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课例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教案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学会使用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进行描述和表达。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3. 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
4.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通过提问引入化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20分钟)
教师讲解化学的定义、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等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3. 学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20分钟)
教师介绍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帮助学生掌握元素的符号和周期表的使用。
4. 学习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20分钟)
教师示范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达和解读。
5. 拓展练习(15分钟)
让学生进行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编写和解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回顾(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思绪,强化记忆。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
2. 阅读相关化学知识,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使用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进行描述和表达。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和应用,让学生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研究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研究1. 引言本文旨在研究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课例,探讨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化学课程。
化学是一门抽象和复杂的科学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实验操作能力和概念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通过研究和分析优秀的教学课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2. 研究方法为了进行本次研究,我们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2.1 教学课例收集我们搜索了大量的教学平台和资源库,收集了一系列初中化学教学课例。
这些课例涵盖了不同的化学概念和主题,其中包括常见的实验课、讨论课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设计。
2.2 数据分析我们对收集到的教学课例进行了综合分析。
首先,我们考察了每个课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然后,我们从中挑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课例进行深入剖析。
我们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研究效果和评估结果,评估了这些课例的教学效果。
2.3 教学设计基于对教学课例的分析和评估,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我们着重考虑了课堂互动、实践操作和知识应用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验技能,通过启发式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
3. 研究结果我们研究发现,优秀的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3.1 目标明确优秀的教学课例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研究导向。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清晰地表达了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明确了评估标准。
3.2 激发兴趣优秀的教学课例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通过采用趣味性实验、案例分析和有趣题材,学生的研究动力得到了有效激发,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3 实践操作优秀的教学课例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化学的概念和原理。
实践操作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
3.4 贴近生活优秀的教学课例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通过举例子讲解和作业设计,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应用化学原理。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课型的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课型的教学策略研究十一学校曹守全冯英慧一、本专题课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化学基础知识是由许许多多化学概念组成的体系,概念是形成体系的差不多元素。
初中化学差不多概念是指在初中化学学科中广泛运用的概念,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形成一些差不多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特点,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一书中指出:“一门课程在它的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地回到这些差不多概念,以这些概念为基础,直到学生把握了与这些概念相相伴的完全形式的体系为止。
”可见,初中化学差不多概念是化学知识整体结构中的主干,是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材中起到统率和制约全局的作用。
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石。
贯穿于初中化学的始终,指导着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学习,不仅是推理的依据,而且依旧解题的基础。
加强化学差不多概念的教学,关于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和物质间的内在联系,明白得并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形成差不多技能,都有紧密关系。
因此,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明白得,并运用化学差不多概念,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差不多要求。
这部分基础知识的学习成效,直截了当阻碍到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及深化。
同时,化学差不多概念网络的形成也是化学学科入门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本专题课型的内容及特点(一)初中化学差不多概念的内容初中化学差不多概念要紧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要紧是通过感性认识而形成。
如:纯洁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溶液、溶解度、化学变化等。
二是属于微观范畴的概念,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
如: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结构等。
依据概念学科属性,大致能够分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化学量、化学用语等几个方面,这些内容间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 非金属 金属无机物氧化物酸 碱 盐由上述内容间的联系示意图能够看出,初中化学的差不多概念是以物质为中心,从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分类等方面展开的。
初中化学校本教研案例(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化学组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后反思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化学教学的理解和把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案例目标1. 提高教师对化学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
