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厢记

合集下载

西厢记的各种版本

西厢记的各种版本
王季思《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西厢五剧注》(1944年,龙吟书屋印行,王季思校注)、《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蒋星煜《明刊西厢记研究》、《西厢记罕见版本考》、《西厢记考证》(上海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1988.8)、《西厢记新考证》上海辞书出版社、《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1997、《西厢记研究与欣赏》。
7.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傅晓航校点/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金圣叹批本西厢记/张国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9.集评校注西厢记/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0.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傅开沛、袁玉琪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1.西厢记集解/傅晓航编辑校点/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7.论崔莺莺/戴不凡/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
18.王实甫和西厢记/潘兆明/中华书局1980年版
19.西厢述评/霍松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0.西厢记论稿/段启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1.明刊本西厢记研究/蒋星煜/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22.董西厢与王西厢/孙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2.罗贯中与马致远/谢无量/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13.西厢记与白蛇传/黄裳/平明出版社1953年版、1955年新一版
14.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王季思/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15.西厢记分析/周天/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16.西厢记简说/霍松林/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中华书局1962年版
41.《西厢记》二论/林宗毅/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42.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罗贯中、马致远)/谢无量/香港文心书局1976年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以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描绘人物性格、情感冲突、社会背景等,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态。

以下是对《西厢记》的赏析,具体如下:一、故事背景与人物形象《西厢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朝,讲述了一个书生张生与相国千金莺莺的爱情故事。

张生赴京赶考,途中路过普救寺,偶遇美丽聪慧的莺莺,两人一见钟情。

然而,莺莺的母亲崔夫人却将她许配给郑恒,张生为了爱情,历经磨难,终于与莺莺结为夫妻。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张生是一个聪明才智、风度翩翩的书生,他对爱情执着追求,不畏艰难险阻。

莺莺则是一个美丽聪慧、温柔贤淑的女子,她对爱情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崔夫人则是一个守旧、势利眼的女性,她为了家族利益,将女儿许配给郑恒。

郑恒则是一个无才无德、贪婪好色的男子,他为了得到莺莺,不择手段。

二、情节结构与戏剧冲突《西厢记》的情节结构紧凑,戏剧冲突激烈。

故事中穿插了许多误会、巧合、误会消除等情节,使得故事更加曲折有趣。

例如,张生误以为莺莺已经许配给郑恒,而郑恒则误以为莺莺已经和张生私奔,这些误会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同时,《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也十分丰富。

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是主线,但其中还穿插了许多其他情节,如崔夫人与郑恒之间的矛盾、红娘与张生之间的误会等。

这些情节相互交织,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三、艺术手法与语言特点《西厢记》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特点鲜明。

王实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西厢记》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诗意。

王实甫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得语言更加工整、优美。

四、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是爱情与婚姻的自由。

它通过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西厢记》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弊端和不合理性。

它通过崔夫人将女儿许配给郑恒的情节,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的束缚和无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郭英德)——《西厢记》(1)精品PPT课件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郭英德)——《西厢记》(1)精品PPT课件
▪ 关汉卿《拜月亭》:“愿天下心厮爱的夫 妇永无分离。”
▪ 白朴《墙头马上》:“愿普天下姻眷皆完 聚。”
四、一见钟情:爱情的发生
➢比较白朴《墙头马上》
❖裴少俊与李千金 ❖“谁管我衾单枕独数更长?则这半床锦褥枉
呼作鸳鸯被。流落得男游别郡,耽阁得女怨 深闺。” ❖“休道是转星眸上下窥,恨不得倚香腮左右 偎,便锦被翻红浪,罗裙作地席。既待要暗 偷期,咱先有意,爱别人可舍了自己。”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飙飙 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 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 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著有杂剧14种
❖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 窑记》
❖残存《贩茶船》、《芙蓉亭》
➢《西厢记》版本:
❖明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刻本 《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
五、吟诗抚琴:恋爱的方式
➢和诗(1/3)
❖张生:“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张生:“早是那脸儿上扑堆着可憎, 那堪那心儿里埋没着聪明。”
❖张生:“一天好事从今定,一首诗分 明照证。”
五、吟诗抚琴:恋爱的方式
❖莺莺:“这的是令他人耳聪,诉自己 情衷。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怀者断肠 悲痛。……别恨离愁,变成一弄。张 生呵,越教人知重。”
五、吟诗抚琴:恋爱的方式
➢吟诗抚琴的意义
❖才子佳人的文采情韵
▪ 吴门拼饮潜夫说:“情生于色,色因其才, 才色兼之,人不世出。所以男慕女色,非 才不韵;女慕男才,非色不名。二者具焉, 方称佳话。”(《春柳莺序》)
❖卓文君、司马相如故事的隐喻性
六、恋情:“合礼”与 “合理”

