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字用法例析

合集下载

如何辨析而字的几种关系

如何辨析而字的几种关系

如何辨析而字的几种关系辨析“而”字的几种关系“而”是一个常用的连词,它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两个独立的分句、表示转折关系的作用。

但是,“而”字还有其他的几种关系,下面将对其进行辨析。

一、表示转折关系“而”字最常见的用法就是表示转折关系。

它可以连接两个相对独立的句子,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对比或转折。

例如:“他虽然年纪轻,而思想成熟。

”这句话中,“而”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示了年纪轻和思想成熟之间的对比。

二、表示递进关系除了表示转折关系,有时候“而”字还可以表示递进关系。

它连接的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是有一定的递进关系的。

例如:“他不仅勤奋学习,而且成绩优秀。

”这句话中,“而”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示了勤奋学习和成绩优秀之间的递进关系。

三、表示对比关系除了表示转折和递进关系,有时候“而”字还可以表示对比关系。

它连接的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是相对立的,存在明显的对比。

例如:“他工作努力而收入微薄。

”这句话中,“而”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示了工作努力和收入微薄之间的对比。

四、表示因果关系除了表示转折、递进和对比关系,有时候“而”字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

它连接的两个句子中,前一句是结果,后一句是原因。

例如:“他感到疲倦而没有好好休息。

”这句话中,“而”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示了感到疲倦是没有好好休息的原因。

五、表示并列关系除了表示转折、递进、对比和因果关系,有时候“而”字还可以表示并列关系。

它连接的两个句子中,前一句和后一句并列,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

例如:“他喜欢唱歌而且喜欢跳舞。

”这句话中,“而”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示了他既喜欢唱歌又喜欢跳舞。

六、表示让步关系除了以上几种关系,有时候“而”字还可以表示让步关系。

它连接的两个句子中,前一句是条件,后一句是让步。

例如:“虽然天气很热,而他还是坚持锻炼。

”这句话中,“而”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示了尽管天气很热,但他还是坚持锻炼。

“而”字在句子中可以表示转折、递进、对比、因果、并列和让步等不同的关系。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

六、表因果答案与详解一、根据所学,分析并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字的用法。

1.冰,水为之而(表转折)寒于水。

(《劝学》)译句: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君子博学而(表递进)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表递进)行无过矣。

(《劝学》)译句: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人非生而(表承接)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句: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表转折)耻学于师。

(《师说》)译句: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5.爱其子,择师而(相当于“以”,表目的)教之。

(《师说》)译句: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6.小学而(表转折)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译句: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7.群聚而(表修饰)笑之。

(《师说》)译句: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表转折)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译句: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

9.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表承接)登仙。

(《赤壁赋》)译句: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10.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表修饰)歌之。

(《赤壁赋》)译句: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11.下江陵,顺流而(表修饰)东也。

(《赤壁赋》)译句:夺得江陵,沿长江向东进军。

12.盈虚者如彼,而(表转折)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译句: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13.耳得之而(表承接)成色,目遇之而(表承接)成色。

(《赤壁赋》)译句: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

1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表并列)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译句: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5.觉而(表承接)起,起而(表承接)归。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句: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

而字在古文中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而字在古文中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而字在古文中的用法及意思解释一、引言古代汉字的使用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其中一个常见又重要的字是“而”。

它在古文中兼具连词和副词的性质,可能表示并列、递进、转折、因果等关系。

本文将从字义解析、用法举例等方面探讨“而”字在古文中的使用。

二、字义解析“而”字通过与其他字组合,形成复杂的词义,同时也可以单独作为语气助词使用。

其主要含义如下:1. 表示并列关系:表示两个或多个相同类别事物之间的连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与”等。

例:“虽则不来而往,其情故然。

”(《左传·襄公十七年》)2. 表示递进关系:表达逐步推进、加强的过程。

例:“微众善比以积,并赡养余士而有遗民。

”(《孟子·公孙丑上》)3. 表示反对或转折关系:揭示对比或截然相反的态度。

例:“昔者庆父恶能成乎?庆父生我及母皆劳苦。

”(《孟子·公孙丑下》)4. 表示因果关系:表达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例:“内寝弗取,而出己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5. 作为语气助词:起修饰语气、衬托情感的作用。

