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学鉴赏课程标准
【2024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课程编码〔〕承担单位〔〕制定〔〕制定日期〔〕审核〔〕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核心课,是职业资格证考试——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之一。
(2)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针对导游人员、讲解员、计调人员等岗位开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形成符合导游服务、讲解服务、计划调度等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并能够为专业实习和职业资格证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旅游地理》、《旅游学概论》、《中国历史文化概论》等,后续课程有《旅游线路见习》、《导游见习》、《旅游行业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
2.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旅游服务意识和旅游职业道德,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较为深厚的人文素养,形成规范的旅游岗位服务能力和职业能力,具有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学生毕业后可服务于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旅游人才。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全国旅游基础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形成规范的旅游服务岗位操作技能和服务技能,形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形成一定的旅游职业服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4.教学设计表3学习情境设计5.课程考核(1)考核方式:理论考核、实践考核、过程性考核(2)考核内容:包括三方面,即总成绩=学习态度10%+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40%。
学习态度包括日常出勤、课堂表现、课后自我学习情况等。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学习(3)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对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任职条件,与全国导游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也逐渐进行了改革。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高中生的要求,教育部制定并推行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一、课程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丰富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及灵活运用语言的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自觉学习和终身发展。
”这个目标包含四个方面:价值观、文化素养、语言基本功和语言技能。
二、课程体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和创新。
它由语文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学鉴赏、文化体验和实践活动五个部分组成。
其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阅读、写作、口头表达和信息处理”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指的是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运用技巧和语言应用能力等方面;文学鉴赏涵盖文学知识、文学审美和文学探究;文化体验是通过阅读、学习、参观、旅游等方式进行文化体验和思考;实践活动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方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体地学习,越来越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互动式教学、体验式学习、情境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并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养成。
四、教材选择《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材应具有广泛的知识覆盖面,可以反映出多方面的人类文化和思想,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化教学的需要。
另外,教材的选题、选材及教学方法应与“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体验和实践活动”等要求相适应。
五、考试方式《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高考的考试方式从传统的“课内考试模式”走向“综合测评模式”,考核体系变得更加多元化、科学化和公平化。
新的考试模式强调考查“语文核心素养、文学鉴赏、语言技能、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五个方面的内容,重视开放性、多样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更全面地展示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能力。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学时数:6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旅游现象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行社管理系导游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根据院编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制订的。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导游工作打下文化基础,使其能够宣传好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与旅游业,具备从事导游工作所需的旅游地理知识、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引导游客欣赏美景,感受文化,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具备从事导游工作所需的旅游地理知识,直接和具体满足游客的需要。
在课程结业时,学生应当能够做到:1、熟悉中国旅游资源;2、掌握中国旅游客源与客流、旅游交通的情况;3、掌握旅游路线设计的相关知识;4、熟悉我国各旅游大区旅游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特征与主要旅游路线;5、熟悉我国各旅游大区内旅游亚区和游览地;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2、了解旅游与地理的关系和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史略教学内容:1、旅游地理学概述2、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史略3、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教学重点:旅游与地理的关系、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旅游地理学学科性质教学建议:在介绍该学科时,注意激发学生对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作业建议: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二)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基本分类2、熟悉旅游资源的性质和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3、了解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教学内容:1、旅游资源概述2、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背景与特征教学重点: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旅游资源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旅游文化二、对象:三年制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三、课时:144四、学分:8五、课程目标《旅游文化》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酒店服务与管理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与旅游相关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知识,理解旅游的内涵,发掘旅游文化的价值,从而为今后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掌握与旅游相关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古代园林建筑文化、地理知识、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旅游文学等知识,使学生具备旅游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旅游基本文化常识。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能收集资料掌握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具备探究学习的能力。
·能识别我国主要的古代建筑,具有必备的旅游历史、地理知识。
·熟练掌握宗教的基本知识,能辨别宗教供奉对象。
·能熟练运用诗词名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通过各种研究活动加强动手能力。
