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弟子问仁
孔子交友择友的标准是什么
孔子交友择友的标准是什么关于孔子交友的原则在孔子的名言中有所体现,那孔子交友的标准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交友的标准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交友的标准是什么1、仁义。
孔子以“义”作为行为的准则。
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孔子说:“君子于义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
(《卫灵公》)仁为“义之本”,义为“仁之节”。
(见《礼记·礼运》)“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致爱恭谨谓之礼。
”(《韩诗外传》)仁与义不可分割。
《论语》中载有孔子待友的言行。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乎殡。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有朋友将死,无处可归,孔子迎之人家,慨然道:“病了在我这儿寄居,死了在我这儿停柩吧!”对朋友可谓尽心竭力,仁至义尽,决非后世任侠好义者可比,朋友间有通财之义,故虽赠车马之重也可不拜,然而对于馈赠的祭肉则必拜,这是孔子尊重朋友的祖考,以示同于己亲之表现。
孔子把仁义作为处世的价值取向,与友相交注重其人格价值与精神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对于“志于道,而耻上恶衣恶食者”,孔子抱“未足与议”的轻蔑态度。
他认为:“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得利之心常常会摧毁某些人求道守义之志。
与人交友也同样不能利欲熏心,或为得利而丧失原则,或为利己而损害他人,朋友之间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也不唯唯诺诺,而是“切切偲偲”,存责善之义。
2、忠信“子以四教:文、钎、忠、信”(《述而》)忠信指人诚实无欺,尽心竭力的心态,被孔子视为立身之本,一再强调为人要“主忠信”(《子罕》)孔子把“信”看作立身之本,“民无信不立”,强调“信”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軏?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人类社会虽有法律契约与道德礼俗的指导约束,但人与人之间若互不信任,则一切人事都无法推进。
若使人信己,己必有先信,居心行事诚实无欺,言而有信,曾子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君子“日三省乎己”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夏也认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学而》)。
教者(古语)
幼学·家教●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礼记·大学》儒家主张的治国,齐家,是有密切关系的两件事,一个人的家教不好,而又能教人的,没有这回事。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
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妇女怀胎三月,出居别的地方,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胡乱的东西,说话、饮食用礼义来节制。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
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
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
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起:开始●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居身:对自身生活行为的操守。
义方:道义和思想行为的一定标准。
●爱子教之以义方.《左传·隐公三年》慈爱子女,要教育他们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
孔子弟子问仁的句子
孔子弟子问仁的句子
1. 子贡问孔子啥是仁呀?就好比你问朋友啥是真正的友谊一样。
比如子贡会问:“老师,怎么才能做到仁呢?”
2. 子张也来问仁啦,这就像我们好奇一个超级神秘的东西似的。
子张问孔子:“咋样才算是仁呢?”
3. 颜回问仁,哎呀,那感觉就像我们急切地想知道人生的真谛一样!颜回会说:“夫子,仁到底是什么呀?”
4. 子路也来问仁了,这多像我们追着大人问问题呀!子路大大咧咧地问:“老师,仁是啥玩意嘛?”
5. 冉有问仁,就如同我们对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充满疑惑。
冉有会问孔子:“先生,那仁该怎么去追求呢?”
6. 宰我问仁,这和我们有时候打破砂锅问到底一样。
宰我会问:“老师,仁有啥具体表现呀?”
7. 樊迟问仁,就好像我们对一个很难懂的东西穷追不舍。
樊迟问孔子:“夫子,仁要咋做到呢?”
8. 有若问仁,这就跟我们对一个关键的东西特别想搞清楚似的。
有若会问:“老师,仁到底意味着啥呀?”
9. 公西华问仁,多像我们对一个神秘的话题充满兴趣啊!公西华问孔子:“老师,仁该怎么理解呢?”
10. 司马牛问仁,这简直就和我们对一个似懂非懂的东西非要弄明白一样。
司马牛会问:“老师,仁是啥呀?”
