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经济思想之王莽

合集下载

秦汉时期的经济措施

秦汉时期的经济措施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宣布:“使黔首自 实田”,令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进行全国性的土 地登记。这是由于秦对东方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很难掌握。这次登记,在于承认现实土地的占有 状况,以稳定赋税收入。这样就以国家统一法令 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即以法律形式在 全国推行地主土地所有制。
土地载于户籍,使国家征发租税有了主要依据, 奠定了国家稳固的经济基础。户籍中有年纪、土 地等项内容,户籍制度也就远远超过“告奸”的 需要,成为国家统治人民的一项根本制度。
3、目的: 控制人口,征收赋税,以加强统治。
1)将平民百姓编入政府户籍; 4、内容: 2)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
3)依据财产多少承担义务;
5、义务
1)田租(即土地税) 2)人口税(算赋<丁税>口赋<儿童税>) 3)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
4)兵役
6、特点 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实行黄老无为政治,采取 “与民休息”的政策。到了文帝、景帝时期,倡 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约法 省禁”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 称“文景之治”。
秦始皇二十八年的琅琊台刻石上有“皇帝之功,勤劳本 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碣 石刻石又称:“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反 映出秦始皇确实是实行着打击非生产性活动,鼓励从事 农业生产的政策。
统一货币
秦统一前,货币非常复杂,各国货币的形状、大 小、轻重都不相同,计算单位也很不一致。
一 秦朝的经济政策
上农除末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上农除末”政策。秦始皇曾下令 把农民迁到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地方去,秦始皇二十八年 (前219)迁3万户到沿海的琅琊台,免除徭役12年,目 的在于充实边郡,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同时,秦始皇 又采取打击不法商人的政策。这一措施对保护地主土地 所有制,发展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秦汉之际的社会变革与封建制度的确立

秦汉之际的社会变革与封建制度的确立

秦汉之际的社会变革与封建制度的确立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是中国封建制度形成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大量的社会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从秦汉之际的社会变革和封建制度确立两个方面来谈一谈这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意义。

一、社会变革1.政治变革秦朝在221年之前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创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然而,在秦朝统治期间,由于实行了强制性的土地税和劳役制度,加上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制度,对于地方权力和民间文化造成了严重的摧残。

因此,秦朝在统治形式上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现代化成果,但其极端的暴政也激发了人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反感和抵制。

汉朝开创后,施行了很多制度和政策的创新,这些创新也减轻了贫苦百姓的负担,增加了他们的地位。

比如,汉朝废弃了秦制的土地税和郡县制度,而是以戶口为单位,规定每戶同时稅收和征兵人数,这个制度比秦朝的土地稅要合理得多。

汉武帝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德政,对于千百年来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和改良。

在汉朝时期,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也渐渐向各地方移动,这使得地方权力得到了相应的增加,这是中国封建制度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2.经济变革秦朝时期,统一的货币体系和地方招贤制度,使得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封建制度的萌芽提供了可能。

这是因为贸易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同时也使得豪门士族得到了更多的财富和地位,对于繁琐的政治和经济管理,他们拥有了更多的说权。

但是,随着秦朝的灭亡,贸易也停滞了,这也为汉朝时期的重建势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在汉朝时期,由于由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与此同时,汉代还恢复了自由贸易的制度,刺激了贸易和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迅猛发展也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分化,导致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也为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建制度的确立是在中国宋代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形成的,但是在秦汉之间,中国社会的变革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引入了重要的元素。

王莽篡汉

王莽篡汉

自汉武帝以后,朝政为外戚王氏一门所把持,王莽藉其叔伯之馀荫及王太后之信任,得以独揽大权。

王氏子弟大多骄奢淫逸,独王莽为人恭俭,雅好儒术,礼贤下士,故声誉日隆。

汉平帝在位时,王莽推行惠政以笼络人心:如大封宗室、功臣后裔,捐私产以救济贫民,扩充京师太学,增加五经博士名额,於郡国县邑广置学校等。

西汉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灾荒,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王莽纂汉正是适应了当时整个社会的人心思变,社会思治这一实际情况产生的。

王莽利用”汉德已衰,新圣将兴“之说,假托符命以新圣人自居,取得国人之拥护。

[1]公元前22年,王莽二十四岁入中枢开始作官,办事认真,对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书成帝,愿把封邑部份给王莽,朝中名望大臣,也上表推荐王莽;三十岁,封王莽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而王莽之伯叔父凤、商、根相继为大司马辅政。

成帝之世,王氏为侯九人,为大司马五人。

公元前八年,王根病重,举荐王莽代替大司马之位,成帝接受了,王莽时年三十八岁。

王莽作了一年多的大司马,成帝病死,太子哀帝即位,母亲定陶丁皇后派的外戚得势。

王莽不得不请辞下台,退居自己在河南的属地新野,闭门读书,一面注意朝廷动态,等待机会,准备东山再起。

他的儿子王获杀死了家奴,王莽逼子自杀偿命,王莽此举得到人们的好感。

在新野三年,多人上书为他反平。

在公元前2年,王莽获允回京居住,来年哀帝死,太皇太后王政君收了玉玺,召王莽复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百官奏书也由莽处理;此时王莽四十五岁,一夜之间,王莽成了国家最高行政的执行人,王莽一上台就清除了丁傅外戚的势力,立王箕子为平帝,还为平帝祖母冯太后及东平王昭雪,迅速果断的行动,受到朝野上下的拥戴,为推行以后的新政奠基础。

来年太皇太后赐给王莽为安汉公,类似周公受封的封号,王莽假意推辞再三,接受了名号,却把俸禄转给二万八千人的封赏,大家皆歌颂王莽的恩德,此时正值公元纪元1年。

王莽立女儿为平帝后;长子王宇因吕宽案,被王莽逼自杀,牵连数百人,王莽之同党即上书说,安汉公大义灭亲,公而忘私,作八篇诫书与孝经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书目。

3、秦汉经济思想

3、秦汉经济思想

一、人性论
“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而不伤也,人 情莫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也;人情莫不 欲安,三王扶而不危也;人情莫不欲逸, 三王节其力而不尽也。‛
二、货币国定论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 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 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 患。
三、贵粟论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 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 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 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 粟有所泄。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 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 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 之本务。
(三)对诸侯的轻重之势
“毋与人以壤”、‚毋授人以财‛可以说 就是同诸侯争轻重之势的一条经济纲领。 在《管子》轻重诸篇关于‚轻重之学‛和 ‚轻重之术‛的论述中,同诸侯进行经济 斗争以争轻重之势的问题,有了更多、更 详尽的发挥。
轻重之学的内容
“轻重之学‛及其主要内容轻重论者认为:封建国 家要直接进入经济活动领域,取得轻重之势,就必须 ‚通于轻重之数‛,即对有关经济变化的一些规律性 的东西有所研究和了解。《管子》轻重诸篇,对‚轻 重之数‛作了十分细致的分析和论述,提出了一系列 的 原理。这些内容就构成‚轻重之学‛。 商品流通方面的轻重之学 财政方面的轻重之学 对外贸易方面的轻重之学
一、“地著论”和“积贮论”
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 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 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 有余,何向而不济?以攻则取,以守则固, 以战则胜,怀柔附远,何招而不至?
二、“禁铜布”,由中央政府统一货币铸造 权
法使天下公得顾租铸铜锡为钱,敢杂以 铅铁为它巧者,其罪黥。然铸钱之情,非淆 杂为巧,则不可得赢;而淆之甚微,为利甚 厚。夫事有召祸而法起奸,今令细民人操造 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 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乃者,民人抵罪, 多者一县百数,及吏之所疑,榜笞奔走者甚 众。夫悬法以诱民,使入陷阱,孰积于此! 曩禁铸钱,死罪积下;今公铸钱,黥罪积下。 为法若此,上何赖焉?

