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合集下载

王阳明与贵州贵阳

王阳明与贵州贵阳

王阳明与贵州贵阳作者:张明管华香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19年第06期主持人语:贵州、江西、浙江三省,是王阳明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三个地方:贵州是王阳明中年贬谪和悟道之地,江西是王阳明壮年建功和传道之地,浙江是王阳明出生和晚年讲学证道之地。

本期推出的“阳明文化”专题的3篇文章,正好详细考证了王阳明在以上三个地方的一些重要活动及其影响。

张明副教授撰写的《王阳明与贵州贵阳》一文,仔细梳理了王阳明在黔诗文史料以及相关的贵州地方文献,并通过诗文证史的方法,对王阳明的贵阳事迹进行了考论,恢复了王阳明在贵阳的具体行踪,就钱德洪编纂的《王阳明年谱》对王阳明在贵阳漏载的事迹作了补充,特别是纠正了该书关于王阳明“主讲贵阳书院”的错误记载,可以澄清世人长期以来的迷惑和误解。

钱明研究员撰写的《王阳明与江西赣县》一文,具体考证了王阳明在巡抚南赣期间,对府治所在地赣县进行的文治教化——通过设学兴教、淳化民风、授徒讲学、刊刻著作等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江右学人,其影响力在赣州地区广泛而深远;张宏敏副研究员撰写的《王阳明与浙江台州》一文,以浙江台州天台山为中心,深入考证了王阳明与台州亲炙弟子交往以及再传弟子的学行情况;同时通过这些弟子的著述,进一步发现了浙中王门、粤闽王门、江右王门弟子与以“佛宗道源,山水灵秀”著称的天台山之间的密切关系,这对于深入挖掘阳明学地域性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张;明(贵州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收稿日期:2019-09-10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重点人文社科基地课题“黔中王门孙应鳌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2015JD001);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阳明学与中国地域文化系列研究”(17GZGX05)。

作者简介:张;明,男,土家族,贵州印江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阳明学、区域史、教育学。

管华香,女,江西于都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贵州苗族文化发展史

贵州苗族文化发展史

贵州苗族文化发展史(贵州省桐梓县麚角山苗寨民族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转载)作者:谢先林更多苗族资讯来自神州苗族网:1.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监察御史裴承祖上奏朝廷:平越、龙里、新添、都匀等卫,平浪等长官司诸种苗蛮,不知王化,宜设儒学,使知诗书之教。

2.明正德三年到五年(公元1508~1510年),王阳明贬谪贵州,在龙场书院讲学,苗、彝人民环观听讲者甚众。

3.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题准贵州各属大学取进苗生5名,中学3名,小学2名。

均属各学肄业,廪额大学2名,中小学1名。

次年,题准贵州各属苗生分大中小学,定入学补禀额数。

4.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廷饬令贵州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普遍设立义学,有的还直接命名训苗义学,至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全省兴设义学301所。

5.清康熙四十五(公元1706年),题准贵州仲家,苗民子弟一体入学肄业。

6.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苗学童为新童。

7.州等处苗疆义学,化导苗民子弟。

并对设立苗疆义学的目的、计划、经费、教育内容、管理办法等提出具体措施。

8.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廷规定贵州各属苗民岁科两考试者,仍与汉童合考,不必分立新童取进,取消了科举考试与入学名额对少数民族的特殊照顾。

9.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廷议准裁撤社学之师,取消对少数民族加额取进科举的照顾。

10.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松桃苗族贺增龄考取庚子辛丑科举人,成为松桃苗族中的第一位举人。

贺增龄后任松桃书院山长,对教育本地汉苗子弟有所贡献。

11.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6年),美国基督循道公会在威宁石门坎创办光华小学。

美国基督教内地会在威宁葛布(今属赫章)创办光华小学。

12.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中华基督教内地会美籍传教士党居仁到安顺少数民族地区传教,并设学校于柴家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

13.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循道公会西南教区苗疆部设立专门管理苗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机构--教育委员会。

王阳明贵州教育活动与西部开发

王阳明贵州教育活动与西部开发

明初 , 香夫 人 (一 l9 ) 袭其夫霭翠 的 奢 ? 36 承 宣 慰 使 职 ,征集 境 内 各 族 民众 修 建 了龙 场 几
驿。 驿道 的开通 , 以北连 四川 , 可 东接 湖广 , 通 南 云 南 、 西 , 以卫所 的设 置 , 广 加 汉族人 口的增 长 , 内地 的经济 、 文化不 断传入 , 对贵 州的发展产 生
司 , 立亦奚不薛 总管府 , 并 俱统 于顺 元等处军 民
识 , 为了 “ 闰济世 ” 经世致用 ,自 “ 他 医 , 龙场 悟
道” 为始 , 一生讲学 不辍 , 弟子 广布天下 , 成庞 形
大的 “ 姚江学 派 ” 。如明末东林 党领袖顾 宪成所
宣 慰 司。明洪武 四年 , 贵州安抚 司 , 置 六年升 为 宣慰使 司 , 四川行省 。永 乐十一年 , 隶 改隶 贵州
布政 司。成化 十二 年 ,分贵州 宣慰 司地置程 番
言 :“ 当土 人桎梏 于训l 沾词章 问 ,骤而 闻 良知之
说 , 时心 日俱 醒 , 一 恍若拨 云而 见 白F , 1 岂不 大
快 ! n 阳明的学术 活动和教 育活动 , ” 王 发端 于 贵 州, 他所培养 的一批 地学 子 , 日后 贵州的发 对
贵州 不与。’ 自王文成 、 尔瞻讲学 明道 , 盖 邹 人知
向学 , 故黔 之士能望 的而趋 , 握瑾 以售 , 正不乏
人也 ” 。 (
立 贵州等处 承宣 布政使 司 ,贵州 始为一 省 。按 《 南识略》 : 贵阳府 为省 会首郡 。禹贡梁 州 黔 载 “ 荒裔 。汉 为烊柯 郡地 。隋开皇初置爿 州 , 羊 大业 初
司, 没司署 于贵竹 长官 司地 ( 今贵 阳) 以水西安 ,