我觉得孔子弟子们问仁的这些句子都特别有意思,能让我们看到他们对仁的追求和思考,也能让我们反思自己对于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探索。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
《论语》选读背诵段落译注评析1、弟子问仁(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注释】(1)施:旧读shì,动词(2)众:指众人(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5)夫:句首发语词(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4)事:从事,照着去做(3)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3)事:从事,照着去做【评析】]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2、立身处世(4)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注释】(1)有:同“又”(2)立:站得住的意思(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5)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注释】(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评析】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注释】(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8)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注释】(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评析】“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及确定(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评析】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3、发愤进取(10)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评析】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1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评析】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12)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注释】(1)粪土:腐土、脏土(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评析】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13)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注释】(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评析】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14)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注释】(1)篑:音kuì,土筐【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评析】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4、知其不可为而为之(15)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注释】(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5、君子三戒(16)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评析】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17)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18)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评析】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6、乐在其中(1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释】(1)就:靠近、看齐(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3)正:匡正、端正【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评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评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22)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释】(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7、行己有耻(23)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注释】(1)足恭:一说是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另一说是过分恭敬这里采用后说&(2)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是《左传》一书的作者【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评析】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这在《学而》篇中已经提及他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24)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注释】(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2)夫:语气词,相当于“吧”(3)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4)与:在一起的意思(5)暴虎: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6)冯河:无船而徒步过河(7)临事不惧:惧是谨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慎【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评析】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2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1)——昔者吾友(2)尝从事于斯矣”&【注释】(1)校:音jiào,同较,计较(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译文】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评析】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26)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注释】(1)见:音xiàn,同现。
《论语》1、2单元基础阅读译文
翠英中学高一语文学习资料·《论语》·基本阅读一、弟子问仁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对民众进行施予和救济,这人怎么样?可称得上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所谓仁德之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就要使别人也站得住;要想自己行得通,就要使别人也行得通。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喻,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2、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克:约束、抑制复:践行、恢复为:是归:称许、赞许由:靠目:条目、详情敏:愚钝事:从事、实行斯:这【译文】颜渊请教“仁”的问题。