秦汉历史中的文化传承与思想价值

秦汉历史中的文化传承与思想价值

秦汉历史中的文化传承与思想价值论文:秦汉历史中的文化传承与思想价值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吸收了前代文化的精华,使其得以传承和发扬。

本文将讨论秦汉时期的文化传承与思想价值,并探究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文化传承在秦汉时期,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秦朝的第一任皇帝秦始皇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积累。

但随着汉代的兴起,传统文化开始得到恢复和传承。

汉武帝以"尊儒"为政治宗旨,重视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渗透到国家制度和教育体系中去。

此外,汉文帝时期实行王莽的"新政",以挽救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尽管"新政"是失败的,但指导政策和实践已经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汉武帝加强疆土开发,开创了新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及民生的改善。

二、思想价值秦汉时期的思想价值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被列为国家正统思想,反对兼并主义,强调仁爱之道,提倡"德行天下"的思想;道家思想也在此时期渐渐兴盛,是从视人为自然中寻求人类生命智慧的另一种思想流派。

此外,在秦汉时期还形成了许多其他学派,例如墨家、法家、兵家、农家等学派,这些学派不均衡地反映社会伦理、人类行为规范和国家对个人的期望等方面的真实性。

“治国必先烟草,忧民的所在”是兵家的代表思想,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和现代民进党运动有很大的影响。

三、思想价值的影响秦汉时期的思想价值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

首先,秦汉时期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已经影响到了后世,例如在明清时期,重新发扬的儒家思想、"程朱理学"和"学艺学"等,都是在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其次,秦汉时期的思想价值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的"仁政"在很长时间内被视为"君子之道"和一种好的治理方式,在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秦汉历史中的哲学思想与政治变化

秦汉历史中的哲学思想与政治变化

秦汉历史中的哲学思想与政治变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政治上有很多变革,哲学思想也有了很多新的发展。

本文将从哲学思想和政治变化两方面来探讨秦汉历史。

一、秦汉哲学思想的发展1.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生在秦汉时期,阴阳五行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有其阴阳五行属性,而这些属性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世界的本质。

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科学、医学、农业等方面。

2.墨家、道家、儒家的兴起在秦汉时期,中国哲学形成了以墨家、道家、儒家为代表的三种不同的思想流派。

墨家思想强调利益共享,反对战争,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儒家思想则强调仁政、礼教等。

3.佛教的传入秦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强调生死轮回、缘起性空等,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位置。

二、秦汉政治的变迁1.秦朝的崛起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它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推动着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变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政治的发展。

2.汉朝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王朝,它继承了秦朝的一些制度,并加以改革和创新。

汉武帝时期,实行了“五经注我、百官定品”的科举制度,开创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先河,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完善的科举制度。

3.王莽的改革汉朝末期,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变革,试图挽救朝廷的危局。

他废除惠帝、孺子婴等皇帝,自立为新帝,实行以“公卿大夫”为核心的新政,试图恢复汉朝的统治。

但是这一政策并没有奏效,反而导致了更加混乱的局面。

三、秦汉历史中的哲学思想与政治变革的相互关系在秦汉时期,哲学思想和政治变化是相互联系的。

唯有深刻理解这种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秦汉历史的发展。

西汉王莽改制ppt课件

西汉王莽改制ppt课件
第三节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的历史背景
1
王 莽
社会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背景


的 思想 (西汉的复古改制思潮)
历 史
背景
背 景
政治 背景
(王莽代汉)
2
一、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西汉后期的 主要社会问题
土地问题 奴婢问题
汉代画像石 车马宴饮图
政土 治地 黑兼 暗并
3
一、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汉元帝
令起事……
9
二、西汉的复古改制思潮
随着西汉王朝的统治近于末日,因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而加入到 统治阶层的儒生们鼓荡起一股“奉天法 古”、“复古改制”的浪潮,以求摆脱统 治危机,树立儒家的独尊地位。这最终导 致了王莽大规模的“复古改制”运动的发 生。
10
二、西汉的复古改制思潮
汉 武 汉宣帝 帝
阴柔好儒 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贵族、官僚、地主、商人 势力恶性膨胀 统治形势危机四伏
4
一、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 (张禹)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 及西汉富后贵期,,多土地买兼田并至愈四演愈百烈顷,,带皆头的泾就渭是 西溉汉灌统,治阶极级膏的腴最上上层贾—”—贵族和大官僚地主 ——《汉书 ·张禹传》(汉成帝时的丞相)
“罢汉黜家百自有家制,度独,本尊以霸儒王术道杂
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
乎?”



元 帝



11
二、西汉的复古改制思潮
加入政权后,许多儒生认为实现儒家 王道理想的时机已经来临。他们要求西 汉统治者根据古代礼法的规定,恢复古 代制度,改变汉家制度。
儒生们相信,只要复古改制就会带来 天下太平的神奇功效。

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概况

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概况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讲授新课
第一节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概况
一.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
1.秦的统一
复习提问:师:战国七雄指的是哪几个国家?
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的统一,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是历史上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但秦王嬴政的优点还不仅体现在秦的统一,在统一后,嬴政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他的统治。
军事上,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秦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修筑了长城,它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在南方秦开挖了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加强了中原和边疆地区的联系,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派兵50万进军岭南,历时数年,终于征服了越族,统一了岭南广大地区,并设置南海、桂林、象郡。接着迁徙中原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族杂居,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课题
第一节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概况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节
目的要求
了解秦汉时期政治概况
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先秦时期的概况,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内容分析(重点、难点)
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西汉前期社会空前繁荣与强盛的原因。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
绿林、赤眉起义;东汉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建立东汉。
5)王莽改制
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不许买卖。
改变币制,以限制大商富贾的财产。
主观目的在于抑制豪强,避免民众大起义,却由于触动了贵族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又加深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所以社会更加混乱。加上接连发动匈奴、西域、东方高句丽和西南诸国的不义战争,王莽政权呈现倾覆之势。

历史趣谈:汉朝历史 新莽篡汉 西汉灭亡 王莽改制

历史趣谈:汉朝历史 新莽篡汉 西汉灭亡 王莽改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朝历史新莽篡汉西汉灭亡王莽改制导语:新莽篡汉参见王莽篡汉、新朝、王莽改制汉宣帝死后,汉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败。

汉元帝,柔仁好儒,导致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新莽篡汉参见王莽篡汉、新朝、王莽改制汉宣帝死后,汉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败。

汉元帝,柔仁好儒,导致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

汉元帝死后,汉成帝刘骜即位。

汉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由于赵氏姐妹不能生育,汉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

由于“酒色侵骨”,汉成帝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中。

汉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皇太后王政君权力急剧膨胀。

汉成帝死后,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

汉哀帝有断袖之癖,终日与宠男董贤厮混玩耍不理朝政。

外戚王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

国家已经呈现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

前1年8月15日,汉哀帝去世。

8月17日,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刘衎。

10月17日,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

但是,汉平帝已经沦为王莽的傀儡。

6年2月3日,年仅14岁的汉平帝病死,王莽立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自任“摄皇帝”。

8年十二月,王莽废除孺子婴的皇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什么是王莽改制?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尖锐。

王莽代汉称帝建立新朝后,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依然存在。

他为了生活常识分享。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和经济和思想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和经济和思想
1、皇权至上(独断性) 2、官僚政治(进步性;流动性) 3、人治为主(随意性) 4、神话皇权(落后性) 5、文化专制(渗透性) 6、囊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外交等(全面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 ①政治: 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 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 朝 灭 亡
刘 邦 攻 入
公 元 前
咸 阳

,巨
子鹿
婴之
投战


主题二 西汉的兴衰 (前202--------公元9年,国祚210年)
建立
恢复和发 展(休养
生息政策) 汉武帝的大一统
衰亡
8
60 119
138
202
前 年 , 西 汉 建 立西秦事世行楚汉战争朝件、、汉昭中之有史宣央后:称中集前的文 景 之 治西权兴大汉汉汉 高 祖 刘 邦、 衰一,建王落统与立莽前年张骞出使西域、王东、阶篡朝汉董仲舒建议设立太学休汉级。统养矛。历一与 匈 奴 三 次 大 战生西盾1称汉 武 帝 派 卫 青 、 霍 去 病息2加汉汉帝、前 年 , 张 骞 第 二 次 出 使 西 域深后朝。文致期。其景,使是中西 域 开 始 正 式 归 属 中 央 政 权之因西中前 年 , 设 西 域 都 护 , 标 志 着,治汉土国较、由地历大西 汉 灭 亡汉盛兼史的武年 王 莽 篡 汉 , 建 立 新 朝 ,转并上历盛衰盛继史。
期 分 裂 的 时 期 三 国 时 期 。
布 灭 亡 , 中 国 历 史 又 进 入 了
年 , 曹 操 次 子 曹 丕 逼 迫 汉 献 帝

