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吆喝”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吆喝”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吆喝”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单词:“吆喝”(yāo hè)2. 短语:“大声吆喝”(dàshēng yāo hè)3. 句子:“他大声吆喝着吸引顾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单词“吆喝”和短语“大声吆喝”的掌握。
2. 难点:句子“他大声吆喝着吸引顾客。
”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并运用“吆喝”。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出示商品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商品的特点,引出“吆喝”的概念。
2. 新课内容:讲解单词“吆喝”和短语“大声吆喝”的用法,示例说明。
3. 练习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使用“吆喝”的场景。
4. 口语交际: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运用“吆喝”进行口语交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角色扮演等。
2. 口语表达: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口语交际中的发音、词汇运用和语言组织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内容。
七、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用“吆喝”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体现“吆喝”的实际应用。
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下查找有关“吆喝”的文化背景资料,增强对语言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思考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市场、商店等,观察并体验“吆喝”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开展“吆喝”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
《吆喝》教学设计(优秀8篇)
《吆喝》教学设计(优秀8篇)吆喝篇一吆喝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1、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重点、难点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
2.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3.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老北京图片、音乐视频、吆喝声音材料、课件。
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配乐图片导入(ppt)二、作者简介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xx年1月27日生,著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又是唯一在大陆落叶归根者。
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写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
代表作: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
晚年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者的一大贡献。
三、整体感知1、字词招徕( ) 铁铉( ) 囿于( ) 隔阂( ) 饽饽( ) 秫秸( )商贩( ) 吹嘘( ) 吆喝( ) 小钹( ) 荸荠( )2、读课文前问题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1).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2).再按“一年四季”顺序介绍:春、夏、秋、冬。
3、走进吆喝,感受特色(1).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提到的各种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哪些行业?(2).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4、三读课文、三赏吆喝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1)现在,请大家收回浮想的思绪,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1篇)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1篇)《吆喝》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从文学的角度来了解北京叫卖口头艺术的内容,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广博文化的感情,促使他们自觉地注意周围的艺术文化2.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资料的写作思路,能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3.培养同学对口头广告的发明能力二、教学重点1.本文是以地方语言“京白”来写的,和现代汉语有些差别,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作者对北京的感情是重点之一2.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同学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资料布置的有序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感悟3.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让同学发挥自我发明能力,发明有新意的口头广告三、课前准备1.同学:课前对课文要有充沛的预习,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作者的生平。
2.教师:一部反映北京二三十年代时期生活情景的VCD电影片段(其中包括叫卖吆喝声),以此作为导入课文的资料,使同学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认识。
四、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电影,注意里面的小商贩是如何叫卖自身的'货物的?他们的吆喝声有什么特点?你听了有什么感想?(用多媒体投影仪器播放VCD,播放后让同学发表自身的意见和看法)同学大致回答的是两个特点:声音清脆响亮或吸引人,仿佛在唱歌似的;叫卖的内容合乎自身货物的特点(教师针对影片中叫卖声的特点对同学的看法做出中肯的评价)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吆喝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够听见了,其实在当时,它就是一种宣传,一种广告,也是一种艺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文章《吆喝》,跟着作者一起回到那个时代,感受这种艺术!(教师简介萧乾的生平,主要介绍他是北京人和其在京求学、居住的阶段)五、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同学默读,自我思索)a..文章中的吆喝声林林总总,多而且杂,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数吆喝声,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布置资料的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吆喝》教案
《吆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吆喝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2. 学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学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2. 难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一些吆喝的录音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听过吆喝吗?知道吆喝是什么吗?
