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江西的高等教育及其特点

合集下载

江西高等教育六十年

江西高等教育六十年

江西高等教育六十年(1949-2009)资料来源: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一、江西省高等教育历史轨迹(1949-2009)(一)新中国建立前夕,江西省有10所高等学校,其中,国立高校2所(国立中正大学、国立中正医学院),省立专科学校7所(江西省工业专科学校、江西省农业专科学校、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江西省水利专科学校、江西省体育专科学校、江西省医学专科学校、江西省陶业专科学校),私立专科学校1所(江西省信江农业专科学校)。

除江西省陶业专科学校、江西省信江农业专科学校(位于上饶)之外,其它高校设在省会南昌市。

1949年5月,南昌解放,南昌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中正大学等院校。

6月,省人民政府、省军区决定,成立江西八一革命大学,招收具有初中以上或同等学力的革命知识青年。

接着,对接管的高校进行了调整改革。

中正大学改名为南昌大学,以八一革命大学、南昌大学为基础,将江西省工业专科学校、江西省农业专科学校、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江西省水利专科学校、江西省体育专科学校并入,重建南昌大学,下设政治学院、工学院、农学院、理学院、文法学院,之后又增设师范部;中正医学院先改名为南昌医学院,后改为华中医学院,归中南军区领导,不久即迁往重庆。

江西省医学专科学校与省立助产学校、护士学校合并,并改名为江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

1952年,全国开始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在江西,以南昌大学农学院为基础,并入江西兽专、南昌农专(原信江农专),调进广西、河南、湖南三所农学院的兽医专业,成立江西农学院;江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升格为江西医学院。

在进一步的调整中,南昌大学被撤销,其文、理系科并入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工学院分别并入华中工学院、华南工学院、中南矿冶学院和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文法学院的教育系和师范部的中文、历史、地理等三年制专科,并入湖南师范学院和华南师范学院;文法学院的经济系并入中南财经学院;以南昌大学体育科为基础,成立中南体育学院;以南昌大学师范部的其他系科为主体,成立江西师范学院。

民国时期的教育

民国时期的教育

民国时期的教育教育乃千秋之大业,"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

无论是在军阀割据,还是战乱时期,都十分重视教育。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

"免费上师范就成了当时很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

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

""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

"等等。

《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

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

""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

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

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

《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

"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

当时的中国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

民国时期江西发展体育教育的特点

民国时期江西发展体育教育的特点

民国 时期 江西 发 展体 育教 育的 特 点
王 栋 唐 江 ,
( . 西 教 育 学 院 ,江西 南 昌 3 0 3 ;. 1江 30 2 2 江西 电 力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江西 南 昌 30 3 ) 3 0 2

要 : 民国时期 江西体育教育 的发展经历 了从照搬政府文件 到探索 出一条适 合省情特点 的历程 。该历 程使江
21 0 2年 8月
第3 3卷第 4期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 科 学 ) Ju a o agi ntu f d ctn Sc l cecs or l f i x Istt o uao ( oi i e) n Jn i e E i aS n
Hale Waihona Puke Aug 2 2 . 01
Vo . No 4 133 .
校均设有体育课 , 一些学校在教学 内容上逐步增加 了体操 、 田径 和 球 类 等 简 易 项 目, : 手 操 、 双 如 徒 单 杠、 哑铃等机械体操 ; 跳高、 跳远 、 跑步等 田径运动 ;
篮球 、 足球 、 乒乓球 等各 种球 术等 。这些 体育课 程 内 容 的增设 , 一定 程 度上 有 利 于 江 西 中小 学 体 育教 在 育 的发 展 。但 由于 当时教育 部对 中小学体 育课 并未 规 定具体 的考核 办 法 , 江西 各 地 对 中小 学 体 育 教育
性 , 而 导致 民 国时期 江西 中小学 学生体 格 的下降 。 从 当时 , 源县视 导员 在 县 立第 一 区 中心小 学 的视 导 婺 意见 中曾提 出 : 县 立 第 一 区 中 心 小 学 经考 询 学 生 “ 常识 尚能应答 , 惟体 格大致 孱弱 , 此后应 特别 着重 于

