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裁互文性研究

合集下载

体裁互文性与ESP教学

体裁互文性与ESP教学

体 裁 ( er) G n 原本 是 一个 文学 概念 , 的是文 章 样式 。 e 指 自 巴赫 金创 造性 地提 出“ 从 言语 体 裁 (pehgne ” 一 sec er) 这 概念 以来 , 裁 引起 了语 言学 家 的关 注 , 被 赋予 了新 的 体 并
意义 。体 裁分析 有 三 大 流派 : 即北 美 学 派 , 尼 系统 功 能 悉
概念与性质 , 分析体裁 的互文性 , 以《 并 商务沟通》 课程为 例, 指出如何运用互文性理论设计 E P S 教学模式。
二 、 裁与 体裁分 析 体
并掌握领域或机构传统的产物 , 内嵌于职业或社会实践 中
和其社 群成 员 的话语 实 践 之 中 (8 ) 并 由于其 与 职业 或 16 , 领域文 化 的密切 关 系而获 得 了额外 的意义 (9 ) 18 。由此看 来, 职业 与机构 语境 中 的体裁 不仅 是职 业人 士交 际 的形 式 和媒介 , 是职 业行 为 与 职 业 文 化不 可 分 割 的一 部分 , 更 体 裁的运 用体 现 了职业 行为 的过程 与 目的 , 建构 了沟 通 主体 职业身 份 , 映了职业 思 维 的运用 和对 职业文 化与 实践 传 反 统 的认 同 。 上述 认识 启 发我 们 辨 清 E P教学 的性 质 。E P框 架 S S 下 的语 言教学 不再 是文 本形 式 的解构 与模仿 , 而是 通过解 构话语体裁的认 知机构与社会功能来使学生理解职业语
语 言学学 派 , 以及英 国 E P学 派 。 S
其中, 北美学派修辞学者 M lr 18 ) ie( 94 认为 , l 任何社
会 的体裁 数量都 取 决 于 社会 的复 杂 性 与多 样 性 。体 裁 是 社会 行为 的方式 , 裁研 究 必须 注重话 语 所 能完 成 的行 动 体 而不 是话语 的内容或 形式 , 类行 为 有多 少 种 目的 就有 多 人 少种 体裁 。悉尼 学 派 的 M r (9 2 认为 , a i 19 ) t n 体裁 通 过语 域 用语 言来 体现 。体裁 是社 会过 程 和文 化手 段 , 制度 实 践 是 的重要 实 现方式 。E P学 派 专 注 于 某 一 职 业 社 群 成 员 用 S 于建构 和 阐释其 特定 职业文 化 的话语 的社会 认 知 模式 , 提

我国互文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我国互文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我国互文性研究综述与展望作者:余爱菊来源:《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4期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互文性理论引入我国后,互文性研究在国内语言文学界沿着文学批评、语言修辞和翻译学三条路径展开,并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研究发现,这三个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国内互文性研究尚存在研究论著偏少、文学互文性批评体系有待建构和研究对象尚存在局限性等问题。

未来互文性研究应在文本解读、比较文学、翻译、教学、多模态语篇分析和互文性运行机制阐释方面拓展研究空间。

另外,利用语言学理论或数据库等研究工具,挖掘互文性文本资源,探究互文性的深层机制和功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20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以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和巴赫金对话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互文性”概念,后经巴特、热奈特等学者阐释补充,成为一种文学文本研究方法。

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互文性有两重含义:一是其作为文体学甚至语言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指语篇中借鉴的所有前人的言语及其意义;二是作为一个文学概念,其仅指对某些被重复的文学表述所进行的相关分析[1] 。

也就是说,互文性研究既研究文本间的语言形式参照,也研究文本中意义生产所涉及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语境和含义,还研究文本解读激活文本潜在的各种意义所需要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

或者说,互文性研究包含一个表层的互文性研究(从语言类型和形式上研究互文性)和一个深层的互文性研究(从文本含义上研究互文性),这两种互文性研究分别被称为狭义的修辞学研究路径和广义的文学文本研究路径。

前者将互文性限定在精密的语言形式批评范围内,而后者则沿着后结构主义路径发展,具有更多的解构色彩[2]。

“互文性”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现已成为文学批评、语言学、翻译学和文化学等领域的核心术语,研究范围从语篇延伸到了影视、戏剧、音乐、文化传播和建筑等多种社会符号系统。

检索国内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互文性研究论文的发表数量,每年有上百篇,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分析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分析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分析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分析1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与可能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其他专业大学生审美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长期以来,在其教学方面,尤其是作品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僵化的教学观念。

这使得文学作品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也缺乏个性,也使得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接受感觉迟钝,从而导致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贫乏。

这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相悖。

究其原因,这一现状源于以“作品意义”为中心的文学教育模式,从而造成了学生对文学作品思想的单一化理解,文学作品的审美因素无法呈现,作品的意涵无法内化成学生自身的思想与情感体验,更无法创造新的审美体验。

随着教学观念的变化和技术手段的提高,教学中已广泛运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这为“互文本”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创造了必要的和有利的硬件条件。

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丰富文本的样态,营造良好的教学语境成为一种必然,而不能只拘泥于单一的文本或作品及其意义分析。

基于此,本文提出“互文本”的教学理论模式与经验模式,以改善旧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使中国现当代文学真正成为思想教育、审美熏陶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