王阳明心学思想与贵州文化

王阳明心学思想与贵州文化

王阳明心学思想与贵州文化作者:张文良于倩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5期【摘要】五百多年前,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

五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发现并发掘出了他的丰富思想体系中极具当代价值的精神内核。

文章以王阳明学术思想和贵州文化为主题,把重点放在王学对贵州文化的影响这个议题上,一是王阳明心学思想和贵州文化;二是王阳明思想在贵州的继承和发展。

这两个层次都与贵州紧密相连,从而使它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成为不可替代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思想;贵州文化一、王阳明简介与探讨的意义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王阳明是最早对贵州的开发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如果仅从政治地位来说,明显地呈现为一个马鞍形,两头高、中间低,贵州这3年无疑是他人生的最低点。

但这个最低点,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它又是个最高点,是王阳明一生中最为光辉的事期。

而对于王阳明与贵州文化的关系,过去已有一些文章涉及,但从未有人特意专门研究过,我们贵州的文化与王阳明心学的渊源如何,当今贵州文化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着继承发展,我们是否还可以从中找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影子,未来贵州文化的发展,王阳明心学思想又能否指引贵州文化,启迪贵州文化的发展。

不揣冒昧,这将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毫无疑问,这也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二、王阳明心学思想与贵州文化王阳明心学思想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部分。

阳明文化在贵州的快速传播,主要通过王阳明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积极创办书院开展讲学而完成的。

由王阳明创建的阳明心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而且影响后世,涉及海外。

贵州即是王阳明创建其心学思想的起点,也是阳明学传播的首站。

王阳明在文明书院期间,除了继续讲授“心即理”思想外,还始论“知行合一”理论,从而使阳明心学的传播范围更为宽广,影响更为深远,不仅是读书人和地方官员纷纷前来求教,甚至包括城市的普通百姓和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也时常前来听课,使“知行合一”之说明于贵州,闻名于天下。

贵州阳明文化名词解释

贵州阳明文化名词解释

贵州阳明文化名词解释
贵州阳明文化是指贵州省阳明堂文化,主要是指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思想和他在贵州的影响。

王阳明(1472-1529)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贵州阳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源于明代贵州地区对王阳明的崇拜和推崇。

王阳明曾被明武宗朱厚照任命为贵州总督,并在此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为当地的经济、教育和军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和政治理念深深影响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贵州阳明文化。

贵州阳明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人的真知即为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到道德的真谛。

他强调人的内在道德感和良知,主张通过反省和修行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道德教化。

这一思想在贵州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阳明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贵州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中。

王阳明的思想强调内心的宗教体验和个人的自省,这与贵州地区的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相契合。

在贵州的一些传统节日和仪式中,可以看到阳明文化的影响,如“杨枝节”和“立夏节”等。

贵州阳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对王阳明思想的研究和推广。

这一文化的传承对于推动贵州的经济、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阳明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可以进一步推动贵州地区的文化自信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贵州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传统哲学与贵州文化-王阳明心学 求道 悟道 弘道的为圣使命

传统哲学与贵州文化-王阳明心学   求道 悟道 弘道的为圣使命

王阳明出生于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他出 生时,其祖母“梦天神抱-赤子,乘云而来”,其祖母因命其名为 “云”,乡人亦因命其诞生地址为“瑞云浓”。阳明出生虽有祥云, 然而只有体弱多病,至五岁还不会说话,此可谓其坎坷人生之第一 难。其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只及之,仁不能守,虽得之, 必失之”之意,改其名为“守仁”,令人惊奇的是,阳明随即说话 了。其少年时期聪明过人,12岁时随父华寓京师就塾师,既有为圣 之志。曾问塾师何为世间第一等事,塾师曰:“唯读书登第耳。” 阳明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和读书为圣贤耳”。阳明悟 道后曾引孙孟之言曰:先立夫其大者,而小者不能夺。阳明自幼系 先立为圣之大志,其余无关宏旨之小者终不能夺其志,以致其最终 能达成圣贤之境界。尔时阳明又喜欢骑射与书法。
阳明在词章方面的兴趣,延续了相当长一段时 间,一直到31岁(1502)才觉其非,慨叹 “因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其弟子王 滐亦具体记述了阳明思想的这次转变:
弘正间,京师倡为词章之学,李、何擅其宗, 先师更相倡和,既而弃去,社中人相与惜之。 先师笑曰:“使学如韩、柳,不过为文人;辞 如李、杜,不过为诗人,果有志与心性之学, 以颜、闵为期,非第一等德业乎?”就立论言, 亦颜一一从圆明窍中流出,盖天盖地,始为大 丈夫所为。傍人门户,比量揣拟,皆小枝也。
一 年 之 久 。 病 情 虽 有 好 转 , 但 未 完 全 治
修 炼 道 教 的 导 引 术 , 按 时 静 坐 , 前 够 达
第三个时期,从正德六年制嘉 靖七年,王阳明重40岁至57岁, 是他随处弘道,大讲心学,专 致良知,平定叛乱的中晚明时 期。王阳明生平求道悟道弘道 得以成功,此心充满光明,由 此死不足畏,死而所憾,死而 瞑目唉!