2. 讲解吆喝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介绍吆喝的定义和作用。
讲述吆喝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3. 学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讲解吆喝的基本技巧,如声音、节奏、韵律等。
让学生模仿一些简单的吆喝,进行练习。
4. 创作吆喝
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所学的技巧和方法,创作自己的吆喝。
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反馈。
5. 总结
总结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吆喝技巧。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吆喝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学习了吆喝的技巧和方法,并通过创作吆喝,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吆喝技巧,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吆喝》教学设计6篇
《吆喝》教学设计6篇《叫卖》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活动目标:1、喜爱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体会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2、在活动中能友好地与同伴分工合作,并大胆地与人交往。
3、擅长捕获四周的事物,有敏锐的观看力;并能运用恰当的语言大胆地表现。
4、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叫卖的特点,并能自己创编叫卖。
活动预备:学问预备:带幼儿到市场中观看商贩买卖物品。
物品预备:冰糖葫芦、各种水果、羊肉串、臭豆腐、凉粉、玉米、烧饼等。
情景创设:美食街。
活动过程:一、引导探究——让幼儿明白什么是叫卖?为什么要叫卖?1、教师出示冰糖葫芦,引导幼儿观看并说出其特点。
2、教师示范简洁的叫卖,让幼儿进展推断这样的叫卖好听吗?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创编叫卖,并进展个别表演。
3、幼儿自由结伴向客人教师叫卖冰糖葫芦。
4、请幼儿说自己叫卖冰糖葫芦的过程,让客人教师给出评价。
(由一名客人教师到幼儿面前依据刚刚幼儿叫卖的状况,总结幼儿叫卖的缺点,比方声音要大一点,语言要更生动,语言应更丰富,将你的东西说得更好,让别人一听就想买。
)5、教师小结:叫卖是生意人在出售商品时,对自己的商品的一种宣传,目的是把自己的商品说得棒棒的,让自己的商品卖出去。
二、回忆观看比拟,探询叫卖的形式与特点1、提问: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叫卖?2、幼儿回忆仿照各种形式的叫卖。
3、观看比拟:引导幼儿在叫卖的形式上进展观看比拟,逐步归纳出叫卖的特点。
(在这一层次里,先让幼儿说说生活中听到过的叫卖,然后教师向幼儿呈现三种叫卖:一般话的,方言的,唱的。
让幼儿比拟觉得哪一种更好玩,然后以鞋子为例让幼儿选择三种方式的一种自由叫卖,最终选择三个幼儿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上台叫卖,幼儿评价你听了以后想买谁的鞋子。
)三、创编展现:幼儿依据所学学问,自由创编叫卖1、给幼儿一个想像中的物品,引导幼儿从物品的特点入手,邀请同伴进展争论、创编。
2、教师引导幼儿比照,让幼儿发觉哪种叫卖更好玩,更有创意。
《吆喝》的教学教案
《吆喝》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吆喝》,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吆喝》主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吆喝》是一篇描写中国传统市井生活的文章,通过作者对各种吆喝声的回忆,展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
2.2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和句型的学习,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3.3 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吆喝声,体验传统市井生活的氛围。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传统的吆喝声,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4.4 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吆喝声,体验传统市井生活的氛围。
4.5 总结与拓展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吆喝声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第五章: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收集其他传统吆喝声,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下节课进行分享。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3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
7.2 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7.3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措施。
吆喝优秀教案
吆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吆喝》,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以及有关吆喝的基本知识和文化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吆喝、观察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感受吆喝的韵味和特点。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兴趣。
引导学生体会吆喝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的韵味和特点。
难点:体会吆喝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课文PPT课件、吆喝音频或视频资料、相关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吆喝的音频或视频,提问学生:“你们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描述所听内容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揭示课题:《吆喝》。
(板书课题)介绍吆喝的定义和背景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指名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纠正读音。
教师范读重点段落或句子。
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对吆喝有了哪些初步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深入品读,理解内容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吆喝的句子或段落。
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重点指导理解难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不同场景下吆喝的韵味和特点。
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自己所听到的吆喝声。
小组讨论:为什么人们要使用吆喝这种方式来叫卖或宣传?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和交流。
全班交流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并补充讲解吆喝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吆喝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种民间艺术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引导。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吆喝声?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经历吗?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与吆喝相关的经历或见闻。
《吆喝》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生命力。
而以电影《吆喝》为素材的语文教案,将会是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语文知识,也更好的明白电影所传递的人生哲理。
第一部分:教材进入与引导话题: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名小贩,今天你如何向路人吆喝你的商品?这一部分是对学生教材背景的引导,题目灵活,可以拓展学生对于“吆喝”这一概念的思考和想象,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电影理解吆喝的真正含义。
第二部分:展示电影片段话题:我们将看一部电影《吆喝》,这部电影讲述了怎样的故事?通过掌握简要的电影背景知识,教师可以展示一部分电影片段,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感受。
同时,也会引起学生的整个课程兴趣,吸引学生去思考和探讨。
第三部分:电影中的“吆喝”话题: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吆喝的形式很多,像大声喊叫、歌唱、讲故事等。
你最喜欢电影中的哪一个吆喝形式,为什么?这一部分重点讲述电影中吆喝的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吆喝形式进行分类和归纳,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老师也可以结合具体片段进行讨论,让学生了解吆喝背后的情感因素。