2互文本教学:一种理念所谓“互文本”教学模式,是基于“互文本”的特点来讲解和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并从实践中总结出相关理论与经验模式,改进该课程教学中陈旧的模式和手段,最终使文学作品内化为学生(包括教师)的认知与体验。

但“互文本”绝非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如已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文本。

更确切地说,它应该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模式、方法或经验。

“互文本”是与“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相关的一个概念。

所谓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都处于许多其他文本的交汇之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文本总是或多或少地与其他文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它是这些文本的再度阐释、集中、延伸、变异、转移或深化,也就是说,各个文本之间相互指涉,构成了相互解释、相互考辩和相互碰撞、交流的意义网络或“话语场”。

婴儿用品广告的的体裁互文性分析

婴儿用品广告的的体裁互文性分析
只 能是 事倍 功 半 。
D A被称为 “ H 脑黄金” ,是脑部和视 网膜发 育的重要 营 养成分 。但是 ,为什 么说 “H DA水平高低无所谓”是一种错 误 的认 知 ? 因为多份科 学研 究显 示 ,只有补 充 高水平 的 DA H ,才能在 宝宝的婴儿期 、幼儿期,帮助提升智力、视敏 度 、 言能力和学 习能力!这个高 D A水平被认 为是 “ 学 语 H 科

脑部发 育黄金期 ,D A水平高低定聪 明 H 从胎儿期宝宝脑细胞数 目快速增长, 6岁长成发 达的 到 “ 大脑互联 网” ,这 6年多的时间是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 阶 段, 在不 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科学家们认为宝宝的大脑 极速发育是 “ 一次性完成” 3岁时的脑重 已达成人的 8 %。 , 0 所以, 如果在脑部发育黄金期缺乏充足 的营养, 以后再补充
验 证 水 平 ” 这 个水 平 也 接 近联 合 国粮 农 组 织和 世 界 卫生 组 , 织公布的 DA建议摄入量 。 H
特 的意义潜势和 主体位置并建构相应的 阅读位置 以达到预
期 的交 际 效果 ”I。因此 ,语 篇 的体 裁 互文 性 意 味 着在 一 个 】 】 语 篇 中 发话 人 在 采 用 不 同 体 裁 的 同 时 也 在 相 应 地 变 换 主 体
互文性通常用来指涉及两个或两个 以上文本问发生 的 互 文 关 系 。 裁 互 文 性指 的是 一 个 语 篇 中不 同 体裁 、 域 或 体 语 风 格特 征 的混 合 交融 。 告 被 认 为是 一 种 寄 生语 篇 ,因为 它 广 几 乎 可 以利 用 各种 体 裁 的 特 征 ,形 式 灵 活 多变 。因此 ,广 告 语篇 的体裁互文 性特征尤为明显 。 本文试图以婴儿用品广 告 语篇 为例 , 探讨广告语篇如何利用体裁互文性帮助广告商实 现其推销产品的交际 目的。 体 裁 与体 裁 互文 性 体 裁 是 语篇 分 析 中广 泛使 用 的词 语 ,“ 几 乎 可 以用 来 它 指任何具有显著特征的文学或非文学、口头或书面的 语篇 类 型 ~ …。体 裁 研 究 的 不 同学 派 对 体 裁 的 定义 的无 原 则 性 的分 歧 ,却 有 视 角或 观 点 的 出 入 。Mat 为 “ rn认 i 体裁 是 指 运 用 语 言来 行 事 的 方式 ,1 6 w ls 体 裁 看做 具有 一 组 相 , J 3。S ae 把 同交际事件 的语篇类 型:“ 体裁是为了达到 目的而使用的交 际 手段 ”【。 B a a认 为 体 裁 是 一种 可辨 认 的 内部 结构 鲜 3 】 hf i 明、 高度约定俗成的交际事件, 其显著特点是具有能被该社 团确认和理解的一整套交际 目的。由此看出, 定义体裁不是 以话语的物质属性或形式 为基础, 而是 以话语所能完成 的行 为动 作 为依 据 ,亦 即 通过 “ 用 价值 ”来 区分 体裁 。 使 “ 裁 互 文 性是 指 在 ~ 个 语 篇 中不 同体 裁 、 语域 或 风 格 体 特 征 的 混 合 交 融 ” [0 一 个 语 篇 可 以是 多 种 体 裁 的 组 合 , 1 1 或 者整 体 属 于 某 一体 裁 的语 篇 可 以具 有 其 它体 裁 的特 征 , 这 就是体裁互文性 。 一个语篇的生成 离不开对相同体裁 以及不 同体裁 的其它语篇的吸收与继承。“ 每一种 体裁都有 自己独

体裁互文性的社会语用学分析

体裁互文性的社会语用学分析

《外语学刊》,2002年第2期体裁互文性的社会语用学分析摘要体裁互文性指的是语篇中不同风格、语域或体裁特征的混合交融,它在文学理论中受到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本文通过对非文学语篇的分析表明,体裁互文性是语篇的基本特征,它是特定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新体裁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语篇 体裁互文性 意识形态Generic Intertextuality from a Socio-Pragmatic PerspectiveGeneric intertextuality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intermingling of elements or features from different genres within a single text; it has received extensive study in literatur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generic intertextuality is a common feature of all texts, literary or non-literary, and that it arises ou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life and ideology of a given society at a given time and is the cause of the emergence of new genres.Key words:text generic intertextuality ideology一. 引言语篇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文学理论研究历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既指作者、读者和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又指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体裁互文性”(generic intertextuality)指的则是语篇中不同风格、语域或体裁特征的混合交融。

