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分类

合集下载

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和居住街坊指标

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和居住街坊指标

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和居住街坊指标
(最新版)
目录
1.居住区指标的定义和分类
2.居住街坊指标的定义和分类
3.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的特点
4.居住街坊指标在各级生活圈中的应用
5.居住街坊指标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正文
一、居住区指标的定义和分类
居住区指标是对城市居民生活居住环境进行评估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居住区指标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按照居民收入水平、房屋类型、交通便捷程度等进行分类。

二、居住街坊指标的定义和分类
居住街坊指标是衡量城市居民生活居住区质量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水平、房屋类型、居住密度、交通便捷程度、配套设施等方面。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居住街坊指标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按照居民收入水平、房屋类型、交通便捷程度等进行分类。

三、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的特点
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是根据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
需求制定的,其主要特点是指标的数值随着城市级别的提高而逐渐增加,如一线城市的居住区指标数值通常要高于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

四、居住街坊指标在各级生活圈中的应用
居住街坊指标在各级生活圈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用于衡量居民生活
居住区的质量,也可用于评估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同时,居住街坊指标还可用于城市规划和设计,如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根据居住街坊指标的数值确定居民生活居住区的规模和布局。

五、居住街坊指标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居住街坊指标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非常大,良好的居住街坊指标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如居民收入水平高、房屋类型好、居住密度低、交通便捷程度高等,居民的生活质量就高。

住宅小区分类及小区景观分类 (修改版)

住宅小区分类及小区景观分类 (修改版)

2 中式古典风格
3
以中国古典建筑和园林风格为主,注重意境和自然情趣。这类小区通常以亭台楼阁、假山、水池等中 式元素为主,营造出古朴、雅致、宁静的氛围
2 地中海风格
4
以地中海海岛地区的建筑和园林风格为主,注重自然色彩和自由形态。这类小区通常以蓝白色彩、海 浪、沙滩等元素为主,营造出清新、自然、明快的氛围
江景房/海景房小区:位于江河或海边的住宅小区,拥有美丽的江景或海景资 源。这类小区通常注重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提供良好的视野和休闲空间
山景房/森林房小区:位于山区或森林周边的住宅小区,拥有优美的山景或森林景 观。这类小区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提供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居住环境
公园房小区:位于城市公园或大型绿地区周边的住宅小区,拥有良好的绿色环境和 生态景观。这类小区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提供丰富的户外活动和休闲空间
按是否亲水分类 亲水性是指小区是否与水体(如江河、湖泊、溪流等) 相邻或相接:从而形成亲水性的景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区亲水性分类
亲水性小区:与水体相邻或相接的小区,可以营造出滨水特色的景观效果。这 类小区通常拥有优美的水景和滨水活动空间,为居民提供与水亲密接触的机会
非亲水性小区:不与水体相邻或相接的小区,需要通过设计手法营造出亲水的 感受。这类小区通常通过人工水景、仿水纹路的铺装等手法来模拟滨水景观的 效果,让居民感受到水的存在和滨水的氛围
交互式水景 :与居民互 动的水景, 为居民提供 有趣的居住 环境
按灯光类型:分类 灯光是小区景观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加小区的安全 性还可以营造不同的氛围和效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区灯光类型分类
基础照明:为小区提供基本的夜间照明,如路灯和草坪灯。这种灯光强调照明的基本 功能,保证居民夜间活动的安全

居住区名词解释

居住区名词解释

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

特征是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社区发展原则: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与管理机制。

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核心内容。

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的需要,以及对这些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需要和人身安全、劳动、就业保障等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人的心理需要,包括对社会交往、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等的需要与认可。

自我实现的需求:人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包括对生存的价值、生活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人的风格。

生态优化原则: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和营造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共享社区原则: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共享: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

公众参与包括1)居民参与社区管理 2)社区发展决策3)社会后续建设4)社区信息交流居住区: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想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居住组团: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和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住宅街坊: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

