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看!有位小朋友在做摆图形的游戏,看他摆的多整齐!(出示课本图片) 观察图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每行有5个,有3行,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3个5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谁会列出算式:3乘5=15这是前面学过的知识,现在难不倒大家,你敢挑战更难的吗?出示:剩余“2”个?现在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呢?你能列出一个算式吗?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1、独立尝试:列出算式师巡视:点名板书。
2、生讲解列出的算式:生1:5+5+5+2=17(这个算式是一年级学过的连加,把每行的个数加起来,大家都明白。
)生2:5X3+2=17(这个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看起来有点复杂,你给大家讲一下吗?5X3表示每行5个,有3行,表示3个5 是15,再加剩余的“2”,就等于17.),生3:4X5-3=17(这个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看起来也很复杂,你给大家讲一下,5X4表示每行5个,有4行,表示4个5 是20,本来有3个5,为了好算,就先算出4个5,再把多着的“3”去掉,就等于17.),师:我们原来学过这种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那今天这两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减法的算式,叫什么呢?出示课题:乘加、乘减混合运算3、跟踪练习:我也画了一些图形,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个圆形吗?生:独立解决。
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要求:1、同位两人轮流讲讲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其意义是什么?2、你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X4+2=18,4X5-2=18,生1:先算4X4表示4行,每行4个,4个4是多少?再加上剩下的2.生2:先算4X5表示4行,每行5个,第五行是2个,所以减去“2”.4、师:观察这些乘加、乘减的算式,回想计算过程时:先算什么?在算什么呢?师总结:都是先算乘法,在算加减的。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案)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审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2.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乘法口诀,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乘加混合运算a. 引导学生观察乘加混合运算的算式,发现其特点。
b. 讲解乘加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c. 学生尝试计算乘加混合运算的题目,教师点评并指导。
(2)乘减混合运算a. 引导学生观察乘减混合运算的算式,发现其特点。
b. 讲解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c. 学生尝试计算乘减混合运算的题目,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1)解决实际问题a. 出示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
b. 学生独立完成实际问题,教师点评并指导。
(2)趣味数学活动设计与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相关的趣味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家长签字确认,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和审题能力。
3. 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总之,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应用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审题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青岛版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制《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材分析】: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本单元的设计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价值。
2、突出了运算法则形式的层次性。
对于学生来讲,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教材在设计内容时采取了“减缓坡度、留有空间”的策略。
一方面,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概括和提炼;同时,还注重将一部分空间留给学生,在他们获得了“先乘后加减”的经验后,主动推广,概括出“先除后加减”的结论,最后形成完整地认识。
这样一安排,有利于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正确计算简单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4、感受混合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体会算理,提出并解决相关的问题。
掌握运算顺序和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纸条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老师这里有一道题,先来考考大家,看谁反应快!这是我们学校合唱队的信息(课件出示图片),女生有30人,男生20人,问题是一共多少人?第二个条件,问题是生列式,师板书。
师:为什么用加法?这里是将谁和谁合起来了?板书:女生+男生=总人数师:像这样含有文字的式子就是数量关系式。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不错,而且还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把这道题改编一下,你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吗?二、初步感知1、师: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下:(纸条贴)呈现:合唱队女生站5行,每行6人;男生有20人。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篇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篇《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是一种必要的探究过程,它有助于反思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精选篇1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是四册教材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样的问题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但对于比较聪明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根据学生的基础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以下几点:一、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 因此,这节课我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将全班学生的名字按照行列利用多____呈现出来,7行6列,并告诉学生我们班有16名女生,问有多少名男生,让学生很清楚的看出,并迅速计算出结果,把计算过程告诉大家。
之后又呈现了,学生中的一些相关数学信息:一只玫瑰花3 元,每顿营养餐7元钱,打电话每分钟6角,一根跳绳4元,一吨水4元,每天上6节课,每个星期有7天。