初现繁荣的秦汉经济和文化

初现繁荣的秦汉经济和文化

(2)罢黜百家——儒学地位开始提升(汉武帝时期) ①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 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族为主体的文 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②概况: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并向其咨询治国 方略。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践行德政、推行教化, 养士求贤等。董仲舒的“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③评价 A、积极影响:提升了儒学的地位,开始重视思想、文 化和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B、消极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单元整合



1、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1)大禹治水: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发作了 以灌溉为主的水利事业。 (2)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工程是古代水利工 程的典范。 (3)灵渠: 虽开凿之初是军事目的,但沟通 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4)井渠:由汉代关中农民创造,至今仍流 行于新疆干旱地区。 (5)对黄河的治理: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 除了水患。 (6)水利著作:《河渠书》《沟 志》是以水 利为主题的专著,治理黄河的文献汗牛充栋, 地方志记载丰富。
主题重难点 董仲舒的新儒学 (1)董仲舒是汉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将周代以来 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说结合起来,吸收道家、法家、 阴阳家的思想,建立了一个“儒表法里”(外儒内法) 的新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 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社会、政治、历史等问题,给予 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2)新儒学的基本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 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他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政治 主张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③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 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引言:王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公元前9年至公元23年间垂帘听政,掌握了大汉王朝的最高权力。

他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被称为王莽改制,旨在消除社会不平等、恢复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等。

然而,王莽改制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很多困难,最终导致了其失败。

本文将重点介绍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

一、土地改革王莽改制的首要内容之一是进行土地改革。

他试图消除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减轻农民的负担,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王莽规定每个家庭只能拥有固定的土地面积,并实行定期的重新分配制度。

此举旨在确保土地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贪官污吏以及地主阶级的剥削。

然而,土地改革面临了诸多挑战。

一方面,许多地主阶级反对王莽的改革政策,他们失去了原本拥有的土地,继而在政治上形成了反对派。

另一方面,由于王莽改革政策的不成熟以及执行不力,土地重分配的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仍存在不少农民负担重的问题。

这些困难最终导致了土地改革的失败。

二、货币改革王莽改制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进行货币改革。

他试图通过控制货币流通来调整经济关系,加强中央政府的财政控制。

王莽废除了前汉时期流通的五铢钱,制定了新的货币制度。

新的货币制度以布币为主,政府发行的布币只能在官方指定的地方使用。

尽管王莽改革了货币制度,但货币改革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新铸造的布币很快被市场上流通的旧货币所代替,因为布币被认为是不稳定的,并且不受商人和民众的欢迎。

此外,政府仓库的储备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导致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这些问题加剧了社会不稳定,最终导致了货币改革的失败。

三、农民政策王莽改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民政策的改革。

他试图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境况来增强中央政权的威信。

王莽降低了对农民的征税,并实行救济政策,为贫困农民提供生活补贴。

此外,他还通过在农村地区建立学校和水利设施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然而,农民政策的改革并没有给王莽带来预期的效果。

一方面,由于税收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下降,无法用于其他改革项目。

秦汉税收制度

秦汉税收制度

秦汉的税收制度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不然就无所谓税收,无法界定税收,更不能谈什么税制了。

税收与国家的存在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一联系是天然的,即有税收就有国家,有国家就有税收。

三代的贡、助、彻。

夏代的“贡”:一是指诸侯敬献的土贡,一是指百姓缴纳的田赋。

每户从国家授田50亩(相当于今天的10亩多),然后将收获的亦不过贡纳给国家。

“贡”是一种定额税,据说是比较百姓所受土地若干年的产量,得出一年的平均产量,再把这个平均产量的十分之一定为贡额。

确定之后,不论以后的年景、收成如何,百姓都必须如数缴纳。

所以丰年纳贡比较容易。

但遇到荒年,百姓就不堪忍受了。

夏代的力役资料不详,但有几种形态:“籍田以力”(公田的劳动)、“任力以夫”(以公共事务发起的征役)。

夏代的贡赋制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地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夏代首创授田与贡赋制度,是商、周二代的基础。

2.夏代贡赋制度是因田制赋,授田有一定的面积,一定面积的土地负担一定的赋税。

我国的财税制度以夏为源。

随乡所出,就地取物,以供王用;赋,即因田制赋,分等定级的赋税制度。

4.夏代的田赋、盐贡、人头税,首创我国古代三大直接税。

夏代商朝逐渐用“助法”取代“贡法”。

“助”字从力,表示力役地租。

商朝为了灌溉和耕种的方便,土地都划分为井字的方块,每块之块土地是70亩(相当与今天的14亩),中间的一块由大家共同帮助国家耕种。

田赋只取中间的公田产品。

丰年大家和国家的收入都增加,荒年两者都减少。

这样,百姓的生活就有了保障,就避免了“贡法”时代的,荒年百姓流连失所、不能完税的情况。

“籍法”。

“助者,籍也。

”籍就是借,指借助民力以耕公田。

显然,“助法”是一种劳役税制,“助法”的税率,据说是十分之一,实际是九分之一。

在“助法”条件下,百姓为国家的劳动和为自己的劳动不论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分开的,而且,私田由自家单独耕种,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

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百姓在公田上的劳动必然不会想在私田的劳动那样努力,这必然会影响公田的产量,影响国家的收入。

王莽的改制(简述)ppt课件

王莽的改制(简述)ppt课件
10
币制
• 王莽自西汉末年起,先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第一次改革(西汉居 摄二年,即公元7年)新发行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三种 货币,与五铢共同流通。与此同时颁布禁挟黄金令,“禁列侯以下不 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然卒不与直。”
• 第二次改革(新朝始建国元年,即公元9年)发行小泉直一,与大泉 五十共同流通,禁五铢。王莽采取了派谏大夫五十人分赴郡国铸钱的 方式,以图使新货币占领市场,更好地取代五铢。但五铢未能禁绝, 人民对新货币接受程度不高。
9
• 地皇元年(20年)正月乙未,赦天下。下书曰:“方出军行师,敢有 趋犯法者,辄论斩,毋须时,尽岁止。”于是春夏斩人都市,百姓震 惧,道路以目。
• 地皇二年(21年)民犯铸钱,伍人相坐,没入为官奴婢。其男子槛车 ,儿女子步,以铁锁琅当其颈,传诣钟官,以十万数。(师古曰:“ 琅当,长锁也。钟官,主铸钱之官也。”)到者易其夫妇,(师古曰 :“改相配匹,不依其旧也。”)愁苦死者什六七。孙喜、景尚、曹 放等击贼不能克,军师放纵,百姓重困。
11
• 第三次改革(新朝始建国二年,即公元10年)是币制改革中引起争议 最大的一次,推出了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金货 、银货、龟货、贝货、布货)二十八品的复杂货币系统。因为造成了 市场混乱,反对声浪巨大,这次改革坚持了五年便停止了。
• 第四次改革开始于新朝天凤元年(即公元14年),铸造货泉与货布, 在“复申下金银龟贝之货,颇增减其贾直”的情况下,又废除了小钱 ,并在6年后彻底废除大钱。这最后一次改革直接影响到东汉初年的 币制,货泉与货布在东汉初年仍在铸造。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改制内容
• 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对外方面、其他方面。 • 改制又可以细分为:①学术、教育、祭祀、举士;

