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原训练的营养和运动营养补给
高原训练的营养措施 -回复
高原训练的营养措施-回复训练在高原环境下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高原地区的氧气稀薄,气压低,温度低,风速高,饮食方面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运动员和教练员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营养措施,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优秀的状态。
首先,一个合理的饮食计划对于高原训练至关重要。
高原气候对于身体的需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员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支持身体在高原环境下的运动,因此需要增加总体能量的摄入量。
碳水化合物是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因此在饮食中应该包括大量的复杂碳水化合物,例如全麦面包、糙米和红薯。
这些食物能够提供持久的能量,增强运动员的耐力和持久力。
其次,饮食中的蛋白质摄入也非常重要。
蛋白质是肌肉的主要构成成分,它们对于肌肉修复和增长至关重要。
在高原训练期间,身体会经历更大的应力,因此蛋白质的需求量可能会增加。
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包括鸡肉、牛肉、鱼类、豆类和乳制品。
运动员应该在每顿饭中都包含一定的蛋白质,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此外,高原环境会导致身体水分的丧失加剧,因为身体在高海拔环境下更容易出汗。
因此,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高原训练非常重要。
运动员应该经常饮水,以确保身体始终处于水分充足的状态。
此外,也可以选择饮用运动饮料,以补充电解质和补充矿物质的流失。
另外,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对于身体健康和高原适应性也非常重要。
在高原环境下,身体需要更多的抗氧化物质来对抗自由基的产生。
因此,含有大量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例如柑橘类水果和坚果,都应该纳入饮食中。
此外,矿物质如锌、铁和镁也对于身体功能和免疫系统的维持至关重要。
最后,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和饮食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运动员应该根据训练和比赛的时间来安排饮食,以确保身体能够在最佳状态下发挥。
在高原环境下,由于消化功能的减退,一次进食的量应该减少,但是进食频率可以增加。
运动员可以选择第三小时进餐法,即每隔三小时进食一次,保证提供持续的能量供给。
总之,高原训练的营养措施需要针对高原气候的特点进行调整。
中长跑运动员的营养补充
中长跑运动员的营养补充摘要中长跑项目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属于体能类竞技项目,要求运动员采用较高速度持续跑完全程,因此肌肉的代谢能力的提高时很重要的。
营养补充对中长跑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综述和经验总结的方法对中长跑运动训练日常、比赛及高原训练的营养补充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科学的中长跑训练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长跑日常营养比赛期营养高原训练期营养1.中长跑运动项目特点和营养需求中长跑是一项长时间耐力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运动过程无间歇,能量消耗比较大。
中长跑运动的能量供应以有氧供能为主,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消耗极大,维生素、无机盐、水分随汗液大量流失,因此容易引起神经活动紧张、激素分泌增加、体液丢失、代谢产物堆积等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在中长跑运动中,糖和脂肪供能的比例较大,其中糖供能可以通过无氧糖酵解和有氧代谢两条途径达到供能的目的。
2.中长跑项目日常训练的营养安排糖彻底氧化生成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可以通过呼吸和汗液排出,而脂肪和蛋白质氧化供能生成的产物酮体和氨等酸性代谢产物容易引起机体疲劳。
肌、肝糖原的储备量与耐力运动能力密切相关,所以增加糖原的储备量有利于中长跑运动员成绩的提高。
比赛前若合理安排中长跑运动员的高糖膳食,则肌、肝糖原储备可达正常值的1~2倍。
运动中每小时进食30~60g碳水化合物,可有效支持耐力性运动的能力。
国外文献报道,运动后的30~45min之内是肌糖原恢复的最佳时机,中长跑运动员应在运动后头2小时及其后每隔1~2小时连续补糖。
中长跑运动员的大运动量训练汗液流失量比较大,热环境或者干燥环境下一堂2~3小时训练课汗液排出量达到3~4千克,脱水对中长跑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影响很大,所以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前中后均应该及时补充水分。
训练期间最好每天监控训练前后的体重和尿比重,监控补液量是否足够。
汗液的大量流失还带走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使得中长跑运动员对各种无机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
高原训练的营养措施
高原训练的营养措施在进行高原训练时,由于高原地区的氧气含量较低,人体需要适应低氧环境的变化。
因此,合理的营养措施对于支持身体适应高原环境、提高训练效果和恢复能力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原训练的营养措施:1.高碳水化合物摄入:碳水化合物是身体的主要能源来源,特别是在高原训练中更需要充足的能量供应。
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持训练和适应过程。
建议选择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并分散进餐,保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2.补充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是肌肉修复和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素,也对免疫功能和适应性有重要影响。
在高原训练中,蛋白质的需求可能会增加。
建议食用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低脂奶制品、豆类和坚果等。
3.补充足够的水分:在高原地区,由于气温和湿度较低,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容易引起脱水。
因此,补充足够的水分非常重要。
适量饮水,并根据体态和运动强度进行调整。
此外,可以选择加入适量的电解质补充剂来补充身体所需的电解质。
4.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身体的正常功能和适应能力很重要。
草莓维生素C含量丰富,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豆类富含B族维生素,有助于提供能量和帮助运动适应。
蔬菜和水果可以提供大量的矿物质和抗氧化剂,维持身体正常运作。
5.避免过度饮食和过度训练:过度饮食或过度训练都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影响适应性和训练效果。