抗争与良知民国初年教育独立问题的讨论

抗争与良知民国初年教育独立问题的讨论
[7] 的留日学生 ." 全国教育处在洪涛巨浪之中, 教育 [6]
方废除教育厅;另行创建省县市城镇乡教育会之职 权与组织; 另并立一省县市城镇乡教育行政委员会, 行使所有教育行政职权, 其组织采用合议制 .[8] 对于李石岑的教育行政改革方案,蔡元培却担 忧中学毕业生少而小学教职员多,基层教育会容易 被旧派塾师左右的问题 . [9]他热衷于仿照法国大学 区制, 将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 每区立一大学; 凡中 等以上各种专门学术都可以设在大学里面 .大学事 务, 由大学教授所组成的教育委员会主持, 大学校长 也由委员会举出. 由各大学校长组织高等教育会议, 办理各大学区间互相关系的事务;教育部则专门办 理大学区与中央政府有关系者,不得干涉各大学区 的具体事务. 教育总长必须经高等教育会议承认, 不 受政党内阁更迭的影响 .[10] 蔡元培的意见主张教育 脱离政治, 变地方分权为学区分理. 徐六几和郭梦良则从基尔特组织的原理和发展 教育自治性质机构的角度,表明了对教育行政改造 和教育独立的看法 .徐六几将教育自治的势力归于 教员和学生的参与 .他指出全国的教育基尔特包含 各种具有不同的学术, 方法和职能教员和学生, 应当 需要一种极不相同的民主格式. [11] 郭梦良赞成教育 独立, 认为教育事宜应另设一个文化社来承担. 这个 文化社与教育会的关系应当相辅相承 .他将教育的 本质定位在自由爱护群体. [12 他们的意见体现了民 治主义在教育领域中的回声 . 周鲠生的教育独立观点别具一格,涉及到政治 组织的多个方面. 他把地方分治主义取代中央集权政策视为一种 趋势,但对目前的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并不满意 .他 说: " 教育行政虽由本省自组织之机关人员办理, 而 本省自组织之机关人员未必即对于教育事业胜任愉 快也.绳以近世事业分工之原则, 治事有力者, 莫过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豫章书院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豫章书院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豫章书院毛静笔者按:最近一段时间,“豫章书院”成为一个网络热词,泥沙俱下、珠目莫辨之时,豫章书院似乎成为了一笔负面的文化资产;作为书院文化的研究者之一,笔者对此深感遗憾。

为了正本清源、还原书院史上真正的豫章书院,遂草成此文,以廓清历史的本来面目。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按一般的顺序,是要先进行叙述,最后得出结论。

在这里,笔者要反其道而行之,先说出结论,再进行叙述。

这个结论就是:一、历史上的豫章书院,曾是江西省立最高学府,属于古代官学系统;二、南昌历史上一直有两个并行的豫章书院,一个是官学,一个是家族学校;三、豫章书院的道统与法理继承者,是现在的南昌大学。

首先谈谈豫章书院的创办历史和两个豫章书院系统。

众所周知,自从秦汉时期立豫章郡,其范围与今天的江西省境相当,其起源一般认为是来自郡治南昌城内松阳门附近一棵巨大的樟树,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一直到唐代,这棵樟树一直成为南昌的象征(今天南昌大学校徽中也是一棵参天大树)。

一方面,“豫章楩楠”都是美材,具有良好的寓意;另一方面,“豫”即“丰、亨、豫、大”,用于修饰“章”,这个“章”字,可以视作“樟”字的通假。

总之,豫章得名,与江西的优势树种——樟树有关。

此后,“豫章”成为具有强烈自我认同意识的地域名词,具备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豫章指江西全省,狭义的豫章指南昌及周边地区。

江西是书院文化的发祥地,书院办学之早、延续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多、造士之众、影响之大、地位之高,国内恐怕没有几个地方能与之相提并论。

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江西丰城建立的罗山书院,以及稍晚的桂岩、皇寮、景星书院,五代时期的东佳书院,都是中国书院文化的先声。

两宋时期是书院文化的滥觞,“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朱陆之会”的鹅湖书院从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书院之一。

豫章书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成立的。

它具体开办的时间无考,我们只知道时间大致推定在南宋初年,地点不详。

民国前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_张建奇(1)

民国前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_张建奇(1)

民国前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Ξ张建奇1,杜 驰2(1.中山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275;2.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00) [摘 要]清末中国虽出现了新式高等教育机构,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才在宏观法令与办学实践两个层面得以基本确立,并带有强烈的美国色彩。

中国近代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社会变革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的成长,是现代大学产生与发展的深层根源。

反思民国前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可以对目前的中国大学制度创新提供不少启示。

[关键词]民国前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9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717(2005)0620063203 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清末中国出现了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等新式高等教育机构。

但它们只是“现代”大学的雏形,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可能出现真正把握西方大学精神实质、恪守“学术独立、学术自由”等核心理念的现代大学。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有待民国前期政体的根本转换以及社会急剧转型所提供的机遇和条件。

对民国前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进行分析研究,必将有助于当前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

一、民国前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步确立民国的创立,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确立的起点。

中国大学教育在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的混乱状态下,历经民初教育改革、复古教育回流和新文化与新教育运动,沿着宏观法令框架与具体办学实践两个层面演进,开始步入现代化发展轨道。

以1922年的“壬戌学制”和1924年《国立大学校条例》的颁行,及经由蔡元培革新后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等一批真正意义上现代大学的出现为标志,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在宏观法令与具体办学实践两个层面基本得以确立。

民国元年7月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将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确定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民国教育学校制度的特点

民国教育学校制度的特点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育学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一、办学主体多元化民国时期,教育办学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既有政府创办并拨付经费的国立大学,如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也有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

此外,还有省立、市立大学。

这种多元化的办学主体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招生录取制度灵活民国时期,大学的招生录取制度相对灵活。

