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生命》公开课
《永久的生命》课件
必备知识 文学常识
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是以说理为主的散文,也称“哲理散
文”。它或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助具
有哲理性、形象性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自己的观点。它以说理为目的,议论是其主干。
以小牛犊为例,连用两个 “永远的”,强调了生命的 永恒,表达了对生命活力的 赞叹。
4.“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 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 它却永远存在。”分析讨论此句所用修辞手法及其表 达效果。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 的旅客”,表现了生命的永不止息。“暂时在哪一 个个体内住一会儿”是说个体生命总是很短暂,但 生命本身却“永远存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命 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特殊关系。
它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往往将议论与记叙、描
写、抒情结合在一起,以求让读者领悟哲理。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1)感慨生命的短暂,欲扬先抑,为 下文的“扬”蓄势。
(2—4)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 第二部分 话题。 第三部分 (5)总结全文,高唱生命的赞歌。
初读课文 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探究
如何理解本文题目中的“永久”二字?
欲形 扬象 先说 抑理
这句话是第2段的中心句,转入下 面的正面论述。
2.第2、3、4段是如何从正面论说“永久的生 命”的?
第2段:以小草和牛犊为例
外在表象
第3段:论述生命的流转
生命的内部特征
第4段:论述现实
批判暴君,赞美 永久的生命
22《永久的生命》公开课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2段 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 第3段 生命本体的流转
外在现象 生命的内部特征
第4段 议论现实
批判暴君,赞美永久 的生命
3、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不朽?
生命对于个体是暂时的,对于整 个生命长河是不朽的。个体会消失, 但生命的长河仍在继续,“一万年 前”“一万年以后”都是一样的, 新生命是不断创造的流动与神奇。
法 第二部分:(2)再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 扬
井
的意义。
先
然 第三部分:(3-5)最后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 抑
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合作探究
1、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这和题目矛盾吗?
时光一去不返,个人生命是有限的。 不矛盾。这是伏笔,为后面写永久的生命蓄势。
2、第2、3、4段是如何从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分开来”指个体生命,“合起 来”指整体生命。对于个体来讲, 生命是暂时的、有限的,但从生命 的整体来看,却是无限的、永久的。
6、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落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凋谢”的是一个个个体,一朵朵花朵。 “永存”的是生命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 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 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永远充满生机。
4、“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分开来”指的是个体的生命;“合起来”指的是人类的生命。 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这是生命的奇迹。 如一年一年的小草,一代一代的小牛犊,个体消逝了,整体生命却永 远存在。作者从哲理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永久在于整体生命的生生不息 与生机盎然。
5、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 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7、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永久的生命【公开课教学PPT课件】PPT31页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永久的生命【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1《永久的生命》公开课一等奖
1《永久的生命》公开课一等奖文档1《永久的生命》公开课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永久的生命》。
本课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珊瑚虫生活在海底,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却始终不放弃生命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理解生命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珊瑚虫对生命的执着和勇敢。
难点:学会生字词,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文原文3. 生字词卡片4. 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创设一个海底世界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主人公珊瑚虫的经历。
3. 学习生字词:通过提问、抢答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4. 精讲课文: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珊瑚虫对生命的执着和勇敢。
5. 实践练习:设置一些实践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课文《永久的生命》主人公:珊瑚虫经历:海底生活,经历生死考验品质:执着、勇敢、珍爱生命七、作业设计(1)珊瑚虫生活在什么地方?(2)珊瑚虫经历了哪些生死考验?(3)珊瑚虫的品质有哪些?答案:(1)珊瑚虫生活在海底。
(2)珊瑚虫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如海浪冲击、天敌攻击等。
(3)珊瑚虫的品质有执着、勇敢、珍爱生命等。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课文《永久的生命》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理解了生命的意义。
永久的生命【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
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
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五、凋谢与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 奇迹。
赞美生命!珍惜生命!
作者赞美生命,但文章开头却在感叹时光的 流逝,生命的短暂,给人的感觉是消极悲观。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有 什么作用?
初读课文, 找出每段的
中心句。 作者对生命
的态度是 什么?
中心句
一、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二、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三、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
合起来却是永久。 四、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五、凋谢与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 怎样变化的?