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归顺于仁了。
要做到仁,完全要靠自己,哪能靠别人呢?”颜渊说:“请问实践仁的细则是怎样的?”孔子说:“不合礼的不要看,不合礼的不要听,不合礼的不要说,不合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但请让我也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3、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二、【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出门像会见贵宾一样,使唤百姓就像承办重大祭祀一样庄重严肃。
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邦国做官无所怨恨;在卿大夫的封地里做官也无所怨恨。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愿意照您的话去做。
”三、二、立身处世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张问仁原文及翻译
子张问仁原文及翻译子张问仁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是: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翻译是,子张向孔子请教何为仁道。
孔子说:“能行五事于天下,便可称之为仁了。
”子张说:“请问是哪五种事呢?”孔子说:“恭、宽、信、敏、惠。
恭敬则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戴,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愿意倚仗于你,敏行则易见成效,施惠于人就能够使人愿意为你所用。
”朱熹对于本章有这样的注释“行是五者,则心存而理得矣。
于天下,言无适而不然,犹所谓虽之夷狄不可弃者。
五者之目,盖因子张所不足而言耳。
”要做好这五件事,存心向善是关键,只有这样行此五件事自然顺理成章。
于天下任何地方,这种说法都是适用的,哪怕是到了夷狄也不可放弃一样。
正如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朱熹还认为本章孔子说这五条的具体内容,应该是针对子张的缺点而言。
我觉得这种解读不对,从孔子对子张的评价看,子张是有点“性情偏激”,但是如果说恭、宽、信、敏、惠都是子张的缺点,那基本上就是一无是处了,还怎么位列孔门十二哲呢?所以我认为孔子应该是通过回答子张的问题,将总结、汇总以后的内容进行了传授,也就是说恭、宽、信、敏、惠应该是孔子总结自己教学主旨后,认为仁者应该达到的五个方面。
后世学者多认为此章疑点太多,不论是与前后章的文体差异,还是用“孔子曰”对于弟子的问题,本章与孔子回答子张其他问题的答法相差也比较大,甚至有学者认本章乃杂伪之文。
其实换个角度去看待此问题,《论语》成书许两千余年,其教育、引领人向学、好学的作用并不会因为这些疑点而有所减少,可以存疑,但不必过于纠结于其中。
特别是“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即使放在今天的职场上,一样可以成为职场金句。
举报评论12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评论赵赵4144赞回复·2020年07月21日查看全部1条回复公子霜尘赞学习了回复·2020年07月21日查看全部1条回复负心狗729赞非常支持回复·2020年07月21日查看全部1条回复查看全部12条评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热点专题9评论11月21日健康中国丨蔡国庆提醒大家接种新冠疫苗热点专题前天20:02阿根廷队多名球员飞机上晒与大力神杯合影!回国后行程曝光齐鲁壹点1评论39分钟前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助力浙江乡村振兴中国青年报4天前微视频|麋鹿归来记新华网3评论21小时前西安日报19小时前·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官方账号关注【#微博网友给梅西的留言太戳了#】阿根廷夺冠,梅西圆梦。
论语《弟子问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弟子问仁》中仁爱的内涵,能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分析文本,把握孔子教育思想,提高道德修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文本鉴赏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案例,激发学生对仁爱之道的兴趣,为学习《弟子问仁》奠定基础。
8.教学评价,促进成长: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表达。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论语《弟子问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主要围绕《论语》中的《弟子问仁》展开,旨在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背诵《弟子问仁》的经典原文,掌握重点词汇及句式结构。
2.分析并解读《弟子问仁》中的仁爱观念,学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
3.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理解仁爱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4.实践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举例说明如何将仁爱运用到实际中。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回顾重点: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仁爱观念、孔子教育思想等。
2.梳理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情感升华:强调仁爱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7.小组讨论:布置小组讨论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话题:“如何在校园中营造关爱他人、互助友爱的氛围?”要求每组整理讨论成果,形成一份建议书。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1、弟子问仁一、重点字词1.尧舜其犹病诸:其:恐怕,表推测病:不足2.请问其目:目:细则,条目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的封地4.其言也讱讱:说话谨慎5.问知。
子曰:“知人。
”知1:智慧,名词知2:了解,动词6.樊迟未达达:明白二、通假字1.错:同“措”,放置2.乡:同“向”,刚才三、词类活用1.直:正直人,形作名2.立:使……站得住3.达:使……行得通4.远:远离形作动四、古今异义①克己复礼为仁古:恢复,归于今:再,又②请问其目古:条目,细则今:眼睛③请事斯语也古:请你让我做今:请求别人做④举直错诸枉古:弯曲,不正今:冤枉⑤选于众,举皋陶古:选用,推选今:向上托或抬⑥尧舜其犹病诸古:难以做到今:身心不正常五、特殊句式(一)状后: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选于众(二)主谓倒装:富哉言乎六、名句: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立身处世一、重点字词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自立,惑:迷惑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逾越,矩:规矩3、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施:表白4、士不可以不弘毅弘:远大,毅:意志5、四十、五十而无闻焉闻:名望,名声6、色取仁而行违色:外表,取:趋向、求7、士而怀居怀:留恋8、盍:何不。
