计算过程的依据,要注意去括号后的符号变化.(4)自学参考提纲:①标出例5题目中的单项式和多项式.②通过例5尝试归纳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计算步骤.③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就是把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问题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问题.④思考:结合例5,你能说说当式子中含有负号时的简化方法吗?2.自学:结合自学参考提纲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是否领会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方法和依据.②差异指导:重点对第(1)、(2)小题符号问题进行指导.(2)生助生:学生之间互助交流解决疑难.4.强化:(1)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乘法,将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2)计算:①(-2a)·(2a+1) ②2x2(3x2-5y) ③3a(5a-2b)=-4a2-2a =6x4-10x2y =15a2-6ab(3)根据提示填空:计算:(12ab2-13a2b-6ab)·(-6ab)方法一:原式=12ab2·(-6ab)+(-13a2b)·(-6ab)+(-6ab)·(-6ab)=-3a2b3+2a3b2+36a2b2方法二:原式=12ab2·(-6ab)-13a2b·(-6ab)-6ab·(-6ab).=-3a2b3+2a3b2+36a2b2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各小组组长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总结经验、收获和不足.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收效及不足进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教学应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如乘法分配律法则等)自主推导出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充分体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再结合具体问题的解答,由学生间互相交流,体会法则计算的本质,以便灵活应用于解题之中.一、基础巩固(第1题25分,第2题20分,第3题15分,共60分)1.细心填一填.(1)(-2a2b3)(-3ab)=6a3b4;(2)(4×105)·(5×104)=2×1010;(3)(-2ab2)2·(-a2b)3=-4a8b7;(4)(x2-2y)·(-xy)=-x3y+2xy2;(5)(-a2)·(ab+abc)=-a3b-a3bc.2.认真选一选.(1)化简x(2x-1)-x2(2-x)的结果是(B)A.-x3-x 3-x C.-x2-1 3-1(2)化简a(b-c)-b(c-a)+c(a-b)的结果是(B)A.2ab+2bc+2ac -2bc D.-2bc(3)如图是L形钢条截面,它的面积为(B)A.ac+bcB.ac+(b-c)cC.(a-c)c+(b-c)cD.a+b+2c+(a-c)+(b-c) (4)下列各式中计算错误的是(C)A.2x·(2x3+3x-1)=4x4+6x2-2xB.b(b2-b+1)=b3-b2+bC.-12x(2x2-2)=-x3-xD.23x(32x3-3x+1)=x4-2x2+23x3.计算:(3x2+12y-23y2)·(-12xy)3解:原式=(3x2+12y-23y2)·(-18x3y3)=-38x5y3-116x3y4+112x3y5.二、综合应用(每题10分,共20分)4.某地有一块梯形实验田,它的上底为m (m),下底为n (m),高是h (m).(1)用m、n、h表示这块梯形的面积S;(2)当m=8m,n=14m,h=7m时,求S.解:(1)S=12(m+n)h(2)S=12×(8+14)×7=77(m2)5.某商家为了给新产品做宣传,向全社会征集广告用语及商标图案,结果下图商标中标,求此商标图案阴影部分的面积.解:S阴影=14πa2+2a·a-12·3a·a=1 4πa2+12a2三、拓展延伸(每题10分,共20分)6.已知:单项式M、N满足2x(M+3x)=6x2y2+N,求M、N. 解:2x(M+3x)=6x2y2+N,2x·M+6x2=6x2y2+N∴N=6x22x·M=6x2y2M=3xy27.若(a m+1b n+2)·(a2n-1b2m)=a5b3,求m+n的值.解:(a m+1b n+2)(a2n-1b2m)=a5b3a m+2n b2m+n+2=a5b3m+2n=52m+n=3-2∴3m+3n=6∴m+n=2.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角平分线的画法、角平分线的性质1.(二)能力训练要求1.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1 2.会用尺规作一个已知角的平分线.(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在利用尺规作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探索精神.教学重点利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1.教学难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讲练结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图中哪条线段的长可以表示点P到直线l的距离?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如果老师手里只有直尺和圆规,你能帮忙设计一个作角的平分线的操作方案吗?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探究1想一想:下图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BC=DC.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 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角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教师活动: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角平分仪器的操作过程,使学生直观了解得到射线AC的方法.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课件,讨论操作原理.[生1]要说明AC 是∠DAC 的平分线,其实就是证明∠CAD=∠CAB .[生2]∠CAD 和∠CAB 分别在△CAD 和△CAB 中,那么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就可以了.