中国金融史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金融

中国金融史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金融

2.废除黄金为币 没收黄金收归国有
(二)第二次币制改革:罢错刀、契刀、五铢钱, 改行大小泉 因迷信罢错刀、契刀、五铢钱 新铸小泉,重1铢,大小泉并行,子母相权 为防盗铸禁民携带铸钱材料铜和炭,加速铸造破 坏铸钱制度
(一)西汉早期的货币 通行半两钱,但轻重有别 1.汉初“半两”:荚钱 秦朝的暴政以及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破坏了社会经济, 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允许民间自由铸钱。由于私铸半 两钱越来越轻,有如榆荚,成为“荚钱”,重3铢,后轻至1 铢,货币持续贬值石米万钱,买马以黄金计价。 2.八铢“半两” 惠帝三年以“铸伪钱”为不法。由于半两钱太重,榆荚钱 太轻不便流通,于吕后二年行八铢钱,即重8铢的半两钱。 3.五分“半两” 吕后六年行五分钱,即半两的五分之一,2铢4累,面文 “半两”,也属荚钱。
第7任 武帝刘彻 BC140—BC86年 在位54年


第8任 昭帝刘弗陵 BC86—BC73年 在位14年 无子嗣 第9任 废帝刘贺 BC73年 第10任 宣帝刘询 BC73—BC48年 在位26年 第11任 元帝刘奭 BC48—BC32年 在位16年 王政君 皇后 第12任 成帝刘骜 BC32—BC6年 在位26年 无子嗣 皇太后 王莽做大司马 第13任 哀帝刘欣 BC6—公元1年 在位6年 刘骜弟弟的儿子 无子嗣 太皇太后 第14任 平帝刘箕子 公元1—5年 在位5年 中山王 病死 第15任 孺子刘婴 公元5—8年 王莽摄政4年 西汉王朝 END
2.其他类型的“五铢” 其他类型的“五铢”包括宣帝五铢、小五铢等 宣帝五铢与三官钱形制相同:铜质较好,铸造也佳,外郭较宽, 钱文严整,字体略狭长,直径约2.6厘米左右。 小五铢:汉宣帝所铸,钱径小,1.2厘米,鸡目钱、鹅眼钱

货币史秦汉和魏晋南北

货币史秦汉和魏晋南北

王莽币制改革的历史教训1.他的货币改制是他的复古改制的一部分。

他历次的货币改制都是这种泥古不化,开历史倒车行为的产物。

对于货币制度的改革,他既不理解货币的性能和效用,也不了解时代的需要,在他的“宝货”制中,金银泉布犹嫌不足,还要把早已失去的货币性能的原始货币也搬出来。

历史再也不能往回头走,因而也就决定了他的货币改制的悲剧性结局,而他企图从货币上的复古改制,为当时的社会危机找出路,当然是更谈不上。

2.货币制度本身,当然其理论根据及施行方式,予以分析“宝货”制是他的货币复古改制的代表作品,关于这一制度。

王莽每次更作,他都要遵从“子母相权”之意。

在这里,他只是着眼于:货币单位要分轻重大小,使之各有等差。

但是,1.他不明了币材问题是货币制度的基本问题,她的宝货之中,金银龟贝铜五样俱全,即使是两种金属并行的复本位,也与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只能相矛盾,而一套货币制度却包括“五物六名”,起矛盾就更加不堪设想。

2.即便把货币单位的轻重大小,各有等差算作符合与所谓“子母相权”原则,然而又何必要有“28品”之多?而且价格的轻重大小的制定极不合理。

3.施行的次数太多了,在古代习惯力量浓厚的情形下,是无法实行的。

终止,王莽的货币制度的改格式主管的历史唯心主义,王权货币名目主义的混合物。

失败是必然。

3.从货币改制的阶级实质与内容上看,这是对广大人民,也包括一般的地主和商人所进行的最露骨的搜刮与剥削。

发行虚拟货币史其每次货币改制的共同特色,而且各等货币之间的作价极其不合理,加以每次货币改制的都是废旧用新,而不讲求善后之事,由于货币混乱,私铸盛行,英武而犯盗铸钱及连坐而全家被罚的人不在少数。

增加了社会秩序的不安。

只记大概就行(改制的内容:自公元7年到14年,王莽三次改革币制。

第一次,下令除五铢钱(汉隋间铸币以重量命名,主要是五铢钱,古算法以24铢为1两)外,更铸"大泉",重12铢,值五铢钱50;又造"契刀",值500;"错刀",值5000。

《中国经济史》第二章秦汉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史》第二章秦汉经济的发展


西汉惠帝吕后“无为而治”西汉惠帝、吕后 时期,采取“无为而治”政策。 “无为而治” 也松弛了抑商政策。武帝时,一方面各诸侯国 经济政治势力已十分强大,对中央政权构成很 大威胁;另一方面,因连年用兵,“征伐四夷。 国内足” 国家财政窘困。因此,武帝就改变 了“无为而治”政策,实行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3)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首先,把铸钱、冶铁、煮盐等,一律实行官营。

其次,下令取消郡国铸钱,政府统一铸五铢钱, 在全国流通。 再次,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又“初榷酒酤”。 最后,实行特殊的财产税。

武帝时推行的这些政策,削弱了地方诸侯王 的势力,打击了私人工商者,增加了中央的财 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政治的统治力 量。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土地问题突出, 出现了社会经济危机哀帝时虽有限制占田和限 制占有奴婢的措施,但见效甚微。王莽时进行 改制,结果整个社会经济更加混乱,终于引发 了绿林、赤眉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和战乱,导致 了西汉政权的灭亡。继之而起的是东汉王朝。

(1) 口赋就是人口税。秦代已有人口税(称口 结),约每人征收120钱。汉代仍有口赋,不过,汉 代的口赋是儿童税。从汉武帝开始,3岁一14岁儿 童,每人23钱。元帝时改由7岁一14岁的儿童交纳, 数目不变,成定制。 (2) 算赋是成人税。男女15岁一56岁的都要 交纳。每人出120钱为一算,成定制。 可见,口赋、算赋都是人头税,不过用途不同。 算赋为军赋,“治库兵车马”,归大司农主管,口 赋“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赋,以 补车骑马”。
一、秦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政策:(1)、秦代的“使黔首自实田”。
秦始皇于三十一年(公元前2l 6年)下令“使黔首自实 田” 。黔首,就是黎民百姓。 秦始皇发布“使黔首自 实田”的命令,就进一步从法律上在全国范围内确认 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这样,在这项命令的作用下,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很快发展起来。

王莽改制的启示

王莽改制的启示

王莽改制的启示王莽改制的启示郑彪王莽这个历史人物,名声很差,这与中国历史文化特别强调正统有关,也与白居易的一首诗有关。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白居易:《放言》)白居易是大家手笔,有学问,敢于放言臧否历史人物。

在这首诗中,他秉持孔子著《春秋》的微言大义,也是孔子开创的以下两千多年中国文化传统,抑伪扬真,抑恶扬善,抑王扬周。

中国这个优秀传统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几近丧失,因为苏联解体,世界变局,于是思想界文化界意识形态领域流行价值重估,实为价值颠倒,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抑善扬恶,抑真扬伪,浊流滚滚,莫此为甚。

此为米国引领的全球化地缘政治灾难,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

白诗前四句说一种相人法,“辨材须待七年期”,主要说“辨才”需要时间,不可轻言平庸。

所谓“七年期”,也是一个概数,不可拘泥,或十年,或更长。

这一点古今同理。

对政治家,特别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可能对历史转折发生作用,力挽危局,特别是要以弱胜强,只能以柔克刚,尤其需要以时间换空间,运筹帷幄,推动时局,折冲樽俎,等待时机。

因为政治这东西关乎天下安危,利害太大,丝毫疏忽不得,所以周公一身正气,尚且要“恐惧流言”,临深履薄,王莽人品不端,举大计就更要“谦恭下士”。

应当说,中国古今都不乏一身正气,立党为公,有理想、有信仰,有抱负、有操守,有作为的大政治家,有些只是长期以来被低调所惑,被价值低估(殊不知此乃政治智慧所在),以致有一些轻率的舆论,包括说什么“击鼓传花”之类。

中国政治传统讲究王霸并用,既要有菩萨心肠,又要有霹雳手段,但后者不能轻启,更不能滥用,既要等待时机,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一剑封喉。

