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的承传与超越:汪曾祺小说研究》的文学史意义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中一位杰出的作家、散文家和翻译家,汪曾祺一直以来都备受文学界和读者的瞩目和推崇。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感悟力,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其丰富的创作生涯中,汪曾祺的小说作品更是备受推崇,深受研究和探讨。
在当代小说文体发展中,汪曾祺小说的意义与影响力也日益突显,本文将就此展开深入探讨。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刻的生活感悟和对人性的洞察闻名,他的作品涉及从乡土风光到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广阔的题材和审美视野。
其作品以其独具魅力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学风貌,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融汇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了东西方文学的精髓,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写作风格,为当代小说的多样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汪曾祺小说以其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和真切的情感表达,使得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他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融入到作品之中,赋予了作品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尤其是在叙事手法上,汪曾祺小说往往以抒情的笔调和生动的情节,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为当代小说的叙事表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通过对汪曾祺小说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当代小说叙事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丰富了读者对当代小说的审美体验。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还在于其对文学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为当代小说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和启示。
他的作品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精神和人文思想,又汲取了西方现代文学的营养和启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方式。
汪曾祺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品格和创新的精神,使得作品在当代文学舞台上独具一席之地,成为当代小说文体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1. 引言1.1 引言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闻名于文坛。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对当代小说文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不仅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思考。
他以平实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将人性的善恶、矛盾和纠葛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根源。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方式,而是尝试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技巧。
他善于运用夸张、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使作品更具张力和生命力。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开拓了文学创作的思路,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他强调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与创新,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构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世界,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和典范。
2. 正文2.1 对当代小说文体的影响汪曾祺的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强调人物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矛盾的描写,使人物更加立体和丰满。
这种表现手法在当代小说中得到广泛应用,使小说更加具有情感共鸣和现实感。
汪曾祺的小说也注重描写生活的细节和日常的场景,将平凡的生活转化为文学艺术的表达,赋予小说更加丰富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方式激发了当代作家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细节的重视,使当代小说更加注重真实和细腻的叙述。
汪曾祺的小说受传统文学的影响,注重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他在小说创作中融合了传统文学的意境和格调,使小说更加具有文学的深度和内涵。
这种对传统文学的借鉴和发展也为当代小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文学渊源和创作方向。
汪曾祺的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作品不仅在叙事方式和人物描写上开拓了新的可能性,还强调了对生活的关怀和对传统文学的继承。
