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概念,掌握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方法。
2.学会运用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方法、规则和技巧。
2.难点:如何运用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通过实例引入集合间的运算概念,如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等,并简要介绍这些运算的意义和用途。
2.知识点讲解:详细阐述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方法,包括并集、交集、补集、差集等,讲解它们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运算的应用。
3.解题思路:举例说明如何解决集合间的应用题。
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执行计算和整合答案等步骤,让学生掌握解决集合间应用题的方法。
4.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准确理解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概念、熟练掌握基本运算方法、正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等。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计算并集体讨论,及时纠正错误和理解不到位的地方。
6.作业与评价方式: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电子版练习题。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和作业完成质量,进行评价和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错和指导。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示范+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方法。
在知识点讲解和解题思路部分,注重示范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
2.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间基本运算的应用。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3.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集体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方法和技巧。
示范教案(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
示范教案(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第一章:集合的基本概念1.1 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引入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定义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举例说明集合的表示方法及其应用1.2 集合的基本运算介绍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讲解并集的定义及其运算规则讲解交集的定义及其运算规则第二章:集合的并集运算2.1 并集的定义与性质讲解并集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介绍并集的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举例说明并集的性质及其应用2.2 并集的运算规则讲解并集的运算规则,如两个集合的并集等于它们的交集的补集等举例说明并集的运算规则及其应用2.3 并集的计算方法介绍并集的计算方法,如列举法、Venn图法等讲解并集计算方法的步骤及其应用第三章:集合的交集运算3.1 交集的定义与性质讲解交集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介绍交集的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举例说明交集的性质及其应用3.2 交集的运算规则讲解交集的运算规则,如两个集合的交集等于它们的并集的补集等举例说明交集的运算规则及其应用3.3 交集的计算方法介绍交集的计算方法,如列举法、Venn图法等讲解交集计算方法的步骤及其应用第四章:集合的混合运算4.1 混合运算的定义与性质讲解混合运算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介绍混合运算的性质,如分配律等举例说明混合运算的性质及其应用4.2 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讲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如并集与交集的运算规则等举例说明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及其应用4.3 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介绍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如列举法、Venn图法等讲解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步骤及其应用第五章:集合的应用举例5.1 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举例说明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统计数据处理、网络管理等讲解集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5.2 集合运算的综合应用举例说明集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应用,如数据挖掘、图论等讲解集合运算的综合应用的方法及其步骤5.3 集合运算的拓展与应用介绍集合运算的拓展与应用,如模糊集合、多集等讲解集合运算的拓展与应用的方法及其步骤第六章:集合运算的练习题与解答6.1 集合运算的基础练习提供一些基础的集合运算练习题,如并集、交集的计算等引导学生通过列举法、Venn图法等方法解答练习题6.2 集合运算的进阶练习提供一些进阶的集合运算练习题,如混合运算、集合的应用等引导学生通过列举法、Venn图法等方法解答练习题6.3 集合运算练习题的解答与解析对练习题进行解答,解释解题思路和方法分析练习题的难度和考察点,帮助学生掌握集合运算的知识点第七章:集合运算的常见错误与注意事项7.1 集合运算的常见错误分析学生在集合运算中常见的错误,如概念混淆、运算规则错误等举例说明这些错误的产生原因和解题方法7.2 集合运算的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进行集合运算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符号使用、运算顺序等讲解注意事项的重要性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7.3 集合运算的解题技巧与策略介绍学生在解题时可以采用的集合运算技巧与策略,如化简、分解等讲解技巧与策略的运用方法和适用场景第八章:集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分析8.1 集合运算在图论中的应用介绍集合运算在图论中的应用,如图的连通性、网络流等分析实际案例,讲解集合运算在图论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8.2 集合运算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介绍集合运算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如数据预处理、特征选择等分析实际案例,讲解集合运算在数据挖掘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8.3 集合运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介绍集合运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分析实际案例,讲解集合运算在其他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第九章:集合运算的拓展与研究动态9.1 集合运算的拓展介绍集合运算的拓展方向,如模糊集合、多集、粗糙集等讲解拓展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应用前景9.2 集合运算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介绍集合运算的研究方法,如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讲解研究技术在集合运算中的应用方法和实例9.3 集合运算的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介绍集合运算领域的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平台,如学术会议、期刊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集合运算的教学总结总结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强调集合运算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回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10.2 集合运算的学习展望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集合运算及相关领域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展望集合运算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至第五章的章节内容,主要涉及集合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以及应用举例。
集合的基本运算的教案
集合的基本运算的教案这是集合的基本运算的教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集合的基本运算的教案第1篇课型:新授课课时:1个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理解两个集合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并集与交集,弄清“或”、“且”的含义,能理解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了解全集的含义、集合A与全集U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用Venn图表示集合间的运算,体会直观图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补集的思想也尤为重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使用符号表示、集合表示、图形表示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引导学生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并集、交集、补集的含义,利用维恩图与数轴进行交并补的运算。