这些都属于术的范畴,还必须统帅以高远的理想、正确的主义和科学发展观,则真正是政治家的大手笔。

中美博弈,是一盘大棋局,需要大手笔,也必然有大手笔,美国善打快拳,中国长于太极,究竟鹿死谁手,棋局在展开,在深化,不宜轻言胜负。

【doc】王莽改制中私属政策的社会文化内涵

【doc】王莽改制中私属政策的社会文化内涵

王莽改制中私属政策的社会文化内涵第27卷第4期2010年8月晋中学院JournalofJinzhongUniversityV o1.27No.4Aug.2010王莽改制中私属政策的社会文化内涵陈国威(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广东湛江524037)摘要:王莽改制是两汉之际发生的一件大事.王莽改制中"私属"政策除了具有政府与地主争夺劳动力以增强政府物质力量的功能,还寄托着王莽浓厚的儒家思想情怀,反映了王莽利用社会心理以巩固政治统治的政治谋略,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关键词:王莽;"私属"政策;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K23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808(2010)04—0076—06王莽作为两汉之际特殊历史环境形成的转折时期的颇具争议的人物,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其改制则是两汉之际发生的一件大事,古往今来,对它的评论甚多,有褒有贬,分歧很大.大部分通史类书籍皆涉及之.对于王莽改制中的"私属"问题,这些着作论述不多,往往是以类似"奴婢为'私属',禁止买卖"之语一句带过,即使是秦汉专史书籍,也大致如是.此外相关论文则往往是论及"私属"的身份问题,而对于私属的其他情况甚少涉及.其实王莽在改制中,对于"私属"政策是赋予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的,寄托着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政治活动家的政治目的的.一,两汉时期奴婢的情况概况对于秦汉时期奴婢的相关研究,往往大都是集中于其来源,工作性质,待遇,社会身份地位等.如吕思勉先生就认为"奴婢之原有三":"一日俘略" "二日罪人""三日粥(鬻)卖"0[1]455,456翦伯赞先生则认为西汉奴婢主要来源有五种:"第一种是农民因贫困饥饿而自卖为奴隶……第二种是农民为豪家所掠卖的…一?第三种是由'赘子'转化而来……第四种是罪犯……第五种是奴产子."柳对于秦汉时期奴婢分为官奴婢和私奴婢两类,学界几乎没有异议."官奴婢属于官府所有,来源有罪人及其家属,官府所没人之私奴婢及私人为买官,拜爵,买复,免罪而人奴婢于官府者.他们大量用于工官,冶铸,官府杂役,诸苑养狗马禽兽或赏赐官僚贵族,可以买卖,并有一定价格.其衣食依靠官府供给.官奴婢的身份是终身的,甚至遗留给子孙.但亦可通过放免恢复庶人身份;而私奴婢则属个人所有,秦朝数量较少,汉代Et益增多.上自皇帝,贵戚,官僚,下至地主,商人,庶民都蓄有私奴婢.私奴婢一般在个体家庭内充任家内服役,也有一部分用于手工业, 商业."[小对于两汉时期奴婢的数量,诸多论着往往采用比较模糊的语言.如"汉奴婢多于古"[1]秭;"西汉以来日益严重的奴婢问题"[4]2";"王莽当政以前,西汉私家奴婢问题的日趋严重……大量农民破产沦为奴婢"等等.相对而言,翦伯赞先生在《秦汉史》一书中论证较为详细:"贡禹说,西汉的官奴婢十余万人,这是史籍上最多的数字记载,至于私奴婢的数目,史无明记,但《汉书》中常有关于私奴婢之零碎记载,如陆贾有奴婢百人,张良有家僮三百人,张安世有家僮七百人,卓王孙有僮客千人,程郑亦有奴婢八百人.达官显宦豪富贵族的人数,在整个人口总数的比例上,当然是最小的,因而即使这最少的人拥有成百成千的奴婢,奴婢的总数也不会很多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私奴婢的总数,也不过和官奴婢相当,至多不过十余万人.官私奴婢合计,不过三十万人左右.即使再增加一倍,也不过六十万人,而西汉的人口总数则为59594978[收稿日期]2010-03-20[作者简介]陈国威(1968一),男,广东湛江人,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社会文化,中外文化交流.76?陈国威王莽改制中私属政策的社会文化内涵人,故当时奴婢占人口总数不过百分之一."E2]当然还有一些学者持不同的意见.如吴景超先生认为,西汉奴隶人数占人口的1%;马克壶先生认为可能是五百万,占到当时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3369综观相关的论述,对于汉时奴婢的人数,笔者偏向翦伯赞先生的意见.对于汉时奴婢的权利问题,文霞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秦汉奴婢法律地位及其比较研究》中,采用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墓竹简,《汉书》及《后汉书》等史料进行了详细的论证,这些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婚姻权,政治权,诉讼权等.口∞其实对于汉时奴婢的社会地位,史界是给予一定肯定的."实际上,西汉的奴婢在法律上,是相当有保障的.这从当时贵族官僚如果私杀奴婢,便要受到法律的处分,可以看得出来."E2]巩翦老在书中列举了部分史实:缪王元遗令以奴婢从死,被迫自杀者十六人.后被大鸿胪王禹即奏其"贼杀奴婢" 之罪,因此而予以"不宜立嗣"之处分.武帝时邵侯顺,因杀人及奴十六人,亦因此而丧失了侯爵.宣帝时丞相魏相,其家有婢自绞死,京兆尹赵广汉便率吏到丞相府查斟,将丞相夫人叫去,令其于跪庭下,问其杀婢之罪.王莽之子王获,因为杀了一个奴婢,王莽遂令王获自杀抵罪.也就是说,"这些具体的史实,都足以证明当时奴婢的生命,还是有着相当的法律保障."[2除了在法律上,汉王朝给予奴婢一定的权利外,在合适时候,汉王朝还采取放免行径,促使奴婢"脱去奴籍"."在西汉时,奴隶却可以由'特赦',由'自赎'而获得解放."[2]272据研究,秦汉奴婢的放免是比较普遍的.放免包括政府放免及个人放免两种方式."秦汉时期政府所主持的放免奴婢比较频繁, 方式多样:有皇帝的诏令放免,有因军功或事功放免,也有由于迁徙的需要放免的.政府行为性质的放免大多是被国家政府控制的官奴婢,也包括一些私奴婢.""除了政府进行奴婢的放免外,还有很多属于个人行为性质的放免.在个人行为性质的放免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主人主动放免,一是通过奴婢本身的努力而获得的放免."[3]154,159由此可见,两汉时,奴婢在人口数量上并非很多,占整个社会的人口总量比例不大,且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的权利.在合适的时候,他们还可以通过政府的举措,主人的行径以及自身的努力而获得解放的机会.二,王莽及两汉时期提倡释奴人士的社会知识背景对于汉时释奴,限奴的倡议,据目前史料所见,主要包括西汉时的董仲舒,师丹,孔光,何武,王莽及东汉光武帝刘秀等人.汉武帝时,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的情况,董仲舒上书建议:"限民名田""去奴婢, 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繇役,以宽民力"等[6],惜不为武帝采用.到了哀帝时,当时社会矛盾急剧恶化,师丹辅政,建言:"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孝文皇帝承亡周乱秦兵革之后,天下空虚, 故务劝农桑,帅以节俭,民始充实.未有并兼之害, 故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俞困.盖君子为政,贵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将以救急也.亦未可详,宜略为限."嘲在师丹的倡议下,孔光,何武随即制定了限定的额度和限制措施,规定:"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人官."但由于当政的外戚,官僚的反对,这些限田限奴之举终只能束之高阁.到了王莽改制时,要求"今更名天下田日'王田',奴婢日'私属',皆不得卖买."实施"王田""私属"政策,后也是由于官僚地主的反对,在王莽新朝政权崩溃的前夕被废除.而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从建武二年至十四年(公元26年到38年),光武帝刘秀前后连续6次颁布释放奴婢的诏令,要求释放奴婢,否则按西汉的"卖人法"和"略人法"治罪.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光武帝又连续颁布禁止虐待奴婢的诏令:杀奴婢的不得减罪,炙灼奴婢的按法律治罪,免被炙灼者为庶民;废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Ⅲ上述释奴,限奴的倡议都深具浓厚的儒学知识背景.董仲舒是儒家士人,此已为学界公认,毋须详说.而哀帝时辅政的师丹,虽常以大将军名号出于通史书籍,但其拥有深厚的儒学功底,《汉书》相关之处,也常以"博士师丹""儒者师丹"称之.其传则有载:"师丹字仲公,琅邪东武人也.治《诗》,事匡衡.举孝廉为郎.元帝末,为博士,免.建始中,州举茂材,复补博士,出为东平王太傅.丞相方进,御史大夫孔光举丹论议深博,廉正守道,征人为光禄大夫,丞相司直.数月,复以光禄大夫给事中,由是为77.陈国威王莽改制中私属政策的社会文化内涵少府,光禄勋,侍中,甚见尊重.成帝末年,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丹为太子太傅.哀帝即位,为左将军,赐爵关内侯,食邑,领尚书事,遂代王莽为大司马,封高乐侯.月余,徙为大司空."晴而孔光也是一名着名的儒家之士:"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光久典尚书,练法令,号称详平."四钗平帝年幼时,"选置师友",孔光就以"明经高行为孔氏师".口础而大司空何武也是对儒经颇有研究的.其传有载:"武诣博士受业,治《易》.以射策甲科为郎, 与翟方进交志相友."同翟方进则是幼时就"欲西至京师受经",他的母亲考虑其年纪幼时,"随之长安, 织履以给方进读,经博士受《春秋》.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诸儒称之.以射策甲科为郎.二三岁,举明经,迁议郎."l】妇由此可见,何武至少也是一名儒士.王莽对儒学的兴趣,也已为史界所知.《汉书》里班固说他"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由于对儒学教义奉行不悖,得到了当世名士戴崇,金涉,箕闳,阳并,陈汤等人的赞赏.在班固的《王莽传》中,关于王莽在38岁当上大司马以前的记载甚略,不足五百字,但王莽事母嫂,侍世父,养孤兄子的内容便占了三分之一.可见"孝悌"在儒家看来是伦理道德的起点,正所谓"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Ⅱ2].王莽执政后也采取了诸多的儒学举措,如征辟孝贤,安车迎人,建明堂,立辟雍,设《乐经》博士,诏知钟律之人, 定郊祀之祀等等.[13]光武帝刘秀早在王莽天凤中,就曾经前往长安求学,在中大夫庐江许子威门下"受《尚书》,略通大义."曾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执政后,也采取了起明堂,灵台,辟雍等勃兴儒学的举措.f7三,儒家对人的观念"统治者要完成有效的社会控制,就必须首先完成思想的统一,没有统一的思想,就没有统一的行为,法令,政策,制度就不能保持一贯性,百姓就不知其所循,就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也不可能达到政治上的大一统.""而君主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根本特征,这就决定了当时政治关系必然以君主作为中枢.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尊君思想与民本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即已牢牢占据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主流地位,它们是各统治者倡导的主流思想."尊君思想与民本思想既是相互抗衡的,同时又是相互协和的,尊君思想以民本为前提,而民本思.78.想又是以尊君为指归.民本思想是传统农业社会中产生的'重农主义'的孪生兄弟.'民本一尊君'一体二翼构成中国古典政治学说的基础."E15328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遂成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正统思想,开始了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而在儒家思想中,涉及不少政治秩序原则及人性伦理价值的观点,毕竟儒学"是一种秩序的理性主义".E162"孔子的政治理想国和基本的政治原则就是他常说的'有道'二字.