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怎样步入世界杰作之林的——以雷电颂一场修改为例.docx
初中议论文作文:悲壮,激昂的《雷电颂》
![初中议论文作文:悲壮,激昂的《雷电颂》](https://img.taocdn.com/s3/m/ea98ac72be23482fb4da4c6d.png)
悲壮,激昂的《雷电颂》《屈原》写于1 9 4 2 年1 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又消极抗日,掀起反共高潮,大肆捕杀中国共产党人,“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
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屈原那时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
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
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
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白《雷电颂》。
风雨雷电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
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
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
表达了对光明、正义最终会到来并毁灭一切黑暗势力的向往与确信。
当时的屈原虽然借助外力逃了出去,可是他不甘心,因为他不想就这样让自己的国家灭亡,可越想越气,自己投河自尽了,后来人们,每年都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这位爱国人。
”屈原是要“忠”的,他在《离骚》中写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评屈原的诗:“然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
”屈原以“忠”被树为榜样。
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不见有屈原要发动或要借助人民战争的记载。
《史记》所写是这样:“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又有:“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郭沫若屈原第五幕第二场读后感
![郭沫若屈原第五幕第二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92b912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f.png)
郭沫若屈原第五幕第二场读后感
这一场戏里,屈原那大段的“雷电颂”简直是神来之笔。
我感觉屈原就像一个超级英雄,站在舞台的中央,对着天地万物大声咆哮。
他把对黑暗势力的愤怒,对正义的渴望,全都一股脑儿地喊了出来。
那气势,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一浪高过一浪,根本停不下来。
以前我只知道屈原是个投江的爱国诗人,在这一场里,他不再是课本里那个有点遥远、有点模糊的形象。
他是个有血有肉、满腔热血的斗士。
他对着雷电的呼喊,就像是在跟那些坏蛋说:“你们这些家伙,别以为能一直作威作福,我屈原可不是好惹的!”这让我觉得特别解气,就好像我自己也有很多对不公平的愤怒,都随着屈原的呐喊释放出去了。
而且呀,郭沫若写得特别巧妙。
他用雷电这样强大而又震撼的自然力量,来衬托屈原的内心。
雷电噼里啪啦地响着,屈原也激情澎湃地诉说着,两者就像是完美的搭档。
这一场戏里的屈原,不再是那个只能被陷害、被流放的可怜人,他变成了一个能与天地对话、敢于挑战黑暗的巨人。
我在想,郭沫若在写这个的时候,是不是也像屈原一样,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呢?是不是他也想通过屈原这个角色,来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发出怒吼呢?这一场戏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古代的故事,更像是在给当时的人,也给我们现在的人传递一种力量,一种面对邪恶和不公,绝不低头的力量。
反正读完这一场,我感觉自己都变得更有勇气了,就像被屈原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精神能量。
《雷电颂》
![《雷电颂》](https://img.taocdn.com/s3/m/a375ca46e518964bcf847ca6.png)
爱国诗人带了楚国的干净石块,很快沉了 下去。这天正是农历五月五日。
百姓相信爱国诗人是不会死的,每年农历五 月五日,他们摇着龙船,到处去寻觅诗人。他的 爱国精神,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生了根。
名平,字原,号 灵均,我国第一 位伟大的爱国主 义诗人,战国时 楚国人。他用楚 辞的形式写了我 国第一首政治抒 情诗《离骚》, 是我国文学史上 浪漫主义诗歌创 作的源头。
戏剧知识简介(二)
舞台说明: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 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 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 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 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 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 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 )括起来。
《雷电颂》是人物的内 心独白,是屈原歌颂风 雷电、怒斥神祗的抒情 独白。
舞台上的屈原是 一个坚持真理的爱 国者、受到奸佞残 酷迫害的形象。
《屈原》这部历史剧在1942年国民党
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 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大大 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 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 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被国民党 当局禁演。 周恩来曾说:“……这是郭沫若借屈 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 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 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
2、作者在写这些景象时,运用 了什么手法?仔细分析一下。
剧中角色
风、雷、电 洞庭湖、东海、 长江 无形的长剑 土偶木梗 没有阴谋„„的 小岛
象征意义
人间追求光明、正义 的变革现实的伟大力 量
整体喻意
郭沫若借屈 原的悲剧, 展示了光明 与黑暗,正 义与邪恶的 尖锐、激烈 的斗争,起 到了借古讽 今,古为今 用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下《雷电颂》续写
![八年级语文下《雷电颂》续写](https://img.taocdn.com/s3/m/2ecc119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1.png)
《雷电颂》续写
在雷电的咆哮声中,屈原继续他的内心独白。
他抬头望向漆黑的夜空,那无尽的黑暗仿佛是世间一切邪恶与苦难的象征。
然而,他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他知道,只要自己坚持下去,那无尽的黑暗终将被打破。
“雷神啊,你是天地的怒吼,你是正义的呼声!”屈原高声呼喊,“你听见了我的声音吗?我愿与你同行,我愿成为你的使者,将这正义的呼声传递给每一个人!”