第四部分:电影中的情感表达话题:在电影中,吆喝不仅仅是商品的推销,也是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领悟。
举例说明电影中的吆喝如何表达情感。
这一部分重点讲述电影中吆喝所传递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细节和情感成分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
让学生包括自己的情感,给予吆喝更加深刻的意义。
第五部分:电影对生活的启示话题:电影《吆喝》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请结合电影故事谈谈你的想法。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电影的主题,领悟电影对生活的启示,为学生建立起看待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价值观。
教师可以根据电影故事的细节与学生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探讨电影中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深入思考与推理的能力。
第六部分:小结话题:回想今天的课程,你学到了什么?电影《吆喝》让你有什么感悟?这一部分是对课程进行小结,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存量,让学生自我检验自己的收获与进步。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大班社会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使幼儿在外出游玩时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2、知道几种特殊的电话号码及其作用。
知道在外出游玩时应该注意的事情。
3、了解使用这些特殊的电话号码的具体情况。
具备初步的自救意识。
活动准备:1、视频片段2、写有"110"、"119"、"120"等电话号码的图片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秋天来了,幼儿园准备带小朋友们外出秋游,高兴吗?但是小朋友出去秋游老师有些担心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二、基本部分1、观看录像,看完一片段就暂停,让幼儿说说。
(1)第一片段:外出游玩怎样乘车呢?外出游玩乘车时,不要把头、手伸到窗外,不能打开车窗,坐在车座上身子做稳,背靠车座,上下车时不要拥挤,互相谦让。
(2)外出游玩怎样排队?游玩时要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走紧跟老师,不离开老师所指定的范围,有什么需要或不舒服及时跟老师说,不做危险的事情。
(3)陌生人和你说话,请你吃东西你怎么办?不与陌生人说话或跟陌生人走,一切听指挥。
2、教师总结:出游时要紧跟队伍,不能单独行动,如果发生紧急情况要及时告诉老师。
3、教师指导幼儿认识几种特殊的电话号码,知道它们的用途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教师出示写有"110"的图片,引导幼儿认识。
(2)依次出示"120"、"119"等电话号码的图片,指导幼儿了解它们的作用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及其活动,并知道这些人员的活动与人们关系。
三、结束部分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进一步熟悉几种特殊电话号码,了解自我保护的具体方法。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吆喝》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吆喝》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吆喝的特点,感受吆喝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模仿、表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3)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态度。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感受吆喝的魅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1)理解吆喝的特点。
(2)运用吆喝的技巧进行表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吆喝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吆喝的魅力。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听过的吆喝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2)学生组内交流,讨论生字词的意思。
(3)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明原因。
5.感受吆喝的魅力(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吆喝的特点。
(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吆喝,感受吆喝的魅力。
6.表演吆喝(1)教师分组,每组选一个吆喝主题,进行表演。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7.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四、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仿写一段吆喝,展示自己的吆喝才能。
2.拓展作业:(1)收集生活中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
(2)编写一篇关于吆喝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的韵味和情感。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4篇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4篇大班社会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2、了解剥玉米的工具,大胆尝试,如何使用这些工具。
3、通过观察劳动,进一步了解玉米的外形特征及功用。
重点难点1、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加深对玉米的了解2、懂得珍惜粮食,愿意与他人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1、经验积累:师生在亲自种植、管理,收获玉米的过程中共同积累有关玉米的知识经验。
2、材料收集:师生共同收集有关的图书、录像,成熟的玉米棒,各种剥玉米的工具。
3、学具用具:幼儿种植、管理,收获玉米过程的录像带、电视机、各种剥玉米工具、大小竹编,小板凳,布,簸箕,等,各种玉米棒,玉米籽,调料,碗,微波炉。
活动过程1、激发兴趣——观看录像,激发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回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玉米棒是什么样子的吗?我们来看看录像里的玉米棒是不是跟我们平时见到的一样呢?2、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吃过玉米吗?你们知道玉米是怎么种出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个别幼儿讲述(2)出示课件教师:原来玉米是在春天播种,种子慢慢发芽,农民伯伯开始捉虫、施肥,玉米长高、抽节,然后长出玉米棒,吐出玉米须。
到了秋天就收获了金黄黄的玉米棒。
3、观察发现——教师出示玉米棒引导幼儿观察,了解玉米棒的外形特征。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礼物,我们来看看它是谁?(引出玉米棒)(1)自由观察:幼儿观察,教师个别指导。
(2)互相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3)共同小结:师生共同小结玉米棒的外形特征。
教师小结:玉米棒长得圆圆的,长长的,上面细下面粗。
玉米的外面有一层层的苞叶,像笋皮一样,剥叶,有的是黄的叫黄玉米,有的是白的叫白玉米,还有的是紫玉米。
玉米籽长得一排排,剥下玉米籽最里面的是玉米芯。
4、尝试操作——了解剥玉米工具,尝试操作。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大人是怎么剥玉米的吗?你们会吗?我们一起来尝试着剥玉米吧!(1)交流剥玉米的已有经验及工具的初步印象。
《吆喝》教学设计12篇
《吆喝》教学设计12篇《吆喝》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
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知识与能力:1、学会8个字,认识9个字。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过程与方法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准备: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
教学目标: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课文,把握__内容及作者情感。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导入新课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
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抢救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
(讨论如何动笔?)4、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初读感悟⒈自读全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⒉小老师带读生字3、抽卡片组词练习。
吆喝优秀教案优秀4篇
吆喝优秀教案优秀4篇大班社会教案篇一活动目标:通过观察、比较、自我介绍、特长展示等活动,使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准备:电视机、实物投影仪、教师和幼儿小时候的照片、布、针等。