将这节课的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得有兴趣。
二、大胆尝试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曾经参加过马明艳老师讲的数形结合讲座,当时没有很好的消化应用。
在我的这节课中,大胆的尝试了一把,学生给了我很好的答卷,学生能够理清楚数学信息中的关系,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图画出来,利用简单的符号比如圆圈、三角、小圆点、集合图等,加上自己简单的文字注释把题意表述出来,而且还能把自己的理解讲清楚。
三、训练学生审题意识。
审清题目要求是正确解答题目的关键,我为学生出示的题都是文字叙述,在学生画图后再解答,但是往往生活中的题是有色彩的,由声音的,需要观察的。
因此,在课的`将要结束时,我让学生认真看了教材,一是了解今天学习了什么,二是让学生认识有图有字的题。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一些问题。
3.1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案)-三年上册数学青岛版
3.1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案)三年上册数学青岛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因此我认真准备了这节3.1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课。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青岛版数学三年上册第47页例题以及相应的练习。
例题给出了一个实际情景:小华买了3个皮球,每个皮球5元,又买了2个足球,每个足球10元,问小华一共花了多少钱?通过这个例题,学生可以理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并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问题,并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等教具,以及练习题和学习册供学生练习。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问学生如果我要买3个篮球和2个足球,我需要花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讲解例题:我在黑板上写出例题,解释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3. 学生练习:我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独立进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并选几位学生上台板书他们的答案。
4. 讲解答案:我讲解学生们的答案,并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
5. 随堂练习:我给出几个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出答案。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出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公式,并配合例题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运算的步骤。
七、作业设计(1)小华买了4个苹果,每个苹果3元,又买了2个香蕉,每个香蕉2元,小华一共花了多少钱?答案:小华一共花了18元。
(2)小明有5个橘子,每个橘子2元,他又买了3个香蕉,每个香蕉4元,请问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答案:小明一共花了22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上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些学生仍然不知道如何下手。
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
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
今天开始更新三年级知识解析,和大家共同探讨、记录学习中的点点滴滴。
三年级开篇为混合运算,主要是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等混合运算及其应用,后面还有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应用。
1.在此之前,孩子们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注意一定要把它和乘加、乘减这类运算的运算顺序区分开来。
笔记中有写到它们的不同之处。
2.乘加、乘减运算需要注意书写格式,因为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脱式计算,书写的几个要求都需要遵循,避免出错。
3.乘加、乘减运算为什么要先乘后加减,主要是要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需要把不知道的部分先算出来,然后再脱离情境进行计算。
注意先算的部分一定要画线,不算的部分照着写下来。
这部分还举了几个课本上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具体情境与算式的结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 西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2.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进行计算。
3. 学生能够运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规律。
2. 学生能够运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欲望。
2. 学生能够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2.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2.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应用。
难点1.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新课:讲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讲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PPT展示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板书设计1.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2.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应用。
作业设计1.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练习题。
2.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谢谢观看!
• 课堂练习
1.先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计算。
(1)33 × 2 - 44
= 66 - 44 = 22
先算乘法, 再算减法。
(2)256 + 4 × 11 = 256 + 44 = 300
先算乘法, 再算加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法。
01
再算加、减法。
02
答: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97元。
试一试
说一说下面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计 算出来。
26×4 - 103 先算乘法,
= 104 - 103
再算减法。
=1
(暂不运算的,照抄下来)
(教材第59页“试一试”)
1 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可以用综合算 式来解答。
2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
五 四则混合运算
第1课时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探究新知
阿姨,我们买6个 这样的文具盒。
文具盒每个7元。 买书包用去55元。
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中给出了哪些信息?
