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过程

合集下载

简述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

简述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

简述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引言德育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具有良好品德的发展。

本文将简要探讨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并分析其内在机制。

规律一:模仿阶段在德育过程中,学生首先处于模仿阶段。

他们在观察、模仿他人行为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会将教师和家长作为榜样,从他们身上学习道德行为,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品德观。

规律二:认知阶段随着学生的成长,进入了认知阶段。

他们开始思考和理解道德问题,并通过认知活动与他人互动,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内化。

在这一阶段,学校的德育课程、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价值判断和道德意识的能力。

规律三:冲突阶段学生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道德冲突,这是道德发展的关键节点之一。

在冲突中,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来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决策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的能力,以及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规律四:内化阶段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学生逐渐将道德规范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并形成一定的品德习惯。

他们不再需要外界的明确规定和监管,而是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准则并表现出良好的品德行为。

这一阶段的学生在道德领域的成就主要取决于其内在的自我约束和自觉性。

规律五:持续发展阶段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品德会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持续发展阶段的关键在于提供持续的德育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机会,促进其不断成长。

结论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表明,在适宜的德育环境下,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模仿、认知、冲突、内化和持续发展是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和规律。

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品德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2)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3)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4)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的顺序进行。

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

应当指出,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5)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而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

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的责任在于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没有活动就没有交往。

第四章-2:德育的过程

第四章-2:德育的过程
• 1、遗传决定论 • 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是由先天的生物遗传因素决定的。 认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延迟或者加速先天遗传 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 •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莱·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 的教育。 • 此观点否定了环境对人的影响,贬低了教育的作用
• 2、环境决定论 •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环境决定的。 • 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 动性的作用,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产物。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 际的矛盾
• 主要矛盾 • 这一矛盾最终需要通过将德育目标转化为 德育内容与方法等中介环节而加以解决。 • 目标的设置要在最近发展区之内。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效果不佳
四、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机制
(一)历史上关于品德形成与发展机制的 观点
小学德育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 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成长的价值 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 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的 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
• 1、计划性与正面性 • 2、复杂性与多端性 • 3、引导性与整合性
1、计划性与正面性
• 计划性——学校德育与一般社会影响的区别 • 正面性:德育价值的正面性和德育方式的正 面性
2、外化机制
• 把内化了的思想观点、道德信念自主地转 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 1、学校道德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 矛盾 • 2、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现有道德发展实际的 矛盾 • 3、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 间的矛盾
学校道德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 矛盾
• 这是道德教育系统之外的社会价值环境和学校德育 价值系统的矛盾 • 它的主要表现为同质矛盾和异质矛盾。 • 同质矛盾:社会正面价值观、影响与学校德育之间 的矛盾。 • 这是解决制定什么样的德育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德 育内容的问题。 • 异质矛盾:与学校德育价值观念相冲突的社会价值 观念与学校德育之间的矛盾。在多元社会表现得尤 为突出。

第二节 德育过程

第二节 德育过程

2、社会活动与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德育过程中活动与交往的特点: 具有引导性和组织性、不脱离学生学习和主要交往对象 的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情 感、行为科学发展的过程,具有侧重性和同 时性。
道德认知——基础——晓之以理 道德情感——激励和调节——动之以情 道德意志——调节——持之以恒 道德行为——关键——导之以行 侧重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选择德育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实现德育目的、完成德育任务、实 施德育内容的具体活动渠道和场所。
1、课程。
小学德育课程
初中德育课程
高等院校德育课程
2、团队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横向德育团队的团结协作、引领示范作用,基础 部在三月份组织各班班干部,开展了以加强常规管理为基础, 突出班级团队联动为特点的班级团队活动。 本次活动分为“指挥盲人越障碍”“引导盲人捡瓶子”“背着 盲人飞一会”三个环节。各班代表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感 受着团队协作的力量,选手们紧密配合,抢分夺秒争创佳绩。 最终,1103班的团队依靠默契的配合,在本次比赛中脱颖而出, 创出本次比赛的最佳成绩,成为11级的冠军。同时,12级、13 级的同学也不甘示弱,1203和1306班分别夺得12级、13级冠 军。 活动中,各团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平台进行交流, 完美的发挥了团队整体的综合作用,为推动班级团队文化建设 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 爱祖国 爱人民 爱劳动 爱科学 爱社会主义
3、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4、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或宇宙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 法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 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第一章德育概述、德育过程

第一章德育概述、德育过程

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能够为理想的实现不懈努力,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理想教育包括 ①生活理想 ②职业理想 ③社会理想 注意: ①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式教育 ②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德育的任务