教学难点:弄清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准备彩色粉笔、幻灯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1、问题情境学校举行运动会,参加足球比赛的有100人,参加跳高比赛的有80人,那么总的参赛人数是多少?能否说是180人?这里把参加足球比赛的看作集合A,把参加跳高比赛的看作集合B,那么这两个集合会有哪些关系呢?请看下面5个图示:(用几何画板作图)2、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独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合作讨论、交流探究的结果(请一位同学将结果写到黑板上)图(1)给出了两个集合A、B;图(2)阴影部分是A与B公共部分;图(3)阴影部分是由A、B组成;图(4)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图(5)集合B是集合A的真子集;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出引例中阴影所表示的含义,抽象得出交集、并集的概念,引入新课揭示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板书课题)(二)新课探究1、概念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 ,读作:“A并B”,即:A∪B={x|x∈A,或x∈B}Venn图表示: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 ,读作:“A交B”,即:A∩B={x|∈A,且x∈B}交集的Venn图表示【问题】根据定义及维恩图能总结出它们各自的性质吗?结论是:由图(4)有A B,则A∩B=A ,由图(5)有B A,则A∪B=A2、基本练习,加深对定义的理解拓展:求下列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用几何画板展示图片)3、例题讲解【例4】设A={4,5,6,8},B={3,5,7,8},求A∪B。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一、并集(重点)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union set ),记作A B (读作“A 并B ”), 其数学语言表示形式为:{|AB x x A =∈,或}.x B ∈注意1:两个集合求并集,实际上也是一种运算,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例子:{3,5,6,8},{4,5,7,8}A B ==,则{3,4,5,6,7,8}A B =,而不是{3,5,6,8,4,5,7,8}.A B = 用Venn 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并”运算(求并集):与子集的联系:A AB ⊆,B A B ⊆性质:由并集的定义及韦氏图不难看出,并集具有以下性质: ○1A A A =(吸收律); ○2A ∅=A ; ○3A B B A =(交换律); ○4()()A B C A B C =(结合律)..例1、(1)设集合{1,2,3},{2,3,4,5}A B ==,求AB ; {1,2,3,4,5}(2)设集合{|35}A x x =-<≤,{26}B x =<≤,求AB . {|36}.x x -<≤二、交集(重点)、定义: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 ),记作A B (读作“A 交B ”), 其数学语言表示形式为:{|,AB x x A =∈且}.x B ∈注意2:正如并集一样,两个集合的交集仍然是一个集合,所不同的是交集是由两个集合中的共同元素所组成的集合.也就是说,交集是由那些既属于集合A 又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 例子:{1,2,3,4,5},{2,4,5,8,9}A B ==,{2,4,5}.AB =用Venn 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交”运算(求交集):A ∪B与子集的联系:AB A ⊆,A B B ⊆性质:由交集的定义及韦氏图不难看出,交集具有以下性质: ○1A A A =(吸收律); ○2A ∅=∅; ○3A B B A =(交换律); ○4()()A B C A B C =(结合律). 随堂练习1: 把例1中的“求AB ”改为“求A B ”重做{2,3};{|25}.x x <≤例2、(1)集合A={x|x 2+5x -6≤0},B={x|x 2+3x>0},求A ∪B 和A∩B . (2)集合A={x |x 是等腰三角形}, B={x |x 是直角三角形}, 求A ∩B, A ⋃B解:(1)∵A={x|x 2+5x -6≤0}={x|-6≤x≤1}, B={x|x 2+3x>0}={x|x<-3或x>0}.A ∪B=R .AB {|63x x=-≤<-或01}.x <≤(2)A ∩B={x |x 是等腰三角形}∩{x |x 是直角三角形}={x |x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 ∪B={x |x 是等腰三角形}∪{x |x 是直角三角形}={x |x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三、补集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set),通常记作.U补集: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nry set),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记作U A ð,读作全集U 中集合A 的补集. 其数学语言表示形式为:{|,U A x x U =∈ð且}x A ∉,例子:历史老师? 注意3:(1)全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依据所研究问题的来加以选择的。
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并集和交集的含义及并、交的基本运算.2.内容解析教科书类比数的研究,采用了“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运算”的研究路径学习和研究集合的,共安排了三节内容.本节是第三节内容,主要研究集合的基本运算.作为数学运算的新内容、新形式,集合的运算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种运算.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不仅对后面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而且也是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巩固;不仅体现了数学运算素养,也蕴含着逻辑推理的基本成分,既是学生既往逻辑思维的抽象表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逻辑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本节内容共需要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点研究集合的并集和交集.在上节类比实数之间关系研究集合间关系的基础上,教科书继续类比实数运算,联想集合的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研究集合的“并”运算.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集合出发,结合实例,抽象概括出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在此基础上,从自然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三种语言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并集和交集的含义,在渗透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化归转化思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和数学运算素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研究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的基础,当我们研究两个集合的运算的时候,其实质依然是回归到了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因此,集合的并集和交集也都是从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来定义的.如明确这一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并集与交集的含义及其符号表示.结合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集与交集的含义,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或数学内容.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能求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并集与交集,体会图形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升直观想象素养;(3)能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或数学内容,并能进行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间的转换,提升数学抽象素养.2.目标解析达成上述目标的标志是:(1)能结合简单的问题和情境解释并集与交集的含义,能求两个给定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对于给定的问题和情境,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交”运算和“并”运算,从中体会图形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3)在具体问题情景中,能根据需求进行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转换,熟悉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表述方式,并能使用符号语言表述数学对象,积累数学抽象经验.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集合的运算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种运算,较初中学习的数式的运算更抽象,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其研究的基础.由于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和基本关系,同时学生已有类比实数大小关系研究集合间的关系的体验,在此类比实数加法运算研究集合的“并”运算,学生在心理上会觉得比较自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符号语言的简约、精炼和抽象,学生在把抽象出来的并集和交集概念的自然语言表述转化为符号语言时会有困难.同时,由于受生活语言负迁移的影响,学生会对并集概念中的关键词“或”的理解存在困难.