[生3]我们看看条件够不够.AB AD BC DC AC AC =⎧⎪=⎨⎪=⎩所以△ABC ≌△ADC (SSS ).所以∠CAD=∠CAB .即射线AC 就是∠DAB 的平分线.[生4]原来用三角形全等,就可以解决角相等.线段相等的一些问题.看来温故是可以知新的.试一试:老师再提出问题:通过上述探究,能否总结出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般方法.自己动手做做看.然后与同伴交流操作心得.(分小组完成这项活动,教师可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启发和指导,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讨论结果展示: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已知:∠AOB .求作:∠AOB 的平分线.作法:(1)以O 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 、OB 于M 、N .(2)分别以M 、N 为圆心,大于12MN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 内部交于点C . (3)作射线OC ,射线OC 即为所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作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画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点拨:1.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于12MN的长”这个条件行吗?2.第二步中所作的两弧交点一定在∠AOB的内部吗?(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作法的理解,培养数学严密性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讨论结果总结:1.去掉“大于12MN的长”这个条件,所作的两弧可能没有交点,所以就找不到角的平分线.2.若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2MN的长为半径画两弧,两弧的交点可能在∠AOB•的内部,也可能在∠AOB的外部,而我们要找的是∠AOB内部的交点,•否则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得到的射线就不是∠AOB的平分线了.3.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第二步中的两个限制缺一不可.4.这种作法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探究2:做一做1[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折纸与剪刀,自己动手,剪一个角,把剪好的角对折,使角的两边叠合在一起,再把纸片展开,你看到了什么?把对折的纸片再任意折一次,然后把纸片展开,又看到了什么?[生]我发现第一次对折后的折痕是这个角的平分线;再折一次,又会出现两条折痕,而且这两条折痕是等长的.这种方法可以做无数次,所以这种等长的折痕可以折出无数对.[师]你的叙述太精彩了.这说明角的平分线除了有平分角的性质,还有其他性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做一做2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已知角的平分线,能推出什么样的结论.操作:1.折出如图所示的折痕PD、PE.2.你与同伴用三角板检测你们所折的折痕是否符合图示要求.画一画:按照折纸的顺序画出一个角的三条折痕,并度量所画PD、PE是否等长?拿出两名同学的画图,请大家评一评,以达明确概念的目的.[生]同学乙的画法是正确的.同学甲画的是过角平分线上一点画角平分线的垂线,而不是过角平分线上一点画两边的垂线段,所以同学甲的画法不符合要求.[生甲]噢,对,我知道了.[师]同学甲,你再做一遍加深一下印象.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叙述所画图形的性质吗?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观察操作得到的结论有时并不可靠,你能否用推理的方法验证你的结论呢?证一证:引导学生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 1,分清题设、结论,将文字变成符号并加以证明(一生板演)说一说: 引导学生结合图形从文字和符号的角度分别叙述问题1: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所画图形的性质吗?[生]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问题2:(出示)能否用符号语言来翻译“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句话.学生通过讨论作出下列概括:∵ OC平分∠AOB,PD⊥OA,PE⊥OB,∴PD=PE.于是我们得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三、用一用:1、如图,△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此例放到第二课时讲求证: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师生共析]点P到AB、BC、CA的垂线段PD、PE、PF的长就是P点到三边的距离,•也就是说要证:PD=PE=PF.而BM、CN分别是∠B、∠C的平分线,•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和等式的传递性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证明:过点P作PD⊥AB,PE⊥BC,PF⊥AC,垂足为D、E、F.因为BM是△ABC的角平分线,点P在BM上.所以PD=PE.同理PE=PF.所以PD=PE=PF.即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巩固所学及时点拨四.丰收乐园学生充分交流、各抒己见教后反思:本节知识的应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对距离把握不到位,点到直线的垂线段长才叫距离2、不会直接使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而是使用全等将性质再证一3、采用角平分线性质解题强调三个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教案慧光中学:王晓艳教学目标:(1)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2)能够运用性质定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教学重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它的应用。