突然,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照亮了屈原的脸庞。
那闪电的光芒如此耀眼,仿佛可以穿透一切黑暗。
在那一刹那,屈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他看到了那个光明的世界,那个充满正义与自由的世界。
他紧握双拳,全身的肌肉都在颤抖,那是激动与决心的表现。
“雷神啊,请赐予我力量吧!让我成为你的使者,让你的力量在我身上得以展现。
我要用这力量去对抗那无尽的黑暗,去争取那属于我们的光明!”
此刻的屈原,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他的声音仿佛从天际传来,震撼人心。
那声音充满了力量与决心,仿佛可以唤起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勇气与信念。
雷电似乎也被屈原的决心所感动,它们更加猛烈地咆哮着,似乎在回应着屈原的呼唤。
那一刹那,整个世界都仿佛在颤抖,那是黑暗与光明的较量,也是信念与决心的较量。
而屈原,他昂首挺胸,面对着那无尽的黑暗。
他知道,自己的道路还很长,自己的战斗还远远没有结束。
但他也深信,只要自己坚定信念,勇往直前,那光明的未来一定会属于他们。
他再次高声呼喊:“雷神啊,请赐予我勇气吧!让我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那
无尽的黑暗,去战胜那一切的困难与挑战!我要让这个世界充满正义与光明!”。
《一曲壮美的战歌——读郭沫若史剧屈原中的雷电颂》.docx
![《一曲壮美的战歌——读郭沫若史剧屈原中的雷电颂》.docx](https://img.taocdn.com/s3/m/d1d1374a804d2b160a4ec00a.png)
《一曲壮美的战歌——读郭沫若史剧<屈原>中的<雷电颂>》摘要:它是壮美的战歌,用自己沸腾的热血写成,用自己激情的音符谱成,尽显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雷电颂》是郭沫若的史剧《屈原》第五幕中,屈原在对秦外交上的政治斗争中受挫,而遭楚王、郑袖等人的迫害,被囚禁于东皇太一庙后,面对着空中的风和雷电,怒视着庙里的泥塑神象,以满腔愤慨,放声呼喊的一段独白。
这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抒情诗,是一曲壮美的战歌。
它充分体现着屈原沮咒黑晤、抗争邪恶的坚贞不移,充分表现着屈原向住光明、追求自由的如火狂热,它是全剧思想感情的高峰,是屈原精神的艺术概括。
《屈原》写于一九四一年一月,那正属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当时,日寇为着早白结柬侵华战争,以便抽出军力配合德、意法西斯发动侵苏战争的需要,对国民党反动派采取诱降手段,而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人民武装力量则以主力发动疯狂进实妄图一举消灭抗日力量。
蒋介石制造了“皖南事变”,发动了新的反共高潮,破坏了团结抗口的大好局面,韭在国统区强化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妄图以此献媚日寇,为投降卖国铺路开道。
而对着国统区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怒不可遏,挥笔疾书,写下了《屈原》这出著名的史剧,借古讽今,针砭时政,矛头专指专制独裁、投降卖国的蒋介石反动派,而对党提出的号召,则表达了由衷的拥护与热诚的响应。
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是郭沫若写历史剧的素旨。
他曾说过:“作诗也是奋斗啊,特别是屈原式的那种作诗,那是以生命的血肉来凝铸塑造的。
”《雷电颂》这首壮美的抒情诗,就是作者以自己的“生命的血抓住法比的马组,让他一起去见爱斯梅哈尔达,法比却狠狠地给了他一鞭,然后扬长而去。
为了免除少女的哀愁,他隐瞒个人所受的侮辱,告诉女“找不到刀法比,又遭到少女一阵怒骂J在小说的末尾,当祸首克罗德站在圣母院高楼上,目送爱斯梅哈尔达.L绞架时,觉醒了的加西莫多毫不犹豫地把这魔鬼狠狠地推到楼下,摔了个粉身碎骨。
《雷电颂》浅析
![《雷电颂》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9bc139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6f.png)
《雷电颂》是一篇结构严谨的散文诗。
全诗五个层次先分后合,紧密相连,由风,及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迸射出光明,再到毁灭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
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屈原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求得以充分体现。
《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它主要讲了: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上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自徘徊。
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
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白――雷电颂。
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
“雷电颂”是全剧高潮中最强有力的一个音符。
课文节选的是此幕的第二场,“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引起过无数爱国人士的共鸣。
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
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
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雷电颂》是屈原在自尊遭受最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己理想的宣言书。
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黑暗中的一切。
《雷电颂》淋漓尽致、不可遏止地抒发了屈原热爱祖国、坚持正义、渴望光明、反对黑暗的理想与追求。
《雷电颂》是正气歌,它以历史为题材,以戏剧为形式,以诗歌为灵魂,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表现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重点,具体表现在:1.想象奇特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
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恢弘,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
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展开神奇的想象,运用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洋溢着高昂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2.象征手法的运用。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群像象征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悲壮,激昂的《雷电颂》_初中初二作文1400字