阳明文化乘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阳明文化乘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阳明文化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明初军事家刘伯温曾经这样感叹过这天各一方的两个地区。

从江南到贵州,需要踏遍万水千山,需要跨越崎岖沟壑。

500多年前,来自浙江的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踏上了去往贵州的漫漫征途。

他乘船行至舟山,辗转经过福建武夷,绕道广信,经沅江,过湘水,从湖南芷江进入贵州平溪卫,取道清平卫、兴隆卫、平越卫和龙里,最终落户今修文龙场驿。

一路荆棘也是一路风光,生命的足迹,在于精雕细刻后闪耀思想的光芒。

王阳明在修文时间不足3年,但一方山水,孕育了哲人的学识造诣;圣人之道,也润泽了山间的荒芜原野。

谪居龙场期间,虽身处逆境困难诸多,但王阳明仍潜心研究《易经》,反思程朱理学,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于龙场悟道,持守“心即理”的哲学思想,创“知行合一”学说,奠定了“致良知”的学术基础,并最终创立了“心学”体系。

同时,他创办了龙岗书院,聚徒讲学,并受聘贵阳文明书院授课。

研读讲学之余,王阳明不辞辛劳游览附近的山水风光与名胜古迹,所到之处或著文,或吟诗,这些诗文反映了劳动生产,展现了士民友情,记录了民风民俗,饱含着人生哲理,也宣传了自己的心学思想。

从历史上看,王阳明与修文的邂逅或许只是一种巧遇,然而在修文期间将自己思想学说终集大成的壮举,却始终牵系着这个地方百余年来的缕缕文脉,成为修文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地域精神。

如今的阳明心学不仅对中国产生着颇为深远的影响,还远及海外成为哲学史上的重要突破,龙场被当今中外学者称为“良知之源”,修文也因此而被誉为“王学圣地”,被中外学者尊为阳明心学的“耶路撒冷”。

时光荏苒,当下的阳明文化已经成为修文乃至贵州一张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片。

在新时代,修文县不仅仅是阳明心学的见证者,更需要挖掘”龙场悟道”的创新精髓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将弘扬阳明文化作为重要历史使命,致力于阳明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致力于历史遗迹、遗址的修缮和保护,加强阳明文化渗透力建设,发挥阳明文化的寻根体验、启迪教化作用,全力推进阳明文化宣传推广、普及教育和品牌塑造工作,将阳明文化根植在这座城市的精神轨迹里。

传统哲学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贵阳扶风山阳明祠考

传统哲学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贵阳扶风山阳明祠考
传统哲学与贵州文化 贵阳扶风山阳明祠考

现 存 阳明 祠 考

民 国 五 年

通 治 以 后

咸 丰 年 间

阳 明 祠 的 地 理 位 置
目 录

阳明祠地理位置
阳明祠在今贵阳市区东新路后面的扶风山麓,祀我国古代著名 思想家王阳明。王阳明曾于明正德三年 (1508)至五年(1510)
谪官贵州龙场(修文),在资州传括心学,对州文化以有野响深
规模狭窄
然然续扶习本贵贵 焕规建风书书山州 然模完山院院书银 。狭成未院院院学 隘。完长长长使 ,竣成博贺王张 但工的小今晓措 殿后阳泉市亭, 则,明,、、始 巍虽柯将正征与
待 至 意 庆 三 十 四
木道祠《像 主真中阳则 。,旁明冕 汉配祠服 氏的》赫 样还刻奕 舸有石, 毋伊于张 敛珍祠褚 人字中亲 。撰 ( )
祠省甲抚镜 中东辰贺海 廓,耦调 外耦耕官 扶耕长去 风遂龄, 山以。留 先藏道之 生行光巡

山阴王上合个峰介臣, 为先生疏属裔,与余言本末 如此。余据袁简斋题识所称 无锡县典史王裕嵌者,不知 为兰陔何人,以知册由裕猷 始传至兰陔父子,其言不能 强也。
别藏侯服大像
其 传 授 。
侯 教 , 亦 不 能 详