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
三、案例实施1. 集体备课(1)明确备课主题:本次集体备课的主题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2)教师分组:将化学组教师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实验课题。
(3)备课内容:各组教师共同研讨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内容。
(4)教案撰写:各小组根据研讨结果,撰写实验教案。
2. 教学观摩(1)观摩内容:观摩我校化学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
(2)观摩方式:组织教师分组观摩,每组观摩一个实验课题。
(3)观摩要求:教师认真观察、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优点和不足。
3. 课后反思(1)反思内容:教师针对观摩到的实验教学,进行课后反思。
(2)反思方式:教师撰写反思报告,提出改进措施。
四、案例总结1. 集体备课效果显著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教案撰写水平。
实验教学中,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教师专业成长得到提升在观摩和反思过程中,教师们发现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并积极寻求改进方法。
通过交流学习,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3. 学生化学素养得到提高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化学学习成绩。
五、案例反思1. 集体备课应注重实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要确保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同时,要注重备课内容的实效性,确保教案质量。
初中化学教研组课例研究(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初中化学教研组开展了课例研究活动。
本文以一堂初中化学课为例,探讨课例研究在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二、课例概述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是“物质的溶解”。
授课教师为我校化学教研组的一位年轻教师,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
以下是该课的教学流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什么是溶解?”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教师讲解物质的溶解原理,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溶解过程。
3.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溶解现象,总结溶解规律。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溶解规律,强调溶解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例研究过程1. 观摩教学:教研组全体成员观摩了该节课的教学过程,并进行了详细记录。
2. 反思教学:课后,授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反思了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 分组讨论:教研组成员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提出改进措施。
4. 教师点评:教研组长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5. 修改教学设计:根据教研组的意见和建议,授课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
6. 再次教学:授课教师根据修改后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7. 总结经验:教研组对两次教学进行了总结,提炼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四、课例研究成效1.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课例研究,教师对化学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技能得到提升。
2. 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课例研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优化了教学设计:通过课例研究,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4. 提高了教学质量:经过课例研究,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有所提高。
初中化学概念教案
初中化学概念教案
课题: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掌握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3.能够区分物质和化学物质;
4.理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
3. 物质和化学物质的区分;
4. 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出化学的重要性。
二、概念讲解
1. 介绍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讲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别;
3. 讲解物质和化学物质的概念及区分;
4. 讲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探讨原子与分子的关系。
三、例题练习
1. 让学生思考一些实际例子,判断其中是元素、化合物还是混合物;
2. 给学生一些物质名称,让他们判断其中哪些是化学物质;
3. 给出几个简单的原子和分子的示例,让学生分辨。
四、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总结
概括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化学的基本概念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写出几个化学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几种物质属于哪种类别等。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深刻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并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初中化学课例研究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开展课例研究
制定课例研究计划
• 确定研究目的和方法
• 制定研究计划和时间表
实施课例研究
• 按照研究计划进行教学实践
• 收集数据和资料
分析课例研究结果
• 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 提炼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深化课例研究内容
⌛️
• 深入研究教学设计和教
学方法
• 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提高课例研究质量
• 建立科学有效的课例研
拓展课例研究范围
究评价机制
•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
究能力
• 将课例研究拓展到其他
化学领域
• 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
究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ATC H I N G
• 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
提高教学质量
• 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 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兴趣
• 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例研究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启示
改进教学设计
• 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进行设计
创新教学方法
•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02
初中化学课例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确定课例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确定课例研究的目标
• 提高教学质量
• 培养学生兴趣
•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确定课例研究的内容
• 教学设计
• 教学方法
• 教学评价