合理控制饮食量和训练强度,根据身体状况和需要进行调整。
上述建议为一般性指导,具体的营养措施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训练目标和高原海拔等因素进行调整。
浅谈高原短跑训练
浅谈高原短跑训练高原短跑训练,是指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进行短跑训练。
由于高原地区的氧气稀薄,气压低,环境恶劣,加之高原气候多变,温差大,光照充足等因素,使得在高原地区进行短跑训练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挑战。
本文将从高原地区的特点、高原短跑训练的意义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让读者对高原短跑训练有所了解和认识。
一、高原地区的特点高原地区是指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地区,包括青藏高原、巴蜀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
这些地区因地处高海拔,气温低,气压低,氧气稀薄,光照充足等因素,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短跑训练,能够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1. 氧气稀薄:高原地区氧气稀薄是因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低。
海拔越高,氧气含量就越低,这意味着在高原地区进行短跑训练时,身体的氧气摄入会减少,肺活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
2. 气压低:高原地区的气压比平原地区要低,这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都是一种挑战,需要适应和调整。
3. 温差大:高原地区的温差很大,早晚温差更是显著。
白天温度普遍较高,太阳光照射充足,而夜间温度则急剧下降,气候多变,这对身体的适应能力也是一种挑战。
4. 光照充足:由于高原地区的纬度较高,加之空气透明度较高,使得光照充足,这对身体的新陈代谢和维生素D的合成都是有益的。
以上就是高原地区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将直接影响到在高原地区进行短跑训练的效果和效果。
二、高原短跑训练的意义1. 提高耐力:由于氧气稀薄,气压低,气候多变等因素,高原地区的短跑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肺活量和心脏负担,增加身体对氧气的利用效率,提高身体的氧气供应能力,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
2. 强化肌肉:在高原地区进行短跑训练,由于氧气供应不足,身体会加速脂肪分解和糖分解,增加糖原储备,这对肌肉的强化和增长都是有益的。
3. 促进新陈代谢:光照充足的高原地区,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加速废物的排泄,增加维生素D的合成,帮助机体更好地调整和适应高原环境。
简述高原训练方法
简述高原训练方法
高原训练方法是一种通过训练身体适应高海拔环境的方法。
以下是详细的高原训练方法:
1.阶段性训练:高原训练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准备期、适应期和稳定期。
训练前应先进行基础训练,为高原训练做准备。
2.心肺适应性训练:以有氧运动为主,如跑步、游泳、骑车等,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提高心肺功能。
3.力量训练:以耐力为主,包括重量训练、力量训练、爬山等,提高肌肉耐力和力量。
4.营养补充:多摄入富含铁质、叶酸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并补充维生素C和E 等抗氧化物质,以增强身体适应高原环境的能力。
5.气候适应:在高原环境下逐渐适应氧气稀薄、干燥的气候环境,减少高原反应。
6.休息与调节:合理安排时间,增加休息时间,平衡训练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高原训练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年龄、训练目的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高海拔环境下进行训练时,要严格遵守安全规定,注意身体状况,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浅谈中长跑运动员的高原训练
浅谈中长跑运动员的高原训练摘要高原训练是一种在低压、缺氧条件下的强化训练,这种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在体育界已经被广泛研究和采用。
中长跑作为一个对耐力和体能要求很强的项目采用高原训练在很大程度上会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和能力。
本文针对中长跑项目的高原训练从定义、影响、生理机制以及意义几个方面作简单综述,旨在为工作在一线的中长跑运动教练员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中长跑高原训练1.高原训练的定义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
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1]。
2.高原的环境影响因素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很大,影响因素包括低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紫外线照射强、日照时间长等,其中低氧对人体的影响最大。
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中各种气体成分的分压与大气压会成比例下降,由于氧分压的下降使氧气由肺泡向血液弥散的压力减少,因此引起摄氧量下降,摄氧量的降低将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造成组织供氧不足,面对这一低氧刺激机体会通过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来应对[2]。
3.高原训练对于机体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3.1呼吸功能低氧环境时人体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的增加会引起肺通气量的增加,这种现象称为低氧肺通气反应。
低氧肺通气反应可以增加肺泡氧分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曲线左移,呼吸频率的增加则可能是肺通气量增加的原因。
高原训练时肺通气的增加可以使呼吸肌得到有效的锻炼,这将有利于平原运动能力的提高。
其机制是运动员通过高原训练使低氧通气反应减弱,减弱的低氧通气反应可降低呼吸肌的做功,减少呼吸肌的耗氧量,因此优秀运动员低氧通气反应的这种特点有利于平原运动能力的提高[3]。
3.2心脏功能高原环境时,无论安静状态和运动状态时心率都会加快,心率的加快可以补偿氧运输能力的下降,但最大心率和心输出量都会有所下降。
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养生健身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探析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20世纪20年代中至70年代的一位杰出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评论家,他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理论和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工业社会与精神分裂》和《技术与意识形态》在对当代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时,对技术的异化和被异化人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这里,我们将探讨马尔库塞对技术异化思想的探析。
