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一个怎样的人

合集下载

百姓为什么会讨厌商鞅?司马迁《史记》致世人都误解商鞅!

百姓为什么会讨厌商鞅?司马迁《史记》致世人都误解商鞅!

百姓为什么会讨厌商鞅?司马迁《史记》致世人都误解商鞅!本文导读: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商鞅被中国老百姓厌恶是很奇怪的事情。

商鞅制定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律,跟贵族作对;制定军功进爵无功夺爵的制度,让老百姓有了发达的机会;废井田把土地分给老百姓让耕者有其田等等,这都是让老百姓占便宜开心的事情。

退一步就算我们承认几千年来对商鞅严刑峻法的诬陷,那也是贵贱平等并没有专门欺负老百姓。

百姓为什么会讨厌商鞅呢?追根溯源,厌恶来自于《史记》诬陷商鞅的那些鬼话。

司马迁讨厌商鞅,这一点在他的《商君列传•太史公曰》中表露无遗。

这种厌恶可能是源于汉代“独尊儒术”的洗脑,也可能是源于司马迁对商鞅新法的误解,当然我们也可以解释为躲避汉代统治者的审查。

不管是哪种原因,司马迁在《商君列传》前半部分记载了商鞅变法的功绩之后,随即用了四招来抵消读者对商鞅的崇敬,并引导读者对商鞅产生厌恶,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一招,找个人来骂商鞅。

找个人把作者想说的话说出来,这是司马迁常用的手法。

想要告诉读者这人是英雄,就找一个人,最好是他的敌人赞美道:真英雄也;想要指出混蛋,也找一个人,最好是他正直的朋友痛骂:猪狗不如。

司马迁要把项羽塑造成盖世英雄,于是项羽已经临阵脱逃,兵败东城了,也一定要边上的人赞美道:服了,大王确实是盖世英雄。

秦始皇明明礼贤下士,对于一个什么头衔也没有的大梁人尉缭言听计从,可是司马迁还一定要让尉缭大骂秦始皇,长的就不是好人样,将来得势了会吃人。

现在司马迁在商鞅身上故伎重演。

《商君列传》突然冒出来一个名叫赵良的人,这人讨厌商鞅却又主动跑来。

找商鞅不为办事可又不走。

身为秦国相国列侯的商鞅却上赶着要跟这个赵良交朋友。

赵良不但不受宠若惊,反而当面大骂商鞅。

商鞅为什么会被车裂而死?其实就是报应

商鞅为什么会被车裂而死?其实就是报应

商鞅为什么会被车裂⽽死?其实就是报应商鞅是⼀个道德败坏,也是⼀个很了不起的改⾰家,实际上这些改⾰家在我们古代历史中,他们的命运是极其相似的,譬如他们前期都很受君主的器重和信任,都是到了后期就会被⼤⼒清算,王安⽯,张居正就是很好的例⼦。

商鞅帮助秦国变得强⼤,最后却落了⼀个被车裂⽽死的下场,实在让⼈唏嘘不已,他虽然帮助秦国强⼤起来了,但是不仅没有得到秦国君主的厚爱和赏赐,反⽽落了个被抄家的下场。

其实,从商鞅的下场中带给我们⼀个问题: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我们是否要进⾏有必要的妥协?最成功的改⾰家——商鞅的确,妥协不是⼀个很让⼈喜欢的词语,商鞅在变法的过程中就表现的很强势,⼀⽅⾯既是因为秦孝公在背后⼤⼒⽀持他,另⼀⽅⾯⼜是由于他⾃⾝渴望⼤展宏图,所以采⽤了铁腕⼿段,扫清了所有在变法道路上对他造成阻碍的事物。

另⼀⽅⾯,商鞅不顾道德的铁腕⼿段最终害了他⾃⼰,⽼⼦在《道德经》中说“揣⽽锐之,不可长保”,商鞅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那么他是如何在变法的过程中⼀步⼀步把⾃⼰置⾝于危险之中的呢?上得罪于贵族集团,下积怨于平层阶层商鞅刚刚开始搞变法的时候,⼤家都不相信他,觉得这只是⼀场政治作秀,商鞅于是来了⼀出“北门⽴⽊”的戏码,于是让下层百姓看到了商鞅守信的⼀⾯,⼤家⼀看商鞅是个守信⽤的⼈,那么他施⾏的改⾰⼤家⾃然愿意去遵守。