六、设计思路本课程整合了《旅游概论》、《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历史文化》和《旅游地理》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框架,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要求,从岗位任务层面对服务人员所需掌握的旅游文化、知识、观念、行为进行分析,立足浙江旅游经济发展实际,按照专题进行内容的组织和设计,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旅游工作所需的旅游文化基础知识。
七、内容纲要八、教学方法与建议1.旅游文化面广,但各部分都涉及不深。
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针对班级的不同情况,展开具有特色的教学。
2.教学生如何主动学习,突出学生主动“学”的过程。
以每章节的活动为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工作。
3.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安排一些实地考察,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直观的了解。
4.在教学工作中,及时结合社会情况,融合新情况,新动态,新理念,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文学欣赏课程标准
《文学欣赏》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文学鉴赏课程代码:30070013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实践教学制定类别:☑修订□编制学时:48归属系部:素质教育部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授课学期:第一、二学期选用教材:彭雪华主编《文学欣赏》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一门三年制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理论课程,是依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企业实际需求设置的公共选修课程。
《文学欣赏》课程作为素质拓展课程,是通过对不同文体欣赏方法的介绍以及对各文体典型文学作品的赏析、解读、移情换位,在阅读或听讲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联想和想象,并在感情上获得快感和美感的一种精神活动,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学作品、人文精神、传统文化为宗旨,通过通过重返文学经典,促进学生整体精神素质全面、自由而充分地发展,扩展学生精神的丰富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就他们广阔而深邃的精神视野。
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育人文精神,提升审美能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三)课程基本理念1、秉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有“对象”意识。
自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二是树立“全人”的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2、通过混合式教学设计赋能学生。
充分利用团队自建的《文学鉴赏》在线课程资源和其他优质的慕课资源,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积极通过翻转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地采用“线上学习+习题讲解、线上学习+技能实操、线上学习+案例研讨、线上学习+小组项目”等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将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3、坚持反思教学贯穿始终。
旅游文化知识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旅游文化课程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和积累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文化素养,能更好的为游客提供适应其审美需求的导游讲解。
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本课程是对《旅游概论》课程内容的补充、提升和深入,是在《旅游概论》这门课程所学习的各种景观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对各种旅游景观背景文化的深入阅读,深入挖掘各种景观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同时也为《旅游业务流程原理与实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1.素质目标(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2)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3) 进行历史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文化素质;(4) 从而具备细心、周密、热情的服务意识,团结、协作、宽容的合作意识,灵活、克制、诚信的职业意识。
2.能力目标应用所学的中国传统旅游文化背景知识,深入分析各种类型旅游景观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具备个案分析能力。
通过调研,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分析旅游文化资源所蕴藏的深厚的旅游文化内涵;结合导游业务,能把握不同性质旅游文化景点的讲解侧重点;中西旅游文化比较分析。
结合中国旅游文化传统背景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中西旅游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分析。
3.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旅游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掌握旅游历史、宗教、园林、古代建筑、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熟练掌握各种旅游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把握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本质;熟悉各种典型旅游景点的传统文化背景讲解知识;运用所学知识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文化》学习领域(课程)标准课程编号:适用专业:旅游管理、旅游英语、导游课程类别:核心学习领域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52课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定位:《中国文化与旅游》是我院旅游管理系旅游管理、旅游英语、导游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设置突出内容的基础性、人文性和应用性,以适应岗位能力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专业综合运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同时,也可作为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公选课面向非旅游专业开设。
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突出人文精神教育思想理念,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渗透、贯穿到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建立在人文教育思想的平台上,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果。
实现学生技能由经验层面相策略层面的提升。
(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旅游山水文化。
2.了解旅游建筑文化。
3.掌握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文学。
技能目标:1.培养良好的旅游从业意识。
2. 具备逻辑分析、自主学习延伸能力。
3.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
素养目标:1.使学生理解旅游文化知识对专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
3. 培养良好的职业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
(三)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四)后续课程:《中国文化概论》二、课程内容标准(一)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三、课程实施建议(一)课程教学模式《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根据导游讲解所涉及的基本知识为主线,设计了七大学习领域,《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教学要打破以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导游讲解、导游服务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突出对讲解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的教学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展开,充分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理念;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知识和技能。
初中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山水 知人文
阅山水知人文——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设计背景“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旅游也是一种“阅读”,是打开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旅游中,我们不仅领略到山水风光、人文胜迹,还可以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这种人生阅历,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用文字记录这种人生阅历便是游记。
