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

一、课程实施的涵义

1.课程变革: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课程变革。

2.课程计划:是对课程变革的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方案的制定。

3.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4.课程采用:是指作出使用某项课程变革计划的决定的过程。

5.课程变革过程:一个完整的课程变革过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环节、课程采用是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个阶段,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是否决定采用某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是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二个阶段,它关注的焦点是课程实践中实际发生的变革的程度及影响变革的因素、课程变革的最后阶段是对变革总过程的评估,即课程评价,它包括了课程变革的所有方面,其目的在于确定哪些因素与变革的研究和传播有关,怎样测量变革的实施程度,以及如何评估课程变革产生的预期或非预期的实际效果、课程变革是这些环节之间动态的,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而非单向的由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线性运作过程

6.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

(1)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是就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理解的课程,这种理解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从而减弱正式课程的某些预期的影响。

(4)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领会的课程与他们实际实施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教师常常会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的变化对理解的课程作出调整。

(5)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也即课程经验。

二、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

1.为了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

2.为了理解教育变革失败的原因。

3.为了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作出解释。

4.为了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如课程采用)相混淆。

第二节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课程实施的取向是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实施的取向集中表现在对课程变革计划与课程实施过程之关系的不同认识方面。

一、忠实取向

(1)涵义: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

(2)基本特征:忠实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在忠实取向看来:①课程是指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指导用书,教师的教案或课程革新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内容、②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③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种线性过程:课程专家在课堂外制定出变革计划,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变革计划、④教师角色的性质就是课程专家所制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⑤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测量课程实施对预定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以及确定影响实施程度的基本因素,所以其基本方法论是量化研究。

(3)本质:由于忠实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从课程变革计划到计划的实施,从课程变革计划的制定者到计划的实施者之间的单向的线性过程,强调课程变革的决策者和计划制定者对课程实施者的有效控制,因此,这种取向在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工具理性"所支配的。

二、相互适应取向:

(1)涵义: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2)基本特征: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假设体系集中体现在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在相互适应取向看来:①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各种情境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作出改变、②课程知识是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实践者(教师)所创造的课程知识与专家所创造的课程知识同等重要、不论课程是在哪里创造出来的,在实施过程中都必须不断作出调整、不断调整以求相互适应,是课程知识的一个基本特征、③课程变革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

的过程、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不论是否与预期目标一致,都是课程变革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④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课程方案的"消费者",为了使预定课程方案适合具体实践情境的需要,教师理应对之进行改变,这是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基本保证、⑤相互适应取向的研究重心不是测量课程实施的程度,而是把握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所以它既包括量化研究,也包括质的研究。

(3)本质:由于相互适应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课程变革计划与具体实践情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强调课程变革的决策者,计划制定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变革意义的一致性解释,强调课程变革的过程性和复杂性,因此,它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

三、课程创生取向:课程创生取向是课程实施研究中的新兴取向,这种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1)基本特征: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①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并且是教师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是情境化的,人格化的、②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面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一种"人格的建构"、外部设计的课程是教师用于创生课程的一个资源,具体情境的课程知识是经由教师和学生深思熟虑的审议活动而获得的、③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课程变革包含"真正的重构":人的思维,感情,价值观都必须变革,而不只是变革课程内容和资料、④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教师连同其学生,成为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⑤课程创生取向的研究目的在于把握教师与学生从事课程创生过程的真实情况,而不同教育情境中的课程创生情况是迥异的,研究者更倚重"质的研究",对个案性的"深度访谈法"倍加青睐。

(2)本质:由于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变革,课程实施视为具体实践情境中的教师与学生创造和开发自己的课程的过程,视为教师与学生个性成长和完善的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个性自由与解放,因此,它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

四、三种取向的比较及启示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