不过,商鞅的变法才刚刚实施⼀年,⼤家就开始挑⽑病了,譬如商鞅搞的这个“连坐之法”就让⼤家饱受其害,明明我没有犯罪,却枉受牵连;⼜譬如只准⼤家种地,不准搞投机倒把的经商活动,这么⼀来,⼤家赚钱慢,⾃然⼼⾥有怨⾔……除了⽼百姓觉得不⽅便,上层贵族也感到⾮常的不适应,虽然他们不必去种地,但是商鞅推⾏的法令太过于严苛,这显然限制了贵族们的⾏为。

所以,第⼀个跳出来反对的恰恰不是⽼百姓,⽽是秦孝公的⼉⼦兼太⼦嬴驷。

公⼦驷即后来的秦惠⽂王太⼦站出来故意触犯商鞅的新法,⼀下⼦站到了商鞅的对⽴⾯,这是⼀个⾮常难堪的局⾯,你说要是不惩罚他吧,以后他的新法就难以服众,进⽽就会导致新法难以推⾏;惩罚他吧,⼈家⼜是将来的国君,⽽且还会招来秦孝公的不满。

商鞅的小故事100字

商鞅的小故事100字

商鞅的小故事100字
摘要:
1.商鞅简介
2.商鞅变法背景
3.商鞅变法内容
4.商鞅变法成果
5.商鞅历史评价
正文:
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和政治家。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进行了著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背景:当时秦国实力较弱,国内政治经济状况混乱,需要进行改革以提高国家整体实力。

商鞅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废除井田制,实行阡陌制;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推行法治等。

商鞅变法成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国家。

商鞅历史评价: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改革开放的先驱。

然而,商鞅也因改革触及到旧势力的利益而遭受迫害,最终丧命。

但他的改革成果为秦国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展示了他的非凡胆识和坚定信念。

总之,商鞅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变法举措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商鞅人物介绍

商鞅人物介绍

商鞅,战国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又名公孙鞅、卫鞅,卫国今河南濮阳人,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公元前338年。

商鞅是战国时没落贵族的后裔。

接下来是为大家收集的,欢迎大家阅读:他从小就"好刑名之学"。

所谓"刑名之学",即指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的一套法家学说。

年轻时,商鞅在魏国进一步研究了法家思想,总结了李悝、吴起的变法经验,完善了自己的法家理论。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应召入秦,进献富国强兵之策,便提出变法重点放在两面个方面:一是废除旧的封建领主制,把秦国建成一个封建地主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二是推行农战政策,发展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

他的变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次从秦孝公三年开始,主要内容包括:编造户籍,实行什伍连坐;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制度;奖励农耕,制定"垦草"开荒的法令等。

第二次变法在秦孝公十二年开始,这次变法比第一次更进一步,主要有"开阡陌封疆",废除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普遍推行县制,设置直属于国君的县一级行政机构;直接征派赋役,按户按人征收军赋;统一度量衡,取消各领主的家量;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等。

经过这两次变法,完成了秦国从封建领主制到封建地主制的历史转变,封建领主贵族的经济势力和政治势力逐步消除,封建地主制的新兴政权日益巩固;农业劳动力增加,耕地扩大,以粮食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日益发展,工商山泽之利主要集中于封建国家之手,0的财政收入日益富裕;农战方针具体落实,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一步步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这些改革揩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商鞅遂遭到政敌的-,车裂而死,全家亦被杀害。

商鞅的重要政见经后人整理,成《商君书》二十九篇,《汉书·艺文志》有著录,今存二十四篇。

商鞅墓商鞅墓,又名商君墓。

商鞅被车裂后,法家的后学者收殓商鞅的遗骨准备偷运回商鞅故里卫国安葬,在黄河德丰渡口被秦国守军截获,当地百姓与守军便将商鞅遗骨草草埋葬于附近的秦驿山之下,后来法家的后学者寻访至此为商鞅立了墓碑。