再读课文
一、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永不再回 非常可怜
无能为力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 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 洗涤,把它再来补好。
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个人生命和 衬衣作比较,突出个人生命的短暂不 可重复的特点。
二、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神奇
不应悲观
不朽
平凡女孩佘艳
三、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 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分开来——暂时感谢Βιβλιοθήκη 合起来——永久 快乐 威视
15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先抑后扬 赞美生命
永久生命
结构梳理
时间流逝 生命创造新生命 生命高兴和威势
可怜 感动 赞叹
20/53
课堂练习: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么可怜!”为何这么说? 因为过去了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事你丝毫 不能做主。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本身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生命。 3.最终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真实意义”,你以为“生命真实意义”指什 么? 生命是永久、不朽,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21/53
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认识?谈谈你了解,学 生自己探索,自由讲话。
①每一个人生命即使是卑微、柔软,但整个人类生命却是无穷无尽。 ②生命道路是波折,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永久不朽,不能 被任何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生命是有限,要用有限生命去创造无限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主动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事。
•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 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署名运动。
• 1961年,89岁高龄罗素偕夫人到英 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 禁。
• 1964年创建罗素和平基金会。
39/53
作者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逻辑次序?
是按照境 界、感情由浅 入深逻辑次序 排列
对人类 苦难同情 对知识追求
对爱情渴望
——冰 心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高兴看作是生活 本身--这种理论基础,我叫它猪栏 理想。
——爱因斯坦
49/53
当堂评价
1.以下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一项是( A.写意(xiě) 倘若(tǎn) B.飓风(jiù) 遏制(è) C.松懈(xiè) 俯瞰(kàn) D.频临(pīn) 震颤(chàn)
优秀公开课《永久的生命》课件
学生上台交流
教师试笔 ——宣读下水作文《生命之花》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够成功 , 既然选择了远方 ,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 能否赢得爱情 , 既然钟情于玫瑰 ,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
我不去想, 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 我不去想, 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 只要热爱生命 ,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严文井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2、理解哲理散文给人的启迪。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批注等方法来理解作 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迪学生音:
兴味 洗涤 卑微 牛犊 茸毛
消逝 臼齿 凋谢 不朽
二、“生命”之我见
三、放声朗读,感知文意
独立思考后,小组探究:
生命是永久的吗?
(温馨提示:观点+理由,理由从 文中找出。)
四、赏读-----感悟
请同学们运用批注法阅读课 文,将自己的疑问和感悟圈点勾 画,适时笔记,4分钟后交流展 示。
积极乐观 开心每一天
五、写一写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生 命的短暂与永久有了那些认识? 请以“生命”为话题写几句话。
2024版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评价标准对学 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及时 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结合
学生自评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 果进行自我评价,培养自 主学习和反思能力。
学生互评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宽评 价视角。
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 行综合评价,提供有针对 性的指导和建议。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
$number {01}
目 录
• 教学目标与意义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与策略 • 课程评价与反馈 • 教师素养与提升 • 资源开发与利用
01
教学目标与意义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见解和对人类和生命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
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和流畅的语言,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及逐层深化、一步一个脚印的写法。
THANKS
学生预期收获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和 写作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学生能够锻炼 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能够深刻领会本文蕴含的哲理和 思想内涵,增强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 认识。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材分析与选用依据
教材内容概述
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 生思考生命的终极问题。
巩固练习:多种形式,及时反馈
设计填空、选择、简答等多种题型,检验学生对生命知识的掌握情况。 开展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生命主题的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或发表见解,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归纳总结:突出点,形成体系
01
0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帮助学生梳 理学习思路。
2024学年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永久的生命》优质公开课课件(共19张ppt)
背景链接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 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 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 ,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 不朽的。
字词学习 字音易错
臼齿( jiù ) 兴味( xìnɡ) 洗涤( dí ) 牛犊( dú ) 疲倦(juàn) 茸毛(rónɡ) 消逝( shì ) 繁殖( zhí ) 蔓延( màn ) 凋谢(diāo) 混为一体( hùn )字形易错,
生
✓ 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
命
流动着,永远不朽。
是 永
✓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
久
合起来却是永久。
的
✓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它充满了希望,……随处宣示它 的快乐和威势。”怎么理解这句话 的含义?
生命生生不息,永不休止地繁殖着 ,蔓延着,失去的只是暂时的,希 望永远就在前方。我们应该以积极 乐观的心态对待生命。
第三层(第五自然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 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是否存在永久的生命?