交集概念中的“且”字,由于它与生活语言中的“且”字意义差别不大,学生理解起来要比较容易.结合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集合并集与交集的符号表示及识别,以及对并集概念中的关键词“或”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要让学生体会到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优势,加强学生的使用频率,逐渐提高学生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转换能力.并集里的“”包含三种情况:而生活中的“或”常常是二选一、非此即彼的意思,教学中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具体实例讲清两者的区别.还可以借助代数运算帮助学生理解“或”“且”的含义,比如求方程组的解集是求各个方程的解集的交集,求方程(x+2)(x+1)=0的解集,则是求方程x+2=0和x+1=0的解集的并集.教学中还要从分析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入手,借助韦恩图表示并集概念中的“或”所代表的三层含义,深化学生对并集概念的理解.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问题1:(1)上节课我们类比实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从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了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两个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有哪些?如何判断两个集合间的关系?(2)前面我们先后研究了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接下来我们还要研究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师生活动:对于(1),教师提问后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补充、完善.对于(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回答问题.学生已有类比实数大小关系研究集合间基本关系的经验,所以很容易联想到类比实数加、减、乘、除等运算来研究集合的运算.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实数运算,联想集合运算,提出要研究的问题:集合的基本运算.进一步提高类比推理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推理素养.同时,对于集合的研究,学生也经历了通过类比数的研究,从抽象新的数学对象(概念)到研究数学对象(特性、表示方法、基本关系和基本运算)的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数学思考过程,作为一个范例,它向学生完整展示了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套路”,这将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思维方式的示范以及学习方法的引领.(二)并集1.概念的引入问题2:阅读教科书第10页“观察”,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之间可以“相加”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观察,充分思考,交流探讨.通过类比和交流,得出结论,即集合也可以运算.根据学生交流讨论的情况,教师可以适时地选择以下问题进行追问.追问1:你能说出集合C 与集合A,B 之间的关系吗?师生活动:学生回忆并口答两个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通过三者关系的判断复习集合间的关系.追问2:从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你能发现两个问题中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你能分别用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和Venn图来叙述或表示集合 C 与集合A,B 之间的这种关系吗?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并尝试用三种语言表示这种关系,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总结.从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学生很容易发现集合C 是由A,B 这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构成的,即集合C 是由所有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并尝试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示.学生可能会在用符号语言表示时遇到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描述法,分析集合C 中的元素与A,B 两个集合元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用符号语言表示.教师要向学生强调这里的“或”所连接的并列成分之间至少要满足一个,要与生活语言中的“或”区分开,生活中的“或”常常是二选一、非此即彼的意思.追问3:类比实数加法,你能尝试归纳概括出两个集合A 与B 的并集的定义吗?师生活动:学生在前面观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由特殊到一般,经过归纳—补充或修正—完善—得出并集的定义,教师引导和补充,并给出记号和读法: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union set),记作A∪B,读作“A并B ”.设计意图:通过实数的加法运算让学生类比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增强学生由旧知探究新知的兴趣和能力.借助具体而又简单的集合实例,让学生观察、比较与分析,启发引导学生用文字语言给出并集的定义,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集合的并集的运算,也有利于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概念的理解问题3:你能用符号语言和Venn图表示并集的概念吗?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图1设计意图:在用文字语言表示定义的基础上,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示并集的定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集的概念和运算实质.用符号语言表示并集定义,强调数学符号的准确性,学生可从中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和严谨性.利用多种形态的Venn图表达集合的并集运算,学生可从中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有助于提升数学抽象素养和直观想象素养.追问:定义中的关键词有哪些?如何理解它们?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结合Venn图强化对“或”的理解,如图2.所有:表示集合A与集合B的元素一个都不能少;或:所连接的并列成分之间至少要满足一个,即有三种情况;集合: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设计意图:引出定义之后,及时让学生分析定义,抓住定义的重点,比如“所有”、“或”、“集合”等关键词,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集合的并集的概念及其运算实质.3.概念的巩固应用例1 设A={4,5,6,8}, B={3,5,7,8}, 求A∪B.师生活动:本题难度较小,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交流答案,查找错误原因,教师检查、反馈.追问:为什么相同的元素5和8只出现一次?请用Venn 图表示结果.(集合元素的互异性)设计意图:巩固元素个数为有限个的集合间的并集运算,注意运算过程中元素要不重不漏,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用Venn图表示结果,在加强直观性的同时,也为后面学习两个集合的交集做准备.例 2 设集合A= {x|-1< x < 2}, 集合B= {x| 1< x <3 },求A∪B.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如果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教师再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数轴将集合A与集合B分别表示出来并进行求解.设计意图:是针对例1的一个提高,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由有限个到无限个,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在寻求发现新的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引出“数轴”这一辅助工具,直观表现集合的并运算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类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数轴上的空心点.通过该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意识到用描述法表示的连续型元素的数的集合,运算时常借助数轴来计算结果.4.性质问题4:下列关系式成立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并集运算的定义对性质进行合理解释.设计意图:巩固、加深对集合的并集运算和集合元素“互异性”的理解,进一步体会空集的意义,关注集合运算的特殊性,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三)交集过渡语:前面我们研究了集合的并运算,我们首先由特殊到一般,通过观察、归纳、抽象出并集的定义,并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示定义,接着对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了分析,最后又依据定义研究了并运算的两个性质.由例1和例2(引导学生看例1中的Venn图和例2中的数轴)可知,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集合,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由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组成的,类比“并集”的研究过程,请你对这种集合运算进行研究.问题5:由两个集合所有元素合并可得两集合的并集,而由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又会是两集合的一种怎样的运算?阅读教科书第11页上的第二个思考,请类比“并集”的研究过程对这种运算进行研究.