居住区的概念、组织构成

居住区的概念、组织构成

无障碍设计
注重居住区的无障碍设计, 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 群体提供便利。
社区服务
提供便捷的社区服务,如 家政、医疗、教育等,提 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区文化
文化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 活动,如文艺演出、讲座、 展览等,促进居民之间的 交流与互动。
社区认同感
培养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和归属感,增强社区凝聚 力。
历史与发展
历史
居住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 史过程,从古代的里坊制到现代的城 市规划,居住区的形态和功能不断演 变。
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居住区的建设和发展越来 越受到重视,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理念 和建设标准也不断更新和提高。
类型与特点
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居住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规 模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居住区;按功能可分为住宅区、 商住区等。
特点
不同类型的居住区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大型居住区规模大、 功能齐全,而小型居住区则更加紧凑、灵活。此外,不同地 区的居住区还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等特点。
02
居住区的组织构成
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是居住区的基本构成单元, 包括公寓、别墅、联排住宅等多种形 式。
住宅建筑的布局应充分考虑日照、通 风和隐私等因素,以提高居住舒适度。
住宅建筑设计应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包括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基本功能 空间。
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是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育、 医疗、商业、文化娱乐等设施。
公共设施的规划应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 高居住区的综合服务水平。
公共设施的分布应均衡,方便居民使用,同时避 免对居住环境造成干扰。
绿化景观

居住区和工业区分类

居住区和工业区分类

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1)关于“一类居住用地”(R1)和“二类居住用地”(R2)的说明“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主要是城市居民住宅用地,属于国有土地,由城市居民区的业主共有居住区的土地使用权。

从住宅的建筑形式区分,现在建设的城市居民住宅又包括独立式住宅和普通单元式住宅两种。

独立式住宅的数量很少,主要是以低层别墅的形式出现;单元式住宅是城市中最普遍的住宅形式,一般为多层、中高层和高层的一梯多户式建筑物。

由独立式住宅和单元式住宅形成的住宅区是经过规划由开发单位兴建的住房,建筑物分布疏密有致,并建有较完善的居住配套设施。

以上述两类建筑形式为分类标准,分别确定了“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两个中类。

具体而言,“一类居住用地”是指独立式住宅集中、拥有齐全的配套设施、并且布局完整的用地,独立式住宅的层数基本是3层或3层以下。

“二类居住用地”涵盖了分布广泛的以多层、中高层及高层单元式居住建筑为主、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的用地,该类用地在全市分布广泛,在居住用地中占主导地位。

根据用地供应日趋紧张的趋势和集约用地的原则,以后建设3层以下单元式住宅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因此,在“二类居住用地”中不考虑纳入3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三类居住用地”主要是针对在工业区、仓储区和学校(尤其是大学)等功能区中配套建设的居住建筑物用地,主要容纳企业单身职工或学校单身师生员工居住,这类居住建筑物往往作为工业区、仓储区和学校的附属配套设施出现。

单身宿舍与普通单元式住宅在户型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没有设置独立厨房。

目前,深圳单身宿舍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为了方便职工上下班,在一、二类工业区内建设的单身宿舍楼,独立占地并不得与工业厂房混合建设,还采取了必要的卫生和环境防护措施,满足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这样单身职工宿舍占用的是工业用地的一部分;另一种是在工业用地之外成片建设的单身职工宿舍区,这种宿舍区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居住和生活功能,形成了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和建筑面积规模,自身有一定的生活配套设施,并按照居住用地的有关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和居住街坊指标

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和居住街坊指标

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和居住街坊指标摘要:一、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概述1.各级生活圈定义2.居住区指标分类二、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具体内容1.居住街坊指标概述2.居住街坊指标细分内容三、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的应用1.城市规划与设计2.社区建设与管理3.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四、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的优化与完善1.现行指标体系的不足2.优化建议与实践正文:一、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概述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是我国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的重要依据。

生活圈是指以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为核心,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地理区域。

居住区指标则是对生活圈内居住环境、配套设施、交通出行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我国将生活圈分为四级,分别为:一级生活圈(城市中心区)、二级生活圈(城市外围区)、三级生活圈(城乡结合部)和四级生活圈(乡村地区)。

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旨在指导城市规划、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具体内容1.居住街坊指标概述居住街坊指标是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人口规模、用地面积、建筑密度、绿化率、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等方面的要求。

居住街坊指标的设定,旨在创造宜居、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居住街坊指标细分内容(1)人口规模:根据居住街坊所处的生活圈级别,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2)用地面积:合理规划居住街坊的用地面积,充分考虑居民休闲、绿化、交通等需求。