![悲壮,激昂的《雷电颂》_初中初二作文14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c7c0c1b8240c844768eaee14.png)
悲壮,激昂的《雷电颂》《屈原》写于1 9 4 2 年1 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又消极抗日,掀起反共高潮,大肆捕杀中国共产党人,“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
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屈原那时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
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
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
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白《雷电颂》。
风雨雷电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
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
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
表达了对光明、正义最终会到来并毁灭一切黑暗势力的向往与确信。
当时的屈原虽然借助外力逃了出去,可是他不甘心,因为他不想就这样让自己的国家灭亡,可越想越气,自己投河自尽了,后来人们,每年都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这位爱国人。
”屈原是要“忠”的,他在《离骚》中写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评屈原的诗:“然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
”屈原以“忠”被树为榜样。
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不见有屈原要发动或要借助人民战争的记载。
《史记》所写是这样:“屈平既嫉之,虽放流,?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又有:“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019-2020】《雷电颂》主题思想word版本 (1页)
![【2019-2020】《雷电颂》主题思想word版本 (1页)](https://img.taocdn.com/s3/m/223777d89b89680203d825e8.png)
【2019-2020】《雷电颂》主题思想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雷电颂》主题思想
《屈原》塑造了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
《雷电颂》是诗人屈原
遭受陷害后的抒情独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散文诗。
这段抒情独白,是“生
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
《雷电颂》充分表现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
情操和崇高理想。
《屈原》写于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后的1942年,全中国进步的人
们都感到愤怒,作者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
换句话说,作者
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屈原》有力地抨击了抗战时期国
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投降政策,坚持全民族抗日的斗争意志,推动了正
在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
《雷电颂》
![《雷电颂》](https://img.taocdn.com/s3/m/0fc110c1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2.png)
舞台剧改编
《The Avengers》专辑
这张专辑中的歌曲“Avengers”是由《雷电颂》中的音乐改编而来,成为了漫威电影宇宙中的经典曲目之一。
《Thor
Ragnarok》原声音乐:这部电影的音乐中融入了大量《雷电颂》中的元素,如北欧神话中的旋律、打击乐等等,为整部电影增加了更多的神秘感和震撼力。
人物塑造
对比衬托
在人物塑造过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凸显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深入内心
作者深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斗争,使读者更能够理解和共情人物的情感。
环环相扣
整个剧情发展紧凑有力,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矛盾冲突
03
婵娟的纯洁善良与风伯、雨师的保守势力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永恒斗争。
主题思想
01
《雷电颂》表现了屈原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执着追求。
02
通过象征手法,将巨大的自然力量与屈原内心情感相结合,展现出人类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无力。
《雷电颂》的艺术特色
03
个性鲜明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表现力,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勇敢无畏的雷电、温柔智慧的水珠等。
郭沫若以此剧表达了反对侵略、争取民主的进步要求。
《雷电颂》是《屈原》中的高潮之一,也是整个剧作中最具象征性的场次。
作品地位
郭沫若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以雷电来象征人民群众的反抗与怒吼,以风、云、雷、电来象征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以神巫来象征反动的统治阶级,从而把抽象的、不可见的、难以捉摸的情感和思想变化具象化、外化出来,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剧中人物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
《雷电颂浅析》.docx
![《雷电颂浅析》.docx](https://img.taocdn.com/s3/m/2a56c90fff00bed5b9f31da7.png)
《<雷电颂>浅析》摘要:为什么说《雷电颂》是诗人对斗争的召唤,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以及对黑暗和黑暗制造者的诅咒?《雷电颂》是郭沫若的著名历史剧《屈原》第五幕中的一节。
它是全剧的高潮,也是主人公屈原在历尽侮辱迫害,儿乎“临到了要发狂的境界”时进发出的强烈的闪电雷鸣。