……孑L子的'有道'政治理想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所有的人都按照礼制规定, 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称其事……其二,不要使礼之分走向破裂和对立,要在'分'中注之以'和'与'仁'."[i]45也就是虽然有序,实行等级管理是儒家强调的主要内容,但是也在管理中实行仁政,要求和谐."不要使礼之分走向破裂和对立,要在'分'中注之以'和'与'仁'."除了要求在统治管理中强调"分""和""仁"之外,儒家同时也给予注重民的要求."重民生就是畏天命,民心向背是判定有德与无德的主要标准,也是君主能否保持其君位的不可忽视的因素".E¨儒家经典着作《尚书》即载:"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渗透着儒家思想意识的《国语》也言:"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Et矣.……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於民多矣.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rI而对后世法家及儒家都有重大影响的苟子则以舟与水之关系喻君与民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llz]j安照冯天瑜与谢贵安两先生之说,"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之大成,在孔子仁学和德政观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把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高峰."[1]∞孟子的民本命题主要包括如下部分内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乾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卷十四)"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卷七)"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卷二)"孟子'民为贵'包括陈国威王莽改制中私属政策的社会文化内涵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民心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得民心者得天下,没有人民的支持,统治者的江山不稳.第二,统治者的物质生活离不开人民,他必须向人民征收赋税.正由于民的重要,所以他提倡统治者行仁政."冯天瑜等在引用董仲舒所言说明,君主取悦于民,得民之心,则能战无不胜:"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口其实按笔者所见,儒家对人的价值体系内容更应该体现在孑L子所言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两句话,毕竟社会是以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而构成,人与人之问的秩序其实也是社会的政治秩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其实也就是强调社会政治的平等."上述两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范围内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地位.最为可贵的是,这种平等是以我为中心展开的.它冲破了等级的藩篱,具有个性解放的因素."口52,53后来孟子强调人不可有害人之心:"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口zJ''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更揭示了德礼高于刑政的儒家治国理念.四,王莽"私属"政策中的社会文化内涵文霞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认为"政府对奴婢进行放免,目的在于将其免为庶人后纳入编户齐民的体制之中,这与政府一再颁布诏令赐民爵位的目的一样,都体现了政府与地主之间对劳动力的争夺."3jl文霞还引用了许卓云先生之观点支持其观点,奴婢身份的转化亦代表了"政权和社会的关系也有基本的转化,等到租户变成固定的生产单位以后,国家就很不愿意私人掌握那么多的财富.国家常常与大地主争夺财产和已变成私属的生产者, 而希望将大地主属下的私属转变成编户齐民,所以在南朝和北朝都可以看到政府颁布解放奴仆的诏书.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国家需要兵源时,就解放奴仆和部曲.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时候,又要解放奴隶,将地租转变为税收".D¨笔者认同这种观点,解放奴仆确与国家与私人,中央与地方争夺劳动力,财富有关.但同时也认为王莽解放奴婢除了上述观点外,还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由于奴婢人数不多,政府及个人又常有赦免行为,故从这个意义上讲,奴婢对整个社会的实质性影响(如物质生产方面)并非很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奴婢却同时又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汉书》载史丹"尽得父财,身又食大国邑,重以旧恩,数见褒赏,赏赐累千金,僮奴以百数,后房妾数十人".同书记孝元皇后的"五侯群弟,争为奢侈,赂遣珍宝,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数十人,僮奴以千百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_21《汉书》卷五九记:"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积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而在汉哀帝时孔光,何武限田限奴措施也是要求做到:"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可见当时蓄奴婢还是比较普遍的.且,在社会身份方面更显有失平等的特点,如主人对奴婢拥有"专杀之威"等.对奴婢,私属等的身份,目前学界虽有不同的观点,如有学者将"私属"归人为"介于奴婢和庶人之间的一个特殊阶层"[53,不管如何,奴婢,私属等,他们理应归于一个社会集团,隶属于一个社会集团,具有身份依附II生的特征.其人身自由是具有一定条件的,受到限制的.他们都归属于社会贱民群体,是社会贱民群体中的一分子.而在王莽眼中,奴婢如牛马任人买卖,"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阑,制于民臣,颛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1,这是严重违背儒家精神的,"谬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颜师古在这里注日:"《孝经》称孔子日'天地之性人为贵',故引之."后来深受儒学影响的光武帝刘秀也强调奴婢问题是事关"人为贵"的问题:"十一年春二月己卯, 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7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要注意仁义道德,不管其法律地位如何,工作性质如何,若将之解放,至少在社会意义方面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性的.其实在王莽篡汉前,当时的政治局势还是比较稳定的,"在政治方面对汉王朝的严重威胁是外戚专权".[22也就是说奴婢问题并非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王莽改制中采取了"私属"政策, 解放奴婢,不得对奴婢进行买卖,其实是寄托着一名儒家政治者的一种社会平等的情怀."王莽居摄及受禅后之政治,举其尤要者,如王田,废奴,用意在解决当时社会兼并,消弭贫富不均,为汉儒自贾, 董以来之共同理想."其实熟读经书的王莽无论是日常处事还是执政管理,都是以儒家的价值体系来考虑问题的.除了上述提及王莽"事母嫂""侍世父""养孤兄子"之事外,《汉书》"王莽传"中还言及:他"尝私买侍婢,79?陈国威王莽改制中私属政策的社会文化内涵昆弟或颇闻知,莽因日:'后将军朱子元无子,莽闻此儿种宜子,为买之.'即日以婢奉子元.其匿情求名如此."这件事还为宋人所辑录:"王莽折节为恭俭,虚誉隆洽.常私买侍婢,昆弟闻之,莽因日:'朱子元无子,为买之.'即日以婢奉朱博.其匿情求名如此."E24]《汉书》卷二四下在记述王莽改制货币政策时,则记载:"莽性躁扰,不能无为,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国师公刘歆言周有泉府之官, 收不雠,与欲得".而王莽改制中的货币政策是一大败笔已是学界之公认.千家驹等人就用一语评论之:"简直是莫名其妙".事实上,王莽改制中"私属"政策在社会文化内涵方面,除了寄托着王莽浓厚的儒家思想情怀,还蕴含着书生政治方面的文化内涵.政治心理学认为:"迄今为止支配人类行为的还是感情和信仰","而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几乎完全只受神秘主义因素的支配,理性对它们起源的影响微不足道."而当时整个社会态势充满着浓厚的儒家思想气氛.如为儒家所推崇的禅让之风就充满当时整个社会.昭帝时,眭弘宣称"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其后谷永也言:"天生蒸民,不能相治,为立王者以统理之.方制海内,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垂三统,列三正, 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成帝时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以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27壤帝时夏贺良宣称"汉历中衰,当更受命.成帝不应天命,故绝嗣."即使是汉室的刘向也讲: "王者不可不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而王莽也常利用这种社会心理进行儒家书生式处事方式.谶纬就是一个例证.按照心理学的概念:"情感则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情感不同于认知,认知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和情感反映的则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30]245,24 由于汉时距离儒家美誉的"三代"时间不远,加之汉武帝采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促使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崇拜自然成为当时社会的一股思潮.王莽深知当时这种社80.会气氛,故不惜采用多种不合情理之事引导整个社会气氛,无论是越裳氏献白雉黑雉,抑或是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丹书,(4都是反映当时社会心理影响政治的一大内容.其实后来王莽失败,也是"天下归汉"的社会心理结果.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合理利用社会心理进行社会改制是王莽书生式政治的一大内容,也是改制中"私属"政策的一大社会文化内涵.综观历史,王莽在其改制中,采取了解放奴婢的"私属"政策,除了具有政府与地主争夺劳动力,增强政府物质力量的功能之外,它还隐藏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毕竟无论是从奴婢的人数,抑或是从奴婢的权利,获得放免的机会来看,都显示奴婢问题并非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由于奴婢问题。