为知遇之恩他一生不悔,生死相交一生的知己

为知遇之恩他一生不悔,生死相交一生的知己

为知遇之恩他一生不悔,生死相交一生的知己卫鞅,又叫商鞅,他出生在一个卫国的小贵族的家庭,虽然他并不是出生在农民的家庭,但是他的家境也不太好,所以他早早就学会了独立。

但是他非常喜欢学习,在当时的气氛下,他对于法家的思想非常感兴趣,所以就去学习了法家的学术。

但是在卫鞅几年的求学生涯中,他的老师一直是一个谜,许多人认为他的老师是鬼谷子,也就是孙膑的老师,但是卫鞅从来也没有承认,同时也有人认为他的老师是百里奚的后人,卫鞅也没有承认过,因此许多人都好奇他一身的学识是谁教他的。

当卫鞅慢慢长大以后,他学成归来的时候,他的祖国卫国并不是他的施展才华的地方,所以他就游学去了魏国,在魏国他给当时魏国的丞相当门客,因为他让我魏国可以让他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是因为魏国是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卫鞅的想法并没有实现,虽然魏国丞相很赏识他的才华,但是却迟迟没有向魏国的大王推荐他,所以他一直就在丞相府里面当一个小小的门客。

等到了几年后,魏国的丞相也有许多的敌人,在魏国丞相病重快要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他终于向魏王推荐了卫鞅,但是魏王对于丞相的位置已经有了人选了,他认为丞相已经不行了,思想不成熟,所以他并没有答应去重用卫鞅,就这样等到魏国的老丞相死了以后,卫鞅在魏国没有什么好的去处,所以他就离开了魏国,从此开启了他不一样的一生。

当时正是七国争霸的时候,那个时候秦国的新的大王上位了,他决定改变国家贫弱的情况,于是他向天下的人发布招贤令,希望有大才的人来帮助他改变过家的情况。

就在这种情况下卫鞅进入了秦国,他和秦王的几次交谈,都让秦王为他的才华赞叹,认为他就是可以帮助他治理好国家的人。

就这样卫鞅有了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

但是卫鞅想让秦国进行变法,他认为秦国唯有进行变法,才能改变秦国的一切,但是变法就不容易,因为变法会侵占一系列贵族的利益,所以他们不希望变法,因为这些原因,虽然卫鞅有秦王的支持也没有从一开始就当上秦国的大官,在秦国的他只是在自己住的地方默默研究变法的内容,终于等到他变法的大致思路已经想好了,秦王也解决了一下以贵族为首的不支持变法的人,就这样秦国的变法开始了,二卫鞅也当上了秦国的大官,主导变法。

七年级历史人物评价商鞅五百字

七年级历史人物评价商鞅五百字

七年级历史人物评价商鞅五百字大秦变法功臣——商鞅商鞅(约前390年一前338年),汉族,卫国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姬生,卫氏,全名为卫鞅。

因卫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

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其在秦执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

后为魏国幸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死后,秦孝公四下招贤,商便到秦国去。

前359年任左烹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商鞅组织变法之初,为使大家相信他,一次派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放在闹市中,下令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就奖赏十金”,旁观者都抱怀疑的态度,无人去搬;商鞅把赏金加到五十金,有一人扛起木头,搬到北门。

商鞅如数地兑现了奖金,大家这才相信:商鞅出令必行!商君前356年和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

这时太子犯法,刑其太傅公子虚与老师公孙贾。

后来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

前340年,商软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可西之地与素。

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卫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1.颁布法律,制定什伍连坐制度,轻罪用重刑2.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

4、鼓励告奸5、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剥夺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

6、统一度量衡。

公元前350年第二次变法1.“开阡陌封疆”。

2.普遍推行县制。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

公子虔等人因积怨私仇告发商鞅“欲反”,遭秦王猜疑,于是下令逮捕商鞅。

商赖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却因无证被拒;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

他回到自己的封邑,举兵抵抗,结果失败战亡,而后被下令车裂其尸。

商鞅的变法,我认为总体来讲是成功的。

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同时也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商鞅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商鞅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商鞅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商鞅是战国时期卫国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那么商鞅是哪个学派的?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商鞅是哪个学派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商鞅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战国时代背景下,各诸侯国为了本国家的利益,纷纷展开利益保卫战,此时,法家思想深受统治者的认同。