例:“夫不战者,善战之胜也;不怒者,善战之不败也。

”(《孙子兵法·用间》)三、用法举例1. 并列关系“而”字常用于连接并列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例如:“忠良既殁,征士卒辑力焉而攻之。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这个例句中,“而”连接了两个并列动作,表示同时发生或共同进行。

2. 递进关系在古文中,“而”字还可以表示逐渐增加或进一步发展的递进关系。

例如:“耻辱愈薄而爱憎愈浓。

”(《庄子·德行篇》)该句表达了以耻辱为动力的逐渐增加的心理过程。

3. 反对或转折关系“而”字也常用于反驳、转折的情境,强调对比或否定。

例如:“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管子·牧民上》)这句话用“而”字突出了民众与君王之间的对比关系。

4. 因果关系“而”字在因果关系中起到连接作用,表达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古汉语“而”字结构简析[1]

古汉语“而”字结构简析[1]

古汉语“而”字结构简析深圳广播电视大学龙岗分校李元芝摘要:“而”字结构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结构。

它既可以是通过连结词或词组构成的词组和单句,也可以是通过连接句子而构成的复句。

且在语言的运用中,“而”字结构可以发挥它的多方面的功能,包括语法功能、修辞功能和语汇功能。

关键词:结构模式、复句型、语法功能、修辞功能、语汇功能“而”是古汉语虚词中粘接力很强的一个连词。

它可以将具有多种多样关系的两个词、词组和句子粘合在一起,组合成新的词组和句子。

而且,这些新的词组和句子都有共同的结构模式。

这种共同的结构模式,我们称之为“而”字结构。

“而”字结构由三项要素构成:“而”字是中项,“而”字前面的语言单位是前项,后面的语言单位为后项。

如果我们以“A”代表前项,以“B”代表后项,那么“而”字结构就可以表述为“A+而+B”。

简化一下,就是“A而B”。

如在“信而见疑”(《史记·屈原传》)中,“信”是前项,“见疑”是后项,这句话使用的就是“而”字结构。

“而”字结构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结构。

甚至可以说,凡是用古汉语写作的作者,没有人不使用“而”字结构。

在流传至今的古汉语经典作品中,随处可见“而”字结构的影子。

而且,“而”字结构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其中有些问题需要作比较仔细的探讨。

这里,我们对古汉语中“而”字结构的层次、类型和功能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而”字结构的层次性有人认为“而”字只是对词或词组起连接作用。

实际上,“而”字不仅连接词或词组,而且也连接句子。

所以,“而”字结构既可以是通过连结词或词组构成的词组和单句,也可以是通过连接句子而构成的复句。

如下面的例子:(1)吾有三宝,持而保之。

(《老子》)(2)倍齐而合秦。

(《史记·楚世家》)(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诸葛亮《出师表》)例(1)(2)是由“而”字连接两个词或词组构成新的词组,其结果是词组,所以它们是词组型的“而”字结构。

文言虚词用法焉以之而

文言虚词用法焉以之而

②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什么”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 师》)
用作助词
①常用在句末加强语气,可译为“啊” “呢” “了”也可不译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 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②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不翻译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秋水》) ③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 记》) 译: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 发出硿硿的响声。
以:用作动词
①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贤臣也不一定被任用。 ②以为,认为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秋水》) ③率领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羽之死》) ——命令骑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赶他。
以:用作副词
通“已”,可译为“已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用作连词
③表目的,“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 为的 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④表原因,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⑤表结果,可译为“才”“以致”“得以”等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而 常用作连词
④表转折,相当于“然而”、“但是”、“却”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寒于水(《劝学》) ⑤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劝学》)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⑥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 等,或不译 。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终日而思,吾尝跂而望矣,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初中课本中有争议的“而”字用法辨析

初中课本中有争议的“而”字用法辨析

初中课本中有争议的“而”字用法辨析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十五单元“修辞与鉴赏”中,“而”字用法较为特殊,有时会存在些许争议。