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物学、自然规律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
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总体生机勃勃
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朗读全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从文中哪些地方十分巧妙
抽象的理论 运用比喻
永久生命的美好
现实生活现象 寄寓哲理
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 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 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作者采用了欲 扬先抑的手法,为下一步赞美生命蓄 势。
写作特色:
欲扬先抑,章法井然
永久的生命
作者简介
《永久的生命》公开课PPT
巩固训练
仿写任务:围绕“生命是 的”微创作
要求: ①将主题补充完整。 ②体现“总分”结构。 ③举例生动贴切。
教师寄语
如果你真心想做好一件 事,整个宇宙都会为你 让步,把握生命的每一 分钟,用全部的热情创 造无限的价值。
读法指导: 从段落的结构,语言的修辞、用词、
情感等角度品析第2段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 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 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 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 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 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
有勇气 有想法 有实力
热爱语文 热爱生活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标题与关键句的理解,领 会本文包含的人生哲理。
2.品析第2段的表达之美。
臼齿(jiù) 兴味(xìng) 洗涤(dí) 卑微(bēi) 牛犊(dú) 炫耀(xuàn) 茸毛(róng) 消逝(shì) 凋谢(diāo)
作业
1.工整抄写本课生字词(带拼音)3遍。 2.预习《我为什么而活着》,解决生字 词及旁批提出的 问题。
生命在那些终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 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热爱生命(节选)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永久的生命》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行 文 感情充沛
• “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
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体感知
这篇的写作特点是采用 的是先抑后扬,层层推 进的方法,语言通俗易 懂阐述来歌颂生命的永 久的哲理。
新课导入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问题探究
1.第一段最后一句“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问题探究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 意义”指什么?
•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 远给世界以芬芳。
问题探究
4.理解精警语句
①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 快乐和威势。
• 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又为这一规律而欢呼。 • 暗含着一个意思:争议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 必将
特 点 散文也会传达某种思想,涉及某些道理,但并不以说理为
目的,它们也发议论,但通常只是为了点明题旨。
议论性散文
对比
议论文
与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相比,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一样都 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但是一般不像议论文那样直接 议论说理,也不像议论文那样讲究论证方法,强调逻辑推 理的严密性,而往往是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在 一起,以求让读者领悟哲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严文井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 这就是奇迹!”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的包含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新课导入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 在本单元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背影》和《白杨 礼赞》的散文,但与这两篇相比,今天我要学 习的这两篇不再是人、事、物,而是抽象的哲 理,还有文采,还有细细品味的精警语句。
语文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永久的生命》课件公开课(4)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严文井
1.感知作者情感变化,把握文章感情 基调。
2.揣摩文章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 蕴。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 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 永久的价值。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 湖北武汉人。主要著作有《严文井 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 《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 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 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 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2005年7月 20日病逝于北京。
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 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 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拓展延伸,感悟人生
请你谈一谈对生命的本质有怎 样的认识.
?
?
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 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 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欲扬先抑 易逝 永久 奇迹
更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命
感到无奈 能 高 时 的
打亢使思这
动给得考样
赞叹不已
人人行引前 。以文向后
磅有更对
礴了深比
生命的赞歌 的 波 层 ,
力澜次把
,
量感 生
。
细读课文,思考人生
1、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2、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预习反馈
臼齿( jiù ) 蔓延( màn) 洗涤( dí ) 消逝( shì )
茸毛 ( rónɡ ) 凋谢 ( diāo ) 炫耀 ( xuàn ) 卑微 ( bēi )
无能为力: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
八年级人教版《永久的生命》(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一去不复返的; 而人类的生命则是永久的、不朽的。
2.由题目可知,作者对生命充满了赞美之情, 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 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就整个 人类来说,生命是“永远不朽”的。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例:“个人的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 现它脏了、破了的比的手法,把个人生命与衬衣 作比较,突出了个人生命的短暂、不可重 复的特点。
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 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生命” 比作“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 地表现了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类 的生命是永无止境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 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 的手法和大量的修辞手法表 达自己对生命的看法。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你对“生命”的看法。
① 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弱 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 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 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生命是痛苦的,生命也是快乐的。在 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 也要感谢生命。我们要珍惜每一个生命, 珍惜时光,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 价值。
(2)“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 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 芬芳。”“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花儿凋 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 它孕育出了果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 作春泥更护花”,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 代,同时也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的消逝与 不朽比作花朵的凋谢与永存,生动形象地 表现出生命的价值。
《永久的生命》PPT优质教学课件
写人叙事类散文
写景抒情类散文
初识议论性散文
《永久的生命》
议论性散文
(哲理散文/哲学散文)
知识链接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 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概念,而是要 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 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等。 有文学评论家把这个有着“苏格拉底似的谢顶”, 长着又圆又大额头的“童话爷爷”,比喻成“一 口井”,“那种流淌出的柔和的美感,好像是底 色,铺陈在他作日军在我国横行,杀害我国同胞,国民党反动派也欺压 老百姓。但是勇敢的中国人民不会因为他们的暴行而灭绝,反而 会凝聚成更强大的生命力,同这些残暴势力作斗争,就如同“地 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 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 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生命如此不易又如此坚韧,表 现了作者对生命的高度赞美及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我们要感谢生命,尊重生命,向生命的顽强不息敬礼,我们珍惜生命,就应 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分钟喝彩,用全部的热情创造无限 的价值!