技术异化是一个贯穿整个马尔库塞思想的主题,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技术对人的本质和自身的关系产生了根本的异化。
马尔库塞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自然需求,而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
技术不再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而服务,而是成为资本主义统治和压迫的工具。
这种将技术与人的本质和目的割裂开来的情况,导致了技术对人的异化。
正如马尔库塞在《工业社会与精神分裂》中所说:“现代化的技术,自身的巨大力量取决于它植根于和沿用于自身的社会和人类结构之中,这一社会和人类结构不是有机地而是机械地依附于技术大器之下。
”马尔库塞认为,现代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己的关系的异化。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类依靠着自然进行生产和生活,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变成了自然的主人,却同时也变成了自然的奴隶。
而在人与自己的关系方面,现代技术的异化导致了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受到了压制。
在工业社会中,人们被迫抛弃了自己的个性,而转变成了机器的延伸。
这种技术导致的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关系的异化,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疏离和异化,人们变成了陌生人。
马尔库塞指出,技术异化还导致了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异化。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变成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人的工作不再是自主的劳动,而是机械的重复,人们成为了生产关系中的附属物。
这种异化之下,人们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生活的意义,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被支配者。
有关高原环境下运动营养研究综述
243研究与交流课题来源:1.高原运动对竞技能力及健康促进的关键技术研究 2019-HZ-810;2. EPAS1基因表达规律及lncRNA 水平对高原训练运动能力适应的影响2019-ZJ-7010。
作者简介:杜霞(1984—),女,新疆伊犁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原运动医学与运动营养。
有关高原环境下运动营养研究综述杜霞 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国家体育总局高原训练研究重点实验室 青海省高原体育科学优秀重点实验室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全面地综合了高原环境下运动训练的营养补充问题。
对高原环境下从人体最基本的6种营养素及抗缺氧中药对运动营养的补充研究和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对今后高原训练的运动营养以及高原营养研究补充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原环境;高原训练;运动营养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特点,如空气稀薄、气压低,氧含量少等,在高原低压缺氧的环境下训练,所有的新陈代谢都加剧,对运动员营养代谢及消化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运动员能量消耗增加,更要注意运动员的合理营养。
高原环境下运动员的营养对其训练效果至关重要,如何通过运动营养改善高原缺氧习服、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和疲劳恢复仍然是当下高原营养领域的热点。
本文对近年有关高原环境下的运动营养文献及专著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对今后高原训练的运动营养以及高原营养补充提供参考。
一、高原环境下营养素对高原运动训练的影响(一)维生素及矿物质高原低氧环境下机体耐缺氧能力和能量代谢功能下降,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不仅加重机体缺氧状态,同时出现血乳酸堆积,导致体内疲劳物质增加,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可不同程度提高机体抗缺氧能力和低氧适应能力,尤其是运动训练期间,对维生素及矿物质的补充尤为重要,对改善运动员体能恢复和促进运动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维生素C 可改善缺氧状态下的氧化还原反应,提高氧的利用率,促进机体低氧适应能力;维生素B 族可增加机体有关酶的活性,加速酶促反应,从而提高氧的利用率,减少乳酸堆积;维生素E 族可减少机体组织对氧的消耗,降低血压粘稠度和血小板聚集度,缓解血液粘稠提高氧的运输能力,改善心肺功能,但很难从食物中得到补充,需要适量服用制剂,建议每天补充量为400个国际单位。
(完整word版)高原环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1]。
国内外训练工作者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注意到,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耐久力。
因此高原训练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2],同时高原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并采取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如:高住低练训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低压氧仓训练、呼吸低氧混合气体、模拟高原训练场馆、可调氧分压式睡仓等)。
参与高原训练的项目已由原来的一些主要耐力运动项目,如中长跑[3]、竞走[4]、自行车[5]等,发展到几乎所有的奥运会项目。
因此,高原训练仍是目前体育科研中的一大研究热点。
1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的适应规律。
一般认为,人在高原低氧条件下,红细胞生成增多,呼吸循环功能增强是机体在该条件下进行的生理性代偿的基本方式,而循环功能的增强是这种代偿反应最重要的表现,机体通过神经反射和高层次神经中枢的调节、控制作用使心输出量和循环血容量增加,补偿细胞内降低了的氧含量,从而提高耐受缺氧的能力,适应恶劣的低氧环境,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6]。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分析,高原训练对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高原训练可改善心脏功能及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有利于氧的传送;同时,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增加及骨骼肌毛细血管数量和形态的改善,有利于氧的释放和弥散,从而导致机体的V[,o[,2]max]增加。