下面将分别对其中的几个用法进行辨析。

1.顺承用法
“而”字用作顺承连词,表示“并且”,连接两个相同或相似的情节或动作。

例如《红楼梦》中的“凤姐耳边听着,而人已走了”。

这里的“而”起到连接上文和下文的作用,并进一步强调了“人已走了”这个情节,使之更加生动。

2.逆转用法
“而”字用作逆转连词,表示转折或对比,并与“却”“但是”等连词意义相似。

例如在《思美人》中,“妙笔生花,而专注于技艺研究,却疏于人情社交。

”这里的“而”在强调妙笔生花的同时,转折出后面的逆境,使人们对其技艺研究的认识更加深入。

3.修饰手法用法
“而”字在句子中有时起到修饰手法的作用。

例如在《古诗十九首》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而今听得金声琵琶,不觉泪湿沾巾袂。

” 这里的“而”在强调了当下听琵琶的情景同时,起到拼接、衔接和烘托表现手法的作用。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而的用法承接和顺承的区别

而的用法承接和顺承的区别

而的用法承接和顺承的区别一、深入解析“而”的用法在汉语中,“而”的用法非常丰富多样。

它不仅可以表示转折关系,还可以用于承接和顺承的语境中。

本文将重点围绕“而”的用法,探讨承接和顺承所带来的区别。

二、“而”的承接和顺承的基本含义1. 承接:作为连词,“而”在句子中起到衔接前后内容的作用,表示前后两个动作或状态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种逻辑关系往往是一个因果或结果性质的连接。

例如:他努力学习,而成功了。

这里,“努力学习”和“成功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后者是前者努力的结果。

“而”在此处表示结果性质的承接。

2. 顺承:同样地,作为连词,“而”也可以被用于表达两个并列动作或状态之间的递进或平行关系。

这种使用方式下,“而”更多地强调时间上的紧密联系。

例如:他每天学习英语,而且每天都背新单词。

这句话中,“每天学习英语”和“每天都背新单词”是具有紧密联系的并列动作。

“而”在此处表示递进关系,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连续发生。

三、承接和顺承的区别1. 关注点不同:承接:强调因果或结果性质的衔接,是一种逻辑上的连接。

它所表达的是一个行为或状态引起了另一个行为或状态的效果。

顺承:强调时间上的连续性或递进关系。

它所表达的是一个行为或状态与另一个行为或状态形成了紧密联系。

2. 意义转变:承接:通过“而”的使用,前后两个动作之间建立了一种从因到果,从原因到结果的转折关系。

它使得句子更加有条理和严谨。

顺承:通过“而”的使用,前后两个动作之间表现了一种按照某种时间顺序进行的动态演进关系。

它给人一种步步递进、情理相应的感觉。

3. 句法结构:承接:“而”往往出现在两个并列分句之间,连接两个具有明显因果关系的动作或状态。

常见结构可以是“A + 而+ B”,其中,“A”表示前一件事情,“B”表示后一件事情。

顺承:“而”通常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使得句子更加连贯流畅。

常见结构可以是“A,而且B”,其中,“A”表示第一个动作或状态,“B”表示第二个动作或状态。

简单分析《孟子》中的‘而’的用法

简单分析《孟子》中的‘而’的用法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年论文题目简单分析《孟子》中‘而’的用法学生学海玉指导教师徐广才副教授年级2008级专业汉语言文学系别中文系学院文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年 5 月论文提要前言:《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纪录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的儒家经典。

在前秦诸子散文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而’字是在《孟子》中运用较多的虚词之一。

理解好‘而’的用法及含义,对解读《孟子》及其它文言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拟具体分析在《孟子》中‘而’的不同使用情况。

简单分析《孟子》中‘而’的用法学海玉摘要:‘而’是古汉语中使用较为频繁的虚词,《孟子》中共出现了775例。

包括647例单音节‘而’和与128例带‘而’的复音节虚词。

分别充当了语气词、副词和连词。

关键字:《孟子》而用法1.0‘而’作为语气词的用法1.1‘而’作为语气词,在《孟子》中只有一种用法,就是用于居中,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难道’,而且出现得较少,只出现了3例:;例1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梁惠王章句上》例2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公孙丑章句上》)例3 自鬻以为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万章章句上》)以上3例都是‘而’作为语气词的用法,只用于句子中,只表示反问语气2.0‘而’作为副词的用法2.1‘而’用于表示范围,相当于‘只’‘唯独’的用法,这样的用法很少,只出现了1例:例1 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餔啜也(《离娄章句上》)在此句里,‘而’表示‘只’‘唯独’(句意:我没有想到您学习古人的道理只是为了吃喝而已)2.2‘而’用于表示继续,支持,相当于‘还’‘犹’的用法。