屈原是一个爱国的政治家和诗人,然而他的一生却历尽坎坷。
在《屈原》一剧中,作者就以屈原生活的一天概括了屈原的一生。
在这一天里,屈原遭受了种种严酷的打击:南后诬陷他淫乱宫廷;群众为他招魂的愚昧行动,加深了他的屈辱之感;他虽为楚国的利益,借机痛骂了张仪,竟遭缧绁之难。
他被诬陷,受侮辱,而无以自白,无论怀王还是群众都不理解他,这给了他的精神以最深重的伤害。
正如作者所说,“我是存心使他所受的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
这样逐渐迭进到雷电独白”(《(屈原》与<厘雅王>》)。
而他的痛苦绝不只是为了个人,在他的痛苦中包孕着的是对国家民族的深忧。
因此他不断重复:“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楚国啊!”眼见黑暗笼罩了全国,他只觉得怒火中烧:“我要爆炸!”当他被独自囚禁在东皇太一庙,对着室外的暴风雷电时,他的悲愤之情就与暴风雷电汇合在一处,终于化成了一篇充满激情的风雷电颂歌。
《雷电颂》的主要内容是诗人屈原对斗争的召唤,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以及对黑暗和黑暗制造者的诅咒。
《雷电颂》开始,诗人就以强烈的感情呼唤着:“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在死寂的黑夜,风的咆哮,仿佛是在努力唤起这趋于死灭的社会,因此诗人召唤着它,要求它即使不能唤起死灭的一切,至少也要吹走一些灰尘和砂石。
同样,诗人也召唤着雷电,希望它们劈开无边的黑暗,把耀眼的光明送给世间,那怕只是短暂的光明。
当这沉沉的黑夜,一切都睡熟了,死去了的时候,只有风、雷、电在呼啸,在轰鸣,在闪耀,只有它们仍在斗争,给人以希望:“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看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雷电颂的感情脉络》.docx
![《雷电颂的感情脉络》.docx](https://img.taocdn.com/s3/m/0e9f4e6401f69e31433294ab.png)
《<雷电颂>的感情脉络》摘要:屈原的感情发展表现为哪三个阶段?《雷电颂》节选自著名诗人、学者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
这些抒情独白, 像狂风席卷天地, 如惊雷震撼山岳, 似闪电劈开长空, 气势磅礴, 雷霆万钧, 是屈原悲愤感情的总爆发, 是全剧的高潮。
在整个抒情独白中, 屈原的感情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呼风、雷,表达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雷电颂》表达的是诗人屈原无比悲愤的感情。
那么, 主公屈原的悲愤从何而来呢? 来自于政治的黑暗。
独白一开始, 屈原就强烈的控诉谴责了那“暗无天日”的现实社会。
你看, 一切“都死了”, 一切“都沉在梦里”;那“眼前的黑暗”,“比铁还沉重”! 这里的“黑暗”, 指的是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楚国保守势力———正是他们, 在秦国的威压和张仪的利诱之下, 妥协投降, 出卖国家;正是他们, 为了扫除妥协投降的障碍, 污辱了屈原的人格, 锁住了屈原的手足, 并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诗人眼看自己的国家就要葬送在这一伙小人手里, 自己却身陷囹圄, 报国无门, 怎么不悲愤呢! 那如岩浆喷涌、似火山爆发的悲愤之情, 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产生的。
沉重的黑暗使诗人满腔悲愤, 而满腔的悲愤又促使诗人产生了要扫除黑暗的强烈愿望。
那么靠什么来扫除黑暗呢?他眼前的狂风惊雷如此充满伟力, 于是, 他便首先向风、雷发出了呼唤———他希望狂飙去扫除那黑暗的宇宙, 他盼望惊雷来摧毁这阴惨的世界! 由于风、雷能掀起洞庭的巨波, 推起长江的巨浪, 卷起东海的巨涛, 一句话, 它们有“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诗人因而对风、雷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为它们唱出了赞歌:“你们都是诗, 都是音乐, 都是跳舞。
”他多么希望能借助这些风、雷的力量去扫除笼罩在楚国上空的黑暗啊! 很显然, 屈原这里对风、雷的呼唤与赞颂, 是他憎恶黑暗, 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的表现。
他幻想乘着那轰鸣的“雷车”奔向茫茫大海, 跳进那没有限制的自由之中。
屈原是怎样步入世界杰作之林的——以雷电颂一场修改为例.docx
![屈原是怎样步入世界杰作之林的——以雷电颂一场修改为例.docx](https://img.taocdn.com/s3/m/8872da397e21af45b307a882.png)
《<屈原>是怎样步入世界杰作之林的——以《雷电颂》一场修改为例》摘要:屈原是怎样步入世界杰作之林的?修改、增删、润色,再修改、再增删、再润色……是任何一部世界杰作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伟大的作品都是几十年的惨淡经营,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福楼拜尔的《萨郎波》都锤炼了十年以上,歌德的《浮士德》更是断断续续地写了六十年。
郭沫若的《屈原》毫无例外。
当他写作《屈原》的消息传出后,就有《哈姆雷特》、《奥赛罗》型作品的舆论了。
《屈原》在《中央日报·中央副刊》一发表,评论家就视为《哈姆雷特》、《奥赛罗》型的作品了。
说:沫若先生曾自谦地说:“屈原究竟是不是哈姆雷特型或奥赛罗型,不得而知”,我的回答则是,“虽不中,不远矣。
”(潘孑农:《屈原观后》,1942 年4 月3 日《时事新报》。
)公演后,业内人士和读者发表了各式各样的看法,都希望郭沫若进行修改、增删、润色,使之成为列入世界之林的杰作。
他们说:屈原的悲壮剧可能是伟大的,要说的话若能努力修改一下,使其各方面更完善一点,也许会被历史列入《奥赛罗》和《哈姆雷特》之林的。
……《屈原》悲壮剧的出现无论如何是中国文学史上底一件大事,这作品同《哈姆雷特》一样,是同样有缺点的。
比较《哈姆雷特》幸运的是《屈原》悲壮剧的创造者还来得及加以新的琢磨,使戌完壁。
……《浮士德》费了歌德四十年,《战争与和平》费了托翁十二年,纪念碑的作品都是曾经多少次改写过,增删过来的。
两大杰作都曾经郭先生翻译过,对原作成长的过程自然远比我们清楚,我就是从各方面希望译者能追踪原作者的。
(柳涛:《读〈屈原〉悲壮剧》,《文艺生活》三卷三期。
)郭沫若没有辜负评论家们和读者的期望,确定“追足从”歌德,托翁,对《屈原》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增删,润色,长达十余年,终于使它堪与现代世界名著并列而无愧(捷克斯洛伐克观众语)。
这里,我们仅以《屈原》第五幕第二场为列,看作者是怎样修改、增删、润色的。
雷电颂(改)
![雷电颂(改)](https://img.taocdn.com/s3/m/079ade0d844769eae009ed4e.png)
象征手法
风雷电 洞庭湖、东海、长江 无形的长剑 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 明的变革力量; 象征人民群众 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形象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 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 人的小岛
