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观课报告——教学结构维度

合集下载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角的认识》是一节适合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角的认识,领悟角的概念与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角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认识角、测量角、角的比较”三个部分展开,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角的概念和性质,能够正确测量角,并掌握角的单位;2.能力目标:能够观察、比较、判断和推理角的大小关系;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概念、性质和测量角的方法;2.教学难点:分辨角的大小,抓住角的特点进行比较。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计分尺、直尺、手绘角图、活动卡片;2.教材准备:《数学》课本。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出示几个直角、锐角、钝角的图片,让学生先自由发言,谈谈对角的认识,如何区分角的大小。

2.观察实物,认识角(15分钟)老师拿出计分尺,向学生充分展示各种角度的计算尺寸,引导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关系,并向学生提问,帮助学生认识、比较和判断角的大小。

3.角的测量(15分钟)(1)概念再现:老师出示手绘角图,让学生理解角的定义,并指导学生明确角的两边和一个端点的概念。

(2)测量方法:老师示范如何用直尺和计分尺来测量角,并让学生尝试测量一些简单的角度。

(3)角的计量单位:教师向学生介绍角的计量单位“度”的概念,并带领学生测量和记录几个常见角度。

(4)练习与巩固:学生进行角度测量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4.角的比较(20分钟)(1)角的分类:向学生介绍常见的角分类并进行解释,如锐角、直角、钝角。

(2)角的比较:老师出示活动卡片,卡片上画有不同大小的角度,要求学生按照顺序进行排列,并说出每一对角的大小关系。

(3)两角之和:帮助学生思考两角之和的性质,并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5.总结与归纳(10分钟)师生共同总结角的概念、性质和计量单位,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角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观课报告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观课报告

课堂教学观察报告——《角的度量》一、观察角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小学数学总体目标也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的。

二、课堂观察和分析的程序1.目的设定(背景分析、技术选择)2.课前准备(座位表、问卷表、摄像机、录音机)3.听课(现场观察记录)4.师生访谈5.录像带分析(全息实录整理、录像信息技术处理)6.执教老师自我反思与评价。

7.完成分析报告三、观察结果和整体分析《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下面我就这节课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老师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帮助学生构建新的概念。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所以本节课一开始,老师就组织学生回顾旧知“角的定义”并让学生任意画一个角,为促进概念的同化,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在“比”字上下功夫,从一开始同桌比谁画的角大到渐渐学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确切度数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十分顺畅又前后呼应,感觉是那么顺理成章。

当然,对于这堂课还有个人的一些建议:教学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如中心、0度刻度线时应让学生指一指,并练习说一说,这样在后面学生说自己量角的方法时语言表达就会更准确了。

另外,在出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口诀之后,都是师自己在解释,我觉得这里我安全可以放手叫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样效果会更好。

注重学生体验,构建抽象概念——《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观课报告

注重学生体验,构建抽象概念——《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观课报告

注重学生体验,构建抽象概念一一《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观课报告《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角的概念比较抽象,低年段的孩子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角的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积累和深化。

XX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以下几个亮点:1尊重儿童的经验,展开新知教学。

“角”对学生来说并陌生,但生活上的角和数学概念的角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XX老师为了避免学生对生活中角的负迁移,选择从平面图形入手,以“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角的整体形状,同时也能感受到角是平面图形的一部分,构建了角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为后续的角的分类、角的大小等学习打好基础。

2.符合儿童的思维,创建动手操作活动。

XX老师通过“摸角”“做活动角”等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辨识角的特征,促进学生的抽象思考,形成对角的特征、特点的认识。

3.注重儿童的表达,贴近学生的理解认知。

“角的初步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教材中没有明确给出角的定义,也没有明确给出角的大小。

XX老师通过巧妙地利用“儿童化的语言”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重难点。

这节课听完后,我有几点疑问:1学生在指出桌面上物体中有没有角,这个环节中,将钟面上的角指错了,XX老师没有指出,但也没有处理。

是否可以在教学完角的特征后,再把这个问题指出来,让学生再次判断一下,可以在纠错的同时加深印象。

2•再让学生用手摸角时,对角的特征里“尖尖刺刺的““边平平的,,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过渡有点牵强。

而且,这个两条边是直直的,没有强调。

是否可以在板书时,加上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并让学生多复述几遍,学生会对角的认知更加完善。

3.XX老师在评价学生时可以再多一些“儿童化”“幽默化”的语言,好的评价语更能够调动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验、探索、游戏”中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

在“体验、探索、游戏”中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

在“体验、探索、游戏”中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程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上有认知的冲突,有智慧的碰撞。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一、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