他的作品为当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对当代小说文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大师,汪曾祺先生的文学创作一直备受广大读者和文学界的推崇,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汪曾祺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深远,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在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学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汪曾祺小说多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运用古文化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注重情感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同时又注入了当代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他以古典艺术为基础,在创作中融入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充分展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特色,为当代小说提供了宝贵的范本和启示。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在于其对形式的创新与突破。
汪曾祺的小说在叙事技巧和结构上呈现出多样化和灵活性,在小说的叙述手法上常常采用“倒叙”、“抽象”等先锋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方式,使小说的形式更具有变革性和新颖性。
他将小说写作提升至一种艺术创作的高度,使当代小说文体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文体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还在于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反映。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大多表现了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村、城市、人情、风土等各个方面,通过对人物的心灵和行动进行描写,深入探讨了现代人的处境和命运。
他从古老的中国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通过对当代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进行了精准的创作,使其小说充满生活的张力和时代的韵味,成为当代小说中的一面旗帜。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还在于其对人性的关怀与探索。
汪曾祺多以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为创作主题,借助小说的形式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思考,使其小说呈现出丰富的情感和饱满的人物形象。
他在小说中对人性、情感和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呈现了当代人内心的真实状态和生活的本质,使其小说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多方面而深远,其在文学形式、叙事技巧、社会生活和人性等方面的创新和探索,为当代小说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和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京派”刊物在“京派”发展史上的意义的开题报告
“京派”刊物在“京派”发展史上的意义的开题报告近年来,“京派”成为了北京文化的重要代表和标志,涵盖了诗词、书画、音乐、戏曲等多个领域。
其中,“京派”刊物在“京派”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京派”刊物为“京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在“大公报”,“北平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刊登的“京派”文艺作品,以及专门面向“京派”文艺创作的刊物,如“京派世家”、“艺术生活”、“天域艺术”等,为“京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阵地。
这些刊物通过介绍“京派”文化的历史渊源、传统内涵和创新表现形式,引导了更多的读者对“京派”文化的关注和学习。
其次,“京派”刊物为“京派”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海报、插图、封面等形式的视觉艺术设计,以及独具特色的编辑手法和内容呈现,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和认识“京派”文化,推动了“京派”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为“京派”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后,“京派”刊物为“京派”文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不仅仅是“京派”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介绍,许多“京派”刊物还含有对“京派”文化的学术研究与探讨。
对于学术界和文化理论研究者来说,“京派”刊物成为了了解和研究“京派”文化的重要资料和研究对象。
总之,“京派”刊物在“京派”文化的发展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通过提供平台、推广传播、提供重要资料等方式,为“京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未来,在推广和发展“京派”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利用“京派”刊物的历史、内涵及价值,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京派”文化,让这一文化成为更加独树一帜、充满活力的艺术品牌。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作品启示了当代小说的发展方向,尤其在创新小说叙事方式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
他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结合,创造出新的叙事风格,丰富了当代小说的形式和内容。
这种创作理念为当代小说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在当代小说创作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研究和借鉴汪曾祺的作品,可以更好地推动当代小说文体的发展,促进当代文学的繁荣与进步。