师生活动:类比“并集”的研究过程探究“交集”运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完成相关学习内容.设计意图:探究交集运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培养基本素质.根据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情况,教师可以灵活选择以下问题进行追问.1.概念的引入追问1:阅读教科书第11页第二个“思考”,从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你能发现两个问题中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你能分别用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和Venn 图来叙述或表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师生活动:类比“并集”的研究过程,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发现集合C是由这A,B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或者说相同元素构成的,即集合C是由所有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并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追问2:类比两个集合的并集,你能归纳概括出两个集合A与B的交集的定义吗?师生活动:类比“并集”概念建构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前面观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由特殊到一般,尝试给出交集的定义,教师引导、补充和完善,并给出记号和读法: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记作A ∩B,读作“ A交B ”.设计意图:类比“并集”概念建构的思维过程(观察—归纳—抽象),借助具体而又简单的集合实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归纳共同特征,由此引出集合的“交”运算,并类比并集,用文字语言给出交集的定义,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集合的交运算,再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用已形成的思维操作程式指导“交集”概念的建构,这样的思维过程所承载的思维训练指向是“合情推理”,而且思维活动的开展也易于学生操作.2.概念的理解问题6:你能用符号语言和Venn图表示交集的概念吗?师生活动:类比并集,学生独立思考,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需要强调的是,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图3.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严谨性和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交集的概念和运算实质,进一步培养数学抽象素养和直观想象素养.追问4:定义中的关键词有哪些?如何理解它们?师生活动:类比“并集”的研究过程,学生自己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所有:表示集合A与集合B的公共元素一个都不能少;且:同时、公共之意,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的元素;集合: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设计意图:引出定义之后,及时让学生分析定义,抓住定义的重点,比如“所有”、“且”、“集合”等关键词,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集合的交集的概念及其运算实质.3.概念的巩固应用例3 立德中学开运动会,设A= {x|x是立德中学高一年级参加百米赛跑的同学} ,B= {x|x是立德中学高一年级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 求A∩B.师生活动:学生回顾集合的表示方法和交集的含义,独立解决问题,教师个别指导、反馈.教学中可利用教学班级这个实际模型对该问题进行改编.设计意图:巩固交集的定义,利用实际模型加深学生对交集的理解.例4 设平面内直线l1上点的集合为L1,直线l2上点的集合为L2,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l1,l2的位置关系.追问: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有几种?(平行、相交或重合)如何用集合语言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其特征.根据集合交集的含义,学生尝试用集合运算表示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师检查,作个别指导并进行反馈.设计意图:主要目的在于使用集合语言描述几何对象及其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集合的关系和运算的理解.4.性质问题7:下列关系式成立吗?师生活动:类比并集的性质,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依据交集定义进行合理解释.设计意图:巩固、加深对集合的交运算和集合元素“互异性”的理解,进一步体会空集的意义,关注集合运算的特殊性.练习:教科书第12页练习第1,2题.师生活动:学生做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给予反馈.(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知识,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并集?什么是交集?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请完成下列表格.(2)你是如何研究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3)如何求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设计意图: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和蕴含的重要数学思想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小结,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梳理和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同时,利用表格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区分并集和交集的概念,认识到“并”“或”与记号“∪”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交”“且”与记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识别相关符号表述.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3第1,2,3题.五、目标检测设计1.设A= {a,b,d,e}, B= {b,c,e,f},求A∩B,A∪B.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元素个数为有限个的集合间的并集运算和交集运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元素个数为无限个的集合间的并集运算和交集运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设A= {x|x是等腰三角形},B= {x|x是直角三角形}, 求A∩B,A∪B.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集合间的并集运算和交集运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此题是在既往概念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集合中元素的特征性质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得出两个集合并集和交集的运算结果,并用符号语言予以表达,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第一章:集合的基本概念1.1 集合的定义引入集合的概念,解释集合是由明确的、相互区别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1.2 集合的元素介绍集合中元素的性质,如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解释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明确元素属于或不属于一个集合。
1.3 集合的类型分类介绍集合的常见类型,如自然数集、整数集、实数集等。
讲解集合的子集概念,即一个集合的所有元素都是另一个集合的元素。
第二章:集合的运算2.1 集合的并集介绍并集的定义,即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集合。
讲解并集的表示方法,如用符号“∪”表示。
举例说明并集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2.2 集合的交集解释交集的定义,即两个集合共有的元素的集合。
展示交集的表示方法,如用符号“∩”表示。
分析交集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2.3 集合的补集引入补集的概念,即在全集范围内不属于某个集合的元素的集合。
讲解补集的表示方法,如用符号“∁”表示。
探讨补集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第三章:集合的运算规则3.1 集合的德摩根定理讲解德摩根定理的内容,包括德摩根律的两种形式。
分析德摩根定理在集合运算中的应用。
3.2 集合分配律介绍分配律的概念,即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运算规律。
解释分配律在集合运算中的重要性。
3.3 集合恒等律讲解集合恒等律,即集合的并集和交集与集合本身的关系。
探讨集合恒等律在集合运算中的应用。
第四章:集合的应用4.1 集合的划分介绍集合的划分概念,即把一个集合分成几个子集。
讲解集合划分的表示方法,如用符号“÷”表示。
举例说明集合划分的应用。
4.2 集合的包含关系解释集合的包含关系,即一个集合是否包含另一个集合的所有元素。
探讨集合包含关系的性质和运算规则。
4.3 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分析集合在数学领域中的应用,如几何、代数等。
通过实例讲解集合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
第五章:集合的练习题及解答5.1 集合的基本概念练习题及解答设计关于集合定义、元素、类型等基本概念的练习题。
集合的运算教案