1 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文具盒每个7元。
阿姨,我们买6个 这样的文具盒钱数。 2.再算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的钱数。
探究解法
01 第一步
分步列式计算
先算买6个文具盒用去的钱数。
单价×数量=总价
7× 6= 42(元)
02 第二步 再算一共用去的钱数。 文具盒的总价+书包的价钱
42+55= 97(元)
答: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97元。
列综合算式计算
文具盒的单价×文具盒的数量 +书包的价钱 7×6 + 55
九 休闲假日: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九休闲假日: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运算顺序。
2.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定义和运算顺序。
2.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应用。
3.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定义和运算顺序,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结合实例,讲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3. 应用:布置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进行解答。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九休闲假日:乘加、乘减混合运算2. 板书内容:(1)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定义和运算顺序。
(2)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结果。
2. 提高题:运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讲解清楚,教学过程是否顺利,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2. 学生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否理解,课堂练习是否完成,课后作业是否能够独立完成。
3. 改进措施:针对课后反思的结果,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溧阳市西平小学戎建平教学内容:新苏教版教材第34页例题,3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掌握乘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递等式表达两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过程,初步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主动检查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在认识综合算式以及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发展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学习新知听说我们班同学的计算能力很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计算有关的问题,好不好?看屏幕1、情境导入(录音):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去超市买学习用品(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你能帮小军解决这个问题吗?要求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想?(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根据回答出示:3本笔记本的价钱+1个书包的价钱=一共用去的元数)根据数量关系,你能列算式解答吗?(独立列式解答,师巡视收集反馈材料)2、反馈:预案5×3=15(元)15+20=35(元) 5×3+20=35(元)第二个先算5×3得到的15写在前面,就和5×3+20的计算过程一样了呀,与这个算式不匹配。
20在前面移下来时也应该写在前面。
第三个算式应先算乘法。
第四个:没算的部分没有移下来。
(注意提问材料提供的学生是否明白错在哪里)比较:20+5×3和5×3+20计算时又有什么共同点?(仍然先算3本笔记本的价钱,仍然先算5×3)(不管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计算时都是先算乘法)最后还要答(学生答)6、解决了小军的问题我们再来看:(出示情境图录音)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同学们这个问题你理解吗?要求找回多少元,应该怎么想?你能说一说数量关系吗?(50元-2盒水彩笔的钱=找回的钱)根据分析,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如果你真的遇到困难,老师这里还有爱心小贴士)出示:爱心小贴士:列一列:根据分析,列综合算式解答。
小学三年级数学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大巴车上共有48人。 有两辆中巴车, 每辆车上有26人。
大巴车的人数 + 2辆中巴车的人数 = 总人数
分步算式: 26×2=52(人) 48+52=100(人)
综合算式:
48+26×2 =48+52 =100(人)
探索新知
想一想: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 应该先算什么?
48+26×2
第六单元 混合运算
6.1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 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复习导入
计算。
16×8= 128 24×7= 168 19×9= 171
情景导入
一共有60 只篮子。
还可以住进 几2 只熊猫?。
课堂小结
想一想: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 法,又有乘法,应该先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该先 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师生一共摘了多少千克?
18+27×5 =18+135 =153(千克) 答:师生一共摘了 153 千克。
学以致用 5.我帮熊猫安新家。
观察情景图,读取信息。
尝试两种方法解答。
有16个山洞, 每个山洞能住 4只。
已经住进62只。
分步算式:
16×4=64(只) 64-62=2(只)
综合算式:
16×4-62 =64-62 =2(只)
我们来了18 家,每家分 3只篮子。
这辆大巴 车上共有 48人。
后面还有两辆 中巴车,每辆 车上有26人。
明明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1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案)- 三年上册数学 青岛版
3.1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案)- 三年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概念,能够正确识别并运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及运用。