德育任务
①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③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①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相对区分开来 ②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④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层次性
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处理自己与集体的关系时,要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开展集体教育,要注意:
德育的功能、意义

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了基础 (三)德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四)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①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④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德育过程原则的口诀

德育过程原则的口诀

德育过程原则的口诀德育过程原则的口诀:循序渐进、注重实践、问题导向、因材施教、全员参与、终身学习。

德育过程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有序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六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德育工作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有目的的过程。

循序渐进的原则意味着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的目标要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要具体可行,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二、注重实践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将道德理念付诸实践。

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增强道德修养。

德育工作要贴近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

三、问题导向德育工作要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德育工作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四、因材施教德育工作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德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五、全员参与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还需要全员参与。

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德育的责任。

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家长要积极参与,社会要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

六、终身学习德育工作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

德育不仅仅是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事情,更是贯穿一生的过程。

学生在学校期间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有道德修养的公民;而在社会中,要不断学习和磨砺,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德育过程原则的口诀:循序渐进、注重实践、问题导向、因材施教、全员参与、终身学习,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够实现德育工作的目标,培养出有道德情操和道德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第四章 小学德育过程

第四章 小学德育过程

三、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1、内化机制 :个体对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 道德的认同、筛选、接纳,并且纳入到自己的 思想品德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观点、信念, 支配、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成为一 种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2、外化机制把已经内化了的思想观点、道德 信念自主地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 的外化包括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意志的 增强和道德习惯的养成
1.德育影响与环境影响(一般社会影响)
有明确的目的性
一般说是积极的影 响,不排斥有时产 生负效应
无明确目的性 有积极的影响 也有消极的影 响 不可控的,非 正式的 影响因素极其 广泛
可控制的、正式 的 影响因素相对地 较少
2.德育过程与其它教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过程
它们有密切的联系,同属于教育过程。 明显的区别在于其基本任务各有侧重。
“日照香炉烤鸭店,有只烤鸭挂窗前。口水留下三千 尺,一摸口袋没有钱。” “祝你一路顺风,半路掉坑,两腿一蹬,壮烈牺 牲!” “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 社会,有的吃,有的穿,还有美女陪着睡!” “今天的阳光多么灿烂,我们的学校破破烂烂,一 百个同学,九十九个笨蛋;十个老师,九个土蛋; 两个校长,一个杀人犯。” “人在教室心在外,读书不如谈恋爱。老师怒问为 什么,为了子孙下一代。”
4.改革并加强课堂德育教学的成效,同时使之与 日常性、经常性的德育工作结合起来 学校的德育过程,其实施的途径、手段、中介 是多种多样的,影响学校德育过程的外部环境 因素及学校自身的环境因素也是多元的,但课 堂道德教学仍然是学校德育过程不能弱化的主 渠道。 单纯的课堂道德教学对学生的道德发展的影响 又是有限度的,因而,就必须将德育过程与学 校日常性、经常性的道德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与整个学校生活的道德熏陶结合起来。 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效绝不可能指望仅通过每周 几节德育课就能获得,而是流淌于整个教育生 活的全过程。

德育过程名词解释教育学

德育过程名词解释教育学

德育过程名词解释教育学
德育过程是指在教育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德育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德育目标:明确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使其成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2. 德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心理素质。

3. 德育方法: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教育活动,如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等,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

4. 德育评价:通过考核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评价德育工作的效果,并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

德育过程是教育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德育过程的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和社会参与打下坚实的基础。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

德育影响过程与环境影响过程
1、有明确目的性,具 有自觉性 2、一般说是积极的影 响,不排斥有时产生 负效应 3、可控制的、正式的 4、影响因素相对地较 少,较为单纯 1、无明确目的性,带 有自发性 2、有积极的影响,也 有消极的影响 3、不可控的,非正式 的 4、影响因素极其广泛 而具复杂性
归纳:
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 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 动过程。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1、思想品德教育是教 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 属于教育活动范畴,是 社会现象 2、是从外部对受教育 施加影响的过程 3、是受教育者与外界 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 程 1、思想品德是人的精 神素质的组成部分,其 形成是属于人的素质发 展的范畴,是个体现象 2、是在外部影响作用 下,道德主体内部自己 运动或自主构建的过程 3、是道德主体与外界 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 程
两类德育过程模式述评
7、重复该行动 特点:道德价值的学习者是活动的主角