教学难点:角平分线定理的应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索、研究问题,归纳结论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通过复习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引出角平分线上的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操作:(1)画一个角的平分线;(2)在这条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画出P点到角两边的距离。

(3)说出这两段距离的关系并思考如何证明。

2.定理的获得:A、学生用文字语言叙述出命题的内容,写出已知,求证并给予证明,得出此命题是真命题,从而得到定理,并写出相应的符号语言。

B、分析此定理的作用: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应用定理所具备的前提条件是:有角的平分线,有垂直距离。

3.定理的应用二.例题讲解:例1:已知:如图,点B、C在∠A的两边上,且AB=AC,P为∠A内一点,PB=PC,PE⊥AB,PF⊥AC,垂足分别是E、F。

求证:PE=PF(此题已知中有垂直,缺乏角平分线这个条件)例2:已知:如图,⊙O与∠MAN的边AM交于点B、C,与边AN交于点E、F,圆心O在∠MAN的角平分线AQ上。

求证:BC=EF(此题已知中有角平分线,缺乏垂直这个条件)三:课堂小结:①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所具备的前提条件是:有角的平分线,有垂直距离;②若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尝试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向角的两边引垂线段. 四:巩固练习1.已知:如图,△ABC中,D是BC上一点,BD=CD,∠1=∠2 求证:AB=AC分析:此题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然。

题中虽然有三个条件(∠1= ∠2;BD=CD,AD=AD),但无法证明△ABD ≌△ACD,所以必须添加一些线帮助解题。

方一、延长AD到AE,使DE=AD,再连接CD。

(此方法前面已经重点讲过,这里不再考虑)方二、过点D分别作DE⊥AB于点E,DF⊥AB于点F,①利用全等证明②利用面积相等证明2.练习的拓展:已知:如图,D是BC上一点,AB=3㎝,AC=2㎝求:① S⊿ABD :S⊿ADC② BD :CD五.课后小结1、本节课所学习的重要定理是什么?2、定理的作用是什么?应用该定理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前提条件?3、若图中有角平分线常采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是什么?4、基本图形拓展:此图中根据已知条件还可以得到那些结论?若连接AP,EF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反思慧光中学:王晓艳教师的成长在于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和进行教学反思,下面是我对这一节课的得失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11.3角平分线的性质的第一课时。

角平分线是初中数中重要的概念,它有着十分重要的性质,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二、学生情况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探索能力,求知欲强。

借助于课件的优势,能使脑、手充分动起来,学生间相互探讨,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教法和法学通过创设情境、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设计首先,本节课我本着学生为主,突出重点的意图,结合课件使之得到充分的诠释。

如在角平分线的画法总结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对比平分角的仪器的原理进行作图,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证明。

为了解决角平分线的性质这一难点,我通过具体实践操作、猜想证明、语言转换让学生感受知识的连贯性。

其次,我在讲解过程中突出了对中考知识的点拨,并且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实例,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美学价值。

再次,从教学流程来说:情境创设---实践操作---交流探究---练习与小结---拓展提高,这样的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想与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想与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像采用这种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一气呵成,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本节课的不足本节课在授课开始,我没有把平分角的学具的建模思想充分传达给学生,只是利用它起到了一个引课的作用,并且没有在尺规作图后将平分角的学具与角平分线的画法的关系两相对照。