2.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及运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和作用。
2. 讲解:通过讲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用,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讲解: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讲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3.1乘加乘减混合运算2. 板书内容:(1)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及运用(2)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七、作业设计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22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建立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模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初步掌握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喜欢摆积木吗?有一位小朋友也喜欢摆积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图片上摆的积木是什么图形的?图1 学生观看课件(见图1),会发现积木的形状是小正方体。
师:仔细观察,这些正方体是怎么摆的?预设1:横着摆,一行摆5个,摆了3行,还多了2个。
预设2:竖着摆,有2行摆4个,有3行摆了3个。
预设3:竖着摆,一行摆3个,有这样的5行,还多了2个。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一共有多少个正方体?【设计意图】通过图示让学生自主观察信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思考,激发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方法,建立模型(一)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师:那一共有多少个正方体?预设:17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1:一个一个数的。
预设2:我可以计算出来。
师:用自己的方法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二)组内交流,归纳方法师:愿意把你的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分享吗?要求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三)汇报交流,建立乘加模型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算的?预设1:我们小组是这样算的,一横行有5个,有这样的3行,就是5+5+5=15,再加上2个,一共有17个,列式是:5+5+5+2=17(个)预设2:我们小组和第1组想的一样,先算一行有5个,有3行,3×5=15,再加上2个,列式是:5×3+2=17(个)预设3:我们小组是这样算的,一竖行有3个,有这样的5行,3×5=15,再加上2个,一共有17个,列式是:5×3+2=17(个)预设4:我们小组是这样算的,有2竖行,一行有4个,2×4=8;有3竖行,一行3个,3×3=9,再把它们的和加起来是17个,列式是:2×4=8,3×3=9,8+9=17(个)教师组织学生边交流,边思考,弄清楚所列算式分别求的是图中的哪一部分,交流中明确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三年级上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三年级上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题一、乘加混合运算1.3×4 + 5-解析:先算乘法,3×4 = 12,再算加法,12 + 5 = 17。
2.4×5 + 6-解析:4×5 = 20,20 + 6 = 26。
3.2×6 + 8-解析:2×6 = 12,12 + 8 = 20。
4.5×3 + 7-解析:5×3 = 15,15 + 7 = 22。
5.6×2 + 9-解析:6×2 = 12,12 + 9 = 21。
二、乘减混合运算6.4×6 - 8-解析:4×6 = 24,24 - 8 = 16。
7.5×7 - 9-解析:5×7 = 35,35 - 9 = 26。
8.3×8 - 7-解析:3×8 = 24,24 - 7 = 17。
9.6×4 - 10-解析:6×4 = 24,24 - 10 = 14。
10.7×3 - 8-解析:7×3 = 21,21 - 8 = 13。
三、有括号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11.(3×4) + 6-解析:先算括号里的乘法,3×4 = 12,再算加法,12 + 6 = 18。
12.(5×2) + 7-解析:5×2 = 10,10 + 7 = 17。
13.(4×3) - 5-解析:4×3 = 12,12 - 5 = 7。
14.(6×2) - 8-解析:6×2 = 12,12 - 8 = 4。
15.(7×3) + 9-解析:7×3 = 21,21 + 9 = 30。
四、较为复杂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16.3×(4 + 2) - 5-解析:先算括号里的加法,4 + 2 = 6,再算乘法,3×6 = 18,最后算减法,18 - 5 = 13。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三、自主练习
3.(1)买2千克奶糖和1千克巧克力一共多少钱
2千克
பைடு நூலகம்
的价钱 + 1千克
的价钱 =共用的钱数
返回
三、自主练习
(2)买1千克巧克力比买3千克水果糖多用多少钱
1千克
的价钱 - 3千克
的价钱 =多用的钱数
返回
四、回顾反思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情境导入 合作探索 自主练习 回顾反思
一、情境导入
明明
三、自主练习
1.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68-12×3=
38+25×4=
三、综合练习
2. 火眼金睛辨对错。
× 14+16×8
=30×8 =240
应先算16×8
错1在4哪+里1?6×怎8 样=改14正+?128 =142
93-13×6 =80×6
=480 ×
应先算13×6
93-13×6 =93-78 =15
48×5-20 =240-20
=220 √
三、自主练习
3.
奶糖:每千克16元 巧克力:每千克98元 水果糖:每千克13元
(1)买2千克奶糖和1千克巧克力一共多少钱 (2)买1千克巧克力比买3千克水果糖多用多少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详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上册)》23~25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
德育目标: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及数量关系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上课时间]
师:星期天,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采摘番茄。
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图1)
图1
预设1:60只篮子够吗?
预设2:还剩几只篮子?
师:第一个问题你想到什么?