代表:科尔伯格、“两难故事德育过程” 两难故事的教学过程: 1、面对一个两难问题; 2、陈述对一个假设的见解; 3、检验推理; 4、反思个人见解 缺点:过分强调价值及其掌握的个人相对性,价值引导 的重要性估计不足
德育过程的矛盾
2、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两个维度: (1)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2)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解决:将德育目标转化为德育内容与方法等中介环节 从而实现这一目标 3、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原因: (1)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缺乏紧密的联系; (2)学生缺乏道德行动的策略训练因而行动乏力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德育过程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德育过程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德育过程一、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1.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通常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和其他相关的学前阶段教育,旨在帮助幼儿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2. 德育德育是指培养人的品德、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教育过程,旨在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学前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方法,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品德观念。

德育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营造学前教育环境是德育过程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通过营造积极、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可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氛围,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行为。

2. 观察与引导教师需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例如,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表扬或批评,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选择。

3. 教学活动德育过程中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幼儿道德意识和品德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教学活动,如道德讲故事、道德游戏等,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团结友爱、守规矩的习惯。

4. 榜样引领教师和家长作为幼儿的榜样,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他们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幼儿的道德发展,因此,榜样引领是德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5. 合作教育德育过程也需要与家长、社会等多方合作,共同为幼儿的道德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

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形成良好的德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结语德育过程是学前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德育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品德、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下一代。

希望在学前教育的实践中,能够更加重视德育过程,努力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幼儿,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1)要注意全面性(统一性)德育过程具有统一性。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道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又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道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协调发展。

(2)要注意多端性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也可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

但是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有:(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最终形成。