(3)建筑密度:控制建筑密度,保障居住环境的通风、采光和绿化。

(4)绿化率:提高绿化率,增加居住环境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5)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文化和休闲娱乐需求。

(6)交通设施:优化交通布局,提高出行便利性,降低拥堵程度。

三、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的应用1.城市规划与设计: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实现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化、人性化和生态化。

城市居住区的分类

城市居住区的分类

城市居住区的分类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限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限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中国城市中的居住区,自市中心区向外大致可分为旧居住区、单位居住区和新居住区3类。

旧居住区是以旧城区为主的市中心区居住地区。

主要由行政机关、商业和服务业设施、一些街道工厂及其家属区组成。

1949年以前建设的低层住房多,房屋配套设施差,建筑密度大,各种用地混合严重,居住环境差,并且人口密度大,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相对较多,职、住接近上班方便,利用市中心区各种设施便利等为旧居住区的特点。

一般说来,这里的居民对迁往郊区有抵触情绪。

进入80年代以后,许多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旧城改建,旧居住区的景观和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首先表现在居住用地的缩小和与之对应的商业、服务业用地的增加;其次是建筑的高层化和利用上的多功能化,即改建、新建后的中、高层建筑有的全部用于住宅,有的则为住宅和商业、服务业共用。

##、____等大城市的研究说明,近年旧居住区的人口密度在下降。

但也有一些中等城市,旧城改造不是起了分散人口的作用,而是加速了人口向市中心区的集聚。

因此,不同规模和性质的城市的旧居住区,经旧城改造后表现出不同的土地利用、居住构造等方面的特征。

单位居住区是指1949年以后的30年间围绕旧城区、以单位的形式建设而成的居住地区。

其特点是4—6层的中层住房多,配套设施较全,居住环境质量较旧居住区为好,绝大部分住房是工厂、行政机关、科研教育单位的住宅,就近上班者多。

居住区分类特点

居住区分类特点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居住区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一、按照区位的分布规律对居住区进行分类,可分为农村型居住区、城市/城镇型居住区和郊区型居住区。

1、农村型居住区特点:农村型居住区主要分布在非城市区域,多分散布置,与广袤的田野及大自然相伴,空气质量和环境清洁度相对较高,但由于污染治理系统不健全,生态环境质量易受破坏。

农村型居住区文明等级相对较低,是城市型居住区的祖先。

农村型居住区类型比城市型居住区更丰富,地域差异较大,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

农村型居住区的形成多半是伴随时间流转的渐次累积,文化的生长与融合也由此获得一种沉着与和缓,是缓慢生活形态的直接呈现。

其空间肌理与住屋形态表现出和谐、统一下的多样与有机,常具有整体涌现的景观之美。

其建筑多为低层,建筑材料常就地取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高度整合。

农村型居住区与城市开展的关系错综复杂。

2、城市/城镇型居住区通常蔓延成片,总体数量少,但实际人口多,且呈上升趋势。

城市型居住区受城市中心的辐射影响,并反作用于后者,其建筑密度和建设强度常和其围绕的城市中心的等级呈正比关系。

且越是功能复合的城市中心周边的居住区其社会与文化内涵越丰富多样。

古代的文化规模与生活方式虽然较为单一,住宅面貌却因房主的不同而呈现出总体统一的个体差异,而当代生活虽比拟多样,但很多住宅的个体差异几乎削减到了极限。

城市型居住区土地利用强度很高,与人口的高密度相互影响,形成具有巨大消耗力与生产力的市场,与产业化的城市历程相辅相成。

与自然隔离,环境质量相对较低。

人口组成、社会结构、社区关系与文化背景等方面更复杂一局部是以前的农村型居住区对城市进行相对位移的结果,另一局部是从城市中扩张出来的。

多分布于乡村与城市之间,自然环境优越,对车行道路系统有强烈的依赖。

土地使用强度较低,居住建筑以联排和独立别墅为主,还有低层为主的花园洋房或较低密度的多层住宅,高层相对较少,分布自由。

一般用地规模较大,功能组成较为纯粹,主要为居住建筑。

建筑法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建筑法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用地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 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的规定。
13
表3.0.2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1.住宅用地(R01) 50~60 2.公建用地(R02) 15~25 3.道路用地(R03) 10~18 4.公共绿地(R04) 7.5~18
居住区用地(R) 100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
的边缘指路面边线。当小区路设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
便道边线。
51
9、竖向
、居住区的竖向规划,应包括地形 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 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
52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原则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 、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居住区地面连接
40
绿地面积计算起止界示意 41
绿化植物种植最低土层厚度
42
树木与建筑物、构筑物外缘最小距离
43
8、居住区内道路分级
8.0.2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 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 列规定: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 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供热管线 的无不宜小于10m;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 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 、宅间小路: 路面宽不宜小于m;
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 构; 、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六层。在地形起 伏较大的地区,当住宅分层入口时, 可按进入住宅后的单程上或下的层数 计算。
31
6、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 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 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 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设施。