体裁研究论文网络体裁论文:体裁互文性的网络体裁研究

体裁研究论文网络体裁论文:体裁互文性的网络体裁研究

体裁研究论文网络体裁论文:体裁互文性的网络体裁研究摘要:网络体裁是信息交流技术所承载的交际工具和媒体在电子媒介的互动中所创生的结果。

体裁互文性是形成语言的动态性或异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网络体裁的研究基础,以电子通讯为例分析了体裁互文性如何使体裁文本、话语社区、社会认知与社会批评等领域内创造了新的意义。

关键词:体裁研究;体裁互文性;网络体裁;电子通讯一、体裁研究背景与趋势书面的语篇分析经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词汇-语法资源的文本化阶段;第二阶段,话语的组织化阶段;第三阶段,话语的语境化阶段。

其中的第二阶段发展又分为三个阶段:1)关注信息组织的模式与修辞结构;2)关注普遍话语组织模式;3)关注学术与职业体裁的话语模式。

这一阶段话语作为体裁的分析迅速流行起来,出现了分析书面话语的体裁理论和体裁分析三大流派:即北美学派,悉尼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派,以及英国esp学派。

北美学派认为,体裁是社会行为的方式,体裁研究必须注重话语所能完成的行动而不是话语的内容或形式,因为体裁不断发展演变(miller,1984)。

悉尼学派认为,体裁是社会过程和文化手段,是制度实践的重要实现方式(martin,1992)。

esp学派认为,体裁是可识别的交际事件,以其发生的职业或学术社群成员可辨别或互相理解的一组交际目的为特征;体裁是高度结构化和惯例化的构件,是领域与组织文化的体现(bhatia, 2004:23)。

第三阶段即90年代的话语分析走向社会语境的分析。

在体裁研究方面更注重体裁的学科变异、体裁资源的征用和体裁系统的研究;职业与机构体裁的多维多视角研究;体裁与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出现了批评性体裁分析(转引自bhatia, 2004)。

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表明,体裁研究的角度已从研究文本为主转向研究话语社团中的一系列交际事件及其交际目的的研究,也即从文本内部走向外部,从微观语境走向宏观语境。

二、体裁的互文性体裁研究的焦点之一是体裁的互文性。

体裁互文性与主体位置转移的语用分析

体裁互文性与主体位置转移的语用分析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5期体裁互文性与主体位置转移的语用分析摘要体裁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普遍性特征,它指的是在一个语篇中不同体裁、语域或风格特征的混合交融。

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潜势,适合表达不同社会机构和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

这种意义潜势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体裁使用者的主体位置并通过主体位置对具体语篇的意义加以限制。

语篇的体裁互文性意味着发话人通常需要在同一语篇中经常变换主体位置以实现不同体裁的意义潜势。

关键词:体裁互文性 主体位置 转移A pragmatic Analysis of Generic Intertextualityand Subject Position Shift in DiscourseAbstractGeneric intertextuality, which is a universal feature of texts,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intermingling of elements from different genres within a single text. Each genre has its own meaning potential that is realized in specific texts through the subject positions postulated by the genre. Generic intertextuality means that within a single text the producer has to shuttle between different subject position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eaning potential of different genres.Key words: generic intertextuality subject position shift一.引言在语篇分析中“体裁”(genre)这个词的含义非常广泛,它几乎可以用来指任何具有显著特征的文学或非文学的、口头或书面的语篇类型。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互文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古诗文的互文性指的是不同的文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通过对古诗文的互文性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文的意境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对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相关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一、互文性概念的引入互文性概念最早是由法国文学批评家兰波达提出的,他认为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的语言学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表面上的相似,更多的是深层次的共性和内在联系。

互文性的概念在文学批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古诗文的解读分析中,互文性的概念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古诗文的互文性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意义,而且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古诗文的情感和审美趣味。

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方法1.找出相关文本在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时,首先要找出与所要解读的古诗文相关的其他文本。

这些相关的文本可能是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也可能是其他作者的作品。

通过找出这些相关文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诗文的语境和内在联系。

2.比较分析文本找到相关文本之后,接下来就是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之处,可以更好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性。

在比较分析中,要注意不同文本之间的主题、情感、意象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这些共性和差异性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内在联系。

3.挖掘深层次内涵在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时,要注意挖掘不同文本之间的深层次内涵。

这种深层次内涵可能是在主题和情感方面的共性,也可能是在意象和隐喻方面的共性。

通过挖掘深层次内涵,可以更好地把握古诗文的意蕴和审美境界。

三、实例分析以下以杜甫的《登高》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体裁互文性研究

体裁互文性研究

体裁互文性研究体裁互文性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已经从不同角度被讨论和定义过。

在批评性研究领域中,体裁互文性是指“不同语篇体裁或类型之间的现今的或历史的关系,每一种语篇体裁或类型都是以一个集合主体或一类使用者为前提的,因为每一类语篇都是受到某个社会团体,阶层或机构的控制,不同的社会组织对不同的语篇体裁或类型具有优先权”。