【关键词】引言、当代小说文体、汪曾祺、启示、创作影响、叙事方式、传统文化、现代价值观、叙事风格、积极影响、形式内容、文学发展。
1. 引言1.1 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汪曾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
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而闻名。
汪曾祺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的结合,丰富了当代小说的形式和内容,为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今天这个文学发展迅速的时代,汪曾祺的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启示和启发。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对生活、对情感、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当代小说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他的叙事方式、情感表达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从而开拓出更多新的创作思路。
本文旨在探讨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小说成就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从而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
2. 正文2.1 对当代小说文体的启示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对当代小说文体具有启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汪曾祺的小说作品注重人物塑造和情感描写,对当代小说的人物描写提供了重要参考。
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这种写实的创作手法为当代小说家提供了写作范本,启示他们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需注重细节,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塑造具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汪曾祺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小说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
地位。
其小说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又有着浓厚的人情味和幽默感,其对于当代小
说文体的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汪曾祺的小说作品突破了传统文学的刻板印象,注重生活的真实和细腻,以及
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揭示。
他的小说作品在许多方面展现出了现实主义的特征,描写了百
姓的生活、社会风俗和历史事件,反映了社会的现状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种写作方式,
对于当代小说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最后,汪曾祺的小说作品特别关注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小说这种
形式,展现了他对于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对于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
他的小说作品中经常涉
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他善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展现了传统文化在
当代社会中的现实价值和生命力。
这种关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态度,为当代文学提
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也对于当代小说文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在当代小说文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的小说作品既承
传了中国文学传统,又在文学上进行了全面的创新和突破,开创了新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方式。
其小说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也对于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追求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汪曾祺的小说作品,认真研究他的创作经验和文学思想,为当代小说文体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抒情文化小说的传承与再造_汪曾祺小说论
① 《汪曾祺全集》第 3 卷,第 165 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8。
②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孟繁华《中国当代文学通论》 均把汪曾祺放在“群体、流派之外”、“主潮之外”章节中去 评述。
32 当代作家评论 2011 年第 3 期
想共同影响了汪曾祺的人生以及他的小说创 作①。对此,作家有过多次阐释,他说: “我是 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须会接受中国传统思 想和文化的影响。我接受了什么影响? 道 家? 中国化了的佛家———禅宗? 都很少。比 较起来,我 还 是 接 受 儒 家 的 思 想 多 一 些。”② 这番话说得巧妙,但有点违心。他认可自己 接受了儒道佛思想文化的影响,这没错,但他 说道家、佛家影响很少,未必是事实。其实他 接受道家思想最多,这是文学界的共识,佛家 思想则很少。对儒家思想文化,汪曾祺的思 想情感较复杂。他一面不自觉地有所接受, 就像每个中国人一样,但一面又有点敬而远 之。但在 儒 家 文 化 处 于 正 统 位 置 的 现 实 社 会,汪曾祺又不得不说它对自己的影响更多。 这倒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汪曾祺委曲求全、 柔弱自守的道家文化人格。以道家的出世文 化为核心,坚守儒家的仁爱、进取思想,佛家 的慈悲情 怀,汲 纳 民 间 文 化 的 自 由、自 然 观 念,应该是汪曾祺基本的文化思想和文化人 格。
