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 关注语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解读关注语用
沈大安老师说过:老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有三个关键。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可见文本解读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教师的解读水平、解读角度、解读动机等都将对语文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有一双“语文”的眼睛,胜任“语”者之职,践行“文”者之责。
在跟随阮美好老师学习的半年时间里,我对文本解读的认识开始了从“语意”到“语用”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源于阮老师引导我们进行的《月光曲》的文本解读。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月光曲》是一篇经典老课文,“课”龄最少也有三十年了,我执教不下六次。在我的印象中,这篇课文的教学自然是从兄妹俩的对话入手,抓住“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这一核心问题,感悟贝多芬与盲姑娘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贝多芬音乐的伟大之处。可是,我怎么也没想到过,这篇课文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除了“语意”层面的功能,还应该有更重要的“语用”使命。
去年十一月,听了阮老师执教的《月光曲》,真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原来课文可以这样解读。语文课要这样上:不但要关注故事,还要关注传说文体的独特结构――“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尾”;体验人物内心的独特方
式――“用声音还原故事情境”,置换角色,变身主角,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体验;发现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用心跟作者对话:‘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阮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孩子们神奇般发现:原来作者把贝多芬的内心活动藏在了兄妹俩的对话之中。这就是此文言语表达的独特之处。基于此,学生发现了作者的创作匠心――美好的音乐源自于劳动人民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追求,突出了贝多芬的美好愿望:“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阮老师的教学,展现了她独到的文本解读与教学实施,不仅让我们,也让学生看到了《月光曲》在语文教学中“沉睡多年”的文本价值。这是让我最为震撼的地方。陈先云老师曾在2013青岛特级教师高端论坛的讲话中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重点是理解体会文本内容和主旨,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方法。”那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多少像《月光曲》这样的课文值得我们重新审视?站在“语用”的角度点亮它们的语文价值?不再在“语意”上停留,我戴上“语用”的眼镜,开始了新的探索。
一、敢“疑”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篇传统的名篇游记。这篇文章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线索清晰,一目了然。用词精准,
语言简洁,朴实如话。但具体到每一处,似乎总觉得不太具体,读得不够过瘾。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同学们,这篇课文你认为写得不够理想的地方有哪几处?能不能给大作家挑挑毛病?一听说大作家的文章有毛病,大家都跃跃欲试。有的说:文不对题,标题是双龙洞,但内洞里介绍“双龙”却只有几句简单的话――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这样写不具体,也不形象,青龙的形态没有刻画。有的说:石钟乳和石笋这一景观刻画也过于粗糙――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应该选择一处有代表性的石钟乳写,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有的说:重点不突出,平均用力,平铺直叙。
看到同学们讨论得兴致勃勃,我借机让他们进行补写。因为是给大作家修改作品,同学们的创作热情也高了起来。作为教师,我不想去对这篇游记评头品足,也没这个资格。但是作为语文老师,我完全可以利用这篇教材实现“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从“语意”到“语用”,我一改过去满堂“品”的作风,引导学生真真实实地进行了一次语言文字的学习。
二、善“用”
《桂林山水》,是我小学时就读过的名篇,可谓文质兼美,清新自然,读来唇齿留香。孩子们喜欢,老师喜欢。几十年来,任凭教材几经变更,《桂林山水》的地位依然不
可小觑。我听过很多老师执教过这篇课文,有的情境创设,有的声情并茂朗读,有的多媒体与朗读结合。大家无一不在“感悟”上狠下功夫,唯恐学生不能理解,不能想象。可到了实际的写作中,却鲜有学生能够从读迁移到写。这篇课文的文本价值体现在哪里?学生从中到底学到了什么?这学期,我又要走进《桂林山水》,能不能有新的突破?
我重新阅读了阮老师关于文本解读的文章,找到了陈先云老师关于“语文课的方向到底在哪里”的相关讲话。陈老师谈到:有的老师一听到语言文字运用,很快想到讲练结合,想到语言文字训练,这是陕隘的。他认为语言文字的运用不只是在课堂上,更应该在生活中自然运用。于是,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习得写景文章的写法”。我让学生联系三年级所学的《美丽的小兴安岭》《颐和园》进行对比,从中发现写景的文章的多种结构方式,可以从时间(季节)布局,可以从游览顺序布局,也可以从事物的特点布局。《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就是从景物的不同特点谋篇布局的。文章抓住了“水”和“山”,从水清、水静、水绿、山奇、山秀、山险的角度写,加上句式的恰当运用,文章虽短,但景象鲜明。于是,我引导学生,如果写其他的景物,能不能模仿这样的写法?如果可以的话,应该紧扣哪些景物,突出什么特点?正因为发挥了文本的范例作用,这一次的《桂林山水》真没白上。有孩子在《雪乡看景》中这样写:
我见识过哈尔滨的大雪纷飞,欣赏过北京的鹅毛大雪,却从没看见过雪乡这样的雪。雪乡的雪真白啊,白得像一团奶油;雪乡的雪真奇啊,堆成的雪堆形态各异,像老人状,像骆驼状,形态各异,各不相连;雪乡的雪真厚啊,厚到可以没过我的大腿。有时候你会踩到“地雷”,身子会陷下去,如果旁边没有人,你就可能起不来了。
我看见过秀美的白云山,观赏过雄伟的五台山,却从没看见过雪乡这样的山。雪乡的山真美啊,暗绿色的山被冰雪覆盖了一大半,白里透着绿,像一个头上长满白发的青年;雪乡的山真怪啊,四五座大山连在一起,把雪乡像个婴儿一样包裹起来;雪乡的山真雄伟啊,有一些山高耸入云,有一些却连绵起伏,像威武的士兵,像婀娜的少女。
……
三、务“本”
关注语用,教师就要牢牢地务语文之本,就要实实在在地回归语文,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与“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的能力”相结合起来。顾此失彼或本末倒置都不是语文。
在教学《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时,我抹掉了过去的“思品”痕迹,紧扣课文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没有对父亲过多地进行刻画,更多的是通过母亲的语言和我的心理活动来推动情节,这是为什么?同学们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