程老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

例如:在引入课题后,程老师先告诉学生:“角爱捉迷藏,它藏在我们周围,仔细观察,角在哪儿?”让学生找出呈现在各中物体中的角;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在学生明确了角的认识、学习画角后,她又告诉学生:“角还在我们的身上呢,请你抬抬胳膊,踢踢腿,活动活动,同位两人互相找找,角在哪儿?”这样,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操作中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这堂课中,在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做一做、玩一玩的活动。

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

让学生摸一摸找到的角,为学生学习角建立表象。

画角这一环节,程教师先根据有的学生指角只指顶点,就问“我把你指的角画下来。

”“只画一个点,可以吗?”“还要怎么画?”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

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角的认识观课报告——教学结构维度

角的认识观课报告——教学结构维度

《角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教学结构维度磨课,就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课。

好课是“磨”出来的,通过磨课,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通过磨课,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生成教学智慧,让教师从平凡走向卓越。

我们组的观察维度是教学结构,主要结合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各环节时间的分配进行分析评价。

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较合理,教师引导及时恰当。

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教师由浅入深、轻松愉悦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师亲切的表情、流畅的语言、课件的精心准备等等方面都为学生的引领提供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一、教学结构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五个教学环节:(一)复习导入(5分钟)在课的起始环节,陈老师的导课简单清晰、清楚利落,在巩固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的同时,通过描述几何图形的特点来引出角,并书写课题,引出新课,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就实实在在的隐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观察信息,引出本节所学(4分钟)在这个环节中,陈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观察信息窗口,让学生找出信息窗口中的角,陈老师利用多媒体将典型的画了出来,为后续的验证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2分钟)此环节学生用手里的圆形卡纸尝试折角,感受角的特点——尖尖的角,两条直直的边,并认识了角的顶点和边,尝试让学生在图形上面找到角,并总结了角的共同特点。

在这个环节中围绕学生的猜测,老师引导学生找角,并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己体验寻求答案,同时老师深入每个小组,参与验证过程,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也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陈老师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以自主发现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自主地探究发现。

角的认识的知识分析和教材分析

角的认识的知识分析和教材分析

“角的认识”知识、教材分析和教学处理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秦仕祥本节课是初步认识角,对于学生来说只要初步认识角就达到教学目标了,但是作为教师就不能停留在角的初步认识水平,要想把“角的知识”正确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就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角的知识”,把握角的知识本质,了解这里的角与后面学习的角之间的联系,知道现在应该教到什么程度,为后继角的知识学习预留哪些接口。

下面我就角的知识本质、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处理与大家作个有益发探讨。

苏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角的认识编写分五个板块:第一板块:创设生活情境,引出角的名称。

64页的开始的两个小朋友做纸工的情境,图中有剪刀、五角星、三角形、钟面、纸工簿、正方形、三角板等物品,这些物品中都有角,让学生在这些物品中找角,以此引入角的教学。

问题1:这个情境编写的意图是什么?主要体现了数学数学研究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这样就改变了数学冷冰冰的面孔,使数学知识变得亲切、可及,为进一步研究角奠定心理基础。

第二板块:观察实生活物体,提取角的图形。

剪刀、三角形和钟面上都有角,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寻找到这些物体上哪里是角,再去除与角无关的要素、保留角的关键要素:剪刀保留两条刀口、三角形保留两条直角边、钟面保留时针与分针提取出角的形状。

问题2:这样的编写的的意图是什么?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数学就是生活之中,由生活中的角抽象出数学上的角知识,体现数学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探究角的本质、角的构成要素提供研究素材。

第三板块:研究角的图形,了解角的组成。

让学生观察抽象出的三个角的图形,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找出三个角的共同的属性:都有两条直直的线、一个交点。

在利用图直观与文字表述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两条线的交点是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两条变,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这个板块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和关键,这个板块的教学关系到学生对角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关系到角的大小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课堂观察报告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课堂观察报告

《角的初步认识》课堂观察报告
在磨课活动中,我观察了朱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课例,观察点是教与学的策略运用与实际效果。

通过课堂观课和反思分析,我主要发现朱明珠老师以下三点运用的比较到位:
1.借助实物实际操作,引发学生认知的矛盾。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尺上的角,然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此时学生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只指了一个顶点,然后教师就此引出问题,“这个点就叫做角了吗?”学生自然就会对角的概念展开评析,通过讨论对这种认知的局限性进行突破,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掌握了概念的本质。