土地功能分区的类型

土地功能分区的类型

土地功能分区的类型土地功能分区是指对其中一地区的土地进行划分和分类,根据土地的不同用途和功能,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土地功能分区可以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资源保护提供指导,合理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

以下是常见的土地功能分区类型:1.居住区:居住区是供人居住的区域,包括住宅小区、住宅楼群和独立别墅等。

居住区通常需要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商业设施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商业区:商业区是供商业活动开展的区域,包括商业中心、购物中心和市场等。

商业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或交通便利的位置,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顾客的流动。

3.工业区:工业区是供工业和生产活动的区域,包括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和工业集中区。

工业区需要规划和布局合理,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因素。

4.文化教育区:文化教育区是供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包括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

文化教育区一般需要保留足够的空间,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文化氛围。

5.农业区:农业区是供农业生产的区域,包括农田和农业综合开发区等。

农业区需要考虑土地质量、水资源和农作物类型等因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业产出。

6.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

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7.交通运输区:交通运输区是供交通运输活动的区域,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

交通运输区需要考虑交通流量和交通导向,保证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

8.公共设施区:公共设施区是为了满足城市公共服务需求而设立的区域,包括公园、体育场馆、医院和政府机关等。

公共设施区的规划需要考虑到公众利益和城市形象的建设。

以上是常见的土地功能分区类型,根据地区的不同,还可以进行细分和调整。

在土地功能分区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等因素,以达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方案》GB50180_93[2016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方案》GB50180_93[2016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36879 50180-93(2016 年版)目录1 总则2 术语、代号3 用地与建筑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5 住宅6 公共服务设施7 绿地8 道路9 竖向10 管线综合11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附录A 附图及附表附录B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附录A 附图及附表1 总则1总则1.0.1 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 1.0.3 的规定。

1.0.4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 小区- 组团、居住区- 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5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6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1.0.5.3a 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河湖水域,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0.7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居住区分类(包括实例)

居住区分类(包括实例)

2.居住区分类
2.4.居住综合体

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生活的公共 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这种居住综合体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是十分有 利的,由于面对市场不大,所以经济收益可能会不高。

马赛公寓
2.居住区分类
2.5.居住综合体

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 它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 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 生活方便、节省时间、减轻交通压力、空间丰富。
Company Logo
4.总结
居住区分类颇多,各个居住区都会有被分成许多种类型。但是以组织 形式来看,分类会比较明显。在进行居住区规划时,也会对各种组织形 式所产生的不足加以注意,以更好地建设居住区。
Company Logo
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居住区规划
项目70%为中高档住 宅,其余30%则为宾 馆、商业、贸易、办 公、餐饮、文化、教 育、娱乐、休闲和医 疗等内容的商业设施 及公共设施建筑。项 目是在“政府推动、 企业运作”模式下, 采用总体设计、区域 集成、土地运营、房 产为主、分期滚动开 发的方式进行运作。
天津万科水晶城鸟瞰图
天津万科水晶城局部效果图
建筑立面设计
天津万科“水晶城”
场地分析:
水晶城现址原为天津玻璃厂厂址。用地面积4 0万m2 。建设用地上有丰富的现状资总源, 有4 0 0 多棵成年的 大树, 有可改造利用的大跨度老厂房,有几条废弃的铁 路以及 许多极具特色的消防栓、灯塔、铁架等。
4.总结 5.参考文献

1.引言


居住区及规划: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核心——人 目的:建设文明、舒适、健康的居住区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并且保 持各种效益的综合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小区的分类