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 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 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 净土。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 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
《雷电颂》的舞台说明
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 形象外貌作了必要的交代, 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 的呼喊作了铺垫。
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 (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要用不 同语气、语调、语速。) (1)与以往的课文相比,此文在形 式上有什么特点? 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虐待nü 雷霆tí è ng 徘徊pá huá 忏悔chà i i n
词语积累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播弄:摆布。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雷霆:1,雷暴;霹雳。2,比喻威力或怒气。
踌躇:犹豫。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 愿望。
忏悔:向神表示悔过,请求宽恕。
整体感知
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 想内容? 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怎样体现?
第一层次 (1-8) :
屈原歌颂风雷电。
第二层次(9-13):
怒斥神鬼偶像。
研读赏析
1、屈原的独白写了哪些景象?
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 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 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 的小岛像,“土偶木梗”的群。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虽九死其犹未悔”。 “不挠不屈,为真 理斗到尽头!”
《雷电颂》精修
![《雷电颂》精修](https://img.taocdn.com/s3/m/0f4eb6086c175f0e7cd137d9.png)
《屈原》全剧分为五幕 “橘颂” “受诬” “招魂” “被囚” “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 是全剧的高潮。
作者简介:郭沫若
郭沫若(1892.11.16─1978.6.12)原 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取家乡沫水 ──大渡河, 若水──雅河),四 川乐山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 学家、历史学家、 著名的社会活动 家、古文字学家、诗人、剧作家。 是继鲁迅之后的又一文学大师。 “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学 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 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 指导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 辉的旗帜。”(邓小平《在郭沫若同 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这几句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表现了 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表 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雷电颂》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 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 达了爱憎。
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 有力。
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 语气,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 大精神。
《雷电颂》选自历史剧《屈原》
戏剧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于文学、音乐、 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台艺术形象。 从作品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剧、历 史剧、传统剧、童话剧。
说戏剧常识
1、独白: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 段,它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 盾。郭沫若在他的历史剧创作中,十分注意在 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 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而出,以 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雷电颂》 的独白就是这样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 2、舞台说明:交代舞台上的人物、场景、 道具、服饰,为演员出场做准备。
雷电颂
![雷电颂](https://img.taocdn.com/s3/m/33d6f9c6195f312b3169a5df.png)
创作背景
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 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 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 杀爱国抗日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 现实义愤填膺,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郭沫若借 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 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 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朗读提问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2、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 上有何特点?