西厢记[每本内容概要]

西厢记[每本内容概要]

《西厢记》王实甫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崔莺莺乃前朝相国之千金小姐。

莺莺年逢十九,貌若天仙,诗词、女红无不精通。

崔相国不幸逝去,莺莺与母亲一道扶灵柩至博陵安葬,因路有险阻被迫停留于河中府普救寺内。

西洛人张君瑞,父母双亡,功名未遂,四处飘游。

上朝取应途中路过河中府,便从下榻小店得知此处名胜香火宝地普救寺想去散心游玩一番。

至寺中,长老法本大师因事外出。

在法聪和尚的引领下,张生有信瞻仰了佛像。

却也无意中巧遇了寺中玩耍的莺莺。

莺莺那袅娜、旖旎的倩影深深的刻入了张生的心坎。

张生为了与莺莺相见再次进寺拜谒了长老法本大师。

并不惜银两向长老开口求借僧房一间,早晚温习经史之用,而心中盼得却是与莺莺同住一间庙宇好与她亲近。

就在张生与长老长谈时,莺莺的贴身侍女红娘来传崔老妇人的问话。

长老告诉红娘崔相国的法事定于本月的二月十五日举行。

说罢,长老便与红娘去往佛殿。

长老将为崔相国办法事一事告诉了张生。

此时,张生被莺莺的孝心感动认为自己也应为已故的父母尽孝,便备五千钱添一份斋追荐父母。

与莺莺相见的急切心情促使张生在门外等候红娘,正巧遇上红娘去给老夫人回话。

见到红娘,张生立即拜揖,急忙自报家门并开始打听起莺莺的事儿。

红娘一听便立马呵斥了回来,告诫他,她们小姐是规矩人家,家中对礼数也要求相当严格,老夫人更是从小就教育小姐,不许再来胡说。

红娘回复老夫人的话,便来到莺莺房里将刚才门外巧遇张生的经过告诉了莺莺。

莺莺也再次嘱咐切勿将此事告于夫人。

月明星稀,蛙叫虫鸣闹得张生辗转反侧,怎知这哪是院外的嘈杂惹得他心烦,他的心儿早就不知何时飞进了西厢。

从僧侣那得知莺莺每晚都会在花园烧香,便出来守望。

见红娘携小姐出来后,张生静静倾听莺莺的祝告。

见莺莺迟迟不愿透露最后的心愿,红娘索性讲了出来:“愿姐姐早寻得一个姐夫,也带上红娘!”莺莺倚栏长叹似有所思,张生将一切都看在眼里映景小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听后也依韵即兴:“兰闺久寂寞,无视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西厢记》剧情简介

《西厢记》剧情简介

《西厢记》剧情简介《西厢记》元代杂剧,王实甫撰。

故事发生在唐代,张生入京赶考,路过河中府,想顺便探望一下小时的同学、现在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的白马将军杜确。

听说普救寺是当地的名胜古刹,闲中便往一游。

游玩之时,蓦然间遇到一位绝色佳人,惹得他“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原来这位佳人乃是崔相国府的小姐莺莺,身边陪着的是丫鬟红娘。