另外,高原训练可使骨骼肌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升高,导致机体利用氧的能力及氧化磷酸化能力增加。
以上综合作用使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得到提高[1]。
1。
1高原训练对红细胞的影响机制1。
1。
1高原训练使机体出现一系列代偿性反应由于高原自然环境相对缺氧,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代偿性反应.首先缺氧较早的反应是红细胞生成素增加,刺激骨髓造血组织释放大量的红细胞,使血红蛋白值增加,以便携带和运送更多的氧气到体内各组织,适应机体的需氧量,所以,高原训练期间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是血红蛋白。
高原训练及其营养问题的干预研究
高原训练及其营养问题的干预研究①屈红林(江西省宜春学院,宜春 336002)白连生(内蒙古体育工作第二大队) 摘 要 高原训练的营养问题,有与平原训练的要求一致之处。
但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训练,受到缺氧和运动负荷的双重刺激,由此而引起运动员机体所需的营养和热能供给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高原上训练能量的消耗加大,再加上机体本身的消化能力削弱,在平原上的能量供需之间的矛盾更显得突出,因此,如何来合理的安排高原环境条件下的饮食,以确保其高原的合理营养供给问题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关键词 高原训练 合理营养 缺氧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专项训练的方法[1]。
其理论依据是高原训练运动员通过高原缺氧和运动缺氧的双重刺激,使其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使其在高原上承受平原难以达到的训练强度,从而更加接近人体极限负荷,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
运动员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作为一种强化训练手段,更容易把运动员机体推向极限负荷的边缘。
高原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一些运动队针对个别比赛地点高于1500m的高地上的比赛,而专门参加高原适应性训练。
其结果显示参加高原训练的运动员比没有参加高原训练的运动员成绩明显提高,这在运动训练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对高原训练的解释为“体能随着氧分压的降低而衰减”的规律[2],而这一规律被阐释为:氧分压越低,最大摄氧量减少愈明显。
1 高原训练的生理生化基础1.1有利于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增大心搏出量运动员初到高原时,急性缺氧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收缩压轻度升高等。
由于血中氧浓度在缺氧环境下下降,在静息状态和亚极量运动时,心率都增加,从而使心脏泵出较多的血量,在高原训练一段时间后,随着人体各部位的组织和器官对低氧将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心率逐渐下降。
因此说,初期心率的升高是对低氧环境的一种加强氧运输的代偿,后期的下降则意味着心储备力增强,是运动能力提高的表现之一。
浅谈高原训练
浅谈高原训练摘要:高原训练可划分为适应训练、系统训练、结束前训练三个阶段,持续4—6周较为普遍和适宜。
1600m—2400m为适宜高度,1800m—2300m为最佳高原训练高度。
下山参赛可形成两个竞技高峰,训练安排的好,高原效应可保持1—2个月。
关键词:高原训练海拔高度竞技高峰近30年来,世界各国对高原条件下的训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欧美一些国家在重大国际比赛前对优秀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已形成传统。
美国、原民主德国许多优秀运动员还进行“仿高原”训练或“模拟高原”训练,以及“低压舱”训练。
美国著名马拉松选手萨拉萨尔利用“氧分压有氧训练器”进行仿高原训练,两次创造马拉松世界最好成绩,多次获得重大国际马拉松赛的冠军。
1 高原训练的阶段划分及持续时间高原训练需要一个过程才能收到效果,这个过程是有其不同目的和任务的。
1.1适应训练阶段高原训练需要有一个适应阶段、这个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决定着高原训练的时间和总体训练效果。
通常的做法是到高原后进行适应训练,而我国著名教练马俊仁经过高原训练的实践,一改到高原后再进行适应的习惯,提出适应确定在上高原前,应在低海拔先进行1—2周的准备性适应训练,主要是在低海拔进行大量的,有一定强度要求的有氧耐力训练,然后调整3—4天后上高原,在去高原的途中,利用火车停站时间进行短时间跑的练习,从低向高逐步适应。
为系统训练阶段争取了时间,到高原后再进行一个短暂的适应,负荷量逐渐加大、尽量保持一定的强度,以免发生力量损失的危险。
上高原后适应阶段的长短与高原训练的次数成反比,数次后持稳定状态,个体之间的适应能力也有差异,适应一般需3—5天。
这一阶段除适应高原环境,消除时差,旅途疲劳、适应高原缺氧的刺激外,有氧代谢训练要增加,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为下阶段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1.2系统训练阶段这个阶段是到高原训练后的第2—3周,经过适应训练后进入系统正规的强化训练,训练量可恢复到平原训练的水平,尽可能地提高强度,这个阶段要因人而异,要注意观察运动员训练次日的血尿及其它生理、生化指标,如无血尿,心率及其它有关指标正常,无过度训练症状,说明这个阶段训练量与强度是适合的,如果某些运动员机能状态不佳,或出现伤病,则需要诊断治疗调理,然后才可进行系统正常的高原训练,以保证高原训练的质量。
高原环境下对足球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的影响及营养补充
体 育 世 界 . 术 学
高原环境下对足球逗动员有氧 耐力训练的影响及营养补充
司 品 鑫
摘 要 :本 文采 用文 献 综 述 法 结 合 高 原动 练 对 足球 运 动 员 的 有 氧 耐 力 - 练 中生 理 机 能 方 面 的 变化 等 特 点 , I i j , l l 同时 在 营 养 恢 复 方 面进 行 针 对 性 的 研 究 。 旨在 改 善 有 氧 耐 力训 练 方 法 , 高足 球 运 动 员耐 力 - 练 水 平 。 提 i ; , r i 关键词 : 高原 训 练 ; 球 运 动 员 ; 氧 耐 力 ; 养补 充 足 有 营
2高原环境下所产生的生理机能变化对最大摄氧量的影 响 21高原环境下有利于提高最大摄氧量的生理 变化 . 211心 肺 功 能 : 远 扬 ( 9 9) 2 .. 付 1 8 对 8名 青 年 足 球 运 动 员 昆 明高原 训 练 4 4天 的对 比观 察 , 动 员 1 钟 跑 成 绩 明显 提 运 2分 高( A组 : 由平均 2 3 6 4米提 高到 3 4 米 ; 0 1 B组 : 2 0 由 5 9米 提 高到 21 9 0米 ) 、最 大 摄 氧 量 ( A组 :41 /g・ n增 至 4 .ml mi k 4 . /g mi, < .1 B组 : 71 /g mi 至 5 .mlg・ 92 k ・ n P 00 ; ml 4 .ml ・ n增 k 1 / 6 k mi, < .1)氧 脉 搏 、 功 能 指 数 在 高 原 训 练 后 均 得 到 提 高 。 n P 00 、 心 实验也证 明高原训练和 比赛 中出现 的高心 率 , 可使运动 员在平 原 比赛时承受高水平 的心率 , 受力得到提高和感到轻松。 耐 21 .l 红 蛋 白 : 动 员血 运 且 足 够 , 红 蛋 白质 大 多 是 稳 定 升 高 , 种 升 高 对 完 成 高 原 的 训 血 这 练负荷及返 回平原后 的运动能力均有积极 意义 。以国家女子足 球队 19 年 昆明高原训练 中的测试为例。1 91 8名运动 员在高原 前 平 均 值 为 1 .4 / l 原 第 7天 为 1 .5gd ;第 1 9 gd;高 1 48 / l 2天 为 1 .6gd; 1 55 /l第 8天 为 1 . / l 2 60 gd; 3天 为 1 6gd。许 多 5 第 61 / l 文 献 报 道 , 红 蛋 白含 量 的 增 加 会 提 高 血 液 载 氧 能 力 , 而 提 血 进 高机体 的有氧能力。研究表 明, 高原训练后运动 员体能 一般 在 下山第 1 ~ O天为最佳状 态。 02 21 .. 3红细胞数量 : 细胞是血液 中运输氧的主要载体 。血 红 液 中所含红 细胞 越多 , 血液所 能容纳 的氧就越 多 , 同时运输 的 氧也越 多。高原环境中 , P E O增 多, 导致红细胞数量增 多, 高 提 了血液运输氧的能力 , 增强 了有氧耐力。 22高 原 环 境 下 对 最 大 摄 氧 量 的提 高起 负 面 作 用 的生 理 变 _