小区的分类
可形成宽敞的中心庭院和舒适的空间日照通风和视觉环境较好一般容积率较大居住品质受到影响适用于占地较小但追求品质的客户群的产品布局紧凑开发强度较大居住品质降低多适用于旧区改造和用地较为紧张地区如城市核心地段或是普宅易流于形式难以做到形神意的融合以追求品质或是个性的客户群的产品
住宅的分类
居住区按规模大小和等级的不同,可以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 组团。
•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housing estate)是以住宅楼房为 主体并配有商业网点、文化教育、娱乐、绿 化、公用和公共设施等而形成的居民生活区。 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 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 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 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在城市规划中的概念是指由城市 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 定规模的,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 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 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 并开发地下空间,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 通,室内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 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 空间.这种布局形式节地节能,适合在有限 的空间里满足现代居民的各种要求.
六.隐喻式布局
将某种事物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 实际设计中往往不是单纯一种布局形式,而常常以一种形式为主兼容其他多种形式而形成组合式或自 由式布局.
•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 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 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 生活聚居地。 一般的,居住组团占地面积小于10万平方 米,居住300~800户,若干个居住组团构成居 住小区。

2021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版

2021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版

2021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版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2.0.2小区居住区的一级划分,一般为几十至几百户,由若干个楼栋或住宅组成,配备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2.0.3组团居住区的二级划分,由若干个小区或楼栋组成,配备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2.0.4居住户数指某一居住区内的住户数量。

2.0.5人口规模指某一居住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

2.0.6绿地率指居住区内绿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2.0.7建筑密度指居住区内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2.0.8容积率指居住区内建筑总体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2.0.9建筑高度限制指居住区内建筑物的最高高度限制。

2.0.10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比例指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面积与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的比值。

2.0.11居住区规划设计代号指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代号或编号。

用地与建筑3用地与建筑3.0.1居住区的用地性质应为住宅用地,建筑物应为住宅建筑。

其中可配建有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办公等建筑。

3.0.2居住区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限制等指标。

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综合考虑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居住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比例等因素确定。

3.0.3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并应按照安全、经济、美观、舒适的原则设计和建造。

3.0.4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充分考虑防火、防盗、防震、防水、防潮等安全防护措施。

3.0.5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符合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4.0.1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地形地貌、交通条件、环境质量等因素,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创造舒适、安全、方便、美观的居住环境。

4.0.2居住区的空间环境应充分考虑采光、通风、日照、景观绿化等因素,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不同居住区分类

不同居住区分类

THANK YOU
主要优势是本项目为区域内第一个商品住 宅项目,且客源较为丰富,以区域第一品 牌形式出 现,并与外部间接竞争者分庭 抗礼。由于北侧紧 邻河道,所以在资源 利用上充分考虑北向景观, 加以合理利 用。
案例分析
主要劣势为客户认知度不高及周边配套生活设施较为缺乏,所 以在规划住宅小区时,设置一定数 量的沿街商铺,并与规划中 的片区居住与商服中 心定位相吻合。
小结
居住区的功能纯化是必须的,居住区 需要的就是安宁与平和的氛围。但是这种过 于“世外桃源”的居住氛围所带来的城市问 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而居住区的功能混合,强调住区与城 市的和谐交融,注重住区形态的多样性,居 民生活的丰富性,同时注重实现城市经济、 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混合也 不是毫无章法、不负责任的随便规划。 不管是选择怎么样的居住模式,还是 要要求设计者在了解和认真的观察城市与城 市运动的规律后决定的。
2、混合型居住区
功能混合型住宅的提 出及相关理论
城市需要复杂和紧密联系的多样性 功能,这样它们相互之间可以给与不断的经 济和社会支持
新城市主义理论 强调保持“多样 性”,倡导“功 能混合”
理论支持
“阿瓦尼原则” 提出一种具有 代表性的社区 建设模式
新城市主义与阿瓦尼的住宅模 式与现代主义“功能分区”的 住宅模式相比,从形式到内容 完全不同,产生的结果更是大 相径庭。即提倡一种复合现代 居住理念的全新住区模式和城 市增长模式。它是紧凑的、步 行友善和功能混合使用的
>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城市的发展
纯化居住区意义与 附带的问题
> > > > > >
居住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
有利于城市规划 对房地产商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居住区分级及结构形态(基本要点)

居住区分级及结构形态(基本要点)