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也是以法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让商鞅根据秦国的各方面展开变法运动。

商鞅鼓励百姓大量开垦荒地,保障粮食作物的生产;除此之外,废除了井田制,并且将土地买卖合法化。

这样一来,提高了百姓们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在军事上,商鞅实行奖励军功的做法,在秦国军队中实行考核法,所谓考核法就是对军队里面的士兵进行战功方面的考核,对于屡立战功的优秀者会给予奖励,大大地提高了军队作战能力。

人才选拔方面,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他认为选拔官员不能依靠世袭,反而应该根据个人能了来选拔人才,这样才能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

李悝著有《法经》一书,将里面的法律具体化,然后制成法律法令用于国家的各个方面,这一做法保障了国家治理的有法可依,推动了国家法治化进程。

商鞅学习了魏国李悝变法,他借用了李悝《法经》一书,商鞅根据秦国的国情,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条例。

商鞅为了在秦国推行法律的施行,三令五申秦国每个人都要遵守相关条例,在这基础之上,推行了连坐制度,加入轻罪用重刑处置等措施。

商鞅在经济、军事等发面的措施,都实行了有法可依的观念,将秩序和法渗透在了方方面面,也便是商鞅在法制精神上的体现。

商鞅是哪国人商鞅是卫国人。

受魏国李悝变法的影响,对法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公孙鞅来到了魏国,做了魏国宰相公叔痤的管家。

公叔痤看公孙鞅谈吐和举止认为他是一位不错的人才,准备向魏惠王推荐。

不巧的是公叔痤生病了,魏惠王得知这一消息后,来到了宰相府看望公叔痤,公叔痤知道自己这次病的十分严重,就告诉魏惠王说,自己的管家公孙鞅有很大的才干,万一自己离开了人世,可以让公孙鞅代替自己,成为魏惠王的左右手,帮助魏惠王处理朝中政事。

历史趣谈:强国穷民:秦国商鞅如何从改革家变成人民公敌

历史趣谈:强国穷民:秦国商鞅如何从改革家变成人民公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强国穷民:秦国商鞅如何从改革家变成人民公敌导语:读《史记》中的商鞅传,商鞅是一个令人敬、令人惜、令人怜的人物。

令人敬,乃是由于他意志坚定,理想执著,目光远大,行起事来雷厉风行,果读《史记》中的商鞅传,商鞅是一个令人敬、令人惜、令人怜的人物。

令人敬,乃是由于他意志坚定,理想执著,目光远大,行起事来雷厉风行,果断斩决,一意孤行,不计后果。

他具备了一切改革家应当具备的优点,又有秦孝公始终不渝的信任,二十余年里放着手,放着心,让他这把锋锐的刀在秦国羸弱多疾的肌体上切割剜除,他果真就在这边鄙戎狄之地做出了一番大事业,让连续几代积贫积弱的秦国一跃而为诸侯列国的前茅,且矛头所向,势如破竹,“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桑弘羊),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政治体制基础、思想基础和军事基础。

商君相秦十年后,《史记》记载是:“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令人惜,乃是因为他是一个善处事而不善自处的人,或者说,他能做大事,却只能做小人。

处事练要,为人刻薄。

为国谋,善;为己谋,拙。

以小人的方法去做大事,事成了,人却败了。

郭沫若认为,他与秦孝公都是大公无私的人(顺便提一下,“公私分明”这个词最早就出现在《商君书》里),其实孝公还有为子孙谋的私心,而商君真是把一切都奉献出来了。

《战国策·秦策三》记秦国后来的应侯范睢说商鞅:事奉孝公,竭尽自己所能没有二心,一心为公不顾私利,使赏罚诚信而致国家大治,用尽自己的才智,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惜承受怨恨,欺骗故友,俘虏了魏国的公子卬,最终帮秦国擒获敌将破败敌军,掠地千里……商鞅真正是到了把良心都献出去的地步。