大画家季匋民潇洒的画画方式和把普通百姓当艺术知音的行为卖水果的叶三忘却家庭和亲情而三十年痴迷一个画家的画死后还把画带在身边对这种洒脱的人生方式和寄情艺术超然物外的道家境界作家是用赞赏的笔调写出来的
作家与作品
2011 年第 3 期 当代作家评论 29
抒情文化小说的传承与再造
———汪曾祺小说论
段崇轩
“衰年变法”的意义
汪曾祺的文学地位
汪曾祺的文学地位 翻开当代的文学 史,汪曾祺 的地位有些尴尬,在潮流之外,在专章论述之外,常常处于 “ 还有 ”之列。
“还有”在文学史的编写范畴中,常常属于可有可无 之列,属于边缘,属于后缀性质,总之,这样一个大师被遮蔽了,为何会如此呢? 汪曾祺的文学史意义 20 世纪 40 年代汪曾祺在文坛崭露头角, 80 年代初期重返文坛后, 他的小说 创作无论题材、人物还是叙事方式、情感格调,都与“伤痕”、 “反思”文学拉开了距离, 显示出“陌生化”的倾向。
他 始终是一个边缘化的作家。
汪曾祺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是一个具有文学史价值 的命题, 他使人们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小说”有了全新的认识。
汪曾 祺在新时期文坛的出现绝不仅仅具有形式革命的意义, 而更具有观念革命的意义。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所作的开拓都是首屈一指的。
普遍认为刘心武的 《班主任》 是新时期小说的开山之作, 但从新的视角分析, 1980 年发表在《北京文学》l0 月号上的汪曾祺的《受戒》才是具有全新意义的 小说。
正如马风所说:“真正使新时期小说步入新的历史门槛的,应该是 手里擎着《受戒》的汪曾祺。
”《受戒》让人们看到了小说的另一种写法, 从选材到技巧都令人耳目一新。
“新”在与“十七年” 形成的小说创作态势表现出格外明显的差异和隔膜,这一点恐怕是以《伤痕》和 《班主任》 为代表的“伤痕”、 “反思”文学所无法相比 的,汪的小说促使人们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小说”。
京派小说的历史渊源及其现实意义
京派小说的历史渊源及其现实意义京派小说的历史渊源及其现实意义摘要:京派小说以其独特的诗化、散文化的方式来抒写诗意人生,无疑成为30年代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通过对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小说的细读,从“桃花源”情结、山水画意象、童真的人性来阐述京派小说与道家的渊源,同时,浅论京派小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桃花源”情结;道家;人性;精神重建一、道家的渊源(一)“桃花源”情结京派文人大多都有着“桃花源”情结,对陶渊明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之情,废名说:“‘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算是陶公独出心裁了,我记得我读到这几句,设身处地的想,他大约是对于树荫凉儿很有好感,自己有孤独惯了,一旦走到大树下,遇凉风暂至,不觉得景与罔两俱无。
”废名设身处地得替陶公着想,为其喜为其悲,这得是多么的崇拜之极。
甚至在读陶诗《读山海经》之后发出“这首诗我真是喜欢”的感叹,正是由于废名对陶诗的喜爱,他在《桥》里故设“桃林”一章;在《桃园》当中更是写尽桃林的美与灵性。
汪曾祺在游览桃花源后,写下《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题目一样,也表现出他对陶渊明桃花源的认同与向往。
陶渊明的桃花源其实是受老庄自然无为的哲学影响的,可以与老子的“小国寡民”,庄子的“理想国”联系起来。
《桃花源记》里这样写道“初极狭,才通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的确,处在桃花源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狭小的封闭空间里,他们不关心政治,不担心尔虞我诈的社会,他们自娱自乐也就没有了忧愁与痛苦。
京派小说家在30年代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激烈碰撞时代也试图模仿陶渊明的道路,他们深知现代文明占据了主流地位,要想寻得“理想国”,要想回归平和安宁的生活,就必须远离充满病态污浊的现代都市,去构筑一个“小国寡民”式的栖居地。
于是就有了废名的黄梅故乡、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等。
(二)山水画意象1.文画相通,物我同一把小说当诗来写,差不多是京派小说家共同的艺术追求。
浅析京派
京派作家群文学创作阵地演变及思想何淑琴文学院10级9班1001040135京派指的是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文学重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方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是强调宽大、强调审美、强调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京派作家们作品创作贴近自然,远离政治,追求静穆的恬淡艺术境界。
京派作为文学流派虽然没有集结社团,也没有正式的宣言,然而它作为一个流派依据它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充分表现出派别的特征。
而作为作家群文学阵地的刊物创办,从最开始的《语丝》萌芽阶段到后来的成熟的刊物创办,无一见证了京派的成长和壮大,集中了京派一致的文学思想。
京派创作阵地的演变跟文人思想变化发展,政治经济格局,时势变迁紧密相连。
在20年代后期,随着政治、文化中心南移,一大批新文学初期的主力作家离开了北京,但是,已经渐渐深入人心的自由主义、个性激情却扎根在这片土地,北平的作家们继续经吃着自由主义和个性主义。
这群作家们在文化阵地上发表言论、阐述思想观点,这也成为他们创作的不自觉表现。
在20年代末,《语丝》由于个人观念的分化,集中变现为鲁迅与周作人的决裂,成为京派作家创作的培植期、京派作为一个流派的萌芽期。
原来的暴躁凌厉的文风逐渐变得疏淡、平和,批评更加的柔和和文明,创作也更加倾向于性灵和趣味,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生活”。
周作人是《语丝》的中坚力量,作为小品文大师的他,在与鲁迅分道扬镳后吸纳了徐祖正、冯文炳等年轻作家,借着他们原有的影响力,发展和延续了一批新的京派力量。
而《语丝》在1930年春解体后,京派文学阵地变为了《骆驼草》。
这是废名在周作人的支持下创办的,《骆驼草》并非有意取代《语丝》,却也带着《语丝》热潮的余绪。
这是一份京派作家稍带自觉意识的文学刊物,散文、随笔、杂感是其主要创作,但也开始有小说连载。
创作风格减退了战斗锋芒而趋于“冲淡”和“闲适”。
在《发刊辞》中表明态度宗旨:“文艺方面、思想方面,或而至于讲闲话,玩古董都是料不到的,笑骂由你笑骂,好文章我自为之,不好亦知其丑,如斯而已。
九十年代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