集合的运算教案【篇一:集合的运算教案】1【引课】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引入课题【新授】课件展示引例:(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2) 正数的全体;(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 (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1. 集合的概念.(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 a,b,c,? 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 如果 a 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 ? a.读作“a不属于a”.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 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n;(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 n+或 n*; (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z; (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q; (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r.【稳固】例1 判断以下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1) 小于 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 (3) 英文的 26 个大写字母; (4) 非常接近 1 的实数.练习1 判断以下语句是否正确:(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 (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 (4) 如果a ∈ q,b ∈ q,则 a+b ∈ q.例2 用符号“∈”或“?”填空:n,n,-,n;,z,-z,;,q,-,;,,-r,.练习2 用符号“∈”或“?”填空:1(1) -;q;(3) z;31(4) -;(5);2【小结】1. 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不属于.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4. 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5. 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作业】教材p4,练习a组第1~3题浙江省衢州中等专业学校课时工作计划2【引课】1. 集合、元素、有限集和无限集的概念是什么?2. 用符号“∈”与“?”填空白:n;(2) -2 q; (3)-2 .师:刚刚复习了集合的有关概念,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如何将集合表示出来.【新授】1. 列举法.当集合元素不多时,我们常常把集合的元素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这个集合,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例如,由1,2,3,4,5,6这6个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2,3,4,5,6}.又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有些集合元素较多,在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可列几个元素为代表,其他元素用省略号表示.如:小于100的自然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0,1,2,3,?,99}.例1 用列举法表示以下集合:(1) 所有大于3且小于10的奇数构成的集合;(2) 方程 x2-5 x+6=0的解集.解 (1) {5,7,9};(2) {2,3}.练习1 用列举法表示以下集合:(1) 大于3小于9的自然数全体; (2) 绝对值等于1的实数全体; (3) 一年中不满31天的月份全体; (4) 大于3.5且小于12.8的整数的全体. 2. 性质描述法.给定 x 的取值集合 i,如果属于集合 a 的任意元素 x 都具有性质p(x),而不属于集合 a 的元素都不具有性质p(x),则性质 p(x)叫做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于是集合 a 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质描述为{x∈i | p(x)} ,它表示集合 a是由集合 i 中具有性质 p(x)的所有元素构成的.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性质描述法.使用特征性质描述法时要注意: (1) 特征性质明确;(2) 假设元素范围为 r,“x∈r”可以省略不写.【稳固】例2 用性质描述法表示以下集合:(1) 大于3的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篇二: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教案】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授课人:伊西凡学号:2013012402数学与统计学院2013级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篇三:1.2.2集合的运算教案】1.2.2 集合的运算〔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2〕能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结果,体会直观图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1.1.3_集合的基本运算_教案(内含五份教案,人教A版)
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一数学备课组教案主备课教师:备课组老师:教案二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2) 能够使用Venn 图表达两个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像对抽象概念理解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 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2) 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化表示问题的简洁美.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并集与交集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1) 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全体作为一个集合,按学科兴趣划分子集,让他们亲身感受,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用Venn 图表示(阴影部分)2, 探究新知(1)通过Venn 图,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引出并集的含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和集合B 的并集。
记作:A ∪B ,读作:A 并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 B x x A x B =∈∈ 或.(2)解剖分析: 1> “所有”:不能认为A ∪B 是由A 的所有元素和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即简单平凑,要满足集合的互异性,相同的元素即A 和B 的公共元素只能算作并集中的一个元素 2> “或”:“B x A x ∈∈或”这一条件,包括下列三种情况: B x A x ∉∈但;A B ∉∈x x 但;B x A x ∈∈且3> 用Venn 图表示A ∪B :(3) 完成教材P8的例4和例5(例4是较为简单的不用动笔,同学直接口答即可;例5必须动笔计算的,并且还要通过数轴辅助解决,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4) 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具体画出A 与B 相交的Venn 图)(5) 交集的含义: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和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A ∩B ,读作:A 交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 B x x A x B =∈∈ 且(6) 解剖分析: 1>“且”2>用Venn 图表示A ∩B :B A A 与B 相交(有公共元素) A 与B 分离(无公共元素)B A A 与B 相交(有公共元素) A 与B 分离(无公共元素)(7) 完成教材P9的例6(口述)(8) B A },52|{B }41|{A ⋂≤<=≤<-=求,x x x x (运用数轴,答案为4}x 2|{x B A ≤<=⋂)3, 巩固练习(1) 教材P9的例7 (2) 教材P11 #1 #24, 小结作业:(1) 小结:1> 并集和交集的含义及其符号表示 2> 并集与交集的区别(符号等) (2) 作业:1> 必做题:教材P12 #6 #7 2> 选做题:已知}2{B A },1,52{B A },|{},2|{A 22-=⋂-=⋃++=--=,且r qx x x B px x x ,的值。
集合的基本运算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集合的基本运算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符号。
2. 掌握集合的交集、并集和补集的运算规则。
3. 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进行简单的问题求解。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法。
2. 集合的交集运算。
3. 集合的并集运算。
4. 集合的补集运算。
三、教学过程:1.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法a) 定义集合: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对象组成的。
b) 集合的表示法:集合可以用花括号{}表示,例如:A = {1, 2, 3}。
c) 元素: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a ∈ A。
2. 集合的交集运算a) 定义交集运算: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记作A ∩ B,表示同时属于A和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b) 交集运算的性质:(1) 交换律:A ∩ B = B ∩ A。
(2) 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3) 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 C)。
c) 示例:设A = {1, 2, 3},B = {2, 3, 4},求A和B的交集。
3. 集合的并集运算a) 定义并集运算: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记作A ∪ B,表示属于A或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b) 并集运算的性质:(1) 交换律:A ∪ B = B ∪ A。