2.活动和交往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de)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de)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de)过程,而学生(de)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de)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de);2)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de)各种道德(de)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de)爱憎、好恶(de)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一定(de)道德目(de)和道德行为所作出(de)自觉(de)坚持不懈(de)努力.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de)道德认识、情感、意志(de)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de)反应.3)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de),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de).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4)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de)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de)顺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应当指出,学生(de)品德(de)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5)由于知、情、意、行(de)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德发展(de)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de)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de)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de)基础和源泉.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de)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de),也是不人脑固有(de),而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de)结果.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de)心理构成要素,它(de)形成与发展和人(de)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de)实践活动.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de)人,有活动和交往(de)需要,随着年龄(de)增长,他(de)活动和交往(de)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de)责任在于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没有活动就没有交往.2)德育过程中(de)活动与交往是教育者(de)目(de)、有计划地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de)规律来组织和指导(de),是一种教育性活动与交往,它不同于其他(de)社会活动,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教育性.这种教育性,即它(de)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过程(de)活动与交往是在教育者(de)指导下展开(de),是服从并服务于德育目标(de),具有明确(de)目(de)性与组织性,而不是盲目(de)、自发(de);第二、德育过程中(de)活动与交往(de)内容与形式主要是德育实践中(de)活动与交往,有其特定(de)范围,而不是一般(de)广泛(de)社会活动与交往.第三,学校德育过程中(de)活动与交往是依据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de)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起来(de),是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de)形成(de),因而具有很强(de)科学性和有效性.3)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一是德育过程必须适应社会实践(de)客观状况和客观要求;二是德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实际地履行一定(de)社会道德义务;三是学生是否形成良好(de)道德品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衡量和检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de)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1)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de)实际情况,对他不断提出合理(de)要求,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不断地向教育者所期望(de)方向发展(de)过程,是教育者(de)教育和受教育者(de)自我教育相互作用、矛盾统一(de)过程.2)事实上,学生思想品德(de)达成过程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de)结果.内部矛盾主要是教育者(de)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思想道德水平之间(de)矛盾.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上(de)矛盾有不同(de)类型.其中,首要(de)、最主要(de)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需要与原有品德水平之间(de)矛盾.其次,还有知与不知(de)矛盾,最后是正确与错误(de)矛盾.3)德育过程中,分清不同(de)矛盾对德育工作(de)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同(de)矛盾,采取不同(de)措施,做到德育措施(de)有(de)放矢.4)学生品德正是在为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德内部矛盾与斗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de),因此要推动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向着德育目标(de)方向发展,就必须发挥道德成长主体——学生自身(de)积极主动性.5)在德育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自觉教育能力,培养他们(de)知、情、意、行,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de)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德育过程是长期有不断提高(de)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1)学生思想品德(de)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de),而长期反复教育(de)结果.这种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de)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de). 2)学生任何一种优良品德(de)养成或不良品德(de)矫正者是期、反复、不断深化(de)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de)结果.3)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逐步提高(de)过程.因此德育过程必须反复抓,抓反复.2、中学教学过程(de)基本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引导和组织作用,因为:A)教师(de)主导作用是由职责决定(de);B)教师(de)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de)学习质量;C)教师(de)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de)主动性和积极性(de)发挥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因为受教育者是具有主观意志和意识(de)人,他们是发展(de)人、独特(de)人、具有独立意识(de)人,他们具有主动性,他们(de)学习具有选择性,因此,受教育者不仅以其自身(de)发展规律规定着教育者(de)活动,而且学以自身(de)意识、意志作用于教育者,同时,受教育者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各种思想情绪,也在一定程度影响着教育者.从这个意义说,受教育者既是教育(de)客体,也是教育(de)主体.3)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A)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de)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de)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B)片面强调学生(de)学习主动性,忽视教师(de)主导作用,往往使学生(de)学习陷入盲目探索,只能获得一些零散(de)实用知识,而学不到系统(de)科学知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de)基础;2)发展智力是深入掌握知识(de)必要条件;3)强调知识和智力(de)统一,并不排斥再者(de)差异;4)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de)条件;带有规律性知识以及教师具有启发意义(de)讲授,才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智力;5)教学中防止两种倾向.A)反对教学中只抓知识教育、忽视智力发展(de)做法,B)也不主张脱离教材,另搞一套去发展智力,C)我们强调知识教育与智力(de)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辩证统一规律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D)教学(de)教育性,是实现教育目(de)(de)客观要求;E)教学(de)教育性,是教材内容(de)必然反映;F)教育(de)教育性,是教师本身思想修养(de)必然体现;2)知识和思想品德(de)联系:G)知识和思想品德二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一定(de)知识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de)基础,而思想品德(de)提高,也会对学习知识产生一定(de)影响,可以说在学习知识方面,思想品德起动力作用,它会影响人们学习知识(de)质量.H)当然一个人知识水平越高,思想水平不一定就越高,因为二者毕竟是两个概念、两个系统,存在着许多差别.3)教学中坚持教育性,应防止两种倾向I)一种只注重知识(de)教学,不注意挖掘教材中(de)教材因素,使教学作用流于盲目和自发,甚至放过思想教育(de)良机;J)另一种是所学知识内容本身没有思想性却牵强附会地进行思想教育,甚至脱离知识(de)教学,另搞一套进行思想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脱离教育内容,流于空洞与虚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1)学生认识(de)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K)人在认识世界(de)过程中,首先应不断地借助于语言和文字,以间接经验(de)方式获得他人(de)经验,汲取书本(de)知识,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地发明和创造.以间接经验为主,是人类个体(de)认识规律,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L)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de)一条认识世界(de)捷径.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de)直接经验为基础;M)虽然个体(de)知识(de)获得通过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方式,但就知识本身而言,任何知识都来源于人类(de)经验、感性认识,然后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通过实践检验所获得(de)理性认识.N)在学习书本知识过程中,对于学习难以理解(de)、较抽象(de)理性知识,必须让学生以直接经验作为理解知识(de)桥梁. 3)中学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O)一种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产生(de)偏向,重视书本知识(de)传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不注重给学生感性认识,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一定(de)实际活动,独立操作去积累经验、探取知识,未能所书本知识和学生(de)直接经验很好结合起来.P)另一种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de)偏向,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经验(de)积累,注重从做中学,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而忽视书本知识(de)学习和教师(de)系统传授,使学生认识(de)发展流于自发状态,结果学生往往难以掌握系统(de)科学文化知识.。

德育基本规律

德育基本规律

德育基本规律
德育基本规律是指德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的,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起作用。

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德育过程就是要把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统一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上。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长期积累和沉淀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四大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大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大规律
德育的四个基本规律是: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少年儿童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

第八章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展开、运行和发展流程,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一德育过程的特点事物的特点,总是在与特定的他事物相比较之下界定的.德育过程与一般社会环境影响相比,德育过程的特点表现在计划性和正面性两个方面. 德育过程与一般社会环境影响的关系1、学校德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德育影响是环境影响中起主导作用的部分.2、区别在于学校德育影响是有计划、可调控、积极的正面影响;环境影响是自发的、难以调控的、矛盾的影响.计划性:指学校德育影响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可调控的有序影响过程.正面性:指德育价值的正面性与德育方式的正面性;同时,包括培养学生对负面的道德影响的分析、批判、抵制能力在内.德育过程与其他教育过程的关系1、德育过程与智育(美育、体育等)过程同属于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2、智育的主要途径教学过程也有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3、德育过程也有知识教学的内容,知是学生品德发展形成的基础.4、区别在于其基本任务各有侧重,从而表现为德育过程的复杂性与多端性.德育过程的特点2德育过程主要任务所具有的主观色彩,反复、多变、不稳定的特性,决定了德育过程相对于其他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多端性指道德教育过程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何一个心理环节开始.德育过程与个体品德发展过程的关系1、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不能互相代替.2、两者的关系是教育活动与个体素质发展的关系.3、个体品德的发展、形成主要是在德育过程中实现的.4、个体品德发展过程是德育过程的组成部分.5、离开了个体品德发展过程,德育过程也失去了基础.德育过程的特点3引导性与整合性:将道德教育与个体品德发展过程本身相比较,我们认为:“道德价值引导”存在与否乃是德育过程与个体品德发展过程的区别。