预设1:18×3=54,54比60小,够。
预设2:把18想成20,20×3=60,把18估大了,所以够。
师:不是题目让你估你才估,遇到不好算的主动想到估一估,看能不能更方便地解决问题。
这个同学就主动想到估一估,了不起!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的,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数学是饱满的、丰富的、充实的、更是精彩的,使儿童的数学学习充盈着智慧的挑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享受着探索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而真切的应用价值。
二、合作探索
(一)解决红点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
师:想一想,还剩的只数怎么求呢?说说你的想法。
师:总只数知道吗?已分的只数呢?所以我们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理清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2.分步解答。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解答这道题吗?
师:给大家讲讲,18×3求的什么,60-54求的什么?
让学生充分讲解算式的含义,给学生时间理解。
3.列综合算式。
师:刚才大家都是分步解答的,这道题你能列综合算式吗?
师:为什么要用60-18×3?(板书:60-18×3)
4.尝试计算。
师:这个综合算式你会算吗?试一试,做在纸上。
预设:(图2)
图2
师:同一个算式,都是60-18×3,出现了两种结果。
先算60-18有道理还是先算18×3有道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对运算的顺序深入的思考,让学生结合情境图理解算理,使学生自主建构对混合运算顺序(乘加)的初步理解。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分步解决问题,充分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这样分层推进,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与相应的分步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
由于解答这个问题的综合算式是乘法在后,但要先算乘法,与学生已掌握的从发往右运算的习惯不相同,所以教学的重放在结合题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5.脱式计算。
师:大家看,这个题我们要先求已分的只数,所以我们要先算18×3等于54。
(课件展示见图3)
一共有
家
师:再求还剩的只数,就是再算60-54等于6。
(课件展示见图4)
一共有
家
师:如果在前面加上等号,还可以这样脱式计算。
(课件展示见图5)
一共有
家
师:脱式计算和以前的计算有什么不同?
师根据学生回答强调脱式计算的格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步把计算过程写下来,重视对混合运算书写格式进行指导,既便于学生看清楚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又能促进学生自觉按格式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解决绿点问题
1.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和爸爸妈妈是坐车来采摘番茄的。
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独立思考,列出综合算式,再像这样脱式计算解答出来。
全班交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观察发现。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像这样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的,都是混合运算。
(板书:混合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探究环节的最后,教师及时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乘加和乘减的两级运算,找出他们在计算过程中的共同点,及时让学生归纳总结出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自主练习
1.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68-12×3 15+2×17
2.解决问题。
李老师带领5个小组的同学去摘棉花。
李老师摘了18千克。
平均每个小组摘了20千克。
师生一共摘了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交流:师生一共摘了多少千克怎么求呢?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所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教师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自主合作,尝试探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探究学习的带来的乐趣,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六、作业布置
1、前面一辆大巴车共有48人,后面还有两辆中巴车,每辆车上有26人,
问:3辆车一共乘坐了多少人?(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2、自主练习第1、2题,同桌先互相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总会遇到算一算,比一比,或者发现规律这样的题目,每次遇到这些题目,我总是很头痛。
学生表述不是不完整,就是说话结结巴巴,真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听的老师心都跟着揪起来。
每次到最后就是老师很没有耐心的公布“最佳答案”。
在教学估计每组中哪道题的得数大一些,再计算时就让学生说,共同评点,有觉得不完整,不准确的可以补充和改正,遇到不明白的自己提问,互相帮助解答。
出示题目:300+60×4,300-60×4,有学生发表自己的答案第一道算是的得数多一些,很快又学生提问“为什么”,有人又说一个加,一个减,没人说话,老师很快皱起眉头看着那孩子,没听明白的孩子也跟着皱起眉头看着他,那孩子跟着补充“后面60×4结果都是一样的”,另外一人跟着补充道“300加60×4,越加越大,300减60×4越减越小”,这时总结了“谁完整的说一说”,一切就水到渠成。
在这个过程之中老师不需要再纠结,需要做的仅仅是看看每个孩子有没有认真听。
老师需要做的仅仅是提供
给学生一个相互讨论、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