游记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启发我们的思想,让我们不出门便能自由看世界。
作家徐迟说:“游记,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学体裁。
”所以,阅读游记、学写游记既是语文学科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
《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四篇游记风格、写法各异,但都基本符合“游记”的特点,既“守正”又“创新”,便于学生集中学习,更好地了解游记这一文体。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揣摩和品味语言,体味作者独特的情思,提升对游记的认识,学会写游记。
《壶口瀑布》分别写雨季和枯水季节的两次游历,通过不同时间的选择和视角的变换,运用典雅凝练的语言,记述所见景象的同时,由水到个人,由个人到民族,表达自己游历“壶口”的独特感受,如同柔水中蕴育着力量,写实中蕴含着思想的奔流。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描绘了奇美壮丽、变幻多姿的各拉丹东雪山之景,又多次写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内心体验,表现了自然本身的伟大与神秘,以及作者对于自然伟力的敬畏之情,写实中融入了独特的体验。
《登勃朗峰》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以散文笔法描绘奇美景物,以小说笔法叙写奇人趣事,读来有种别样的幽默。
《一滴水经过丽江》以一滴水的独特自白起笔,以一滴水的前世今生为线索,借助“一滴水”的视角和口吻,描写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醇美和谐的人文气息,表达由衷的赞美之情。
单元写作练笔是“学写游记”。
一篇优秀的游记,至少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所至”,即交代游踪;二是“所见”,即描写景物;三是“所感”,即抒发感受,表达思考。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旅游文化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为专业一般课程,该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和积累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文化素养,能更好的为游客提供适应其审美需求的导游讲解。
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二、培养目标1、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具备旅游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传播能力。
(2)培养学生具备查阅信息、收集信息和处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具备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欣赏的能力;(4)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思路的能力;(5)培养学生对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的能力;(6)培养学学生具备制定工作计划步骤的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2)培养学生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协商能力;(4)培养学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纪律性;(5)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3、专业能力目标(1)知识能力:使学生能将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知识应用到旅游活动实践中,能胜任导游服务、景区管理、酒店管理等工作中对旅游文化应用的要求。
具体包括:掌握我国主要的历史、山岳、水域旅游文化;掌握我国主要的建筑、园林旅游文化;掌握我国主要的饮食旅游文化;掌握我国主要的民俗旅游文化。
(2)素质能力:在工作中能够熟练讲解旅游文化相关知识;能识别和鉴赏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表现内容和形式;能分析探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现象。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与前续课程的联系:“中国旅游地理”培养学生对我国主要地理资源的赏析,为本课程文化的赏析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文化课程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广而择重,博而求精,彰显中华,兼顾地域。
小学语文五册六单元文学欣赏教案
小学语文五册六单元文学欣赏教案语文是每个小学生学习的必修科目,其中的文学欣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在小学语文五册六单元中,文学欣赏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关于小学语文五册六单元的文学欣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欣赏的基本知识2.学习欣赏并背诵经典文学作品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教学内容1.了解文学欣赏的基本知识文学欣赏是指通过阅读、理解、欣赏文学作品来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学素养的一种方法。
在学习文学欣赏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例如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让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主旨和内容;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感受和思考。
2.学习欣赏并背诵经典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五册六单元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来进行欣赏和学习,例如《寻找生命的奇迹》、《小狗钱钱》、《伟大的母爱》等。
学习这些作品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静心阅读,再分析文章结构和表达方法,并进行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学作品。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文学欣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素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让学生进行朗读、讲故事、写作文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并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来表达。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1.采用思维导图等图像化工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结构和内容。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让学生在表达中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3.通过朗读、讲故事、写作文等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练习表达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文学欣赏的基本知识和表达方式。
2.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3.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通过考试、作业和口语表达等方式来检测学生对文学欣赏的掌握程度。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X100144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旅游英语授课单位:外语与旅游系学时:30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2010-9-6学分:2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2011-3-10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性质《旅游文化》是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酒店管理、导游、旅游英语)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学科课程,是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工作的基础。
它兼具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是与旅游密切联系的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及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文化及景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饮食节庆等文化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为适应导游业务及本专业的其他业务需要和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