这样的用法只出现了5例:例1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

(《离娄章句下》)例2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万章章句上》)例3 孔子曰:“舜其至孝,五十而慕。

”(《告子章句下》)在此三句中,‘而’表示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或经历某一过程后,还保持着原来的状态,(例1句意:经过反思之后还是觉得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仁道的;例2句意:五十岁还怀恋父母,我在大舜身上看到了;例3句意;孔子说:“舜非常孝,五十岁时还怀恋父母。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一)1. “而”的用法(含解析)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一)1. “而”的用法(含解析)

“而”的用法【题文】文言虚词是区分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同一篇文言文中会消灭很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

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而”是高考大纲里要求把握的重要虚词。

那么,它有哪些重要含义和用法呢?这节微课,老师就给大家重点归纳一下“而”的含义和用法。

一、了解文言虚词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它不充当句子成分,但有语法意义和功能意义。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状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

“高考大纲”里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在文中”指依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对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多接受比较的方式,就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而且往往选取文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例句加点的虚词对比考查;另外在翻译题中,有时也会涉及到虚词的考查。

二、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需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第一个“为”:介词,替、给。

其次个“为”:动词,做出、制定。

三、辨明用法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依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第一个“其”,代词,指代上文的“君子”。

其次个“其”,副词,莫非,加强反问语气。

四、“而”字的用法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原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

而的用法总结文言文

而的用法总结文言文

而的用法总结文言文一、而的用法总结文言文中,作为一个常见的连词,「而」在句子中可能起到多种不同的作用。

本文将对「而」字的用法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并正确运用其中的语法规则。

二、「而」表示转折关系1. 轻微转折:有时候,「而」仅表示轻微的转折关系,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可是」「然而」等词语。

例如:【例1】明天必行之事,而丁未必赴。

【解析】此句意为:虽然明天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但丁未必会去。

2. 强调转折:在某些情况下,「而」可以强调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例2】孔子学问很渊博,而他也善于尊重他人。

【解析】这句话中,“孔子学问很渊博”与“他也善于尊重他人”之间存在着转折关系,“而”起到了强调这种关系的作用。

三、「而」表示递进关系1. 概括全局:有时候,在一些复杂的描述中,“而”可以引导一个总结性词语,来概括全句或全篇的主题。

例如:【例3】不仅领土广阔,而且历史悠久。

【解析】这个句子表明了中国的特点,不仅指出了它的地理面积,还提到了它的历史。

2. 进一步陈述:在某些情况下,“而”可以用来引导一个进一步的说明或者例证。

以下是几个例子:【例4】《论语》中有很多智慧的格言和故事,而其中最著名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这里以《论语》为例,通过使用「而」字来引入一个对「学而时习之」格言的具体描述。

四、「而」表示因果关系1. 因果关系:在文言文中,“而”常常用于引出一个结果或者原因。

下面是几个典型的例子:【例5】上好品种种子栽种得好,长势就会良好;若苛刻抓住细微差异,则选择范围将更加狭窄。

【解析】这个句子使用了「而」来引出第二个和第一个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其他用法除了以上列举的主要用法之外,在文言文中,「而」还可能表达其他一些关系,如条件、让步、并列等。

这里只是简单地列出了一些常见的用法,并不能穷尽所有情况。

六、总结在文言文中,「而」作为一个常见的连词,承担着多种不同的语法功能。

文言虚词“而”用法例析 徐本兵原创

文言虚词“而”用法例析   徐本兵原创
7修饰
8递进
• 动+而+动——修饰?承接? •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 ①简能而任之。 • ②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 ③余扃牖而居。 • 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分析:①②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③④句中的
“而”作连词,表修饰。
①选择能干的人来任职。 ①(我关着门窗住在里面。“扃牖”是“居”的方式和状态。)
1、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的动作是 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有先后关系则表承接。
2、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意义上有否主 次关系,如果前一个动作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即 有主次之分,表修饰。如果只两个连贯的动作,则 表承接。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 意思。如: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现在把钟磬等打击乐器放在水里,即使有大的风浪撞击,它们也不会鸣响的,更何况 石头呢?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 思疏》)
我虽然卑下愚蠢,知道这不可以,何况聪明人呢。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 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 织》)
练一练
•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 •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 儿妾食麦而已 •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
转折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虚词“而”用法例析
18个必考文言虚词之一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 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 同列关系。