兼词二、通假字有:同“又”彫同“凋”三、词类活用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名作动,立志2.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动作名名望3.敝之而无憾使动使……破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安:使……安逸信:使……信任怀:使……怀念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名作状在……之后6.士不可以不弘毅形作名意志7.虑以下人名作动处在……之下8.士而怀居名作动安逸的生活四、虚词而: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承接:就)2.士而怀居(假设:如果)3.敝之而无憾(转折:却)4.任重而道远 (并列:并且)5.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承接:才)6.察言而观色(连词,不译)7.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选择:还是)之:1.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主谓间,不译)2.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代词:它们)3.愿闻子之志(结构助词“的”)4.老者安之(“他们”的意思)5.居之不疑(指代“仁人”)6.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指前文的“仁”这件事)五、特殊句式虑以下人虑以下(于)人(省略状后句)六、名句: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颜渊问仁》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颜渊问仁》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颜渊问仁》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原文】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④,请事斯语矣⑤。” 【注释】 ① 克己:克制自己,指修己。复:实践,实行; 复礼:践行礼仪。 ② 天下归仁:天下的人就会称 许你是仁人。归:归顺,这里作“赞许”讲。 ③ 目:具体的条目,纲目。 ④ 回:颜回。古人自称 用名。不敏:不聪敏,迟钝,笨。 ⑤事:从事, 实行,照着做。斯:这,这些,代词。
【原文】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 “知人。”樊迟未达①。子曰:“举直错诸枉②, 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 夫子而问知③,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 众,举皋陶④,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 举伊尹⑤,不仁者远矣。” 【注释】 ① 达:理解,明白。 ② 举直错诸枉:就是把 正直的人推举出来,罢黜邪曲小人。错:通“措”, 放置。诸:之乎,合音词。 ③ 乡:通“向”,刚 才。 ④皋陶(yáo):传说是为舜掌管刑法的贤臣, 古人认为他是执法公正的典范。 ⑤ 伊尹:商汤的 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 大宾①,使民如承大祭②。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③,在家 无怨④。”仲弓曰:“雍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注释】 ① 大宾:贵宾。 ② 承大祭: 承当重大的祭祀典礼。 ③ 邦:诸 侯管理的国家为“邦”。 ④ 家:卿 大夫管理的封地为“家”。
【语译】 仲弓问怎么去实践仁。孔子说: “出门办事就像接待贵宾那样恭敬,役 使百姓就像承担重大祭祀那样严肃谨慎。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如 此则无论在诸侯国做事,还是在卿大夫 的封地做事,都不会有人怨恨你。”仲 弓说:“我虽然不聪明,请允许我照您 这些话去做吧。”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孟武伯问仁 论语
孟武伯问仁论语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一部集录,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对话和言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孟武伯问仁是《论语》中的一篇经典篇章。
本文将就孟武伯问仁这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孟武伯问仁的背景1. 是谁提出问题?孟武伯是孔子的关门弟子,也是孔子的学问传承者之一。
2. 什么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价值观。
它包含了许多含义,如仁爱、仁心、仁义等。
孟子对仁的理解认为,仁是对他人的关怀和照顾,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和温暖。
孟武伯问仁的对话对话内容孟武伯问:「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回答:「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对话解析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对于人与人关系的思考。
孟武伯问孔子,关于女子和小人这两类人,如何对待才能避免麻烦。
孔子回答说,无论是女子还是小人,近处对待他们会造成矛盾和问题,而远离他们则会产生怨恨。
这段对话引发了我们对于仁的理解和实践的思考。
仁的内涵和价值1. 仁的内涵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
首先,仁是对他人的真诚关怀,包括关心、照顾和帮助他人。
其次,仁是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友善。
最后,仁还包括了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体现了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
2. 仁的价值仁正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具有深远而重要的价值意义。
首先,仁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融洽,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仁能够培养个体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仁对于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修养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塑造出更加高尚的人格。
实践仁的方法和思考1. 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在实践仁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
我们应该从自己出发,以真诚和善意对待他人,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避免冲突和纷争。
2. 培养共情和同理心仁的实践需要培养共情和同理心。
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们的需求和需求,主动给予帮助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关爱。
论仁原文及翻译
论仁原文及翻译
摘要:
1.引言
2.《论仁》原文概述
3.《论仁》翻译解析
4.总结
正文:
【引言】
《论仁》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主要论述了仁的含义、作用和实践。
文章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对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为我们理解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从原文概述和翻译解析两个方面,对《论仁》进行探讨。
【《论仁》原文概述】
《论仁》原文共包括四个部分,分别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仁的讨论。