为了秦国,他把自己的名生活常识分享。

史记人物评论800字商鞅

史记人物评论800字商鞅

史记人物评论800字商鞅负面评价由于独尊儒术的缘故,历史上对于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评价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千百年后的人们还蔑称秦国为虎狼之国。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后人又说:“卫鞅入秦,景监是因。

王道不用,霸术见亲。

政必改革,礼岂因循。

既欺魏将,亦怨秦人。

如何作法,逆旅不宾!”正面评价但是也有人肯定商鞅,比如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这是在肯定商鞅的治国方略。

”而资治通鉴中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所利不能药共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虽说商鞅刻薄,所谓“乱世用重典”本也无可厚非,反而说明商鞅之诚信品质。

梁启超也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与管仲、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张居正同列。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列出“中国六大丞相”为管仲、商鞅、诸葛亮、王猛、王安石、张居正。

与上面的“中国六大政治家”相比,是将李德裕换成了王猛。

在现代,尽管有少数不同声音,但大多数人承认商鞅是一个敢于触动旧势力、敢于改革的英雄。

历史趣谈:商鞅生平简介 商鞅是什么人他和卫鞅是同一个人吗

历史趣谈:商鞅生平简介 商鞅是什么人他和卫鞅是同一个人吗

商鞅生平简介商鞅是什么人他和卫鞅是同一个人吗导语:在历史的语境下,情绪什么也不算,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永远是理性分析和思考。

每一个国家要发展进步,就要敢于革新,要与时俱进。

尤其是当社在历史的语境下,情绪什么也不算,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永远是理性分析和思考。

每一个国家要发展进步,就要敢于革新,要与时俱进。

尤其是当社会矛盾尖锐之时,适时地调整政策乃至内部结构,都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巩固政权的良方,枪打出头鸟,谁都不敢轻易迈出改革这道坎,而偏偏有的人不怕死,走在了时代的前头,这人就是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出生在卫国,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后来在一次战事中有功,获得了商邑这个地方,于是又称他为商鞅。

商鞅是个很强干的人物,他在政治上强硬的手段,在后世人看来或许稍显冷酷,而历来世人对他的评价都褒贬不一,但是持批评的声音较多。

史家多称商鞅生性刻薄。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资治通鉴》曾评价:”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都提到了商鞅的刻薄,这也是事实,当时有一个叫赵良的人也曾指出商鞅”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蓄祸也“,指出商鞅残酷的刑法之下,必然会引起民众的不满。

但是商鞅就真的对秦国一点作用都没有?商鞅在年轻的时候就对刑名法术十分感兴趣,据说他的老师是李悝,作为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师从李悝,其后凭借自己的才华在魏国谋得一官半职。

公叔痤知道商鞅是个人才,对魏国的国君建议,如果要用商鞅就一定要重用,要是不用商鞅一定要把他给杀掉,以绝后患。

权衡利弊之下,商鞅投奔了秦孝公。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一上台就昭告天下广纳人才,看到招聘启事的商鞅,就拿着自己的简历,风风火火地赶到了秦国,据说这次面试极其不顺利。

商鞅人物传记600字

商鞅人物传记600字

商鞅人物传记600字秦,国富兵强,傲视诸侯。

八方征战而所向披靡,一统九州之势,无人可敌,更无人可挡。

为何?商鞅!他,思想前卫,洞察民之不快,透悉民之疾苦。

他,一心为民,立志革新。

他,革除弊端,设立新法。

军功换爵,是他的杰作;郡县易封,是他的精华。

正是他,率领秦国走向荣耀,引领秦国走上辉煌。

正是他,商鞅。

商鞅,原名卫鞅,应秦孝王求贤令赴秦。

于秦进行了两次改革,史称“商鞅变法”。

他赴秦后,在公元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了第一次变法。

他先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奴隶制与土地国有制。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他又开始实行郡县制,取代了“封建”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发展。

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发展经济,推行法治,接下来便是强兵了。

商鞅采用了用军功换取爵位的制度,从而提高了秦军的士气与战斗力,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军事保证。

他还统一了秦国的度量衡,推动了商品互换,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并且他创立了连坐法,使亲戚朋友之间互相监督,以落实各项法律。