在授课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些低估,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大包大揽,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在教学中总是以我在讲为主,没有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课堂所用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由于在开始的尺规作图中浪费了一部分时间,以至于在后面所准备的习题没有时间去练习,给人感觉这节课不够完整。

再就是课堂上安排的内容《角平分线的性质》说课稿慧光初级中学王晓艳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说明四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会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

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简化了证明过程,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2)会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了解尺规作图的原理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基本技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关于角平分线的判定,并体会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数学思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4、基本活动经验:体验从操作、测量、猜想、验证的过程,获得验证几何命题正确性的一般过程的活动经验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三)教学重难点进入八年级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难点是:(1)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中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正确理解;(2)对于性质定理的运用(学生习惯找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注重利用刚学过的定理来解决,结果相当于对定理的重复证明)教学难点突破方法:(1)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角平分线性质的本质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从而对性质定理正确使用;(2)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3)通过多媒体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进行学习.二、教法和学法本节课我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引导式探索发现法、主动式探究法、讲授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多思、多说、多练,坚持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教学辅助手段: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教学需要,我选择多媒体PPT课件,几何画板软件教学,将有关教学内容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进行直观地观察,并留下清晰的印象,从而发现变化之中的不变.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出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问题1 如图,要在S 区建一个广告牌P,使它到两条高速公路的距离相等,离两条公路交叉处500 m,请你帮忙设计一下,这个广告牌P 应建于何处(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 000)?[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激发情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引领学生进入实际问题情景中,利用信息技术既生动展示问题,同时又通过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生活。

学生动手画图,猜测并说出观察到的结论.李薇同学很快就回答:“在两条路夹角的平分线上,因为由昨天我们学习的角平线的性质定知道到角两边路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其余同学对这一回答也表示了认可。

此是教师提问:角平分线的性质的题设是已知角平分线,结论是有到角两边距离相等,而此题是要求角两边距离相等,那这个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吗?这二者有区别吗?”学生晃然明白过来这二者是有区别的,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只要后者是正确的,那李薇同学的回答也就可行了,这便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由此引入本节新课。

.[设计理由]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引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复习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为后续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储备.(二)、主体探究,体验过程问题2交叉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中的已知和结论,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个新结论正确吗?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再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验证结论,并用文字语言阐述得到的性质.(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追问1你能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吗?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写出证明过程.证明后,教师强调经过证明正确的命题可作为定理.教师归纳,强调定理的条件和作用.同时强调文字命题的证明步骤.[设计意图]经历实践→猜想→证明→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对于结论的验证,信息技术在此体现其不可替代性,从而更利于学生的直观体验上升到理性思维.追问2 这个结论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应用上有什么不同?这个结论可以判定角的平分线,而角的平分线的性。

质可用来证明线段相等.(三)巩固练习,应用性质。

让学生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分步来解决课前所提问题。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蕴含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又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让人人学到有用的数学。

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过程感悟。

在教学中,给学生一段时间去体悟,给他们一个空间去创造,给他们一个舞台去表演;让他们动脑去思考,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去描述,用自己的手去操作。

这种探究超越知识范畴而扩展到情感、价值观领域,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

为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判定证明完后,我让学生回头来解决问题1,对于问题1的解决作了如下分解:在问题1中,在S 区建一个广告牌P,使它到两条公路的距离相等.(1)这个广告牌P 应建于何处?这样的广告牌可建多少个?(2)若这个广告牌P 离两条公路交叉处500 m(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 000),这个广告牌应建于何处?(3)如图,要在S 区建一个广告牌P,使它到两条公路和一条铁路的距离都相等.这个广告牌P 应建在何处?这样有梯次的设问为学生最终解决问题1作了很好的分解,学生独立解决这道路问题也就变得很简单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