学校自主考试,学生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大学,最终自己决定上哪所大学。

这种制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和学校的竞争意识,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

三、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民国时期的教育课程设置注重实用,强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课程设置上,既重视传统学科,如国文、历史、地理等,又注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新兴学科。

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职业教育兴起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实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阶段(1912-1921年)、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初创阶段(1922-1926年)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调整阶段(1927-1949年)。

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五、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得到重视民国初期,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得到了重视。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9年)中,体操课程内容以普通体操和军事体操为主,体现了教育宗旨中的军国民教育思想。

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爱国精神。

六、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民国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

从壬子癸丑学制到1922年的新学制,再到后来的癸卯学制,我国教育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七、教育普及程度提高民国时期,教育普及程度有所提高。

壬子癸丑学制实施后,小学教育得到了普及,中学教育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为后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江西省情教育—悠久历史

江西省情教育—悠久历史

汉朝豫章郡的属县 县 今天位置
南昌 南昌市
庐陵 吉安市
彭泽 湖口县
鄱阳 鄱阳县
馀淦 余干县东北
柴桑 九江西南
赣 赣州市
新淦 樟树市
南城 南城县东
宜春 宜春市
雩都 于都县东北
艾 修水县西
安平 安福县东南
海昏 永修县
历陵 德安县东
建成 高安
国共十年内战(1927年-1937年)发端于1927年8月1日发生的南昌暴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苏区。其中著名的有湘赣苏区(由井冈山根据地发展而来,包括宁冈、永新、莲花、遂川、安福)、闽浙赣苏区(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湘鄂赣苏区(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最重要的则是中央苏区,包括赣南和闽西地区的21县(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于都、兴国、宁都、会昌、寻乌、黎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称为“红色首都”或“红都”。
1898年,萍乡煤矿大量开采,供汉阳铁厂需要,属于汉冶萍公司,1905年修筑了萍(乡)株(洲)铁路,以方便煤炭外运。不久又利用日资修筑了南浔铁路。
中华民国
民国初年
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县。至1926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1947年划回安徽,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
1861年以后,九江被辟为长江上第一批三个通商口岸(镇江、九江
、汉口)之一,作为江西省的门户,九江迅速形成全省的经济中心,名列中国三大茶市(汉口、九江、福州)、四大米市(长沙、九江、芜湖、无锡)之一。
1930年-1934年,国民政府对江西苏区进行了5次军事围剿行动,其残酷的两方对战和清洗(包括红军内部清洗和战后政府的清洗)造成人员大量死亡或逃离,使得江西的人口锐减40%,到1936年只剩下1380万人。江西也是烈士最多的一个省份。(占共产党方面的17%,国民党方面的2/3)

民国教育的特征

民国教育的特征

民国教育的特征我把民国教育的特征概括为两点:第一,是人的教育。

人不是工具,人是目的。

殷海光曾说,“自由的伦理基础就是把人当人”,我把这句话借过来,教育的伦理基础是什么?也是把人当人。

第二,就是解决了教育的独立性问题。

我们今天的小学是为中学而存在的,中学是为大学而存在的,各自都是不独立的,只不过这个流水线上的一环。

但在民国,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自成格局。

小学就是小学,中学就是中学,大学就是大学。

因为,更多的小学生不一定读中学,更多的中学生不一定读大学,那个时候受教育的机会也少。

由此反推,小学阶段要完成一个人成为公民,成为一个社会人的使命,他要到社会上去工作,要成为父亲、母亲,那就必须在这个阶段接受应有的教育。

中学也一样,都要完成本阶段应该完成的目标。

杭州高级中学不是为浙江大学而存在的,北师大附中不是为北师大和北大而存在的。

作为一所中学,它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体面,骄傲地存在于这个社会。

它的学生无须因为考上某个名牌大学而为母校争得荣誉,他在这个阶段所受的教育,滋养了他的一生,装备了他的一生,才是最重要的。

不是因为学生分数考得高,这个学校才是好学校,而是因为这个学校养育出来的人品质好、学习好,在社会上口碑好,这个学校才是好学校。

他们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有自己独立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背后是什么?就是整个社会的一套价值体系。

如果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扭曲了、失衡了,一切就都变态了。

教育应该是正能量,为这个社会提供建设力。

民国时代,虽然兵荒马乱,山河破碎,但是人心没有碎,那个时候的学校教育是在为社会建设提供正能量。

我们看到今天这个社会有很多负能量和破坏力,如果我们加大这个正能量和建设力,负能量和破坏力就减弱了。

每一个人做一点,整个格局就撑开了,空间是撑开的,时间是争来的,一切都在自己的作为。

我的三位好老师我的一生从来没有遇到一所好学校,从小学、中学、大学,读的都是最普、最烂的学校,但我曾遇到过好老师。

我14岁时遇到一位老师,告诉我怎么写文章,他只教了我三句话,却让我一生受用不尽。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及其特征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及其特征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及其特征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肇始于民国时期。

从教育体系、办学形式、地域发展、社会需求、职教立法等五个方面对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意图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有所启示。