列流风绝见循之咸政来嘉 岫丹,。螺行诚乐事抚庆 拱,复山峰阡。子粗戕甲 而如廊之一陌因之理柯戌 相天涌巅山,于简,,夏 向际翠有,远秋,群未, 。郎,寺奇度口而黎半予 环飞日秀林高谅百载奉 ,阁扶独峦爽子职,命 ,,
岂不盛软
讫治俸剥桷未位上始从主询 工,为,亦宜置惟终娥借 之 , 匝之遂渐,稍版芽眉慧 , 月茸解朽楹有筑其来先 知 ,
软岂之成起英萃山亦邦窃不旷弥 。不光观,华奋之如之地盛。增 盛,国以选兴荟燕人此软岂清 , , 。

《成道于贵州的王阳明》阅读练习及答案

《成道于贵州的王阳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以下各题。

成道于贵州的王阳明王阳明 (1472-1529年),名守仁,浙江余姚人,明朝有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遗憾的是,现在人们只知王阳明生于浙江,却没有充足重视他“成道于贵州”的经历。

其实,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确立了王学的基石,并建立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心”的基本理论框架。

明朝正德年间,兵部主事王阳明因冒犯宦官刘瑾,惹恼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以后.谪贬到龙场,一住即是三个年头。

王阳明惨遭此祸,自是孤单、孤独、愁闷、悲戚。

他由聚落千万家的京城,蓦然下降到荒僻、荒芜的龙场,孤苦伶仃,表食无着,忍不住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忧如由天堂坠入地狱。

他自知无处伸冤,万念俱灰,唯有存亡一念不曾了却,于是对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神不定,恍恍然惚,悲忿忧思没法调解,经常终夜不可以入睡,起而仰天长啸,悲歌以抒怀怀。

诗不可以解闷,复调越曲,曲不可以解闷,乃杂以诙笑。

在此无望之中,是朴实和善的龙场人赐予他无私的救助,使他看见了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气,从头站立起来,与命运抗争。

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残忍的现实,走上一条艰辛、独到的道路。

这是别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也是他学术思想的新初步。

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行捣”,于是王阳明默记《五经》主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

这一改变,使王阳明挣脱了人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独立思虑,追求人性解放。

他在龙场邻近的一个小山洞里“玩易”,在深思中“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心境由浮躁转为安稳,由悲痛转为愉悦,一种活力勃勃的情绪油但是生。

谪居龙场三年,使他最受感人的就是那些朴素无华的“夷民”,他们与王阳明无亲无故,却能拔刀互助,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渡过了难关。

这与京城中“各抢地势,明争暗斗”的状况对比,犹如天渊之别。

他体会到人间“真情”,深感“良心”的难得,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和灵感。

王阳明贵州诗

王阳明贵州诗

王阳明贵州诗介绍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仲明,号阳明子,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

他的思想主张对中国近代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而在他的思想表达中,贵州这片山水之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探究王阳明在贵州的诗作,揭示他对贵州地域特色的理解与赞美。

王阳明贵州诗烟水柳江描绘贵州风景烟水柳江,乃是阳明子所创作的一首名篇。

他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贵州的秀美风光,充分展现了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的和谐融合。

以下是部分诗句:柳江水碧烟霞起,一种春风一种醉。

千堆兰雾泛香腻,万树桃花吐艳妍。

寒峭秣陵悲骨肉,饱酣江津笑颜颢。

天下旷维无他师,谁传神教造明君。

通过这首诗,王阳明表达了对贵州自然环境的喜爱与赞美,称其为“一种春风一种醉”,形容了大自然的美景令自己陶醉其中。

贵州苗乡赞美苗族文化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苗族是其中的重要民族之一。

王阳明的诗作中也不乏对苗族文化的赞美与敬仰。

罗衣螺角苗民风,绿叶绯花锁半空。

舞袖婆娑娇语笑,银铃刺耳激情浓。

滇南枝头沾露露,湖北山水寄飞鸿。

伟业既成苗起陇,西南风尚耀千古。

在这首诗中,王阳明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苗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舞蹈,赞美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将其与贵州的地域特色相结合,呈现出了一幅多彩的文化画卷。

贵道人山行探索贵州人文精神除了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外,王阳明也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对贵州人文精神的赞美和探索。

贵道人山行,绝境无愁鬼神惊。

嵩阳迢递诗思胆,缜密机智照云萦。

饮过黄泉居士摄,生居乐土心无憾。

开真邪假败士志,唯道岂曰数码丧。

这首诗表达了王阳明对贵州道家文化的赞美和对嵩阳文化精神的理解。

他通过描绘贵州山水之美与道家智慧,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道义追求的坚持。

总结王阳明的贵州诗作,展现了他对贵州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赞美。

他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道义追求的坚持,以及对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和谐融合的热爱。