秦汉王朝的学术、经济与社会

秦汉王朝的学术、经济与社会

• 古今对秦汉政、术的评论
P66
秦始皇
汉武帝
传统 现代
受儒家批判
被视为文治政府 的开创者
以政治暴力进行思 以利禄提倡儒学 想统一
共同点 藉政治力量操控和支配学术
五、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P66~67
今文经的 古文经的 经学的相
兴盛
出现 争与融合
五、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P67
经 别
今文经
古文经
自秦火以来湮没的经书纷纷重 武帝时,不少先秦古籍陆
‧内涵: 1.道家无为而治 2.治身讲求谦恭节俭 3.治国避免繁苛扰民
三、汉武帝的推崇儒学
(一)崇儒的背景
P65
1.汉武帝鉴于黄老无为治术弊象渐呈,以为
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适合新时代
2.董仲舒主张若要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则
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结果:武帝罢黜百家,推崇儒术
三、汉武帝的推崇儒学
(二)崇儒的措施
由 现。原靠口耳相传的儒家经典 续出现,因为经文是以先 来 以汉代流行的隶书笔录下来 秦古文字书写,故泛称
“古文经”
争 刘歆以为古文经可信。古文经传的篇章数目和内容,都 议 与当时流通的今文经有异
立 两汉皆立学官,汉武帝立五经 王莽称帝后,藉古文经学
学 博士,经学成为士人猎取功名 的周礼托古改制,设立古
问题与讨论――参考答案
不过,汉代儒学吸收了先秦阴阳五行学说,充满“天人 感应”的思想。汉儒认为君主受命于天,代天行治。帝 王施政有失,天降灾异以为警惕,若不及时反省则天命 转移。政权配合五行(即五德),按照既定的周期轮替, 只有当运者、有德者才能统治。在五德转移的交替阶段, 都有与其相应的符瑞预示。因此,汉儒除了好言灾异外, 亦好言禅让,倡导人君效法尧舜将天下禅让予有天命、 有德行的圣人。西汉晚年,君主闇弱,灾异频传,咸以 汉德已终,应禅国让贤,王莽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新 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再世”。

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

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

但近代帝制结束之后,王莽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

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

胡适认为他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

在封建社会里试图恢复古代土地公有的井田制度,是十足的梦想。

在土地兼并已成为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之时,王莽想从大土地占有者手中收回土地,无异虎口拔牙。

“王田令”在实施中受到顽强的抵制。

由地主阶级成员构成,又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官府也无法把这一法令真正贯彻下去。

“五均六”即“五均六筦”。

为“新朝”时期为了增加王莽专制主义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并为构成这一国家的政权基础的豪族权门大谋私利的一种苛政杂税制度。

是在当时托古改制的风气下,由儒家刘歆以古文经《周礼》、《乐语》为依据而提出来的。

五均政策五均政策是王莽推行的城市工商业经济管理政策。

它在首都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共六大城市设置五均官,原长安东市市令、西市市令以及洛阳等五城的市长,均更名为“ 五均司市师”,其下再设置交易丞五人和钱府丞一人。

1.各司市要以本市场四季中间一个月(二、五、八、十一月)的商品交易价格为基础,根据商品上中下三种质量,制定出上中下三种价格,称为“市平”,作为指导和干预市场交易的标准价。

各地的市场物价,允许有差别。

2.当市场物价超过“市平”价格时,由均官按照“市平”价格出售所掌握的货物,促使市场物价回落。

当市场物价低于“市平”价格时,则不予干预,以防止囤积居奇行为。

3.即民众因为祭祀、丧葬缺少费用时,可向五均司市师所属之钱府借贷,不付利息,但用于祭祀的借贷必须在十日内归还,用于丧葬的借贷必须在三个月内归还。

凡欲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缺乏资金者,也可向钱府借贷,按其经营所得的利润收取利息,一年利息的收取不得超过其利润总额的十分之一。

4.开采金银铜及采捕龟贝的工商业者,要把产品及所得向司市钱府如实申报,由司市钱府以时收购,实行国家购买。

六筦之令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王莽还“初设六筦之令。

命县官酤酒,卖盐铁器,铸钱。

诸采取名山大泽众物者,税之。

又令市官收贱卖贵,赊贷予民,收息百月三。

牺和置酒士,郡一人,乘传督酒利。

”实行制盐、冶铁、酿酒、铸钱的官府垄断经营,征收山林川泽渔采之税,进行官府商业买卖和高利贷经营等五均,加上官府垄断经营制盐、冶铁、酿酒、铸钱和征收山泽之税,合称为“六筦”。

筦者,管也,指由政府对经济进行管理操控。

王莽在谈到为什么实行六筦时,阐述了如下道理:“夫盐,食肴之将;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铁,田农之本;名山大泽,饶衍之臧;五均赊贷,百姓所取平,卬以给澹;铁布铜冶,通行有无,备民用也。