感知探究
1、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2、找出相关句子或段落,说说文章体现了主人公怎么 样的内心情感? 3、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4、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 他的含义,哪些事物?什么含义?什么手法?
屈原(节选)·.示例之二.
![屈原(节选)·.示例之二.](https://img.taocdn.com/s3/m/65f8f974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7e.png)
屈原(节选)·.示例之二.教学时数:3教时第一教时导入新课1.阅读〔预习提示〕和全剧的大概情节。
2.介绍作家及创作背景:抗战爆发以后,郭沫若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从日本回国,先在上海,后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投身于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皖南事变”前后,他在国民党的统治中心重庆,看见“不少的大大小小的时代悲剧”,和全国人民一样感受着“时代的愤怒”,但是,险恶的环境使他无法用通常的形式公开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抒发内心的激愤,于是就采用特殊的战斗方式,以史剧为武器投入了新的斗争,先后整理修改和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6部大型史剧,巧妙地借历史题材讽喻现实,•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
《屈原》写成于“皖南事变”后的1942年1月,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恨,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激烈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研习新课1.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
教师板书:第一部分:靳尚与郑詹尹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屈原内心独白。
第三部分:婵娟之死。
2.在第一部分中,靳尚命令郑詹尹毒死屈原说明什么问题?结合当时的背景研讨。
明确:屈原是对祖国赤胆忠心,对人民一片至诚的爱国者。
为使祖国免遭秦国侵犯,提出联齐抗秦的主张。
但是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昏庸的楚怀王拒不接受他的正确主张。
南后、靳尚之流则内外勾结,把屈原视为与秦国交好的障碍,对他进行无耻诬陷和残酷迫害,不仅投之狱中,还要密谋毒死屈原。
这正暴露了他们凶狠、残忍、毒辣的嘴脸,也表现出他们对以屈原为代表的正义力量的恐惧。
3.提问:郑詹尹为什么对毒死屈原有些迟疑?应怎样理解?明确:郑詹尹是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
他是朝廷中奸臣的帮凶,他毫无正义感,开始对毒死屈原有疑问,不是同情屈原,而是怕“惹出乱子”,舍不得他的东皇太一庙。
雷电颂课文赏析
![雷电颂课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bd7cd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d.png)
雷电颂课文赏析雷电颂课文赏析《雷电颂》是正气歌,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雷电颂课文赏析,欢迎阅读。
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
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
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
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赏析: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
]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赏析:这些语句,兼用拟人、呼告、排比。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