(2) 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3) 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 C)。
c) 示例:设A = {1, 2, 3},B = {2, 3, 4},求A和B的并集。
4. 集合的补集运算a) 定义补集运算: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记作A'或Ac,表示属于U而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b) 补集运算的性质:(1) A ∪ A' = U。
(2) A ∩ A' = ∅。
(3) (A')' = A。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计划:《集合的基本运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等基本运算的定义,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形展示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理解集合运算的直观意义和数学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集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的定义及其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运算的直观意义,并能准确应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约5分钟)●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如班级学生选课情况、图书馆藏书分类等)引入集合运算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集合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复习旧知:简要回顾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和元素性质,为学习集合运算打下基础。
●明确目标: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并能运用这些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讲授新知(约15分钟)●定义讲解:分别讲解集合的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的定义,强调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运算规则。
●图形展示:利用Venn图等图形工具,直观展示集合运算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理解集合运算的直观意义。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集合运算的结果,加深对集合运算的理解。
3. 动手操作(约10分钟)●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集合运算的实物教具(如卡片、模型等),让学生动手进行集合运算的模拟操作。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相互纠正错误,共同提高。
●教师指导: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集合运算的基本方法。
4. 练习巩固(约15分钟)●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集合运算的知识和技能。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法一、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清楚把握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2、能力目标:把握如何求出并集,交集,补集;让学生能清楚区分并集,交集,补集;并把握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把握如何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2、 难点:把握如何求出并集,交集,补集。
三、 教具,设备:黑板,粉笔,教课书,尺子。
四、 教法:启法,分析法,图示法。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集合的基本运算。
二、新课教学:1、能说出集合C 与集合B A ,之间的关系吗?{}5,3,1=A , {}6,4,2=B , {}6,5,4,3,2,1=C{}是有理数x x A =, {}是无理数x x B =, {}是实数x x C =;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集合C 与集合B A ,之间的关系。
集合C 是有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那么像这样由所属于集合A 或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我们称为集合B A 与的并集,记作为:B A ⋃,读作为:B A 并;即{}B x A x x B A ∈∈=⋃或,; ; 韦恩图表示为这样,在上面的两个问题中,集合B A 与的并集是C ,即 B A C ⋃=·例4.设{}8,6,5,4=A , {}8,7,5,3=B , 求B A ⋃. 解:B A ⋃{}{}8,7,5,38,6,5,4⋃= {}8,7,6,5,4,3=.例5.设集合{}21 x x A -=,集合{}31 x x B =,求B A ⋃. 解:B A ⋃={}{}3121 x x x x ⋃- ={}31 x x -.例5让学生清楚用数轴表示出集合,并能从数轴上看出集合的并集。
2、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B A ,与集合C 之间有什么关系? {}{}{}8,12,8,5,3,10,8,6,4,2===C B A ;{}月在校的女同学年是新华中学92004x x A ={}月在校的高一年级同学年是新华中学92004x x B =, {}学月在校的高一年级女同年是新华中学92004x x C =;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集合C 的元素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为B A ⋂,读作为交A 交B ;即有 B A ⋂={}B x A x x ∈∈且;韦恩图表示为这样,在上述问题中,.例6.新华中学开运动会,设{}加百米赛跑的同学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参x x A =, {}加跳高比赛的同学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参x x B =,求B A ⋂.解:B A ⋂就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中那些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组成的集合。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一、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对象的总体。
集合中的对象称为元素。
例如,以字母A、B、C为元素的集合可以表示为{A, B, C}。
集合可以是有限的,比如一个班级中学生的集合;也可以是无限的,比如自然数的集合。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1. 列举法:直接列出集合中的元素。
例如,集合{1, 2, 3, 4, 5}表示数学中的整数集合。
2. 描述法:通过描述元素的特征或满足某种条件来表示集合。
例如,集合{x | x是正整数,且x<10}表示小于10的正整数集合。
三、集合的基本运算:1. 并集:表示两个或多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总体。
符号为“∪”。
例如,集合A={1, 2, 3},集合B={3, 4, 5},则A∪B={1, 2, 3, 4, 5}。
2. 交集:表示两个或多个集合中共同元素的集合。
符号为“∩”。
例如,集合A={1, 2, 3},集合B={3, 4, 5},则A∩B={3}。
3. 差集:表示一个集合中去除另一个集合的元素剩下的集合。
符号为“-”。
例如,集合A={1, 2, 3},集合B={3, 4, 5},则A-B={1, 2}。
4. 互斥:表示两个集合没有共同元素。
如果两个集合的交集为空集,即A∩B={},则称集合A和集合B互斥。
5. 包含关系:表示一个集合是否包含另一个集合的所有元素。
记作“⊆”。
例如,集合A={1, 2, 3},集合B={2, 3},则B⊆A。
四、集合的运算性质:1. 交换律: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都满足交换律。
即A∪B=B∪A,A∩B=B∩A。
2. 结合律: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都满足结合律。
即(A∪B)∪C=A∪(B∪C),(A∩B)∩C=A∩(B∩C)。
3. 分配律: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满足分配律。
即A∪(B∩C)=(A∪B)∩(A∪C),A∩(B∪C)=(A∩B)∪(A∩C)。
4. 对偶律: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满足对偶律。
即(A∪B)'=A'∩B',(A∩B)'=A'∪B'。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集合间的基本运算,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及性质。
2. 掌握并集、交集、补集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给定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探究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规律。
2. 利用维恩图和数轴等工具,直观展示集合间的基本运算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概念及性质。
2. 并集、交集、补集的运算方法。
难点:1. 理解集合间基本运算的内在联系。
2. 熟练运用集合间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如学校举办运动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来解决问题。
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及性质。
2.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环节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并集、交集、补集的运算方法。