简析“蟹六跪而二螯”之“而”字

简析“蟹六跪而二螯”之“而”字

简析“蟹六跪而二螯”之“而”字“而”字作为连词,是最为常见的文言虚词之一,它在使用中可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同时又能表达多种不同的语法意义。

应该注意的是,它所连接的成分,除句子本身具有谓词性外,词与词、短语与短语通常也应具有谓词性,可以是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而不应该是典型的名词或名词性词语。

例如:(1)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庄子·养生主》)(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论语·颜渊》)(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例(1)、例(2)中“而”字连接的是两个句子(主谓短语可据惯例视同为句子);例(3)中“察言、观色”均为动词性词语,“而”字连接的是两个动词性词语;例(4)中“而”字连接的是两个形容词。

不过,也有少数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语的情况,不细加辨认,还真不易理解其使用时的特殊之处。

例如:(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6)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史记·高祖本纪》)(7)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上三例中的“而”字,连接的均为名词性词语,似乎与在此位置通常使用动词或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的一般规律不相吻合。

不过,我们仔细分析它们的构成缘由就可得知,例(5)中的“六跪”与“二螯”在句中充任名词性谓语,说明主语“蟹”的肢体特征;例(6)中的“隆准”与“龙颜”也是名词性谓语,说明承前省略的主语“高祖”的面貌特征;例(7)中的“黑质”与“白章”同前二例相仿,仍为名词性谓语,说明前文主语“异蛇”的色彩特征。

故而这三例六个名词性词语在句中均充任谓语,属于谓词性成分,验之以“而”字的使用规律,是完全可以充任它的连接成分的。

归去来兮辞中而的用法总结

归去来兮辞中而的用法总结

归去来兮辞中而的用法总结(原创实用版)目录1.归去来兮辞的概述2.归去来兮辞中而的用法分类3.归去来兮辞中而的用法实例解析4.归去来兮辞中而的用法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正文一、归去来兮辞的概述《归去来兮辞》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名篇。

该文以辞赋的形式,表达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决心,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的人生态度。

全文流畅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归去来兮辞中而的用法分类在《归去来兮辞》中,“而”字的用法有多种,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2.介词:表示手段、原因、时间等。

3.助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

三、归去来兮辞中而的用法实例解析1.连词的用法:(1) 并列关系:“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2) 递进关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 转折关系:“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介词的用法:(1) 表示手段:“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2) 表示原因:“鸟倦飞而知还,云淡泊而舒卷。

”(3) 表示时间:“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3.助词的用法:“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四、归去来兮辞中而的用法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归去来兮辞》中“而”字的用法对现代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现代汉语中“而”字的用法仍然保留了辞赋中的多种用法;另一方面,辞赋中“而”字的运用,为现代汉语的修辞提供了借鉴,如排比、对仗等。

综上所述,《归去来兮辞》中“而”字的用法丰富多样,对现代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山上栖鹘而字用法

而山上栖鹘而字用法

而山上栖鹘而字用法
一、“而山上栖鹘”中“而”字用法分析。

在“而山上栖鹘”这句话中,“而”字是一个连词,其用法为表示并列关系。

(一)从句子结构和语义角度分析。

1. 结构关系。

- 从句子整体结构来看,“而”连接了“山上”这一表示地点的短语和后面“栖鹘”这一主谓结构(“栖”为动词,“鹘”为名词作主语,表示鹘栖息的状态)。

这里“而”字的作用类似于“并且”,将山上这一地点和在山上发生的事情(鹘栖息)并列起来。

2. 语义关系。

- 在语义上,“山上”和“鹘栖息”并没有因果、转折等关系。

不是因为是山上所以鹘栖息(不是因果关系),也不是山上但是鹘栖息(不是转折关系),而是简单地陈述山上存在鹘栖息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两者是并列呈现的关系。