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赏析:他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是怎样步入世界杰作之林的——以《雷电颂》一场修改为例》摘要:屈原是怎样步入世界杰作之林的?修改、增删、润色,再修改、再增删、再润色……是任何一部世界杰作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伟大的作品都是几十年的惨淡经营,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福楼拜尔的《萨郎波》都锤炼了十年以上,歌德的《浮士德》更是断断续续地写了六十年。
郭沫若的《屈原》毫无例外。
当他写作《屈原》的消息传出后,就有《哈姆雷特》、《奥赛罗》型作品的舆论了。
《屈原》在《中央日报·中央副刊》一发表,评论家就视为《哈姆雷特》、《奥赛罗》型的作品了。
说:沫若先生曾自谦地说:“屈原究竟是不是哈姆雷特型或奥赛罗型,不得而知”,我的回答则是,“虽不中,不远矣。
”(潘孑农:《屈原观后》,1942 年4 月3 日《时事新报》。
)公演后,业内人士和读者发表了各式各样的看法,都希望郭沫若进行修改、增删、润色,使之成为列入世界之林的杰作。
他们说:屈原的悲壮剧可能是伟大的,要说的话若能努力修改一下,使其各方面更完善一点,也许会被历史列入《奥赛罗》和《哈姆雷特》之林的。
……《屈原》悲壮剧的出现无论如何是中国文学史上底一件大事,这作品同《哈姆雷特》一样,是同样有缺点的。
比较《哈姆雷特》幸运的是《屈原》悲壮剧的创造者还来得及加以新的琢磨,使戌完壁。
……《浮士德》费了歌德四十年,《战争与和平》费了托翁十二年,纪念碑的作品都是曾经多少次改写过,增删过来的。
两大杰作都曾经郭先生翻译过,对原作成长的过程自然远比我们清楚,我就是从各方面希望译者能追踪原作者的。
(柳涛:《读〈屈原〉悲壮剧》,《文艺生活》三卷三期。
)郭沫若没有辜负评论家们和读者的期望,确定“追足从”歌德,托翁,对《屈原》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增删,润色,长达十余年,终于使它堪与现代世界名著并列而无愧(捷克斯洛伐克观众语)。
这里,我们仅以《屈原》第五幕第二场为列,看作者是怎样修改、增删、润色的。
五幕二场开场就增加了靳尚入场一节:靳尚布置,不,应该是检查,落实毒死屈原的“密令”。
看作者的添加吧:靳尚(命卫士乙)你去叫太卜郑詹尹来见我。
卫士乙是。
(向湘夫人神像左侧门走入)俄顷,一瘦削而阴沉的老人,左手提灯,随卫士乙由左侧门入场。
靳尚除去罩,向郑詹尹走去。
靳尚刚才我叫人送了一通南后的密令来,你收到了吗?郑詹尹(鞠躬)收到了。
上官大夫,我正想来见你啦。
靳尚罪人怎样处置了?郑詹尹还锁在这神殿后院的一间小屋子里面。
靳尚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郑詹尹(迟疑地)上官大夫,我觉得有点为难。
靳尚(惊异)什么?郑詹尹屈原是有些名望的人,毒死了他,不会惹出乱子吗?靳尚哼,正是为了这样,所以非赶快毒死他不可啦!那家伙惯会收揽人心,把他囚在这里,都城里的人很多愤愤不平。
再缓三两日,消息一传开了,会引起更大规模的骚动。
待消息传到国外,还会引起关东诸国的非难。
到那时你不放他吧,非难是难以平息的。
你放他吧,增长了他的威风,更有损秦、楚两国的交谊。
秦国已经允许割让的商於之地六百里,不用说,就永远得不到了。
因此,非得在今晚趁早下手不可。
你须得用毒酒毒死了他,然后放火焚烧大庙。
今晚有大雷电,正好造个口实,说是着了雷火。
这样,老百姓便只以为他是遭了天灾,一场大祸就可以消灭于无形了。
郑詹尹上官大夫,屈原不是不喝酒的吗?靳尚你可以想出方法来劝他。
你要做出很宽大、很同情他的样子。
不要老是把他锁在小屋子里。
你可让他出来,走动走动。
他带着脚镣手铐,逃不了的。
郑詹尹(迟疑地)你们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呢?靳尚(含怒)你这是什么话?郑詹尹我觉得你们把屈原又未免估计得过高。
他其实只会做几首谈情说爱的山歌,时而说些哗众取宠的大话罢了,并没有什么大本领。
只要你们不杀他,老百姓就不会闹乱子。
何若为了一个夸大的诗人,要烧毁这样一座庄严的东皇太一庙?我实在有点不了解。
靳尚哈哈,你原来是在心疼你的这座破庙吗?这烧了有什么可惜?国王会给你重新造一座真正庄严的庙宇。
好了,我不再和你多说了。
你烧掉它,这是南后的意旨。
你毒死他,这是南后的意旨。
要快,就在今晚,不能再迟延。
南后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你尽管是她的父亲,但如果不照着她的意旨办事,她可以大义灭亲,明天便把你一齐处死。
(把面巾蒙上,向卫士)走!我们从小路赶回城去!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
郑詹尹立在神殿中,沉默有间,最后下出了决心,向东君神像右侧门走入。
俄顷,将屈原带出。
郑詹尹三闾大夫,请你在神殿上走动走动,舒散一下筋骨吧。
这儿的壁画,是你平常所喜欢的啦。
我不奉陪了。
这一场戏的增加,精准地揭示了奸佞们如何施展罪恶的阴谋,突显了屈原和南后们你死我活的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可谓惊心动魄,留下了巨大的戏剧悬念。
正是在这种尖锐的矛盾、激烈的冲突中显现了人物的性格,为屈原直抒胸臆的独白式的呐喊《雷电颂》积蓄了力量,作了充分的铺垫,从根本上克服了初稿中屈原独白式呐喊《雷电颂》的突发性。
屈原以生命的力量发出雷电颂就显得格外合情合理。
屈原呐喊《雷电颂》添上了郑詹尹和屈原面对面的一段对话:郑詹尹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屈原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