论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深远历史影响_以黔中王门为中心视域的考察

论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深远历史影响_以黔中王门为中心视域的考察

J iao Yu We n Hua Lun Tan
价值为本位建构自己的心学体系, 使成圣成贤之学 真正有了亲证亲历的内明性心性体验, 获得了生死 智慧的超越性经验奠基。故龙场悟道以后, 王阳明 的学问宗旨才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 他的精神蕲向 已从毁灭性的存在威胁中超越出来, 并重新找到了 生命发展的津度航向, 获得了生命提升的最终归宿。 恰如行潦万千曲折之后蓦然直趋浩瀚大海, 泥途百 度艰难以后扶摇疾上广袤云霄, 无论境界或气象, 都 与海天同一寥阔而无尽, 共大化 同一终始而长存。 从此以后, 他便踏上了一条 / 尽性立命 0) ) ) 尽主观 之人性, 以立客观之天命的人生不归之路。[ 5 ]
黔中王门的 代表人物有陈 文学、汤 伯元、孙 应 鳌、李渭、马廷锡等人。他们承先启后, 寻途探求, 推 波扬澜, 终生不已, 可说一方面发扬光大了王阳明传 下的心学思想, 使其朝着更加质朴笃厚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也扩大或加快了儒学在贵州的传播范围和速 度, 使本土学术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自 黔中王门产生以后, 贵州士习丕变, 人才浸盛, 文教 之风范围全省远近各地, 名臣大儒甚至敢与中原名 宿争雄长, 流风余韵沾溉黔省数百年, 降及晚近仍发 出极大的声光电响。慎终追始, 溯源考流, 仍不能说 与龙场悟道那颇具象征意味的一幕毫无关系, 更不 可说与思想史上如此具有历史性震撼力量的事件没 有逻辑上的关联。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的贵州思想 世界, 即使从著述总量看, 经部之书始且不论, 仅儒
1 01
J iao Yu We n Hua Lun Tan
# 区域教育文化纵横 #
以上所列, 皆为儒门人物之撰述, 别集类著作概 未列入, 虽非全属王门后学一派, 但王阳明的影响仍 不能忽视。有如明人郭子章 (青螺 )所说:

王阳明描写贵州的诗文

王阳明描写贵州的诗文

王阳明描写贵州的诗文王阳明描写贵州的诗文王守仁(阳明)于明武宗正德三年(戊辰年,1508年,37岁)春天到达贵州贵阳龙场驿,正德五年(庚午年,1510年,39岁)初离开贵州,三月到达庐陵县任知县,谪戍贵州共两年时间。

万历《贵州通志》中收录有王阳明描写贵州的诗文。

《宾阳堂记》:传之堂东向曰宾阳,取《尧典》“寅宾出日”之义,志向也。

宾日,羲之职,而传昌焉。

传职宾宾,羲以宾宾之寅而宾日,传以宾日之寅而宾宾也。

不曰日,乃阳之属,为日、为元、为善、为吉、为亨治;其于人也,为君子,其义广矣、备矣。

内君子而外小人,为泰,曰宾自外而内之,传将以宾君子而内之也。

传以宾,乃宾君子,而容有小人焉。

则如之何?曰:吾知以君子而宾之耳,吾以君子而宾之也。

宾,其甘为小人乎哉!为《宾日之歌》,日出而歌之,宾至而歌之,歌曰:日出东方,再拜稽首,人曰予狂。

匪日之寅,吾其怠荒。

东方日出,稽首再拜,人曰予惫。

匪日之爱,吾其荒怠。

其翳其暳,其日惟霁。

其昫其雾,其日惟雨。

勿忭其昫,倏焉以雾。

勿谓终翳,或时其暳。

暳其尤矣,其光熙熙。

与尔偕作,与尔偕宜。

倏其雾矣,或时以熙。

或时以熙,孰知我悲。

《何陋轩记》(轩在龙场驿侧):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

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予以罪谪龙场,在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

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乌言,山楼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