一般来说,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其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

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偏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领域和社会发展诸多行业的需要,最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职业教育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产物,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源于民国时期。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源于1867年创办的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其发端比普通教育还早,但步履之艰难却远甚于普通教育”。

1922年11月,北京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大总统令,即”壬戌学制”,将职业学校、师范学校与普通中学混合成一种“综合中学”,使职业教育获得了和普通教育相同的地位,对消除人們轻视职业教育的心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自1929年8月国民政府发布《专科学校规程》开始,教育部数下训令,1933年发布了《职业教育法》将职业学校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层次,同时还确定了在职业学校中设立面向社会人群的职业补习班,当时的职业学校学生不交学费。

民国时期的职业学校以“培养青年生活之知识与生产之技能”为宗旨。

职业教育几经周折,最终逐渐成形。

仔细考察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虽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仍有其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方面。

要解决当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可以梳理其发展脉络,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探寻其解决之道,我们有必要剖析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一、教育体系从西方移植晚期时期,政府腐败无能,屡屡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直接导致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时,大多国人的经济和文化思想还处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中。

民国时期(1927~1949)中国大学课程整理过程及发展特点

民国时期(1927~1949)中国大学课程整理过程及发展特点

民国时期(1927~1949)中国大学课程整理过程及发展特点徐洁
【期刊名称】《江苏高教》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民国时期(1927~1949),在大学课程领域,政府注意立足于实际,分定时期步骤,对大学课程进行整理;同时注意通过整理对大学课程实施控制,以使课程发展符合党治教育的需要.这一时期大学课程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两个方面:本土化中国大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政府对大学课程的政治控制.
【总页数】3页(P86-88)
【作者】徐洁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高教所,上海,2002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民国时期农会的历史考察——以1927年-1949年的国民党农运为中心 [J], 荆世杰
2.圩寨的意象——以民国时期新蔡为中心的考察(1927-1949) [J], 朱恒光
3.民国时期江西农村合作金融问题研究(1927-1949) [J], 曾耀荣;张玉龙
4.民国时期广东侨生中学教育初探(1927-1949) [J], 汪齐岚
5.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研究述评(1927-1949) [J], 左双文;王英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国江西百业教育的兴起及其历史价值

民国江西百业教育的兴起及其历史价值

其 中 . 西 百 业 教 育 是 最 值 得 提 及 的 一 次 创 举 。其 江
范 围 之 广 、 度 之 大 、 划 之 精 细 堪 称 近 代 中 国 职 力 谋
业 教育 史 上一 大奇 迹 . 引起 人们 的普遍 关 注 . 曾 “意
局 长 、 昌商 会 主席 委 员 ; 任 委 员 由省 政府 延 聘 南 聘 有 关 系之 各 机 关 主 管人 员 暨热 心 百 业 教育 人 士 若
其 他 训 练 材 料 . 核 实 施 成 绩 . 办 归 业 辅 导 及 其 考 举 他 关 于 实 施 百 业 教 育 事 项 ③ 百 业 教育无 成 规 可援 , 范 围广 大 , 容复 杂 。 且 内 因 此 . 实 施 之 前 . 西 省 实 施 百 业 教 育 委 员 会 对 在 江 于 调 查 研 究 工 作 十 分 重 视 。 南 昌 市 。 员 会 曾 制 在 委 就南 昌市各 业概 况 与职 业 团体 凋查 表 实行 调查 . 截

为 2 4 7人 , 职 工 为 1 2 89 女 5 9人 。 南 昌 市 职 业 团 体 总 数 为 10个 , 中 , 业 工 会 7 个 。 业 工 会 3 1 其 同 2 职 8 个 。 此 外 , 员 会 还 制 有 《 西 省 X 县 职 业 概 况 调 ⑤ 委 江 X
查 表 》, 分 发 各 县 依 表 式 查 填 , 截 止 到 1 4】 年 l 9 2
ZI O S I A职 教 史 话 HI H U J A H
民国江 西百业 教育的兴起及其历史价值
口 汪 光 华
摘 要 : 国 江 西 百 业 教 育 是 由 政 府 主 导 、 育 界 与 职 业 界 参 与 , 向 全 民 开 展 的 职 业 普 及 教 育 运 动 . 民 教 面

我国清末民初的实业教育

我国清末民初的实业教育

临时政 府发布 了《民 国教育部
、 、
补 习实 业 学 堂分实业 补 习 普 通学 堂 和 艺徒 学 堂
规定教 育部分普 通 专门 实 业 社会 礼
.
两类
实业 补 习普 通 学 堂 招收 具 有初 等小 学堂 以 上
、 。 、 。
教 蒙藏 6 个教育司
教育部成 立 以后 对清末各种
。 ,
,
之 程度 打算或 已 经从事各种实业的儿童 此种 学 堂 可附设 于 中 小学 堂 或实业学堂 课程分普通科 及实 业科两类 实 业 科分农业 工业 商 业 及水产 四 科 统 限
世 界增进 生 产 力 之准备
, ,
年 本科
“ ”