九十年代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杨劲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 汪曾祺是现当代小说史上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清新质朴的艺术风貌仍是汪曾祺小说研究的重点,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体特色”和“艺术渊源”的探讨上。
思想意蕴的发掘是汪曾祺小说研究取得较多成果的又一个领域。
研究方式的多样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与拓展了汪曾祺小说的研究。
[关键词] 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90年代以来[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29(2003)02-0035-05 汪曾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位令人难忘的作家。
他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
其短篇小说风格独特,不仅引发了人们巨大的阅读兴趣,也吸引了研究者执著的目光。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小说研究逐步深入,成果迭出,日益成为研究界一大热点。
本文仅依据笔者所阅相关研究资料,拟从艺术风貌探索,思想内蕴发掘及其他多种研究方式关照等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的现状作一简要梳理与评论。
一 回眸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汪曾祺小说研究,对其艺术风貌的探讨仍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体特色”和“艺术渊源”两个方面。
“文体特色”是汪曾祺小说研究中的热点,许多研究者撰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的关注汪小说的“非情节化”,具体分析其在情节设置、人事描写上的独特表现[1]。
有的着眼汪小说的“氛围气”探讨其形态构成和表现特点[2]。
有的从汪小说的叙事风度入手,认为平淡既是其叙事方式、叙事态度,更是汪对待生活和生命的基本态度[3]。
有的则提出其文体意识体现于“叙述方式的突破、着力于气氛的创造和激发读者的主体意识”三方面[4]。
汪小说语言研究又是汪小说文体特色研究这一热点中的热点。
谢锡文,李陀和杜悦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观照。
谢将汪小说语言的墨光四射归功于汪对语境的解释功能和制约功能的充分理解和巧妙运用[5]。
名士风范的传承与超越——论京派的文化情致
从文乃至延续到 4 O年代 的汪 曾祺 , 其间有断续 , 直 至8 O年代 汪 曾祺才 接续 了 4 代京 派 的星火 。但 O年 无论 其 间如何 变迁 , 穿 于 其 中 的文 脉 是 一直 未 衰 贯
的, 即名 士风范 的传 承与 超越 。
说创作却一改沉重 的笔调 , 品有一抹恬淡 的田园 作 色彩 , 拉远 了与 现 实 的距 离 , 不仅 仅 是 回避 现实 , 但 而是对 现 实 的超脱 。
废 名 的作 品一般 被认 为 晦涩 奇僻 。刘 西渭把废
2 纪 2 、O年 代 , 0世 03 以废 名 、 从 文 为 首 的乡 沈 土文学 创作 独具 个性 , 他们 与 当时 文坛 主 流刻 意 疏 离 , 现实 之 外 构 筑 一 个 世 外 桃 源 式 的艺 术 圣 殿 。 在 他们淡 化甚 至竭力 抹 去 了文 学 的政 治 色 彩 , 重 文 注 学作 品 的审美 价值 。 而 废 名作 为 现代 抒 情小 说 的开 拓者 之 一 , 响 影 深远 。他 的小 说 是一 种 非 写实 、 浪 漫 , 写实 、 非 似 似
贾丽 娜 /名 士风 范 的传承 与超越
人性在其小说中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抽象。笔下的人 物 多 是 翁 媪 、 女 和 孩 子 。他 们 朴 素 淡 泊 , 离 世 少 远
俗, 日出 而作 , 日落 而息 。时 间 和时代 背 景 被淡 化 ,
展现古朴的乡间生活情趣。善于发掘普通人生命的 庄重和坚忍 , 对逝去的美有感伤的怀念和不舍 , 情感 内敛节 制 。
[ 关键词 ] 废名; 汪曾 祺; 名士风范; 传承与超越 中 图分 类号 : 0 . 文 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6 2—8 1 2 0 )5— 17—0 I 66 2 A 17 6 0(0 9 0 0 2 3
汪曾祺与京味儿文化的深刻链接
汪曾祺与京味儿文化的深刻链接汪曾祺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杰出人物,被誉为"京味儿文化的代表"。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北京生活的深入观察而受到广泛赞誉。
本文将探讨汪曾祺与京味儿文化之间的深刻链接,揭示他对于这一文化的独到见解和贡献。
潜心感悟京味儿文化汪曾祺出生于北京,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
汪曾祺在作品中展示了对于京味儿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热爱。
他深入挖掘了京味儿文化的特点,以真实的细节和独特的观点描绘了北京的人文景观、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
作为北京人,汪曾祺亲身经历了京味儿文化的熏陶,并将这种经历融入到他的创作中。
他的短篇小说《生活大爆炸》中,通过描述北京的胡同、仪式与人际关系的变迁,深情地诠释了京味儿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普通人的生活描绘得生动有趣,让读者更加亲近京味儿文化。
文化传承与批判反思汪曾祺不仅对于京味儿文化的描述充满感情,更是对于京味儿文化的传承和赞美做出了深入的思考。
他通过文学的方式,批判反思了京味儿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衰落现象,并提出了珍惜和传承的呼吁。
他的作品中通常都有对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矛盾对立关系的探讨。
他通过对于老北京风俗、传统礼仪与现代化背景的对比,表达了对于京味儿文化的痛惜与思考。
在《爷儿们儿》中,他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于传统价值的忽视与挑战,以及对于京味儿文化逐渐消失的忧虑。
京味儿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汪曾祺的作品中不仅融入了对于京味儿文化的创作思维,更重要的是他对于京味儿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做出了精准的剖析。
他认为京味儿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独特的情感和人文精神。
汪曾祺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于家庭、亲情和友情的描绘,他将京味儿文化与这些价值观紧密挂钩。
他主张传统文化的深入人心,以及家庭关系的牢固和谐,是京味儿文化真正的精髓所在。