此刻她正与母亲崔老夫人护送其父棺柩至博陵安葬,为乱兵所阻,只得在普救寺的西厢暂住,并写信人京,叫侄儿郑恒前来迎接。

为了能够接近莺莺,张生也在普救寺住下,当他听说崔家要为老相国做斋超渡时,便也要求老和尚带一份斋追荐自己的父母。

红娘接洽好做斋之事从方丈室走出,迎面撞见早已守候在门外的张生。

张生连忙深深一揖,说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氏,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红娘又好气又好恼,回去告诉莺莺,莺莺暗暗把此事记在心上。

晚上,莺莺在花园中焚香祝祷,诉述一腔悲绪。

这时张生隔墙听到莺莺长叹,便高吟一绝,表达情思。

莺莺和韵一首,两人的感情得到了交流做斋的日子中,莺莺素服出现,好似玉天仙离了碧霄,“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

慌乱中,莺莺与张生偷偷地眉目传情。

此时忽然发生了河桥兵变。

贼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索莺莺做压寨夫人。

出于无奈,老夫人声称:“但有退得贼兵的,将小姐与他为妻。

”此时张生应声而出,修书一封,着人送给镇守蒲关的白马将军杜确,请他派兵解围。

杜确接信,立即率兵,打败了孙飞虎,解救了崔氏一家和全寺僧俗贼兵一退,张生等待着好事的到来。

莺莺满心喜欢,红娘也逗趣逗乐。

老夫人安排下酒宴,派红娘去请张生。

张生喜不自禁,“‘请’字儿不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

想不到刚一见面,老夫人人却叫莺莺“近前拜了哥哥”。

一听说兄妹相称,莺莺芳心欲碎,张生愤然告辞,急坏了一旁的红娘。

红娘悄悄与张生说:今晚小姐后花园烧香,先生可用琴音拨动她的心弦。

西厢记故事梗概

西厢记故事梗概

西厢记故事梗概《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中的经典之作,由元代戏剧家王实甫所著。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情感丰富,被誉为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四大爱情传奇”之一,深受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下面就让我们来简要了解一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唐代,主要讲述了女主角崔莺莺与男主角张生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

崔莺莺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女子,而张生则是一个有才华的书生。

两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相知相恋,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爱情之路并不顺利。

故事的开端是崔莺莺的父亲崔端节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到远方,崔莺莺因思念父亲而踏上了寻访的旅途。

在途中,她与张生相遇并相爱,但由于身世的原因,两人的爱情受到了阻挠。

张生在追求崔莺莺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爱着崔莺莺。

在戏剧的高潮部分,张生为了与崔莺莺相见,不惜冒险前往崔家,经历了千难万险,最终成功与心爱的女子团聚。

而崔莺莺也在父亲的支持下,与张生结成了连理。

他们的爱情故事最终圆满结束,成为了经典爱情传奇中的一段佳话。

通过《西厢记》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爱情的真挚与坚贞,还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戏曲的魅力。

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曲折的情节安排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它也对后世的文学、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

总的来说,《西厢记》以其深情的爱情故事和细腻的描写手法,成为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赏析

二、是其语言艺术的文采性。《西 厢记》之所以被称为“花间美人”, 就是因为语言上五色缤纷的艳丽姿采。 1、文辞华丽。如第三本第二折,通 过红娘之口描写莺莺之处:“[醉春风] 则见他钗蝉玉横斜,髻偏云乱挽。日 高犹自不明眸,畅好是懒,懒。”
2、丰富的修辞技巧。据《中国戏曲通史 统计,全剧运用的修辞手法达34种之多, 包括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 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如剧中第四本 第四折“[雁儿落]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 悄门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叶风,昏惨 惨云际穿窗月。”这里“绿依依”、“静 悄悄”、“疏刺刺”、“昏惨惨”等迭字 词的运用对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增强环境 的渲染起了很大的作用。
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 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 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 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 爱情故事。《西厢记》表达了对封 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 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一、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人物性格和情节开展 三、描摹景物、酝酿气氛 四、脚色的分配和结构的扩大
四、《西厢记》在主唱脚色的分 配和结构的扩大上,对杂剧体制也 有所革新和创造。元杂剧的通例是 一本四折,每折由一人独唱到底。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而且 部分地打破了一折由一人主唱的限 制。
《西厢记》的语言璀灿优美,为世 人所公认,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土,包 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 腕赞叹不已。它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 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 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 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 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 派”最杰出的代表。
《西厢记》文采灿然,却绝不是 堆砌词藻,雕字琢句得来的,全剧 自然、流利、通畅,绝无滞涩、雕 琢、造作的毛病,达到“清水出英 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不能不 令人叹服。