3
年或

4

年 从前 的 补 习 实业 学 堂 改称
,



为 实 业 补 习 学校



艺徒 学 堂 改称为

,


乙 种 工业 学
中华 职业 教育社 的职 业 教 育 活动 扩大 了以 前实业教育的范 围 于 工 农 商业
, 、 、
从前 的 实业教 员讲 习 所 于
工作
. , ,
:
每个 中心 应配 备计算机 和 专职的资料员 切 实 掌握 各类学 校 的实 际情 况 以 帮 助 其制订 职业指导计 划 .
以 与学生及其 家 长 的协商取代班级委员会 的独断
,
;
学生的方 向选择主要 由家长 作 出等
(作 者 单 位
:

19
8 年 法 国 国 民教育 总督导处提 出改进方
向指导工作的几项措 施 加强方向指导 中心 的工 作

论民国时期保学在江西推行的原因

论民国时期保学在江西推行的原因

足 以清匪源”《 (江西通志稿》第 2 册 . 9 1 , , 6 ) 3 年 国民党 。1 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南 昌行营颁发 了《 甲条例》 在江西省 保 ,
4 3个“ 剿匪 ” 县试行( 程宗宣 : 本省地方教育改进之路 , 江西
省地方教育 ,95第 l )在他们看来 , 甲组织 的基 13 , 期. 。 在保
三、 省政府为了重新整合基层社会 加快了保 学的推行 13 94年 1 , 0月 红军撤出 中央苏区 , 江西 的军事 “ 剿共”
础, 按保设 校 , 依靠保 甲力量来推行 的一种集义务 教育 与
失学成人补习教育为一体的基础教育。


清除共产 党的影响是推行保学 的直接原 因
早 在 13 9 2年 8月 , 蒋介 石在检讨 军事“ 剿共 ” 相继 惨 败的原 因时 , 为苏 区“ 认 民众深受 赤匪之毒害 , 思想错 误 , 行动悖理 , 社会变态 ”是“ , 剿匪” 失利 的重要 因素 。所 以提 出:剿匪要用三分军事 ,七分政治” “ “ ,要加倍地运 用种种

5 ・ 8
与社会治理机制 。国外 的先进经验 , 必须结合 中国的实 际 情况 , 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治理理 论的流行为公共问题 的
标 ,在实际工作之 中, D G P就化为需要各级政府完成 的各
种指标 , 容易使政府工 作的重心偏离 实际需 要 , 这样 只是

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 也为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新的
期.” 南各县还有红军游击队。 )赣 地方各势力之间的关 系盘 根错节 , 政府与地方 士绅 之间关系 微妙 , 收复 区地主豪绅
与民众的矛盾更为尖锐 。 四、 保甲制度的办理为保 学的创设提供 了条件

江西高等教育的历史轨迹

江西高等教育的历史轨迹

Vo . 1 41No. 3
Jn.0 8 u 20
江 西高 等教育的历史轨迹
欧 阳侃
( 江西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室 , 江西 南昌 30 2 ) 307
摘要 : 江西高等教育从 10 92年创 办江西大学堂至今 已有百余 年历 史。本 文革和发展过 程 , 根据作者 的亲身经历 , 对影响江西 高等教 育发展的一些 重大事件 , 学习苏联和 院系调 如 整, 教育大革命和《 高校 六十条》 江西共大和“ , 两种教 育制度” “ ,文革” 时期 的教 育革命 , 恢复 高考和 高校 改革 ,
tn oe e ad U i rt s i gi o m nsu i r t s d“w ua oa ss m ” d c- i s fC lgs n nv si ,J n x cm ui nv si o o l ei e a t e ie a toe ct nl yt s ,eua n d i e


江西高等教育的历史变革与发展概述
江西 高等 教育从 什么时候算 起?问题 在什么是高等教育 。高 等教育是一 个历史 的动态 的概念 。历 史在 前进 , 高等 教育 的内涵和外延都在 不断演变。如果按知识水平的高低来衡量 , 那古 代的书院也可以说是高等教育 , 江西 的白鹿洞书 院就是很 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我们现在指的高等教育是从高等学校开始 , 它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 的专 门教 育 , 是
以后陆续有过高等学堂 1 , 中官办 6所 , 0所 其 有工科 , 农科 , 医科 , 师范 , 法政等学 堂。民办 3所 , 还有 1 所教会 学校在九
江, 称南伟 烈大学。由于受师资和生源的影 响 , 这些 高等学堂 大都先 办预科 ( 或别科 ) 再开办本科( 或正科 ) 。 到 了民国初期 , 教育总长蔡元 培于 1 1- 11 92 93年制定《 壬子癸丑学制 》 公布 了《 , 大学令》 《 门学校令 》 除高 师外 . ,专 , 准许私人办学 。江西高等学校 经过 整顿 , 12 年 共有 6所 , 公立 , 到 91 4所 有工 专 , 专 , 专 , 农 医 法专 , 2所私 立都 是 法专 。