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

夫爱憎而背,乱白黝黑,浚奸穷黠,外良而中螫,诸夏盖不免焉。

若是而彬郁其容,宋甫鲁掖,折旋矩矱,将无陋乎?夷之人乃不能,此其好恶詈,直情率遂,则有矣。

世徒以其言词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为然也。

始予至,无室,止茇于丛棘之间,则郁也。

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孚比予。

予尝圃于丛棘之中,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王阳明心学思想与贵州文化

王阳明心学思想与贵州文化
不 可替代 的研 究课题 。
【 关键词 】 王阳明;心学思想;贵州文化
王阳明简介与探讨的意义 王阳明 ( 1 4 7 2 — 1 5 2 9年 ) , 名守仁 , 字伯安 , 浙江余姚人 , 学者称其为 阳明先 生 ,我国明代著名 的哲学家 、政 治家 、军 事家 、教育家 和文 学家。王 阳明是最早对 贵州 的开发做 出重 大贡 献的人 。纵 观王 阳明 的一 生 ,如果仅 从政治 地位来说 , 明显地呈现为一个 马鞍形 ,两头高 、中间低 ,贵州这 3年无 疑是他人生 的最低 点。但这个最低点 ,从另一个 角度上说它 又是个最高点 ,是王 阳明一生 中最为光辉 的事期 。 而对于王 阳明与贵州文化 的关 系 ,过 去已有一些文章涉 及 ,但从未有人特 意专门研究过 ,我们贵州 的文化与王 阳明 心学 的渊源如何 ,当今 贵州文化与王 阳明的心 学思想有着继 承发 展 ,我们是 否还可 以从 中找 出王 阳明心学思 想 的影 子 , 未来贵州文化 的发展 , 王 阳明心学思想又能否指 引贵州文 化 , 启迪贵州文化 的发 展。不揣 冒昧 ,这将是本文将要 讨论 的问 题 ,毫无疑问 ,这也是本文 的价值所在 。 二、王阳明心学思想与贵州文化 王阳明心学思想主要包括 “ 心 即理 ” 、“ 知行合一” 、“ 致 良知 ”三大部分 。阳明文化在贵州 的快速传播 ,主要通过王 阳明及 其弟子 和再传弟 子积极创 办书 院开展讲学 而完成 的。 由王 阳明创建 的阳明心学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不 仅在 当时 风靡一时 ,而且影 响后世 ,涉及 海外 。贵州 即是王 阳明创建 其心学思想的起点 ,也是 阳明学传播 的首站 。 王阳明在文明书院期间 ,除 了继续讲 授 “ 心即理”思想 外 ,还始论 “ 知行合一 ”理论 ,从而使 阳明心学 的传播 范围 更为宽广 ,影 响更 为深 远 ,不仅是读书人 和地方 官员纷纷前 来 求教 ,甚至包括城市 的普 通百姓和边远地 区的少 数民族居 民也时常前来 听课 , 使 “ 知行合一”之说 明于贵州 ,闻名于 天下 。王 阳明在讲学 的过程 中,以学 院为传播 载体 ,倡导 自 由讲学之风 ,传播儒家 心学 ,培养王 门弟子 ,促进 了明代 中 后期贵州书院教育文化 的迅 速发展 。在王 阳明的影 响下 ,贵 州部分地方官员 、有识之 士和王学弟子大力整 合贵州相关的 人 力物力资源 ,培养人才 ,是贵州各地掀起 了大办 书院的热 潮 ,尤其是在全 国书院官学 化的情况下 ,贵州 书院却一直保 留着 自由讲学风气。 王 阳明艰苦创 业 、兴文重教 的思想深入人 心。贵州 的经 济落后 无疑制约着教育 的发 展 ,而教育 的不发达 又发过来制 约着 贵州经济的腾飞 。许 多有识 之士都认为 ,贵州 的大发展 必 须依 靠人才 ,必须从兴文 重教抓起 。王 阳明在龙 场极为艰 苦 的条 件下 ,把书院办起来 了。这给贵州 的后来者 以极 大的 鼓舞 。 三 、王阳 明心 学思想对 当今贵州文化的影响与启示 在现代性语境下对 阳明文化价值进行反思 , 根 据社会实 践 和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取其 精华 、弃其糟粕 ,使优 秀的 文化 能够服务于新时期 的社会 主义精神文化建设 ,同时也可 以在 开发利用 中得 以保护并 且传 承 。经过反思 , 我 们可 以得 到某些合 理性价值启示 ,以启迪贵州教育文化 的发 展。 是 弘扬人 的主体精 神 ,敢 于创新 。缺 乏主 体性 的人 , 是看不 到 自己人生价值 的。阳明心学产生之 时 ,程 朱理学 已

传统哲学与贵州文化-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传统哲学与贵州文化-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知行合一
朱熹是“如先行后”说的最积极的推行者,也是这一学说的 集大成者。但在具体讲到知行关系时,他却说:“知行常相须, 如目无是不行,是无目不见。”这就是说,朱熹也认为,知同行 是分不开的。阳明所处的时代,正是程朱理学在思想上、政治上 占绝对统治的时代。
因此,阳明对程朱在知行问题上的上述看法是熟悉的,他的“知行合一” 正是在吸收发展了这些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从程朱的“知先行后”说到 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中间并没有一条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说:
制裂,分作两截。
第二、“知行合一”说是对程朱知行观的吸取
1
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在 对程朱的“知先行后”论的剔 除中,改造了这一学说,对它 的某些内容加以继承。程朱的 知行观并非绝对的制裂知和行 的关系,在具体论述上,程朱 都程度不同地肯定了知和行的 联系。 之意味。
2
程颐说:“人谓要力行 ,亦只是浅近语。人既有知 见,岂有不能行?”朱子说 得更明确:“方其知之而行 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 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

” 知 行 合 一 “ 说 的 思 想 渊 源
在哲学路线上,阳明心学是直接承袭陆九渊的,但陆九渊并没有 提出过“知行合一”的思想。因此,在知行问题上,阳明不是渊源于 陆九渊。相反,它倒和程朱学派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程朱学派在知行 问题上是“知先行后”说,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给是针对程朱 立论的。他的“知行合一”说是程朱“知先行后”说的扬弃,从前者 向后者的转化有其思想上的必然联系:一方面是从儒家理学向儒家心 学的转化;另一方面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又是作为程朱的“知先行 后”说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它是对后者的否定。 程朱理学,在知行观上,是重知轻行,知先行后,这是他们的基 本观点和大前提。但在具体论述上,程朱都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知行 不能截然分开。知行是统一的。 程颐认为,行是依赖于知的,行总是和知联系在一起的。他以知 为本,行次之,反对离开知来谈行”强调只要有知,自然就会见诸于 行,不知不能行。他说:“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这就是说之而 不能行,只是为真来,这实际上已发“知行合一”之端。