第一部分,孔子回答颜渊问仁,指出仁者爱人;第二部分,孔子讲述仁的实践,如己所欲,施于人;第三部分,孔子讨论仁者无恶,恶者不仁;第四部分,孔子认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仁》翻译解析】
1.仁者爱人:仁者对待他人充满爱心,关爱他人,这是仁的基本含义。
同时,仁者不仅关心自己的亲人朋友,还关心陌生人,乃至全人类。
2.如己所欲,施于人:仁者应将心比心,以自己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这是仁的具体实践,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和理解。
3.仁者无恶:仁者内心没有恶意,不会去做伤害他人的事情。
恶者不仁,那些行为恶毒的人不能称为仁者。
4.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能正确评价他人,对于行为善良的人给予赞扬,对于行为恶劣的人给予批评。
这体现了仁者的公正和正义。
【总结】
《论仁》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对仁的含义、作用和实践进行了阐述。
仁者应具备爱心、尊重他人、善良、公正等品质,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古诗论语全文及翻译翻译赏析
古诗论语全文及翻译翻译赏析《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Org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
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目录: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孔子三问的内部逻辑
孔子三问的内部逻辑
孔子三问的内部逻辑如下:
1. 问志:孔子问弟子们的志向,目的是了解他们的理想和抱负,以此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他期望弟子们能够立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2. 问仁:孔子问弟子们什么是仁,是为了引导他们思考道德和仁慈的重要性。
他希望弟子们能够理解仁的含义,并以此作为行为准则,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3. 问政:孔子问弟子们如何治理国家,是为了引导他们思考政治和社会治理的问题。
他希望弟子们能够了解政治的本质和治理国家的方法,以便将来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这三个问题,孔子旨在引导学生们思考人生、道德和政治等重要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行为能力。
同时,这些问题也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即“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
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故事
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故事摘要:一、孔子简介二、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故事1.颜渊请孝2.子贡问政3.子路问仁4.宰我请教丧礼三、孔子的教育理念四、孔子的影响和地位正文:【一、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
他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贵族家庭。
孔子自幼聪明好学,成年后广泛涉猎,研究礼仪、音乐、射箭、驾车等多种技艺。
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伦理观念,主张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倡导“民为邦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处世原则。
【二、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故事】1.颜渊请孝颜渊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
”意思是,对父母尽孝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不用担忧自己的身体健康。
2.子贡问政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
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意味着要使国家强大,首先要解决粮食问题,其次要建立强大的军队,最后要赢得人民的信任。
3.子路问仁子路向孔子请教仁的含义。
孔子回答:“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意味着仁就是要有同理心,不要对他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4.宰我请教丧礼宰我向孔子请教关于丧礼的问题。
孔子主张丧礼应遵循周代的礼仪,强调丧礼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三、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主张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此外,孔子还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学生应当尊敬师长。
【四、孔子的影响和地位】孔子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推广和儒家思想的传承。
他的学说影响了后世几千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如今,世界各地都有孔庙和孔子学院,用以传承和弘扬孔子的思想和文化。
综上所述,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和事迹流传千年,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孟子所说:“孔子,圣之时者也。
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1、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冉有与子路一起来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用兵了。
”孔子说:“求!难道这不该责怪你吗?这个颛臾,古代君主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并且领地在鲁国的国境中,是鲁国的附庸潘属,为什么要攻打他呢?”冉有说:“是季孙想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赞同。
”孔子说:“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人的力量去担任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盲人还用得着辅助的人吗?而且你说的话真是错了!老虎与野牛逃出了栅栏,龟壳与美玉在柜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冉有说:“眼前这个颛臾,城墙牢固,并且与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占据它,将来一定会给子孙留下后患。
”孔子说:“求!君子就讨厌那种不说自己贪心而一定要找借口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
《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
颜回出身贫贱,一生没有作官。
孔子赞叹说:“颜回真是难得啊!用一个竹筒吃饭,用一个瓜瓢喝水,住在陋巷里。
要是一般人,一定忧烦难受,可颜回却安然处之,没有改变向道好学的乐趣!”颜回敏而好学,能闻一知十,注重仁德修养,深得孔子欣赏和喜爱。
因此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闵损,姓闵名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鲁国人。
闵损以德行著称,孔子特别表彰他的孝行,说他顺事父母,友爱兄弟。
汉代刘向《说苑》中曾记载:闵损幼年时遭后母虐待,他父亲知道以后,非常愤怒,要把后妻赶走,闵损反而为后母求情。