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2课程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围绕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通过本课程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1)在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习领会我国旅游文化深厚的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民族自豪感;(2)在素质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培育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3)在能力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识别旅游文化的能力、分析探讨旅游文化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着力造就高素质的高职旅游人才。
1.3课程设计思路在现有条件下,以讲授为主,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学情,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教学内容----理论适度,形式多样,注重实践(2)教材:精心评估,科学选用;认真总结(3)教学参考:扩充相关资源,促进教学(4)教学理念: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实践能力(5)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方法(6)采用多种考核模式,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旅游院校《旅游文学》课程建设初探
关于旅游文学在旅游发 展当中的作用 , 一般都认 可 的是 : 文学 作 品在 旅游 景 区开发 中起 着很好 的宣 传作 用 , 许 多景 区正是 依靠文 学作 品而 名扬 四海 , 吸 引了各方游客前来参观 。 文 学作品在旅游景 区规划设 计 中也发挥着作用 , 重建 古建时可以借鉴相关文学作 品, 模 拟 文学 作 品的景 观也 成 为旅游 开 发 的~ 大热
事这 类工作 , 则可能是旅游爱好者 。 学习 旅游文学
作者 简介 :李凤霞 ( 1 9 6 7 - ),女 ,河北丰宁县人 ,河北旅游
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硕士研 究生,主要从事
语言学及职教研究。
课对 他们有 着程度不 同的意义和作用。
囫
第1 8 卷 第4 期
孝凤霞
离职旅游院枚 《 旅游文学》课程建设{ } 刀 搽
摘 要 : 随着我 国旅游业 的快速 发展 , 需要 大量的 高素质旅 游从 业人 员。 目前 , 我 国众多的高职院校都设置 了 旅 游类的相
关专业。 但 在课程 的设置上 , 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基础课 的倾 向, 导致 学生人 文素质普遍缺失 , 非常不利于学生将来职业的全 面 发展 。 高职旅 游院校开设 《 旅游文 学》 课的情况各 有不同, 有必要对此课程 的建设做进一 步的研 究。 关键词 : 高职 院校 ; 旅游文 学 ; 课程建设
点。 优 秀的文学 作 品影 响深远 , 对旅游产 品有着 很好
的定位 作用 , 有 助于提 高其文化 内涵。 如 何有效 地利 用文学 作 品, 是 景 区开 发的一项 重大任 务 。 旅游 文学 成为旅游风景名胜的名 片 , 旅游文 学有助于旅游景观
的传播。
此外 , 旅 游文学本身也是旅游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
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
四、课程结构1.设计依据(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切实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
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线,体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认知为基础,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研学活动的文化性、科技性、自主性和社会性,让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提升终身发展所需的情商和智商,做全面发展的人。
(2)社会转型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关键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且文化日益多样化。
时代背景对当前和未来的人才需求体现出重质量和多元化的趋势。
研学旅行课程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提供现实的、探究价值高的研学资源,满足学生深入探究和多元化学习的需求,帮助学生培养生活技能和集体观念,养成自理自立、文明礼貌、互勉互助、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等优秀品质和精神,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3)学科融合综合教育的趋势当前突显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关注学科融合,打破学生偏科局限。
研学旅行的课程包括地理类、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内涵丰富,涵盖中小学各个学科。
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将面对自然和社会复杂情境中的真实的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因此,研学旅行是我国当前以学科教育为主的情景下试行综合教育的重要途径。
2.结构研学旅行课程需要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三个学段七个年级实施,原则上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在完成要求的研学旅行课程后,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各学段的研学旅行范围可以在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拓展,比如小学阶段也可开展国内的研学旅行,甚至到境外进行研学。
研学旅行课程可分为地理类、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类别。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二、适用专业本课程标准适用旅游管理专业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普通职业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现导游岗位服务与技能培养的一门专业必修核心课程。
其他酒店管理等旅游管理大类专业的本门课程标准参照此标准编制。
四、教学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论结合实际,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我国包括建筑文化、古代美术(雕塑书画)、陶瓷玉器、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及宗教文化在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态与内涵,培养学生运用文化知识对我国某类旅游资源或某个旅游景点、景区文化现象进行解读。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通过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系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爱国之情,具有欣赏美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的内容应用到相应的岗位中,具备上岗的相应能力。
(一)知识目标1.掌握旅游概念、分类与特点,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熟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当代旅游业发展概况。
2.了解宗教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熟悉宗教名胜古迹。
掌握宗教的建筑布局,辨别相应的特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宗教知识。
3.熟悉我国各风景名胜旅游区的楹联、碑刻、摩崖石刻是如何把诗词、游记与书法艺术完美结合起来的。
熟悉我国传统的戏曲歌舞对旅游的巨大影响。
熟悉书画雕塑、民间工艺与旅游的密切关系。
4.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掌握古代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等级、分类、主要特点。
5.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渊源、主要类别、构成要素、构景方法和主要特点。
学会探究隐藏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面的深厚文化内涵,包括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和山水精神。
6.掌握民俗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礼仪、文化传统、生活禁忌、婚嫁、丧葬等。
《汉语言文学知识》课程标准
《汉语言文学知识》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汉语言文学知识二、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1、前言1.1课程标准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作用主要在于让学生掌握与导游工作相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其中主要是现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古汉语诗词和对联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和旅游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常识,学会遣词造句并能在以后的导游工作中较为熟练地加以运用,以达到丰富导游讲解的文化内涵,增强导游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艺术性,提高导游工作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通过工作任务来整合相关知识与技能,将该课程设计成任务引领型课程。