江西教育史上的书院教育

江西教育史上的书院教育
在 中 国 书 院 一 千 多 年 的 历 史 中 ,江 西 书 院 的 影 响 远 胜 于 其 他 省 份 , 步 早 , 量 多 。据 统 计 , 自唐 至 宋 , 西 书 院 起 数 “ 江
术流派 , 大大推动 了中 国古代学 术思想 的发展。中国古代学 术发展 的三 次浪潮 : 宋代 的程朱新 儒学 , 明代 的王 湛心 学及 清代 的乾嘉 汉学等都 与书 院密切 关联 。由于 书院 的办 学体
书院也是学术交 流的重要场所 。古代 的书 院是开放 的 , 学 者们 可以到各地 进行 讲学交 流活 动 。公元 17 年江西 铅 15 山著 名 的“ 湖之会 ” 鹅 就是 一 次重 要 的学术 交 流 , 然朱 熹 虽 与陆九 渊终 因见解 不合 而散 ,但 对完善 各 自的学说 起到 重
要的作用 。
达 17所 , 0 1 居全 国之首 。南宋 时期 , 国 书院 总数 为5 0 全 0 余 所, 江西 就有 1 1 , 居全 国第一 ” 6所 位 。元代 书 院据统计 全 国
共有4 8 , 西 以9 所居 全 国之 首 。书 院鼎盛 时求学 人数 0所 江 4 达数 千人 。庐 山 白鹿 洞 书院 , 吉安 白鹭洲 书院 , 山鹅湖 书 铅 院和南 昌豫 章 书院合称江 西 四大书 院 。其 中 白鹿洞 书 院被 誉 为天下书 院之首 。它推 行的教育体 制 、 倡导 的学术思想在
完全 废除 书院 。唐代 书 院主要是 为读 书人和一 些文 人学士
参 加科举 考试和 读书休 闲之用 ,如 白鹿 洞 书院就 曾是李 渤 兄弟 隐居 读书 的场所 。宋 代 , 随着 理学 即新儒学 的兴 起 , 书 院的规模 、 性质与功 能发生 了重 大变化 。以讲 授儒家经典 为 宗 旨的一些学者 在各地 兴起 的讲学 之风使 书 院增多 ,书院 成为 复兴儒学 的重要 阵地 。尤 其是南 宋朱 熹为 书院的兴 建 作 出 了重 要 贡献 , 如江 西 的 白鹿 洞 书 院( 1 9 ) 湖南 的 17 年 和 岳麓 书院 ( 14 ) 由朱熹 重修而 成 。明代 的王 阳明也非 19 年 都 常重视 书院的创建 , 所到之处 都有书 院相伴 。

车亥革命与民初江西新教育制度的确立

车亥革命与民初江西新教育制度的确立

a o td hg l rmoe ed v lp n f in x d c t n d pe ihyp o td t e eo me to a g i u ai . h J e o Ke o d : Xi iR vlt n;e r er fteRe u l f ia; in x d c t n yW rs n Ha e oui o al y a so p bi o n Ja g i u ai y h c Ch e o
11 9 1年爆 发 的 辛 亥 命 运 动 ,推 翻 了统 治 中 国二 百 六 十 多 年 的 清 王 朝 ,结 束 了 中 国两 千 多 年 的 封 建 君 主 专 制 制
度 , 立 起 资 产 阶 级 共 和 国 ,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的发 展 创 造 了 建 为 有利 的条件。11 9 2年 . 京 临 时 政 府 成 立 后 . 布 了一 系 列 南 ‘ 颁 政治 、 济 、 教 、 会改革 和发展资本 主义 的法令和措 施 。 经 文 社 为 近 代 资本 主 义 教育 制度 的 确 立 奠 定 了 基 础 。 民初 江 西 教 育
Re u l fChn n Ha v lt n e e e o sd rbeif e c n Ja g ie u aina dli oi o n ain fr p bi o iaXi iRe oui x  ̄ dc n iea l n u n eo in x d c t n ad as l fu d t o c o l o d o
Xi iRe ou i n a d t e Esa l h e to e Ne Ed c t n S se i i n x n Ha v l to n h t bi m n ft w u a i y tm n Ja g i s h o

民国教育统计资料汇编

民国教育统计资料汇编

《民国教育统计资料汇编》目录本书收录民国时期教育相关统计资料共计七十四种,包涵了全国性与地方性的、综合性与单一性的,涉及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基于资料连续性的考虑,本书对于清末的几种重要的相关统计资料也收入其中,如清光绪三十三年由学部总务司主持编制的《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宣统二年由直隶学务公所主持编制的《直隶教育统计图表》等。