秦国推行新法十年后,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从此崛起为战国第一大国。

变法前的秦国,经济落后,制度落伍。

而变法后的秦国,经济繁荣,制度先进,军事强大,拔萃出群。

这是质的飞越,量的升华,秦国从此不再普通,而是傲立于群雄之间,超脱于斗争之外。

这都是商鞅的功劳。

商鞅变法,无疑是成功的。

然而在如此光鲜的壮举之下却有着无法抹杀的黑暗。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那似乎就是一种必然。

改革者承受着所有因改革而失去利益的群体的愤怒。

商鞅以一人的性命换取了一个适应时代潮流的模式,他是伟大的。

守规矩成大事的例子

守规矩成大事的例子

守规矩成大事的例子一、守规矩成大事的例子1.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呀,秦国的商鞅那可是一个超厉害的人物呢。

当时秦国想要强大起来,商鞅就提出变法。

但是呢,变法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得让大家都遵守新的规矩才行。

他就立了根木头在城南门,说谁能把这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好多金子。

开始大家都不信,觉得哪有这等好事。

后来有个胆大的人去做了,商鞅真的给了赏钱。

这一下,大家就知道商鞅说话算话,新的规矩得遵守。

之后呢,秦国的百姓都按照变法的规矩来,什么开垦荒地呀,奖励军功之类的。

秦国也就慢慢强大起来了,最后统一了六国呢。

这商鞅变法就是守规矩成大事的超棒例子呀。

2. 周亚夫的细柳营汉文帝的时候,匈奴老是来捣乱。

汉文帝就派了三路大军去防守。

他去慰问军队的时候呢,到了其他两路大军的营地,那些士兵啊将领啊,一看到皇帝来了,就赶紧打开营门迎接。

可是到了周亚夫的细柳营就不一样了。

守卫的士兵说没有将军的命令,谁都不能进去,就算是皇帝也不行。

汉文帝来了也只能在营门外等着,等周亚夫下令才让进去。

在营里呢,士兵们也都是按照军中的规矩行事,一点都不因为皇帝在就乱了阵脚。

汉文帝不但没有生气,还特别赞赏周亚夫。

后来周亚夫在抵御匈奴等大事上也表现得特别出色呢。

你看,就是因为周亚夫的军队守规矩,才有了这么厉害的军队,才能做大事呀。

3. 德国人的交通秩序在德国呀,那交通秩序可是出了名的好。

德国人特别守规矩,马路上的红绿灯,大家都乖乖遵守。

汽车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也会礼让行人。

有一个故事说,在一个深夜,没有什么车也没有什么人,有个德国人在路口等红灯,别人就问他为啥这么傻,又没车又没人。

他就说,这是规矩,不管有没有人监督都得遵守。

正是因为德国人这种守规矩的态度,德国的交通才能那么顺畅,而且在很多其他方面,像工业制造之类的,也都因为守规矩而有高质量的成果,成为一个很强大的国家呢。

商君人亡政不息的理解

商君人亡政不息的理解

《商君人亡政不息的理解》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试着理解一句话,叫“商君人亡政不息”。

商君呀,指的是商鞅。

商鞅是个很厉害的人,他为当时的国家制定了很多新的政策和规定,让国家变得更强大。

虽然后来商鞅不在了,但是他制定的那些好政策还一直在实行着。

比如说,商鞅让大家努力种地,种得多的有奖励,所以大家都很努力地种地,收获了好多粮食。

就算商鞅不在了,大家还是继续努力种地,因为这个政策好呀。

再比如,商鞅规定打仗勇敢的能得到奖赏,所以士兵们打仗都很勇敢,国家的军队变得越来越厉害。

就算商鞅走了,士兵们还是会勇敢作战。

小朋友们,能明白一点了吗?《商君人亡政不息的理解》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商君人亡政不息”哟!以前有个叫商鞅的人,他想出了好多好办法来帮助国家。

他让大家遵守一些新的规则,这些规则能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国家也更强大。

就像学校里制定了不能乱扔垃圾的规定,大家都遵守,校园就变得干净漂亮。

就算制定这个规定的老师不在学校了,大家还是会继续遵守,让校园一直干净下去。

商鞅的政策也是这样,就算他不在了,那些好的政策还是在发挥作用,让国家继续变好。

小朋友们,是不是很好懂呀?《商君人亡政不息的理解》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商君人亡政不息”。