(二)与其他连词用法的对比。

1. 与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对比。

- 例如“因为……所以……”结构,如果是因果关系,句子可能会变成“因为此山环境适宜,所以鹘栖息于此”。

但原句中并没有这种因果的暗示,只是客观描述山上和鹘栖息这两件事。

2. 与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对比。

- 像“虽然……但是……”结构,如果是转折关系,句子可能是“虽然这是一座普通的山,但是鹘栖息在上面”。

原句中不存在这种转折的语义逻辑。

所以,综合来看,“而山上栖鹘”中的“而”字表示并列关系。

文言虚词用法焉以之而

文言虚词用法焉以之而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出师表》)
以:用作介词
以:用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拿”“用”等 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可译为“凭”、”根据“、“按照”、“凭借(用)……身份” 等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用作介词
④介进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可译为“和、同、跟”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 ⑤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⑥介进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指南录后序》) 学于余(《师说》)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作代词
2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1
吾欲之南海《为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表示感叹语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作助词
用于句末,表疑问。
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独五人之曒曒,何也?(《五人墓碑记》) 用在句中,表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
用作助词
连词 介词 动词 以 复音虚词 复音虚词
而:通假字

论语里而的用法及例句

论语里而的用法及例句

论语里而的用法及例句一、"而"的用法及定义《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被称为儒家学派的重要文献之一。

其中,常用词语"而"在文章中频繁出现,并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

本文将重点探讨"而"字的不同用法,并举例说明其在《论语》中的具体运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而"在《论语》中的基本定义。

在句法学中,"而"是一个连词,表示转折或递进关系,在句子中联结两个分句。

它既可以连接并列成分,也可以连接主谓关系。

此外,根据语境和上下文不同,"而"还可以表示其他意思,如补充、推理、目的等。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些含义并给出相关例句。

二、转折意义1. 转折对立:引出相对前后信息相反或对立的情况。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解析:这句话中的第一个 "而" 表示转折对立关系。

前半句描述了君子不追求物质上的满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后半句则揭示了对待事务的态度(敏于事而慎于言)。

2. 递进关系:表示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递进关系。

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解析:这句话中的 "而" 表示递进关系。

第一个分句描述了人类天生具有一些美好品质(生也直),而第二个分句则通过转折呈现出相对情况(罔之生也幸而免),形成递进的语气。

三、补充意义除了转折意义,"而"还可以表示补充信息,用来承接上文或者引出下文。

1. 承接上文:用来连接已有信息,并拓展其内容。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里的 "而" 起到连接上下文思想的作用。

第一个 "而" 承接了前面提到的学习并在实践中熟能生巧(学而时习之),第二个 "而" 承接了前面提到友谊与交往带来的快乐(有朋自远方来),第三个 "而" 承接了前面提到诚实宽容的为人态度(人不知而不愠),都起到补充阐述的作用。

古汉语“而”字结构简析

古汉语“而”字结构简析

古汉语“而”字结构简析深圳广播电视大学龙岗分校李元芝摘要:“而”字结构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结构。

它既可以是通过连结词或词组构成的词组和单句,也可以是通过连接句子而构成的复句。

且在语言的运用中,“而”字结构可以发挥它的多方面的功能,包括语法功能、修辞功能和语汇功能。

关键词:结构模式、复句型、语法功能、修辞功能、语汇功能“而”是古汉语虚词中粘接力很强的一个连词。

它可以将具有多种多样关系的两个词、词组和句子粘合在一起,组合成新的词组和句子。

而且,这些新的词组和句子都有共同的结构模式。

这种共同的结构模式,我们称之为“而”字结构。

“而”字结构由三项要素构成:“而”字是中项,“而”字前面的语言单位是前项,后面的语言单位为后项。

如果我们以“A”代表前项,以“B”代表后项,那么“而”字结构就可以表述为“A+而+B”。

简化一下,就是“A而B”。

如在“信而见疑”(《史记·屈原传》)中,“信”是前项,“见疑”是后项,这句话使用的就是“而”字结构。

“而”字结构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结构。

甚至可以说,凡是用古汉语写作的作者,没有人不使用“而”字结构。

在流传至今的古汉语经典作品中,随处可见“而”字结构的影子。

而且,“而”字结构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其中有些问题需要作比较仔细的探讨。

这里,我们对古汉语中“而”字结构的层次、类型和功能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而”字结构的层次性有人认为“而”字只是对词或词组起连接作用。