其引导性特征,恰恰反映了德育过程中教师主体性地位的应然与实然.德育过程是教与学双方的“双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的统一。

这也正是德育过程“整合性”的特征。

就是说道德教育过程实际上应当是师生双方或多方精神交往关系的整合、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过程的统一。

简述德育的基本过程

简述德育的基本过程

简述德育的基本过程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教育过程。

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成为有德行、有责任感的公民。

德育的基本过程包括培养价值观、提高道德意识、塑造良好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四个阶段。

培养价值观是德育的关键环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是判断行为是好是坏、是美是丑的准则。

学校应当通过教育活动,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讲授伦理道德课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现实和重要价值,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提高道德意识是德育的重要环节。

道德意识是个体对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学校应当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到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讨论道德案例、开展道德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思考和分析不同道德情境下的应对方式,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塑造良好品质是德育的关键环节。

良好品质是指个体具备的积极、健康的个性特点和行为习惯。

学校应当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勤奋好学等良好品质。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班级活动、设立榜样模范等方式,激励学生向优秀品质看齐,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习惯。

规范行为是德育的重要环节。

行为规范是对于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应当遵守的标准和要求。

学校应当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校规校纪等行为规范,培养他们自觉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校规校纪、开展规范行为教育等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边界,培养他们遵循规则和秩序的能力。

德育的基本过程包括培养价值观、提高道德意识、塑造良好品质和规范行为的四个阶段。

学校应当通过教育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德育工作,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格,使他们成为有德行、有责任感的公民。

这不仅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具有积极影响。

德育过程名词解释教育学

德育过程名词解释教育学

德育过程名词解释教育学
定义:
德育过程是指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和教育手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品行习惯和社会责任感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道德教育。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涉及到教育的理论、实践以及教育方法的研究。

教育学通过对教育活动、教育机构和教育政策的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实践教育。

德育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学校教育:德育过程主要发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学校承担着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责任。

•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德育过程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如道德讲座、实践活动等。

•教育手段:德育过程中使用了各种教育手段,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

•道德品质、品行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德育过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良好的品行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示例:
例如,在德育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道德讲座,邀请专家分享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德育过程的基本环节

德育过程的基本环节

德育过程的基本环节
德育过程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目标设定:确定培养学生哪些德育素养和品质,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

2. 阐释教育:通过教学、讲解和解答学生问题等形式,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并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和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感受体验:通过实践活动、参观考察、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到道德问题的存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感受。

4. 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活动,如班会、心理辅导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审美能力。

5. 实践养成: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投入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使道德观念与实际行为相一致。

6. 评价反馈:对学生的德育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激励优秀,指导不足,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

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和作用,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德育过程,帮助学生逐步培养和增强自身的德育素养。

简述德育过程的操作

简述德育过程的操作

简述德育过程的操作德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一直被视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德育过程中的操作包括哪些内容呢?一、明确德育目标德育过程的第一步是明确德育的目标。

学校应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明确的德育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

二、制定德育计划在明确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学校需要制定德育计划。

德育计划应该包括德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的安排。

德育活动可以包括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德育讲座、举办德育实践活动等。

三、构建德育环境德育过程需要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学校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师生的道德教育培训,提高师生的道德素质。

四、开展德育教育德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开展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开设德育课程、组织德育活动、制定德育评价制度等。

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思维和道德行为。

五、加强德育评价德育过程中需要进行德育评价。

评价可以帮助学校了解学生的德育水平,及时调整德育工作。

学校可以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进行德育评价。

评价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

六、建立德育长效机制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需要建立德育长效机制。

学校可以制定德育规章制度,加强德育管理,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同时,学校还应该与家庭和社会进行紧密合作,形成德育合力。

德育过程中的操作包括明确德育目标、制定德育计划、构建德育环境、开展德育教育、加强德育评价和建立德育长效机制等。

通过这些操作,学校可以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

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

在掌握道德知识基础上,可以对某些道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道德判断。

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它表现为:在确定道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道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

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餐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2 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3.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的顺序进行。

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

应当指出,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
4.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惰、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