商鞅这个人可聪明啦,他给国家出了好多主意。

比如说,他让做生意的人要诚实,不能骗人。

大家都听他的,生意都做得越来越好。

就算商鞅不在了,大家还是记得要诚实做生意。

又比如,他让小朋友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国家做贡献。

就算商鞅走了,小朋友们还是会努力学习的。

所以呀,虽然商鞅不在了,但是他的好主意一直影响着大家,让国家越来越好。

小朋友们,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想出好主意,帮助我们的国家哟!。

有关锐气的名人例子

有关锐气的名人例子

有关锐气的名人例子商鞅给人的感觉,是一个锐气十足而对传统缺乏敬畏的形象,这是魏国宰相给商鞅的评语。

堂堂一国宰相,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商鞅的才华到了何种地步。

既然这被当成了一句玩笑话,那么商鞅出走秦国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商君书也有些好的思想吧,但确实政策限制民众,利出一孔等,立法残酷。

毕竟百家是奴隶社会末期产生,不可避免的有这些不好的,儒家也有不好思想,辩证着看吧,相信看过的都知道那些好,哪些坏,就怕有人明知道是不好的,自己用来忽悠人,果然,一到秦国一番话阐明富国强兵之术,便让秦孝公大为赞赏,成为可以参与国事讨论的重臣。

两年之后,商鞅就开始考虑变法了,这比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在主持变法的年纪上还要提前了很多,他说的话与王安石也差不多,大意就是变法就是要一意孤行,为了那个美好的目的。

对于一时的人言汹汹要姑妄听之。

这话的道理是没错的,咱们参与不到这么大的谋略当中,但是回顾一下股市投资的经历,便可知道跟随大多数人的步伐一起行动,最后的投资业绩往往会很惨淡,但是政治上又有不同之处,如果在政坛想这样行动,要么就是得到后台的无限支持,要么就是被雪藏至深,前者如商鞅,后者如陈平等,毕竟,人言可畏,又想一意孤行,又要人前显贵,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然贤明如王安石者,最后也不得不黯然去职,变法十九年后,秦国强盛,商鞅便盯上了魏国的河西之地,领兵讨伐,魏国公子卬迎战,本来依照秦国的军力,打就打了,公子卬也未见的是何种名将,说不定就向白起一样给人给打败了,结果商鞅不按套路出牌,非要写封信给公子卬,共同回忆一下在魏国的美好时光。

然后忽悠公子卬与把把酒言欢,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成就战国时期的一段佳话,公子卬果真相信了,于是就发生了上述一幕。

这下公子卬的职业生涯彻底毁了,司马光在前两页中还夸赞商鞅立信的做法,结果翻篇就看到了个这。

商鞅因此功被封为商君,但埋下了祸患。

两年之后,祸患便显现了,秦惠王接任,公子虔以前是秦惠王的师傅,他手下的人看到这种局面,便诬告商鞅谋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是一个怎样的人
2017-08-05 12:25最佳答案
一、人物评价:
1、正面评价
蔡泽: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

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司马迁: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

桑弘羊: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

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

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刘歆: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

法令必行,内不私贵宠,外不偏疏远。

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

杜佑:历观制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

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后周有苏绰,隋氏有高颎,此六贤者,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陈启天: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也。

毛泽东: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2、负面评价
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旧唐书》: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于是商鞅、李斯谲诈设矣。

商鞅执法严酷,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

商鞅严格执法、滥用酷刑的行为招致普遍的怨恨,汉昭帝时的贤良文学也认为商鞅的严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旧唐书》甚至将商鞅称为酷吏。

贾谊: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赵蕤:夫商鞅、申、韩之徒,贵尚谲诈,务行苛刻。

废礼义之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

此则伊尹、周召之罪人也。

二、人物简介: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

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本回答由文化艺术分类达人只翔锦推荐
其他回答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国
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应秦孝公求贤令人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强。

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生平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

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

”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
《法经》到秦国去。

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

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

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

变法日久,秦民大悦。

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

秦国贵族多怨。

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

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

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
“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