是研究当时教育状况的重要史料。

分册目录:第一册第一次教育統計圖表(1)〇〇一第二册第一次教育統計圖表(2)〇〇一第三册中华民国第四次教育统计图表:四年八月至五年七月〇〇一第四册中国教育统计概览〇〇一全国教育统计简编〇七七历年全国中等教育统计简编民国二十五至三十四学年度一〇三全国高等教育概况统计民国二十一年度一二七全国高等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一年度二〇九第五册全国高等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二年度〇〇一全国高等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三年度三一七第六册全国中等教育统计民国十九年度〇〇一全国初等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二年度二七九第七册全国社会教育概况民国十九年度〇〇一全国社会教育概况统计民国二十年度一七七全国社会教育概况统计民国二十一年度三六七第八册全国社会教育概况统计民国二十二年度〇〇一全国社会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三年度一七五全国社会教育统计简编民国三十五学年度四一三调查工人家庭生活及教育程度统计四一九第九册华北教育统计民国二十八年度〇〇一华北社会教育概览民国三十年度一四五第十册直隶教育统计图表宣统二年〇〇一直隶被灾各县教育状况一览表三七九直隶教育统计表民国十二年度五四五直隶教育统计表民国十四年度五七五第十一册河北省各县普通教育概览民国十七年度〇〇一河北省教育统计概要一四九河北省教育概况二二一京师教育概况三七一第十二册北平特别市初等教育统计民国十七年度〇〇一山西省第九次教育统计民国十三年度二〇九辽宁省教育概况四六一第十三册南京特别市教育概况统计民国十七年度〇〇一南京市教育概况统计民国十八年度〇七五南京市教育概况统计民国十九年度一四三南京市教育概览民国二十二年度二六七南京市教育概览民国二十三年度三四七第十四册上海特别市教育统计民国十七年度〇〇一上海大.中.小学调查录三八一第十五册奉贤县教育年刊民国十七年度〇〇一奉贤教育民国十八年度二三七奉贤教育民国二十二年度五三一第十六册江苏六十县八年度教育状况表〇〇一江苏教育概览(1)〇六七第十七册江苏教育概览(2)〇〇一第十八册江苏最近教育概况〇〇一第十九册二年来的无锡教育〇〇一第二十册无锡教育最近概况报告〇〇一第二十一册常熟县三年间教育状况〇〇一三年来浙江教育行政概况三六三第二十二册浙江省三年来教育概况〇〇一第二十三册教育概况〇〇一浙江省教育统计图表〇六三三年来浙江中等教育概况一五三三年来浙江初等教育概况二六三三年来浙江社会教育概况三九五浙江省社会教育概况五〇五第二十四册杭州市教育概况〇〇一杭县三年来初等教育社会教育辅导概况一一七嘉兴县王店区教育概况民国十八年度三三三嘉兴县第五学区教育概况民国十九年度四〇一第二十五册安徽省教育统计民国二十年度〇〇一安徽省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一年度一七七安徽省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二年度三二三第二十六册安徽省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三年度〇〇一安徽省各县教育概况简明图一四五安徽教育要览(第二回)二一五安徽教育厅工作一览三二七第二十七册安庆市小学教育概况〇〇一第二十八册江西省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一年度〇〇一江西省各县教育概况民国二十二年度一一五第二十九册广西省教育概况统计民国二十二年度上学期〇〇一第三十册广东省二十三年度教育概况〇〇一福建省教育统计: 民国十九年度二九九台湾一年来之教育四七一[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江西电大一网一《中外教育简史》形考任务三(纯客观题,权重25)

江西电大一网一《中外教育简史》形考任务三(纯客观题,权重25)

试卷总分:100 得分:97.5
1.苟子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要具备的条件包括
A.知微而论
B.博喻
C.博习
D.耆艾而信
答案:AD
2.宋代太学中曾经普遍实施“三舍法”,以下史实正确的有
A.范仲淹对太学进行的改革措施
B.其特点是分级教学
C.其特点是分级教学
D.王安石对太学实施的改革措施
答案:C
3.清末“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有
A.创建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取士
C.书院改学堂
D.颁布壬寅学制
答案:ABC
4.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的“五项竞技”内容有
A.摔跤
B.跳跃
C.赛跑
D.划船
答案:ABC
5.1810年德国建立了柏林大学后,一些新大学纷纷建立,主要有
A.席勒大学
B.波恩大学
C.慕尼黑大学
D.不莱斯劳大学
答案:BCD
6.战国时期被称为“显学”的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E.名家
答案:B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初年江西的高等教育及其特点
2005年10月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第26卷第5期
林容赵缓
江西近代新式教育起步较晚。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近代新式教育在国内开始倡导实施,而江西的近代新式教育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开始兴起。

民国初年,随着新教育制度的确立,近代新式教育在江西得到了普及与发展。

一、民国初年江西高等教育概况
江西的高等教育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1月,由江西巡抚李兴锐将原豫章书院改制创办的江西大学堂。