他通过自身的创作探索,向读者传达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珍爱与坚守。
总结汪曾祺作为中国现代作家的代表,通过其作品展现了对于京味儿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情感表达。
探析京派及地域文学的文化意义
探析京派及地域文学的文化意义龙涛【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并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兼容并包的国家。
地域文化是近些年来各领域都较为关注和重视的事物,在文学领域也开始注重对地域文学的推崇。
京派文学就是地域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流派之一,其由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在地域上衍生出的带有浓郁京味的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也给研究地域文学提供了较好的素材和依据。
本文就从京派文学与地域文学基本概念切入话题,分析京派文学的文化内涵,进而将其引申到整个地域文学的领域,尝试分析地域文学的文化意义。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电子版》【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1页(P87-87)【关键词】京派文学;地域文学;文化意义【作者】龙涛【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中国疆域辽阔,各地的地域文化各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也诞生了基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生活习惯和不同爱好下的地域文学。
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流派。
其实地域文化是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的,但是一直以来,海派文学研究诞生了十分丰富的成果,而京派文学相对较为匮乏。
但是无论是京派文学还是海派文学,他们都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文学流派,而是蕴含着特别的内容,例如历史背景、社会思潮等等,所以我们在研究文学流派的价值不仅仅是要从中了解更多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还对整个中国的文学乃至文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文学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每一段优秀的文化绝对离不开优秀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也被认为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现类型。
在中国,由于降雨十分辽阔,每一个地区风土人情、自然条件和人文特征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在文学作品中也表现出极强的地域性。
在中国的地域文化中,京派文化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代表之一。
京派文学其实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酝酿期,早在汉魏时期,就出现了京派文学的雏形。
结合废名的创作,谈谈对汪曾祺称废名的小说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的理解
结合废名的创作,谈谈对汪曾祺称废名的小说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的理解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
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而且具有抒情诗的特征,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1)象征性散文化风格将散文借鉴到小说中来,是废名独具魅力的创意。
废名作为中国最后一批接受传统私塾教育的子弟,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传统散文很自然地触动了废名写小说的灵感。
废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老人、孩子及天真少女,即使是青壮年却也是半聋半哑,如《菱荡》中的陈聋子,《桥》中的三哑等,他们单纯、质朴、少受尘世污染,更具自然本性,他们精神丰富而形式却简单宁静。
陈聋子便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因为耳聋,他的世界永远是宁静的,尘世的噪音唯他能充耳不闻,也不见他轻易说话,正因如此,他才能真正地守住自己的本真心,才能自由地去体认世界万物的本相。
在废名作品中,他大量使用坟、送路灯、落日、箫、孤雁、庙檐上的风铃、碑、树荫等意象符号,以造成一种神秘、清幽、孤独的气氛。
(2)空灵诗意境界的营造1922年废名怀着一颗极大的向往之心来到北京,不久却面临新文学阵营分裂、论争,于是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此时废名思想艺术的变化很明显表现在他的小说《桥》上,小说《桥》是废名精心营造的通向宁静禅境的美丽桥梁。
作品中的史家庄,处处是“东方朔日暖,柳下惠风和”式的平和宁静,人们男耕女织、知足常乐,人性淳美,古风习习。
小林、琴子、细竹无论是儿时还是长大后均天真、纯朴,他们和睦相处,一反一般小说中所描写的那种三角*恋爱的生活模式,丝毫没有情人与情敌之间的种种猜测、怀疑与勾心斗角。
(3)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废名的短篇,大多是千字文。
即使长篇《桥》,也是短篇的钩连。
随着人物的行踪,或一个场景,或一段对白,独立成篇,各有意境,各有妙趣。
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
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作者:朱艳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0期摘要:汪曾祺是我国当代文坛中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它所创作的小说向人们展示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精神。
他的小说通常采用的笔法是淡泊清新的散文化,这强烈地冲击了人们传统的、单一的审美情趣,让读者在鉴赏他的小说时,充分感受到小说的别出心裁。