《西厢记》名句78句,华艳优美,意境如诗

《西厢记》名句78句,华艳优美,意境如诗

《西厢记》名句78句,华艳优美,意境如诗《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所塑造的张⽣、崔莺莺、红娘等艺术形象个性鲜明,歌颂了爱情⾃由的伟⼤主题,对《牡丹亭》、《红楼梦》都影响极⼤。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曲⼦都是⼀⾸美妙的抒情诗。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的⼝,称赞它“曲词警⼈,余⾹满⼝”。

1、花落⽔流红,闲愁万种,⽆语怨东风。

(崔)注:红:指落花。

闲愁:难以⾔喻的愁思。

2、万⾦宝剑藏秋⽔,满马春愁压绣鞍。

(张)注:“万⾦”句是说⾃⼰满腹才学⽽功名未就,有如贵重的宝剑隐藏着四射的光芒。

3、云路鹏程九万⾥,雪窗萤⽕⼆⼗年。

(张)注:“鹏程万⾥”表⽰前程远⼤。

4、⼗年不识君王⾯,始信婵娟解误⼈。

(张)注:婵娟:容貌姿态美好的样⼦,常⽤以代美⼥。

误⼈:指使⼈迷恋⽽耽误功名进取。

5、情已沾了肺腑,意已惹了肝肠。

(红)注:是说五脏六腹都被情意牵动了。

6、郎才⼥貌合相仿。

眉⼉浅淡思张敞,春⾊飘零忆阮郎。

(张)注:合相仿:理当匹配。

仿:即仿佛,相似。

仿佛即相当,彼此般配。

7、翠裙鸳绣⾦莲⼩,红袖鸾销⽟笋长。

(张)注:“翠裙”句意谓绣着鸳鸯的翠裙盖住了⼀双⼩脚。

鸾销:既销鸾,以⾦⾊丝线绣鸾凤。

⽟笋:⽐喻⼥⼦⼿指纤细⽩润。

8、纵然酬得今⽣志,着甚⽀吾此夜长。

(张)注:⽀吾:⽀持,应付。

9、娇羞花解语,温柔⽟有⾹。

注:花解语:会说话的花,⽐喻⼈美如花。

⽟有⾹:话出唐肃宗。

解语花,⽟有⾹⽐喻美⼥。

如宋赵彦端:清肌莹⾻能⾹⽟,艳质英姿解语花。

10、今⽣难得有情⼈,前世烧了断头⾹。

(张)注:断头⾹:即半截的⾹。

11、闲寻⽅丈⾼僧语,闷对西厢皓⽉吟。

(张)12、⼼中⽆限伤⼼事,尽在深深两拜中。

(崔)13、⽉⾊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中⼈?(张)注:溶溶:⽔流动的样⼦,常⽤以形容⽉⾊如⽔。

临:⾯对。

皓魄:⽉或⽉光,此指⽉。

14、兰闺久寂寞,⽆事度芳春;料得⾏吟者,应怜长叹⼈。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赏析•相关推荐西厢记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厢记赏析,以供查阅,快来看看吧!《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

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厢记》,这两部“西厢”一般被人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

要说到王西厢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厢。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

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

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简述西厢记故事

简述西厢记故事

简述西厢记故事《西厢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元代王实甫创作的长篇戏剧,取材自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西厢记》写的是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才子佳人”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几百年。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在文学史上,以“西厢”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长篇小说却是出现在元代。

这部作品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唐代的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

主要内容讲的是:在书生张珙的努力追求下,才貌双全的崔莺莺终于被感动,红娘帮助他们安排了幽会的机会。

最后二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莺莺从小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善解人意。

