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 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
第一节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四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难点:
抗战后的国际国内形势、政治协商会议上的斗争;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基本经验的分析、概括。
[教学过程]
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
第一节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一. 解放战争的背景
(一)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
1. 有利方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旧的世界殖民体系日益瓦解。
2. 不利方面: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为建立世界霸权,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力图单独控制中国。
美国“扶蒋反共”政策: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使战后国际斗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1)德、日、意、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大大削弱,旧的殖民体系分崩离析。(2)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膨胀,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3)社会主义苏联和人民民主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日趋壮大。
面对这一局势,美国在对华政策上作出了很大的调整,改变了在二战中反对蒋介石反共和破坏统一战线的态度,制定出“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主要原因是:二战中,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必须联合一切力量共同对付德意日法西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力量正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中坚力量。二战结束后,世界各种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美国称霸世界和美苏对峙的新格局,出于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敌视和推行霸权主义以及扩张美国势力的需要,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企图建立一个在蒋介石统治下,听命于美国、享有大国地位的统一的中国,以便把中国作为遏制苏联势力在远东发展和控制民族解放运动的工具,并进一步维护它在中国的殖民利益。
(二)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双重:即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不同阶段,两大矛盾的地位有所变化。抗日战争的胜利只是基本解决了中日民族矛盾,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仍然存在,由于美国扶植蒋介石建立独裁统治,两大矛盾趋于合流,所以两大矛盾集中以国内阶级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
1. 主要矛盾的变化:抗战胜利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决,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国民党: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大规模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
3. 共产党:经过抗战,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有了较大发展,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全国人民及中间力量: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中间党派还要求走“美国式”资本主义道路。
二. 争取和平民主的政治斗争
(一)重庆谈判
1. 背景
(1)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商国事”的原因:
迫于国内外和平压力,特别是尚未做好内战准备,蒋介石玩弄起“假和平”阴谋。其真实意图是:一方面,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可宣传共产党无和平诚意,把内战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另一方面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利用机会准备内战,并通过和谈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实现其“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目的,不然也可假和谈之机争取时间,寻找借口以便发动内战。
党中央认为进行和平谈判是必要的。第一,经过八年抗战,人民迫切需要和平,休养生息;第二,通过谈判,能促进在和平条件下进行改革,这对人民有利,也是共产党努力争取的;第三,通过谈判可以揭露国民党的阴谋,以教育、团结广大人民,争取中间势力,孤立蒋介石。
(2)中共对策:提出三大口号;派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
2. 概况:毛泽东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陪同下,由延安抵达重庆进行谈判。国民政府被迫同意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10月10日双方代表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等。但对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开国会、定宪法,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愿。但由于国民党的内战方针既定,谈判只是国民党为备战放的烟幕弹,所以不可能在人民政权和军队的合法性上达成一致。
(二)政治协商会议
1. 时间、地点:1946年初,重庆。
2. 斗争焦点: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
3. 成果:由于全国人民的压力和共产党的努力,以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达成的有利于人民的协议有: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
三. 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爆发: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援助下先后向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等解放区大举进攻。
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首先,国共两党的阶级利益不同,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
党代表全国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其次,是由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且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虽有和平谈判的一面,但国民党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抱着和平诚意进行和谈,但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再次,由二战后的国际大气候决定。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的反共本质决定了美蒋勾结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二)战略防御阶段
1.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在战略上,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在战术上,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人。
2.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陕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主动撤离延安;西北解放军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山东: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74师。
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民主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土地问题。谁能解决这一问题,谁就掌握了战胜一切敌人的最伟大的力量。
一. 胜利发展的可靠保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一)主要原因
1. 这是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任务所决定的。
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随着抗战胜利,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国共阶级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解放战争就是以革命的手段来解决这一矛盾。这一时期中共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基本精神就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挖掉国民党反动统治在农村中的基础。当时流传着“前方打蒋军,后方挖蒋根”的民谣。
3. 解放战争发展的需要。
(二)纲领制定:1947年,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三)实施路线:各解放区迅速开展,并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四)结果及意义: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有一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这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的农民。
二. 胜利发展的转折点——战略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