【推荐诗歌】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 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1.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第5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谈,这就是奇迹。”
《永久的生命》公开课课件
深入探究—课堂练习
1.作者对生命的本质作何理解?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⑴生命是流动性的,是奇迹和不朽。 ⑵理解(示例)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的, 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深入探究—写作借鉴
2.欲扬先抑的运用
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我们学过的《阿长与〈山海经〉》相似:欲扬先 抑。本文先谈生命的易逝,感到无奈;再谈生命的永久,赞叹不已;最 后联系现实生活,赞美生命是“不朽的”是有“奇迹”的,作者的感情 达到高潮。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抑扬两相对比鲜 明,有一波三折之效。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写作借鉴
1.善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 了的时候,对生命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 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 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生命”和“ 衬衫”相对比,突出表现了对生命无可奈何的 思想感情。文章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将生命这 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理解。这是我们应 该学习的一点。
深入探究—内容解析
5.想一想,文中说的“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是什么。
生命离开肉体
生命在下一代延续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 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 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 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永久的生命
15《永久的生命》公开课
15《永久的生命》公开课教学目标:1、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积累词汇和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写作思路,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重点: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积累词汇和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学会赏析语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趣引思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
这是一种观点。
但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作家严文井在他的哲理散文《永久的生命》中告诉我们,生命是“永久的”。
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评价生命?他又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领略“永久的生命”的魅力。
(板书:永久的生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把课文美美地读上一遍,注意准确发音。
(齐读)检查预:1、解决生字读音(抽读)臼齿、茸毛、蔓延、凋谢、洗涤、牛犊、消逝、兴味2、解释词语(读读记记——齐读一遍)臼齿:位于口腔后部两侧的牙齿。
茸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向四周扩展延伸。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
洗涤:冲荡;清洗。
又作除去罪过、耻辱等。
牛犊:指小牛。
卑微:地位低下而渺小。
3、知识链接(教师讲述)哲理散文又叫议论性散文,以阐述哲理见长,仿佛与读者面对面交谈,推心置腹,字里行间传达着真诚与睿智,让人获得思想的启迪。
写作目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想和联想的空间。
4、作者简介(教师讲述)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汉人。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等。
过渡:本文写于1942年,让我们一起看看写作背景(课件出示,教师讲述)南京大是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一场惨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积累词汇和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写作思路,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重点: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积累词汇和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学会赏析语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视频导入,激趣引思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
二、 1、 23表达4、过渡:本文写于1942年,让我们一起看看写作背景(课件出示,教师讲述)
①南京大屠杀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②花园口决堤,又称花园口惨案,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
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史称花园口决堤。
③河南大饥荒一般指的是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发生在河南的旱灾。
平息大旱之后,又遇蝗
灾,由于河南地处前线,有下级瞒报、政策失误、交通堵塞等原因,导致饥荒遍及全省111个县。
根据现有的材料显示,河南111个县中有96个县受灾,其中灾情严重的有39个县,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
据详细的统计,在河南1200万受灾人口中,大约15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约300万人逃离河南,饥荒导致大约300万人死亡。
过渡:在那样的年代,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卑微的、柔弱的,有如草芥一般!那时的全国上下都被一种情绪笼罩着:(悲观——消沉)
然而,作者却认为: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我们没有时间悲观。
(乐观——积极)
那么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这字里行间传达的真诚。
5、①教师讲解朗读要领。
(1)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加字、漏字,注意感情。
(2)朗读节奏要缓急适当,注意语气语调。
(3
(1
明确:
(2
明确:
(3
明确:
永
(4
?这种
明确:
(5
明确:
批注:
生动通俗,耐人寻味。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先找出自己所喜欢的句子,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分享、评价。
(15分钟)(1)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接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生命的顽强,以此证明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看到生命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2)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蹦蹦跳跳,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牛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牛为拥有“遍身金黄的茸毛”而欣喜的情态,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那些个体
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生命”比作“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了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类的生命是永无止境的特点。
(4)“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怎样理解“分开来”“合起来”的意思?
“分开来”指的是个体的生命。
“合起来”指的是人类的生命。
整句话的意思是: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这是生命的奇迹。
感谢这一奇迹,它使我们的生命得以持续、永远不朽。
(5)“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落
值。
小结:
明确: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