十五岁那年,她在家乡与红娘指腹为婚。

然而在父母的压迫下,她不得不听从父母之命,许配给郑恒为妻。

这门亲事遭到崔、郑两家的激烈反对,双方闹得不可开交。

无奈之下,双方只好让家长出面调解。

父母同意将莺莺许配给张珙,张珙欣然应允。

但条件是,三年后莺莺必须嫁给他。

张珙回家后向父母提出迎娶莺莺之事,遭到坚决反对。

但张珙非莺莺不娶,两人的爱情终于突破了封建礼教的阻挠,冲破了门第观念的束缚,结为夫妻。

后来张生入京赶考,途经蒲关,遇到匪徒孙飞虎抢夺莺莺。

张生智退了土匪,救出了莺莺,从此莺莺对张生一往情深。

但在圣人的世界里,是容不下一个戏子的。

尽管张生已经和莺莺成婚,圣人依旧拆散了他们。

莺莺十分痛苦,再加上她父母的责骂,终日郁郁寡欢。

但张生对莺莺一往情深,始终如一。

一次,张生奉母命回家省亲,不久又返京赴考。

莺莺与张生依依惜别,赠诗相约“倘修得来生缘,定当立雪度张生”。

《西厢记》这部作品不但语言优美,还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

例如:有位学者认为:莺莺爱上张生是有其必然性的。

在旧社会,她与张生结合,根本不可能超越门第之见,她爱张生,完全是为了追求幸福。

更何况莺莺又是个聪明伶俐、多才多艺的女子,谁见了都会喜欢,她又怎么会不喜欢呢?我最喜欢《长亭送别》这一章,因为这个故事使我深受感动。

故事讲的是崔张分手,张生独自赶路。

走到了长亭,碰到了以前的同窗好友——大公子杜确。

[王实甫西厢记简介]西厢记的简介西厢记简介

[王实甫西厢记简介]西厢记的简介西厢记简介

[王实甫西厢记简介]西厢记的简介西厢记简介《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在中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下面是分享的西厢记的简介西厢记简介。

供大家参考!西厢记的简介西厢记简介作品简介西厢记(5)《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共5本21折5楔子。

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

他一生写作了14部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目录:西厢记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杂剧故事起源沁园⑴景区的东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烟粉作坊,前边有一片斑竹林,当地人叫做竹马林。

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

小迎十岁那年,父亲去烟粉作坊做工,举家搬迁。

于是便跟随小迎的父亲一起前往。

两人经常在斑竹林里逗耍,过家家,拜天地,称公道婆,并在沁园内结识了很多文人过客,如著名的文学家令狐楚,韩愈,白居易,李绛等。

受其熏陶,学习诗文,15岁就以明两经擢第。

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

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

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

元稹曾作《莺莺传》,其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而作者却以借张生之口,反诬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甚至以“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美化张生无耻的行径,故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西厢记故事梗概

西厢记故事梗概

西厢记故事梗概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

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

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

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

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

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

”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

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此致病。

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

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

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

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

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

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

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

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

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概述西厢记故事情节

概述西厢记故事情节

概述西厢记故事情节《西厢记》是明代戏剧家王实甫创作的恋爱剧,被誉为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力图表现自由恋爱的题材,以及讲述男女主角之间的戏剧化冲突和困境,以使人们对封建社会的婚姻观进行思考。

故事以一个男女相爱的故事为起点,男主角张生是一个读书人,在京城中考试落第后准备回家,途中过了一个寺庙,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卧冰求鲤的女子。