高原环境下运动员的适应与营养补充策略
高原环境下运动员的适应与营养补充策略作者:李云来源:《中国学校体育》2018年第03期一、高原环境对运动员身体的影响1.呼吸系统。
运动员初到高原会明显感受到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增大,呼吸频率加快。
高原低氧耐受训练后,运动员会提高摄氧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利于运动员尤其是耐力项目能力提高。
但是通气量增大过度,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呼吸碱中毒,反而不利于运动能力的提升[2]。
2.循环系统。
运动员初上高原,心率略上升。
随着高原习服,携氧能力和对氧气的适应力提高,最大心率及心输出量下降,这是一种心血管适应性的变化。
缺氧会引起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数量增加,血液携氧能力和摄氧能力增加。
3.运动系统。
高原训练对运动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骨骼肌上。
肌肉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容易分解,从而使肌肉力量下降。
高原训练期间影响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速度素质,一般容易出现体重下降[2]。
4.消化系统。
高原气压低、胃张力降低、收缩减少;缺氧导致胃肠道血流量下降、进食后胃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下降[2]。
5.内分泌系统。
机体睾酮水平的下降,导致合成能力下降。
而睾酮属于同化激素,高原训练使得糖原、蛋白合成能力受到限制。
高原训练促使睾酮下降的原因在于长时间大强度训练后机体消耗过大,睾丸产生的睾酮数量下降[3]。
6.免疫机能。
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导致患病几率升高。
二、高原环境下的营养补充原则1.食用易消化食物。
存在消化系统障碍会出现食欲下降,热量摄入不足的现象。
所以,应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摄入足够的能量。
少吃油腻及油炸食物,肉食选择牛羊肉、鸡肉、鱼肉。
还可以选择肉汁、浓菜汤、适量调味品刺激消化腺分泌,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此外,鲜柠檬、泡菜、茶刺激开胃活跃消化功能[5]。
2.注重对铁的补充。
铁不足容易损害携氧能力,抑制对氧的抽取,降低最大摄氧量。
高原训练前2周应注意机体铁的补充,可在膳食中尽量多食用含铁丰富的动物内脏、蛋黄、豆类等食物,也可强化铁制剂的补充。
探析高原训练的合理营养供给
探 析 高原 训 练 的合 理 营 养供 给
季 锋。 林 青
( 南京林业大学体育部 , 江苏 南京 ,10 7 20 3 )
[ 摘要 ]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研究分析高原环境下运动训练的 营养供 给与补充。高原环境 的训练 对运动员 机体所 需的营养和热能供 给有一定 的特殊性 。合理 的营养能够提高 运动员对缺 氧的耐受 能力 、 加快恢 复过程 , 适应 组织代
负荷的训练 , 不断提高运动竞技状态和运动成绩 0
一
应减少多不饱 和脂 肪酸的摄入 。减少脂 肪的 比例 , 主要是 为 了增加碳水化合 物的摄人 比例 , 增加糖 的供 能 比。蛋 白质 的
摄入量 占总摄 入热 量 的 1 % 一 1 % , 大优质 蛋 白质 的比 3 5 增
例, 提高蛋 白质 的利 用 率 , 不 是 提高 蛋 白质 的 总摄 人量 。 而 由于蛋 白质氧化 时耗氧 较多 , 如果 膳食 中蛋 白质 较多 , 将加 重机体 的缺氧 。而且 , 高蛋 白质 的膳 食不 易 消化 。因此 , 从
高原训练是指有 目的 、 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 具有适 宜海拔高度的地 区 , 行定期 的专 项运 动训练 的方 法。高 进 原有其特有的地理和 自然环境 , 比如海拔高 、 空气稀薄 , 氧分
压低 , 昼夜 温差大 , 太阳辐射强 等特点 。海拔越 高 , 大气 压越
补糖 , 有利于肌糖原 和肝糖 原的再合成 。另外 , 量的补糖 , 适 还可刺激胰 岛素的分泌 , 增强 肌 肉蛋 白质 的合成 , 以及增 加
5 一 1% 之 间。特别是在高原运 动中 , % 0 应避免 补充高渗糖 ( 糖浓 度超 过 1% ) 以 防止加 剧机 体脱 水 。食 物 中脂肪 的 0 , 含量应该适 当减少 , 肪 摄入 量 的能 量 比 占总能 量 的 2 % 脂 0
浅谈高原短跑训练
浅谈高原短跑训练高原短跑训练是指在海拔超过海平面2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进行短跑训练。
由于高原地区氧气含量较低,空气分压下降,运动员在高原地区进行训练时会受到更大的氧气供应不足的影响,需要适应高原环境才能发挥最佳水平。
因此,高原短跑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耐力、体力、毅力和适应性,从而达到提高竞技水平的目的。
高原短跑训练的训练原则与短跑训练相同,即确定训练目标、制定具体训练计划、科学训练、及时修正训练方法等。
在高原短跑训练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控制运动员的训练强度。
由于高原地区氧气含量低,运动员需要更加努力地呼吸才能满足身体所需氧气的消耗,而运动员过大的训练强度会导致过度疲劳、心肺负荷过重、运动能力下降等负面后果。
因此,需要在考虑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耐力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训练强度。
其次,要坚持有氧运动。
高原地区氧气含量低,如果训练强度过大,会降低运动员的耐力和体力,导致运动能力下降。
因此,高原短跑训练中应该重点锻炼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即让运动员尽可能地利用氧气转化能量,以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和体力。
第三,在高原短跑训练中要充分考虑适应性训练。
适应性训练是指在适应不同环境和训练方式下,身体能够产生相应的适应性反应,以达到适应新环境、新训练模式,提高自身适应能力的过程。
高原短跑训练是一项较为苛刻的训练方式,需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适应性。
针对这一点,可以通过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训练频率等方式,逐渐适应高原地区短跑训练。
最后,高原短跑训练应该注重科学营养。
高原地区氧气含量低,运动员的身体需要更多的营养支持。
在进行高原短跑训练时,应该根据训练强度和运动员身体状态,制定合理的运动饮食和营养补充计划,以保证运动员充分得到足够的能量和丰富的营养物质支持。