选择合适的课例进行研究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课例
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课例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教案
教案: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涉及的基本化学概念,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2. 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化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教学难点:1. 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化学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2.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概念解释不同的化学现象。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显微镜、试管、试剂等。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铁生锈、燃烧等,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提问:这些现象背后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解释这些现象?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化学概念。
2. 通过实验室演示或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结构和性质。
3. 举例说明原子、分子、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变化。
三、课堂探究(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实验试剂,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化学现象。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概念解释实验现象,如酸碱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
3. 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概念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练习题。
3. 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指导,纠正错误并巩固知识点。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化学概念,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
2. 强调重点知识点和易错点,提醒学生在复习时注意。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概念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巩固知识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化学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课教案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课教案
主题:化学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基本概念的定义和意义
2. 掌握化学中的基本单位和量的概念
3. 理解化学中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教学内容:
1. 化学基本概念的定义
2. 化学中的基本单位:原子、分子、离子
3. 量的概念:质量、体积、浓度
4.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提问学生对化学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的基本单位和量的概念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讲解原子、分子、离子的定义及区别
2. 讲解质量、体积、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讲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三、练习与总结(15分钟)
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分组讨论答案,互相学习提高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习要点
四、作业布置与反馈(5分钟)
1.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题和学习课本内容
2. 提醒学生对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向老师求助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内容较为基础,容易理解,但需要学生多练习巩固
2. 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对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课后反馈】
本节课以化学基本概念为主题,对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单位和量的概念,以及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有了初步认识。
通过理论讲解、练习与总结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希望学生在家继续巩固所学内容,做好作业。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研究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研究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研究在以往化学概念教学中,大多教师更习惯用“讲”的方式告诉学生概念的内涵,再让学生记,其实,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获得体验,虽然学生能记住概念,但对其内涵不理解,解题中自然会出错.摘要:概念是思维的工具,是知识结构的联结点,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化学概念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举足轻重,学生只有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基本概念,才能学好化学.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一、注重直观导入,引导学生认知概念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故而是抽象的、概括的',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对学习的影响作用较大,那么,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概念时,就不能以单纯的语言直观方式进行讲解,相反概念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实物、实验、模像直观方式来引导学生感知概念,这样才能为概念的内涵探究奠定基础[1].在概念教学中以直观方式来引入概念,一是要注重结合生活而从生活中选择素材来引入,二是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情境而引导学生复习引入.无论哪一种方式,不能只讲究情境的形式,更多要关注情境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尤其是在导入环节,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表达,不能只从教师角度来考虑情境是否可推进新知,要充分关注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二、加强问题引导,促进学生探究概念在以往化学概念教学中,大多教师更习惯用“讲”的方式告诉学生概念的内涵,再让学生记,其实,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获得体验,虽然学生能记住概念,但对其内涵不理解,解题中自然会出错[2].在化学教学中提倡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多角度地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剖析,从而理解它.三、注重对比辨析,促进学生掌握本质概念和概念之间往往存在密切的联系,弄清概念间的关系(区别和联系)才能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概念,解题中正确应用.为此,在化学教学中还要注重采用对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辨析.概念学习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不仅要正确看待化学概念的作用,还要注重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角度来设计概念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概念探究过程中,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应用问题来分析并解决化学问题.参考文献:[1]陈智全.打好基础,提高化学概念的教学效率[J].中华少年,2016(7).[2]米晓红.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际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3]王燕.初中化学概念的分解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5(65).[4]蔺婵玉.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上,2015(6).。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研究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研究摘要:本研究以初中化学教学为背景,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教学案例,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面临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的挑战。