环节四:巩固练习1. 教师给出典型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讲解答案,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环节五: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与合作探究环节的互动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册题目和实际问题解题报告,评估学生对集合间基本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全面检测学生对集合间基本运算的掌握情况。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集合并集、交集与补集的定义和各自的求解。
培养学生类比、分析、归纳的能力,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问题情境,归纳概括并集、交集与补集的定义;通过学习Venn图画法,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集合运算解决学生身边实际具体事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培养数学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交集、并集与补集的定义、表达方式和各自的求解,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重点]交集、并集与补集的定义概括和各自求解。
四、[教学方法]1、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启发式引导法为主,问答式教学法、反馈式评价法为辅。
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通过学习Venn图画法,培养学生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最终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学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不仅关注教授学生的具体知识,更应关注教授学生学习的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因此本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归纳总结法。
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观察—归纳—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启发学生学习思维,最终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采用类比思想,在集合和实数之间关系相似的情况下,联想实数的基本运算,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集合是否也能进行基本运算?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然后观察以下实例,探索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1)A={x|x是高一年级男同学},B={x|x是高一年级女同学},C={x|x是高一年级的同学}(2)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2、讲授新课(1)并集的定义讲解在同学们对上述集合有一定的认识后,老师提出从集合元素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根据其共同特征,归纳概括并集的定义,此环节为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教师可通过引导和补充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带引学生进行突破。
集合及基本运算教案
集合及基本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概念,能正确识别和表示各种集合。
2. 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
3. 能够运用集合及其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元素特征。
2.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3. 集合运算的性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基本运算及运算性质。
2. 教学难点:集合运算的性质及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
2. 利用示例,引导学生掌握集合运算的性质。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集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黑板。
2. 集合的相关示例和练习题。
3. 小组讨论的相关素材。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存在。
2.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二、集合的基本运算(15分钟)1. 讲解并集的定义和运算方法,示例演示并集的计算。
2. 讲解交集的定义和运算方法,示例演示交集的计算。
3. 讲解补集的定义和运算方法,示例演示补集的计算。
三、集合运算的性质(15分钟)1. 讲解集合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性质。
2. 示例演示集合运算性质的应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集合及基本运算的重点。
2. 强调集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集合及基本运算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课后)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集合的性质1. 介绍集合的三大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一、引言集合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
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是学习更高级集合理论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设计了一节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集合的交、并、差和补集等基本运算。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并能正确运用集合的符号表示法。
2. 掌握集合的交、并、差和补集的定义和运算方法。
3. 能够应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集合的基本概念讲解集合的定义和符号表示法,引导学生理解集合是由元素组成的整体。
示例:A={1,2,3,4},B={3,4,5},则A和B分别为一个集合。
2. 集合的交运算介绍集合的交运算,即求两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
示例:A∩B={3,4},表示A和B的交集。
3. 集合的并运算讲解集合的并运算,即将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合并成一个集合。
示例:A∪B={1,2,3,4,5},表示A和B的并集。
4. 集合的差运算说明集合的差运算,即从一个集合中去掉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
示例:A-B={1,2},表示从集合A中去掉集合B的元素。
5. 集合的补集介绍集合的补集,即由全集中不属于某个集合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示例:若全集为U={1,2,3,4,5},A={1,2,3},则A的补集为A'={4,5}。
6. 综合运算通过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示例:已知A为甲班的学生集合,B为乙班的学生集合,问既是甲班学生又是乙班学生的集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首先通过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让学生对集合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然后依次讲解集合的交、并、差和补集的定义和运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问题,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
3. 对话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发展。
示范教案(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集、交集的概念;2. 掌握并集、交集的运算方法;3. 能够运用并集、交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探究并集、交集的性质;2. 利用图形直观展示并集、交集的结果;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2.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并集、交集的概念;2. 并集、交集的运算方法。
难点:1. 并集、交集的性质;2. 运用并集、交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例;2.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展示图形。
学生:1. 准备笔记本记录知识点;2. 准备相关的数学书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出并集、交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讲解:讲解并集、交集的定义和运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 图形展示:利用投影仪或白板展示并集、交集的图形,让学生直观理解。
4. 练习与讨论: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2. 选择一道实际问题,运用并集、交集的知识解决;3.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并集、交集概念和运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课堂节奏:反思课堂讲解的节奏是否适中,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新知识。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教学内容:评估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对某些知识点进行补充或调整。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学会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方法。
3. 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规律。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集合运算。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集合的图形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元素。