活动过程:1、通过玩游戏《请你猜猜他是谁》,引导幼儿观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1)引起幼儿玩游戏的兴趣。
“老师这儿收集了许多我班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看着照片你能猜出他是谁吗?”教师介绍游戏名称与玩法。
“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个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请你猜猜他是谁》,老师把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映在电视屏幕上,大家猜猜他是谁?”(2)引导幼儿制定游戏规则。
“你觉得大家应该遵守哪些规则才能使游戏玩得更有趣?”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幼儿开展游戏“请你猜猜他是谁?”①教师在投影仪上依次展示本班幼儿和教师小时候的照片,引导幼儿根据相貌猜测。
“他是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他有什么特点?”②教师小结:每个人的相貌都各不相同,没有哪两个人会长得一模一样。
2、通过自我介绍、特长展示,引导幼儿发现并大胆展示自己的长处,初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我们每个人不光相貌各不相同,而且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独特的长处是值得大家认识和学习的。
”(1)教师自我介绍并展示特长。
现场快速裁剪制做(儿童)吊带裙,并用别针别好,请一幼儿做模特展示。
(2)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并展示自己的特长。
“谁愿意把自己独特的优点介绍给大家?”幼儿依次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如:唱歌、舞蹈、武术、自我服务等。
3、向客人老师作自我介绍,和客人老师交朋友。
“今天还来了许多不认识你的客人老师,你能礼貌大方向客人老师做一下自我介绍吗?”(1)讨论并回答“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作自我介绍呢?(2)幼儿自由寻找客人老师作自我介绍,了解客人老师情况,和客人老师交朋友。
(3)教师小结:老师衷心地祝愿大家能够交更多的朋友,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来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
《吆喝》教案【优秀5篇】
《吆喝》教案【优秀5篇】过程与方法:篇一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篇二一、导入广告可以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那么吆喝到底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吆喝篇三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小钹(bo1) 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吆喝”的含义、起源和发展,掌握一些常见的“吆喝”用语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吆喝”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际沟通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吆喝”的起源、发展及其常见用语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吆喝”技巧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吆喝”的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实践场景。
2.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吆喝”的初步知识,准备参与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吆喝”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吆喝”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课件介绍“吆喝”的起源、发展及其常见用语和技巧。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模拟生活中的“吆喝”场景,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沟通。
4. 互动交流:各小组分享实践经验,讨论“吆喝”在沟通中的优点和不足。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吆喝”的技巧,强调其在日常沟通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观察生活中的“吆喝”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2. 学生尝试运用“吆喝”技巧,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观察对方的反应,总结经验。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吆喝”的起源、发展及其常见用语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吆喝”技巧的能力。
3. 学生对“吆喝”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吆喝”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吆喝”的文化遗产,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 开展“吆喝”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用于知识讲解和实践环节,第二课时进行互动交流和总结提升。
《吆喝》教学设计 (3)
《吆喝》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3、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越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4、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听三、四段吆喝声,问:这是什么声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小巷子里经常听到一些叫卖声,其实,早在几十年前老北京城小胡同里,经常听到清脆悠扬的吆喝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萧乾的《吆喝》吧!(二)学习新课1、听课文录音,提问:文中提到哪些叫卖物品,请找出来,做好标记。
早:卖早点的、卖菜的、卖花儿的、晚:卖馄饨的、卖硬面饽饽的、唱话匣子的、盲人算命的、乞丐乞讨的春:卖金鱼的夏:卖雪花酪的秋:卖秋海棠的卖柿子的冬:卖糖葫芦的烤白薯的学生边讲时,教师要其他学生在书上画出来。
问:放在一起的物品有什么特色?可见,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吆喝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2、这么多的吆喝声萧乾先生是用什么办法把组织起来的,并做到条理清晰、杂而不乱的呢? 小结:作者按照从早到晚和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把这些行当串联起来,板书:3、文中的吆喝声有什么特色呢?再听吆喝。
板书: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它与我们这边的吆喝有什么不同呢?吆喝是一种口头广告,它与电视广告有什么区别呢?(教师指板书介绍:电视广告是通过画面表现出所要表达的内容,不像传统的京味吆喝。
)4、作者对老北京街头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情感?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5、大显身手:模仿秀什么样的吆喝声让你过耳不忘呢?学一学。
看外国人学吆喝FLASH板书: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三、拓展延伸如今,京味的吆喝声很难再走进现代人的耳膜,只有在零星庙会的时候听得几分真切。
四合院也逐渐为林立的高楼代替,胡同口变成了停车场,这些传统的京味文化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淡出了。
《吆喝》的教学设计范文
《吆喝》的教学设计范文《吆喝》的教学设计范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吆喝》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吆喝》的教学设计范文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倡导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2、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吆喝,导新课1、请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有这么一群被人们忽视的艺术家,他们就是沿街串巷的贩夫走卒,他们为了将货物成功贩卖,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韵味十足的吆喝着,今天,我们就听听萧乾笔下的旧北京那悠远的吆喝声。
2、积累作者:萧乾,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3、揭示学习目标、从语言中体会吆喝声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的组材技巧。