到清末,全省陆续设立高等学堂10所,除6所官办学堂外,萍乡医学堂、豫章法政学堂和江西法政学堂为民间所办,南伟烈大学属教会所办。

这10所高等学校中,南伟烈大学根据清廷学部“凡是外国人在国内开设学堂,毋庸立案”之规定未办理立案,其它9所高等学堂均经过学部备案。

受师资和尘源的影响,各类高等学堂在招生中均作了变通,大都是先办预科(或别科),再陆续开办本科(或正科)。

[1]。

民国元年(1912年),江西优级师范学堂奉教育部令改名为江西高等师范学校。

民国七年(1918年),江西优级师范学校停办(是时全国高等师范学校一所不剩,原国立2所高等师范学校已改办大学。

江西高等学校降为5所。

民国元年(1912年),因战争急需大量军医,留日学生西医王若伊、王若宜(惠奇)等人申请,江西省政府特准在军队卫戍医院里设立军医学校,次年更名为“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后因经费困难,民国四年(1915年)停办。

民国十年(1921年),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创办于南昌。

1922年,江西教育家熊育锡先生在心远中学的基础上,划分校舍,开办心远大学。

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江西仅有7所高等学校。

民国十六年(1927年)11月,私立豫章法政专门学校和私立江西法政专门学校的校舍被军队所占,两校遂合为私立章江法政专门学校,并经省政府同意,将原高升巷私立江西法政专门学校校舍归还该校。

二、民初江西高等教育的特点
民初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缓慢,但民初江西的高等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今天思考与借鉴。

首先,民初江西的高等教育变动大,发展缓慢。

这与当时的政局紧密相连。

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久,民国大权便落入北洋军阀手中,中国局势动荡不安,江西也不例外,高等教育尤受其害。

这一时期,江西兴办有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

另有1所教会学校,1所私立大学,但办学的时间都很短。

由于政局的不稳定,在民初短短的十几年间,江西的不少高等学校在校名、校舍、校址方面也变化无常。

其次,资金少,校舍简陋,办学条件差,是民初江西的高等教育一个显著的特点。

清末高等学堂由学部总管,江西省具体学务由省提学使下设的常务司管。

民国初期,学务司改为教育司,下设第一、第二、第三科,其中第三科管理高等学校学务,高等学校的隶属关系均未变。

民国六年(1917年),江西省教育厅成立,一直延续到全国解放,下设第一、二、三科,其中第三科主管高等学校及外国留学教育事务。

在此期间,江西省境内
高等学校有国立、省立、私立三种类型;凡属国立学校,其经费由中央教育部核拨,校(院)长由中央教育部委任;省立高校由省长委任校(院)长,经费由省核拨;私立高校由校董事会聘任校长,经费自筹,省里少量补助。

[1]民国初年的江西,由于政局的变动及战乱,无论是教育部还是省拨的经费均是杯水车薪,寥寥无几。

民国五年(1916年)起何焕奎等上书于每届省议会,要求设立医药专门学校,招收医科和药科学生各1班,但均被省政府以库款支拙为由未获批准。

在“五四运动”冲击下,民国十年(1921年)社会各界多方向省长公署请愿,方得批准成立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由于经费有限,不设医科,校址一直无定所,直到民国十二年(1923年),才经请准基建经费,只是增建教学楼一座、实验室(实习室)一排,职工宿舍一栋以及头门房屋一所。

[3]
其三,学校类别单一,以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为主,综合性专业设置少,且偏重法政类专门学校,这是民初江西高等教育的又一特点。

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江西省兴办的高等教育主要以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为主。

民国肇始,国贫民穷,许多省份无法按照学制的规定,兴办综合类或理科类大学,尤其在师资和校舍、实验教学设备的添置方面,更是相形见绌,法政学校则不然,无需实验设备,校舍可因陋就简。

在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中,也比较容易凑成合格的师资队伍,这些,是民初法政学校所以勃兴的客观条件。

当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之后,迫切需要征集一批具有民主共和新知识的各级官员,这也是催使新式法政学校鱼龙混杂,大批涌现的一个原因。

”[4] 以上这些特点对民国时期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民国初年江西的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民初江西各高校在教学管理和师资配备方面却有着鲜明的特点。

民初江西各高校教学管理较规范,且注重对师资的投资,师资力量较强。

清末,江西省的高等学堂规模很小,未设其他机构,学校的教育事务均由提调(后称校长)一人统管。

民国初期,由校长主持,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3人协助校长管理学校的教务、总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学校实行校长领导的校务委员会制,校务委员会由校长、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各系(科)主任、会计主任及教授代表组成。

其办学手段和培养方法受日本医学的影响深远,教员又多是日本留学生,所用教材也多译自日本,明显地与英美教会医学校形成对立的形势。

”[3](P22)
从民国初年江西高等教育的师资情况看,各高校都较注重对师资的投资。

光绪年间,江西有大批学生求学于国内外(以日本居多),后来,这些学生几乎成为清末时期江西几所高等学堂师资的全部来源。

民国伊始,江西高等教育的师资来源,一部分是过去高等学堂的师资基础;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陆续从国外留学归来后,或从省外大学学成回来的赣籍人士。

这一特点对此后民国时期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值得我们今天所借鉴。

参考文献:
[1]黄定元,张希仁主编.江西省教育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2]雷宣.江西工业专门学校[A].江西文史资料:总第48辑[C].
[3]张兴荣,章远庆主编.江西医学教育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

[4]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