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因为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如果后母被赶走了,那三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
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也深得远近人之赞赏。
闵损守身自受,“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
季氏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要来人婉言推辞,并说,如果再来召我的话,那我就渡过汶水出国去了。
闵损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做官的人。
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
以德行著称。
后来,冉耕患了麻风病,不愿意见人。
孔子去探望他的时候,站在窗外面握着他的手。
叹息着说:“如果没有希望的话,这也是天命啊!这样的好人,竟然会染上这种恶病!他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
冉雍出身贫贱,他的父亲行为不良,有人以此作为攻击冉雍的借口。
孔子驳斥说,一头耕牛,也可以生出献祭用的小牛来;父亲不好,儿子不一定也不好。
冉雍气量宽宏,沉默后重,深得孔子的器重,认为冉雍具有人君的容度,可以做地方长官。
冉雍曾经做过季氏宰,以德行著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战国时期的荀况很推崇他,把冉雍与孔子并列为大儒。
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亦称有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
冉求生性谦退,是孔门弟子中多才多艺的人,深受孔子称赞。
冉求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
他很能带兵打战,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任左师统帅,以步兵执长矛的战术打败了齐国。
趁这次得胜的机会,他说服了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后来由于冉求帮季康子聚敛民财,受到孔子严厉批评,但这并未影响他们师生间的关系,足见师生相知深厚。
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
唐朝开元27年(739年)被追封为“徐侯”。
宋大中祥符两年(1009年)追封为“彭城公”(后改为“徐公”)。
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
他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
见于《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与孔子的问答之言,属他最多,孔子器重他次于颜回。
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
孔子对子贡的利口巧辞,有时也加以劝戒。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和颜回相比,你自认为如何?”子贡谦逊地答道:“我哪里敢和颜回相比?他听到一分,可以了解出十分;我听到义愤,只能领悟到二分。
”子贡与子路一文一武,犹如孔子的左右手,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
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
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为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
仲由出身微贱,家境贫寒。
他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
仲由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常批评他,仲由闻过则喜,能虚心接受。
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有才能,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可以让他掌理军政大事。
仲由做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
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
仲由一生忠于孔子。
孔子说:“我的道如果行不通,就乘上小木排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吧!”仲由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使孔子遭人非议。
孔子说:“自从我得到仲由,就没有听到过恶语。
”在仲由63岁时,遇到卫国内讧,他为了救援孔悝与敌人展开搏斗。
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
他的死,对时年72岁的孔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也称宰我,鲁国人。
宰予口齿伶俐,能说善辩,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
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等。
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常与孔子讨论问题,很有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改“三年之丧”为“一年之丧”,缩短丧期,遭到孔子的指责。
宰予任齐国临淄大夫,因参与陈恒杀君事件而被杀。
唐开元27年(739年)被追封为“齐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临淄公”(后又改封“齐公”)。
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岁,吴国人。
言偃长于文学。
他曾在鲁国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极力推行礼乐教化。
有一天,孔子路过武城,听到琴瑟歌咏的声音,很高兴,就微笑对着他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言偃听了回答说:“从前我常听老师说‘在位的学了礼乐之道,就能爱民,普通人学了礼乐之道,就很容易听从教令,好治理’,我现在就是实行这样的教化啊!”孔子听后,对随行的弟子们说:“你们听听,他讲得很对。
我刚才说杀鸡岂用牛刀,只不过是跟他开开玩笑罢了。
”言偃被列位孔门四科十哲(文学科)之一。
其后学者在战国时形成一个较大的学派。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晋国人。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古诗上‘美人轻盈微笑时酒窝多俏丽,黑白分明的眼睛顾盼多动人,在用素粉增加她的美丽啊’。
这三句诗是指什么?”孔子说:“这是说,要画画,得先把底子打好,然后再加上色彩。
”子夏说:“这不就是说,人先得具有忠信的美德,然后再用礼加以文饰吗?”孔子说:“启发我心志的要算卜商了,像这样,就可以跟你谈《诗》了。
”子夏被列为孔门四科(文学科)之一。
他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论点。
对后世儒生产了很大的影响。
孔子去世后,他就在西河教学,当时的魏文侯曾奉他为师,向他请教国政之事。
子夏的儿子先他而死,他哀恸过度,把眼睛都哭瞎了。
著有《诗序》、《易传》。
唐开元27年(739年)追封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增谥为“东阿公”,后又改谥“魏公”。
《弟子问仁》导学案
1、翻译: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
请事斯语矣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其言也訒
为之难言之得无認乎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孔子认为“仁”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5个学生都问“仁”,为什么老师回答不一样?你怎样理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