在体裁研究领域,体裁互文性则被定义为体裁的动态性和混合性,因为体裁是动态的和历史性的,它总会对社会体系其它方面的动态变化做出反应。

我们认为,尽管体裁互文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深入讨论,但现有的对体裁互文性的研究还存在着不少局限和不足。

第一,体裁互文性理应是有关体裁的语言交际现象,有关体裁互文性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将以体裁研究为基础。

但由于影响语篇体裁的因素多种多样,我们很难对其做出明确的结论性论断,甚至我们在决定某一个语篇是否属于某种体裁时都难免有任意之嫌。

大多数关于体裁本质属性的研究都是从某一个角度,以某一种方式进行研究。

所以,对体裁本质属性的认识的角度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裁互文性研究的完善。

第二,已有的体裁互文性研究比较注重对体裁互文现象的形式上的描述。

即使有对体裁互文发生机制的讨论,也受研究方法和角度的限制,很少涉及体裁互文的认知机制。

第三,虽然在批评话语分析中,我们早已承认体裁互文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就它们之间的可操作链接策略并没有做出过进一步的讨论。

对于在体裁互文过程中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它是以何种形式作用于体裁互文的,还没有明确的定论。

最后,体裁互文性理应被置于某个理论框架之中或基于某种理论进行研究,但由于这些理论本身存在着的角度的或目的的局限性,使得体裁互文性研究很难做到全面和完善。

这种局限性还同时表现在研究层面的无法突破。

如现有的涉及体裁互文性的研究如篇际互文性(interdiscursivity)的研究由于注重篇际互文性的语言实现,其研究层面始终停留于语篇甚至语篇以下层面的互文性研究。

儿童电视广告的体裁互文性分析

儿童电视广告的体裁互文性分析
裁互 文分析角度 , 儿童广 告 中的互文 现象 进行分 析 , 对 重 点研究广告文 本互 文 的表 现 形 式 、 语篇 功 能 和语 用功 能
等。

群体 。每一种体裁或式都有 自己的语 义潜势 ( en g o m a n p— i
t a, e 1 代表着不 同社会 群体 或 阶层 的利 益 , mi ) 适合于表 达 不同的群体立场观点 或意识 形态 。作 者或读 者在创作 或 阅读任何语篇 时都会 自觉或不 自觉地依 赖这种语 言潜 势 并从 中做 出选 择。因此 , 体裁 的互文性分析的主要 目的之
因为他们和体裁往 往具有 密不可 分 的联 系 。不 同的体裁 要求不 同的风格 , 不同的风格标示不 同的体裁 。 关于体裁互文性定 义也 意味着社 会各领 域并存 的各
种体裁往往会互相渗透 , 影响并 因此而发生变化 。语篇的 体裁互文性也可 以被 视为是 不 同声 音之 间的相互作用 关
义、 权利关 系以及语言对社会 过程 的介 入作用 。2 5年来 , 体裁分析家的主要 工作是 探讨学 术及 研究领 域 内英 语语
体裁最终 的标 志都 是它 的 目的或使用价 值和它 的结构特
征。
体裁 的互文性 是与语篇 中不 同风格 , 语域或体裁特征
的混合交融 。几乎 任何 语 篇 , 论是 文学 的抑 或 非文学 不 的, 都具有体裁互文性 。不 同体 裁 , 同风格和或 语域在 不
个主要表现形 式: 细节互文性和 结构 互文性, 探讨 了儿童 电视广告这一特定广告语篇 的互文性特征 , 重点研 究 了其表 现形 式和语 用功能。
关键 词 : 体 裁 互 文 性 ; 评 性 话 语 分 析 ; 童广 告 批 儿

《2024年《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范文

《2024年《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范文

《《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半生缘》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深刻的情感和真实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一个时代的人们命运与悲欢离合。

该作品的翻译成英语,也为我们提供了探究两种不同文化之间文本互动和互相影响的途径。

其中,互文性是研究的核心要素,也是语言转换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理论工具。

本文将通过对《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文化、文学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二、互文性的概念及理论框架互文性是指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是一种文本内部的、跨文本的、甚至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互文性体现在对源语文本的理解、对目标语文化的认知以及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

因此,互文性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过程。

三、《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分析1. 语言层面的互文性在《半生缘》的汉英翻译中,译者需要处理语言的差异和特点。

汉语重视意象和意境,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而英语则更注重逻辑和语法结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共同点,运用恰当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这种语言层面的互文性在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2. 文化层面的互文性《半生缘》作为一部反映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文学作品,其文化内涵丰富多样。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通过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文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也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

这种文化层面的互文性在翻译中表现为对源语文化的保留与传播、对目标语文化的适应与融合等方面。

3. 文学层面的互文性《半生缘》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体现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关注原作的文学特点,通过恰当的翻译手法,使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能体现出原作的文学价值。

这种文学层面的互文性在人物塑造、情节再现、语言转换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互文性在批评语语言学中的分析方法

互文性在批评语语言学中的分析方法

互文性在批评语语言学中的分析方法作者:吴祥艳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3期“互文性”研究主要运用于文学批评领域,但互文性意识形态意义的研究也是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批评语言学分析语篇时,常常也要利用互文性作为分析工具来探讨隐藏在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一、互文性理论受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影响,克里斯蒂娃在她1966年发表的《巴赫金,词、对话与小说》一文中提出了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即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与转换。