本课程的相关工作任务是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汉语言文学知识内容与过程作为主线进行划分和设计,以阐述汉语言基础知识为重点教学项目,按现代汉语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汉语表达、旅游文学欣赏逐步递进的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循环渐进地认识和掌握汉语言的主要技能和要求。
本课程立足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导游岗位职业能力考核标准为知识和技能学习深浅度的衡量依据,通过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的教授,结合操作实训,使学生达到掌握语言常识,学会遣词造句并能灵活运用。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68时课。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现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古汉语诗词和对联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和旅游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提高导游工作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能在导游工作中较为熟练地加以运用与导游工作相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
为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和协作的思想品质,树立服务意识,在此基础上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能适应以后出去工作的需要。
《旅游诗词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诗词鉴赏》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0080012课程名称:旅游诗词鉴赏英文名称: The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Tourism poetry课程类别:通识课课程模块:文学与艺术课程性质:选修学时:32学分:2适用专业:全校先修课程:大学语文二、课程设计的目的本课程虽然是一门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也可以作为旅游类专业选修课。
课程旨在针对历朝历代的文学家、诗人在旅行途中所见所闻所想而写作的经典诗词作品进行深入鉴赏性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经典诗词作品的创作方法,去运用到对自身旅行过程的见闻进行创作和思考。
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游记辞赋、唐宋诗词旅行游记篇章、部分中国经典景区的代表性对联。
通过本课程的选修,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旅游景观的认识、鉴赏和感悟能力,还能增长知识、为未来神游九州、访古寻幽探胜打下基础,从而极大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诗歌是中国普通本科院校比较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更是中国大学比较缺乏的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以唐宋诗词为核心内容的国诗鉴赏和创作学习,不仅仅让普通高校的学生能够接受到艺术和美育课程的教育,更因本课程内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个代表而认识到传统诗教中的温柔敦厚对人的重要感化意义,从而使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也能够诚意正心。
另一方面,本课程还能够对旅游学相关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起到补充、加深和融通作用,比如《旅游概论》、《景区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公共政策》、《景观设计》和《旅游目的地营销》等课程。
三、课程设计内容1.第一讲诗词常识讲解:诗词格律讲解(1)唐诗与宋词格律:音调和声韵(近体诗与词谱)●平仄音调:平上去入与现代四声比较●叶晕:《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粘对●对仗技法●宋词之格律●宋词主要词牌介绍(2)什么是旅游诗词:类型和意义课程思政:在回顾中国近现代一百多年来诗歌简史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建国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国家大背景,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问题。
旅游诗歌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旅游诗歌教案模板范文初中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对旅游诗歌的兴趣。
2. 通过欣赏旅游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旅游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旅游意识。
教学重点:1. 旅游诗歌的基本特点2. 旅游诗歌的欣赏方法教学难点:1. 旅游诗歌的深层意境的理解2. 将旅游诗歌与实际旅游体验相结合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旅游诗歌材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旅游诗歌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旅游诗歌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篇旅游诗歌,如《登鹳雀楼》。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教师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教师讲解诗歌的欣赏方法,如关注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
三、学生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选择一篇旅游诗歌进行欣赏,如《望庐山瀑布》。
2. 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3. 学生将自己的旅游体验与诗歌相结合,体会诗歌中的旅游之美。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旅游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旅游诗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选择一篇旅游诗歌进行深入欣赏,并结合自己的旅游体验,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2. 学生收集相关的旅游诗歌材料,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旅游诗歌,让学生感受到了旅游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引导学生将旅游诗歌与实际旅游体验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旅游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文学鉴赏课程标准
旅游文学是指以旅游为主题,以游记、游记体小说、游记体散文等文学形式来表现旅游经历和旅游心情的文学作品。
旅游文学鉴赏课程旨在通过对旅游文学作品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作能力。
本课程标准旨在明确旅游文学鉴赏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指导。
一、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旅游情感和文学价值。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对旅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二、课程内容。
1. 旅游文学概述,介绍旅游文学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2. 旅游文学作品鉴赏,选取代表性的旅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包括作品的结构、语言、意象、主题等方面。
3. 旅游文学作品创作,引导学生进行旅游文学作品的创作实践,包括游记、游记体小说、游记体散文等形式的写作。
4. 旅游文学作品欣赏与评价,学习如何欣赏和评价旅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要求。
1.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
堂讨论和作品创作。
2.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生动形象地呈
现旅游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和想象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表达
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4. 鼓励学生进行作品创作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旅游情感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潜力。
四、评价标准。
1. 考核学生对旅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包括对作品结构、语言、意象、主题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
2. 考核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水平,包括游记、游记体小说、游记体散文等形
式的作品创作。
3. 考核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包括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和独特见解的表达。
通过对旅游文学鉴赏课程标准的明确和落实,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
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潜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