2.重视和加强变式练习,拓展巩固概念的本质。

教师通过出示6个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角?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充分地讨论,使学生对角的概念认识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到这一步,学生可以说已经较全面地认识了角的概念,抽象思维也有了十分明显地提高。

3.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注重学生参与体验活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当中。

在本节课中,朱明珠老师为同学们准备大量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角,然后在全班同学当中进行展示,并结合角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评,学生的手、眼、脑等多感官的参与,有助于对概念的掌握。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角的初步认识》观评报告

《角的初步认识》观评报告

《角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2019年的远程研修,给我们呈现了三节精彩的观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秀丽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导入时刘老师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图片上有哪些是角的形状,然后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

刘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

如让学生去找一找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

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

刘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三、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发挥刘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好教师。

特别是分小组讨论比较哪个角大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

在学生汇报了讨论结果后,刘老师加以总结规范,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

《角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

《角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

《角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

本节课老师重点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连贯、流畅、自然,给老师们呈现了一节非常精彩的课。

一、整节课的流程非常清楚,脉络清晰,环环相扣:首先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1.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2。

利用活动角道具,和学生玩变变变的游戏,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着重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3、是通过练习巩固角的知识。

在整堂课中,老师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整节课老师的教学是富有激情的,语言是丰富的,态度相当和蔼,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讲课老师注重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理解角的组成。

在认识角时,借助主题图找校园里的角引出角的课题,然后从生活中的图形中找到角,并讲明角的组成,通过多次指角,判断角,画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四、利用活动角张开的大小,得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有效地突破了难点,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角大小的变化,既客观又形象。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

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

例如: 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出示了各种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认识》课堂观课报告及评课记录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认识》课堂观课报告及评课记录

课堂观察报告
评课记录
赵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与时间,自己只是引导者、聆听者。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一步步的质疑,不断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信心。

张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陈增梅老师: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与提高。

王元花老师:从对折线统计图的初步认识到知识探究到练习巩固,老师自始自终是一个聆听者,引路者,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败点、难点、疑点进行鼓励、点拨、引导。

张玉老师:在小组合作探究时,老师时不时表扬学生:这组的同学真聪明,想到了很多办法、这位同学举手找老师帮忙呢!这位女生在书中找答案呢!这组同学在讨论呢……老师在巡视过程中不断赞美行之有效的学法,看似不经意,实则用心良苦,将学法润物细无声浸透学生学习之中,这真是难能可贵!。

小学数学《认识角》总结报告

小学数学《认识角》总结报告

小学数学《认识角》总结报告让同学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学问,体验学问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

在教学设计上,我做到了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以同学进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老师恰到好处地引导下,让同学乐观主动地参加学问形成,进展的全过程。

1.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做到了内容多但有结构、有层次。

本节课的.教学容量相对来说较大。

要教会同学指角、认角、找角、比较角、分辩角等很多学问。

但我力求做到多而不乱,并尽量给同学制造一个轻松开心的学习氛围。

让同学在玩中学,学中玩。

2.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同学的主动性,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让他们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同学的自主学习,于是,我在课堂中始终贯穿认一认,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同学观看、操作、探究,成为学习的仆人,加强同学动手操作以及培育初步实践力量的培育。

把力量培育纳入课堂中。

3.在练习的设计上注意对所学学问的巩固和拓展。

首先,练习的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

其次,注意了趣味性和探究性。

也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增加形象感,直观感。

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当然,任何课堂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对同学整体照看的不够,尤其是在同学展现环节。

当同学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精确时,老师没有准时指出和订正。

在练习的反馈上也不是很透彻和全面。

另外老师的语言也有不恰当之处。

老师在在课堂教学中的敏捷性还有所欠缺,驾驭课堂的力量和教学机灵还有待提高。

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探究,信任自己肯定会有所提高。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听课报告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听课报告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听课报告
本次听课是关于二年级数学《认识角》的课程。

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讲解了角的概念和角的种类,并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概念,加深对角的理解。

首先,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了角的概念和符号,并让学
生举起了手指用手指比划出角的形状。

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定义了角的概念,即由两条直线或线段在空间中围成的部分。

然后,教师还通过多个实例向学生讲解了角的种类,如零角、钝角、直角和锐角等,并对学生进行了抽查和练习。

其次,教师利用白板展示了多组角,并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角的大小和形状,让学生加深了对角的认知。

同时,教师还让学生利用两条直线和一张纸,进行实际的测角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角的度量方法。

最后,教师还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了角的另一种理解方法。

教师拿着一张纸,将其叠起来,成为角,然后让学生看到纸的不同角度可以形成不同的角。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角的形成的方式和不同种类角的特点。