总的来说,高原短跑训练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训练方式,需要运动员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够适应高原地区的环境并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在进行高原短跑训练时,需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适应性,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同时注重科学营养,才能够在竞技场上发挥出稳定的竞技水平。
论足球运动员高原训练期的营养补充
论足球运动员高原训练期的营养补充高原训练期间,为了减少足球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负面效应,在加大训练监控的同时,应该要特别注意足球运动员的营养补充[1]。
训练时对足球运动员机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的供给有一定的特殊性,应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为主。
资料报道营养物质的三大要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热量比应分别为 61%、25%、13%[2]。
解决好高原训练期间耐力运动员的营养需求,是保证耐力运动员在高原训练中提高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
高原训练过程中,膳食中热量和各种营养素必须满足运动员的特殊需要,而且还要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合理比例和数量,避免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剩。
1高原训练功能现代足球比赛具有对抗剧烈,技战术复杂等特点,同时,参加运动的关节多,其主要运动方式是脚支配球,因而难度大,比赛时间长,场地大,体能消耗多。
因此,足球运动的供能形式并非是以时间判断出的有氧代谢为主的供能,而是一项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供能并存的运动项目[3]。
高原训练是提升耐力的高效方法。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足球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4]。
通过高原训练能够提高血液中红细胞数目,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改善骨骼肌红蛋白的浓度和质量,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工作耐力;能够发展机体抵御疲劳能力。
2高原训练的利与弊2.1高原训练的利高原训练是让足球运动员在接受运动和缺氧的双重刺激下[5],增加机体运输和利用氧气能力,骨骼肌代谢能力及心肺功能,为运动能力的提高打下生物学基础,通过高原训练可以达到超量恢复,提高机体机能储,最大限度挖掘机体抗缺氧和抗恶劣环境的能力等。
高原训练有利于足球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的提高。
2.2高原训练的弊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大气压降低,氧分压也降低,空气密度低,阻力小。
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以6.5摄氏度下降。
海拔每上升300米,紫外线强度增加4%,有晒伤危险。
所以运动员必须处理好低氧、脱水、气温低的环境。
浅谈高原部队饮食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原部队饮食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丁俊侠来源:《科技资讯》 2015年第12期丁俊侠(公安海警学院后勤管理系浙江宁波 315801)摘要:该文结合高原地区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分析了驻高原地区部队饮食保障的现状及特点,阐述了高原部队饮食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高原部队饮食保障营养保障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230-01新形势下部队的任务和性质对部队饮食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今高原地区部队的饮食保障还存在很多现实困难和亟待解决问题,下面该文结合高原部队饮食保障现状和特点,就如何提饮食保障水平谈几点认识。
1 我国高原地区部队饮食保障特点高原部队承担着守卫国边境,执勤巡逻,防止和打击暴力恐怖主义等艰巨任务,责任重大。
饮食保障直接影响高原官兵的身心健康和战斗能力。
高原部队饮食保障存在以下特点:第一,自然环境恶劣,实施保障条件差。
高原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不仅驻地补给面临极大困难,还严重影响从外界运送给养物资。
第二,部队任务艰巨,饮食水平要求高。
由于高原地区环境恶劣,人体机能下降,负重能力、运动能力比平原地区要明显下降,因此,需要性能良好的高能食品来维持人体机能。
第三,保障经费有限,物资消耗量大。
物资、经费有限、标准偏低,而由于生产和运输受限需要储存大量实物,致使“高需求”与“低标准”之间矛盾突出。
2 当前高原部队饮食保障中存在的问题2.1 高原地区给养物资保障困难高原地区是我国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人口密度小,工农业不发达,各种资源比较匮乏,给给养物资筹措和供应带来很大的影响。
高原地区部队相对分散,点多线长面广,机动距离远,协调难度大,加之多处于山区之中,道路崎岖、沟壑纵横、天气复杂多变,严重影响了饮食保障物资的保障。
2.2 营养素摄入不均衡,饮水问题突出由于高原地区人体机能下降,人员的负重能力、运动能力都有所下降,对能量和各营养素需求相对增加。
高原环境膳食要求
2.不喝酒,因为酒所含酒精能麻醉中 枢神经,使飞行员判断力减退,反应 变得迟钝,引起动作失调而影响飞行 安全。
3.为保证飞行员充足的营养,应合理 安排膳食,改进烹调,并在配餐中注 意调配。
四、航空作业人员的合理膳食
4.航空前就餐时间以提前1~2 小时为 宜,长时间航空作业时,航空前一餐 的热能可为全热能的30%。
三、高原环境中人群的合理膳食
1、热能供应:热量供应应当高于平 原地区约10%,在寒冷季节则应增 加20%甚至更多。
2、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供应:在单 纯高原缺氧的条件下,应增加淀粉 类的供应,并适当增加蛋白质的供 应,可占总热量的25%~30%。所给 的蛋白质中应有较多的动物性蛋白 质,供应较多的肉类。
5.夜间航空作业人员应注意维生素A 和B2 的补充。
6.不可过饱或者空腹进行航空作业。
四、航空作业人员的合理膳食
7.炎热环境下航空作业人员应注意水 和无机盐的补充,并供给清凉爽口易 消化的食品,如多维饮料、矿化饮料 等。
8.寒冷环境下从事航空作业人员应适 当增加热能,并供给热的饭菜饮料。
9.飞行中的膳食应具有体积小、热量 高、可口和各种营养素比较齐全的特 点。
寒冷则能使食欲增加,动物试验也 显示了寒冷使摄食量增加。寒冷环 境中的食欲增加,很好地反映了机 体对热能需要量的增加。
三、高原环境中人群的合理膳食
高原环境中,膳食营养的调整,注 意食物供应,讲究烹调方法,是促 进缺氧适应、提高耐寒能力,减少 高原疾病的重要措施。
为了做好营养保障,归纳起来注意 以下几点。
关于脂肪,一般认为在缺氧条件下 膳食脂肪不宜过高。(举例)
高原缺氧初期,含氮物质摄入量减 少,而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尿氮 排出增加,出现负氮平衡。因此, 对高原作业人员应给予充足的蛋白 质。
高原训练与营养补给关系的研究
【 胡锦涛. 5 】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BO ]中 国政府网 , 0 — V / L. 2 7 0
1 -2 . o 4
【 王维智 , 6 】 牛彦辉 , 朱爱 军. 农村卫生人员 继续教育 的实践与思考 咖.