她给互文性界定的内涵是,每一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封闭体,每一文本都同其它文本之间处于相互参照、彼此勾连的互动关系中。

她认为先前话语的存在是所指行为的前提条件。

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它文本存在。

因此每一个文本的意义产生于它与其它文本的相互作用中,并体现了文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克里斯蒂娃使用“互文性”这个词,就是要表达语篇生成过程中相互交叉的各种语料的这种复杂和异质的(heterogenous)特性。

她所强调的是语篇重新组合或转换的内部过程,在此过程中来自其他语篇的语料按其功能被结合成一个新的有意义的语篇。

克里斯蒂娃把互文性分为水平(horizontal)互文性和垂直(vertical)互文性。

在克里斯蒂娃之后许多著名学者也给互文性进行了分类,如詹妮(Jenny)的“强势”(strong)互文性和“弱势”(weak)互文性、哈蒂姆Hatim和Mason马森的“主动”(active)互文性和“被动”(passive)互文性、费尔克劳(Fairclough)的“显性”(manifest)互文性和“结构”互文性以及韩金龙的“细节”(detail)互文性、“体裁”(generic)互文性和“文化”(cultural)互文性等。

不同的学者对互文性进行分类时都有自己的阐释角度和方法,本文将采用辛斌的互文分类作为理论支撑来进行探讨。

《时时刻刻》与《达洛维夫人》的互文性研究

《时时刻刻》与《达洛维夫人》的互文性研究

2、空间交织:阿特伍德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空间交织的手法,将不同的空 间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莱拉穿越到虚构世界时,她发现自己身处一个与现实世 界相似但又存在差异的空间。这种空间交织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同时 也探讨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
3、人物交织:小说中的人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他们既独立又相互影 响。例如,莱拉和她的祖母玛丽安之间的关系,以及莱拉与虚构世界中的艾瑞克 之间的关系。这些人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 在不同时空中的地位和作用。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在1925年首次。 该小说以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的一天生活为主线,通过描述克拉丽莎的内心 活动和与他人的交往,展现了她在战后英国的生活细节。本次演示将探讨《达洛 维夫人》中人物关系的共时性。
首先,克拉丽莎与她的丈夫彼得·达洛维之间的关系是共时性的重要体现之 一。尽管克拉丽莎对自己的婚姻并不满意,但她仍然维持着与彼得的婚姻关系。 他们之间的共时性表现为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即彼得需要克拉丽莎的社会地位 和关系来巩固他的政治地位,而克拉丽莎则需要彼得的稳定和安全感来维持她的 生活。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
4、情节交织:小说中的情节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体。例 如,莱拉在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之间的穿梭,这两个故事情节相互影响、相互补 充,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总结
阿特伍德的互文性手法在《预言夫人》中的运用,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 力。她通过将历史、现实和虚构事件交织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叙述模式, 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元化的视角和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世界。这种互文性的手法使 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更加深刻,同时也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新 的思路和方法。

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

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

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一、本文概述《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互文性理论在语篇研究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互文性,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和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强调文本间的相互关联和互动,对于全面理解文本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互文性理论进行概述,包括其定义、发展历程以及主要观点。

随后,将探讨互文性在语篇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如何识别和分析文本间的互文关系,以及这种分析对于理解文本深层含义和解读作者意图的重要性。

本文将总结互文性分析在语篇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对互文性理论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掌握其在语篇研究中的实际运用方法。

二、互文性理论概述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一个源于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术语,最初由法国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其著作《词语、对话和小说》中提出。

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互文性强调了文本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指出任何文本都不能脱离其他文本而独立存在。

互文性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文本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它认为,文本不仅仅是作者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更是社会、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

文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引用、改写、模仿、对话等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文本之间的互文网络。

在互文性理论的框架下,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读者需要通过识别和理解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来解读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真正意图。

同时,互文性理论也强调了读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认为读者在解读文本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和再解读。

在语篇研究中,互文性理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它不再将语篇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广阔的互文网络中。

通过对语篇之间的互文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语篇的深层结构和意义,进而揭示出语言、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体裁互文性的语篇分析

体裁互文性的语篇分析

体裁互文性的语篇分析发表时间:2011-08-25T11:40:35.89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李悦聪[导读] 本文就体裁概念、体裁分析以及语篇分析进行理论探讨,并对建立在体裁和体裁分析基础上的语篇分析进行研究黑龙江大学李悦聪【摘要】本文就体裁概念、体裁分析以及语篇分析进行理论探讨,并对建立在体裁和体裁分析基础上的语篇分析进行研究。

体裁体现了一种动态的交往过程,体裁分析揭示了不同体裁语篇具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和体裁结构。

互文性是任何语篇的一个基本特征,互文性分析是构成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体裁互文性语篇任何特定语篇,从表面上看似乎自成一体,与其他语篇没有任何联系,但实际上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的,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改造。

克里斯蒂娃把语篇的这一特性称为互文性。

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作为一种源自其他文本的镶嵌图案而建构的,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克里斯蒂娃指出:一个语篇是对一些语篇的重新排列,是一种互文组合,在一个语篇的篇幅内,来自其他语篇的言论相互交叉和中和。