张生被她的美貌和决心所打动,故而暗恋她。

女主角杜丽娘是一个寺庙里的女尼,因为她长相俏丽,被尔虞我诈的男尼欺负。

张生为了追求杜丽娘,决定假装殿试状元,骗取皇帝和丞相的称赞,然后迎娶杜丽娘为妻。

张生成功骗取了状元名号,但他的真身不得不和媒人阮嘉仁交涉,该媒人为了协调把张生嫁给别人的事情,张生被迫在阮家居住。

阮家发现张生真正的身份后决定迁怒丽娘,并嫁给别人。

张生得到丽娘的消息后悲伤万分,他在阮家中待不下去,于是独自去找丽娘,开始一连串的冒险行动。

最终,张生潜入丽娘的卧房,二人经过亲密交流后,发现他们两人互相钟情。

张生提议杜丽娘假装疯癫,以逃避被逼婚的厄运。

杜丽娘同意了。

不久,杜丽娘真的被逼婚,张生再度冒险闯入,最终成功救出杜丽娘,并带她逃亡到紫钗亭。

因为他们的行动,皇上知道了这件事情。

皇上对此颇为赞赏,命令张生和杜丽娘再次前去聚会。

然而,杜丽娘害怕被皇上发现自己的才华,以及有可能被皇上草率处置,因此她拒绝了。

在皇上的支持下,杜丽娘决定辞官追随张生,二人共度余生。

整个剧情的主线是张生和杜丽娘的恋爱故事,通过男女主角之间的追逐和麻烦,该剧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对自由恋爱的限制和束缚。

在这个时代,男女主角无法公开表达他们的感情,他们不得不通过社交规则来获得彼此的认可和接近,这样的规则造成了很多阻碍和困难。

《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包含了激动人心的冒险和危险的行动。

通过这样的情节安排,观众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这个恋爱故事背后的主题和意义。

西厢记的作者是谁 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西厢记的作者是谁 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西厢记的作者是谁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

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西厢记》主要内容张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而无计亲近。

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

张生在崔母亲口许婚下,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了危难。

不料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

莺莺心爱张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

崔母觉察迹象,拷问红娘,反被红娘几句话点中要害,勉强答应了婚事,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立即上京应试。

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到京考中状元;而郑恒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赖婚,要莺莺嫁于郑恒。

后张生赶来,郑恒撞死,崔、张完婚。

《西厢记》作者简介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

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西厢记》创作背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后来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

于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开始了杂剧创作。

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把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莺莺写成是博陵郡人。

定州在隋代就称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带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相当广泛。

西厢记故事梗概

西厢记故事梗概

西厢记故事梗概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元曲剧作家王实甫所著的一部传统爱情戏剧。

故事主要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两人之间经历的种种波折和磨难。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经典爱情故事的梗概吧。

故事发生在明朝,贾宝玉是贾家的公子,自小聪明伶俐,却又多愁善感。

他与林黛玉是青梅竹马,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情投意合。

然而,由于家族的原因,两人的爱情并不被外界所认可。

在贾宝玉的家中,有一位名叫王熙凤的女子,她聪明机智,心机深重。

她对贾宝玉展开猛烈的追求,希望能成为贾宝玉的妻子。

然而,贾宝玉心中只有林黛玉,对王熙凤的示好并不以为意。

与此同时,林黛玉的身世也是扑朔迷离。

她实际上是贾家的远房亲戚,由于家族的复杂关系,她并不被当作合格的继承人对待。

因此,她在贾家中备受冷落,与贾宝玉的爱情也备受阻挠。

在种种纷繁复杂的家族关系和婚姻制度的束缚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命运多舛。

他们经历了家族的阻挠、社会的压力,以及自己内心的挣扎。

然而,他们始终坚守着彼此的爱情,不愿向命运低头。

最终,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并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

他们在悲剧的命运中相互依偎,相互慰藉,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贾宝玉因为家族的阴谋而被贬谪,林黛玉也因为伤心过度而病倒,最终离世。

西厢记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它揭示了封建社会下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悲凉。

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王实甫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人情冷暖、命运无常的世界。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爱情传奇,更是对封建社会的深刻剖析,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爱情的伟大和坚贞,也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无情和残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虽然美好,却也需要勇气和坚持,更需要对命运的抗争和挑战。

愿每个人都能像贾宝玉和林黛玉一样,勇敢地去追求真爱,不畏艰难,不惧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 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 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 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 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 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 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 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 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 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 贺。真相大白,郑恒羞 愧难言,含恨自尽,张 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人物形象