【张自 , 3 】 宽 赵亮 , 李枫. 中国农村合作 医疗 5 年之变迁叨. O 中国农村卫 生事业管理 , 0 ,: . 2 621 0
112 高原训 练的起 源 高 原训练始 于 16 .. 9 8年 的墨西 哥奥运 会, 由于墨西哥地处海拔 22 0 4 m的高原地区 , 许多地处平原的 国家为了保证本国的运动员 , 尤其是耐 力运动员适应高原地 区 缺氧的环境而发挥出 自己的水平 , 赛前就让本 国选手找一块与 墨西哥相似的高原地区进行训练。在 2 0世纪 6 0年代 出现 了高
11 高原训侏的概 念及起 源 .
1 . 高原训练的概 念 高原训练是指有 目的、有计划地将运 .1 1
动员组织到适宜海拔的高度地 区, 进行定期 的专项运动训练的
方 法Ⅲ 。
究投掷运动员 高原训练适应和再适应时指 出,高原训练后 , 运
动员机体 内肌糖原、 T A P和 C P浓度提高 , 这些都是机体对高原 训练适应后获取的积极效应1 3 ' 1 。 122 国内高原训练 的概 况 高原训练及其研究 的开展在我 国 .. 始于本世 纪 6 0年代初 , 并在 8 O年代末 和 9 年代初形成高潮。 0 陈宝 国教练观察 了中长跑运动员在昆明进行 了 4个月 的高原 训练后下 山, 所测试 的各项生理指标均 有改善 , 利于运动能 有 力的发挥 , 实践证 明, 运动员下山后运动成绩均有不 同程度 的
效应期 内有如下变化趋势 : 在高原训练期 内心功能综合指数与
高原环境下的运动员的营养
高原环境下的运动员的营养作者:王晓波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22期摘要为提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近年来高原训练法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高原缺氧对机体各系统和营养素代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运动员能量消耗增加,更应注意运动员营养的全面、科学。
高糖低脂膳食,摄入适量蛋白质和抗氧化物,同时可以考虑特殊营养物质的摄入。
关键词高原训练高原环境运动员营养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特点,如空气稀薄、气压低,氧含量少等,在这种低压缺氧的环境下训练,可改善运动员机体氧的摄取、携带和释放能力,可提高运动员的耐缺氧能力和抗乳酸能力,增强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有助于提高运动成绩。
这种训练手段近年来得到广泛推广和认同,越来越受重视。
高原环境下运动员的营养对其训练效果至关重要。
1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的影响运动员初进高原后,对高原的缺氧会产生一系列生理上的代偿和适应性反应,以提高射氧和用氧能力。
如果不能适应,可出现缺氧症状,发生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或高原病。
高原缺氧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并出现相应的行为改变;呼吸频率增加,呼吸深度加深;心血管系统初进高原的变化是心率加快,随着高原复习,心率逐渐降低;消化系统也出现变化,消化功能下降,食物摄入减少,摄入的营养素不足;初入高原,运动员的体重普遍下降;在高原缺氧环境,运动员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等都有相应的变化。
2高原环境对运动员营养素代谢的影响进入高原初期,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分解增强,合成减弱,氮排除增加,加上食欲不振和食物吸收利用率下降,造成摄入和吸收的蛋白质减少,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负氮平衡,血中必需氨基酸或非必需氨基酸下降。
复习过程中,体内的蛋白质合成代谢逐渐增强,一些与有氧代谢有关的蛋白质的合成增加。
高原缺氧加速脂肪动员,脂肪合成速度低于脂肪分解速度,造成体脂减少,血脂浓度增高。
随着机体对高原缺氧的适应,脂肪酸利用下降而葡萄糖利用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原训练的营养和运动营养补给
摘要:高原训练作为一种外在的负荷刺激,配合适当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可以达到增强运动员训练效果的目地。
有必要对高原训练中的营养代谢特点、营养物质补给以及针对性的运动营养补给进行研究,以期为高原训练的实践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原训练营养补给运动营养补给
应该认识到,高原环境的外在刺激容易导致多种问题,比如身体反应较大;训练负荷不易控制,训练强度较难提高,力量、速度素质容易丢失;易出现疲劳、伤病、个体不易恢复等。
运动营养是指运动员所采用的具有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改善由于运动训练所引起的身体机能的紊乱以及预防某些运动性疾病等功能的物质。
合理的营养补充能够加快机体的恢复,适应组织代谢的变化,促进运动训练的实施,从而承受大负荷的训练,不断提高运动竟技状态和运动成绩。
1、高原训练的营养补充
1.1合理均匀的热量补充
德国人认为在高原训练中应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在膳食结构中占61% ,蛋白质占13%,脂肪占13%。
[1]在缺氧的高原环境中,含脂肪较多的食物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和降低运动强度、延长运动时间才能转化为热能,且不易消化吸收,因此,高原地区运动员膳食应以糖和蛋白质的摄入为主。
高原训练运动员需消耗的糖主要从食物及饮用含糖的饮料中获取,食用的物质必须含有高浓度的糖,并且很容易被人体吸收。
糖的补充应以低聚糖为主。
同时建议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改一日三餐为一日多餐制((5次),以促进消化和吸收。
一般情况下,补糖的浓度应在5%-10%之间,一般要控制在8%为佳。
训练后补糖的浓度可以稍高一点在10%-35%之间。
[2]就蛋白质的补充而言,缺氧时氮的代谢处于负氮平衡。