、热爱家乡本土文化,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读《吆喝》,知内容1、读准字音2、感知文意: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文中介绍了哪些物品的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北京城?三、赏吆喝,品语言:1、这么多的吆喝中,哪一句让你一听,就垂涎三尺?请大家选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吆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学生: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教学设计】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情况:⑴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局囿()招徕()饽饽()秫()秸荸荠()隔阂()商贩()蘸()⑵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招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油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滑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⑴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
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
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⑵在学生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学生尝试进行介绍。
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二、研读与赏析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及结构:⑴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与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异同?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⑵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思考讨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相关提示如下:课文介绍的内容: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4~10段);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11段);吆喝的声调(12段);吆喝的音韵节奏(13段)等。
课文的结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梳理出如下板书:作者的感情: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⑶在讨论、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吆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了解“吆喝”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学习文章合理安排结构、注意语言的衔接过渡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难点:体验作者在写“吆喝”中的内在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接头吆喝录音带【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
(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声录音带,学生品评)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
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听的音乐。
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吆喝声,是“生活的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常常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的无尽遐想,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
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3、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4、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5、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演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大家共同明确。
⑴文章重点是写北京街头的吆喝声,为什么要从洋人对北京街头吆喝的文章写起?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介绍了北京街头的哪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⑵作者是如何将纷繁复杂的事物介绍得有条不紊的?⑶作者为什么能对吆喝内容、声调、韵律进行概括归类?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⑷你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1、教师提示: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也可播放现实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混沌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唉)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塔。
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语言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课堂小结,迁移拓展】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
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布置作业】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板书设计】吆喝(1~3)引出话题(5~9)从早到晚(10)一年四季(11~14)对吆喝声进行评价、品析《吆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字词。
2、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读,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学会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教学重点:1、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二课时:完成《基础训练》。
教学基本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播放相声片段《卖布头》。
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而趣味良多。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的各种叫卖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是,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想。
那往昔的生活片段,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今天,我们学习《吆喝》这篇文章,了解一下旧北京人们的生活情景,品一品老北京的京腔京调儿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1)重要词语;(2)“圈点勾画”读书法;(3)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2、重点词语(课件)3、学生交流感受。
(自由谈,教师不干预)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大街小巷的各种吆喝声,令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的北京人为了生活而叫卖的情景。
这些叫卖的人,往往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他们为了生活,不停地叫卖,不停地奔波。
现在,我们再读课文,指出文中介绍了哪些吆喝声?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中介绍了哪些吆喝声?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学生浏览,圈点勾画。
顺序:首先,从早到晚。
(第5段----第9段)然后,从春到冬。
(第10段)2、根据内容,我们一起来给课文分层次。
一(1-3):由北京街头招徕客人的音响引出话题。
二(4-10):介绍吆喝声。
三(11-14):概括吆喝声特点:内容、声调变化和音韵节奏。
3、文章写了很多种吆喝,哪个片段你最喜欢?为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
自由谈。
4、作者对老北京街头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情感?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四、仔细揣摩,品味语言1、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试找几例,仔细品味,体会其中的意味。
馄饨喂——开锅!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教师: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五、课外拓展1、老北京印象。
(课件)2、寿县是历史文化名城,你知道寿县有哪些著名的文化艺术吗?正阳关“三阁”:抬阁、肘阁、穿心阁。
寿州锣鼓楚文化民间故事吆喝六、布置作业1、熟读。
2、完成《基础训练》。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