的密集程度
人口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
=规划总人口/居住用地面积 (人/公顷)
人口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
=规划总人口/住宅用地面积 (人/公顷)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住宅建筑套数/居住区用地面积(套/公顷)
住宅建筑套密度(净)=住宅建筑套数/住宅用地面积(套/公顷)
空间景观框架结构 3、空间景观的塑造。 建筑层数的选择与分布
(低、中、高层,形态选择) 各层次外部空间,主要指出入口和广场 (衔接、布局、形态、尺度、用途)
29
30
防止外部交通穿越
入口、道路、分区、住宅、配套、景观
——临摹一个方案之前,首先花20分钟时间分析这个方案的结构和表达的意图
31
第三节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
1
1
1、居住区规模等级分类
按照人口和用地规模,居住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
小区
户数(户) 10000-16000 3000-5000
人口(人) 30000-50000 10000-15000
一般用地规模 居住区: 51-235公顷, 人均用地17-47平方米 居住小区: 10-65公顷, 人均用地10-43平方米 居住组团: 0.8-9公顷, 人均用地8-30平方米。
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 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 状绿地等
5
6
7
2、用地规模与技术经济指标(P218) 规模:居住区分级规模(居住区-小区-组团) 用地构成:各类用地所占比例
用地构成 1.住宅用地 2.公建用地 3.道路用地 4.公共绿地 居住区用地

老年居住区的分类

老年居住区的分类

老年居住(银发住宅)区分类老年公寓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年龄来设计、修建。

如:55—64岁为低龄老年人;65—74岁为轻龄老年人;75—84岁为中龄老年人;85岁以上列为高龄老年人。

因各年龄段的老年人衰老程度不同、健康状况不一样,对住宅的居住条件和服务要求也不同,故宜相应地把老年居住区分成几类,如:生理和生活能力完全自理的、半自理的、护理的、特别护理的等等。

依据不同的档次,我国现有老年公寓收费标准大约在每月500元至1000元之间,而一些较高的房间往往供不应求。

随着经济水平和养老保险的发展完善,经济自立的老年人还会增加,具备这种消费能力的人必然会增加。

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分类标准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划分的依据是老年人所需社会服务支援的程度。

1986年,国际慈善机构(HTA)制定了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分类标准:a类:非老年专用或用作富有活力的退休和退休前老人居住的住宅。

他们有生活自理能力,因而可独立生活在自己的寓所中。

b类:可供富有活力,生活基本自理,仅需要某种程度监护和少许帮助的健康老人居住的住宅。

c类:专为健康而富有活力的老人建造的住所,附有帮助老人基本独立生活的设施,提供全天监护和最低限度的服务和公用设施。

d类:专为体力衰弱而智力健全的老人建造的住所。

入住者不需要医院护理,但可能偶然需要个人生活的帮助和照料,提供监护和膳食供应。

e类:专为体力尚健而智力衰退的老年人所建的住所。

入住者可能需要某些个人生活的监护和照料。

公用设施同d类,但可按需另增护理人员。

f类:专为体力和智力都衰退,并需要个人监护的老人所设。

入住者中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因而住所不可能是独立的,可为住者提供进餐、助浴、清洁和穿衣等服务。

g类:入住者除同f类外,还有患病、受伤的,临时或永久的病人,这类建筑中所提供医疗和护理的应是注册医护机构,住房几乎全部应为单床间。

除此之外,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相应规定了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的划分标准。

比如日本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其养老模式在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同时,注重本国孝敬老人的传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体系。

居住区设计规范

居住区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一、总则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

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5)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6)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7)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8)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6、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二、术语、代号1、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名词解释

居住区名词解释

居住区名词解释引言居住区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居住的场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居住区的建设和管理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之一。

但是,居住区这个名词本身涵盖的概念很广泛,包括各种类型的居住区。

本文将对居住区的定义、分类以及功能进行详细的解释,并对居住区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什么是居住区居住区是指供人们居住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或乡村的街区、社区或小区。

居住区应具备适宜居住的环境和设施,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居住区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居住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城市居住区和乡村居住区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居住区可以分为城市居住区和乡村居住区。

城市居住区一般位于城市的核心地带或者周边,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乡村居住区则通常位于城市郊区或农村地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2. 高密度居住区和低密度居住区根据居住区内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将居住区划分为高密度居住区和低密度居住区。