在整个课程中,教师不仅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讲解了角的概念和种类,更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真正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本次听课,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师的教学精神和教育教学的意义,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角的概念和角度测量方法。

观课报告Microsoft Word 文档

观课报告Microsoft Word 文档

《角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
观看了王老师的课,下面就“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观测点的观察情况作一简单分析。

教学开始,王老师由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入新课----角的初步认识。

老师让学生观察信息窗中的信息,从图中找角,并抽象数学中的角,然后让学生找平面图形中的角。

再带领学生通过折角、摸角,体会角的特点。

(通过折一折、摸一摸,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角?学生讨论出答案后,出示儿歌,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了角的意义。

通过让学生自主画角,课件展示画角的方法,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找生活中的角,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认识直角时,课件出示一组角,师问:哪几个角是一样的?从而让学生找出直角,认识直角。

角的大小的比较,让学生用活动角来比较,加深印象。

通过回顾整理,复习所学习的知识。

纵观全课,1、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数量适中。

2、问题的衔接度好。

上下问题都相连,让学生一步步明白。

3、除了提问以外,教师还安排了其他的学习形式,学习形式多样体现老师为引导者,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理念。

王老师这堂课提问恰到好处,让学生一次次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标下教与学的新观念,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初中角的观课报告

初中角的观课报告

初中角的观课报告一、教学内容本次观课的教学内容是七年级数学课,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应用。

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包括PPT讲解、板书讲解和举例说明等。

其中,PPT讲解结构清晰,重点突出,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知识点;板书讲解则是在PPT讲解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拓展,加深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举例说明则是通过具体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应用,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方法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引导、提示和讨论等。

在讲解环节,老师采用了PPT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以清晰明了的语言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核心内容。

在示范环节,老师则通过具体实例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引导环节,老师则通过问题和引导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和深化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提示环节,老师则通过提示错误或者提出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错误和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讨论环节,老师则通过小组讨论或者全班讨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化思考和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次课堂的观察,我认为老师采用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如下:1.学生听课效果良好,注意力比较集中,课堂纪律较好。

2.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较高,基本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可以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在课堂互动中,学生表现活跃,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4.通过老师对掌握程度不够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能够更快速地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本次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点,提高了思维和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十分有益。

同时,我也从这节课中学到了许多实际操作的经验,这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角的度量》观课报告

《角的度量》观课报告

角的度量观课报告一、观看课程本次观课的课程是“角的度量”。

该课程是一节初中数学的课程,授课老师详细介绍了角的概念与度量,并以多个例子进行了讲解。

二、课程内容1. 角的定义授课老师首先介绍了角的定义,即由两条射线共面、公共端点组成的图形形成的角。

并指出了角名称的命名方式,比如用字母表示角的顶点,用该字母下方同侧的两点表示两条射线,然后用这三个点按照顺序表示一个角。

授课老师还提到了什么样的图形无法形成角,如三条线段的交点不满足共面的条件等。

2. 角度制和弧度制接着,授课老师讲解了角度制和弧度制的概念和转换。

其中角度制是指以直角为基准,将圆周分成360份来度量角度大小的制度。

而弧度制是指以半径为单位,将圆周分成$2\\pi$份来度量角度大小的制度。

通过多组例题的演示,授课老师让我们了解了在不同制度下如何进行角度度量,以及如何对于角度制和弧度制之间的转换。

3. 角的度量最后,授课老师讲解了角的度量方法及相关公式。

包括平角为180°、直角为90°、钝角为180°至90°、锐角为90°以下四种情况,并提出了计算角度的方法以及如何使用三角函数等公式计算角度大小。

这部分的内容结合了多个例子的演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如何对于不同类型的角进行度量,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三、我的收获通过这堂课的观看,我对于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程中,授课老师给出了很多例题,并且对于每一种角及其度量方式,都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和讲解,让我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丰富和牢固。

同时,在课程中我还学会了如何使用三角函数等方法计算角度大小,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也大有用处。

通过这次学习,我觉得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四、总结本次观课的课程《角的度量》让我对于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计算方法和公式,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认识角》教案、说课稿及反思

《认识角》教案、说课稿及反思

《认识角》教案、说课稿及反思认识角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四册“认识角”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使学生初步学会做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3、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4、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5、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度的方法,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角度的大小。

教学准备:三角尺、小棒、纸、钉子板、硬纸条、图钉、扇子等。

教学过程:一、认识角一、认识角1、情景导入:今天倪老师带大家去图形王国走一走,(出示礼物)你们看喜欢吗?请你说出这些物体的面是什么图形?出示正方体学具,学具盒、笔筒等。