王阳明贵州诗译诠

王阳明贵州诗译诠

王阳明贵州诗译诠1. 《王阳明贵州诗译诠:初遇阳明诗的惊喜》我呀,第一次读到王阳明在贵州写的诗,就像发现了一个超级大宝藏呢!那感觉,就好比在旧衣服口袋里突然摸到了一把甜甜的糖果。

记得那天,我和小伙伴们在老树下乘凉。

我拿着那本印着阳明诗的书,念了起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小伙伴们都围过来,眼睛里满是好奇。

小明问:“这啥意思呀?”我就像个小老师一样,说:“就是说不管遇到危险还是平安,都不放在心上,就像浮云在天空飘过一样。

就像咱们玩游戏的时候,输了也别太在意,就当是浮云呗。

”从那时候起,我就觉得阳明先生的诗里有好多大道理,就像生活里的小指南。

我觉得呀,他的诗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看待生活更豁达的那扇门。

2. 《王阳明贵州诗译诠:诗中的山水画卷》你知道吗?王阳明笔下贵州的山水,那简直绝了。

读他的诗就像走进一幅活灵活现的画里。

有一回,我跟爷爷去爬山。

山上的景色可美了,绿树成荫,鸟儿叽叽喳喳。

我突然就想起阳明先生的诗:“溪深几曲云藏峡,树老千年雪作花。

”我就对爷爷说:“爷爷,你看这山这水,像不像阳明先生诗里写的那样?”爷爷笑了笑说:“是呀,这古人眼里的山水和咱们看到的一样美呢。

”我仿佛看到阳明先生站在这山水间,挥笔写诗的样子。

他的诗就像相机一样,把贵州的美景定格在字里行间。

我想啊,我们要是都能像他一样欣赏身边的景色,那生活得多美好,就像住在一幅永远看不厌的画里。

3. 《王阳明贵州诗译诠:困境中的力量》我常常想,王阳明在贵州那时候,肯定也有很多不容易。

他的诗就像黑暗里的明灯。

有次我考试没考好,心情特别低落。

这时候我读到他的诗:“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

”我就想,阳明先生被贬到那么远的地方,还能这么乐观。

我和同桌说:“你看,阳明先生多厉害,咱这点小挫折算啥。

”同桌也点头说:“是呀,我们也得像他一样。

”我感觉他的诗就像打气筒,给我充满了力量。

在困境里,只要像他一样乐观,就能找到出路,就像在迷宫里找到那根指引方向的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 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 《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 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 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 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 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 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 个心去恶
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 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 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 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 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 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 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 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 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 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 了。知行如何分得开?
对官场的黑暗极为不满,他不 先是被投入狱,后又廷杖四十, 畏强权和艰险,上抗疏引救戴 几乎绝命,再后来就谪官贵州 铣、薄彦徽等人。在这之后, 龙场驿,从此与贵州结下了难 王阳明遭到了刘瑾等人的残酷 解的奇缘。 迫害,
阳明小洞天
王阳明谪所龙场驿在今贵阳市西公里 的修文县内,开建于明洪武十九年,为水西 彝族土司奢香夫人所设。王阳明到达龙场之
王学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就是它向左右两方 面分化的过程。左派诸子固然是"时时越过师 说",右派诸子也实在是自成一套。他们使王 学发展了,
同时却也使王学变质而而崩解了。王学由于 他们而更和时代接近了。
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 (1970),分为三派:现成派、修正派、 归寂派。
据阳明高足王龙溪说,当时就已有归寂、 修证、已发、现成、体用、始终六中良知 说(《王龙溪全集》卷1,《抚州拟岘台会 语》)。如果加以分类,大致是现成、归 寂、修证三说。
因为提倡良知现成说的,是王龙溪、王 心斋为为中心的左派,所以又把该派叫 作现成派。因为提倡良知归寂说的是以 聂双江、罗念庵为中心的右派,
所以又把该派叫作归寂派。因为提倡良知修证说 的是以邹东廓、欧阳南野为中心的正统派,所以 又把该派叫作修证派。(第三章 王门三派)

王阳明与水西少数民族
据《王阳明年谱》记载,明武 矫旨将戴铣、薄彦徽等20余人 宗正德元年,王阳明在京师, 逮捕入狱。年仅35岁的王阳明, 刘瑾窃取权柄,胡作非为, 目睹了刘瑾的骄横,
阳明心学〃致良知
‚良知‛二字出自《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
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人教人第一义‛、‚千古圣人相传一点滴
骨血‛……
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近欲发挥此,只觉有一
言发不出,津津然如含诸口,莫能相度。……今经变后,始有良知之说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主讲人:XXX
阳 明 文 化
阳明文化
目 录
王阳明与水西少数民族
贵阳扶风山阳明祠考