克里斯蒂娃使用“互文性”这个词,就是想表达语篇生成过程中相互交叉的各种语料的这种复杂的和异质的特性。

1体裁互文性1.1 互文性分类。

迄今为止,人们对互文性进行了各种分类,比如:克里斯蒂娃区分了水平互文性和垂直互文性。

前者指一段话语与一连串其他话语之间的具有对话性的互文关系,后者指构成某一语篇较直接或间接的那种语境,即从历史或当代的角度看以各种方式与之相关的那些语篇。

不少欧美学者往往把作者与语篇割裂开来,忽视了作者在互文性关系中的作用。

在文学批评中的互文性分析受到了实证主义的影响,几乎等同于语源研究。

但是,互文性分析必须有别于语源研究,互文性分析强调阅读的过程,而不是对具体相关语篇的辨认。

这种辨认既不是互文性分析的出发点也不是其目的,互文性材料很少只是被简单地嵌入某一语篇,而是根据该语篇内部的逻辑关系和语义结构被重新加以利用。

英语阅读课堂中的语篇体裁互文性分析

英语阅读课堂中的语篇体裁互文性分析

英语阅读课堂中的语篇体裁互文性分析作者:何湘君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23期摘要:本文分析了语篇中出现的互文现象并建议互文阅读教学实践可以分成体裁分析和体裁转换来进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体裁互文性分析的意识,培养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发展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体裁互文性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3-0010-02现代社会中学习者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语料,很多情况下都是多种模态的相互交叉。

学习者应该通过阅读解决问题和进行批判式思考,更清晰地认识阅读的价值,发展阅读技巧、培养广泛阅读的能力和扩大知识面。

一方面要学习文本表层语言知识,还要理解语义的深层结构转化,最大限度理解话语的意义。

符号学家Kristea(1986)认为,每个文本好像马赛克般拼嵌起来的,对其他文本进行了一种吸纳和转化,因而每个文本都具有互文性。

换句话说,不同的文本之间相互引用和相互吸收,造成一个文本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另一个文本的互文。

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将体裁互文性分析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的研究途径。

一、阅读课堂中的体裁互文性分析De Beaugrande et Dressler(1981)认为互文性关系到一个语篇的产生与接受过程,需要依赖于参与者的其他语篇方面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可以通过一个可以描述的过程达到目的。

巴赫金(1998:147)指出言语体裁的形式更加直接和灵活地反映出社会各领域中的变化,表述及其类型既可以归结为言语体裁,又能被理解成为“社会历史到语言历史的传送带”,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体裁互相产生关系,而体裁本身也会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

体裁互文性一般包括语域、篇际分析、语篇主题、语类、媒体互文,或是混合了语言、文化、媒体的多种语篇互文性。

在建构语篇的过程中涉及不同语篇的结构特征,因此阅读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理解“这一语篇”的单一意义,而是需要全面考虑到不同语篇混合后的意义。

体裁互文性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探究

体裁互文性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探究

体裁互文性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摘要】互文性作为语篇的一个特征,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解读。

本文旨在通过对体裁互文性定义简要概述的基础上,以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篇为例,指出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裁互文性意识的重要性及其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体裁互文性语篇英语阅读教学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18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然而有些学生即使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和语法词汇,还是会出现阅读障碍,是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有众多的互文现象增加了理解难度。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互文性”的讨论多以文学评论为出发点,在语言教学中,以此为依据的成果并不多。

笔者尝试从体裁互文性入手,以英语阅读教学的语篇为例,来探究培养体裁互文性意识的重要性及其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体裁互文性的定义体裁互文性,又被称作“结构互文性”,指的是语篇中不同风格、语域或者体裁特征的混合交融。

任何语篇,无论是文学还是非文学的,都具有体裁互文性。

在一个语篇中,各种体裁往往会杂糅、交替在一起,彼此之间相互影响,这就是Bahktin所称的“对话式异体语言”(dialogized heteroglossia)。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对体裁的性质和功能以及体裁互文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Fowler(1982)批评了文学理论中的一种流行观点,即想当然地认定体裁具有明确的定义而且相互排斥,认为各种体裁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一个语篇可以属于一种体裁而同时又带有其他体裁的特征:“文学作品正像颜色一样相互重叠;在色泽浓重时它们很容易区别;但是它们有如此多的变化和如此多的不同形式,以至于我们无法弄清何处是一种的结束另一种的开始。

”(Kames,as cited in Fowler,1982)并且英语阅读的语篇类型多种多样,有一般性的论说文、随笔、科普,也有小说、戏剧、诗歌等。

互文性的“反骨”

互文性的“反骨”

互文性的“反骨”互文性,指的是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参照与互相对话的现象。

在文学中,互文性的存在使得作品之间可以发生关联,相互影响。

这样的"反骨" 简要来说,就是在不同的文本中出现对传统观念、僵化思想或者现象的挑战和批判,表达出作家的独立思考和反叛精神。

互文性的“反骨”可以在各个文学体裁中找到,例如小说、诗歌、戏剧等。

下面将从这些不同的角度探讨互文性的“反骨”。

在小说方面,许多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的重塑和变形来表现作者的反骨精神。

《红与黑》这部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中,通过主人公让·比阿特利斯特的悲剧经历和社会境遇,批判了当时法国军人恃强凌弱的现象。

这部小说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展现了作者对社会不满的情绪以及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具有很强的互文性的“反骨”。