他在创作小说时始终追求小说语言的散文化,所选题材也是能深刻反映出人们的现实生活,这就能引起广大读者共鸣。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主题思想、创作观念等均具有显著的现代化特征,这对我国当代小说的文体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多方面来分析汪曾祺小说的特点,并阐述了他的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化;审美价值;当代小说问题[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01一、汪曾祺小说的基本特征分析1、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清新淡泊、平静自然汪曾祺总习惯于在闲情逸致中对语言文字精心雕琢,注重组织文学,追求一种淡泊清新淡泊、平静自然的语言风格。
他不断地研究诗歌、散文和小说等语言之间的联系,希望能找到三者之间语言的共用性,因此,他在排列小说的语言时均是采用大量的隔断和跳跃,尤其喜欢采用短句,这样就使小说的语言显得剔透、空灵。
相比于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他在小说的用词方面则更强调节卷气,在淡泊雅致中又多了一份别样的韵味。
例如,在他的短篇小说《故人往事·收字纸的老人》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立。
门外水长流,日长如小年。
”其语言十分简单,短短几个字就向读者展现出一幅恬静优雅的画面,在视觉上出现的是一位闲适平静的老人,在听觉上传达的是宁静自然的生活环境,二者相得益彰。
2、汪曾祺小说文体的散文化汪曾祺的小说在描写人物上,在运用了小说中传统的白描手法的基础上,还采用了大量的散文中人物描写手法,并且还适当地渗透一些绘画手法,最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独具匠心的人物写作手法。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摘要】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在小说文体方面,他的作品为当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促进了文体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其作品也对当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了文学创作的方向和风格。
汪曾祺的小说也给予了作家们激发创作灵感的启发,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文学品味。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使其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关键词】关键词:汪曾祺小说、当代小说文体、意义、启示、影响、创作、文学、启发、读者、影响、批评、深远影响、多样性、丰富性。
1. 引言1.1 探讨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汪曾祺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中国作家,他的小说作品在当代文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
探讨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还可以深入思考小说创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在文体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他善于描写生活细节,塑造细腻的人物形象,展现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这种写作风格对当代小说文体起到了启示作用,引领着创作者们探索更加细腻、真实的文学表达方式。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也对当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后继的文学创作者,也影响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
汪曾祺的作品激励着更多的创作者勇于表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为当代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对当代小说文体的启示汪曾祺的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的作品展现了对传统文学形式和风格的独特变化和创新,为当代小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范例。
汪曾祺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将其融合在小说中,形成独特的文学语言和风格,给后来的作家们提供了创作的启示。
汪曾祺的小说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具有独到的见地,这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汪曾祺在当代文学史承前启后之意义
文学的意义
《受戒》是汪曾祺最主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不仅承接、丰富了废名、沈从文这一支 中断已久的中国抒情小说的传统,而且, “从纯粹文学的意义上来看,新时期文学 所迸发出来的汹涌澎湃、铺天盖地的文学 大潮,新时期文学所生发出来的持续不断 的语言反省,都源自那‘四十三年前的一 个梦’,都源自那一次文学的‘受戒’”
短篇小说中只要写出了气氛,即使不写故 事,没有情节,不直接写人物性格、心理, 也可以在字里行间浸透人物,因为气氛即 人物。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 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的生 动描绘。但汪曾祺尤其看重风俗描绘,他 “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 诗。”风俗自然地流露出一个民族的天性, 作者总是从这里去寻找人物性格的源头活 水。
《大淖记事》的爱情故事略为曲折。娟美 可人的巧云和年轻风流的锡匠十一子纯真 赤诚的爱情遭到野蛮的蹂躏,然而无比坚 贞的爱竟可使生者死、死者生。
《受戒》
描写的主要环境是菩提庵,小说一开头, 即交待了充满儿童情趣的“荸荠庵”名称 的来历。“荸荠”这个世俗、卑微、充满 泥土气息和温馨回忆情调的意象,将佛教 圣地的神秘、禁忌、阴冷冲冼掉了大半。
被誉为 “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与归有光
P183“以轻谈文笔写平常人物 《明史·归有光传》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
通《五经》、《三史》诸书……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