此六者,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卬于市,虽贵数倍,不得不买。

豪民富贾,即要贫弱,先圣知其然也,故斡(管理)之。

”所述虽无理论创新,但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1)、土改政策要点:田地国有,私人不得买卖。

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不得过一井(即九百亩)。

男丁八口以上之家无明文,以“八丁一井”的标准类推,有爵位食赏田的当不在此限。

占田超过标准的人,分余田与宗族乡邻。

无田的人,政府与田;其他情况依一夫—妇田百亩的办法。

有田不足此数的由政府补足。

(但是实际当时全国并无足够的耕地支持这种改革,同时西汉地产党又强烈对抗,结果很快就望星空了)(2)、人民当家做主政策要点:现有的奴婢,不得买卖(但没有解放)。

买卖自由人为奴婢,虽没有提及,但也在禁止之列。

现有的奴婢的子孙是否仍听其承袭为奴婢,亦没有明文。

(实际是当时绝大多数奴婢并无其他生活出路,不准买卖,就是堵死他们活路,结果也是闹剧)(3)、国进民退政策要点:武帝时国家已实行盐铁和酒的专卖,其后酒的专卖废于昭帝时;盐铁的专卖,宣帝时废而旋复。

王莽除恢复酒的专卖外,更推广国家独占的范围及于铜冶和名山大泽的资源的开采,同时厉禁人民私自铸钱。

(结果反而导致利益集团大占国家便宜,不了了之)关于这一项立法的用意,王莽曾有诏说道:夫盐,食肴之将(将帅);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铁,田农之本;名山大泽,饶衍之藏,五均赊贷,百姓所取平,仰以给赡;钱布铜冶,通行有无,备民用也;----此六者非編户齐民所能家作,必仰干市,虽贵数倍,不得不买,豪民富贾,即要(要挟)贫弱。

先圣知其然也,故斡(谓由国家经营)之。

(4)、金融改革政策要点:人民因祭祀或丧事所需,得向政府借款,不取利息;还款期限,祭祀十日,丧事三月。

人民因经营生业,得向政府借款,每年纳息不过纯净赢利的十分之一。

(结果是给官吏欺诈勒索老百姓颁发执照,最后造反了事)王莽是国家放款的创始人。

(5)、贸易改革政策要点:五谷布帛丝绵等类日常需用之物,遇滞销时,由政府照本收买。

政府在各地算出这类货物每季的平均价格(各地不必同)。

若货物的市价超过平均价,则政府照平均价出卖,若低过平均价,则听人民自相买卖。

这制度虽然与武帝所行的平准法有点相似,但用意则极不相同,武帝目的在政府赢利,王莽则在维持一定的物价水准,便利消费者而防止商人的囤积居奇。

(看看现在囤集居奇的就知道这种打击是笑话)王莽是国营“平价”贸易的创始人。

(6)、土地税政策要点:不耕的田和城郭中不种植的空地皆有税。

(只能说梦想在飞,因为没有可行手段征收,或者征收的税尚不能覆盖征税成本)王莽是荒弃土地税的创始人。

(7)、所得税政策要点:对一切工商业(包括渔猎牧畜,巫医卜祝,旅店经营以至妇女之养蚕,纺织和缝补〉。

取纯利十一分之一,叫做“贡”,政府收人的贡即为放款与人民的本钱。

贡税与现代所得税的异点在前者没有累进的差别,亦没有免征的界限。

(只是对普通老百姓的敲骨吸髓而已)王莽是所得税的创始人。

(8)、打击无业游民政策要点:处理无业游民的新法。

无业的人每丁每年须缴纳布帛一匹,不能缴纳的由县官征服劳役,并供给其衣食。

(这与收容有何区别)王莽是收容审查的创始人。

综上所述,王莽老大的一生是与西汉地产党斗智斗勇的一生,也是不断从失败走向失败的一生,直到被一个商人割掉脑袋。

2、王莽为什么要这么干西汉末年,政治腐败,朝廷奢华无度,地方搜刮盘剥,再加上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土地兼并日益猖獗,高官权贵凭借其权势和雄厚的资本,肆意侵吞土地(例如如元帝时曾出任丞相的匡衡,竟隐瞒侵占封田多达四百倾)。

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政治危机愈演愈烈。

王莽认为贫富不均已经发展到了极端,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的稳定。

他在诏书中说:“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

又置奴婢之巿,与牛马同栏,制于民臣,专断其命(吏民得擅杀奴婢)。

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

逆天心,悖人伦,谬于“天地之性人为贵”(语出《孝经》)之义。

……汉氏减轻田祖,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賦,疲窿咸出。

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

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

父子夫妇,终年耕耘,所得不足以自存。

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食不糟糠,穷而为奸。

”所以他认为只有改革土地所有制,才能长治久安。

根据儒家学说,上古时代,之所以人人富足,是因为土地均等。

因此,王莽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

因此必须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治国安天下。

3、王莽的失败原因(1)、人口问题中科院系统所的韩京清老师(中国人口控制论的创立者之一)在1987年研究中国人口容量时,得到一个结论:人口容量客观存在,超过人口容量,必将产生严重社会问题=王朝瓦解或严重动乱。

中国历史上,在秦汉之际,由于耕作技术、农田水利和土地面积,最大人口容量不应该超过5000万。

到现代,我们人口容量不应该超过12亿,超过只有三种结果:一是出口劳动力换取生存之源(例如血汗工厂便是一种);二是海外当长工或当地主(国土开发队概念);三是动乱。

根据韩京清的理论,王莽时代的大骚乱,的确可以如此解释。

随着生殖力的急速增加,西汉末百姓的人均耕地,已经不及西汉初百姓的五分之一,而粮食亩产又几乎没有什么提升。

王莽解决了精神文明,但最终无法解决生殖力增加所带来的巨大的生存问题:吃饭。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最先反对王莽的都是农民。

王莽满足了知识分子们的虚荣,却满足不了草民们的肚皮。

生殖力过于旺盛所带来的流民问题,在王莽之前,已经困扰了汉帝国近百年。

这不是王莽和他那个时代能够和平解决的问题,除非他们能够发明杂交水稻。

(同样的道理,当东汉人口再次接近6000万这个极限时,一场大规模的农民骚乱再次爆发。

明清两代对江南的充分开发,以及番薯、玉米等新农作物的引进,人口容量提升到接近4亿(道光年间数据)。

但更多的时候,历史往往等不及这个上限的到来就选择了提前洗牌,譬如秦、隋两代。

这是因为,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劳动力与生产力之间往往是成正比的。

同样的一亩耕地,两个劳动力耕作,显然要比一个劳动力耕作产出更高。

所以,国家对劳动力的大规模征用,实际上等同于在变相地压低生产力上限。

吃租赋的人口大量增加,又等于变相提高了生殖力。

此消彼长的结果,是秦、隋两代的生产力所能承受的人口上限迅速跌至4000万。

随后就是大量流民的涌现,导致武装*和王朝的短命而亡。

)(2)、没有人和王莽的失败是由于改革触动了利益集团(地产党和金融党)的利益,使他们牢牢抱在一起集体发难,导致政令不出未央宫,而且下面不作为或乱作为,不但行政处于瘫痪状态,还故意激化社会矛盾。

例如“王田私属”的诏令公布后,遭到了占人口10%的贵族、官僚和地主们的强烈反对,千方百计阻挠和破坏新法的实行(以目前廉租房,安居房之类受到地产党抵抗激烈程度可以想象)。

同时因为“井田圣法”在贵族、官僚和地主的强烈反对下没有得到实行,没有土地的农民不仅没能得到政策许诺的土地,反倒是政策将农民禁锢在“王田”(有的原有私田也被变为王田)里当牛做马,获利更少且毫无自由,导致占人口80%的广大农民也对此政策不满。

在利益集团的抵抗下下,公元12年,井田制(王田制)寿终正寝,“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

向大土地所有者投降妥协,依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王莽试图解决土地兼并的改制就完全失败了。

(3)、性格能力缺陷来说,就是说王莽是想了=做了=做好=成功的口水党,缺乏把自己想法执行的能力,也缺乏判断设想是否可行的能力。

例如:王莽对于立法的效力有很深的信仰,他认为“制定天下自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