唉,我们的祖国被人出卖了,我真不忍心活着看见它会遭遇到悲惨的前途呵。
郑詹尹真的啦,像这样难过的日子,连我们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想再混了。
屈原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
郑詹尹好的,你慢慢喝也好,我还想去躺一会儿。
屈原请你方便,怕还有一会天才能亮呢。
增加的这段对话,虽然很短,但却非常重要,完全是一次针锋相对的直接斗争,一方是做贼心虚的阴险诱骗,一方则以视死如归的坦然相对。
屈原坚信着“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
”这就写到了人物生命和灵魂的深邃之处,又为屈原和婵娟的生死相见作了准备。
看作者的添加吧:屈原(俯首安慰)婵娟,我没有想到还能够看见你,你一定是逃走出来的,你是超过了死线了。
你知道宋玉是怎样吗?婵娟(仍喘息)他……他跟着公子子兰……搬进宫里去了。
屈原那也由他去吧。
谁能够不怕艰险,谁才可以登上高山。
正义的路是崎岖的路,它只欢迎勇敢的人。
……那位钓鱼的人呢?婵娟听说丢进监里去了。
婵娟在卫士的帮助下,一道奔向太乙庙,见到了屈原。
这是一次生死离别的相见,把屈原所关心的婵娟、宋玉、钓者的命运都一一作了清楚的交待:婵娟视屈原如生命,宋玉趋炎附势,临阵变节,钓者甘愿为正义牺牲……婵娟与宋玉的性格在对比中显得更加鲜明,既呼应了婵娟的受难,受辱;宋玉、子兰的无耻劝降,又为婵娟误饮毒酒,替代了屈原的死埋下了伏笔。
听婵娟误饮毒酒后的表白吧:婵娟(凝目摇头)先生,……那酒……那酒……有毒。
……可我……我真高兴……我……真高兴!(振作起来)我能够代替先生,保全了你的生命,我是多么地幸运呵!……先生,我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我受了你的感化,知道了做人的责任。
我始终诚心诚意地服侍着你,因为你就是我们楚国的柱石。
……我爱楚国,我就不能不爱先生。
……先生,我经常想照着你的指示,把我的生命献给祖国。
可我没有想到,我今天是果然作到了。
(渐渐衰弱)我把我这微弱的生命,代替了你这样可宝贵的存在。
先生,我真是多么地幸运呵!……啊,我……我真高兴!……真高兴!……屈原(紧紧拥抱着婵娟)婵娟!你要活下去呵!活下去呵!婵娟!婵娟……婵娟(更衰弱)……啊,我……真高兴!……郭沫若曾经说过苏联导演向他建议的一段话:“婵娟死时加入了相当长的一段说话。
这是导演特别强调非加入不可的。
他说,将来上演时,苏联演员担任婵娟一角,在他死时都不让多说些话,她一定会提出严重抗议。
其实,十年前在重庆上演时,演婵娟的张瑞芳早就抗议过了。
因此,我抛弃了沉默胜于雄辩的旧式想法。
”(郭沫若:《新版后记》,《屈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年9 月北京1版)这一“抛弃”好得很。
婵娟的一段话,把她坚贞不屈,临死不苟,视气节重于生命的崇高品格发挥到了最完美的境地。
她能够在光明磊落中为屈原而死,也就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为楚国而死,为人民而死,从而成为剧作中性格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这,既呼应前一场的在恐吓、诱骗中的毫不动摇。
……证实了那“七个”姿态不动,无言的坚定性,又为以《橘颂》加盖婵娟尸体,作为祭文作了准备,使全剧结构前后呼应。
这一幕的删改、增添、润色,让紧张的场面,动人情节,优美对话,一一呈现,从而使作品更具有了征服人心的艺术魅力。
其他各幕无不如此费心费力地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删改、增添、润色,据不十分精准的统计,全剧大大小小的改动高达一千余处,费时十余年,终于琢磨成一部可与世界杰出的古典作品媲美的经典作品,难怪剧作家于伶在悼念郭沫若的文章中要说:论剧作,爱国的战斗的历史剧本,我国众多的剧作者中间,至今还没有一个人一个作品能望郭老《屈原》的项背,遑论能攀登与逾越这个高峰。
(于伶:《怀念郭沫若同志》,《悼念郭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是的,《屈原》确实成为中国戏剧的一座“遑论能攀登与逾越”的“高峰”,不仅中国人这样认为,外国朋友也这样认为,意大利著名女诗人马格丽特·归达奇不是说过吗:可以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戏剧的杰出作品之一,可与杰出的古典作品媲美。
(转引自[意]安娜·布雅蒂:《郭沫若及其著作在意大利文化中》,郭沫若故居、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编《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年12 月版。
)这一评价是不错的。
正因为《屈原》已经步入了世界杰作之林,所以,日本、苏联、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越南等国都先后演出,无不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