实际上,“而”字不仅连接词或词组,而且也连接句子。

所以,“而”字结构既可以是通过连结词或词组构成的词组和单句,也可以是通过连接句子而构成的复句。

如下面的例子:(1)吾有三宝,持而保之。

(《老子》)(2)倍齐而合秦。

(《史记·楚世家》)(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诸葛亮《出师表》)例(1)(2)是由“而”字连接两个词或词组构成新的词组,其结果是词组,所以它们是词组型的“而”字结构。

而表承接的例子(一)

而表承接的例子(一)

而表承接的例子(一)资深创作者解析“而表承接”在创作文章时,我们经常遇到需要进行承接的情况,而表承接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它通过使用“而”字来连接两个相对独立但又有关联的信息,起到连接、衔接前后两个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下面是一些例子,通过详细的讲解,来帮助理解“而表承接”的使用。

1. 数学例子•原句:小明在数学考试中取得了满分的成绩。

而小红只得了及格分。

•解析:这个例子中,“而”连接了小明和小红两个人在数学考试中的成绩情况。

通过“而”的使用,我们可以表达出两人在同一场考试中的截然不同的成绩。

2. 健康问题•原句:他每天早晨起床后都去锻炼身体,而我却选择继续睡觉。

•解析:这个例子中,“而”连接了两个人在早晨起床后的不同选择。

通过“而”的使用,可以突出他们在对待身体健康的态度上的差异。

3. 文学评论•原句:这本小说情节紧凑、扣人心弦,而作者的描写又极为细腻。

•解析:这个例子中,“而”连接了小说的情节与作者的描写方式。

通过“而”的使用,可以在赞美小说情节的同时,强调了作者描写技巧的独特之处。

4. 企业发展•原句:这家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色,而其高效的管理团队更是推动了业务的快速发展。

•解析:这个例子中,“而”连接了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与其高效的管理团队。

通过“而”的使用,可以突出管理团队在公司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5. 社会问题•原句: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而公共交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解析:这个例子中,“而”连接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与公共交通的发展状况。

通过“而”的使用,可以凸显出交通状况与公共交通发展的对比,进一步说明了交通问题的严重性。

通过以上例子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出,“而表承接”在文章中的使用,能够清晰地表达出两个相对独立但有关联的信息,从而使文章内容更加连贯、易于理解。

注意,在使用“而表承接”时,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语境的搭配,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字用法例析
“实字易训,虚字难释”,“而”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其用法跟现代汉语多有不同,且灵活多变:
一、连接平等的两件事物,表示并列关系。

可译为“和”、“与”。

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二、连接前后程度不等的两件事物,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并且”、“而且又”、“并且也”。

如: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三、连接前因后果的两件事,表示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因为……就”。

如: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感极而.悲者也。

四、连接相对、相反的两种事物,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可是”、“却”、“反而”。

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五、连接状语与动词,表示修饰关系。

可译为“地”或不译。

如: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六、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前者是后者的情态或方式。

可译为“着”。

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七、连接两个动作,前者表示方法手段,后者表示目的。

可译为“来”、“去”。

如:
临渊而.渔,溪深而渔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连接两事物,表示在某种情况下,自然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可译为“就”。

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冥。

九、连接两件事,前者表示事情费时长而发生的迟缓。

可译为“才”。

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十、连接两个动作或两种情况,表示时间前后相继。

可译为“然后”、“以后”。

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十一、和“既”、“俄”、“已”、等组成固定词语。

如:
既而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已而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俄而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

请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5、水落而.石出。

6、攻大泽乡,及而.攻蕲。

7、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8、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9、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0、默而.识之。

11、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1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3、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14、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1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6、朝而往,暮而.归。

17、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18、为坛而.盟,祭以蔚首。

19、曹操之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20、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2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2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参考答案:
1、二;
2、三;
3、四;
4、五;
5、八;
6、十;
7、二;
8、一;
9、四;10、五;11、七;12、九;13、一;14、六;15、七;16、九;17、六;18、七;19、二;20、九;
21、七;22、一;23、七;24、三。

地址:山东省梁山县杨营中学高连球
邮编:2726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