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旨在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1.理论内容: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化学反应、溶液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内容:常见化学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处理等。
3.生活应用: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4.差异化教学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2.成果评价:通过测试、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六、案例分析本研究选取了某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初中化学课例研究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单元探究活动“碳铵哪儿去了”一、教学背景与定位:课型:第一单元“单元探究活动”新授课教学起点分析: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习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也以“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为例探讨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本节课以探究碳铵消失的原因为载体,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主动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并学会对结论进行反思与交流。
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巩固给固体加热的操作技能,会根据现象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发生。
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完成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结论,并能提出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教学主要方式: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仪器与药品:铁架台(带铁夹),硬质大试管,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上述仪器组成的给固体加热的装置28套;烧杯(内装澄清石灰水)28个。
多媒体材料:课件:( 1 )碳铵分解的flash动画( 2 )碳铵哪儿去了的幻灯片及习题16张。
文字资源:鲁教版《八年级化学全一册》中的“单元探究活动”三、教学实录:教学地点:化学实验室。
【复习回顾】:(师)请大家以“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为例,在小组内说一说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生)通过回忆、看书、询问等途径获得答案后回答: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反思与交流。
【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师)农民伯伯为了使玉米生长的茎秆粗壮,常给它们施一种叫做碳铵的化肥。
有经验的农民经常在雨后施肥,且要把化肥施在土层下约3厘米的深度,且不要接触庄稼的根部。
可是有一次小明想给妈妈一个惊喜,悄悄地帮妈妈施肥,他在一个阳光明丽的天气把碳铵施在了土层的上面,结果一会碳铵就不见了,碳铵哪去了呢?碳铵的消失是因为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小明是帮了妈妈呢,还是给妈妈帮了倒忙?请同学们提出你的猜想:(二)建立假设(生)组内同学各抒己见,提出猜想。
化学概念教学案例分析
化学概念教学案例分析初中化学是启蒙教育,初中化学是启蒙教育,而在初中化学教材中,而在初中化学教材中,而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
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因此,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要和必要的。
何谓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何谓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何谓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常包括定义、常包括定义、原理、原理、原理、反应反应规律等。
规律等。
其中每一个字、其中每一个字、其中每一个字、词、词、词、每一句话、每一句话、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一次在讲解单质与化合物概念时,一次在讲解单质与化合物概念时,我并没有急于说出概念,我并没有急于说出概念,而是让同学们根据前面所学内容按字面意思理解一下。
据前面所学内容按字面意思理解一下。
在学生的回答中有的同学认为金刚石、在学生的回答中有的同学认为金刚石、在学生的回答中有的同学认为金刚石、石石墨是单质,理由是它们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理由是它们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有的同学又将食盐水等混同时有的同学又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为它们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通过这个提问就使我注意到了学生的表象理解和严密、准确的概念的偏差,这样在讲解这两个概念时,我就重点强调了概念中的我就重点强调了概念中的“纯净物”“纯净物”“纯净物”三个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课例研究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10
一、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
二、主题和背景
新课程改革和化学教学的发展对化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完成从“经验型”向“专家型”的转变,不仅要求教师有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能,还要求教师掌握教学研究的技能;为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并指导教学实践,结合我县送教下乡活动,以九年级《元素》课堂教学为载体,研究针对中学化学的概念教学方法和模式。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出现了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阴阳)离子、化学式、化合价、原子团多达八个概念,概念的数量和出现的密度都是相当大,也造成了第四单元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概念,让学生初步学会概念的学习方法,从而进一步掌握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成为教师和学生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坎,为此,以《元素》课堂教学为载体,对概念教学的方
法进行了研究。
三、行动研究
1. 对以往教学的反思
部分教师选择已有的教学设计按照自己意图修改,设计成简单的教学案合一的呈现形式,预设较少,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随课堂生成。
搭设了常规教学的框架,根据学情分析,采取温故知新的方法来创设情境,忽略了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和生活经验。
更多考虑的是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顺序。
概念教学主要通过概念的比较辨析来完成,个人觉得这是经验型教师的典型做法。
2. 第一轮研究——改进策略