在诗歌方面,互文性的“反骨”常常体现为重复、模仿、嘲讽等手法。

现代诗人顾城的作品《红日》以一种明显模仿李白的方式表达了对封建权威的批判。

通过对古诗的模仿和变形,表达了对于当时社会现象和自身境遇的不满以及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具有浓厚的互文性的“反骨”。

而在戏剧方面,互文性的“反骨”可以通过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的再创作和改编来体现。

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一直是戏剧创作中的经典之作,而泰伦斯·拉特里根的《罗腾废墟》就是对《哈姆雷特》的再创作。

这部作品不仅延续了《哈姆雷特》的剧情,同时也通过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体现了对传统权威观念的反叛和挑战。

这种互文性的“反骨”不仅促进戏剧的创新发展,也体现了作家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关注。

互文性的“反骨”通过各种文学体裁表达了作家对传统观念、僵化思想或者现象的挑战和批判。

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的重塑和变形,以及对封建权威的模仿和嘲讽,戏剧的再创作与改编等手法,作家用自己的文字表达了独立思考和反叛精神,从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语篇中的体裁互文

语篇中的体裁互文

知识文库 第23期156 语篇中的体裁互文周全前言:“互文性”就是文体学里重要的分析手段和分析视角,在批评语言学中“互文”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

在对语篇的分析中,批评语言学常常要通过互文,特别是体裁互文性考察隐藏在文本后面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一、语篇中的体裁互文性“互文性”就是文体学里重要的分析手段和分析视角,在批评语言学中“互文”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

在对语篇的分析中,批评语言学常常要从互文的角度考察隐藏在文本后面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而Fairclough和Faucault的会话秩序理论从理论层面上对互文进行了划分:“语篇表层的互文性”和“语篇深层互文”。

相对于语篇表层的互文性,语篇深层的互文性的复杂性体现在,它包含了形成一定语篇的各种话语规约结构,诸如与不同话语实践相关的体裁、话语和文体等。

为了强调构成语篇互文新的话语规约结构,费尔克兰福提出了“语篇互类性”作为语篇深层的互文性的替代表达法。

由此我们可以抽象出两种不同形式的对话,即语篇间的对话和语篇内的对话,分别对应于语篇表层的互文性和语篇深层互文。

今年来语言学界的研究重点已经转向了后者,从更狭义的意义上来讲也就是体裁互文性上来了。

因为这种互文性更具有隐秘性,也就更好地体现了人们认知情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二、体裁互文的意识形态意义语篇的互文性也可以被视为不同声音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但这些声音不属于任何个体,而是属于不同的群体。

每一种体裁或式都有自己的语义潜势,代表着不同社会群体或阶层的利益,适合与表达不同群体的立场观点或意识形态。

作者或读者在创作或阅读任何语篇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依赖这种语义潜势并从中作出选择。

因此我们认为,体裁互文性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应该是考察语篇中各种类和式的混合交融表达了怎样的意识形态。

体裁的分类与社会群体或阶层的分类密切相关。

某一群体或阶层使用或垄断一种(些)体裁,另一群体使用或垄断另一种(些)体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裁互文性研究
体裁互文性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已经从不同角度被讨论和定义过。

在批评性研究领域中,体裁互文性是指“不同语篇体裁或类型之间的现今的或历史的关系,每一种语篇体裁或类型都是以一个集合主体或一类使用者为前提的,因为每一类语篇都是受到某个社会团体,阶层或机构的控制,不同的社会组织对不同的语篇体裁或类型具有优先权”。

在体裁研究领域,体裁互文性则被定义为体裁的动态性和混合性,因为体裁是动态的和历史性的,它总会对社会体系其它方面的动态变化做出反应。

我们认为,尽管体裁互文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深入讨论,但现有的对体裁互文性的研究还存在着不少局限和不足。

第一,体裁互文性理应是有关体裁的语言交际现象,有关体裁互文性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将以体裁研究为基础。

但由于影响语篇体裁的因素多种多样,我们很难对其做出明确的结论性论断,甚至我们在决定某一个语篇是否属于某种体裁时都难免有任意之嫌。

大多数关于体裁本质属性的研究都是从某一个角度,以某一种方式进行研究。

所以,对体裁本质属性的认识的角度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裁互文性研究的完善。

第二,已有的体裁互文性研究比较注重对体裁互文现象的形式上的描述。

即使有对体裁互文发生机制的讨论,也受研究方法和角度的限制,很少涉及体裁互文的认知机制。

第三,虽然在批评话语分析中,我们早已承认体裁互文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就它们之间的可操作链接策略并没有做出过进一步的讨论。

对于在体裁互文过程中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它是以何种形式作用于体裁互文的,还没有明确的定论。

最后,体裁互文性理应被置于某个理论框架之中或基于某种理论进行研究,但由于这些理论本身存在着的角度的或目的的局限性,使得体裁互文性研究很难做到全面和完善。

这种局限性还同时表现在研究层面的无法突破。

如现有的涉及体裁互文性的研究如篇际互文性(interdiscursivity)的研究由于注重篇际互文性的语言实现,其研究层面始终停留于语篇甚至语篇以下层面的互文性研究。

篇际互文性中的语篇互文性和更宏观意义上的体裁互文性的特质区别很难区分,毕竟语篇是体裁的具体实现载体。

鉴于以上对现有体裁互文性研究的总结和思考,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宏观层面的关于体裁的互文性研究理论框架。