阳明文化
关于王阳明
王守仁(公元1472—1528
年),字伯安,因筑室读书
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
生。王阳明系浙江人,是我
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
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
提督军务都御史。
五 年 壬 子
在于亲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
之理欤?……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 致吾
知行是‚二‛还是
‚一‛?
‚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
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之真切笃实处,
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
处,便是知。‛(《传
习录》)
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 物也。吾心之良知即 所谓天理也,致吾心 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 物,则事事物物皆得 其理矣。致吾心之良 知者,致知也。事事 物物皆得其理者,格 物也。是合心与理而 为一者也。(《传习 录(中)》答顾东桥 书)
先生二十一岁,……是年为 宋儒格物之学。先生始待龙山公 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一 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 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 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 得,遂遇疾。先生自委圣贤有分, 乃随世就辞章之学。
先生三十七岁,春,至龙场。 先生始悟格物致知。龙场在贵州西 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 疠,与居夷人鴃舌难语,可通语者, 皆中土亡命。旧无居,
以尽地主之谊。阳明以‚夙 闻使君致高谊‛,‚惟罪人 何可以辱守土之大夫,惧不 敢当‛答之,以礼谢辞。这 样一来,安贵荣对王阳明更 加敬慕,
故又派人送来金帛、鞍马、 柴、米、碳、鸡等物,‚礼 益隆,情益至‛,使王阳明 深为感动。
后来王阳明写了一封信回复 了安贵荣,表示感谢,由此 王阳明与安贵荣的深厚友谊 就开始了。
。(《年谱》)
吾‚良知‛二字,自龙场已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
,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出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直
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钱德洪《刻文录叙说》) 先生曰:‚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 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然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 家意?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传 习录(下)》黄以方录)
边软了,便一步也进不得。然又须先知得,方行得。(朱熹《朱子语类
》)
读《传习录》徐爱录一段——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 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 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 ‚试举看。‛爱曰:‚如今人 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 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 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 ‚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 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阳明而为禅矣。然龙溪之后,力量无过於龙溪者,又得江右为之救正
,故不至十分决裂。
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 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 羁络矣。(《明儒学案》泰州学案 前言)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1944),分为: 左派和右派。
大体说来,东廓绪山诸子,谨守师门矩矱," 无大得亦无大失",龙溪心斋使王学向左发展, 一直流而为狂禅派;双江念庵使王学向右发 展,事实上成为后来各种王学修证派的前驱。
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 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 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 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 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 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 某要说做一个,是什么意? 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 个两个,亦有甚用?‛ (《传习录(上)徐爱录》)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
先生曰:‚先儒 解格物为格天下之 物,天下之物如何 格得?且谓‘一草 一木亦皆有理’, 今如何去格?纵然 格得草木来,如何 反来诚得自家意? 我解‘格’作‘正’ 字义,‘物’作 ‘事’字义。……‛ (《传习录(下)》 黄以方录) 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 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 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夫求理于 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 。求孝之理于其亲,则孝之理其果在于 吾之心邪?抑果在于亲之身邪?假而果
阳明三致安贵荣书,反映了阳明与龙场少数名族首 领之间的友好关系,说明了作为少数民族首领的安 贵荣对王阳明的尊重和敬佩。王阳明通过书信,表 达了他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安贵荣的真诚友情,促 进了民族团结和进步,同时也维护了明王朝的同意 以及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
王阳明谪居龙场期间,于水西少数民 族不论是首领还是一般群众,其相处 的关系都是友好的、和谐的,交往极 其密切,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
‚知/行‛ 是中国思想史中一个重要话题。王阳明的知行观到底有 什么特别之处?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尚书〃说命》)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
重,行为重。
知与行,工夫须著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
之益明。二者皆不可偏废。如人两足相先后行,便会渐渐行得到。若一
必自有不安者。夫拂心违义而行,众所不与,鬼神 所不嘉也。 承问及,不敢不以正对,幸亮察! 王阳明在信中分析中肯,厉害分明,遂使安贵 荣放弃了减驿之议和奏功之举。
同年,贵州宣慰同知宋然所辖水 东的苗民阿贾、阿扎、阿麻在乖 西聚众两万,署名立号,围困红 边,袭击宋然所居之大羊场,宋 然仅以身免。贵州督府安贵荣出 兵平乱,
所云奏功升职事,意亦如此。夫划除寇盗以抚绥平良, 亦守土之常职,今缕举以要赏,则朝廷平日之恩宠禄 位,顾将欲以何为?使君为参政,亦已非设官之旧, 今又干进☆不已,是无抵极也,众必不堪。夫宣慰, 守土之官,故得以世有其土地人民;若参政,则流官 矣,东西南北,惟天子所使。朝廷下方尺之檄(xí)☆, 委使君以一职,或闽或蜀,其敢弗行乎?则方命☆之 诛不旋踵而至,捧檄从事,千百年之土地人民非复使 君有矣。由此言之,虽今日之参政,使君将恐辞去之 不速,其又可再乎!凡此以利害言,揆☆之于义,反 之于心,使君
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时瑾憾未已, 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 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墩自誓曰: ‚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 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
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 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 为疾病夷狄患难也。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 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 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 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年谱》)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 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 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 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 矣。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 之理于其亲之谓也。求孝之理于其 亲,则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邪? 抑果在于亲之身邪?假而果在于亲 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 理欤?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 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 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 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 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 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传习录 (中)》答顾东桥书)
后,已无法居住,就在不远处棘丛中搭了一
间极为简陋的草庵栖身。王阳明在《初至龙
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有所描述,后来在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