(1)寻找理论支撑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初三学生约15岁左右,正处于少年期,也就是心理发展位于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被认为是“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儿童的具体运算思维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可以在头脑里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而表现出能进行抽象的形式思维;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朝着非直接感知的或未来事物的方向发展,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
了“最近发展区”,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据此提出了“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根据上述理论,落实到教学中的做法就是探测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结构,在已有发展水平和教学要求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发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创设问题情境的“抛锚式”教学,或者分解学习任务呈阶梯状的“支架式”教学,或者根据概念属性特征“随机进入式”教学,打通已有水平和要求达到水平之间的通道,重新建构知识体系。
(2)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笔者根据对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和江家发主编《化学教学论》的研修,决定采取三阶段的概念教学策略:首先,概念形成策略。
教师引导学习者从大量具体例证中,以比较、辨别、抽象等形式自己概括得出事物关键特征,并注意与同学、老师展开交流并加深理解。
其次,概念同化策略。
在教师促进下,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概念来学习新概念,通过前概念和新概念的辨析类比,找出两者间区别和联系,运用概念同化策略将新概念纳入已有知识结构中,此时,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起着决定作用。
最后,概念图策略。
概念实质上是反映物质各方面属性的一个关系的总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概念学习的关键所在。
经过概念学习之后,学习者能按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用结构网络的形式表示出概念的意义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联系。
3. 第二轮研究——新设计阶段,寻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堂设计
(1)教学设计及过程实录
课题:第四单元课题2 元素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略)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
其中对元素这一概念的形成、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的规律性认识作为教学的主线一直贯穿在教材之中。
本课题教学对引导学生把宏观和微观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概念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教学难点:原子与元素等宏观概念与微观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习过原子的内部结构,对“不同原子的结构不同”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
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
子概念混淆。
学生不明白在分析宏观物质组成时要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构成时要用“原子”;另外,学生对于“元素”概念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的意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教学策略和设计思路针对教材分析中知识结构的特点和学情分析中学生的认知
特点,拟采取如下策略进行教学:
通过生活中“补钙—喝硬水行不行?”、“酱油补铁—吃铁粉行不行?”、“食盐加碘—喝碘酒行不行?”等来自生活的问题引起学生们思考。
复习已学知识“水的组成”和分析教材“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的“话外音—以一种碳原子”引入元素概念。
依托导学案中自主学习材料,用“概念最小化法”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元素概念。
通过提供比较项目的图表组织学生讨论原子和元素的区别和联系,借助形象的比喻,师生一起对比、分析、归纳来突出重点。
通过绘制分子、原子模型,组织学生讨论教材73页问题,培养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来突破难点。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74页的活动探究,从自带的食品、饮料中寻找元素身影,让化学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
(五)教学过程实录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教育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要把所有教育学的原理归纳
为一句话,那就是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
”通过前期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从这一点上去强调核内质子数,从而引出元素的概念;通过分子、原子与物质和元素概念的辨析,进而在教学上拓展为对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认识。
这样一条思路应该说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顺序,又符合了化学学科的逻辑顺序。
(2)反思与总结
在第一轮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特别是针对概念教学的重点,应用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作理论支撑,根据对《化学教学论》的再学习,采取了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策略,在第一轮对概念辨析的基础上,扩充了概念学习的方法与手段。
首先,通过生活中较多的具体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前科学概念,引出元素概念。
对导学案素材中的三种氢原子和两种碳原子的质子、中子数目进行比较、辨别,师生、生生交流,抽象出元素概念的主要特征—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元素概念形成。
接着用“概念最小化”的教学方法如:元素是个总称。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这样层层递进,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了原子的结构,包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教师引出有的原子质子数目相同,有的原子质子数目不同,这也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进一步过渡到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总称为某元素,从而达到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原有的
原子结构的认识中同化元素的概念,进而构建元素、原子的新的认知结构。
这个环节恰恰运用了概念同化策略。
着力点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有些原子的质子数相同,有些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第二个着力点就是对元素和原子两个概念在定义、词语搭配、描述物质等方面进行辨析和精确类比,对已有概念和新概念进行区别和联系,找到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也是概念同化策略的关键,从而重新建构知识结构。
最后,通过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元素介绍,增加学生对元素的感性认识,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也就是概念图的形式(见板书),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修正,将元素概念纳入新的知识结构之中。
整个概念教学过程通过概念形成、概念同化、概念图三种策略教学,帮助学生知识建构。
其中概念同化侧重于教的手段,概念图侧重于学的手段,学生最终通过概念图完成对新概念的建构。
比如分子原子的复习中也可以通过概念图强化认知结构。
例如分子概念图:
4.第三轮研究——新行为阶段,拓展运用,努力实现理性知识到实践的飞跃
通过《元素》教学的概念同化策略的研究,结合其他相关课例,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用概念最小化法去分析,以概念同化策略为核心的概念教学模式。
把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到中学化学
的概念教学中,去不断打磨,不断整合,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