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 活的向往。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 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 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 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 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 亲的不满。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 更加倾向、爱慕张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 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 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 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 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 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 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 理责备了张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 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 心理。
《王西厢》
《王西厢》为元代王实甫所写《崔莺莺待月 西厢记》,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西厢记》。 王实甫《西厢记》与《董西厢》大体相同, 为了表现新的主题思想,又作了很大改变, 人物性格更细致完美。


王实甫,大都人,《录鬼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 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据此推断他大约与关汉 卿同时或稍后。天一阁本《录鬼簿》说他名德信, 其他可靠的生平资料就很少。 从贾仲明对他的吊词来看,他似乎是混迹于教 坊勾栏的一个风流落拓的文人,“作词章风韵美, 士林中等辈伏低”,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 王实甫的剧作,见于载录的有十三种。现存的除 《西厢记》外,尚有《丽春堂》,写金章宗时丞相 完颜乐善仕途沉浮的故事;《破窑记》,写吕蒙正 始贫终富过程中与刘月娥的曲折的婚姻,成就都不 大。另外,《贩茶船》和《芙蓉亭》二剧各存一折 曲文。他可以说是以一部《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所作吊词)。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以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 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 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寰红娘安排 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 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 日不见莺莺,张生害 了相思病,趁红娘探 病之机,托她捎信给 莺莺,莺莺回信约张 生月下相会。
《董西厢》长亭送别
蟾宫客,赴帝阙,相送临郊野。恰俺与莺 莺,鸳帏暂相守,被功名使人离缺。好缘 业!空悒怏,频嗟叹,不忍轻离别。早是 恁凄凄凉凉,受烦恼,那堪 值暮秋时节! 雨儿乍歇,向晚风如漂冽,那闻得衰柳蝉 鸣凄切!未知今日别后,何时重见 也。衫 袖上盈盈,揾泪不绝。幽恨眉峰暗结。好 难割舍,纵有千种风情,何处说?莫道男 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 中血!
张生在剧中是一个才华出众、情真意专的志诚种,一见了莺莺, 就忘记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热烈、大胆的方 式和真诚的努力,来获取莺莺的爱情。他不管人家是否对他有 意,先自报家门: 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 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取妻。 他继续问红娘: “敢问小姐常出来么?”如果说前面的自报家门已经很贸然, 那么,这一问,就更不得体了。接着在夜吟、请兵、琴挑、甚 至身染沉疴的过程中,都展示了他对莺莺的痴心,以及忠贞。 作者十分注意突出他“志诚”的一面,他一接到莺莺的诗简, 马上喜上眉梢,顾不得细察诗意,也不管是否有诈,半夜逾墙 去赴约,结果遭到莺莺的呵斥,约会也砸了锅。在“赖婚”一 场,开头张生以为老夫人会将莺莺许配给他,兴高采烈地等着 作新郎,没想到老夫人出尔反尔,坚持赖婚,坚决不同意将莺 莺许配给他时,他甚至跪在红娘的面前,声称如果得不到莺莺, 他就要悬梁自尽。正是他的这种执着和志诚,最终打动了莺莺, 两人终于私下结合。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 “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 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 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 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 “压寨夫人”,危急之中夫 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 只要能杀退贼军就将小姐许 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 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 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 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 稳住孙飞虎,然后让惠明和 尚下山给杜确送信,三日后, 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 虎。
西 厢 记
王 实 甫
故事起源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 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 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 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 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 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
《董西厢》