我们为体裁互文性研究所建立的理论框架是一个宏观社会符号理论框架。

符号学和语言学的结合是由来已久的努力方向,其结合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使得语言研究更全面的价值早有定论。

我们通过分析索绪尔,皮尔斯,以及之后的韩礼德等人对语言符号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关于语言及其周围环境的宏观社会符号体系。

这一体系的构建明确了语篇,语域,体裁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我们论证了将语篇视作为一个完整象征符号而非语言符号复合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裁作为语言符号宏观体系中的最高层面,其实质是宏观社会符号过程体系(macro social se miosis system)。

于是,体裁互文性即可被定义为宏观社会符号过程体系中各成分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一关系本身又可视作为一种符号过程。

因而,我们对于体裁互文性的研究借鉴了对语言符号的两分法研究方法,即分别对体裁互文系统和体裁互文过程进行研究。

不仅于此,基于对语言及其周围环境的宏观社会符号体系的建构和分析,我们进一步发展了体裁互文性研究的三维性理论框架模型,除了体裁互文系统和体裁互文过程,还提出了体裁互文焦点这一研究维度。

在体裁互文系统的维度上,体裁互文被视作为一个含有若干体裁互文潜势的资源系统,具体包括体裁互文学科知识潜势(disciplinary knowledge potentials),体裁互文宏观话
语行为潜势(macro-speech act potentials),体裁互文评价潜势(evaluation potentials),以及体裁互文模态潜势(modality potentials)。

我们对于体裁互文系统中各个潜势的论断是基于体裁研究,以及符号多模态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体裁本质属性和体裁定性标准为体裁互文系统中的学科知识潜势,体裁互文宏观话语行为潜势,体裁互文评价潜势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而符号学对多模态的研究则为体裁互文模态潜势的提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

我们对体裁互文系统的讨论是探究体裁互文活动中有哪些资源可供选择参与,而我们对体裁互文过程的探讨则是试图回答体裁互文是如何得以实现,或者说是尝试性地对体裁互文发生过程的认知机制作出解释。

对体裁互文的认知机制的探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体裁互文系统中各个潜势的认知模型进行了讨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裁互文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概念整合过程,因此完全可以借用空间整合理论来解释体裁互文过程的概念整合机制。

根据心理空间整合理论,概念整合过程涉及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整合空间。

由体裁互文资源系统中的不同潜势元素组成的输入空间,经过类属空间操作机制处理后,被整合成一个以体裁互文潜势元素混合为特质的动态解释空间。

这一过程就是具有概念整合性质的体裁互文过程。

我们的研究始终坚持语言符号观,将体裁视为宏观社会符号过程体系,体裁互文涉及的是宏观社会符号过程体系中各成分元素之间的关系,所以强调符号“解释项”的存在价值。

体裁互文中所涉及的解释是一种选择性的解释,因而我们不得不考虑体裁互文过程中选择的动机(motivation)。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体裁互文研究的第三个维度,体裁互文焦点。

体裁互文焦点的讨论旨在借用行动理论对决定体裁互文参与者为何选择体裁空间中的某种体裁互文潜势元素参与体裁互文,即参与者的选择动机做出解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体裁互文焦点的讨论是对体裁互文过程的补充性探讨。

这一动机实际操控的就是体裁输入空间中的体裁互文潜势焦点。

我们认为,是“意图”(intention)操控和决定了体裁互文过程中的焦点选择。

我们在建构语言及其环境的宏观符号系统时,论证了意识形态与系统的各个层面之间都存在一种监控和影响的互动关系。

所以我们认为,体裁互文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理应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而意识形态对体裁互文的监控和影响作用是通过意图得以实现的。

完成在理论层面的对体裁互文研究的三维理论框架的推导后,我们进一步将从理论层面上得出的结论应用于对英语教学领域的实践指导中,以期对英语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有启示性作用。

本文共分成八个章节。

第一章是对研究的起源,理论,目的和论文的组织框架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

第二章作为文献综述整理了涉及体裁互文性的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并对先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评述。

第三章是理论框架模型建构。

基于体裁研究,我们重新界定体裁互文性,论证了在符号学范畴中建立宏观社会符号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一个适合于体裁互文研究的三维理论模型。

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别对该三维理论模型中的三个维度,即体裁互文系统,体裁互文过程,体裁互文焦点做了深入探讨。

第七章是将理论性的结论应用于指导英语教学实践之中的尝试。

最后,第八章则是对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发现,不足,以及将来对体裁互文性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做出总结。

总之,本研究旨在为体裁互文研究建构一个相对全面的,完整的三维理论框架模型。

我们在符号学范畴中将一个全新的宏观社会符号观引入了体裁互文性的研究中。

这种宏观层面的符号思想成功地使得体裁互文性研究突破了语言单模态的传统研究方法,将符号的多模态性带入体裁互文性研究的理论框架模式。

在我们将空间整合理论应用于对体裁互文过程的认知机制的诠释时,我们就已经是对将
整合理论应用于更广泛领域的一次尝试,也对体裁互文研究思路的拓宽给予启示。

而我们为体裁互文提出的第三个研究维度对于明确社会意识形态与作为语言现象的体裁互文之间链接的通道和实现手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研究是一项基于理论推导的理论框架模式建构研究,我们期望本研究不仅能使我们对体裁互文现象的意义、价值,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以及其与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期望对英语实践领域及其它研究领域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参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