2.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基本运算,引发学生对交集、并集、补集的兴趣。
二、集合的交集(10分钟)1. 介绍交集的定义:两个集合中共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 演示交集的运算方法,通过图形示例解释交集的概念。
3.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的图形表示,找出交集。
三、集合的并集(10分钟)1. 介绍并集的定义:两个集合中所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 演示并集的运算方法,通过图形示例解释并集的概念。
3.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的图形表示,找出并集。
四、集合的补集(10分钟)1. 介绍补集的定义:一个集合在全集中的补集,即全集中不属于该集合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 演示补集的运算方法,通过图形示例解释补集的概念。
3.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的图形表示,找出补集。
五、集合的基本运算练习(15分钟)1. 给出一些集合,让学生运用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方法,求出相应的结果。
2.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的图形表示,验证运算结果的正确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规律,并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图形示例,直观地理解集合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六、集合的运算性质(10分钟)1. 介绍集合的运算性质,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 通过示例讲解和图形表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集合的运算性质。
示范教案(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
示范教案(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集和交集的定义。
2. 让学生掌握并集和交集的基本运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并集的定义和运算方法。
2. 交集的定义和运算方法。
3. 并集和交集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并集和交集的定义及其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并集和交集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并集和交集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并集和交集的基本运算技巧。
3. 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黑板。
2. 练习题及答案。
3. 学生分组合作的材料。
教案内容请稍等,我需要更多时间来为您编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集合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并集和交集的学习。
2. 新课讲解:讲解并集和交集的定义,通过示例演示并集和交集的运算方法。
3.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对并集和交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课堂练习:1.1 集合A = {1, 2, 3}, 集合B = {3, 4, 5},求A∪B和A∩B。
1.2 集合C = {2, 4, 6}, 集合D = {4, 5, 6},求C∪D和C∩D。
八、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集和交集的性质,如:1.1 集合A∪B = 集合B∪A。
1.2 集合A∩B = 集合B∩A。
1.3 集合A∪B = 集合A + 集合B 集合A∩B。
九、总结与拓展:1. 总结并集和交集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并集和交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求两个无限集合的并集和交集?十、布置作业:1.1 集合E = {1, 2, 3, 4}, 集合F = {3, 4, 5, 6},求E∪F和E∩F。
1.2 集合G = {x | x 是正整数}, 集合H = {x | x 是偶数},求G∪H和G∩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授课学校
六盘水市特殊教育学校
授课教师
杨霞
授课班级
听障高三年级
课型
数学
教材分析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一第一章1.1.3,教材9-12页。
集合的交、并运算是许多知识的切入点或重要辅助工具,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函数中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求解就要借助函数的并、交运算。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是在以上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集合的基本运算的结果都是集合,因而需要注意运算后的集合需要具备集合的元素的三个性质。
学生通过对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从而能够解决一些与集合相关的问题。
通过教师启发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的定义,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性质,培养学生熟练运用集合运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韦恩图(W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集合的基本运算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类比思想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把握如何求出并集、交集。
难点:能用图示法表示出集合的关系,能从图示中看出集合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学法: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PowerPoint)、展示图、纸质小棒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活动准备:制作幻灯片、准备导学案、道具
教学过程
如下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堂小游戏导入
通过复习集合的含义及表示、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中有关的符号例如:、、等,引入新课中将要学习的两个符号并集、交集。
学生根据幻灯片上出现的集合符号快速作答,反应时间不能超过三秒,否则就算错误。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既巩固了已学过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并集
学案:
观察A,B,C这些集合之间是什么关系?
(1)集合A={1,3,5} 集合B={2,4,6} (3)集合C={1,2,3,4,5,6}
(2)集合A=﹛有理数﹜?B=﹛无理数﹜??C=﹛实数﹜
(3)A=﹛x|2<X<6﹜?B=﹛x|4<X<8﹜??C=﹛x|2<X<8﹜?
导案:
共同的特点:集合C是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
像这样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我们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
A∪B={x | x∈A,或x∈B}
学案:
根据并集的定义在导学案上进行自我练习,也可以和老师进行相互交流。
例设A={1,3, 4,5}, B={2,4,5,6},求A∪B.
导案:
(提醒学生画出维恩图进行解答,然后展示PPT,让学生自己作对比,及时改正)
注意: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如:4、5。
(因为在集合的表示中我们已经学过了集合中元素要满足互异性)
总结:求两个集合的并集就是把两个集合中所有的元素全部放到一起,如果有相同的元素写一个就行。
那么请同学们再来看下一张幻灯片,集合A、B、C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出示PPT)
学案:
说出集合A,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吗?
(1)A={2,4,6,8,10},B={2,3,5,8,9,12},C={2,8};
导案:
集合C中的元素只有2、8,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集合C中的元素2、8,集合A、B 中也有。
像这样的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称为交集,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集合第二个运算交集。
2、交集
导案: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
A∩B={x|x∈A,且x∈B}
学案:
学生以分组(分为三组)的形式,分别完成以下内容:(1)三种不同状态下集合A、B 交集部分的描绘
(2)用纸棒代替两条直线在相交、平行、重合的状态下交集是怎样的情况。
(3)设A={x|x>-1},B={x|x<1},求A∩B.
学案:学生来讲授,提醒求不等式的交集、并集关系时,首先要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标记出集合A、B的区间,最后求出交集,同样用不等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三、课堂小结
导案:
快速区分并、交运算符号的方法:
求集合A、B的并集就是把所有集合A、B中的元素全部放在一起,如果有相同的元素写一个就行。
求集合A、B的交集就是找到集合A、B中共有的元素组成一个集合就是集合A、B的交集。
板书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
并集A∪B={x|x∈A,或x∈B}
二、交集A∩B={x|x∈A,且x∈B}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然后再进行教学,学生能够更加快速的掌握新知识。
通过练习的方式强化新知识的吸收。
通过分组的形式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