《董西厢》是金章宗时的董解元 所作《西厢记诸宫调》 的 简称。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 称叙事的说唱文学。 它与《莺莺传》的 不同之处在于,它改变了矛盾冲突的性 质。在唐宋时代,故事的矛盾冲 突是在青年男女之间展开 的,是莺莺向往、追求爱情,与张生变心薄情 之间的纠葛; 在《董西厢》里却发展为争取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同封建 家长之间的斗争。在《莺莺传》里,莺莺的母亲老夫人是 一个对事态的 发展没什么影响的人物,在《董西厢》里却 成了掌握女儿命运、干涉莺 莺婚姻自由的封建家长,成了 矛盾斗争的一方。故事情节围绕莺莺张生 争取自主婚姻、 老夫人千方百计进行干涉阻挡来展开。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 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 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 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 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 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 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 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 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 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 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 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 即生爱慕之情。
红娘是《西厢记》中一个社会地位卑贱,却光彩四射的人物, 她冷眼旁观,很清楚老夫人为维护“相国家谱”,决不允许 张生和莺莺的结合,所以她最初并不想帮助张、崔二人。但 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她逐渐为崔张之间真挚的感情打动, 也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转而积极地为他们传递书 信、出谋划策。她批评张生是“银样蜡枪头”,居然揣摸不 透莺莺的心事;她也批评莺莺的心口不一,明明思念张生, 在人前却一点也不流露;对老夫人,她更加勇敢机智地进行 反击,为崔、张二人辩护,使老夫人理屈辞穷,不得不答应 了二人婚事。最巧妙的是,她反击老夫人的,恰恰是老夫人 要维护的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如《拷红》中,她先把张生 和莺莺的私情告诉了老夫人,然后对老夫人说:“目下老夫 人若不惜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日后张生名垂天下, 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 严之罪。”这几句话,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老 夫人也只好默认了张生和莺莺的婚事。
老夫人无奈,告 诉张生如果想娶 莺莺小姐,必须 进京赶考取得功 名方可。莺莺小 姐在十里长亭摆 下筵席为张生送 行,她再三叮嘱 张生休要“停妻 再娶妻”,休要 “一去鱼雁无消 息”。
长亭送别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 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 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 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 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 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 里,且 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 心内成灰。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 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 来闷把 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 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疑隔 迎待 是墙 风月 玉花 户西 人影 半厢 来动 开下 。, 。,
翻红约生夜 墙娘,如晚 而的当时, 入面着赴张
愈使不流怪墙莺 发张见,他而莺 严生他发行入见 重病,警为,他 情致再下反翻
生亡莺 房”莺 中,见 与借张 他探生 幽病病 会得 名“ ,不 到久 张将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 日子神情晃惚,言 语不清,行为古怪, 便怀疑他与张生有 越轨行为。于是叫 来红娘逼问,红娘 无奈,只得如实说 来。红娘向老夫人 替小姐和张生求情, 并说这不是张生、 小姐和红娘的罪过, 而是老夫人的过错, 老夫人不该言而不 信,让张生与小姐 兄妹相称。
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 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途中因 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 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 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 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张珙本是西洛人,是前礼部尚 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 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 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 是住了下来。听说这里有座普救寺, 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张生在游普救寺时与暂寓寺中的 莺莺相遇。莺莺的美貌使张生爱慕得 如痴如狂。自此后,无心进取功名, 在寺中借厢房住 下,开始了对莺莺 的追求。
老夫人是剧中封建家长的代表,是崔、张、红娘的对立面。她 虚伪、奸诈、狠毒,但又脆弱。她表面上爱女儿,实质上爱的是 “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的“相国家谱”。因此在行动和精神 上都严格地约束着莺莺,连“黄莺儿作对”“粉蝶儿成双”的自 然景色,都不让莺莺看见。怕引起“春心荡”。在孙飞虎兵围普 救寺时,她信誓旦旦,要将莺莺许给解围退兵的人,可是张生退 兵之后,她马上反悔,并且假惺惺地要崔、张以兄妹相称,并许 张生以金帛,理由是崔家不招白衣秀士。为了“相国家规”,她 全然不顾崔、张二人的感情和幸福。在这里老夫人的虚伪、狡猾 暴露无遗。她的“慈母”的面目后面,掩盖的是冷冰冷的封建家 族的利益。但她其实又很脆弱,在《拷红》一折中,被地位卑下 的婢女红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后,不得不认识到:“这小 贱人也道的是,我不合养了这不肖之女,待经官呵,玷辱家门, 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吧!”一个封建势 力的顽固堡垒,被小小的红娘轻易地攻克了,这不是充分说明了 封建力量外强中干的本质吗?当然,封建家长是不会善罢干休的, 老夫人逼张生赴考和最后赖婚的情节,进一步完善了她的形象: 虚伪、狡诈、顽固、狠毒、脆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