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触排,目为 妄庸巨子。 与同时代的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 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其结构是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构建的, 也就是说,是按照生活“本来的原貌”来 描写的。汪曾祺敢于把小说当作散文来写, 一方面是因为他学养丰富,上知天文,下 知地理,对自己故乡的风俗人情和掌故传 说更是如数家珍,有一种博识的杂家的风 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生性淡泊,崇 尚自然,讲究情趣,讨厌做作,反对小说 的戏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2月10日,汪曾祺故居。
汪曾祺故居位于高邮市人民路竺家巷9号。
人民路是高邮比较古老的路,东西走向,大多为明清建筑。
汪曾祺小时候就住在这里,他的文章中所描绘的高邮也大多与这条路有关。
他家是一平房,房门上贴着汪曾祺喜欢的名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这里仍住着汪曾祺的家人。
杨光摄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汪曾祺在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中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多年来,关于他的《受戒》《大淖记事》等代表作品研究较为充分,近期关于他的研究领域正在扩大,早期作品正在不断地被发现被阐释,新的研究成果值得期待。
汪曾祺是一个难以归类的作家。
但难以归类并不是说就不能归类。
汪曾祺自己在文章中就曾谈到过这个问题。
在写于1988年的散文《西南联大中文系》中,他这么写道:“如果说西南联大中文系有一点什么‘派’,那就只能说是‘京派’。
西南联大有一本《大一国文》,是各系共同必修。
这本书编得很有倾向性。
”汪曾祺认为这可以说是“一本‘京派’国文”。
所以当严家炎把他算作最后一个“京派”时,汪曾祺认为这大概跟他读过西南联大有关,“甚至是和这本《大一国文》有点关系”,因为这是他“走上文学道路的一本启蒙的书”。
基于此,当我得知学者方星霞将汪曾祺纳入文学史的视野、并放在京派文学这个背景下进行研究,写成了《京派的承传与超越:汪曾祺小说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一书后,便赶紧找来拜读。
读后,对我的启发很大。
要研究汪曾祺的小说,从京派这个角度来展开,确实是首选的研究视角。
尤其方星霞对京派文学及代表作家特别是废名和京派诗歌理论等多有研究,所以写起京派中的汪曾祺来,真是得心应手。
她认为把汪曾祺及其小说置于整个文学史中去考量,从京派的角度来研读汪曾祺的小说是颇有深意的,因为只有从这一点切入,才能反映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
反过来看,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汪氏作品。
《京派的承传与超越:汪曾祺小说研究》一书即是为汪曾祺作品的文学史意义正名。
方星霞从汪曾祺小说的精神面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探讨了他五十多年来的创作成就和得失,梳理了汪曾祺小说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并进一步分析了他对京派的承传和超越,从而评价汪曾祺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和位置。
作者不是以编年的方式从汪曾祺的创作历程出发进行研究的,而是从给汪曾祺带来卓越声名的《受戒》着手,继而引入对京派历史和主要成员的简述。
在全书中,对京派历史、作品、作家及风格的梳理,虽仅占了很少的篇幅,但细读就会发现作者的用功之深和对京派文学的熟悉程度,也显示着作者的广阔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娴熟的综述能力。
对京派历史进行简要阐释,是为了把汪曾祺纳入京派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在“汪曾祺:最后一个京派作家”一节中,方星霞比较具体、有理有据地谈到了汪曾祺与京派不可分割的关系。
但除了作者征引的材料外,我认为至少还有两则第一手材料不得不提。
这两则材料都是汪曾祺的书简。
在书简中,汪曾祺都很直接地谈到了他对京派的看法。
1989年8月17日汪曾祺在回复解志熙的信中说:“‘京派’是个含糊不清的概念。
当时提‘京派’是和‘海派’相对立的。
严家炎先生写《流派文学史》时征求过我的意见,说把我算作最后的‘京派’,问我同意不同意,我笑笑说:‘可以吧。
’但从文学主张、文学方法上说,‘京派’实无共同特点。
”
认为京派是个含糊不清的概念的汪曾祺,在近两年后,观点就有所改变。
改变是从看了始编于1987年、1990年终得出版的《京派小说选》后开始的,这本书的《前言》对汪曾祺的触动很大。
在1991年2月22日写给《京派小说选》编者吴福辉的信中,汪曾祺说:“读了你的前言,才对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才肯定‘京派’确实是一个派。
这些作家虽然并无组织上的联系,有一些甚至彼此之间从未谋面,但他们在写作态度和艺术追求上确有共同的东西。
”
应该说汪曾祺致解志熙、吴福辉的书简,在谈论汪曾祺与京派关系以及对京派的承传和超越
时是十分重要的材料,有汪先生本人之言,可以增加说服力。
可惜的是,方星霞好像未留意到,不能不说是本书的一个遗憾。
分析汪曾祺小说的人文精神、叙事魅力以及对京派的承传和超越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方星霞学术造诣的体现所在。
应该说,目前对汪曾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作品语言特色、叙述视角、文体风格、人物研究等方面。
本书在这些方面自然也有精深的分析,且有不少观点值得注意。
在对汪曾祺人文精神的探索、奠定、巩固等三个阶段的细致分析,对汪曾祺小说语言的深入解剖和归纳等,都展示出了作者扎实的理论素养和精细的文本分析能力。
自然,本书对汪曾祺作品的分析,也偏重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作品,其实汪曾祺早年的作品在京派这个背景下,也很值得分析。
早在198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等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抗战胜利后京派的复出”一节中就对汪曾祺的文学创作有过论述。
虽然方星霞对汪曾祺40年代的作品有所涉及(顺带说一句,汪曾祺的《邂逅集》出版于1949年4月。
而在本书中,有的地方写成1947年,有些地方又写成1949年),但如果作者能对汪曾祺早期作品的京味儿做较为详细深入的分析,本书就更完善了。
在谈到汪曾祺对京派的超越时,作者还深入到文学史的发展中,探究京派到底是以怎样一种形式转化,以致最终消失的。
作者通过梳理,对汪曾祺新时期小说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尽管这种认识似有商榷的余地,但这本《京派的承传与超越:汪曾祺小说研究》在汪曾祺的研究以及京派文学研究中,是值得注意的,并必将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