研究报道,一定量的蛋白质对高原适应比较重要。
因此,应及时补充优质蛋白质,如蛋、奶、鱼、肉以及动物肝脏。
补充蛋白质可选择优质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蛋白质水解产物等形式补充。
高脂肪膳食容易引起厌食,且缺氧严重时,脂肪氧化不全,酮体增加,对急性缺氧的适应不利。
因此高原训练时应采用低脂肪膳食。
2.2水和矿物质的补充
一般认为,在高原训练时每天至少比平原时同等情况下多饮1L以上的水,补液的原则仍是少量多次。
德国的一份资料表明,在平原每跑1h要补充水分2L;美国的著名篮球运动员乔丹在一场比赛当中及稍后,按规定及习惯一般补液3L (记300mL一瓶的含碱性、低糖、含丰富电解质钾钠的佳得乐的运动饮料共10瓶)。
1995年英国人尼莫建议,在高原运动时可选用矿泉水,最好再加入(每升)
葡萄糖3.56g,氯化钠0.47g,氯化钾0.3g,构椽酸钠0.53g。
[3]补水时,应采取“多次少量”的原则,每次的补水量约为100-150ml。
每日记录尿比重和体重,以此监控补液量是否充足。
铁的补充,除在膳食中尽量多吃一些含铁丰富的动物内脏、蛋黄、豆类和鱼类外,还应适量补充对胃肠刺激反应较小的铁制剂。
具体做法是:高原训练每日3次服用对胃、肠刺激反应。
小的液体铁剂(每日总量男子200- 250mg女子100-150mg),能增加红细胞容积的容量,提高携氧能力,提高最大摄氧量和运动能力。
[4]锌对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运动能力有着多方而的影响。
补锌可抑制机体自由基的产生并加强自由基的清除,能部分恢复受损伤的免疫细胞功能,刺激合成激素的合成代谢。
运动员每天补锌量不宜超过15mg。
高原训练期间也应注意补铜。
铜是很多酶的组成部分,并是机体铜代谢和红细胞生成的基础物质。
平原训练期间,每天的铜摄人量应为2-4mg高原训练期间应有更多的补充。
此外,适量补充钾、钠、镁等矿物质是高原训练获得成功的保证,饮用时最好是含钾、钠、镁等矿物质元素的饮料。
1.3对维生素的补充
在高原地区机体对维生素需要量增大。
补充维生素能提高缺氧耐力,增强对高原的适应,减轻疲劳和提高运动耐力,运动员在高原除在膳食中摄取维生素外,可每天另外补充维生素。
据冯连世介绍,高原训练期间每天宜补充10种高剂量的复合维素:V A6000iu、VB1120mg、VB22mg、VC300mg、VPP20mg、VB6mg、泛酸钙5mg,VE60mg、VB1550mg、VP50mg,以增强体力,减少血乳酸的堆积,改善心功能。
[5]
2、运动营养的补给
除了传统观念下的营养物质补充之外,还应补针对性的的运动营养物质。
高原训练时常用的运动营养包括运动源物质、抗氧化剂、抗缺氧中药以及增加肌肉力量营养品等四类。
2.1运动能源物质的补充
肌酸的补充:肌酸的补充可以有效提高肌肉内磷酸肌酸的含量,使运动后磷酸肌酸的再合成速度加快,促使ATP的利用率增加,有利于短时间、大强度、间歇性项目运动能力的提高。
补充肌酸时应首先对运动员血浆的肌酸水平进行测试,然后再选择具体的补充方法。
对于机体内肌酸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可采用“长时间小剂量”的补充方法(每天服用2g-5g),连续服用一个月或以上);对于机体内肌酸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可采用“复合法”进行补充(每天服用20g-25g肌酸,连续服用5天—9天,然后每天服用2g—5g,持续数10天以上)。
补充肌酸时如能与含糖饮料同时服用效果更好。
[6]
2.2抗氧化剂的补充
高原训练时,运动员将承受缺氧和运动负荷的双重刺激,导致机体自由基大量生成,抗氧化能力下降。
因此,高原训练期间,合理使用抗氧化剂,有利于增加机体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快速消除疲劳和恢复体能。
目前,比较常用而且有效抗氧化剂有VE、VC、谷氨酞胺和谷氨酞胺肤、辅酶Q、番茄红素、牛黄酸、等。
其中,效果最好的抗氧化剂是VC、VE和番茄红素。
因此,高原训练时,除了经常性地为运动员提供生吃的蔬菜和各种新鲜水果。
每天服用一定量的番茄汁或服用番茄红素胶囊使番茄红素每天的摄入量在(10一20 )mg,即可达到良好的抗氧化效果。
2.3抗缺氧中药的补充
高原训练时,服用一些抗缺氧的药物,对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和提高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促进运动员疲劳的快速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红景天是生长在高寒地带的一种药用植物,含有16种游离氨基酸,11种微量元素及VC,具有抗缺氧、抗疲劳、抗寒冷、抗微波辐射的作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工作效率,延缓机体疲劳和衰老。
另外,党参、刺五加、构祀、麦芽、鬼见仇、大叶三七、白术、当归、熟地、龙眼肉、白芍等单味中药及复方丹参、复方党参、复方刺五加、洋参胶囊、六味地黄丸等复方中药也具有明显的抗缺氧作用。
3、结语
高原训练的环境差异导致了运动员营养补充方面的变化,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不同的运动项目有其自身的饮食特点。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制定适应运动员自身运动项目的饮食计划,以强化高原训练的运动能力,及时消除疲劳,预防伤病的发生,进而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海滨等.高原训练及营养恢复[J].科技信息,139-140.
[2][3]赵常红,韩佐生.有关高原训练的运动营养补给[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01):139-140.
[4]王国祥,黄何平.高原训练的营养补充[J].安徽体育技,2004,25(1):42-44.
[5]曾全寿等.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运动营养补剂[J].科技信息,580-581.
[6]李强.高原运动的运动营养补充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2006(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