高密度居住区一般是指建筑物密集,人口较多的地区,如城市中的商业区和市中心地区。

低密度居住区则通常指建筑物分散,居住人口较少的地区,如乡村和郊区。

3. 公共居住区和私人居住区根据居住区的属性,可以将其划分为公共居住区和私人居住区。

公共居住区一般是指由政府或公共机构建设和管理的居住区,居民一般享有特定的权益和服务。

私人居住区则通常是指由企业或个人投资建设和管理的住宅小区,居民享有私人产权和住宅使用权。

4. 功能居住区和综合居住区根据居住区内的功能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功能居住区和综合居住区。

功能居住区一般是指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如单纯的住宅区。

综合居住区则是指集住宅、商业、教育、医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居住区,居民可以在同一个区域内满足多种需求。

居住区的功能居住区除了提供居住场所外,还具备以下功能:1. 生活功能居住区提供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如商业设施、学校、医院等。

这些设施和服务的提供可以方便居民的生活,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1)关于“一类居住用地”(R1)和“二类居住用地”(R2)的说明“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主要是城市居民住宅用地,属于国有土地,由城市居民区的业主共有居住区的土地使用权。

从住宅的建筑形式区分,现在建设的城市居民住宅又包括独立式住宅和普通单元式住宅两种。

独立式住宅的数量很少,主要是以低层别墅的形式出现;单元式住宅是城市中最普遍的住宅形式,一般为多层、中高层和高层的一梯多户式建筑物。

由独立式住宅和单元式住宅形成的住宅区是经过规划由开发单位兴建的住房,建筑物分布疏密有致,并建有较完善的居住配套设施。

以上述两类建筑形式为分类标准,分别确定了“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两个中类。

具体而言,“一类居住用地”是指独立式住宅集中、拥有齐全的配套设施、并且布局完整的用地,独立式住宅的层数基本是3层或3层以下。

“二类居住用地”涵盖了分布广泛的以多层、中高层及高层单元式居住建筑为主、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的用地,该类用地在全市分布广泛,在居住用地中占主导地位。

根据用地供应日趋紧张的趋势和集约用地的原则,以后建设3层以下单元式住宅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因此,在“二类居住用地”中不考虑纳入3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三类居住用地”主要是针对在工业区、仓储区和学校(尤其是大学)等功能区中配套建设的居住建筑物用地,主要容纳企业单身职工或学校单身师生员工居住,这类居住建筑物往往作为工业区、仓储区和学校的附属配套设施出现。

单身宿舍与普通单元式住宅在户型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没有设置独立厨房。

目前,深圳单身宿舍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为了方便职工上下班,在一、二类工业区内建设的单身宿舍楼,独立占地并不得与工业厂房混合建设,还采取了必要的卫生和环境防护措施,满足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这样单身职工宿舍占用的是工业用地的一部分;另一种是在工业用地之外成片建设的单身职工宿舍区,这种宿舍区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居住和生活功能,形成了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和建筑面积规模,自身有一定的生活配套设施,并按照居住用地的有关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从有利于土地管理和规划管理及顺应目前单身宿舍开发建设需要的角度出发,在进行建设用地统计时,对于第一种情况中单身宿舍所占用地纳入工业用地(M),而后一种情形中单身宿舍用地属于三类居住用地(R3)。

由于单身宿舍区的居民是以单身人士为主,因此不存在配套建设幼儿园、托儿所等设施的需求,其它社区体育设施、文化活动、医疗卫生、社区管理、商业服务业等设施是需要进行相应配套建设的。

因此,与“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相比,“三类居住用地”下划分的小类用地少一个幼托用地的小类,仅有“单身宿舍用地”(R31)、“三类社区体育设施用地”(R33)、“三类社区其它设施用地”(R34)、“三类住宅区道路用地”(R35)和“三类住宅区绿地”(R36)等5个用地小类。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4个居住用地中类下划分的小类用地基本相同,除“三类居住用地”中类下缺少“三类幼托用地”小类外,都分别包含有6个用地小类,且名称类似。

为了便于使用和记忆,各用地中类下的用地小类的排列顺序和编号都一致,对于“三类居住用地”下空缺的“三类幼托用地”的编号保持空缺。

M1 一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工业等用地M2 二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纺织工业等用地M3 三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采掘工业冶金工业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建材工业等用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