今天我们继续在这些平面图形中来发现新朋友,它就是角,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板书)2、生活中,我们在许多物体的面上都可以找到角,那你在图上那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呢?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3.展示三角尺,演示角度,点名学生点出角度。

教学角各部分名称角的自我介绍。

在黑板上画角。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4、练习想想做做 1 现在你们认识角了吗?那角要考考大家。

角:我有几个小伙伴,他们都说自己是角,你们能来判断一下那些是角,那些不是角吗?为什么?1 分别用手势表示,先思考老师说开始再表示。

2 说说图一的顶点和直直的边。

3 说说2、4不是角的想法。

4转动、张开第一个角问:它还是角吗?5、指角:正确指出三角板上有角6、找身边的角。

7、想想做做2你能数出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吗?打开书本66页,把结果填在()里,出示题目,集体交流。

二、不同方法做角1、角在生活中到处可见,那你想不想亲手做个角呢?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看看有些什么?每组小朋友分工合作,尽量把这些材料都用上,做出各种不同的角来(用2根小棒做一个角)2、学生做角。

小学数学观摩课《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和反思

小学数学观摩课《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和反思

小学数学观摩课《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角的认识》一节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认识的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认识角。

了解角成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并学会自己画角。

学情分析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激发认识角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的愿望,进一步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其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二、观察交流,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三、主动探索,掌握量角的方法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120的角,与同桌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2、引思:你知道这个角多大吗?)5、设疑:为什么这几位同学量的结果不同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谈话:为了准确测量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

(量角器)二、观察交流,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1、观察: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同桌互相说说。

角就是1的角,“度”是计量单位,用符号“0”表示,(板书10)这就是10记作10。

(2)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中心、内外刻度线等。

让学生再次观察量角器,说说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

三、主动探索,掌握量角的方法1、组织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
——教学结构维度
磨课,就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课。

好课是“磨”出来的,通过磨课,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通过磨课,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生成教学智慧,让教师从平凡走向卓越。

我们组的观察维度是教学结构,主要结合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各环节时间的分配进行分析评价。

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较合理,教师引导及时恰当。

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教师由浅入深、轻松愉悦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师亲切的表情、流畅的语言、课件的精心准备等等方面都为学生的引领提供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一、教学结构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5分钟)
在课的起始环节,陈老师的导课简单清晰、清楚利落,在巩固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的同时,通过描述几何图形的特点来引出角,并书写课题,引出新课,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就实实在在的隐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观察信息,引出本节所学(4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陈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观察信息窗口,让学生找出信息窗口中的角,陈老师利用多媒体将典型的画了出来,为后续的验证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2分钟)
此环节学生用手里的圆形卡纸尝试折角,感受角的特点——尖尖的角,两条直直的边,并认识了角的顶点和边,尝试让学生在图形上面找到角,并总结了角的共同特点。

在这个环节中围绕学生的猜测,老师引导学生找角,并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己体验寻求答案,同时老师深入每个小组,参与验证过程,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也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陈老师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以自主发现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自主地探究发现。

此环节,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

在这个环节中也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探讨,在课下磨课交流时,老师们提出了几点小建议。

例如,从时间分配上来看,这个环节的时间可以稍稍进行延长,这样就会给学生多去思考讨论的时间;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活动的要求可以用课件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会更加明确。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3分钟)
让学生经历了明确探索目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班内汇报交流——相互质疑问难——教师升华讲解——巩固拓展应用的几个重要环节,注重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渗透与培养。

质疑问难是
“互助自学”的体现,它能使学生在“互助”中乐意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知识。

此环节中,判断多媒体呈现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巩固了角的特点;学习画角,需要用铅笔、尺子、纸、并学习了画角的步骤,进一步体会角的特点,并在练习中学习了如何画角;最后陈老师拿出一张纸,剪掉一个角,让学生观察,剩下的部分有几个角,学生找出后教师展示。

练习设计层次清晰,可操作性强,基础题型以及拓展题都很好的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画角环节中一方面巩固了新知,另一方面又是新学习的内容。

通过师生共同探索、学生组内探索、学生独立探索这三步,不同层次的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利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

(五)课堂评价及小结(6分钟)
陈老师在此环节通过寻找运动场上的角,欣赏角带来的美感来让学生体验角的特点,并通过平面图形引出角,总结角的特点。

总的来说,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陈老师把教学的重心落在让学生认识角的探索理解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述观课中发现,陈老师能够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引领学生一步步探究知识,从对旧知识的认知体系迁移到新知识的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环节清晰自然,语言流畅,引导及时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